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doc(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最近读完了由著名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本书对未来的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趋势做了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使我认识到第三次工业革命更多的是要转变传统观念、发展清洁能源。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革命,使人类的历史进程一下子就从农业文明步入到工业文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力革命,正是电力的诞生与发展才大大加快了人类社会工业发展的速度。 然而,快速发展的现代工业,也带来了大量的问题,过度依赖传统的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一方面急剧消耗着这些不可再生的能源、造成了日益紧张的能源危机,另一方面大量使用化石能源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温室气体、废物废渣。 在这本书里,杰里米
2、里夫金描述了第三次工业的五大支柱:1)向可再生能源转型;2)将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3)使用氢等新型存储技术来存储间歇式能源;4)智能电网的应用;5)使用燃料电池作为运输工具的动力。 面对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采取有效的行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在党的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正式写入党章;李克强总理上任伊始,就着重强调”改革是最大的福利”,这些都表明中国人已经意识到面对日益严峻的现实问题、面临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机遇,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只有改革才有前途,只有发展才能进步。 纵观中国现在的电力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作为燃料的火力发电量占
3、据总发电量的70%以上,而作为清洁能源的水力发电量只占总发电量的20%多一点,诸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源发电量则更是仅占很小的比重。因此应对全球能源危机与环境问题,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发展清洁能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然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能源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能根据用户负荷需要而定,智能电网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办法,中国这些年也在研究智能电网的实际问题和推广应用。长江电力是国内最大的水电公司,引领着中国清洁能源的方向,通过大力开发金沙江上游水电资源,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改变水电在电力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发展清洁能源,是惠及每一个人的,是第三次
4、工业革命的重中之重,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工作闲余时间拜读了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本书,然而读完之后,却并没有什么太深刻的感觉,作者似乎泛泛而谈,描绘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世界和我们的时代相去甚远,想要从中寻找到一些痕迹,却发现徒劳无功。 有天晚上在进行网购的时候,突然发现,似乎淘宝网就是作者描述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最符合各种条件的存在,有一个大型的虚拟平台,数以百万计的商家在这个虚拟平台上兜售商品,以亿万计的消费者上网的时候,通过这个平台挑选自己需要的商品,然后通过先进的网络通讯和商家进行交流,最后达成协议。商家派货,通过四通八达的公路系统,将货品送往全国各地。 第三次工业革命书中描述的新型的经济
5、形势和商业形式就是类似的模式,扁平式的销售节点遍布全国各地,以淘宝网的网络系统为依托,形成一个庞大的整体,虽然看起来是一个整体,但是每一个商家都是淘宝网的商家,或者说是主人。庞大的通讯系统为实现这个整体和个体之间有效互动做出不可磨灭的帮助。 这时候我才猛然发觉,原来第三次工业革命实际上已经在我们的身边发生了,只是我们却从来没有深入的探讨,所以难以轻易察觉。这时候,我又想到一种新兴的职业网络自由写手,同样是以先进的通讯网络为先决条件,数以万计的网络写手在各个网站上发表自己的小说,将自己光怪陆离的想象写成文字,放在网上发售,然后赚取可观的金钱。因此,也出现了不少的网络小说公司和网站,在业内取得了巨
6、大的成功。现在网络小说已经成为年轻一代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两个实例让我意识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的确确已经发生,虽然之前并没有什么人明确的提出来这个概念,即便是提出来,却没有能够很好的总结,它发生的标志和发源地。作者的这本书很明确的指出来,人类,已经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 然而如何让本书提出的先进理念为我所用。之前尚未考虑,可是读完一本书,却没有属于自己的思考,这和没有读书没什么区别,甚至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思考,而是创新。 借鉴之前成功的经验,我思考的范围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首先一个,是公司相对于整个工业的思考。 相对于整个工业来说,每一个公司就是一个小小的“发电站”,也许一个单独的公司的力量很
7、小,然而数以万计的公司发挥出来的宏观力量绝对不容小觑。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先决条件之一,另外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先进的通讯网络。 对,我们需要一个先进的通讯网络,可以让整个工业都容纳其中,或者说是部分容纳其中,我们可以从这样一个平台内知道我们想要的信息,比如产品的需求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我们可以迅速接收到信息,然后投入生产之中;比如原料的供给,什么地方的原料更加便宜,质量更好,再加上运输费用,可以让我们选择最佳的原料供应商;比如设备的更新,某个公司生产出来的机床能够满足日益精密的生产要求,我们可以通过平台得到最快的讯息,让公司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若是数以万计的公司都能够这样做,那么
8、带给整个工业的利益,就显得尤为庞大了。 这个设想中的网络平台需要庞大的资源,需要数以万计甚至百万计的公司各式各样的公司参与其中,需求的多样化,供给的多样化会使得整个工业网络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建设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需要的资源也肯定不计其数,如若没有国家政府的支持,却难以实现。 相对于庞大的全国性工业网络来说,这的确有些难以实现。然而一些相对于整个工业而言是小型的产业园的出现,却也能够初步完成这个网络平台的一些要求。以城市为依托,形成产业园区,加强上游供应商和下游产品销售与自身的联系,产业园区聚集大量性质相似或者相近的公司,依靠产业园区的信息化,甚至不用担心生产的原料和销路问题,专心进行产
9、品研发和生产,并且以更好的产品和过硬的质量为工业园区做广告,让产业园区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形成良性循环。公司和产业园区形成互依共存的关系,这便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诉求。并非说,必须像书中所说,未来的工业形式必须如同能源一样,庞大的网络将数以万计的微小企业联系在一起才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精髓。“罗马城并非是一日建成”,如果不切实际的将现行工业分割成书中描述的样子,只会对现有工业造成不可预计的破坏。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循序渐进的,一年两年之内可能看不出巨大的改观,完全实现第三次工业革命可能需要半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 除去公司层面的思考之外,或许这样的思考有些不切实际,毕竟即便是产业园区的建立,也不仅仅能够
10、靠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的思考就能够建成的,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调研,进行数据的推演,还需要政府的支持才能够实现。那么,下面的思考,也许更加实际一些。 相对于公司这个整体而言,每一个员工就是一个小小的“发电站”,我们的生产力就是我们产出的“能源”,公司付给我们薪水的实质,就是向我们购买“能源”。若是这样,那么公司就应该尊重每一位员工,因为他们才是真正支撑起公司的人物。 然而公司和员工的关系却未必限于这种刻板的关系,也许体力劳动者无法实现,但是对于脑力劳动者,完全可以在工作地点之外对公司的事情进行处理。我曾经想象着一种工作方式,员工在家里面进行工作,将工作的成功通过网络提交给公司,公司按照成果的
11、大小支付给员工一定的报酬。这种形式的工作方式并非不存在,事实上,它们已经在某些新兴的企业中开始实行。 相对于微研公司,我想,依旧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和某些并不属于公司的员工进行交流互动,比如一些简单的设计,如果公司的设计人员根本拿不出时间来完成,就可以在网络上发布任务,由一些网络上的一些设计人员进行设计,然后根据设计的结果由公司的人员进行考核是否符合条件,付给设计人员一定的报酬。这样既可以在公司的繁忙季节分流一定的劳动强度,而且还不用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公司的规模,还能够保证任务的顺利进行,顺便为公司打了广告。并且,如果这些设计人员的工作完成的很出色,未必不能够保持长期的联系,进而挖来更好的设计人员
12、。当然,这一个想法的前提条件是拥有一个开放性的设计平台,能够将公司的任务发布出去,另外,则是任务的保密措施一定要做的很好。这样,公司的实体的规模可能并未扩大,但是软实力和业务的范围却已经扩大很多。 开始的阅读会让人觉得读者是一个空想家,一个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但是阅读到一定程度,却会发现作者的思想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而且作者观察力非凡,将一些表面上看不出联系的事件往往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线索联系起来,一听之下觉得匪夷所思,但是细细品味却深有道理。 在作者预测的未来或者说是现在正在进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描述,世界对于能源的依赖与日俱增,而以碳为基础的能源表现出来巨大的环境破坏和人类对于环境的保护意
13、识越来越强,再加上这种非可再生资源的日渐匮乏,最终会导致一种结果整个世界的能源结构构发生巨大的变化,以碳为基础的能源退出能源体系的主要地位,比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甚至是最近才刚刚兴起的油页岩,而以太阳能和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会迅速发展,并且在能源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以氢水转化为做基本转换模式的大规模电力储存装置会 被大力发展,代替现有的储电方式。 这种能源结构的改变,也会让现有的社会发生巨大的改观,毕竟社会的形成,实际上是以能源为基础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标志是蒸汽机的改良,煤炭资源的利用率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则是内燃机发明使用,使得石油作为主要能源登上舞台,后继的
14、天然气、油页岩的使用,实质上是“石油工业”的继续。然而石油时代的弊病正在慢慢的显现出来,以碳为基础的能源表现出来巨大的弊端,储量的有限,开采需要的资源巨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几乎不可逆转,整个社会对于石油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现在很多的经济形势甚至就是以石油为基础的。比如,汽车,飞机的产生,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石油的使用。 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新的能源,具有大规模使用的可能,并且开发力度较小,一种安全卫生健康的能源。核能的出现让很多人眼前一亮,但是很多次的教训让人们看到,核能存在的巨大缺陷,切尔诺贝利核泄漏,日本海啸造成的核辐射,都极大地震惊世界,而且核废料的解决方案甚至到现在也没有一种可行的方式,只
15、是深埋于深海,却让人担心,这种填埋会不会在几十年后产生不良的影响。也许核能并不是人们寻找的能源。 太阳能、风能出现让人眼前一亮,但是却也让很多的专家头疼至今。和其他能源形势相比,太阳能风能具有很大的优势,可再生,在可预见的时间内是无穷无尽的,是洁净能源,在使用的过程中几乎不会产生污染,具有普遍性,几乎是随处可见,不存在掌握在某个财阀 或者集团手中的可能性。 但是这些能源的形式却和传统的碳基能源有很大的区别,最重要的区别,也是至今为止不能够在世界能源使用上占有主要地位的原意之一这种能源太分散了,并非是碳基能源那种集中型资源。我们同难过对比可以发现,类似石油、天然气甚至是煤炭这种资源,它们的存在往
16、往是集聚的,在开采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支持,需要某个首屈一指的财阀甚至是国家层面出面安排,比如中国,因为这些资源太重要,关乎整个国家的安全和经济的有效发展,如果仅仅靠市场经济进行掌控,势必发生一些无法预知的危险。 如此,这种能源形式,无论是开采和使用,都是一种大规模的方式,就好像是一座金字塔,顶端的存在对石油具有拥有权,然后对资源进行开发使用,金字塔越往下,对于资源的使用的能力和能够得到的资源就越少。但是整个金字塔的重量,实际上却是由基层来支撑的,也就是说,金字塔底层的存在,支撑起整个金字塔的重量,但是却享受最少的资源享用。 这种很奇怪的效应,却往往被众多的人接受和忽视。在中国,电力
17、集中在国家机器的手中,举一个例子,三峡大坝水利工程。在建设的初期阶段,不可否认的是,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建设。随着三峡大坝的建成使用,每年仅仅需要投入少量的维护费用,然后就可以坐收巨额的民众电费和工业用电。 可以看得出,这种资源,无论是煤炭资源石油天然气,甚至是水资源,实际上都具有集聚效应,也就是说,这种资源往往在某一个区 域内大量富集,这样就能够实现这种资源被掌控被垄断的结果。 如果这时候翻看一下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也许会发现一点,其实这两次以传统形式资源为基础的工业革命,其表现形式和资源的表现形式几乎一模一样,都在不停地往大规模化和集聚化的方向发展,如果不是国家
18、出面,很多公司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某个行业中,会一直占有垄断地位。 然而风能和太阳能这种资源却并不一样,它们具有分散性,普遍性和无穷无尽的性质。这样就让原本的经济结构无法适应,无法被每个特定的机构或者公司所垄断,除非这个机构或者公司的影响范围能够影响到所有的地域和人民。地域如此宽广的大规模能源收集,让绝大多数的国家和企业望之却步,而且如果大力发展这些新型能源的话,一定会对传统的能源造成很大影响,进而对传统的经济形式造成很大冲击。也许,这才是阻止大多数国家和企业不愿意迈出这一步的真正原因。 对于一些大公司来说,这种改变可能是致命的,但是对于某些小微企业甚至是家庭来说,这却又是一件很值得期待的事情。
19、这种在整个经济圈中几乎没有影响力或者影响力极小的企业,甚至仅仅是以消费者的身份参与到经济活动中的家庭,并没有那些大企业的担心。一套太阳能收集并且转化为电力的设备并不是很贵,而且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设备的价格还会进一步降低。而收集而来的太阳能电力不仅能满足自身的使用,而且还往往会有结余,可以出售给国家或者电力公司。根据专家预计,如果一个家庭安装这种设备,按照平均日 照来计算,在三到五年之内就可以回收成本,之后的运行就是纯粹的盈利了。 对于家庭或者一些小微企业来说,这的确是一件很值得兴奋的事情。我们知道,能源是支撑经济活动的基础,如果这种技术和设备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家庭和小微企业中得以实施,那
20、么就会凭空产生一股无法估计的新型能源,甚至有和现在传统能源叫板的资格当然,前提是,大多数的民众都能够认可这种能源方式,并且愿意在政府或者某些形式的帮助下,学习这种技术和安装这种设备。这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需要国家长期的支持和扶持。 事实上,没有哪一场工业革命是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无法估计的利益的,第一场工业革命的初期阶段经历了至少四十年的时间,而现在已经开始了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很有可能也是在这个漫长的时间内走入鼎盛时期。 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在书中作者提到,已经有不少的国家和城市已经成为这场工业革命的先行者,可能他们的最开始目标并非是推动三次工业革命,而是为了保护环境、为了摆脱当下经
21、济低迷的形势、为了不久的未来的利益,但是无论如何,他们的确成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先驱者,为以后的三次工业革命风靡全球的浪潮展开一面大旗。 可是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也会出现,一次二次工业革命确立了现在的经济体系,但是未知的或许现在正在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却有很多和现在背道而驰的地方。因为能源存在形式具有分散性和普遍性, 那么 第四篇: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史研究概述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
22、控制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事件。80年代以来,国内史学工作者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史的研究日益深入,相关研究成果不断问世。本文拟对这些研究成果作一概述,以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 编辑本段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缘何发端于美国 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缘何发端于美国这一问题,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彭献成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之所以首先在美国兴起,绝
23、非偶然现象,而有其客观必然性。这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战后初期美国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众多优秀的科技人才、蓬勃向上的民族创新精神、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巨大的市场容量等方面的优势,为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兴起创造了前提条件和可能性;二是战后以来,美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积极采取措施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直接促成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兴起。1 刘仲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发于美国原因在于美国具备如下条件:技术条件在思维技术方面,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开始形成;实验技术以军民结合、理工结合为特色;生产方面以电力技术和航空技术领先。物质条件美国有优越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国内市场广大,有利于规模生产。制度
24、条件美国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国家。文化条件美国人来自世界各地,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二次大战前后涌入一批优秀欧洲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冯诺伊曼等;建立了各种学会组织,科研体制多元化。2 彭树智认为,从战争形式的历史交往角度看,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端于美国并非偶然。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世界交往普遍发展和充分展开的条件下进行的,争夺科技人才的结果便同第三次科技革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美国在二战中,利用战争的交往形式,争夺到最多的科技人才,带动本国人才的培养,因而受益最丰。3 编辑本段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讫时间和特点 1.起讫时间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讫时间问题上,学者们大体持两种观点。一种观点
25、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始于战后初期,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70年代以后进入一个新阶段。4另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40至60年代,70年代以后的科技革命是第四次科技革命(或称“新科技革命”),两者不可混为一谈。5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对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胡才珍认为,与第二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呈现出许多鲜明特点:一是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科技产品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精密;二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三是这次科技革命的内容极为丰富,而且联系密切,形成了一个群体形式;四是科学
26、技术的社会化趋势大为增强;五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形成的新的技术能力,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巨大而深刻的影响。6 张象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具有技术群体化、科技社会化和发展进程高速化这三大突出特点。7 卞春元认为,与以往的技术革命相比,第三次技术革命具有如下特征:即技术科学化、技术群体化、技术智能化、高技术化和技术产业化。8 刘大椿、马书春认为,现代科技革命具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科学进步与技术开发紧密地结合;二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在生产中得以产业化,从而对生产力进行改造,使生产力发生根本变革。9 于德惠、赵一明认为,“军带民”,即军事技术率先突破,而后带动民用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特征。10 初3
27、历史课本: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学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财富的过程.其次,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第三,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比例不断上升. 三、二战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关系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二战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关系问题。 于德惠、赵一明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许多学科基础和技术雏形虽然孕育于战前的和平时期,但如果没有战争和军事需求的推动,它决不会急匆匆地降临人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催生了这次科技革命。11陈本红也持此观点,认为二战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12 钟伦
28、荣从科技与二战的双向逻辑关系出发,指出科技是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观动因之一,是决定战争演变的制衡力量;而二战使许多科学技术应用于军事形态,成为战争的工具,同时又催生了一系列最具深远意义并揭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科学技术,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助产婆。13 彭树智用“历史交往”这一历史哲学概念来说明二战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关系。他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突出的意义之一在于它促进了始于40年代末,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下半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个革命之所以发展势头持续不懈、发展速度有增无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交往无疑起着关键的作用。14 四、澄清几个概念 对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工业革命和产业革命这几个既相区
29、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学者们论述较多,且存在较大的分歧。 张象认为,科学技术革命包括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过程。它们在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逐渐联系在一起,依次而出现,又在交错中进行。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理论基础,人类在对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中产生的飞跃被称为科学革命;技术革命是在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关于制造和操作的系统知识的社会性和根本性的变革;产业革命是由技术革命引起的,是指国民经济的实际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革,致使经济、社会等方面出现了崭新的面貌。15 孙衔、刘迅等人认为,科学革命一般是指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上的重大飞跃,它常以科学理论突破的形式表
30、现出来;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手段的重大变革,它往往以科学革命作为基础,又常常作为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的先导;工业革命仅指人类在工业化社会中生产领域里所产生的飞跃;产业革命是指由于科学技术的飞跃而在整个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中引起的重大变革。工业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所反映的是工业社会中生产领域内的进步,而后者反映的则是任何社会中主导产业形式的变化。16 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不可混为一谈。科学革命通常是指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飞跃和科学研究的社会组织形式的重大变革;技术革命是指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的重大变革,而产业革命不仅具有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内容,而且具有经济和社会的性质和内容。
31、所以,科学和技术的革命只是在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时才会促进产业革命发生,并非任何技术革命都能导致产业革命。17 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学者们从多方面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由于论述角度不同,因而结论各异,现将其归纳如下: 1.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它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二是使整个经济结构发 生了重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加强了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趋势,而且引起了各国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丰富的内容使管理发展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并实现了现代化。18 2.
32、对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与之相适应,使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19 3.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以及各种“人机控制系统”的形成,使生产的自动化、办公的自动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动化(即所谓的“三a”革命)有了实现的可能。预示着人类社会将从机械化、电气化的时代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级的自动化时代;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已从被束缚于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时代进入一个远为辽阔的陆海空立体新时期;基因重组技术、结构化学和分子工程学的进展使人
33、类获得了主动创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创造力,标志着人类正在由“必然王国”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国”。20 4.对资本主义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垄断不能适应生产力高速发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国家垄断的充分发展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5.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22 6.对
34、国际关系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23 7.对全球问题的影响:科技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难以控制的恶性发展使人类的处境
35、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成为举世关注的全球问题。24 此外,有的学者认为,功勋卓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而且使西方一批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先后实现了高度工业化,走完了工业社会的最后历程。25 注释: 1彭献成。试论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美国的原因,载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6期。 2刘仲。发展技术论,学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4215页。 314彭树智。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三次技术革命,载西北大学学报,第25卷(第88期)。 47151819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80页、291293页
36、、280294页、298301页、302303页。 51011陈能宽主编理性的辉光。科学技术与世界新格局,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39页、1720页、1316页。 6202223胡才珍:精粹世界史:20世纪科技革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154页、158159页、160164页、164168页。 824吴光宗、戴桂康主编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社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894页、238页。 9刘大椿、马书春。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载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3期。 12陈本红。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科技革命,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13钟伦荣
37、。科学技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载长沙电力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1625孙衔、刘迅等著。简明新技术革命知识辞典,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131133页、139页。 17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资料室编世界新的技术革命介绍,经济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22页。 21林今柱等著。科技革命与当代中国的命运,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页。 首先被这一书名吸引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称法着实新颖,怀着一探究竟的态度,我翻开了预测大师杰里米里夫金的著作。 总体来说,这是本讲的是对于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诸多人类发展问题的未来趋势的预测。 在书的封面,一个我之前从未意识到但细思恐极的论点
38、被提出,这一论点也呼贯穿全书“每次工业革命,经济的变革都是新能源与新通信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随着人们因生存发展需要不断开采、利用石油、碳等化石能源导致储备不足以及温室气体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的现实和趋势。事实上,以石油为基础的工业革命正逐渐衰退,永不会再回到其巅峰状态,人们迎来了一个“后碳时代”。人们不禁不知所措:“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需要一个令人信服的新的经济构想,而这个构想,我认为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广泛利用可再生能源及绿色能源,这是能源方面的变革;以互联网为依托构建世界范围内的物联网,这是通信技术的变革。 具体来说,这第三次近在眼前的工业革命有五大支柱,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将每一大洲的建筑
39、转化为微型发电厂,以便就地解决可再生能源的收集问题。在每一栋建筑物以及基础设施中使用氢和其他存储技术,以存储间歇式能源。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每一大洲的电力网转化为能源共享网络,这一共享网络的模型使得不仅能自己使用能源,还能将生产的多余能源提供给电网,运输工具所需能源与共享电网平台也可进行对接。也就是说,在可期的未来,也许会出现这样的画面:每个人家房前屋后建立微型发电厂,能源既可以自用,也可以储存起来到互联网上进行交易可以说,不同于依赖石油天然气时代个体只是被动的消费者,在这种新模式下每个人都可以是能源的制造、生产者。 在书中的第八章,作者还专门提到教育要面向第三次工业革命。回顾前两次工业革命:第一
40、次工业革命普及了识字率,提高了劳动效率。第二次工业革命催生了流水线作业,劳动技能普遍提升。第三次工业革命应提升劳动者的认知,了解到劳动应该与自然保持协调一致。因为前二次工业革命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发展。针对于此,作者提出了“生物圈保护意识”的教育理念,让教育成为“相互合作,充满关爱的学习体验”。故而他提出扁平式、分散式合作课堂。 传统主导的教学方式从上而下,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竞争性而且独立自主的个体。而分散式合作教育方式的目的则是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的社会属性。扁平式学习使得教室里的权威从自上而下的等级集权制变为互惠相连的民主权利,学生们会认识到他们需要为自己的教育负责。为自己的教育负责就是要求我们以主人翁的心态包容团队中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既能够接受批评,也能够乐于助人,并愿意为整个学习团体负责,把团队当作自我的延伸。 第三次工业革命可以说是近在眼前,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姿态来面对它。若坐到如此,则未来可期。 撰稿/170234俞文捷 第 22 页 共 22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