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4529741 上传时间:2021-09-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74.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级中学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级中学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级中学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级中学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doc(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1)体液:人体内的 总称,分为 (约占 )和 (约占 )。(2)内环境:指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 、 、 等。2、血细胞的内环境是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 ;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 。3、用图示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的关系:4、血浆的主要成分有: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而组织液淋巴中含量较少。5、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定义:是指溶液中 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自于 ;细胞外液的

2、渗透压约为 KPA,相当于 的渗透压。(2)酸碱度:正常人体血浆中酸碱度范围: ,与缓冲溶液中 、 有关。若食物呈酸性,与 发生中和反应;若食物呈碱性,与 发生中和反应。(3)温度:正常的温度维持在 度左右。6、列举引起组织水肿的因素: 。7、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是 。8、9、内环境的稳态:(1)定义: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 作用,使 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2)调节机制:目前认为 是机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其中 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但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 的。(3)意义:内环境稳态是 。(4)参与内环境稳态的系统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 、 、 和 。起调节作用的系统:

3、神经系统(神经调节)、内分泌系统(体液调节)、免疫系统(免疫调节)第二章 第一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由 五部分组成;其中效应器是指 。2. 反射发生的条件: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 变为显著的 的过程。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形式: 以 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 ;(2)过程: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处的电位为 电位,表现为 ,形成原因: ;受刺激时:产生 电位,表现为 ,形成原因: 。局部电流的方向: 膜内 ,膜外 。兴奋传导的方向与 局部电流方向一致。(3)传导特点:离体神经纤维上为

4、 传导,在生物体内或反射弧中为 传导。(4)K+外流、Na+内流属于 (运输方式),是否需要载体 ,是否需要能量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小体: 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每个小枝末段膨大成杯状或球状。(2)突触:由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 、 共同形成,包括 、 、 三部分。 在特定情况下,突触后膜还可以是 的膜,突触间隙内的液体是 。(3)突触小泡:其形成与 (细胞器)有关,内含 。(4)神经递质:种类:可分为 递质(如:乙酰胆碱)、抑制性递质(如:甘氨酸) 释放的方式: ,是否需要消耗能量 ,跨过 层生物膜,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 特点:a、属于信号分子 b、与受体特异性结合 c、

5、一经作用后就被水解或灭活(若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碱作用后不能被灭活,引起的即时效应是使突触后膜持续 或使肌肉持续 。)(5)兴奋传递的过程: 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 内的 受到刺激,释放 ,神经递质 经 (方式)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 结合,使突触后膜产生 。(6)传递的特点: 。原因: (7)传递过程中突触处信号变化: 信号 信号 信号6指针偏转问题刺激a点:电表会发生 次方向 的偏转电表只能发生 次偏转刺激b点:电表会发生 次方向 的偏转,电表只能发生 次偏转刺激c点:电表会发生 次方向 的偏转,电表只能发生 次偏转7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 (大脑、脑干、小脑

6、)和脊柱椎管内的 ,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 中枢受脑中相应的 中枢的调控(2)神经中枢:大脑皮层分布有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下丘脑分布有 中枢、 的调节中枢,还与 等的控制有关;脑干有 ,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小脑有维持身体 的中枢;脊髓有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也有排尿、排便中枢(低级中枢)。8人脑的高级功能(1)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 、 、 和 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功能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2)大脑皮层的言语区: 区,损伤后不能书写; 区,损伤后,不能讲话,可看懂听懂; 区,损伤后不能阅读; 区,损伤后不能听懂别人的讲话。9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

7、获得新的 、 和积累 的过程;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 和 ;短期记忆主要与 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 有关。第二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1.促胰液素: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由 分泌,作用是 。2.激素调节:由 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3.常见激素激素化学本质生理功能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多肽类促进 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多肽类促进 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 ,减少尿量;垂体促甲状腺激素促进 的生长发育及 的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进 的生长发育及 的合成与分泌生长激素蛋白质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骨骼生长及蛋白质的合成甲状腺甲状腺激素氨基酸的衍生物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影响

8、,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多肽类促进 ,从而使血糖升高B细胞:胰岛素蛋白质促进细胞 ,从而降低血糖性腺雄性激素类固醇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雌激素肾上腺肾上腺素与机体在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反应有关激素缺乏症:生长激素幼年缺乏: 幼年过量: 成年过量: 甲状腺激素幼年不足: 饮食缺碘: 过多: 4血糖平衡的调节(1)血糖正常范围 来源: ; ; 去向: ;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 (2)血糖平衡调节:过程:调节中枢: 调节方式: 作用:如: 和 素都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和 对生长发育的作用。 作用:如 、 和 之间对血糖浓度的调节作用(3)血糖

9、失衡的典例糖尿病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 分泌不足。症状:“三多一少”,即 、 、多食,体重下降,身体 。5激素的分级调节 (1)过程: 促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的释放激素 促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 甲状腺(肾上腺、性腺) (肾上腺素、性激素)(2)内分泌调节的枢纽: 。 (3)当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量的时,又反过来抑制 和 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属于 。(胰岛素作用的结果反过来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是否)属于反馈调节)(4)能调节垂体功能的激素是 .6激素调节的特点:(1) (2)通过 运输 (3)作用于 。原因:靶器官(细胞)上有激素作用的 (结构名称),成分是 。(4)体内需源源不

10、断的产生激素的原因是 。 (5)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 ,又不提供 ,也不起 ,只是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 ,是一种 分子 。第三节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1.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 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 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 除激素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例如: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1)特点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2)联系: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调节可以看作 调节的一个环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例如 激素幼年时期分泌少患 3体温

11、调节、水盐平衡调节过程水平衡调节体温调节感受器调节中枢感觉中枢渴觉中枢:冷觉、热觉中枢:4抗利尿激素由 合成和分泌,由 释放,促进 对水的 , (减少/增加)尿量。5下丘脑功能: 第四节 免疫调节1. 免疫系统的组成: 、 、 (1)免疫器官是 场所,包括 、 、 、 、 (2)免疫细胞包括 和 ,其中后者根据成熟的场所不同,分为 、 。 免疫细胞是由骨髓中 分化而来,直接在骨髓中成熟的是 ,迁移到胸腺中成熟的是 (3)免疫活性物质是由 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有 、 、 等。2.免疫系统的功能: 、 。3.人体的三道防线:(1)第一道防线由 、 、胃液、唾液组成; 第二道防线由 组成; 第

12、一道防线由 和 借助 和 组成(2)前两道防线的特点: ,称为 免疫。第三道防线称为 免疫。4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1)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 反应的物质 抗体: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 。(2)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增殖分化记忆B细胞浆细胞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抗原 细胞 细胞 细胞 记忆T细胞(3)细胞免疫过程:(抗原进入细胞)增殖分化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激活靶细胞内的 ,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 吞噬细胞 细胞 (4)免疫细胞名 称来 源功 能是否特异性识别吞噬细胞 B细胞T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 记忆细胞(5)能增殖分化的细胞 ;能产生抗体的细胞 ;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

13、疫的细胞是 ;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的细胞是 。无识别抗原作用的是 。5二次免疫的特点:作用更 ,速度更 ,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6免疫系统疾病:(1)免疫过强 自身免疫病:实例: 、 、风湿性心脏病、重症肌无力 过敏反应: 的机体在 接受 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有明显的 和 。(2)免疫过弱:如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 ; 主要是破坏人体的 细胞,使人体丧失大部分的 免疫及全部的 免疫,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 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7免疫学的应用: (1)

14、疫苗的发明和应用: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 和 (主要是得到 ); (2)临床检测和科学研究:利用 的特性,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3)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 、自身 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 免疫起主要作用。一、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关系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a、特点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b、联系: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调节可以看作 调节的一个环节;(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例如 激素幼年时期分泌少患 。2水盐平衡调节、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体温调节过程感

15、受器神经中枢感觉中枢渴觉:冷觉、热觉:3、下丘脑功能: 第三章 植物激素二、基础知识自主疏理1植物激素:由 内产生,能从 运送到 ,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 。2生长素(1)生长素发现过程19世纪末,达尔文提出向光性的原因是 ;1910年,詹森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 传递给下部;1914年,拜尔证明胚芽鞘弯曲的原因是 ;1928年,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化学物质是 。(2)化学本质: 。三、生长素的合成、分布与运输1合成部位:幼嫩的 、 和发育中的 。2分布:(1)产生部位积累部位,如顶芽侧芽,分生区伸长区。(2)生长旺盛的部位衰老组织,如幼根老根。3.运输(1)极

16、性(轴向)运输:特点:只能从形态学的 向形态学 运输,是一种 运输过程,需要消耗 ,能 浓度运输。实验: (2)横向运输在 或 作用下还可以引起生长素在茎、根等处的横向运输。这种运输往往与 刺激有关;下图: A、B为 运输,C、D为 作用下的 运输;a为 下的 运输。(3)非极性运输:通过韧皮部的筛管的运输。归纳: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 ,只有这个部位才能感受这一外界刺激,而其他部位对单侧光的刺激没有任何反应。生长和弯曲的部位在 ,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部位就是指这一段。单侧光引起茎尖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暗示了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有 运输的能力,即在单侧光的影响下,生长素

17、从 的一侧移向 的一侧。发生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面,表明生长素有 运输的能力,能自形态学 向 运输。四、生理作用1、作用特点: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 ,既能 ,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 。)2、敏感程度:不同细胞: ;不同器官: 不同植物: ;顶芽 侧芽3生长素类似物(1)概念: 合成的,具有与 相似的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2)应用 ; ; 五、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分析两重性:即在 范围内促进植物器官生长, 则抑制植物器官的生长。(1)右图曲线中: 点表示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其浓度的值为 ,在OH段随生长素浓度增高, ,而HC段随着生长素浓度增高, ;A和B点、O和C点的浓度

18、对植物的促进作用 ;若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 (向光一侧生长慢于背光一侧)。若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m,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 。测得其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 ,则根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 。根的向重力性和顶端优势现象也体现了生长素的 ,而向光性和茎的背重力性却只能表现生长素 的功能。(2)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性大小: )。右图曲线中在A、B、C各点代表 作用;A、B、C点以上的部分体现了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促进作用;A、B、C点分

19、别表示生长素对根、芽、茎的生长 ;A、B、C点以下的部分分别表示对根、芽、茎的生长起 作用。(3)顶端优势: 产生的生长素,向 运输积累,使 受抑制。(4)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如图由于 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向地一侧生长素浓度 ,背地一侧生长素浓度 ,即 , ),使生长不均,根的向地一侧生长 ,背地一侧生长 ;茎的向地一侧生长 ,背地一侧生长 ,结果根 生长,茎 生长。(5)单子叶和双子叶的敏感度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同一浓度对双子叶是抑制性,但对单子叶是 的。(6)生长素在农业中的应用扦插的枝条生根:关于植物的生长与激素的关系主要是: 和 促进细胞纵向伸长、使细胞体积加大,

20、 能促进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促进果实发育:实验证明,雌蕊受粉后,胚珠发育成种子的过程中, 里合成了大量的生长素。这些生长素能促使子房发育成 。防止落花落果:由于植物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所以,它被普遍用来防止落花落果,特别是在大棚生产过程中,大棚内缺少帮助花授粉的昆虫和风,倘若辅以人工授粉,人们可以用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素以防止落花落果。六、其他植物激素:1四类植物激素的比较植物激素合成部位主要生理作用赤霉素促进细胞 ,使植物增高,促进 萌发及 等细胞分裂素 ,通过木质部输送到地上部分促进细胞 等乙烯促进果实 ,促进多开雌花等脱落酸抑制细胞的 和 ,促进器官 。 2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21、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过程中各种激素并不是孤立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比如:赤霉素 种子萌发,脱落酸则 种子萌发,两者的作用是互相 的。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 的结果。3.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的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4、植物生长调节剂:优点: 实例: 效果稳定的原因: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七、种群概念及其特征1.种群概念: 2.个体的特征具有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3.种群的特征: 八、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相互关系可图示如下:影响数量变化性别比例预测变化方向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种群密度迁入率迁出率1.在种群的四个基本特征中, 是最基本的特征。2. 影响种群

22、数量变化的因素 和 及 和 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影响因素 人为因素:如人工养殖3. 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 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如下:增长型:出生率 死亡率增大; 稳定型:出生率 死亡率基本不变;衰退型:出生率 死亡率减小。4. 是通过影响出生率而间接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 ; ; 九、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1.样方法:(1)取样的关键是: ;(2)常用的取样方法: 、 ;(3)适用范围: ,同时调查 、作物植株上 、 的密度等也可用样方法。2.标志重捕法在标志重捕法中,为保

23、证标志个体与非标志个体在重捕时的概率相等,标志技术及其操作应注意: (1)适用范围: 、 的动物。(2)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对寿命和行为产生的影响。(3)标志不能 。因为过分醒目的个体,在自然界中有可能改变被捕食的概率,最终有可能改变样本中标志个体的比例而导致结果失真。(4)标志符号必须能够 ,在调查研究期间不会消失。(5)根据重捕样本中标志者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可计算出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中的标志个体数。3.标志重捕法的使用条件是调查期间 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分布 ;未标志个体和被标志个体 ;调查期中没有 ;调查期间没有新的 。

24、第五章复习一、生态系统的概念理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由 和 构成;其组成成分: 、 、 和 。其营养结构为: 和 。2.生态系统的功能: 、 、 ,其中主要功能是 和 。 二、生态系统的成分1.各成分的比较项目成分作用营养方式地位联系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能量:物质:是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 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以 关系建立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 和 的渠道生产者主要是 ,也包括 型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硫细菌)、蓝藻等将 物 物; 能 能;为消费者提供 和栖息场所消费者各种动物和 生活的各种生物(如菟丝子等)加快生态系统中的 ;有利于植物的 和 的传播分解者营

25、 生活的微生物及腐食性的动物(如 、秃鹰等)通过 作用将生物遗体、排泄物分解为 物,供 者重新利用2.各成分相互关系3判断对错并举例消费者都是动物( )反例: 动物都是消费者( )反例: 细菌都是分解者( )反例: 分解者都是细菌( )反例: 绿色植物都是生产者( )反例: 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 )反例: 三、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1食物链(1)概念: 与 之间主要通过 关系建立的一种联系,具体就是捕食链。由于 没有参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捕食关系,所以不纳入食物链,不占有营养级。(2)分析: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 ,最末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 级,中间为多种动物,食物链的中间不能中断,生产者一

26、定是第 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当某种生物大量增加时,一般会导致作为其食物的上一营养级数量 ,作为其天敌的下一营养级数量 。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的数量一般不超过 个。2.食物网:(1)概念: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2)分析:同一种消费者由于食物的 性,使其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 。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可以既是 关系,又是 关系。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外来因素而大量增加时,一般除导致上一营养级减少,下一营养级增加外,还会导致与其有竞争关系的生物数量 。 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 而并非取决于生物的数量;食物链、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