《甜菊糖苷公司企业生产与研发管理_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甜菊糖苷公司企业生产与研发管理_范文.docx(7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泓域/甜菊糖苷公司企业生产与研发管理甜菊糖苷公司企业生产与研发管理xxx有限公司目录第一章 企业生产与研发管理4一、 生产作业计划4二、 生产计划11三、 企业的质量管理14四、 生产的概念19五、 生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21六、 经营目标22七、 经营理念26八、 经营与管理27九、 经营管理职能28十、 企业组织形式30十一、 企业组织结构33第二章 项目概况44一、 项目概述44二、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45三、 资金筹措方案46四、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46五、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47第三章 公司基本情况48一、 公司简介48二、 核心人员介绍48第四章 发展规划分析50一
2、、 公司发展规划50二、 保障措施51第五章 法人治理结构54一、 股东权利及义务54二、 董事61三、 高级管理人员65四、 监事67第六章 风险评估分析70一、 项目风险分析70二、 项目风险对策72第一章 企业生产与研发管理一、 生产作业计划生产作业计划是生产计划的具体执行计划。它具体、详细地规定了各个车间、工段、班组、每个工作地在较短的时间内(月、旬、周、轮班、小时)的生产任务。因此,它是站在企业的每个生产单位或工作地的角度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何时完成”的问题。因此、生产作业计划是生产计划的继续、延伸和补充,与生产计划构成一个紧密的体系。1、成批生产的期量标准成批生产类型在生产中
3、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且其期量标准在相当程度上包含了单件小批生产类型的期量标准,故成批生产的期量标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成批生产时按一定时间间隔依次成批地生产多种制品,因此,如何妥善安排生产的轮班,是其生产作业计划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成批生产的主要期量标准包括:批量、生产间隔期、生产周期、生产提前期等。第一,批量与生产间隔期。批量是指相同制品一次投入或产出的数量。也就是消耗一次从准备到结束时间所连续生产运作的同种制品数量。生产间隔期又称生产重复期,是指相邻两批相同制品投入或出产的时间间隔。批量与生产间隔期这两个期量标准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很大影响:增大批量,延长生产间隔期,会减少设备调整次数和费用
4、,提高设备利用率,有利于生产组织,保证产品质量;但同时也导致延长产品生产周期、增加在制品数量、增加资金和生产面积占用的缺点;反之,减少批量,缩短生产周期,将出现与上述相反的结果。因此,合理确定批量和生产间隔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生产周期。生产周期是指从原材料的投入生产起到最后完工为止的整个生产过程所经历的全部日历时间。确定生产周期,一般首先根据生产流程确定各工艺阶段的生产周期,然后以批为基础确定产品的生产周期。第三,生产提前期。生产提前期有投入提前期和出产提前期之分,是指一批制品(毛坯、零件、产品)在各工艺阶段投入或出产的日期比成品出产日期提前的天数。同时,生产提前期和生产周期有着密切的
5、关系,且它是以产品最后出产时间为基准,按反工艺顺序,在确定了各工艺阶段的生产运作周期的基础上确定的。2、大量大批生产的期量标准大量大批生产的特点是产品品种少、产量大,工作地专业化程度高,通常有条件组织流水线生产。所以,大量大批生产的期量标准与组织流水线生产有关,一般主要包括节拍、流水线标准工作指示图表、在制品占用量定额。(1)流水线标准工作指示图表。流水线标准工作指示图表是表明流水线上各工作地在正常条件下的具体工作制度和劳动组织方式的一种标准图表,是大量大批生产条件下编制生产作业计划、进行日常管理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期量标准。它不仅是协调各工序的生产效率、保证流水线按照规定的节拍进行有节奏工作的
6、基础,而且是简化生产作业计划工作、提高生产作业计划质量的有效工具。当生产情况比较稳定时,流水线标准工作指示图表本身就可以作为流水线的轮班生产作业计划。由于企业不同,流水线标准工作指示图表应结合各自的特点分别编制。主要分为两种:连续流水线标准工作指示图表和间断流水线标准工作指示图表。连续流水线标准工作指示图表中,由于连续流水线的工序同期化程度比较高,各道工序的生产率十分协调,工作稳定,因此,其标准工作指示图表的编制比较简单,只需对整条流水线规定其工作与中断的时间和程序即可。间断流水线标准工作指示图表中,由于间断流水线的工序同期化程度低,各道工序的加工时间不与流水线平均节拍相等或成整数倍关系,各道
7、工序的生产率不相等,造成工序间有停歇等待现象,因此,其标准工作指示图表的编制比较复杂,需按事先规定的流水线看管期,分别对每一道工序规定工作班内的工作制度。具体编制如下:第一,确定看管期。所谓看管期,是流水线上的工作依次在其所操纵设备上生产规定数量制品所需间隔的最大值。在看管期内,每道工序生产相同数量的Q的制品。间断流水线上各道工序的生产率不等,这样,生产率较高的工序在生产出规定数量的制品后,就可把设备停下来,而工人则到其他设备上去操作。因此,规定看管期及看管产量,是平衡各道工序生产率的一种有效措施。一般看管期不应小于一个节拍,也不应大于一个轮班,尽量是轮班时间的公约数。第二,确定看管期内各工作
8、地产量。第三,计算看管期内各工作的时间及负荷。第四,绘制标准工作指示图表,确定工作起止时间。对于负荷不满的工作地,要在充分考虑工人兼管工作地的可能性的基础上,确定其工作起止时间,进而绘制标准工作指示图表。第五,确定流水线上工人人数及劳动组织形式。(2)在制品占用量定额。在制品是指从原材料投入到产成品入库的生产过程中尚未完工的所有零部件及产品的总称。在制品占用量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为保证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所必需的在制品数量标准。它是在正确划分在制品种类的基础上,分别制定出来的。流水线内部在制品占用量定额的制定:第一,工艺在制品占用量。工艺在制品占用量是指正在流水线上各工作地进行加
9、工、装配或检验的在制品。第二,周转在制品占用量。周转在制品占用量是指存在于间断流水线上,是由于上下相邻工序生产率不等或工作起止时间不同,为了使每个工作地能够连续完成看管期内的产量而在工序间存放的在制品。第三,运输在制品占用量。运输在制品占用量,是指流水线内处于运输过程中或放置在运输工具上的在制品。通常对间断流水线,认为周转在制品占用量能满足运输过程需要,不考虑运输在制品占用量。第四,保险在制品占用量。保险在制品占用量,是为了保证在流水线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时,生产仍能正常进行而建立的在制品。一般只需在设备易发生故障、废品发生可能性较大、负荷率较高的工序设置。当供应流水线节拍与需求流水线节拍相等时,
10、流水线之间只有运输和保险在制品;当两者不相等时,则只有周转和保险在制品,3、单件小批生产的期量标准因为单件小批生产的特点是根据用户要求,按订单组织生产,生产的产品品种多,每种产品的数量较少或单一,所以生产作业计划的主要问题就是控制好各工艺阶段的投入和出产期限,努力缩短生产周期,以保证按期交货,并尽可能实现均衡生产,故其期量标准主要有生产周期、生产提前期、劳动量日历分配图等。它们的制定类似于成批生产期量标准的制定。4、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主要包括车间之间的作业计划和车间内部的作业计划的编制。(1)车间内部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车间内部的生产作业计划比较简单且形式多样。从计划的执行
11、单位分,有工段、班组、工作地;从时间上分,有月、旬、周、日、轮班计划。例如,大量大批生产车间通常是直接从下达的车间作业计划中,按工段的专业分工排出工段的生产任务,并按日进行平均分配即可。(2)车间之间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车间之间的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企业应当根据企业自身的生产类型和期量标准,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和正确的方法确定各个车间计划期的生产任务。第一种,在制品定额法。它是利用预先制定的在制品定额,来协调和规定各个车间生产任务的一种方法,使用于大量大批型企业。该办法思路是:根据大量大批生产的在制品占用量相对较稳定的特性,以预先确定的在制品定额和预计的在制品实际存量之间的差额
12、依据,从使计划期末在制品数量保持在规定的定额水平的要求出发,按反工艺顺序确定各车间的计划投入量和产出量,以保证各车间之间的衔接平衡。第二种,累计编号法。累计编号法,又称提前期法,是根据生产提前期标准,用产品累计号数确定各车间生产任务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成批轮番生产。当生产的产品按照生产的先后顺序用累计编号表示时,由于各车间的投入和产出相对于最后生产环节的成品出产具有一定的提前期,因此,同一时刻不同车间投入和产出的产品号数是不同的。只要确定了提前期标准,也就确定了提前量标准,从而可以计算出计划末各车间应达到的投入和出产累计号数及其生产任务。第三种,生产周期法。生产周期法,是以生产周期为依据确定车间
13、生产任务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型企业。该方法根据预先制定的生产周期标准和订单规定的交货期限,沿反工艺顺序绘制生产周期图表,依次确定产品或零部件在各生产环节的投入和产出时间,明确各种产品的生产周期。在此基础上进行汇总和协调平衡,形成各种产品投入和产出综合进度计划。二、 生产计划生产计划工作是生产管理的首要环节。它要为未来的时间期(计划期)规定生产活动的目标和任务,包括应生产的产品品种、产量和时间进度,以指导企业的生产工作按经营目标的要求进行。1、生产计划的分类按计划期的时间长度可分为长期、中期、短期计划三个层次。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协调配合。2、生产计划的主要指标要进行生产计划的编制,除了
14、了解生产计划的分类之外,还必须了解生产计划的系列指标,因为生产计划主要是由一系列具体的指标计划所构成,例如:产品品种指标、质量指标、产量指标、产值指标。这些指标各有不同的内容和作用,并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对生产的要求。品种指标,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出产的产品品名和品种数,包括新产品的品种数。产品品种按具体产品的用途、型号、规格来划分。这一指标不仅反映企业在产品品种方面满足市场需要的程度,也反映了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产量指标,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出产的符合质量标准的工业产品数量。产量指标一般以实物单位计量,比如机床以“台”表示,汽车以“辆”表示等。而有些产品仅用一种实物单位计量并不能充分表明其
15、使用价值的大小,而用复式单位计量,如电动机用“台/瓦”表示,拖拉机用“台/马力”表示。产品产量指标反映企业向社会提供的使用价值的数量以及企业生产发展的水平。同时,它还是进行企业进行产销平衡、产供平衡、制订成本和利润计划以及劳动工资和生产作业计划的主要依据。产值指标,是指用货币表示的产量指标。它通常分为总产值、净产值和产品产值三种。其中,总产值,是指以货币表示的企业在计划期内完成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数量。净产值,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工业生产活动新创造的价值。从总产值中扣除各种物资消耗费用即为企业的净产值。产品产值,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出产的可供出售的产品价值。质量指标,是指生产部门在计划期内提高产
16、品质量应达到的指标。常用的综合性质量指标是产品品级指标,如合格品率、一等品率、优质品率。它既反映了企业生产的产品满足用户使用要求的程度,也反映了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3、生产计划的编制生产管理人员在编制生产计划时,主要按照以下程序进行:第一步,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制订企业的生产计划的主要依据有:国内外市场的经济技术情报及市场预测资料;企业长远发展规划,长期经济协议;计划期内产品销售量、上期合同执行情况以及成品库存量;上期生产计划的完成情况;计划生产能力和产品工台时定额;产品试制、物资供应、设备检修、劳动力调配等方面的资料等。因此,生产管理人员在编制生产计划之前,必须了解相关情况,并多方
17、收集资料。第二步,统筹安排,初步提出生产计划指标。生产管理人员在收集好资料之后,要结合企业各方面情况对企业的生产任务作出统筹安排。其中,包括:产品指标的选优和确定;产品出产进度的合理安排;各个产品品种的合理搭配生产;将企业的生产指标分解为各个分厂、车间的生产指标等工作。第三步,综合平衡,确定生产计划指标。在编制生产计划时,要将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把初步提出的生产计划指标同各方面的条件进行平衡,使生产任务得到落实。这一环节的主要工作内容有: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之间的平衡,测算企业设备、生产面积对生产任务的保证程度;生产任务与劳动力之间的平衡,测算劳动力的工种、数量,并检查劳动力生产率水平与生产任务
18、是否相适应;生产任务与物资供应之间的平衡,测算主要原材料、动力、工具、外协件对生产任务的保证程度及生产任务同材料消耗水平的适应程度;生产任务与生产技术准备的平衡,测算产品试制、工艺准备、设备维修、技术措施与生产任务的适应和衔接程度;生产任务与资金占用的平衡,测算流动资金对生产任务的保证程度和合理性等。三、 企业的质量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现代管理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经济越来越趋向一体化,市场竞争也逐步变得更加激烈。在激烈的贸易竞争中,产品的质量日渐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因此,产品的质量越来越被关注,而质量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成为企业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节将
19、围绕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进行必要的讨论。(一)质量的概念质量是指一种产品或服务持续地满足顾客某种需要的能力。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方面,质量既可以是实体产品的质量,也可以是某种服务的质量,因此它既可以体现在结果上,也可以体现在形成和实现的整个过程中。第二方面,质量不仅存在于工业,也存在于服务业,它存在于各行各业中。第三方面,产品或服务必须要能够满足顾客的某种需要,可以是明确规定的需要,也可以是某种隐含的需要,同时它不能损害社会及其他人的利益。(二)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管理随着产业革命的兴起而逐步发展,并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历史上,质量管理的发展先后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质
20、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由此可以看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人们通过长期的质量管理实践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结晶,它是管理科学、生产技术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因此,它既是一种管理科学哲理,又是实现企业质量目标的科学途径。1、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企业全体职工以及各个部门同心协力,综合运用管理技术、生产技术和科学统计方法,建立一整套质量管理工作体系,经济地开发、研制、生产和销售满足用户需要的高质量的产品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它包含了以下基本观念:第一,用户至上。用户至上,就是要树立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服务的思想。为用户服务就是要使产品或服务尽量满足用户的要求
21、,产品质量的好坏,最终应以用户的满意程度为标准。第二,质量是设计、制造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第三,一切用数据说话。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一切用数据说话,就是要求在质量管理工作中有科学的作风,深入实际掌握客观准确的情况,要对问题进行定量分析,要掌握质量的变化规律,以便采取真正有效的措施解决质量问题。全面质量管理中广泛地采用各种统计方法和工具来进行产品设计、分析事故原因、控制工艺过程和检验产品质量,以实现对产品质量的控制。第四,持续改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要满足顾客的这种要求,企业就必须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改进产品质量。2、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特点第一,全面质量。全面质量是
22、指用全面的方法管理全面的质量。全面的方法包括: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和质量保证体系;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产品质量进行数据分析,观察生产过程的稳定状态,分析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变化,进行各阶段的质量控制;运用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对质量信息进行处理等。全面的质量是指产品质量、生产质量、工作质量等。总之,依靠全面的方法找出问题,查明原因,采取对策,通过提高、改善工作质量来控制生产质量,通过控制生产质量来控制产品质量。第二,全过程。全面质量管理认为,产品的质量决定于设计质量、制造质量和使用质量。因此,必须在市场调研、产品的选型、研究试验、设计、原料采购、制造、检验、储运、销售、安装、调
23、试、使用和维修等各个环节把好质量关。第三,全员参与。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求企业的全体人员都参与到质量管理工作中来。只有真正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树立质量意识,形成一个保证质量的工作体系,并由质量教育、组织、责任制、基层活动小组(QC小组)等活动来予以落实。在这个体系中,领导(尤其是最高决策层的领导)的重视非常重要。(三)ISO9000系列标准对于质量问题,由于分析角度、理论依据的不同,各国在有关质量的细节性的规定上有很大的差异,而且这些差异严重阻碍了贸易的进行。因此,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ISO/TC176)在多年努力协调的基础上,总结了各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
24、的经验,经各国质量管理专家近年的努力工作,于1986年6月15日正式发布了ISO9402质量:术语标准,1987年3月正式发布了ISO9000ISO9004系列标准(以下简称ISO9000系列标准)。这些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内容: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的选择和使用指南;ISO9001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2质量体系: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3质量体系: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合格证模式;ISO9004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的指南。(四)质量成本控制在全面质量管理中涉及一个经济性原则,而且ISO9000系列标准中也明
25、确指出“用财务项目来衡量质量体系的有效性是重要的。有效的质量体系对企业的盈利和亏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质量管理过程中还必须关注质量成本,做好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指的是为确保满意的质量而引起的费用及没达到满意质量而造成的损失。它包括外部活动质量成本和内部活动质量成本。其中,外部活动质量成本是指按合同要求,为向顾客提供所需要的客观证据所支付的费用,包括特殊的附加的质量保证措施、程序、数据、证实试验和评定的费用。而内部活动质量成本是指为达到和保持所规定的质量水平所支付的费用和因质量问题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等。质量成本管理的重要任务就是找出各种有
26、关的质量成本因素,并对其进行预测、计划、核算、分析、控制和考核,使其保持在一个最佳点,以达到质量和成本的最佳匹配,从而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四、 生产的概念生产是人们制造产品或服务的有组织的活动。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生产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创造出无限丰富的社会财富和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生产主要是在企业内进行的,企业利用生产过程将低价值的生产要素转换成高价值的具有一定效用的产出物,完成生产的价值增殖过程来获取利润,达到其生产盈利的目的。根据上述功能,我们可以对生产做出如下定义:生产是将生产要素转换为有形或无形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增加附加价值,产生效用的过程。该定义包含了若干重要的概念:生
27、产要素、生产效用、生产的转换过程、产品和服务。下面就这些概念分别加以讨论:1、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就是投入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生产资源。主要指生产对象、生产设施设备、劳动力、生产技术及生产资金等。2、生产效用生产效用是指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消费者的价值或者效用。它一般包含三种类型:形态、时间和地点的效用。物质产品生产具有形态效用,如汽车、机床等产品都是改变了材料形态而创造出能满足某种需要的效用。由于时间的变换而产生的效用为时间效用,如电话、电报能使人们缩短传递信息的时间,因而具有时间效用。由于变换地点所产生的效用为地点效用,如飞机、火车将旅客和货物运送到其他地点就具有地点效用。3、生产的转换过程生产的转换
28、过程,是指真正从事产品制造的部分,是完成生产要素向生产财富转变的过程。该过程一般由一系列的活动所组成。它们由生产过程中所应用的工艺方法决定。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产品以及不同的生产规模,其转换过程各不相同。但其转换过程中大多数都包含了作业、搬运和储存三种活动。五、 生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生产活动是企业的基本活动。生产是为经营创造物质财富的,是经营管理的基础。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决策、经营计划,都要通过生产管理来实现。不搞好生产系统管理,没有高效率的生产作基础,任何经营决策目标只能是空中楼阁。其次,在生产经营型管理的情况下,对企业生产管理的要求更高了。过去,在生产型管理的时候,生产管
29、理的目标只是完成上级下达的产量、产值等生产任务,忽视市场需求和市场效益。生产经营型企业的生产管理,则要求企业的生产必须面向市场,从各方面来满足市场的需要,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不只是增加产量来满足需要,还要品种多、质量好、成本低、价格廉、交货及时。而且市场需求情况又是多样的、不断变化的。它要求企业不仅要按上述要求组织生产,还要提高企业生产的应变能力,搞好产品换型更新,并使生产时间适应品种多变、批量小、订货来得迟要得急的市场要求。这些,都使生产管理更复杂了,对生产管理的要求更高了。因此,生产管理的作用,就是按照预定的经营目标,运用计划、组织和控制等职能,使投入生产过程的各项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
30、,形成完整的有机体系,按照最为经济的方式,生产出价廉物美、适销对路的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提高企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要遵循生产目的,保证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另一方面,全面完成经营计划所规定的目标和任务,包括产品品种、质量、产量、成本、资金、利润、安全和交货期等计划指南;最后还必须有效利用企业的人力、物料、设备、资金等各种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生产管理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对生产过程的组织控制、生产现场管理、生产计划的编制、生产资源的调度、质量的监控、产品的研发与风险管理等等。对此,将在以后的内容里详细讨论。六、 经营目标1、经营目标的
31、内容企业的经营目标,按其重要性来说,可分为战略目标和战术目标。(1)战略目标的特点:实现的时间较长,一般能够分阶段实行。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影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往往标志着企业经营达到了某一个新的境界,与过去有明显的变化。其实现有较大的难度和风险。对各级经营管理层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大量的费用开支。(2)战术性目标的特点。战术性目标是战略目标的具体化。它的特点是:实现的期限较短,反映企业的眼前利益,具有渐进性。目标数量较多。其实现有一定的紧迫性。(3)战略目标的基本内容。每个企业在其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均有其不同的战略目标。其基本内容,不外有三个方面:成长性目标。它是表明企业进步
32、和发展水平的目标。这种目标的实现,标志着企业的经营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成长性指标包括:销售额及其增长率、利润额及其增长率、资产总额、设备能力、品种、生产量。其中销售额与利润额是最重要的成长性指标。销售额是企业实力地位的象征,而利润额不仅反映了企业的现实经营能力,同时也表明了它的未来发展潜力。稳定性目标。它表明企业经营状况是否安全,有没有亏损甚至倒闭的危险。稳定性指标包括经营安全率、利润率、支付能力。竞争性目标。它表明企业的竞争能力和企业形象。具体包括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名次。2、目标体系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分层次的。第一层,是决定企业长期发展方向、规模、速度的总目标或基本目标。第二层,中间目标,分
33、为对外与对内目标。对外目标包括产品、服务及其对象的选择、定量化,如产品结构、新产品比例、出口产品比例等;对内目标就是改善企业素质的目标,如设备目标、人员数量、比例目标,材料利用、成本目标等。第三层,具体目标,即生产和市场销售的合理化与效率目标。如劳动生产率、合理库存、费用预算以及质量指标等。基本目标制约着中间目标,中间目标是为实现基本目标服务的,这就形成了一个树状的目标体系。3、制定经营目标的作用与原则经营目标的作用突出重点,抓主要矛盾。它能指明企业在各个时期的经营方向和奋斗目标,使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而且也为评价企业各个时期经营活动的成果确定了一个标准,以便减少盲目性,
34、使企业的决策层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把压力变成动力,引导企业一步一步地前进。协调各项经营活动。通过总目标、中间目标、具体目标的纵横衔接与平衡,能够以企业总体战略目标为中心,把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联成一个有机整体,产生出一种“向心力”,使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达到最有效的协调。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营效果。团结全体职工。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层层制定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实施,能够把每个职工的具体工作同实现企业总战略目标联系起来,提高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出“全员经营”的新局面。制定经营目标的原则抓关键,即目标的关键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企业确定的总体目标必须突出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问题和关键性问题,关系到企业
35、全局的问题,切不可把企业的次要目标或小目标列为企业的总体目标,以免滥用资源而因小失大。可行,即目标的可行性原则。总体目标的确定必须保证如期能够实现。因此在制定目标时必须全面分析企业各种资源条件和主观努力能够达到的程度,既不能脱离实际凭主观愿望把目标定得过高,也不可妄自菲薄不求进取把目标定得过低。定量化,即目标定量化原则。订立目标是为了实现它。因此,目标必须具有可行性,以便检查和评价其实现程度。所以,总体经营目标必须用数量或质量指标来表示,而且最好具有可比性。一致,即目标的一致性原则。就是总体目标要与中间目标和具体目标协调一致,形成系统,而不能相互矛盾,相互脱节,以免部门之间各行其是,互相掣肘。
36、激励,即目标的激励性原则。经营目标要有激发全体职工积极性的强大力量。因此,目标要非常明确,非常明显,非常突出,具有鼓舞的作用,使每个人对目标的实现都寄予很大的希望,从而愿意把自己的全部力量贡献出来。灵活,即目标的灵活性原则。经营目标要有刚性。但是,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企业的经营目标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改变不切时宜的目标,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及时调整与修正企业的经营目标。七、 经营理念经营理念,是指贯穿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的指导思想,它是由一系列观念或观点构成的对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关系的认识和态度的总和。具体地表现为六个观念。市场观念。市场是企
37、业实现商品价值的场所。树立市场观念,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市场、适应市场;创造需求、培育市场。用户观念。树立顾客至上,用户第一的服务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开发观念。6效益观念。经营哲学,是指经营者对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和树立的信念。经营哲学的核心是价值观。人们往往以为企业既然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者,其价值观当然应当是追求最高利润,这是绝对荒谬的。任何时候,利润目标都不应是企业第一的目标,更不是唯一的目标。利润是企业维持其生存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没有利润企业就不能发展,甚至也不能生存。企业存在必须盈利。但是,企业的存在价值绝不仅仅是盈利。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决定
38、了社会主义企业的第一位的目标是社会服务;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也采取一些措施保护消费者利益,迫使资本主义企业向社会提供优良的产品和劳务;同时,现代化大机器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社会财富的丰富,企业经营的关键从生产转为销售和市场,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促使企业提高质量、改进服务。因此,用户观念、市场观念、服务观念是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企业经营的绝对规律。八、 经营与管理经营,是指商品生产者以市场为对象,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手段,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使企业的生产技术经济活动与企业的外部环境达成动态均衡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活动。经营与管理既有一致性,又有区别。管理是劳动社会化的产物,而经营则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39、管理适用于一切组织,而经营则只适用于企业;管理旨在提高作业效率,而经营则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同时,经营是管理职能的延伸与发展,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由以生产为中心转变为以交换和流通过程为中心,经营的功能日益重要而为人们所重视。企业管理的职能自然要延伸到研究市场需要,开发适销产品,制定市场战略等方面,从而使企业管理必然地发展为企业经营管理。九、 经营管理职能经营管理职能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战略职能、决策职能、开发职能、财务职能和公共关系职能。1、战略职能战略职能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首要职能。因为,企业所面对的经营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影响这个环境的
40、因素很多,变化很快,而且竞争激烈。在这样一个环境里,企业欲求长期稳定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高瞻远瞩,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经营管理的战略职能包括五项内容:经营环境分析、制定战略目标、选择战略重点、制定战略方针和对策、制定战略实施规划。2、决策职能经营职能的中心内容是决策。企业经营的优劣与成败,完全取决于决策职能。决策正确,企业的优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扬长避短,在风险经营环境中以独特的经营方式取得压倒性的优势;决策失误,将使企业长期陷于困境之中。3、开发职能开发不仅仅限于人、财、物,经营管理的开发职能的重点在于产品的开发、市场的开发、技术的开发,以及能力的开发。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企
41、业就必须拥有第一流的人才,第一流的技术,制造第一流的产品,创造出第一流的市场竞争力。只有企业在技术、人才、产品、服务、市场适应性方面都出类拔萃,企业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得心应手,应付自如。4、财务职能财务过程,是指资金的筹措、运用与增值的过程。财务职能集中表现为资金筹措职能;资金运用职能;增值价值分配职能以及经营分析职能。企业经营的战略职能、决策职能、开发职能,都必须以财务职能为基础,并通过财务职能做出最终的评价。5、公共关系职能企业同它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系统的诸环节保持协调,这种同外部环境保持协调的职能,被称为社会关系职能或公共关系职能。公共关系的内容包括:企业与投资者的关系、与往来
42、厂商的关系、与竞争者的关系、与顾客的关系、与职工的关系、与地区社会居民的关系、与公共团体的关系、与政府机关的关系。十、 企业组织形式财务是商品生产与交换的产物。商品经济越发展,财务越重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为财务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以及国家的宏观调控等,是这一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我国企业按照所有制形式不同可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等几类。这种企业分类方式对经济统计分析是有意义的,但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以股份
43、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种分类对财务组织已不具有决定作用。对财务组织具有重要影响的企业组织形式是按资本金组成的划分,按这一标准可将我国企业划分为独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合资企业和合作企业等法定组织形式。独资企业,是指资本金属于某单一所有者的企业。按所有者的不同又可分为国有独资企业、集体独资企业和私人独资企业等类。这类企业的所有者享有全部净资产权益,并对企业的债务负有全部偿还的责任,其资金筹集方式以所有者新投入、企业内部积累和信用形式为主。股份制企业,是指资本金(股本)属于若干所有者的企业。股份制企业的形式多种多样,从我国情况看,主要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
44、有限公司和股份合作企业等。其中,有限责任公司是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按照我国公司法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者国家授权的部门单独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是指其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贸易的发展,跨国公司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干。跨国公司一般为股份有限公司,其股份由多国股东持有。股份合作企业,是股东投资和投入劳动力,并将二者折合为股份的一种特殊的责任有限的股份制企业,目前已在乡镇企业中广泛存在,它是股份制和合
45、作制结合的产物。以上三种形式,均属有限责任制形式的企业,股东与企业均以出资额或企业资产承担经济责任,股东个人财产不负连带责任,同时也按出资额的多少享有净资产权益。股份制企业中也有少部分无限责任公司,股东对企业债务偿还承担无限责任。股份制公司筹资方式除原有股东新投入、公司积累、信用形式外,还可增加股票发行,吸收新股东的资金投入。合资企业,是指资本金属于多个所有者的股权企业。合资者按出资额的多少取得股权证,按股权的多少承担有限责任和享有净资产权益。股权不能任意转让,如要转让需经其他合资者同意,并先在内部转让。合资企业还可分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国内合资企业两种。企业集团是国内合资联营的重要形式。合作
46、企业,是指资本金属于多个所有者的契约式企业。合作者可以用资金、技术、场地等不同生产要素投入企业,按合作契约规定享有权益和承担责任。部分合作者的退出将导致原合作企业的解体和重组。合作企业筹资不能采用发行股票方式。合作企业还可分为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国内合作企业两种。上述几类企业形式在税收上,国家按照税负公平的原则征收,但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也从税种和税率的设置和减免上对某些企业形式给予一定的优惠,以促进这些企业的发展。例如对中外合资与合作企业的某些税收减免政策有利于吸引外资,贯彻对外开放的方针;又如对国内联营与企业集团的某些税收优惠,有利于促进资金横向联合和产业结构的优化。随着中国加入WTO,由于对国
47、内外企业均实行国民待遇和平等竞争,某些对外资企业和企业集团的税收优惠政策将逐步取消,但对支持产业结构优化的税收优惠政策将继续存在。综上所述,企业组织形式对财务组织是有重要影响的。一是影响企业注册资本的筹集与结构。独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合资企业和合作企业注册资本的出资者是不相同的。二是影响出资者对企业债务承担的责任。一般的独资企业和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合作企业,其出资者对债务承担无限责任,而一般股份制企业、合资企业和具有法人资格的合作企业,其出资者对债务只负有限责任。三是影响收益分配方式。独资企业由业主独家所有,不存在多个投资者对利润的分配问题,而其他企业组织形式都存在投资者对利润的分配问题,因而财
48、务分配比较复杂。对于股份公司中的跨国公司,由于涉及国际投融资、国际税收和国际结算等财务问题,其财务组织与国内公司有一定差别。十一、 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是企业组织内部各有机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联系方式或形式,以求有效、合理地把组织成员组织起来,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协同努力。组织结构是企业资源和权力分配的载体,它在人的能动行为下,通过信息传递,承载着企业的业务流动,推动或者阻碍企业使命的进程。由于组织结构在企业中的基础地位和关键作用,企业所有战略意义上的变革,都必须首先在组织结构上开始。1、企业组织结构模式类型及历史演变(1)U型组织结构。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大企业普遍采用的是一种按职能划分部门的纵向一体化的职能结构,即U型结构。特点是企业内部按职能(如生产、销售、开发等)划分成若干部门,各部门独立性很小,均由企业高层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