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深刻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4515643 上传时间:2021-09-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深刻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深刻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深刻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深刻复习资料.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1.本质: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也是世界观,但世界观并不都可以称为哲学,只有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才可称为哲学。2.功能: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用这种理论去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就是方法论。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恩格斯的一个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哲学的基本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主要包括2个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即精神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亦即谁决定谁的问题。(即何者第一性)思维和存在、精神(意识)和

2、物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即有无同一性)3.四条论据:不能回避 前提基础 斗争焦点 实践问题(问题: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则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做出明确回答的问题;如何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思维和丰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史上各派斗争的焦点,从而成为划分哲学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三)哲学的主要派别1.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定义:所谓唯物主义就是主张物质(存在)第一性、意思(思维

3、)第二性,物质决定意思、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定义:所谓唯心主义,就是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2.形态:首先,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态。它大体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或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式。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万事万物之前,先有一种神秘的客观精神.它是万事万物的本原,物质世界只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和表现。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

4、的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或现象,是感觉或意识的产物。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没有绝对静止和永恒不变的东西; 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不只是量的变化,而且有质变和飞跃; 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主要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自身所包含的矛盾性。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和固定不变的;虽然有时也承认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但否认事物的根本质变和飞跃;认为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在于外力的作用,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自身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哲学发展的趋向必然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辩证法的第一个历

5、史形态是古代朴素辩证法;第二历史形态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第三个历史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概括来说主要有 社会历史根源、认识根源、阶级根源。社会历史根源:主要指社会实践的性质和发展状况,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就存在着产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深厚根源。认识根源: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也存在着正确认识事物和歪曲认识事物两种可能性,即唯物正确观点和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里,唯物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分不开的。(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根源:具体说来,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

6、历史根源和阶级基础,有其坚实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这是从哲学研究的对象上概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这是从哲学的内容上概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这是从哲学的阶级属性、根本特征和社会作用上概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五)物质和意识1. 唯心主义的定义:唯心主义者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出发,认为物质是意识或精神的产物,精神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原和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

7、的定义: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个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与运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讲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讲物质,否认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形而上学。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问题:辩证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及相对静止的 意义)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村才方式,包括宇宙间一切变化和过程。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指实

8、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和质的变化。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其一,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的统一;其二,运动静止相互信赖,相互渗透;其三,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时有条件的、短暂的、相对的。在对待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上,我们既要反对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动论,又要反对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语言和诡辩论。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其一,相对静止是事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二、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区别、利用事物的首要条件。其三,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度量尺度。要真的理解运动,就必须承认相对静止。4.时间、空间及物质运动的关系第一,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

9、其特点是一维性,不可逆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其特点是三维性。第二,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时间,空间中进行。另一方面,时间,空间都是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第三,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不可分离,还表现在时空特性是随着物质运动的性质的变化而变化的。5.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它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所件的。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空的具体特征是随着物质运动的变化而变化的,是可变的、有条件的。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也表现为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6.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0、第一,物质决定意识。从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从作用上看,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第二,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能动地反映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7.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途径与条件途经:付诸实践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途径与条件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就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意识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条件:物质条件,技术手段,利用工具等8.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客观规律性是指规律是物质运动本书所固

11、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六)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统一的世界。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2.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论证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科学证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哲学证明。3.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意义:一切从实际出 ,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自由和必然的统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党的思想路线。(

12、六)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1.联系的定义联系也就是关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信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时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给他的。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俩系不是个别事物的现象,而是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联系的多样性,2.发展的定义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根本观点,发展的实质是唯物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广义的发展,泛指运动、转化、联系、变化的一切过程,既包括上升的运动,也包括不降的运动;狭义的发展,特指

13、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运动。哲学意义上的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哲学意义上的旧事物,是指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必然性。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规律,在社会生活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3.矛盾的定义(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所谓矛盾就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稳中有降要素之间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关系。简单地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关系或对立统一。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最普遍的规律)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规

14、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这是规律最根本的特点。这些基本规律是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5.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关系或根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包含两方面的基本含义:(1)相互依存,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2)相互贯通,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趋势。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关系,矛盾的同一性的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6.矛盾

15、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的作用(1)同一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在于:发展的前提(依存):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提供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发展的内容(渗透):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互相利用、互相促进中共同得到发展。发展的方向(转化):矛盾双方互相贯通规定着事物向自己的对立面发生转化的基本趋势。(2)斗争的作用:矛盾斗争性的作用贯穿事物的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中积累量变: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 ,为质变做准备。实现质变:质变过程中,斗争性冲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的分解和新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同一性和斗争性都不能孤立地起作

16、用,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作用(1)内部矛盾(内因)是发展的根据(2)外部矛盾(外因)是发展的条件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和外因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精髓)1. 普遍性时间上普遍存在: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时不在)空间上普通存在: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无所不在)。2. 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性质上的特殊性:基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

17、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本质的矛盾。非基本矛盾是不规定事物及其过程基本性质,也不一定贯穿事物过程始终的矛盾。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是相互作用的。基本矛盾规定和制约着非基本矛盾;非基本矛盾影响基本矛盾,加速或延缓基本矛盾的解决,在发展过程中,使其显出阶段性的某些特点。地位上的特殊性:矛盾和矛盾的不同方面具有不平衡性。所谓矛盾的不平衡性,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二者的辩证关系表现为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

18、下相互转化。唯物辩证法的矛盾不平衡性原理,要求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顾此失彼的形而上学一点论,反对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等量齐观的形而上学均衡论.解决上的特殊性:解决矛盾的形式也是多样的。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有些矛盾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达到对立面的融合。3. 两者之间的关系: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渗透、相互联结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 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的意义: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

19、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 它是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抓典型、解剖麻雀等科学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坚持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辩证法,对于我们自觉地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以这个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有重大的意义。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矛盾分析方法

20、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七)质量互变规律1.质:事物的本质,矛盾特殊性。质是指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2.量:事物的数量,事物的结构。量和质一样,也是事物所固有的一种规定性,量与事物的存在不直接同一。3. 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界限4.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是辩证关系(1)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形态或两种状态量变是度之内的变化,是事物发展中的 连续性和渐进性。 质变是突破度的变化,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2)形式 量变是渐变 质变是突变5. 质变与量变的关系(1)相互依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

21、变的必然结果(2)相互转化:量变可以转化为质变(3)相互渗透:质变巩固量变的成果,并引起新的量变6.否定之否定规律内容:前进行和曲折性统的原理,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本质内容。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根本方向。从发展方向上看,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从发展道路上看,事物的发展总是迂回曲折的;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要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两种片面性。(八)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范畴就是指基本概念,是人的思维对事物或现象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1. 外部与内部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

22、性质和内部联系。2. 要素与结构的关系:内容与形式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真情煌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3. 引起被引起的关系:原因与结果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一定现象引起的现象。4. 确定不确定的关系:必然与偶然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由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5. 潜在与现实的关系:可能与现实现实性是指现实存在的事物及其所具备的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的综合。可能性是指事物依据其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有可能转化为其他事物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23、。(九)实践和认识一、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把反映论原则贯彻到底,是全面的、彻底的反映论,从面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强调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而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它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而坚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克服了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2)、实践及其基本形式1.定义:实践是主体能动地发行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2.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客观物质性自学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4、3.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2、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二、认识及其辩证发展过程(1)认识及其基本性质认识的主体。认识的主体是人,是处于一定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之中,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其本质特性是社会性和实践性认识的客体。认识客体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即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是对立统一的

25、关系首先,实践关系是最根本,最基础的关系。其次,认识关系第三,价值关系第四,审美关系,是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层次认识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只是论基于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认识的辩证运动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人的认识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能动地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 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质变)。感性认识:初级阶段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高级阶段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它们有质的区别。但二者又有相互联系的,辩证

26、统一的。首先,二者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 理性认识-唯物论。另一方面,感性认识-辩证法。其次,二者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感性认识包含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渗透感性因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达到了理性认识认识运动并没有结果,还必须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实现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3)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无穷循环特性: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认识运动的无限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三、真理及其检验标准1.真理及其客观性(1)真理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就是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3)真理的客观性

27、表明,真理本身没有阶级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但在阶级社会中,不同程度的受到阶级利益的制约和影响。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真理的发展规律(1)外部矛盾:真理与谬论谬论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对立:真理和谬误的相互关系。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统一。统一: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十)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一、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历史观:就是作为主体的人以自身为客体而形成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总观点,总看法。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历史观面对的问题很多,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28、问题则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由于社会存在具有复杂性,从而决定了社会意识具有多样性。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根据:(1)它是一切社会历史观无法避免而且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2)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3)它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4)它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对社会现象认识中的基本问题。2.唯心史观的根本根源(1)社会根源。(2)阶级根源。(3)认识论根源。3.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唯物史观创立条件:(1)社会历史条件 (2)思想理论来源唯物史观创立意义:(1)唯物史观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唯物地、辩证地解决了

29、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使唯物主义世界观发展成为完备的彻底的科学理论体系,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2)唯物史观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3)唯物史观的创立,人们认识和研究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社会科学第一次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4)唯物史观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是我们确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走向历史必由之路,从事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指南。二、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1)社会是个有机体1.社会有机体的内涵:指人类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所构成的整体。(其中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血缘

30、关系,伦理关系。)2.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特征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中。社会有机体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社会有机体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2)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成的基础2.实践将人类社会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3.时间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存在形式4.实践使社会历史的发展实现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3)列宁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三、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1)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实际能力

31、,体现着物质资料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的三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十一)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主体的作用一、社会基本矛盾(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它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2.它是我们党制定方针、路线、政策的客观依据。二、社会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阶级斗争史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三、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1)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能动性是同一的。(2)人们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3)个人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