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厘清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三).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厘清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张宪昌 发表于中国审计报学术纵横,2021-06-06,第6版。 近几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十一五”时期,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5%以上,比同期gdp增速高6个百分点。一项研究表明,2021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预计超过3.9万亿元,占gdp的比重将首次超过3%,达到8.27%。2021年2月,政策利好更是不断,足以振奋人心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相继出台。毋庸置疑,可以预见的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将进入“黄金期”。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在取得喜人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过热现象。
2、要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厘清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几个基本关系。 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区别 在不少地方,文化产业被作为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出现了泛化现象。笔者认为,这里面除了单一的迎合gdp崇拜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没有搞清楚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的区别。相比较而言,文化产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文化产业讲究经济效益,但更加注重社会效益。这是由文化的特性决定的。首先,文化能够满足人的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而其它商品侧重于满足人的物质的生理需要。其次,在于文化能够化人,通过精神领域塑造人、改造人进而成就人。第三,文化作为社会群体认同感、依附感和归属感的载体和结晶,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和代表性,是
3、区别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标志。因此,文化作为商品进行消费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消费者内在的价值观判断。由此可见,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离开了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谈不上经济效益的实现和增加。比如一部放映的电影如果内容空洞、情节单一,宣扬的价值观偏离社会主流,引不起观众的思想共鸣,就得不到社会的认可、甚至会受到唾弃,生产成本就可能收不回来。相反,一幅好的作品,宣扬公平正义、友谊和爱,就有可能被奉为经典之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文化产业更加注重创新性、创造性。众所周知,创新至关重要,创新是产业永葆生机活力的秘诀,各个产业发展都在强调创新。有所不同的是,知识和精神创新是文化产业的生命。离开了创
4、新,文化产业不仅失去了活力,而且丧失立足之地。文化产业的投入主要依靠的是知识的创新、思维的创意和思想的突破,其产出作品必然凸现内容和形式的新颖性、独特型和异质性。在全球化发达、鉴赏力日益提高的当今社会,如果单纯的模仿、照搬他人他国已有的线路和模式,即使赋予本国民族色彩,这样的作品也难以存活下去,必定成为过眼云烟,转瞬即逝。 文化产业更加注重人才素质、文化底蕴和知识产权保护。文化产业在当前受到社会各界追捧,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其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社会效益大的内在特点。文化产业对人才素质、文化底蕴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比其他产业更为苛刻。在人才素质方面,没有创新性人才,难以创意设计,推陈出新;没
5、有复合型人才,难以节约成本,实现重大突破。在文化底蕴方面,无论是对历史素材的挖掘、现实社会的剖析,还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都需要科学精神和审美眼光。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由于文化商品特别是电子数字产品具有智力高投入、制成品容易复制(边际生产成本较小,甚至接近于0,从而在边际报酬上可以表现为递增现象)等特点,文化产业遭遇的“搭便车”和盗版问题超过了其它产业。因此,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要不断壮大,必然伴随着边际报酬递增的实现,而这是与严厉打击造假、执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是分不开的。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边界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逐渐分离,二者的界限有待进一步确立。当前文化产业
6、的泛化,有可能侵蚀文化事业的边界。这表现为以公共财政为依托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不完善,部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短缺,城乡差别显著。显然,其结果必将导致老百姓应该享受的基本文化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保障,不得不接受为经营性文化产品进行花钱支付的现实,没有实现文化改革的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 探索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边界问题,进一步说,是探求公益性文化与经营性文化的边界,说到底是如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也是探究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基于文化产品的特殊内涵,如价值引导、精神传承和知识创造,在现阶段,政府不宜把文化事业过多的推向文化产业,由市场说了算。 并且,过度的市场化一味地刺激了人们欲望的释放
7、,拓展了商品的范围,极大地增加了资源的消耗。无论是在商品生产,还是在社会生活领域,追逐利润的本性大有突破传统道德约束之势。这一点已经在其它产业(如食品行业)得到证实。市场化在推动经济繁荣的同时,也毫不吝啬的暴露出它的弊端,如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当然,这并不是不要文化改革,而是要加大改革力度,改出质量,改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改革,改变政府越位、缺位并存的局面,提高政府的公益性文化供给能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从而确保公平。同时,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起基础性配置作用的角色,补位而坚决不能越位,积极发展经营性文化,壮大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
8、文化需求,从而体现效率。 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居民收入的关系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必须扩大文化消费。一是扩大国外文化消费,即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赢得国外文化消费客户。二是扩大国内文化消费,满足国内文化需求。 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主要依赖于国内市场的有效发育,取决于城乡居民的有效需求。数据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有效需求不足。从具体的消费结构上来看,1985年以来,城乡居民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重并没有随着收入的显著增长而出现高涨势头,甚至在个别年份出现倒退。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降低的部分并没有大比例的转移到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上来,而被消费结构的其它组成部分如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居住等的增长所抵消。 从宏观的收入分配来看,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和下降,再加上居民收入间不断扩大的差距,注定了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和较低的消费率。近几年来,温和攀升的cpi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扩大文化消费,必须要努力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使他们对文化产品消费具有足够的购买力。否则,没有较高的收入作为坚实的后盾,就形不成真实的市场需求,壮大文化产业只是一句空话。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