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一).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5245983 上传时间:2022-09-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加快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快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一).doc(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加快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 加快转型升级推进成都旅游产业倍增 2021年7月18日 作者: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课题组 摘要。通过近年来的积累发展,成都市旅游业已进入加速发展期和转型关键期,在成都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地位确立并巩固,产业体系趋于完善,具备了实现产业倍增的现实基础。在全市大力实施产业倍增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成都市旅游业将从国际化工程、品牌打造工程、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景区服务质量提升工程、标准化工程、信息化工程、精品项目工程和区域合作工程“八大工程”入手,推动成都市旅游产业总收入在2021年和2021年率先实现倍增,分别达到1000亿元和2021亿元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旅

2、游业;产业倍增;八大工程 当前,成都市确立了建设开放型的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以及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总体目标,在坚持“双核共兴、三产联动、城乡统筹、圈层融合”的发展思路下,大力实施“五大兴市战略”,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在此背景下,以国际化为路径,以旅游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以旅游功能区建设为载体,实施产业倍增战略,通过“八大工程”,推动成都市旅游产业总收入在2021年和2021年率先实现倍增,对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开放型的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实现富民强市具有重大意义。 一、产业倍增的基础 (一)处于加速发展期 从产业发展阶段来看,成都旅游

3、业正处于加速发展期。2021-2021年,成都旅游业以高于全市经济发展速 度持续快速增长,全市入境旅游接待人数累计452.72万人次,年均增长15.9%,旅游外汇收入累计16.21亿美元,年均增长17.7%;接待旅游总人数34614.39万人次,年均增长19.0%;旅游总收入累计3041.01亿元,年均增长18.8%。 (二)进入转型关键期 从产业转型升级态势来看,成都旅游业正处在从传统观光型旅游向现代休闲度假型旅游的关键转型期。我市旅游产业在加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市场重点向国际国内并重、产品供给向休闲度假、增长方式向产业融合、收益模式向增值服务、行业管理向产业促进、发展格局向城乡一体转变的态

4、势。 (三)产业地位得以强化 从产业地位来看,成都旅游支柱产业地位不断增强。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由2021年的8.06%提高到2021年的8.46%,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21年的16.5%提高到2021年的17.2%,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四)产业体系趋于完善 成都市加快完善了集景区(点)、旅游住宿业、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等在内的综合产业体系,旅游产业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截止2021年底,成都市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48家,其中,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的景区(点)5个,超过200万人次的景区(点)2个,超过300万人次的景区(点)1个;星级宾馆138家

5、,社会旅馆近4000家,星级农家乐485家,星级乡村酒店44家;旅行社260家,共有经营规模上亿元的旅行社10家,持证导游1.8万人;与双流机场通航的城市共计100多个。 二、产业倍增的目标 到2021年,实现旅游总收入一千亿元目标,较2021年增长65.6%;旅游外汇收入5.8亿美元,较2021年翻一番;旅游总人数1.2亿人,较2021年增长76.0%;入境旅游人数150万人,较2021年增长87.0%。到2021年,实现旅游总收入两千亿元目标,较2021年增长2.3倍;旅游外汇收入9.18亿美元,较2021年增长2.17倍;旅游总人数2亿人,较2021年增长1.93倍;入境旅游人数310万

6、人,较2021年增长2.86倍。 三、产业倍增的思路 以旅游“产业倍增”为目标,紧抓旅游综合改革试点的政策机遇,把推进城市休闲旅游区功能提升、加快“两带”功能区建设、打造天府新区旅游增长极作为全市旅游区域工作重点,把实现城市与旅游融合、文化与旅游融合、生态与旅游融合、农业与旅游融合作为全市旅游领域工作重点,形成“旅游产业综合抓”的发展格局,全面推进旅游“八大工程”实施,不断提升旅游服务配套软硬环境,全面提升成都旅游的对外开放形象、交流合作层次和国际化水平,为成都市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开放型的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做出重要贡献。 四、产业倍增的路径 (一)国际化工程 一是全域全城旅游化。依

7、托成都良好的经济基础、丰富的旅游资源、独特的文化底蕴、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外交流较多的优势,把旅游的服务要素和城市设计相融合,把景区、城区、消费区等相融合,将成都整个作为一个5a景区进行打造,营造出最国际最中国的休闲生活,实现景城一体化发展。 二是推进旅游产品国际化。抓好国际旅游精品建设,推进文博旅游景区的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创建一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抓好都市休闲旅游产品建设,抓好都市旅游业态提升,加快文化街区建设。抓好度假旅游产品建设,建成一批国际旅游度假区。抓好天府古镇旅游产品建设,按照“四态合一”的要求,完成古镇业态提升,全面构建天府古镇旅游圈。 三是推进旅游设施国际化。优化旅游住宿设

8、施,加快建设一批高星级酒店、主题饭店、经济型品牌连锁酒店、星级乡村酒店、特色客栈。改善旅游交通设施,围绕旅游完善以公路、铁路、航空和绿道为支撑的交通通达系统。调整车辆结构,丰富车辆档次、型别配置。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旅游城镇、旅游景区、旅游通道沿线的信息咨询、交通标识、生活服务、应急救援等设施配套。 四是推进旅游营销国际化。塑造成都旅游品牌,集中塑造“休闲之都。熊猫家园”、“快城市,慢生活,闲不住的休闲成都”旅游品牌。开拓国际旅游市场,细分客源市场,找准境外市场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继续开办海外营销机构,建立国际营销网络。抓好重大旅游节会营销,力争举办更多国际性旅游会议和活动。扩大口岸开放,

9、简化机场旅游出入境手续,提高通关效率。增开成都至国外境外主要客源地直飞航线。完善外币兑换服务。 五是推进旅游服务国际化。强化旅游行业管理,加强旅游标准化建设。加强旅游人才培养,推进旅游人才培训,抓好旅游人才引进。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健全旅游市场综合治理联系会议、联合执法和督查督办等长效机制。畅通外语投诉渠道,建立健全旅游投诉处理机制、游客满意度测评体系和反馈机制。优化旅游语言环境,完善旅游景区(点)中英日韩四语标识系统及公共设施国际通行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的设置和中英双语成都旅游宣传广告设置。提高市民旅游意识和文明素质,加强市民对国内外游客友好礼貌的养成教育。 (二)品牌打造工程 一是巩固提升中国最

10、佳旅游城市总品牌。在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总品牌下,整体打造熊猫故乡、美食之都、古蜀之都、会展名城旅游子品牌,构建多元化的细分市场品牌形象组合和品牌产品体系,打出“快城市、慢生活,闲不住的休闲成都”最新旅游营销口号。 二是塑造熊猫故乡旅游品牌。以塑造熊猫之乡旅游品牌为核心,提升成都国际旅游影响力和知名度,发展壮大以大熊猫生态园区和大熊猫栖息地为核心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壮大以大熊猫文化、大熊猫相伴而生的民族文化为背景的文化产业,发展壮大以网络、平面媒体及媒体为途径的数字大熊猫产业。加快中华熊猫世界(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都江堰大熊猫疾控中心和都江堰大熊猫野放基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工作。 三是塑造

11、美食之都旅游品牌。开发新的融合川菜、个性川菜,制定有关传统川味菜点制作与服务的行业标准和国家、国际标准,将成都著名川味菜点的传统制作技术申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沙湾、羊西线、府南新区火锅美食街为核心打造蓉西国际美食旅游圈,以玉林、科华路、人民南路南延线为核心打造蓉南美食圈,以春熙路、总府街为核心打造成都小吃美食圈。依托天府美食嘉年华等产业化项目实施餐饮旅游化战略,打造餐饮美食旅游产品,提升餐饮美食的品质和聚集度。 四是塑造古蜀之都旅游品牌。以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为支撑,整合周边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跨越区域界限联动发展形成多元化的世界遗产精品线路组

12、合产品。加强以武侯祠为核心的三国文化资源和以杜甫草堂为核心的诗词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优化、整合省内相关资源,分别推出特色鲜明的三国文化主题线路产品和中国诗歌文化产品。以建设多功能博物馆为主体,着力打造寓教于乐的文化产品。加快金沙遗址三星堆博物馆、古蜀文化旅游博览园、安仁中国博物馆小镇、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金堂五凤古镇等景区的国家4a和5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工作。 五是塑造会展名城旅游品牌。以成都会展业“一主多副多馆”格局构建为契机,结合会奖旅游的高端性特点,大力开发会奖旅游市场。以大型会议、展览或节庆的举办为契机,积极发展展后或会后观光旅游。适应城市居民体验式和探索性旅游的发展需求,推动节

13、庆与乡村旅游结合发展。 (三)乡村旅游提升工程 一是实施一线一品。结合世界生态田园城市建设,按照“一线一品”、“一村一貌”、“一镇一特色”的思路打造集中连片的农业风光,大力发展城市近郊插花式的景观农业,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和休闲功能,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不断满足城市居民休闲需求,为农村居民创造更多的增收点。 二是实施统筹融合。围绕“三圈一体”战略,推动一二三圈层旅游产业找准定位,实现错位发展、联动发展和一体发展。以各区(市)县特色优势资源为依托,整合发展最具特色和潜力的旅游品牌产品,实现错位和协同发展。以旅游区、功能区为单位,加强各区(市)县间旅游信息交流和互动,把握最新的游客动态,

14、实现客源市场共享。围绕成都市旅游总品牌和子品牌形象,将市域旅游三圈层融成完整的“一极”,集各区(市)县资源优势共同开发成都旅游产品。 三是实施品牌下乡。培育自创品牌,帮助和引导资源条件好的乡村旅游经营业主在餐饮、住宿和农副产品等方面申请自有品牌。引进外来品牌,鼓励按照特许经营、联合经营、委托管理等方式,积极引进省内外知名的涉旅品牌业主和运营商落户乡村。 四是实施人才下乡。编制乡村旅游人才培训方案和乡村旅游综合服务师职业标准。推广试点“一户一大”,推广一户品牌农家乐派驻一名大学生驻点帮助业主规范管理和开发新产品等工作。建立乡村旅游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乡村发展重点旅游项目提供智力服务。 五是实施金融

15、下乡。提升支付手段,依托最佳旅游联盟,推广网上预订和在线支付。拓宽融资渠道,支持乡村旅游的小额贷款和贴息贷款等。完善金融服务,试点建设乡村旅游金融服务中心,开展旅游金融一体化服务。 六是实施品质提升。制定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技术导则、成都市古镇旅游服务标准、农家乐安全生产管理规范,提升乡村旅游操作流程的标准化。依托旅游执法大队,探索建立由旅游管理人员、从业人员、专家学者和游客共同组成的服务质量监督员队伍。建立乡村旅游品质网络保障平台,实现旅游品质的网络化动态实时监控。 七是实施业态提升。编制成都市乡村旅游特色新业态的开发规划,创新传统业态的时尚元素。通过市场创新、技术创新、流通渠道创新、经营方

16、式创新、组织管理创新等方式,开发乡村旅游新型业态形式。引导乡村旅游品质认证,开展酒店管理公司顾问管理新业态和特色村的试点工作。 八是实施科技提升。开发乡村旅游管理软件和平台,推广信息化手段和技术应用。加快农业高科技旅游园建设,完善园区的休闲、观光和体验等服务和功能。 九是实施文化提升。提升生态文化,按照生态、形态、业态和文态四态合一的思想,推进一批乡村低碳旅游区建设。提升民俗文化,打造一批典型地方文化节日。提升景观文化,规划建设乡村绿道和“景田”工程,对乡村旅游集中发展区以托管、共管和自管等形式试行景区、环境和物业三位一体的综合管理模式。 十是实施组织化提升。摸清现有闲置乡村房产资源,建立数据

17、库,分类管理,策划项目,打捆招商,推进熊猫驿站乡村酒店连锁模式,把农民居住型资产转变为经营性资产。鼓励发起乡村旅游合作社、农家乐协会和企业业主参加的乡村旅游联盟,建立产、学、研、管共同参与的新型乡村旅游组织管理体系。 (四)景区管理和服务提升工程 一是规范景区综合管理和旅游服务。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市级相关部门配合,各区(市)县政府和各旅游景区具体实施,重点抓好景区的游客满意度测评、旅游标准化试点和国家a级旅游景区复核等工作。 二是探索建立景民共享利益机制。鼓励景区积极探索建立一套有利于景区与原住民利益共享的体制机制。定期举办旅游法规、知识宣贯和普及。优先安排居民在景区就业。规范管理景区居

18、民从事旅游服务业。 三是以创建促管理。以a级旅游景区创建和旅游度假区等级评定为抓手,高标准提升和完善景区的游客中心、公共厕所和停车场等设施配套。规划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力争建成一批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旅游景区和品牌。 四是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定期开展“诚信旅游、满意成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活动。协调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加大联合执法力度,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景区经营秩序进行联合执法检查。妥善处理涉旅投诉,满意率不低于95%。 (五)标准化工程 一是建立健全旅游标准体系。编制成都市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以及系列基础标准、工作标准、要素系统标准和支持系统标准等各类旅游标准。研究制定成

19、都市旅游标准工作管理办法、成都市旅游标准化试点评价体系及相关支持政策。起草并颁布成都市旅行社安全生产管理规范、成都市景区安全生产管理规范、成都市旅游古镇服务质量标准、成都旅游信息化服务标准等多项地方标准。 二是开展旅游标准化的实施评价。创新旅游标准化实施方式和评价机制,采取企业自查、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成都市旅游企业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执行标准不到位的企业提出整改意见并限期整改。 三是创建旅游标准化品牌单位和示范区(市)县。以标准化推动规范化建设,培养一批运作规范、管理先进、服务优质的旅游标准化示范企业和示范区(市)县,引导区(市)县政府和旅游企业向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20、培养一支旅游标准化人才队伍,加强旅游企业制度建设和诚信建设。选择一批大型旅游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旅游院校作为旅游标准化研究基地,以促进我市旅游标准化整体研究水平的提高。 四是建立标准化信息平台。在“成都市旅游政务网”开辟成都旅游标准化信息专栏,形成查询、申报、公示、交流、动态跟踪和宣传旅游标准的信息综合平台。鼓励区(市)县政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搭建各自的旅游标准信息交流平台。与相关网站合作,完善旅游标准化信息交流平台中的动态跟踪功能,加强标准制定者和管理者与参与并关心旅游标准化的社会公众之间的交流。 五是加快推进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各项工作。紧抓成都入选全国第二批旅游标准化试点,成为国家旅

21、游局重点推广城市的宝贵机遇,在此前推进旅游化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和标准化建设推广面,重点推进旅游服务质量方面的标准化建设。重点从硬件升级和软件提升上,以标准引导酒店、景区、旅行社扥旅游行业全面提升服务品质。加大吃住行游购娱方面的涉旅行业标准建设的推广力度。 (六)信息化工程 一是加强旅游信息化基础能力的建设。推动旅游景区及景区交通干线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热点区域的无线宽带网络覆盖。加快旅游公共支撑平台建设,利用云计算等集约化技术为生态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医疗健康旅游等新兴业态发展提供网络营销的平台支撑。开展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旅游信息化系统的防灾体系建设。 二是

22、打造多层次的旅游信息平台。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手机终端等资源和技术,建设具备公共咨询、信息发布、应急救援等功能的成都“智慧天府”旅游数字平台。开发旅游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推进全行业信息化办公和数字化管理。鼓励和引导信息企业推动电子商务科学化和统一化管理,促进电子商务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打造“景区数字终端、互联网、手机”立体旅游服务平台。 三是加强新技术在信息化中的运用。加强以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高新信息技术与现代旅游服务的融合创新。加强新技术与旅游文化的对接融合,以网络动漫、影视传媒、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等网络互动元素为依托,积极发展线下主题游。结合手机智能卡技

23、术,拓展旅游“一卡通”在目的地通讯服务、交通搭乘、消费支付、电子门票、智能导览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功能。 四是加强应急管理水平。建设“智慧天府”旅游调度指挥中心,配套建设景区监控、led大屏、电子门禁等设施,打造集“管理、服务、展示、经营”四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体,实现对全市旅游运行状况动态监控和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建设旅游安全应急救援基地,组建应急救援队,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不断探索旅游安全应急救援的经验。 五是加大网络营销力度。利用“智慧天府”旅游数字平台,丰富网上营销活动,开展“快城市、慢生活,闲不住的休闲成都”系列体验旅游活动,从美食、熊猫、遗产等方面全方位宣传成都城市形象。建立“成都微旅游”官

24、方微博,开展“微博达人”品成都活动。鼓励全市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开设微博,通过微博传播放大效应,拓展旅游营销渠道,加强新媒体领域的市场营销。 (七)精品项目工程 一是提升打造以街子、黄龙溪为代表的天府古镇精品项目。树立“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理念,以资源为核心发展平乐、安仁、洛带、黄龙溪、新场、街子六大国家级文化旅游度假精品古镇。重点发展文化体验与乡村休闲度假、温泉养生、休学旅游、避暑度假等多元化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以国际化的视野打造国内一流的度假品牌。 二是加快天府新区内的两湖一山国际文化旅游功能区项目进程。依托“两湖一山”功能区资源环境优势,立足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低碳化发展,

25、以山林植被的保育与恢复、现有项目的改造提升、高端项目的开发建设为重点,加快龙泉湖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东山国家农业公园、花果山田园度假区等重点精品项目进程,全面提升“两湖一山”的旅游品牌和市场竞争力,将其建设成为世界级山地湖泊型文化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三是全面推进都江堰国际旅游城市相关项目建设。坚持高品位与注重多层次相结合,着力打造旅游综合体,推进景区城区一体化。中心城区城市旅游突出“拜水都江堰”主题,加快建设水文化博物馆、古县衙、文庙文化公园等重点项目。青城山文化旅游突出“问道青城山”主题,加快泰达。上青城、青城山博物馆群落等项目建设。龙池虹口山地运动旅游突出“逍遥龙溪谷”主题,加快虹口

26、温泉、“高原欢乐谷”旅游综合体等项目建设。乡村田园体验旅游突出“悠然天府源”主题,推动4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 四是大力推进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的示范项目建设。依托龙门山优质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以高端为引领,以度假为突破口,加快中华熊猫世界、琉璃坝蜀山论坛、湔江国家湿地公园、白鹿法式风情小镇、西岭雪山花水湾、安仁中国博物馆小镇、南丝路文化区、石象湖乡村俱乐部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依托龙泉山山地农业和山地田园风光,以生态保育和生态修复优先为原则,加快建设云绣花田观音山生态建设示范区、凤凰湖国际生态湿地旅游度假区、小堰口三峨湖生态建设示范区、龙泉湖国际山水休闲度假区、观岭

27、国际度假社区等一批重大旅游示范项目。 (八)区域合作工程 一是优化旅游开放合作环境。完善配套国际一流水准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建设旅游综合交通体系、旅游集散服务与咨询中心体系、旅游标识和解说系统、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政务环境的便利化,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优化旅游项目审批流程,全面提升成都旅游的对外开放形象、交流合作层次和国际化水平,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制度体系。 二是拓展旅游开放合作格局。构建多元化的旅游合作格局,推进天府新区旅游一体化发展,优化提升区域内的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旅游服务要素配套,共同打造两湖一山国际旅游文化功能区、河道旅游和精品线路等;完善成都旅游

28、区无障碍旅游体系建设,与周边省市共同打造大熊猫、大香格里拉、大九黄、三国文化、雪域风情等区域旅游品牌;推进成渝区域旅游合作,强化资源整合和深度开发,建设国际知名、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积极融入三大经济圈城市群旅游合作,共建旅游信息交换平台;加强国际旅游合作,引进国际旅游组织、机构和知名旅游运营商、品牌连锁酒店或办事机构选址落户成都,构建与国际主要旅游目的地的联动平台。 三是改进旅游开放合作方式。政府搭建招商引资项目平台,通过推出一批景区、宾馆、餐饮、交通等商业性的旅游投资项目,瞄准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优先引进产业前景好、旅游市场急需、品牌形象佳、带动效应明显的行业龙头企业。依托成都“商会资源”、“航线资源”、“领馆资源”和“友城资源”,引导通航城市、友好城市和设领国家的企业来蓉进行酒店业、餐饮业、娱乐业、游览业、购物业、会展业、航空业、旅游电子商务的投资和开发,拓展成都对外旅游合作的新空间。 作者简介课题组成员。汪欢欢,廖熹。汪欢欢系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副总经济师,城市与服务经济研究所所长;廖熹系该所研究人员。 第 16 页 共 16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