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物流师考试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物流师考试资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2页 共12页物流系统服务型的衡量标准:对用户的订货能很快地进行配送;接受用户订货使商品的缺货率降低;在运送中交通事故、货物损伤、丢失和发送错误少;保管中变质、丢失、破损现象少;具有很好地实现运送和保管的要求;装卸搬运功能满足运送和保管的要求;能提供保障物流活动流畅进行的物流信息系统,能及时反馈信息;合理的流通加工,以保证生产费、物流费之和最少。仓储合理化的途径:实行ABC 管理,A 类物品应在不发生缺货条件下尽可能减少库存,实行小批量订货,每月盘点;C 类货物制定安全库存水平,大批量订货,年终盘点;B 类货物介于两者之间,
2、半年盘点;科学的库存控制,降低采购费,减少流动资本,降低盘点资产,提高服务水平,保证不缺货;应用预测技术了解掌握需求及其变化。*11搬运装卸作业合理化的原则:省力化原则。能往下则不往上,能直行则不拐弯,能用机械则不用人力,能水平则不要上坡,能连续则不间断,能集装则不分散;消除无效搬运。货物装卸搬运不产生价值,作业的次数越多,货损货差的几率就越大,物流成本就越高;提高搬运活性。尽量使得上一步操作适于下一步装卸搬运作业;合理利用机械;保持物流的均衡顺畅;集装单元化原则;人性化原则;提高综合效果。物流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1)物流服务和物流成本间的制约关系。要提高物流系统的服务水平,物流成本往
3、往也要增加。比如采用小批量即时运货制就要增加费用。要提高供货率即降低缺货率,必须增加库存即增加保管费。(2)构成物流服务子系统功能之间的约束关系。各子系统的功能如果不均匀,物流系统的整体能力将受到影响。如搬运装卸能力很强,但运输力量不足,会产生设备和人力的浪费;反之如搬运装卸环节薄弱,车、船到达车站、港口后不能及时卸货,也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3)构成物流成本的各个环节费用之间的关系。如为了减少仓储费用降低库存而采取小批量订货策略,这将导致运输次数增加,也就是说运输费用将上升,因此运输费和保管费之间有相互制约关系。简化包装可以减少包装费用,但是仓库中货物堆放高度要降低、装卸搬运和运输效率下降
4、和破损率增加。(4)各子系统的功能和所耗费用的关系。任何子系统功能的增加和完善必须投入资金。如信息系统功能的增加,必须购置硬件和开发计算机软件。增加仓库的容量和提高进出库速度,就要建设更大的库房并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在改善物流系统的功能的项目中,投资额确定后,对各个子系统的投入要合理进行分配。第三章物流服务与物流质量管理*1物流服务特性:(1)从属性。(2)即时性。(3)移动性和分散性。(4)需求波动性。(5)可替代性。*2物流企业服务内容:(1)商品库存服务率:商品库存满足订货的程度。(2)接受订货截止时间:接受订货截止到的时间。(3)交货日期:交货的时间。(4)订货单位:订货单位数量的大小
5、。(5)交货频率:商品配送的频率。(6)交货时间指定:按照指定的时间交货。(7)紧急交货:采取特别的方式紧急交货。(8)物流质量:商品在物流过程中的质量保证。(9)信息提供:提供商品物流过程中的相关信息。(10)交货条件:按照指定条件交货。*3物流服务对于企业的竞争力的影响:(1)物流服务已逐渐成为企业经营差别化的重要一环。(2)物流服务水准的确立对经营绩效产生重大影响。(3)物流服务方式的选择对降低流通成本产生重要影响。(4)物流服务起着连接厂家、批发商和零售商的纽带作用。4物流质量的内容:(1)商品的质量保证及改善。(2)物流工作质量。(3)物流工程质量。(4)物流服务质量。*4企业物流改
6、进的原则:企业物流质量改进就是指为向企业物流及其顾客提供增值效益,在整个企业范围内所采取的提高物流质量的效果与效率的所有措施。企业物流服务的质量是由顾客的满意度决定的,并取决于整个物流服务过程的效果和效率。物流质量改进通过改进过程来实现。企业物流系统内的每一项活动或每一项工作均包括一个或多个过程。质量改进是一种以追求更高的过程效果和效率为目标的持续活动。质量改进不断寻求改进机会,通过预防和纠正措施消除或减少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5企业物流质量改进环境包括:(1)为企业物流创造持续质量改进的环境。主要做好:明确企业物流质量改进的目的和目标;持续地改进企业物流的运作过程,培育一种广泛交流、相互合作
7、、尊重个人和鼓励创新的环境。(2)为企业物流质量改进创造必需的价值观和文化基础。主要包括:重视满足企业内部和外部顾客的需要;使质量改进贯穿于从供方到顾客的整个供应链;不论是集体还是个人,始终强调物流质量改进是工作的基本内容;通过改进过程来解决物流质量问题;持续地改进所有的过程。*6企业物流质量改进的有效措施:(1)企业物流质量改进的基本方法。重点明确:提出企业物流质量改进的方针、策略、主要目标、指导思想,支持和广泛协调企业物流质量改进的活动;确定物流质量改进的需要和目标以及为满足需要和实现目标而配置资源的方法;通过质量小组活动,实现质量改进目标的方法;鼓励企业员工开展与工作有关的质量改进活动并
8、协调相关活动的方法。(2)企业物流纵向层次的质量改进方法。主要包括:对物流过程进行管理;具体有确定各部门任务、制定战略规划、明确作用和职责、获取和配置资源、提供教育和培训等;确定并策划各部门工作过程的持续质量改进;创造并保持一个使部门全体员工有权力、有能力和有责任持续改进质量的环境。(3)企业物流跨部门过程的质量改进方法。一般包括:在企业物流各部门之间建立并保持紧密联系;识别企业物流过程内部和外部的顾客,确定他们的要求和期望;把顾客的需要和期望转化成具体的顾客要求;识别物流各过程的供方,将顾客的需要和期望传达给他们;寻求物流各过程的质量改进机会,配置改进所需的资源,并监督改进的实施。*7物流服
9、务如何适应产品生命周期的动态变化:(1)导入阶段的物流服务。在新产品引入阶段,需要有高度的产品可得性和灵活的物流服务。在制订新产品的物流运营计划时,必须考虑厂商应具有迅速而准确地提供产品补给的能力。未来的物流服务系统设计必须适应产品种类和有关库存单位(SKU)的变化。具体的搬运点、运输和包装等需求将会随产品种类的扩大而扩大,因而要求物流服务系统要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企业要将经营活动延伸至专业化市场,使整个扩大了的渠道中的产品流量细分化,导致通过物流服务进行成本控制的可能性更小。有一半以上的新产品在未来有足够长的寿命以弥补其开发成本。(2)成长阶段的物流服务。物流服务的重点已从不惜任何代价提供所需
10、服务,转变为更趋平衡的服务与成本绩效。企业已具有最大的机会去设计物流服务作业以获取利润,在该阶段中,营销活动主要是具体的物流服务,并无特殊的要求,并为取得物流服务的规模经济效益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机会。如要从物流上支持市场发展,则必须考虑如何保持适当的客户服务层次、提供高层次的产品可得性以及对客户订货作出迅速而又一致反应的作业能力等。同时应特别注意,提供高层次客户服务的企业很有可能将面临很高的物流服务总成本。厂商用以支持产品的基本客户服务承诺是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相对比较兴旺的成长阶段做出的。(3)成熟阶段的物流服务。成熟阶段具有激烈竞争的特点,因为某种产品的成功,往往引来各种替代品的竞争,作为响应,
11、调整价格和服务就成为企业的一种标准的战略措施。在饱和阶段中,物流服务一般会变得具有高度选择性,而竞争对手之间会调整各自的基本服务承诺,以提供独特的增值服务,努力在主要客户中创造忠诚气氛。因此,企业会将更多的费用分配给物流服务,以确保向关键客户提供特殊服务。为了满足来自许多不同渠道的各种服务需求,许多制造商建立了配送网络和仓库。在多渠道的物流服务条件下,配送到任何个地点的产品流量都比较小,并需要为特殊的客户提供特殊的服务。因此,成熟阶段的竞争状况增加了物流服务的复杂性,要求服务作业具备更高的灵活性。(4)衰退阶段的物流服务。当一种产品行业即将消亡时,企业必须在放盘出售产品或继续有限配送等可选方案
12、之间进行平衡。因此,企业的物流服务必须被定位于继续维持相应的配送业务,同时,当产品万一被剔除时又不至于冒过多的风险。此时,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比起最大限度地减少物流服务成本显得更为重要。物流服务所支持的服务层次和性质会随产品生命周期而变化,产品生命周期为基本的物流服务观念展示了随时根据服务需求进行调整的动态范围。物流服务系统必须维持灵活性,能在任何特定的时间进行调整,对客户服务进行配置,以对抗竞争性活动。第四章物流成本管理*1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降低物流成本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构成企业物流管理最基本的课题。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利用
13、物流要素之间的效益背反关系,科学、合理地组织物流活动,加强对物流活动过程中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降低物流活动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2物流成本交替损益(Trade-off)规律又称为物流成本效益背反规律、二律背反效应。物流系统的效益背反包括物流成本与服务水平的效益背反和物流功能之间的效益背反。(1)物流成本与服务水平的交替损益。物流成本与服务水平的效益背反是指物流服务的高水平必然带来企业业务量的增加,收人增加,同时却也带来企业物流成本的增加,使得企业效益下降,即高水平的物流服务必然伴随着高水平的物流成本,而且,物流服务水平与物流成本之间
14、并非呈现线性关系。在没有很大技术进步的情况下,企业很难做到同时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和降低物流成本。(2)物流功能之间的效益背反。物流各功能活动的效益背反是指物流各项功能活动处于一个统一且矛盾的系统中,在同样的物流总量需求和物流执行条件情况下,种功能成本的削减会使另一种功能成本增多。因为各种费用互相关联,必须考虑整体的最佳成本。*3物流成本的日常控制,是指在日常物流运营的每个作业环节,依据现代物流运营理论,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与方法,来降低整个物流成本的一系列措施。物流成本控制是物流成本管理的中心环节。根据现代成本管理与控制理论,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是由物流成本的预测、决策、计划、核算、控制、分析和考核等
15、多个环节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4作业成本法(ABC):是被认为确定和控制物流成本最有前途的方法。作业成本法应用于物流成本核算的理论基础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作业成本法把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它以作业为单位收集成本,并把“作业”或“作业成本池”的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产品。*5作业成本法优点: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作业成本法,则能反映物流作业的变化而计算其物流成本。虽输送个数相同,会因对应的作业不同,使得物流成本有所差异。换言之,若进行多品种、少量、多频率物流,则会显示出物流成本增加,甚至不划算而亏损。这样的结果,可以唤起对多品种、少量、多频率物流需求的注意。随着物流作业成本
16、管理的使用,可以更清楚地分析造成物流成本增加的原因,并要求相应的责任人负担相应的成本部分,并且在物流绩效考核和物流定价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物流也是一种商品,即为商品,则应按照不同的物流成本对象来计算其成本,而据以决定其价格,则“物流产品有价化”就可以实现。6“物流成本冰山”说成立的原因:(1)物流成本的计算范围太大。(2)运输、保管、包装、装卸以及信息等各物流环节中,以哪几种环节作为物流成本的计算对象问题。(3)选择哪几种费用列入物流成本中的问题。7物流成本核算与应用中存的问题:(1)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不明确。(2)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不明确。(3)物流成本核算与管理没有超出财务会计的范围
17、。(4)物流成本核算的标准不统一。(5)缺乏懂得物流知识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人员。*8物流作业的合并遵循的基本原则:(1)合并的作业必须属于同一层次。(2)合并的作业必须使用相同的成本动因。(3)合并的作业必须具有相同的功能。第五章物流技术及其装备*1物流技术及其装备在物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物流技术及其装备是提高物流系统效率的主要手段;物流技术及其装备是反映物流系统水平的主要标志;物流技术及其装备是构筑物流系统的主要成本因素。*2叉车及其特点:叉车又称铲车,叉车取货机,是物流领域最常见的具有装卸、搬运双重功能的机械。它以货叉作为主要的取货装置,依靠液压起升机升降货物,由轮胎式行驶系统实现货物
18、的水平搬运。叉车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具有装卸和搬运的双重功能,有很强的灵活性。*3自动仓储系统的概念和优点:自动仓储系统(AS/RS)是指采用高层货架储存货物,用起重、装卸、运输机械设备进行货物出库和入库作业的系统。其优点有:能大幅度地减少占地面积和提高库容;提高仓库出入库频率;提高仓库管理水平;容易实现先人先出减少货损;采用自动化技术后,能较好的适应黑暗、有毒,低温等特殊场合的需要。第六章第三方物流*1第三方物流的运作模式:1)与制造业相结合的物流服务运作模式;2)与商业零售业相结合的物流服务运作模式;3)一体化运作模式。*2第四方物流的定义:第四方物流(4PL)供应商是一个供应链的集
19、成商,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管理,提供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3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模式的意义:(1)提高核心竞争力;(2)降低经营成本;(3)提高物流服务水平;(4)增强市场应变能力;(5)加速产品和服务投放市场的进程。*4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模式的风险:(1)外包可靠性风险;(2)可能影响企业的核心业务;(3)由于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较差的服务或提高价格而对企业造成的损失;(4)对外包依赖控制程度。第七章物流标准化*1物流标准化的概念:物流标准化是指以物流系统为对象,围绕运输、储存、装卸、包装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物流活动制定、发布和实施有
20、关技术和工作方面的标准,并按照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的配合性要求,统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的过程。物流标准化的含义:1)物流标准化是以制定标准、贯彻标准并随着发展的需要而修订标准的活动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每完成一个循环,标准的水平就提高一步。2)物流标准是物流标准化活动的产物。标准化的目的和作用,都是要通过制定和贯彻具体标准来实现的。因此,制定、修订和贯彻物流标准,是物流标准化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3)物流标准化的效果只有通过在社会实践中实施标准,才能表现出来。4)物流标准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2物流标准化系统特点:1)和一般标准化系统不同,物流系统的标准化涉及面更为广泛,其对象也
21、不像一般标准化系统那样单一,而是包括了机电、建筑、工具、工作方法等许多种类。虽然处于一个大系统中,但缺乏共性。从而造成标准种类繁多,标准内容复杂,也给标准的统一性及配合性带来很大闲难。2)物流标准化系统是属于二次系统,或称后标准化系统。3)物流标准化更要求体现科学性、民主性和经济性。4)物流标准化有非常强的国际性。*3物流标准化形式是标准化内容的表现形态。标准化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表现不同的标准化内容。(1)简化。简化是在一定范围内缩减物流标准化对象的类型数目,使之在一定的时间内满足一般需要的标准化形式。(2)统一化。统一化是把同类事物两种以上的表现形态归并为一种或限定在一个范围内的标准化形
22、式。(3)系列化。系列化是对一类产品中的一组产品同时进行标准化的一种形式,是标准化的高级形式。(4)通用化。通用化是指在互相独立的系统中,选择和确定具有功能互换性或尺寸互换性的子系统或者功能单元的标准化形式。(5)组合化。组合化是按照标准化原则,设计制造出若干组合通用性较强的单元,再根据需要进行拼合的标准化形式。*4物流标准化的作用:(1)物流标准化是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2)物流标准化是物流产品的质量保证。(3)物流标准化是消除贸易壁垒,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保障。(4)物流标准化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的有效措施。(5)物流标准化是我国物流企业进军国际物流市场的通行
23、证。*5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基点:集装系统是使物流全过程贯通而形成体系,是保持物流各环节上使用的设备、装置及机械之间整体性及配合性的核心,所以,集装系统是使物流过程连贯而建立标准化体系的基点。第八章供应链管理概述*1供应链,即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2供应链的特征:从供应链的结构模型可以看出,供应链是一个网链结构,节点企业和节点企业之间是一种需求与供应关系。供应链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复杂性。因为供应链节点企业组成的跨度(层次)不同,供应链往往由多个、多类型甚至多国企业构成,所以供应链结构模式比一般单个企业的结构模式更为复杂。(2
24、)动态性。供应链管理因企业战略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其中节点企业需要动态地更新,这就使得供应链具有明显的动态性。(3)面向用户需求。供应链的形成、存在、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而发生,并且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用户的需求拉动是供应链中信息流、产品/B 艮务流、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4)交叉性。节点企业可以是这个供应链的成员,同时又是另一个供应链的成员,众多的供应链形成交叉结构,增加了协调管理的难度。*3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四个主要领域:供应(Supply)、生产计划(SchedulePlan)、物流(Logistics)、需求(Demand)。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
25、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 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主要指制造过程)、满足需求来实施的。*4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1)供应链网络结构设计(即供应链物理布局的设计),具体包括:供应链伙伴选择、物流系统设计。(2)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流程设计与重组,具体又分为:各节点企业内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流程设计与重组;外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流程设计与重组:供应链核心主导企业的客户订单完成管理流程与其原材料供应商、产成品销售商、物流服务提供商(物流外包商)等合作伙伴管理流程之间的无缝对接;供应链交互信息管理:市场需求预测信息、库存信息、销售信息、新品研发信息、销售计划与生产
26、计划信息等的交互共享,以及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协同预测、计划与补给的库存管理技术等。(3)供应链管理机制的建设:合作协商机制、信用机制、绩效评价与利益分配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监督预警与风险防范机制等。*5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特征:(1)“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思想。强调每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当今人们谈论的共同话题。为此,要清楚地辨别本企业的核心业务,然后就狠抓核心资源,以提高核心竞争力。(2)非核心业务都采取外包的方式分散给业务伙伴,和业务伙伴结成战略联盟关系。(3)供应链企业间形成的是一种合作性竞争。合作性竞争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过去的竞争对手相互结盟,共同开发新技术,成果共享;将过去由本企
27、业生产的非核心零部件外包给供应商,双方合作共同参与竞争。这实际上也是体现出核心竞争力的互补效应。(4)以顾客满意度作为目标的服务化管理。对下游企业来讲,供应链上游企业的功能不是简单地提供物料,而是要用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好的服务。(5)供应链追求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和组织流的集成。这几个流在企业日常经营中都会发生,但过去是间歇性或者间断性的,因而影响企业间的协调,最终导致整体竞争力下降。供应链管理则强凋这几个流必须集成起来,只有跨企业流程实现集成化,才能实现供应链企业协调运作的目标。(6)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目标管理。(7)更加关注物流企业的参与。物流管理知识点第一章*1按采购权限不同的采购方
28、式分类(1)集中采购是指企业在核心管理层建立专门的采购机构,统一组织企业所需物品的采购进货业务。(2)与集中采购相对应,分散采购是由企业下属各单位。*2按交割时间不同的采购方式分类(1)现货采购。现货采购指采购方与物品或资源持有者协商后,即时交割的采购方式。(2)远期合同采购。这是供需双方为稳定供需关系,实现物品均衡供应,而签订远期合同的采购方式。它通过合同约定,实现物品的供应和资金的结算,并通过法律和供需双方信誉与能力来保证约定交割的实现。这一方式只有在具有良好的经济关系、法律保障和企业具有一定的信誉和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施。*3采购进货有三种方式:(1)自提进货。就是在供应商的仓库里交货
29、,交货以后的进货过程全部由采购者负责管理。(2)供应商送货。它基本上省去了整个进货管理环节,把整个进货管理的任务以及进货途中的风险都转移给了供应商,只剩下一个入库验收环节。(3)委托外包进货。就是把进货管理的任务和进货途中的风险都转移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它有利于发挥第三方物流公司的自主处理、联合处理和系统化处理能力,提高了物流运作效率、降低了物流运作成本。*4进货策略选择的基本原则:进货方式选择原则。进货方式选择,要根据进货难度和风险的大小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进货方式;安全第一原则;成本效益统一原则;总成本最低的原则。第二章*1仓储管理的目标:(1)空间利用率最大化;(2)人员及设备的有效使用)
30、(3)所有货品都能随时存取;(4)货品的有效移动;(5)保证货品的品质;(6)良好的管理。2影响货品在储存空间摆放的因素:(1)货位单位;(2)货位策略的决定:是定位储存、随机储存、分类储存;还是分类随机储存,或是其他的分级、分区储存;(3)货位指派原则的运用;(4)货品特性;(5)补货的方便性;(6)单位在库时间;(7)订购频率等。3在确定储存空间的布局时:(1)首先要考虑需储存货品的数量及其储存形态,以便能提供适当的空间来满足需求,因为在储存货品时,必须规划大小不同的区域,以适应不同尺寸数量货品的存放。(2)同时,必须进行储区的分类,了解各空间的使用目的,确定储存空间的大小。3)然后再进行
31、储存空间的布置设计。如果由于储存空间的限制而无法满足储存要求时,就要寻求可以提高保管效率的储存方法来满足规划要求。4储存空间包括:(1)物理空间;(2)潜在利用空间;(3)作业空间;(4)无用空间。5仓储空间的评价要素:(1)仓储成本;(2)空间效率;(3)作业时间;(4)货品流量;(5)作业感觉。6仓库空间的评价指标包括:1)仓储成本指标;2)空间效率指标;3)时间指标;4)流量指标;5)作业感觉指标。7利用货架储存货品的优点包括:1)可充分利用仓储空间;2)存取方便;3)可以实现先进先出或自由存取;4)货品之间不会相互挤压。*8一般的储存方式有:1)定位储存;2)随机储存;3)分类储存;4
32、)分类随机储存;5)共同储存。*9定位储存的优点:(1)每种货品都有固定储存位置,拣货人员容易熟悉货品货位,从而方便存取。(2)货品的货位可按周转率大小或出货频率来安排,以缩短出入库搬运距离。(3)可针对各种货品的特性安排货位,将不同货品特性间的相互影响减至最小。定位储存的缺点主要是货位必须按各项货品的最大在库量设计,因此储区空间平时的使用效率较低。*10随机储存的缺点主要有:(1)货品的出入库管理及盘点工作的进行难度较大。(2)周转率高的货品可能被储存在离出人口较远的位置,增加了出入库的搬运距离。(3)具有相互影响特性的货品可能被相邻储存,造成货品的伤害或发生危险。*11分类储存的主要优点如
33、下:(1)便于畅销品的存取,具有定位储存的各项优点;(2)各分类的储存区域可根据货品特性再作设计,有助于货品的储存管理。分类储存的主要缺点如下:(1)货位必须按各项货品最大在库量设计,因此储区空间的平均利用率较低;(2)分类储存较定位储存具有弹性,但也有与定位储存同样的缺点。12一般货位编码的方法有下列四种:1)区段方式;2)货品类别方式;3)地址式;4)坐标式。13仓储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的原则:1)科学性;2)可行性;3)协调性;4)可比性;5)稳定性。14仓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 1)进出货作业效率评价指标; 2)储存作业评价指标; 3)订单处理作业评价指标; 4)备货作业效率评价
34、指标; 5)装卸搬运效率的评价指标;6)服务质量评价指标;7)仓储经营管理综合指标。15装卸搬运效率的评价指标: 1)装卸搬运劳动率; 2)搬运装备利用率; 3)存储空间利用率; 4)通道空间百分比; 5)移动/作业比率。16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基本指标: 1)服务水平; 2)满意程度; 3)交货水平; 4)交货期质量; 5)商品完好率。17仓储经营管理综合指标的基本指标:1)仓库坪效; 2)仓库生产率; 3)人员作业能力; 4)直间工比率; 5)固定资产周转率; 6)产出与投入平衡率。储存作业的主要责任:在于把将来要使用或者要出货的产品做妥,善保存;这不仅要善于利用空间,有效地利用仓库的每一平
35、方米储存面积,而且要加强对库内存货的管理,做到既保证降低商品的缺品率,又不因过多库存而造成呆废料产生。*18降低呆废货品率的主要措施1)验收时力求严格把关,防止不合格货品混入; 2)检查储存方法、设备与养护条件,防止货品变质,特别是重视对货品的有效期管理; 3)随时掌握库存水平,特别是滞销品的处置,减少呆废货品积压资金和占用库存。*19降低订单延迟率的措施: 1)找出作业瓶颈,加以解决; 2)研究物流系统前后作业能否相互支持或同时进行,谋求作业的均衡性; 3)掌握库存情况,防止缺货; 4)合理安排配送时间。*20提升备货效率的方法: 1)备货拣选路径的合理规划; 2)货位的合理配置; 3)确定
36、高效的拣选方式; 4)合理安排拣选人员数量及合理分工; 5)拣选的机械化、电子化。*21货品编码在管理上的作用:(1)确定货位资料的正确性。(2)提供电脑中相应的记录位置以供识别。(3)为进出货、拣货、补货等人员提供存取货品的位置,以方便货品进出上架及查询,节省重复找寻货品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4)提高调库、移库的工作效率。(5)便于计算机处理分析。(6)方便盘点。(7)可让仓储及采购管理人员了解存储空间,以控制库存量。(8)可避免货品因胡乱堆置导致过期而报废,并可有效掌握存货情况,降低库存量。22仓储绩效评价的意义:仓储绩效评价指标是仓储管理成果的集中体现,是衡量仓库管理水平高低的尺度,利
37、用指标考核仓库经营的意义在于对内加强管理,绎低仓储成本,对外接受货主定期服务评价。(1)对内加强管理、降低仓储成本:有利于提高仓储管理水平;有利于落实岗位责任制;有利于仓库设施设备的现代化改造;有利于提高仓储经济效益。(2)进行市场开发、接受客户评价:有利于说服客户、扩大市场占有率;有利于稳定客户关系。*23定量订货法库存控制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答:订购点法的优点有:(1)管理简便,订购时间和订购量不受人为判断的影响,保证库存,管理的准确性;(2)由于订购量一定,便于安排库内的作业活动,节约理货费用;(3)便于按经济订购批量订购,节约库存总成本。订购点法的缺点有:(1)不便于对库存进行严格的管理
38、;)订购之前的各项计划比较复杂。订购点法的适用范围包括:(1)单价比较便宜,而且不便于少量订购的物品,如螺栓、螺母等C 类物资;(2)需求预测比较困难的物品;(3)品种数量多,库存管理事务量大的物品;(4)消费量计算复杂的物品以及通用性强、需求总量比较稳定的物品等。*24定期库存控制法适用:(1)消费金额高,需要实施严密管理的重要物品;(2)根据市场的状况和经营方针,需要经常调整生产或采购数量的物品;(3)需求量变动幅度大,而且变动具有周期性,可以正确判断的物品;(4)建筑工程、出口等可以确定的物品;(5)设计变更风险大的物品;(6)多种商品采购可以节省费用的情况;(7)同一品种物品分散保管、
39、同一品种物品向多家供货商订购、批量订购分期入库等订购、保管、入库不规则的物品;(8)需要定期制造的物品等。第三章1配送需求结构的层次:1)功能性需求:属于配送作业层次; 2)配送规划与管制:属于管理层次; 3)策略性需求:包括策略目标,如成本、品质、速度、弹性。*2制造资源计划与DRP 的关系:1)制造资源计划是由企业制订和控制的生产计划所确定的,而DRP 则是在一种独立的环境下运作,由不确定的顾客需求来确定存货需求。2)制造需求计划是由制订和控制的生产计划所确定的,而DRP 则是由顾客需求引导的,企业无法加以控制。所以,制造需求计划通常是在一种相关需求的情况下运作的,而DRP 则是在一种独立
40、的环境下运作,由不确定的顾客需求来确定存货需求。*3配送需求计划(DRP)的局限性:首先,存货计划系统需要每一个配送中心精确的、经过协调的预测数。该预测数对于指导货物在整个配送渠道的流动是必需的。第二,存货计划要求配送设施之间的运输具有固定而又可靠的完成周期。第三,由于生产故障或递送延迟,综合计划常易遭受系统紧张的影响或频繁改动时间表的影响。*4. 配送需求计划(DRP)的好处:DRP 之类的综合存货计划系统为管理部门提供了一系列的好处。主要好处包括营销上的和物流上的。营销上的主要好处如下: 1)改善了服务水准,保证了准时递送和减少了顾客抱怨; 2)更有效地改善了促销计划和新产品引入计划; 3
41、)提高了预计短缺的能力,使营销努力不花费在低储备的产品上; 4)改善了与其他企业功能的协调,因为DRP 有助于共用一套计划数字; 5)提高了向顾客提供协调存货管理服务的能力。物流上的主要好处如下: 1)由于协调装运,降低了配送中心的运输费用; 2)因为DRP 能够准确地确定何时需要何种产品,降低了存货水平; 3)因存货减少,使仓库的空间需求也减少了; 4)由于延交订货现象的减少,降低了顾客的运输成本; 5)改善了物流与制造之间的存货可视性和协调性; 6)提高了预算能力,因为DRP 能够在多计划远景下有效地模拟存货和运输需求。*5如何实现配送中心流程的优化管理:(1)进货环节建立预约机制;2)仓
42、储环节优化货物管理;3)配送环节优化配送线路,提高配送效率。*6在制订配送方案时,应重点考虑因素:(1)合理定位配送区域。物流经营者应根据客户特征,如配送产品特性、地理分布等,合理定位配送区域,同时对不同的配送区域可采取差别性的配送服务政策。(2)用节约法制订配送方案区。*7配送中心的主要功能:储存功能;分拣功能;衔接功能;集散功能;配送功能;服务功能。8基于资源集成的配送中心:其规模大,服务范围广;有完善的信息系统和网络体系服务于用户的变换需求;具有物流领域的专业化优势;其物流配送设施设备不全是属于自己所有,既有自有的,又有公用的。9配送中心物流服务的选择要点:选择要处理的商品种类。配送中心
43、的功能设计要与商品的特性相吻合。选择能提供的增值性服务。*10配送中心的运作类型:以生产经营为主体的配送中心;以批发经营为主体的配送中心;以零售经营为主体的配送中心;以物流经营为主体的配送中心。*11配送中心管理涉及的要素:配送中心的商品储存量;配送中心的送货时间;配送中心的功能配置。*12配送中心规划资料分析的内容:订货变化趋势分析;订单分析;商品特性分析;物流工作分析。*13配送中心的发展策略:积极创建适应企业配送中心发展的政策环境;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通过技术改造发展现代企业配送中心;积极转变企业配送中心的经营机制;重视配送先进技术的应用;重视企业配送专门人才的培养;建立稳定的客户关系;完
44、善服务功能;强化增值服务。*14实施共同配送时应注意:1)参与共同配送的物流业务应相对稳定,双方应签订比较稳定的共同配送合作协议;2)客户分布、商品特性、物流作业特性、经营系统等方面应具有相似性,这样便于组织管理和协调,也有利于利益分配;3)货主之间可以有生产、营销方面的竞争,但在物流方面是相互可以合作的,不应存在竞争;4)货主和承担主体在物流信息管理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包括已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条形码的应用等;5)利益分配要有具体的制度和方法,应制订明确的收费或费用分摊标准;6)在共同配送合作协议中应对货主保护商业秘密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第四章*1.综合运输体系或者叫综合的交通运输体系,是对单
45、一运输体系而言的,就是各种运输方式在社会化的运输范围内和统一的运输过程中,按其技术经济特点组成分工协作、有机结合、连接贯通、布局合理的交通运输绦合体。对综合运输体系的理解要从三方面进行。综合运输体系的基础是建立在五种运输方式分工的基础上的;综合运输体系是各种运输方式通过运输过程本身的要求联系起来的,它是各种运输方式相协调的统一体,体现着交通运输业的一体化;虽然各种运输方式在运输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协作配合、优势互补,但在运输市场和技术发展上又相互竞争,是竞争与协作的统一,它反映了交通运输业中分工专业化与一体化的统一。综合运输体系大致由三个系统所组成,具有一定技术装备的综合运输网及其结合部系统,如铁
46、道、公路、港口等。这是综合运输体系的物质基础,系统的布局要合理协调,运输环节要相互衔接,技术装备要成龙配套,运输网络要四通八达。综合运输生产系统,即各种运输方式的联合运输系统,如集装箱多式联运。这个系统主要是为了实现运输高效率,经济高效益,月艮务高质量,充分体现各种运输方式综合利用的优越性。综合运输组织、管理和协调系统。这个系统要有利于宏观调控、统筹规划和组织协作。*2运输的定价原则:1)以运输价值为基础的原则。2)反映供求关系变化的原则。3)比价关系合理性原则。4)政策性原则。*3运输计划编制的原则:关键性原则;强制性和弹性原则;完整性和系统性原则;实现性和鼓励性原则;连续性原则;9运输计划
47、编制的方法:逐步延伸;远近结合;近细远精;灵活性强;确定滚动间隔期。*4运输需求的特征:派生性;规律性;不平衡性;个别需求的异质性。*5运输市场管理的目标:1)运输业发展的基本目标:保护和发展道路运输生产力,维护运输秩序,促进道路运输事业自身的发展壮大。这是内设目标,即基本目标。2)发展运输业的根本目的:保障货主和旅客的正当权益,实现货畅其流,人便于行,更好地为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服务。这是外设目标,即根本目的。3)实施运输市场管理的核心:提高道路运输活动的社会效益,降低国民经济体系运转的总成本及人民生活开支的总费用。6构成垄断竞争的运输市场的条件:市场上有众多的运输产品提供者提供差异的运输产品,这些产品彼此之间都是可接受的替代品;运输经营者的数量相当多,以至于每个经营者都认为自己的交易行为的影响都很小,不会引起竞争对手的注意和反应,因而进入和退出该市场都比较容易。7运输市场可能的宏观调控模式:完全计划调节模式,纯粹市场调节模式,计划市场主辅调节模式,有计划的市场调节模式。就我国现行经济体制而言,所采用的主要是第四种模式,但政府的强制力施加多少、如何施加于市场及企业,仍是需要继续探讨的课题。第五章*1生产物流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最小移动距离;综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