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秋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秋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记念刘和珍君【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清文章思路,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清正义与邪恶。2. 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索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分析作者对词语的妙用,从而了解作者语言特色。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明确人物形象,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学习及借鉴刘和珍为正义而斗争的精神。【学习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句子含义。2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能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审视本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学习难点】重点语句的理解。【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预习案】预习课文、做好知识准备、扫清学习障碍(一)基础知识积累1. 疏通文意,给加点词语注音寥落()菲薄()长歌当哭()当铺()桀骜
2、()()喋血()浸渍()创伤()攒射()为虎作伥()道观()2. 解释词义,积累词语【寥落】稀少【广有羽翼】到处都有帮凶。【惩创】惩罚、惩治【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吧】这是讽刺的说法。意思是有些人快要忘记这件事情了吧。忘却的救主,使人忘却的神。【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鲁迅引用这首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情感。【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殒,死亡。恤,顾虑。(二)作者作品介绍画出重要信息并背过(三)了解背景知识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学习内容】【第一课时】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请同学们给每一个小部分,拟一个标题
3、:作缘起,纪念死者。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刘和珍概况。刘和珍遇害。刘和珍遇害经过。 “三一八惨案”教训。惨案的意义。2、合并归纳:本文思路的起点是什么?(分解为以下几个小问题)(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写作缘起。(3)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
4、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板书) 3、齐声朗读第一、二部分,明确写作目的。请同学们与同桌讨论,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并从一、二部分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明确:纪念死去的青年写给段祺瑞政府和文人墨客(嘲讽、痛恨)写给快要忘却这件事情的国民(唤醒)4、作业:1.背诵第二部分【第二课时】【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局部的思路,明确刘和珍的形象。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教学步骤】一、检查预习:词语、背诵二、理清文章局部思路。1、理清三、四、五部分的思路问题设计:A、仔细阅读这部分的内容,前后左右讨论一下,刘和珍君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她的事迹和性格特征),并找出文中的依据。明
5、确:事迹生前爱看鲁迅文章; 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 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 中弹牺牲。性格特征:温和、思想进步B、相比之下,反动势力的代表们又是怎样的?明确:下劣凶残(中外杀人者、有恶意的闲人) C、鲁迅先生对刘和珍君与反动势力的态度又是怎样的。明确:对刘和珍的死时沉痛和惋惜;对反动派是揭露和嘲讽。(完成板书)刘和珍微笑温和(沉痛、惋惜)反动势力下劣凶残(揭露、嘲讽)2、明确六、七小节的思想内容A、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六节,说说鲁迅先生对于进步青年徒手请愿的行为的态度态度,你对于这种行为
6、又有何看法呢?明确:鲁迅是不支持这种行为的。学生自己的看法既要尊重也要及时评价,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理智的行为准则:做事情要量力而为,任何行动之前都要尽可能地考虑事情的意义和结果。B、阅读第七小节,这一节,鲁迅是在鼓励有志青年要继续前进。这与前面对请愿的不支持是否矛盾。明确:不矛盾。前面是希望青年们不要做无谓的牺牲,而这里是在鼓励青年们为了正义和革命勇敢前进的精神。鲁迅当年在群众斗争面前,确实是一位导师。他既不单纯地肯定和颂扬,也不过多地否定,把惨案当做无谓的牺牲而大泼冷水。3、问题探究:谈谈你对刘和珍的认识,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明确:旨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正确评价人物的能力。4、作业:熟读
7、第四小节并背诵。三、重点语句分析1、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发展脉络?明确:第一部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开篇提及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接着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因此说了这话,表现出作者对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的爱护。“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第3段以这话为引子,述说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心意了。第二部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在“庸人”世界里,时间
8、会冲淡烈士流血的印迹,而作者觉得有必要撰文纪念烈士,以抗拒遗忘,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记性,这话表达了作者的痛苦感和责任感。“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话重复上一句“必要”的话,同义反复,表达同样的心情,感情似乎更加重了。第四部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一部分描述了惨案发生的经过,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第五部分:“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紧接着上面“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作者还是忍不住说话了,接下来是揭露事实真相。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话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第七部分:“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9、”文章结尾,哀痛到了极点。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他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说出来的话只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张口说出。所以“不说”是假,“说”是真。2、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中的“哀痛者”“幸福者”如何理解?明确: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
10、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是对烈士热情讴歌。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3、“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奉献于逝者的灵前”明确:抓关键词“尤”“出离”“浓黑的悲凉”“快意”“奉献”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人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记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意;三是警告反动派,血债是一定要用血偿还的。4、“惨象,就在沉默中灭亡。”明确:抓关键词“已”“尤”,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更突出走狗文人“流言”的下劣无耻。“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关系的复句,既对反动派发出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和激励。5、“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
11、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明确:抓“依稀”“微茫”“更”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他们也将从烈士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地去斗争、前进!6、结尾“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如何理解作者的情感?“此”的内容包括:对爱国者的崇敬 对执政府的愤怒;对反动文人的憎恨;对麻木民众的失望;对社会现状的忧愤;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和歉疚之情;对社会未来寄予希望.【学习小结】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
12、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高度评价。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络。板书:感情线索:悲、愤、激励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内容是较深的,要通过反复诵读来加深领会。刘和珍等烈士牺牲已经半个多世纪了,有多少有志的青年,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血战前行、前仆后继,他们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他们的精神应该扩大到我们这一代,这也是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希望所在。五、【作业】1、背诵
13、第四部分【达标检测】1. 选出加点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B)A.从容(cng) 不惮(dn) 桀骜(ji) 菲薄(fi)B.攒射(cun) 寥落(lio) 下劣(li) 长歌当哭(dng)C.尸骸(hi) 屠戮(l) 噩()耗 绯(fi)红D.租赁(ln) 立仆(p) 浸渍(z) 殒(yn)身2. 比较下列各句,表达效果较好的一组是()我虽没有亲见,但我知道刘和珍君是欣然前往的。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将更奋然前行的是真的猛士。A. B. C. D. 3.
14、 对下列语句的修辞方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反语) B.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夸张) C.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反复) D.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对偶)4. 对下列文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A.“真的猛士”是指“真正的革命者”。B.“这”指代“真的猛士”。C. 作者歌颂烈士的勇毅,又哀叹烈士生命的短促
15、。D. 烈士以国家民族的前途、人民的命运为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幸福。5. 选出对句子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A. 这一段议论性文字,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他们甚至对鲁迅先生的痛苦都要表示快乐! B. 这一段心理剖白,表明鲁迅先生沉痛悼念死难烈士,要与黑暗的社会斗争下去的决心。 C. 这一段记叙性文字,叙述了鲁迅先生的内心活动,表明鲁迅先生无以纪念死难烈士的惭愧心情。D. 这一段议论性文字,痛斥了黑暗的社会,表明鲁迅先生以“苦痛”来纪念死难烈士的心迹。6.
16、 作者在文中曾三次提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作者这样反复强调的目的是()A. 出于对刘和珍君的哀悼和纪念,作者认为“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以此文来抨击当局者的恶劣行径,并希望唤醒民众,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B. 交代写作本文的真正缘由。C. 作者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说明表述上虽有罗嗦之意,但却是行文的必要。D. 作者反复使用同一词句的目的是用重复的修辞让表达更生动、更合理。答案:1B。 A项菲薄(fi)应为(fi),C项尸骸(hi)应为(hi),D项立仆(p)应为(p)。2C。句中逗号可以造成一种哽咽感,更有助于抒发愤慨悲痛之情,如泣如诉;句前后两分句形成了一种统一的语势,凸显了主语,字字铿锵。3B。并非夸张,而是移就。所谓“移就”,就是有意识的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如“吴荪甫突然冷笑着高声大喊,一种铁青色的苦闷和失望,在他酱紫色的脸皮上泛出来。”(茅盾子夜)“铁青色”本是用来写物的,这里用来写人的心情“苦闷和失望”,将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语句显得简洁生动、深刻有力。题中用“浓黑”来修饰“悲凉”,与例句同属移就的修辞手法。4C。此处并未有“哀叹烈士生命的短促”之意。5B。这句话属于抒情性的句子,并非议论、记叙,抒发了作者“沉痛悼念死难烈士,要与黑暗的社会斗争下去的决心”。其他理解对感情的把握不够准确。6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