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学课外文言文及译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级中学课外文言文及译文.doc(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荀巨伯远看友人疾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本文选自 世说新语-德行。这本书的编者是 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它的主要内容是记述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 译文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朋友的病情,恰逢胡国的人攻城。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快要死了,你赶快离开吧!”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
2、,败坏道义而求得生存,难道是我荀巨伯会做的事吗?”胡国的侵略军已经到了,对荀巨伯说:“大军到了,整个城的人都空了,你是什么男人,竟敢一个人留下?”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命来代替朋友的生命。”胡贼互相讨论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了一个讲道义的国家。”于是就把军队撤回去,整个城都得到了保全。 注释值:适逢; 相视:看望你; 一:整个; 无义:不懂道义; 郡:这里指城; 委:舍去; 去:离开; 疾:病情。 胡: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名族的蔑视 败:毁弃 既:已经 遂:于是,就 子:你 语:对 以:用 独止:一个人留下 班军:即班师,出征而归 赏析世说新语的这
3、篇文章采用了对话描写的方法来表现荀巨伯的义举,宁代朋友死去,而让自己的朋友在危急时刻离城而去,此举感人至深。文章还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让贼一“谓”一“还”,来表现巨伯的义,栩栩如生。语言简洁,明快,表现了荀巨伯忠于友情,不屈不挠的精神。狼子野心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昼寝厅室,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s)。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 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译文有个有钱人家偶然得到两只小狼
4、,(将它们)和家狗混在一起豢养,狼倒也和狗平安相处,狼渐渐长大,也比较温驯,富人竟然忘了它们是狼。有一天,富人白天在客厅里睡觉,忽然听到许多狗“汪汪”地低吼,他惊醒环视四周,但没有一个人。他再次就枕准备睡觉,狗又像刚才一样低吼,他便假装睡着来等待会发生什么,才发现那两只狼想等他没有防备的时候咬他的喉咙,而狗正阻止狼上前。富人于是把狼杀掉,取了它们的皮。“狼子野心”这句话,确实是没有诬蔑它们啊!那凶恶的本性只不过是被深深地隐藏罢了。表面上装作很亲热,但背地里却心怀不轨,更不是只有凶恶罢了。禽兽并不值得说什么,这个人为什么要收养这两条狼给自己留下祸患呢?1.指出下面加点的“其”各指代什么。(1)意
5、忘其为狼 代狼(2)将啮其喉 代富人(3)乃杀而取其革 代狼2.“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表现了狼的什么特点?狡诈、隐藏本领高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警惕像狼一样的坏人,这类人与文中的狼有什么相似之处?找出原文语句回答。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除了对狼表示谴责外,还表达了什么意思?防人之心不可无 鹦鹉灭火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曰:“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6、译文或注释: 有一群鹦鹉飞到一座山上,山中的禽兽都(很喜欢),互敬互爱。鹦鹉想,这里虽然感到很快乐,但是不能长久居留下去,于是便飞走了。过了好几个月以后,山中突然失火。鹦鹉远远地看到,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湿水,飞到山上,洒水去救火。天神见此,说道:“你虽然很有意气和气志,但又有什么用(效果)呢!”鹦鹉答道:“我虽然知道不能够把火救灭,但是我曾经住过这座山,与山上的禽兽友好相处,亲如兄弟,(山中这样着火),我不忍心看下去啊!”天神听了很感动,以示嘉奖,便把山火灭了。【注释】1集:到。2念:想。3沾:沾湿。4辄:就。5去:到。6侨:住,居住。 【寓意】 这个故事跟愚公移山有点像,但更加入了感人的友谊。
7、一个人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件艰巨的任务是不容易的,如果有贵人相助就简单得多,但是贵人(天神)并不是随意帮助别人的,所谓天助自助者,自己不努力,是不能寄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如果所从事的任务是基于一项伟大的情操,则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大家一起共襄盛举。 师旷撞晋平公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2)!惟其言而莫之违(3)。”师旷(4)侍坐于前,援(5)琴撞之。公被(12)衽(6)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7)谁撞(15)?”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8)者,故(11)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9)!是非君人者(14)之言也。”左右请除(10)之。公曰:“释之,
8、以为寡人戒。” 选自韩非子难一注:莫乐为人君:没有什么比做国君更快乐的了! 莫之违:没有谁敢违背他。 师旷:春秋时晋国宫廷一个叫旷的盲乐师。援:执持,拿。 衽:衣襟。 哑: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译文晋平公和臣子们在一起喝酒。酒兴正浓时,他就得意地说:“没有谁比做国君更快乐的了!只有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琴在墙壁上撞坏了。晋平公说:“太师, 您撞谁呀?”师旷故意答道:“刚才有个小人在胡说八道,因此我气得要撞他。”晋平公说:“说话的是我嘛。”师旷说:“哟!这不是做国王的人应说的话啊!”左右臣子认为师旷犯上,都要求惩办他。晋平公说
9、:“放了他吧,我要把这件事(或“师旷讲的话”)当作一个警告。” 倒装句太师谁撞:应为“太师撞谁” 惟其言而莫之违:应为“惟其言而莫违之” 相关习题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释之,以为寡人戒。 2师旷撞晋平公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3简要分析师旷的性格特征。(2分) 4阅读全文,选择其中一个你欣赏的人物,加以点评。(2分) 答案 1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琴在壁上撞坏了。(2分) 放了他,我要把这件事(或“师旷讲的话”)当作一个警告。(2分) 2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2分) 3他敢于“犯君”,说明他正直、忠诚、刚烈,敢作
10、敢为、不畏权势。因自己是盲人,用“小人言于侧”的方式表明他还是讲究辞令、有智慧、有谋略的人鲍君原文昔有人设罝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译文从前有个人设下了绳网想捕获獐子,套住了一头獐,主人没发现.一个过路的人偷走了獐。过路人想想觉得太不好意思,就把带着的咸鱼放一条在网里后离开。原来的主人回来后,(看见)放在那里的绳网中放着腌鱼,惊怪地认为这是神,不敢拿回去。村里人就在此建了
11、个祠庙,称为鲍君,后来很多人都信奉这个庙的鲍君,有病的人求鲍神后偶然好了,就更说这神特别灵。七八年后,那个当初往网里放腌鱼的人经过祠庙,问是怎么回事,村人就如实告诉了他。这人说,这是我的咸鱼呀!哪里有什么神灵啊!于是这件事就平息了。 字词解释: 1.罝(音:j):捉兔子的网,泛指捕野兽的网; 2.窃取:偷取。 3:故:原因;别人祭拜鲍君的原因。 4.鲍鱼:这里指用盐腌渍的鱼。 5.去:离开。 6.或:有时。 7.故:原因。 8.具:详细。 9.息:平息。 10.怪:以为怪。 11.何神之有:即“何神有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际意义,道理。 12.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这是我放的咸鱼,哪
12、有什么神啊? 13.持:拿,携带。 习题本主“不敢持归”的原因是:怪之以为神。自己的话:他认为它(鲍鱼)是神。 (若未要求用原文,翻译亦可。) 这篇文言文说明的道理:凡事要认真考虑、冷静分析,究察一番问个究竟,不可人云亦云,轻信不科学的东西而闹出笑话,也不要偷别人的东西,要主动探究事理,要敢于质疑。楚人养狙原文楚有养狙以为生者(1),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2),使老狙率以之山中(3),求草木之实(4),赋什一以自奉(5)。或不给,则加鞭棰焉(6)。群狙皆畏苦之(7),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8)?”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9)?”曰
13、:“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10)”言未既(11),众狙皆寤(12)。 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13),破栅毁柙(14),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15)。 郁离子曰:“世有以(16)术(17)使民而无道揆(18)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对译) 有个以养猕猴为生的楚国人,楚国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叫老猴率领着小猴子上山去,摘取草木的果实,赋收十分之一来奉养自己.有的猴子数量不足,就鞭打他们.猴子们饱受痛苦,却不敢违背狙公的意思. 一天,有只小猴对众猴说:山上的果树,是狙公种的吗?大家
14、说:当然不是,是天生的.小猴子又问:除了狙公我们都不能去采吗?大家说:不是啊!谁都能去采.又问: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仰赖他,还要被他奴役呢?话还没说完,众猴都觉醒了.当晚,群猴一起等候狙公睡觉的时候,就破开兽栏,拿走他的存粮,一块儿跑进森林,不再回来.狙公最后活活饿死. 郁离子说:世上那种卖弄权术奴役人民而不依正道来规范事物的人,就像狙公吧!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觉醒,一旦有人开启民智,那他的权术就穷尽了. (1)狙:猕猴。 (2)部分:部署分配。此处指分派 (3)之:到。 (4)求:寻找。此指采摘。 (5)赋:征收。 (6)棰:用鞭打,名作动。 (7)畏苦之:对(这种生活)感到很苦。 (8)树:动词,
15、种植。 (9)与:同“欤”,吗。 (10)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11)既:完。 (12) 寤:同“悟”。 (13)相与:一起。 (14)柙(xi):关兽的木笼。 (15)卒:终于。 (16)以:把当做。 (17)术:权术。 (18)假:如果。 (19)俟:等候 (20)归:回归。 (21)或:有的。 (22)实:果实 (23)其:那个 (24)馁:饥饿。 (25)为之役:被他奴役。 (26)道揆:道德准则。 作品译文楚国有个以养猕猴为生的人,楚国人叫他“猴公”。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让老猴率领(其它猴)到山里去,摘取植物的果实,取十分之一果实的来供养自己。有的猴不给,(猴公
16、)就鞭打他们。老猴们都认为(这种生活)很苦,却不敢违背。 有一天,有只小猴问众多老猴说:“山上的果子,是猴公种的树(结出的)吗?”众多老猴说:“不对,(果实)是天生的。”又问:“猴公不能得到(果实)(我们)就不能去采吗?”众多老猴说:“不对,谁都能去采。”又问:“(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听从他并要被他差使呢?”话还没有说完,老猴们全领悟了。 那天晚上,众多猴一起等到猴公睡着的时候,打破栅栏毁坏仓房,拿走他(猴公)存放的粮食,相互拉着手(这里指一起)进入森林里面,不再回来。猴公最后因为饥饿而死。 郁离子(即刘基隐退青田山时自取的笔名)说:“世上那种凭借权术奴役人民却不依正道来规范事物的人,不像
17、猴公吗?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觉醒,才能让他得逞,一旦有人开启民智,那他的权术就穷尽了。” 道理1.通过养猴子的人残酷剥削猴子,猴子觉醒后群起反抗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对人民群众的残酷剥削与压迫,说明只要人民一旦觉悟,群起反抗,统治者就只有冻馁而死。 2.靠权术奴役百姓而不讲法度的人迟早要遭到反抗并灭绝。 3.不能一味的去服从,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懂得是非,要有自己的判断力。陈太丘与友期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18、,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跟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碰面。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只有七岁,正在门外嬉戏。朋友就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答道:“我父亲等您很久,而您没到,他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简直不是人做的事啊!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元方答道:“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的手。陈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大门【乙】 乔山人善琴清 徐珂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
19、。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相和悲鸣。后游郢楚,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闻之,咨嗟惋叹。既阕,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扣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注释: 鹘(g):一种凶猛的鸟。 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 媪(o):老妇人。 阕:止息,终了。 款扉:款,敲;扉,门。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A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B几欲先走 C款扉扣之 D今客鼓此 9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2分)( ) A无敢哗者/念无与为乐者 B以为妙绝/愚以为宫中之事 C以弹絮为业/以丛草为林 D酷
20、类其声耳/其真无马邪10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1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甲】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3分) 第一个场面: 第二个场面: 第三个场面: 12试设想一下:【乙】文中乔山人听了邻媪的回答后,心里会怎么想?(2分) 13【甲】【乙】两文都用了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请从【乙】文中举一个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分8(2分)A觉:睡醒。 B走:逃跑。C叩:问。 D鼓:弹奏。9(2分)D10(2分)里面(中间)夹杂着噼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11(3分)第一个场面:一家四口由睡而醒;第二个场面:一家四口由醒而睡; 第三个场面:失火、救火。 (意
21、对即可) 13(2分)例子:凄禽寒鹘,相和悲鸣。好处:有力地烘托了乔山人弹琴技艺的精湛。公仪休相鲁而嗜鱼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能自给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已之自为也。” 译文 公仪休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先生却不接受。他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
22、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不敢要求他们的表现;有不敢要求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公孙仪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自己【说明】这则寓言故事说,公仪休爱吃鱼,可不受鱼。公仪休不徇私受贿,这是好的,值得称赞;但他反对贪赃受贿的出发点是怕自己因受鱼而被免相,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公仪休嗜鱼拒鱼的故事,千百年来之所以被人们传为美谈,就是因为他能够清醒认识个人好恶与事业兴衰成败之间的关系,始终
23、做到管住小节,抵御诱惑,慎其所好写出了公仪休的清廉。给我们的启示:清白做人,堂正为官。杀驼破瓮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译文或注释: 从前有一个人,一开始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一头骆驼偷吃粮食把头伸到了这瓮中,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有一个老人来到见了就说:“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
24、。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这样行事的人,被后人所耻笑。【注释】1选自百喻经。百喻经的全部名称为百句譬喻经。天竺僧人伽司腽肭从修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录出譬喻,集为一部,共一百个故事。2瓮: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3以为忧:以之为忧,为此事发愁。4用:采纳。【道理】 虽然在通常情况下,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往往能在做事时有事半功倍,锦上添花的效果。但如果不加思考就接受别人的意见,连旁人的“馊主意”也言听计从,结果只能像那个笨人一样赔了骆驼又折了瓮。 邴原泣学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25、,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邴原幼时丧父,几岁的时候路过书塾忍不住哭了。老师说:“孩子你为什么哭啊?”邴原说:“失去亲人的人容易悲哀,贫穷的人容易伤感。那些书,凡是能够读到它们的人,必然都有亲人。我一来羡慕他们有亲人,二来羡慕他们能够读书学习,内心感到悲伤,所以哭泣。老师同情他说:“你想要读书,就去读吧!”邴原说:“我没有钱。”老师说:“孩子你果真有志向的话,我就免费教你,不用收学费。”于是邴原就开始读书学习。只过了一个冬天,就能背诵孝经和论语。东坡画扇(宋)何薳先生职临钱塘日,有陈
26、诉负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 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踰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悔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注释】先生职临钱塘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 陈诉:状告。 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 某:我。 姑:暂且。发市:开张。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判笔,判案用的笔。 踰:走出。逋(b):拖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1)某家
27、以制扇为业 (2)适父死 (3)至懊悔不胜而去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A、公呼至询之(指代制扇者) B、非故负之也(故意) C、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其中) D 、即以付之曰(把)3借助文后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4从文中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苏东坡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3分)邹孟轲母(节选)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
28、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注:(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乃去,舍市傍(2)及孟子长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复徙舍学宫之旁3. 简答题(3分)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内容: 启示:【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于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
29、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回:“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乙】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妻子入见,立有间。公日:“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节选自晏子春秋)【注】景公:齐国国君。霁(j):天放晴。被:同“披”。陛:皇宫的台阶。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2分)其 实 味 不 同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30、(6分)吏二缚一人诣王( ) 晏子避席对曰( )齐人固善盗乎( ) 叶徒相似( )晏子入见,立有间( ) 逸而知人之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译文: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译文:4甲文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 2分)答: 5甲乙两文中的晏子、楚王、景公三人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请选其中两人,略作评析。(4分)答: 愚人食盐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羹,便自念言:“所以羹者,缘有盐故。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盐已口爽(),返()为其患。 -百喻经注释益:增
31、加。爽:败坏(口味)。返:同“反”,相反。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1)主人与食( ) (2)缘有盐故( )2、愚人发现食物因盐好吃之后,做了什么事?(2分)答: 。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这则笑话蕴含的道理。(2分)答: 。 。答案:愚人食盐(1)给 (2)原因15、(共2分)愚人发现食物因盐好吃之后就空口吃盐。16、(共2分)做事要把握尺度,不能走极端;认识事物不能一知半解。(王粲传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
32、,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间曰:卿能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是人常以为宿构;然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 三国志王粲传注蔡邕:东汉末年文学家。车骑填巷,宾客盈坐:意思是到蔡邕家的人很多。倒屣(q):急于迎客,把鞋子穿倒了,形容对来客的热情欢迎。王公:特称王粲的祖父王畅。强(qing)记:记忆力强。属(zh)文:写文章。宿构:预先谋划准备。精意覃(tn)思:精心深思。加:超过。1用“”画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争取停顿。时 邕 才 学 显 著。2解释文段中加点字的意思。
33、(3分)奇: 。 一 。 识 。3说说文段中画线句“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的意思。(2分) .4文段中写了王粲的哪些才能?(摘选文段中概括性词语回答。) 。5用自己的话说出“粲至”“一坐尽惊”的原因。 。6就蔡邕的言行,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2分) 七、王粲字仲宣(二)时/邕/才学显著(1分画出其中一处即该给分,其它处画线均不给分)10着重(以为奇) 全(满) 记(各1分,意思准确的其它答案均给分)11于是让王粲背诵碑文,王粲背得不差一字。或王粲一字不差地背诵出碑文。(2分,视意思和语言酌情给分。)12强记默知;善算;善属文(2分,答出一个给0.5分,两个给1分,三个给2分)1
34、3没想到蔡邕热情欢迎的客人竟是一个年幼矮小的孩子。(2分,需要说出前后两句的原因,若只说出其中一句的,给1分)1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参考答案:蔡邕关爱,推重年轻人才的心胸襟另人感动(敬佩):或年轻人才的成长需要前辈的关爱和支持;或,人要有才,更要有高尚的品格。(2分,其它角度的合理答案,均给分。)秦西巴纵麑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人乎?”注释 纵麑(ni):放走小鹿。 麑
35、:小鹿。窃:私自。傅:任辅导责任的官或负责教导的人。在文中指老师。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 ) (2)居一年,取以为子傅( )2下列句子在文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A对一头小鹿也不能忍受,又何况对人呢? B对一头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 C连一头小鹿都不能容忍,怎么能容忍一个人呢? D连他都不忍心伤害小鹿,其他人会忍心伤害吗?3秦西巴“纵麑”的原因是(用文中的话回答)(3分)4从孟孙对秦西巴前后态度的变化中,你得到的启示是(3分)四、秦西巴纵麑7(4分,每空2分)(1)命令;派遣;让 (2)停;过了 8(2分)
36、B 9(3分) “麂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 (“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3分;只抄一半,2分;抄“麂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1分 10(3分)要知人善用; 仁慈最终会获得别人的认可3分;认为自己正确就不怕得罪人2分;知错就改:不计个人恩怨1分吴郡陈遗 吴郡人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送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偷袭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袋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结果(袁山松)被打败了。军队溃散
37、,都逃跑到山林沼泽中,许多人因为没有吃的东西而饿死了,只有陈遗依靠锅巴才得以活了下来。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厚的孝心的报答。【原文】仲尼相鲁,景公患之。谓晏子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孔子相鲁若何?”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若(君)不如阴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强谏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选自晏子春秋外篇)【注释】晏子:晏婴,为春秋时期齐国国相。阴:假意。强谏:竭力规劝。【阅读训练】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忧 (2)若 (3)骄 (4)纳3.引文塑造了晏子_的政治
38、家的形象。【参考答案】1(1)忧患 (2)你 (3)认为骄傲 (4)接纳3足智多谋仲尼相鲁 孔子到鲁国做宰相,景公很担忧,对晏子说:“边邻国家有圣人,这就是敌对国家的忧患。现在孔子当了鲁国的宰相怎么办?”晏子回答说:“君主用不着忧愁。鲁国的国君是个昏庸软弱的君主,孔子是德行才能出众的宰相。国君不如暗地里表示钦慕孔子的才能,假说许他做齐国的宰相.孔子努力劝谏而鲁君不听从,孔子一定会认为鲁君骄横而来到齐国。国君不要接纳他。这样,他将自绝于鲁国,又不能任用于齐国。孔子就窘迫了。”过了一年,孔子离开鲁国到齐国去,齐景公也不接纳他,因此(孔子)被困于陈、蔡两国之间。饶州神童原文: 饶州自元丰末,朱天锡以
39、神童得官,俚俗争慕之。小儿不问如何,粗能念书,自五、六岁,即以次教之五经,以竹篮坐之木杪,绝其视听。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昼夜苦之。中间此科久废,政和后稍复,于是亦有偶中者。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 1:解释:慕 绝 终 中 2:对于文中提到培养神童的做法,你如何看待?翻译: 北宋元丰年间,饶州朱天锡因为(有)神童(的美誉)而得到了(一个)官职,民间的百姓都很羡慕他。小孩不论怎么样,大概能念书时,从五、六岁,就分次教他们读五经。把竹篮吊在树梢上让他们坐在里面,断绝他们与外界的交流(为了让他们专心读书)。教书的人就预先商量好教书的价钱,每教完一种经书,(家长)就给他们一些钱,孩子则白天黑夜苦读。在这期间童科一度被废除,可是宋朝政治恢复后又逐渐恢复,因此也有偶然考中的小孩,民间便流传饶州出神童。然而许多小孩都不是读书的料,苦读直到死去的孩子,比起考中(通过)的孩子大概要多得多。道理: 对于培养神童,不能揠苗助长,扼杀了儿童的天性。这样做实在是危害极大的。烛邹亡鸟 【原文】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杀之。晏子日: “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