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开发变化个案研究以元江县羊街乡哈尼族为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开发变化个案研究以元江县羊街乡哈尼族为例.doc(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个案研究以元江县羊街乡哈尼族为例,摘要哈尼族是云南省独有的二十六个少数民族之一。千百年来,哈尼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和超凡的智慧建设了自己美丽的家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过去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不便等原因,哈尼族一直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哈尼族经济得到发展,交通状况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与此同时,哈尼族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很多优秀的文化都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下文从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以玉溪市元江县羊街乡为例,分析了导致这个地区传统文化消逝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关键词:哈尼族;传统
2、文化;继承与发展AbstractThe Hani national minority is one of 26 national minorities which Yunnan Province is in sole possession of.A lot of year, the Harney people have constructed own beautiful homeland with industrious both hands and the unusual wisdom, has created the gorgeous national culture.Because in
3、 the past the productive forces level was low, the transportation inconvenient and so on the reasons, the Hani national minority was spending the self-sufficient agriculture life continuously.After new China establishes, since in particular reform and openpolicy, the Hani national minority economy h
4、as obtained the development, the transportation condition is improved.Lives of the people level universal enhancement.At the same time, the Hani national minority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also been under the unprecedented impact.Very many outstanding cultures all are facing the withering away danger.
5、As follows embarks from the inherit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national minority traditional culture angle of view, take Yuxi Yuanjiang County Yang Jiexiang as the example, analyzed has caused the reason which this area traditional culture dissipated, and proposed solved the question suggestion.Keyword
6、s:Hani national minority;traditional culture;the inheritance and the developmen目录摘要Abstract一、元江哈尼族的历史与文化1(一)哈尼族简介1(二)元江哈尼族文化21服饰文化22节日文化23建筑文化34梯田文化3二、元江县羊街乡哈尼族发展现状4三、民族传统文化消逝的原因6(一)外来文化的冲击6(二)现代传媒的迅速普及将严重阻碍传统文化的传承7(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自身的原因7(四)哈尼人民族意识的日渐淡漠8四、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8(一)把振兴民族传统文化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9(二)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
7、,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科学文化水平10(三)在继承中发展,赋予民族文化以时代特征10结 语11参考文献12致 谢13,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历史最为悠久的少数民族。源于我国古代西北青藏高原的氐羌族。由于政治,战争,灾害等原因。在历史上是一个长期迁徙流动的民族。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哈尼族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特征。千百年来,哈尼族先民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口传文化,古朴壮美的梯田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化将向少数民族聚居区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到发展大同时,少数民族自己的文化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的民族民
8、间传统文化都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哈尼这个生活在山区的民族也未能幸免。本文从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以元江县哈尼族传统文化的流失为例。介绍了元江哈尼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现在的状况及发展思路。一、元江哈尼族的历史与文化(一)哈尼族简介哈尼族先民居住在青藏高原,从事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公元前3世纪到6世纪,由于政治,战争,灾害等原因。为了获取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诸羌部落集团种中的相当部分驱赶着牛羊,大局南迁,魏晋时期,其中一路迁到哀牢山,无量山和澜沧江等地。处于游牧生活阶段,并未形成一个叫做“哈尼”的民族,在诸羌部落大迁徙的过程中,一个及其重要的因素就是迁徙人群于居住于云贵川原住民的
9、大交流,大融合。诸羌部落的大迁徙及其于西南原住民的大融合形成了规范意义上的哈尼族。现在所称的哈尼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根据本民族的共同愿望,以人数最多的自称“哈尼”为民族的总称。哈尼族现有人口1253952人。主要聚居在滇南红河和澜沧江之间的元江、墨江、绿春、金平、江城等县,思茅、西双版纳、澜沧等市、州、县也有分布。主要从事农业,善开梯田。其中,元江县是以哈尼族、彝族、傣族三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多民族和睦共处的民族自治县。2004年末,全县总人口197827人,少数民族人口157328人,占总人口的79.53%,其中哈尼族人口80949人,占总人口的40.92%。 迁徙过程中,哈尼人
10、经历了诸多的苦难与艰辛,他们战胜了种种困难,最终在自然环境相对封闭的山区建立村寨。这些地方,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以稻谷为主,兼中玉米,小麦,豆类等杂粮和蔬菜。世世代代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用勤劳的双手和超凡的智慧建设了自己美丽的家园,并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下面将对哈尼族的特色传统文化进行概述。(二)元江哈尼族文化1服饰文化哈尼族一般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用黑布或白布裹头。服饰的颜色多为蓝色和黑色,均是在衣服缝制前,将白布放入自植靛青树枝叶捂沤而成的靛汁和掺合醇酒的溶液中。男子的服装,服饰和头饰比较单纯,朴素大方。款式大体一致
11、。成年男子上穿青色或蓝色有领对襟短衣或无领左衽短衣,袖长及腕而窄,用别致的布钮和发光的银币、银币作扣,下穿裤服肥大的扭裆青色长裤。哈尼族妇女的服饰丰富多彩,多样复杂。妇女的服装有特定的标志性。哈尼族妇女的一生,根据年龄、身份的改变。要改换三至四次装束。因而从服装式样上包含着许多生活气息。从中可以看出是否结婚、生育等情况。以前的哈尼妇女一般都自己缝制衣物,尤其是在衣服上锈上自己喜欢的花纹图案。大部分地区哈尼族女子上穿左衽短衣,以银珠和布条作纽扣,胸前的坠饰主要是银饰,锈在服饰上的图案称为“排寒”,多以自然界的日、月和花鸟鱼虫为主,以显示其崇尊自然的风格。下身穿着不一,分长裤、短裤和折裙几种,盛装
12、时外披坎肩一件,多系花围腰,腿缠绣花青布绑腿,在上衣的托肩、襟边、袖口和裤脚边沿上,多镶以彩色花边为饰。山形图案及飞鸟、花卉、鱼等小动植物图案,是各地哈尼族妇女服装的基本装饰图案。是哈尼族生活环境的艺术体现。2节日文化勤劳勇敢的哈尼族在漫长的历史生活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科学知识,而且创造了自己的时令立法。哈尼族以十月为岁首。一年分三季。每季四个月。哈尼族节日繁多,主要有“扎勒特”、“新米节”、和“苦扎扎”节等。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最隆重的节日,习惯在农历十月间举行,故又叫做“十月年”。十月是哈尼族的岁首,也是丰收的季节,家家户户舂糯米粑粑,酿制香甜的米酒,杀猪宰羊,欢度节日。到了新年的
13、后半期,每个寨子都要在寨中心摆上长长的酒宴,全村共饮同乐,庆祝象征他们团结和睦,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这种酒宴恰似一条长龙,故称“长龙宴”;因设在街心,人们又称之为“街心酒”。若是小寨,街心酒一个下午就可结束,若是大寨,则按户划分为三组,分三个下午举行,每组轮流做东道主。这个时候嫁出去的姑娘要带着礼物回家拜年。六月年也是个欢乐的节日,元江和红河地区称“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节期三至六天。节日里,以村寨为单位杀牛祭“秋房”,牛肉各户分回祭祖,青年们聚集在一起“荡秋千”、摔角、狩猎、唱山歌,尽情欢乐。3建筑文化哈尼族居住在向阳的山腰,依傍山势建立村寨。村寨一般为三四十户,多至数百户。
14、村寨背后是郁郁葱葱的古树丛林,周围绿竹青翠,棕榈挺拔,间以桃树、犁树,村前梯田层层延伸到河谷箐底。离村寨不远有清澈酣凉的泉水井。房屋建筑一般是土、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墙基用石块从地下半米深入砌至高出地面半米,便从基石上用土坯砌墙,用坚实的圆形或方形木柱支撑屋檐或门楼。屋顶有平顶的“土掌房”和双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平顶房在内地和红河南岸均较普遍,其构造是在横梁上铺一层木条,上覆茅草,茅草上再铺上粘土夯实,坚硬、平整,类似水泥地面。元江县的平项房由正房、厦子耳房组成。正房为二层楼房,厦子相当于正房前厅,与正房前墙相连;耳房与正房西侧或东侧相连而与厦子相通.堂屋是用来待客的地方,节日和祭祀的时候就在
15、堂屋里举行.哈尼族的卧室也兼做厨房,在火塘边搭上一撑床,这里就是家中老人居住的地方。哈尼村寨倚山而建。户与户之间紧挨着建房。高低错落有致,别有一番朴实多变的景象。4梯田文化哈尼族在长期的迁徙中,由于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总是选择有高山,森林,溪流的自然环境居住。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哈尼族擅长与利用山区的自然条件开垦梯田,充分利用每一分土地。把一座座大山,开辟成层层叠叠的梯田。每层梯田大小不一,错落有致,颇为壮观。开山为田,所垦台数之多,技术之精,充分体现了哈尼族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勤劳智慧。梯田文化被认为是整个哈尼族文化的核心,是哈尼族在千百年梯田农耕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梯田稻作农业
16、经济的生产方式。形成了特有的村社组织,生活方式等,梯田与哈尼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二、元江县羊街乡哈尼族发展现状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每一个民族之所以作为民族而存在,一个重要的标志就在与它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该民族智慧的结晶。凝聚着这个民族的感情,意志和追求。有着巨大的凝聚力,是维系一个民族思想和感情的纽带。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使民族优秀的文化发扬光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一天天影响了哈尼人民的生活,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改变
17、了以往贫穷落后的面貌。然而,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生活的同时,现代化还以更快的速度影响着民族的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某些时代相传的民族古歌,民族曲艺,民族传说等失传。某些丰富多才的民族节日活动,传统的东西少了,变得空洞乏味,某些典雅古朴,工艺精湛的民族建筑组部被现代建筑所取代,有些地方,甚至连本民族的语言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本人于今年四月间到元江县羊街乡进行了走访。通过对这一个典型的例子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文化受冲击的严重程度。羊街乡位于元江县县城南部边远的哀牢山区,离县城四十六公里,平均海拔二千米以上,人口17440人,少数民族占总人数的89.9。其中哈尼族占人口总数的83.8
18、。羊街乡位于元江县东南部,全乡共辖戈垤、坝木、党舵、羊街、垤吓、浪支6个村民委员会。除了羊街和浪支有汉族以外,其他村委会都以哈尼族为住主。各个村交错杂居着拉祜族和彝族。但主要以哈尼族为主要居住人口。在这样一个哈尼族聚集的地方,本民族的文化理应保存的很好,可是在现代化进程中,这个地方也无可避免的出现了民族文化的消失。而这种消逝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羊街乡的哈尼族居民普遍着自己民族的服装,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日常生活,都穿着自己民族的服装。走在集市上,可以一眼看出谁是汉族,谁是哈尼族。现在除了重大节日或祭祀的日子,村民们基本上已经不再穿哈尼服装。而换上西服,体恤。在婚嫁这样重大的日子里,年轻人都喜欢
19、穿西服,婚纱举行婚礼。在某个饭店包上一席来代客,很多传统的婚嫁习俗被省略,如哭嫁,吃告别饭等。除了老人,已经没有多少人在日常生活中着民族服装。哈尼族与汉族之间的差异已不明显。民族文化的消逝在语言方面的表现也颇为突出,过去哈尼族人学习汉语来寻求发展,而后来的似乎已经忘记了祖先留下来的语言,特别是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后,越来越多的哈尼孩子走进学堂学习。其课程都是用普通话来授课。现在的小孩子大多都说汉话。而为了与汉族进行生意上的往来,增进民族间的交往。很多哈尼人都自发的学习了汉语。在一些家庭,汉语已经成了他们日常交流所使用的语言。汉语的掌握,为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往来提供了方便,使哈尼族不必再局限于
20、自己民族而把眼光放的更长远一些。有利于文化交流,经济往来。但是,这也削弱了哈尼话在他们心中的地位。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再喜欢说哈尼话,更有甚者,已经连本民族的语言都不会说了。教学所用的课本中,所传授的知识也没有关于本民族的特色内容。这样就导致了哈尼族的下一代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不知或知之甚少。哈尼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绚丽多姿的文化,羊街是一个民族乡,哈尼族人数众多,占总人口的89.9。哈尼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过去。山歌充满了哈尼人所有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年轻人通过对山歌而相知相恋,婚丧嫁娶中它起着很大的作用。几乎人人一开口便能唱出好听的民歌,现如今,能唱民族歌曲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年轻人早已被流行歌曲
21、所吸引。对本民族的民歌并不感兴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VCD,DVD逐渐走进普通家庭。里面放的又都是些流行歌。年轻人更乐衷看电视剧,唱卡拉OK.民歌对他们而言已经没有了吸引力。哈尼族有两个最重大的节日,“六月年”和“十月年”。六月年又称“苦扎扎”,时间在农历六月间,以往,到这一天,青年人都盛装出席,骑磨秋,荡秋千,欢度节日。十月年是哈尼族最大最隆重的节日,也称“扎勒特”。十月是哈尼族的岁首,也是丰收的季节。家家户户舂糯米粑粑,酿制香甜的米酒。杀猪宰羊,欢度节日。庆祝新年的到来。这几天是亲友们相互走访的日子,也是男青年提亲,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然而近些年以来,好几个村庄都开始约定俗成
22、的按照农历和汉族一起过春节,节日里已经没有了本民族的特色和内容。哈尼族在羊街乡占人口的多数。可以说,在这个区域,汉族反而成了少数民族,照理说,这样的环境下,民族文化应该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但是,这样的改变已经是不容质疑的事实,这样的现象不仅仅存在这个地方。事实上,元江县的其他几个乡,如咪哩,那诺等乡镇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这些现象在很多村子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并不是一个村子或一个民族的问题,确切的说,这些现象存在于每一个少数民族中。民族文化的消逝已经是每一个少数民族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三、民族传统文化消逝的原因现代化进程必然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这是当代社会中极具普遍性的问题,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
23、发展中国家,无论是人口占多数的民族,还是人口占少数的民族,都不能避免。前面提到的羊街乡只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事实上,传统文化的流失在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在发生。当然,由于发展程度,环境,生产方式的不同,各民族和各个地区传统文化受冲击的程度也有较大的不同。如西藏,由于地理环境,交通,原有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抵御力等原因。现在藏族群众目前依然保持着服饰,饮食。住房等方面的传统方式和风格。各地群众仍欢度自己的传统节日,但是,受影响是绝对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封闭程度较大的地区变化小一些。但变化是绝对的。而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外来文化的冲击,也有本民族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外
24、来文化的冲击长期以来,哈尼族人民都居住在边远山区,生产力低下,社会发展缓慢,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与外界接触较少,新中国成立后,对哈尼族地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土改废除了封建土司领主制度和封建地主制,取消了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哈尼族的身份得到确认,地位也得到了提高。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哈尼族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新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先进的生产工具,使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而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生活,落后的农具被淘汰,交通的便利,使他们有就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并开始转变观念,与外界进行交流。而就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原有的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抵抗能力不强,就导致了外来文化
25、可以在这个区域大行其道。新的生活,新的潮流使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发生着巨大改变。新的文化形式,娱乐方式纷至沓来,这给传统文化造成强大的冲击。在众多的文化样式中,人们有了极大的选择余地,大多数人由于对新事物的敏感和好奇。本能的靠拢了新的文化形式。(二)现代传媒的迅速普及将严重阻碍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高效的信息传载工具,电视,广播,电信的发展越来越快,而这些现代传媒对社会的覆盖范围,传导速度,和影响效果都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相对与现代传媒的影响,传统文化传承的手段无疑极端落后和脆弱。尤其是象哈尼族这样一个没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来说,就更是如此。传承的方式只能靠世代的口耳相传,传播的手段单一、落后
26、。于是,民间艺术、习俗、礼仪、服饰、观念等都将受到严重的威胁。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的普及,一方面,丰富了民族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开阔了他们的眼界。而另一方面,这些媒介的存在也影响着他们的生活,甚至改变他们以往的生活方式。改革开放的深入将大大扩展族际交往的深度和广度,在我国,汉语普通话不但已成为汉族成员之间的的通用语言,也成为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及不同少数民族成员之间通用的语言。这使得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范围将不断缩小。而汉语的普及,将会削弱哈尼话在他们心中的地位。(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自身的原因除了上述几种因素之外,事实上,传统文化的流逝,也有其自身的原因。不能否认,传统文化能一直流传至今,有它
27、自己的魅力,有些传统文化的确是很优秀的,有些甚至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然而,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脱节也是它逐渐消失的原因之一。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比以前明显加快了,新的生活,新的潮流使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新的文化形式,娱乐方式纷至沓来,这给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在众多的文化样式中,人们有了极大选择余地,大多数人由于对新事物的敏感和好奇,本能的靠拢了新的文化形式。而许多适应极端落后生活状况的生活器具和习俗也将随着现代生活的来临而失去存在的意义。(四)哈尼人民族意识的日渐淡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消逝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少数民族民众对本民族文化没有足够的认识,缺乏对民族优秀文化
28、的热爱。民族传统文化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传家宝,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凝结了祖先的辛勤和汗水,是每一个成员的骄傲。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却是,民族成员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并不是很重视,尤其是年轻一代,往往痴迷于其他文化,甚至会认为自己民族的东西跟不上潮流,本民族成员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漠视,也是其消亡的一个原因。由于传播媒介的普及,交通的便利。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外面的世界,在两相比较的情况下,往往会不自觉的抛弃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化中去。导致了民族传统文化后继无人。四、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哈尼族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之解放前有了极大的
29、提高,人民的人身地位也得到了提高,但是由于历史的、地理的原因。我国西部与东部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即使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质量也普遍不如汉族,而这在居住于山区的哈尼族来说则更加的明显。因为有了这种差距的存在,使他们产生了一种迫切想要缩短这个差距的想法。我们不能苛责这种想法,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过的很好。尤其是在对比之后,发现自己的生存状态不如别人时。而这样的想法一旦产生,他们就会想尽办法来发展经济。只有生产力提高了,生活才会更好。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民族意识的薄弱,缺乏对本民族理智客观的认识,没有意识到自己民族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或是无意识的淡忘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或是刻意
30、的想要摆脱这样文化,这样民族传统文化就在民众中渐渐消逝。但是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每一个民族之所以作为民族而存在,一个重要的标志就在于它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几千年来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丰富多民族国家文化宝库的需要,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兴旺发达、长盛不衰的前提条件。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多民族国家的凝聚力。科技、商贸、交通、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造成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并且带来了文化的交流,融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困境。很多人在慢慢富裕起来后,便拆掉了有民族特色的土掌房,而住进了宽敞的钢
31、筋混泥土的房子。这其实是一个进步,这说明在党的领导下,少数民族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我们不能因此说他抛弃了传统的文化。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并不是说一定要让少数民族固守着自己的生活方式。继续贫穷,继续落后。继承也并不是说穿着他们自己的服装。我想继承和发扬那些优秀的东西不是靠这样的表面现象,不是说这个地方的人都住着旧房子,穿着民族服装,使用着古老的生产工具,就说这个地方传统文化保护的好。我想不管我们的生存环境怎样改善。传统的东西都不能丢,但这绝不是在表面上做做样子。我们要继承的是那些优秀的精髓的东西。或者说是我们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那种精神。那种能体现自己民族独特性的精神。还有那些传统
32、美德。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放任它这样消逝。不能等到所有传统的东西都不复存在时,再来哀悼它们。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如果在这一代出现断层,那么我们拿什么留给子孙后代,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已经刻不容缓。下面是几点关于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观点:(一)把振兴民族传统文化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交通等各方面的原因,历史上,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的生活水平都与东部地区有着很大的差距。随着国家的政策向西部倾斜。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很多民族地区看到了发展的希望。广大群众迫切希望通过这一契机来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这是我们不能否认的事实。
33、想要发展,动机是正确的,可是常常会为了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我认为,经济发展和文化的继承,两方面都不能荒废。应该找出一个更好的办法,既能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又能在发展中很好的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创民族文化产业,比如一些民族特有的民族服饰,民族手工艺术品等的生产经营和销售。既能宣传本民族的文化,也能从中获得经济利益。(二)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科学文化水平从这次的调查中我发现。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流逝更为关注和担忧。他们普遍认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财富。是维系一个民族思想和感情的纽带。文化程度越高,民族归属感更强烈。越
34、会为本民族的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而那些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或是中途撮学出外打工的孩子则对本民族的文化不太关注。不知道自己民族有哪些文化。也不去关注正在流逝的文化。对他们来说,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更具有吸引力。所以,我认为,应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力度。用教育的方式,让孩子们从小就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一个深入的认识。熟悉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让民族文化能够一代代的留传下去。(三)在继承中发展,赋予民族文化以时代特征正如前文所说,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之所以会被大众所遗忘,也有其自身的原因。一些原始的生产工具,已不能再适应现在的生产活动,必然会被逐渐淘汰;一些不好的风俗习惯,迷信思想,也应随着时
35、代的发展而遭受遗弃。传统的并不意味着都是优秀的,对传统文化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推陈出新。切实做到与时俱进,努力汲取现代文明的新鲜内容。既使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又使本民族文化具有当今时代的气息。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在创建之后就一成不变的,它是经历了一代代的人的继承和创新。事实上,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朝代的人的共同努力而来的。一种文化如果不能及时给与它新的东西,那么这个文化也会随之失去生命力。所以继承传统文化不是说要找个盒子把它保护起来,不让它接纳新的东西。只有经过我们每一代人的努力,在不改变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为它吸取先进的东西。使它拥有蓬勃的生命力。在今天的中国,少数
36、民族传统文化的流逝不是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现象。这是每个民族都不同程度存在的客观现实。有人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任何一种文化传统的断裂,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凝聚了该民族世世代代的创造和智慧,是一个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的发展和复兴,离不开对优秀文化的继承。我们不能放任这种现象再持续下去,应想尽一切办法,用各方面的力量来继承和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结语想写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章,这个想法由来已久了。虽然我是一个汉族,可是我从小生活在那片土地上,对这个民族有着很深的感情。因为身边有很多的哈尼族的邻居和朋友,我对哈尼族的各种文化特征,他们的生活习俗有一定的了解
37、,而随着我的成长,我忽然意识到我身边的这个民族已经发生了如此重大的变化。哈尼族是一个淳朴善良的民族,我和很多哈尼人打过交道,他们的热情和真诚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我希望这些美好的品质能一直延续下去。我们被称为不同的民族,那只是我们身上的一个标签,说到底,我们都是中国人,每一个少数民族的文化都是我们共同的财富,是这个国家的财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义务来继承它,使之发扬光大。,参考文献1刘雅雄.试论哈尼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变迁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6)2杨顺清.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原则与政策浅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11)3杨盛龙.民族问题民族文化论集M.民族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4杨发仁.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M.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5吴仕民.民族问题与中国的发展M.学习出版社6李泽然.论汉文化对哈尼文化的影响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7)7哈尼族文化大观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8李德洙.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J.求是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