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研究.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5047145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上海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研究.doc(4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上海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研究 第9期 刘学华 周海蓉 陈恭 (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上海 202132) 摘要:科技创新是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源动力。上海城市文化具有典型的融合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上海文化繁荣发展对于科技进步具有强烈的依赖性。上海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迫切需要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互动,聚焦跨界融合关键领域,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整体能级,培育龙头企业,创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依托科技进步助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关键词:文化 科技 深度融合 创新驱动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3

2、09(2021)090049011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指明了未来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和提高文化产业整体水平的重要路径。从当前全球产业发展的规律看,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又是海派文化的重镇,文化产业发展近年来在全国一直居于领先地位。海派文化的形成是中国本土的江南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优化的结果其本身与世界科技发展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在新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条件下通过进一步促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搭建新的载体、催生新的业态、形成新的优势,对

3、上海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对贯彻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发展理念促进上海创新型城市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上海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阶段,各产业领域或企业主体虽然也有不同类型 的创新活动,但这些创新活动多数都是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制造销售”一元模式的局部创新、内部创新为主;进入创新驱动阶段,则强调要把创新真正贯穿于城市转型发展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通过整合科技、文化、制度以及市场、管理等全部的社会要素,真正使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键入文字科学发展2021年 第9期 在经济全球化和数字信息

4、化时代,科技已经渗透到文化产品和文艺作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成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而文化发展则是科技创新的思想源泉,它能够从主导价值取向、激发创新动力、提高思维水平等方面对科技创新起到引领作用。因此,文化与科技两大要素具有最为紧密的联系和耦合性。 在创新驱动阶段,全社会各种创新要素的交互作用体现出创新主体多元化、创新活动多样化、创新过程系统化、创新能力综合化等新的内涵特征,这就需要在组织形式和实现机制上进行配套调整。上海加快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可以最大程度地整合包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政府部门等创新活动的参与者,这对形成全新的推动社会创新的组织体系

5、、关系网络及其有效运行机制具有重要作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不仅是上海产业发展自身的规律要求,也是推动上海率先实现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内在逻辑要求。 (二)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然选择 增强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使创新成为企业文化精神和品牌形象,是产业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金融危机和日本“3.11”大地震后,日本电子产业“集体沉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索尼公司、nec公司等诸多电子企业过度追求缺乏文化引领的技术“硬”创新,而品牌文化“软”创新没有跟上外部市场和人文消费需求的变化,这同美国苹果公司、韩国三星公司形成鲜明的对比缺乏开放的文化视野制约了日本高新技术产

6、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领域是未来上海拓展科技应用形式和范围的核心领域。从英、美、德等国转型发展的经验来看繁荣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一方面可以企业为主体推动科技与文化实现有效结合,占领市场并取得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可以诱导大量文化资源积极谋求新的传播载体和途径实现产业化、产品化,并进一步诱导各类科技主体开展适应性应用性的创新研究。因此,加快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重点从“促进传统产业文化升级”和“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两个战略层面有效破解科技创新本身的共性难题,是促进科技成果成功实现产业化,进而体现上海“创新型城市”特色和活力的基本路径之一。 (三)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关键所

7、在 科技创新是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文键入文字科学发展2021年 第9期 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源动力。上海围绕“海派”风格形成的城市文化,具有典型的融合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上海文化繁荣发展对于科技进步具有强烈的依赖性。上海正致力于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迫切需要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互动,依托科技助推文化繁荣发展。 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规划中,新媒体、多媒体设计、网络信息、软件等对文化与科技融合有着强烈诉求的新兴业态占据了很大比重。但也应看到,在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仍然普遍偏低的情况下,要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

8、荣的源动力,任重而道远。 二、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脉络和框架 (一)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历史脉络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始终没有停息。特别是自18世纪后期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以来,通讯技术、机械电子技术、印刷技术、新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衍生出广播电视业、电影业、印刷出版业、新兴演艺业、新兴传播业等一批文化业态,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文化生活方式。在科技文明的影响下,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一样,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1.工业化阶段。科技进步推动文化发展。以第一次科技革命为开端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第一阶段其主要特点体现为革命性科技进步向

9、文化领域的选择性切入,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与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以1796年塞尼菲尔德平版印刷术为标志,印刷术的创新推动为出版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进入1920世纪,各类科技发明的介入,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例如,放映机的发明开创了电影时代,电影技术的革新推动了电影业的飞跃;留声机的发明为音像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收音机,、录音机等技术创新推动了广播业和唱片业的繁荣。 2.城市化阶段。文化繁荣引致科技创新。主要对应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作用类型。同工业化阶段相比,这一阶段典型的区别在于驱动机制的反方向作用。随着第一阶段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人们逐渐认识到科技对文化发展带来无限的可能性。这种认识

10、使得文化的内在需求进入了井喷期,也成为科技持续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如果说第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先有科技发明、经过键入文字科学发展2021年 第9期 摸索找到使用价值后再投入文化产业生产,那么,第二阶段的特点是先有对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更强烈的需求,然后这种需求再推动科技发明与创新的产生。如黑白无声电影产生之后,人们才对色彩和声音有了进一步需求,从而推进了科技创新,加快了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的诞生。 3.数字化和全球化阶段。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在经济全球化和数字信息时代,文化与科技已从彼此推动转向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深度融合阶段。一方面,科技对文化的支撑不再局限于某一项技术在某一文化领域的应用而是产生

11、立体式的波及效果例如激光技术的应用就不局限于印刷业,还扩展到了唱片业、电影业和电视业,促使文化产业的结构向内容产业和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文化内在需求的张力不仅推动科技的持续进步还加速推动着新科技在全球的流动速度和流量,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这种良性互动最终形成一股合力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整体进步,并不断呈现出新的创新形态和文化业态。 当前,作为世界技术革命领头的信息技术已经进入产业化的广泛应用,虽然还会有类似iphone产品的不断创新,但这些创新更多的是一种构架式创新、集成式创新,而不是实际路线的根本性变化。因此,在下一轮新的世界技术革命出现之前,集成式、整合

12、式、构架式创新主导阶段,文化与科技之间需要建立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网络式反馈式关系、,形成双向互动循环式协同创新的过程。 4.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历史逻辑。 (1)科技创新发挥“杠杆效应”。从演化轨迹来看,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变迁的有力杠杆。历史上,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对那个时代的文化生产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是因为科技创新不仅能够提高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而且能够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而创新文化内容和形态,推动文化发展与演变。 (2)文化发展创造“泉涌效应”。文化是人类在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步掌握的能改善人类生活的知识能力和习惯的总称承载着引导社会进步与提升文明

13、程度的重要功能。人类虽然也是动物,但却是唯一具有长远思考能力的动物。有了这种思考能力,人类才能超越自身器官的物性功能去改造(和适应)自然,调整(和键入文字科学发展2021年 第9期 创建)社会,这种改造和调整的痕迹即表现为人类在其外部世界的文化成果,因此,文化发展通常是科技创新重要的思想源泉。 (3)文化与科技融合形成“共振效应”。当科技创新成为文化发展的新引擎时,文化与科技融合将极大地提升原有文化的新魅力,催生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业态;当文化繁荣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趋向时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将呈现出良性的循环效应。 (二)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分析框架 1.要素耦合互动模型。沿着上述脉络,未来文化与

14、科技的深度融合将不仅强调某一产业、技术的集聚或应用而是更强调不同要素在一定空间内能否形成循环生长的有机过程,深度融合强调的是在相互对接的基础上,科技型与文化型要素之间的互动率(融合度)以及由此决定的彼此新成长路径。因此,构建要素耦合互动模型,可以较好地阐述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内在机理。模型构建的逻辑起点是:打破传统科技、文化的领域概念,在一个城市或载体落地的技术、项目、产业都可以分解为融合发展所需要素的外生性导入;创新融合发展生态,各类要素集聚的目的也都在于能够科学、高效、有序地促进科技与文化的生长。根据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不同圈层,要素导入发挥的能效和作用是不同的;按照融合生长路线,分别提供关键

15、服务和品质的要素同样不可或缺。 图1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要素耦合互动模型 基于这一框架,文化与科技最初的融合,可能会更多地依赖人力资源、技术转移、信息网络以及展示交易服务能力等核心要素的驱动(第一圈层),使特定技术的研发、应用能够在部分的文化产品、创意中得到具体化体现(第二圈层);通过产业对外部资源、政策制度,包括科研机构、产业资本院校及文化企业等要素进一步带动吸引、,又激发新的融合功能导入诉求融合发展带来的大量外生性要素;要素集聚则基于能够为要素进一步生长创造条件,从而形成一个循环成长的有机过程。良性循环能否形成持续的发展优势便取决于不同阶段和类型所集聚要素之间的互动率(融合度)。键入文字科学发

16、展2021年 第9期 要素耦合互动模型对传统科技与文化融合机理的拓展重点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打破文化与科技的边界,强调要素的互动融合;二是考虑要素植入和融合的动态时序;三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路径逐步从二维变为三维。从这一框架可以看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路径,取决于从历史演变脉络中梳理出促进两者融合的关键要素。 2.国内外大都市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机理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数字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伦敦,、东京、纽约等国际大都市依托自身文化资源,找准关键要素,积极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和共同发展:一是根据城市自身禀赋和特征,决定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具体路径;二是把文化与科技融合当作互动渗透的过程,摈弃

17、技术工具简单的机械嫁接;三是强调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四是打破文化与科技的边界,不断创造各类人才互动的机会,培养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性人才。 在国内大都市中,北京立足首都的文化与科技资源优势,采取“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战略打造全方位多维度的文化与科技融合支撑体系,、。深圳则努力构建龙头企业带动重点项、目驱动、服务平台支撑、展示平台互动的产业链式文化科技融合格局。深圳拥有大量中小型文化科技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尤其是,“文化+科技型示范企业”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中扮演着积极的主体地位深圳文博会等关键平台则充分引导文化与科技发挥“1+12”的融合溢出

18、效应。 三、上海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瓶颈及原因分析 (一)文化与科技融合缺乏主动性 缺乏自觉性、主动融合的创新太少、也不知道如何融合,这是目前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基本现状。上海文化与科技缺乏深度融合的主要原因有: 1.产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规模一旦分散,就难以形成能主动引导科技企业与文化企业深度融合的溢出效应。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分行业增加值来看,上海各领域可谓“势均力敌、不相上下”,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数字出版、网络游戏等十大行业也是“行行是重点,但行行不突出”,各区县对应该重点培育和扶持的文化创意产业界定仍然相对模糊,缺少一个统 一、权威的产业导向手册。缺少清晰的产业导向和领

19、域聚焦,便无法吸引各类技术创新立键入文字科学发展2021年 第9期 足市场需求形成合力。 2.协同创新动力缺失。当前,互联网、3g通讯、数字电视、云计算平台等技术已经成为相关文化产业链融合的重要经脉,但上海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缺乏自觉,难以协同发展。从宏观层面看,融合服务平台和相应的支持激励政策缺失,针对文化与科技创新互动的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从微观层面看,文化和科技企业相对独立缺乏协同创新的动力。加之缺乏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跨界人才相应的投融资及市场机制环境不健全,文化科技成果产业化也困难重重。 表1上海高科技产业门类及主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序号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领域1新能

20、源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 2民用航空制造业建筑设计3先进重大装备咨询服务业4生物医药文化及创意相关产业5电子信息制造业广告及会展服务6新能源汽车工业设计7海洋工程装备媒体业8新材料休闲娱乐服务9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3.产业属性错位。纵观上海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见表1),不难发现,上海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领域与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领域之间存在错位和不匹配,重点产业领域之间缺乏有机关联。如:政府在文化企业的研发等环节给予了一定扶持,而企业往往更需要在营销、市场推广等方面获得关键性支持;科技企业的需求则恰恰相反。由于注重研发而缺少对市场需求和文化消费的充分激活,导致文化企业科技投入难以发挥催化剂效应。

21、 (二)文化与科技跨界融合高端人才稀缺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需要复合型人才,如果缺乏这类人才,产业发展也就很难谈得上跨界融合。随着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深入,既掌握高新科技又熟悉文化发展规律的高端复合型人才不足的问题日趋突出,成为制约文化与科技融合快速键入文字科学发展2021年 第9期 发展的一大短板。 1.文化与科技行业鸿沟逐渐加深。现代产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行业间的鸿沟逐渐加深,各专业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文化与科技领域的专家“隔行如隔山”,对彼此的领域学习不够、探索不足,导致相互之间融合困难。 2.人才培养呈现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传统的文化与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文化与科技融合需

22、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却很少开设相关的专业。除了专业设置与用人需求存在脱节的问题,高校自身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施设备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科研选题等方面也存在着忽视艺术科技、忽视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倾向。以动漫产业为例,上海普遍存在动漫产业人才“荒”,普通技术人员的人才缺口就达到30008000人左右,而flash动画设计师、高级3d动画工程师、插画师、动漫制作后期剪辑工程师等文化元素和科技元素“双高”的人才缺口则更大。 (三)文化与科技创新成果交集少 科技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源动力。科技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使得文化生产要素在创新过程中实现优化组合,拓展了产业

23、发展的空间。但是,目前上海的自主科技文化创新能力仍然较为薄弱。 1.创新理念少。尽管上海在文化创意发展方面是先驱城市,但现有的文化与科技融合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在理念上没有质的突破,无法形成持续的创造力。如创意产业集聚区自有品牌非常稀少,产品设计跟风,严重缺乏原创性。 2.关键技术支撑作用尚待挖掘,科技应用仍显不足。在产品发掘方面,目前国内基本以跟踪国外的技术创新为主,自主原创和二次创新不足。其原因不仅在于创新理念少,还在于受技术水平限制使得很多创意成果不能产业化,无法创造价值。以动漫行业为例,由于电脑绘图技术、渲染技术等关键技术长期被国外厂商垄断,本土应用水平不高,使得动漫行业活动始

24、终处于产业链低端,即使有好的创意,也无法通过先进科技手段转化为优质的可视化产品。 3.官、产、学、研对接薄弱。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需要大量的创意主体(设计师、工艺美术家、画家、创意策划人等),以及由政府、企业、学校等组成的为文化与科技融合提供服务的社会有机系统。但是,目前上海在科技成果与键入文字科学发展2021年 第9期 文化创意“无缝对接”方面仍然缺乏形成研究、开发、生产、管理、扶持一体化的完整体系。尽管在过去的几年中,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呈现数量激增、规模拓展、影响扩大的发展态势,但大部分集聚区没有形成完整的社会系统对接模式,后劲乏力,难以进一步做大做强。 4.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知识产

25、权是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对产品原创性的承认和保护,就是尊重和承认个人创造力的价值。尽管上海已将知识产权服务作为公共服务平台来加以建设,但在国内大环境影响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维权仍需进一步完善。 (四)文化与科技融合互动载体空间缺乏 1.缺乏空间集聚。从产业机理上分析行业规模和空间分布缺乏集聚,将难以形成促进文化与科技产生有效匹配的溢出效应。北京、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在空间分布上,均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如,2021年北京海淀、朝阳、东城、西城4城区文化创意产业收入分别为2842.78亿元、1625.51亿元、899.07亿元和510.42亿元,占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的85.7%,特

26、别是海淀区,几乎占到了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半壁江山”,大量的产业项目、金融机构、人才资源汇聚在中关村等标志性区域,很容易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带来积极的溢出效应。相反,上海具有政策优势的区县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却不明显,如在张江高科技园区,虽然科技和资本汇聚,但发展之初甚至一度被称为“文化沙漠”。产业发展导向和空间上的错位,使得文化和科技在服务、需求、信息等方面很难实现空间上的“耦合”。 2.缺乏展会活动等平台。上海缺少类似北京文博会、北京文化投融资论坛、深圳文博会、杭州动漫节等推动文化与科技实现对接互动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平台现有的相关展会在规模能级交易对接上还缺乏足够的影响力。北京文博会经国务院批准

27、,由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在强化交易功能、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国际投资合作与文化贸易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为主题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于2021年在北京举行。会议围绕如何构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文化创新体系、如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深圳文博会则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它分为展览交易、项目投融资、拍卖等板块,汇集了键入文字科学发展2021年 第9期 中国最优秀的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最优秀的文化企业及其产品,成为全球中国文化产业项目和产品品类最齐全、规模最宏大的展示和交易平台之一。这种高级别、超

28、规模的展会,对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作用十分显著。 (五)众多扶持政策难以实现共享 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最终需要在政策环境、体制机制上进行一系列的创新突破,甚至需要发生重大变革。从梳理国内主要城市最新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实际情况看,上海并不具备明显的领先优势,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微观主体与宏观导向之间也缺乏有效的传导机制。以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例,第三轮三年行动计划重点任务仍主要聚焦在陆家嘴金融城、综合保税区、创新驱动(优化人才服务体系)、城乡统筹和政府管理等5个方面,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相关的金融机制和政策改革创新尚未得到充分关注。这种产业和政策指导上的错位,也进一步导致目前上海市文化

29、产权交易所、上海市版权交易中心、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等功能平台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 四、对上海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若干建议 (一)总体思路 1.营造氛围。积极打造为各类文化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及文化科技活动提供展示、合作的平台,实实在在地促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其目的就是要创造机会“让科技发现文化,让文化找到科技”,构建文化与科技互动融合的项目、人才、产业、企业等资源整合网络体系;注重开发有利于科技与文化融合的“硅谷”地带,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提供“富有灵感”的区域。 2.落实主体。各类兼具科技和文化属性的企业,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主体,也是实现有机融合的微观基础。推进文化与科技

30、深度融合,要扎扎实实地落在有效主体上,包括引导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推动中小企业发挥市场灵活作用、引导国有企业发挥示范效应等。 3.聚焦载体。聚焦产业基地和重点载体建设,集中力量推进一批集成性高、牵动性强的大项目,创建一批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一批文化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大力促进产学研用合作,实现文化与科技创新资源及要素深度互动、有效衔接。 4.明确本体。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元素,已经渗透到广播电视、新闻键入文字科学发展2021年 第9期 出版、文化艺术、网络信息、创意设计等多个门类,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要重点关注数字内容相关产业、文化装备相关

31、产业以及科技助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3个领域,率先培育出一批在网络游戏展览展示、数字出版、创意设计等领域具备影响力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企业。 (二)对策建议 1.聚焦跨界融合关键领域,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整体能级。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特别要注重产业链与价值链在产业运行中的互动与统一,以及产业集群的溢出效应。因此,文化与科技融合是提升和重组产业链、提升产业效益的强大动力。这就要求文化与科技融合必须突破核心环节,瞄准产业发展趋势,强化成果应用,有所为、有所不为。 (1)聚焦数字文化产业。数字文化产业是当前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有4种力量在驱动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发展:青少年文化消费数字

32、化、社会文化生活方式数字化、文化内容数字化、电信技术数字化。其主要产业模式包括娱乐体验模式、延伸产业链模式、平台模式、消费模式、技术支撑模式、文化与技术融合的营销模式等。可以说,谁抓住了数字化,谁就赢得了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2)聚焦“眼球型”文化。上海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对中国本土时尚文化的引领,要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全力扶持影视、出版、动漫等产业创新发展,把上海打造成中国时尚文化的发源地。 2.探索张江扩园,将重点文化创意集聚区(园区)纳入示范区范围。 (1)物理拓展。目前,作为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张江高科技园区尚未同其他散落在城市各个区域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

33、充分的耦合,“重科技,轻文化”、“科技园区多,文化园区少”的现象十分明显,这对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形成明显制约。建议逐步将全市主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对接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下,鼓励园区之间实现多元化竞合发展。 (2)内外兼修。一是练好内功。通过园区对接实现资源整合,依托核心载体,整合产业链,实现“环境、技术、资源、人才”等整体(主体、客体)营造。二是练好外功。积极争取通过部市合作等手段,谋求政策共享。国家级高新区享受键入文字科学发展2021年 第9期 的部分政策,市级高新区可参照执行;上海出台的各项政策,原则上适用于本地所有园区;鼓励上海各区县

34、出台适合各自园区产业特点和发展要求的附加政策。 3.发挥区县积极作用,通过重心下沉促使文化与科技融合“接地气”。上海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离不开各区县的积极参与,进一步激发区县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活力,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着力点之一,也是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接地气”、融进城市活动的重要内容。如杨浦区由“兆联天下”、复旦软件园携手徐汇软件基地发起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特色产业联盟集群,不仅是对园区服务模式的创新,也是园区主动服务、专业服务、个性服务、加速服务功能的升级。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发挥区县的积极性: (1)优化调整市区财税体制,通过专项资金下放区县等方式,做实融合工作。完善市区财税体制是调动区

35、县积极性的重大举措。“营改增”试点范围扩大后,中央和地方财税分成比例有可能出现调整,市区财税体制也必须做相应调整。如优化市区财政转移支付机制,结合融合示范区、示范项目的建设,加大市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调整税收的分享办法。对区县开发产生的税收,市区分成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向区县倾斜。 (2)鼓励区县建设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示范基地、示范园区或示范项目。借鉴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模式,在各区县开展“市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评选与挂牌活动,通过改变考核办法等手段,突破“条线分割”、部门脱节等瓶颈,促进区县各类科技园区扩大成果产业化。 4.培育龙头企业,创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把文化推向

36、市场,不仅要按照文化艺术的规律来生产,更要按照一般商品生产的模式来进行生产,适应最新的科技信息技术和工具进行传播。从这一角度出发,上海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需要培育和引进具有世界影响的龙头企业,发挥产业集聚效能,努力打造一批带动性强的文化科技企业和企业集团,树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科技品牌。 (1)开启文化与科技融合“龙头企业”评选等活动。通过政策、资金等多种手段,紧紧抓住行业“龙头”,全力扶持一批行业领先的自主创新型企业做大做强。 (2)推动上海大型国有企业发挥积极作用。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键入文字科学发展2021年 第9期 术、数字娱乐等领域,要集聚一批具有较强

37、“走出去”能力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国有企业,鼓励以上海电影集团为代表的电影制作企业积极融入全球竞争。 (3)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使政府既不缺位,又不越位;既承担起在文化与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上的扶持、引导作用,又充分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5.营造氛围促进消费,提高文化与科技互动率和公众参与率。文化与科技融合需要提供实现互动的空间,需要引起公众关注和参与的氛围。 (1)倡导综合开发经营,确保企业、人才、公众、市场等有更高的互动和参与率。要大力发展技术中介产业,使更多的发明创造成果产业化;通过政企联动,有效推动文化投资项目管理的完善;推进项目综合经营,推动市场跨行业、跨领域的互动合作,挖掘市场潜

38、力。 (2)探索筹办以“文化与科技融合”为主题的文博会,营造消费市场氛围。积极举办各类专业论坛、专业会展等活动,引导相关企业、社会团体、专家学者和广大市民参与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形成全社会支持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手段,推动文化传播、促进文化消费。 (3)加大对通用型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鼓励高校及时调整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以适应文化产业通用型人才的需求;强化企业、司法、行政等部门适应知识经济、文化产业发展对法律、交易、金融等服务领域人才的要求,构建新的终身学习社会机制,推动文化产业制定适合本领域需求的人才培养政策。 6.搭建平台扩大影响,塑造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城

39、市文化核心特色。新兴文化业态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最新产物,是文化产业中最具潜力的部分,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要以新兴业态发展赢得文化产业竞争核心优势。 (1)创建上海“世界级文化与科技融合与创新中心”。从伦敦、纽约、巴黎等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历程看,当国际大都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实力居于世界一流地位并对全球产生重大影响之后,通过打造世界科技文化中心,激活城市的文化底蕴,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向高端化、创意化发展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就成为了这些城市的不二选择。10多年来,上海已建成不少地标性的文化创意园区,但缺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地标。上海应结合文化产业功能布局调整,全面提升上海科技、文化中心

40、功能,推动上海创新型城市和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提升上海文化辐射力和城市软实力。键入文字科学发展2021年 第9期 (2)筹办以文化与科技融合为主题的重大国际性赛事和活动。随着迪士尼、东方梦工厂等项目落地,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相关领域,通过升级浦东创新论坛等方式,策划若干世界级的论坛、展会,或可成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要助推器。 7.筹划组建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研究院。根据文化与科技融合关键技术突破和创新应用等的趋势建议,筹建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研究院。研究院应以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为研究对象,以推进先进技术产业化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通过集聚全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技术

41、力量,建立新型运行机制,该研究院应具有技术研发、行业服务、成果转化等功能。不同于现有的产业技术研究院,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研究院强调打通“文化艺术大师”与“科技领军人物”长期以来“隔行隔山”的典型通病,聚焦面向文化领域的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8.积极推进文化与科技扶持政策共享化。结合各园区载体纳入张江科技创新示范区工作的推进,积极争取使更多的文化企业能够享受、申请科技类诸多投资、税收、金融扶持等优惠政策;加强对优势文化与科技融合行业和重点融合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直接融资,培育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保险市场,改进对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的综合金融服务,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政策允许

42、的文化科技产业领域,支持有条件的文化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积极推动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基地与上海版权交易中心等机构对接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研究制定有利于文化“走出去”和文化产权交易市场繁荣发展的配套政策,支持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扩大服务半径。责任编辑:王新建 键入文字科学发展2021年 第9期 参考文献: 1顾江,郭新茹.科技创新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升级路径选择j.东岳论丛,20212刘琦岩推进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支撑引领文化产业发展j.甘肃科技,2021(1).3匡跃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j.沿海企业与科技,2021(10).4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市科委上海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行动

43、计划.(20212021).202108. 5汪振军.科技创新助推文化产业发展j.创新科技,2021(8).6王英.文化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方式的转变j.兰州学刊,2021(5).7文化部文化部.“十二五”文化科技发展规划.202109. 8闻科.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开创文化科技工作新局面j.艺术百家,2021(1).9吴天勇章可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实现文化产业振兴j.政策,2021(1).10习牧歌.中关村核心区:科技与文化的交响曲j.中关村,2021(3). 11解学芳.基于科技创新的文化产业发展脉络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11).12徐俊,丁烈云.依靠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j.中国

44、科技论坛,2021(3).1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202109. 14钟荣丙.文化科技一体化发展的实现途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17).15周武.上海文化的三重构造n.文汇报,20210121. 第二篇:快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快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前沿关注 我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如何将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是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有效解决这个课题,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这不仅可以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而且可以增强人们对文

45、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需要从哪些方面着力。应当避免陷入哪些误区。今天刊发的这篇文章对此进行了阐述。 编者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加快旅游发展的精神动力;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是提升文化魅力的重要依托。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积极意义。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是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一些地区和部门在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如成立文化旅游管理委员会、实行领导跨部门等。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体

46、制机制方面的障碍,推动了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文化与旅游企业依法运营管理体制的形成。但总体而言,当前我国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局部性意义大、全局性改革不到位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应坚定不移地推进大部制改革,统筹政府部门所拥有的战略性资源,实现文化与旅游从自发结合向理性融合转变,最大限度地释放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潜能。另一方面应着力搞好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进一步做好部门间的横向协调工作,在体现总体规划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抓紧制定完善具有较强兼容性和拓展性的文化旅游专项规划;进一步强化各种形式的监督和约束,着力解决执行不力等问题,确保既能及时向市场披露相关信息、明确产业

47、定位和发展方向,又能杜绝随意调整、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规范和维护文化旅游发展秩序。 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 坚持重点项目带动,是加快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有效抓手。所谓重点项目,主要是指那些坚持市场化投资取向、以促进文化与旅游等生产要素高效聚集为基本要求、能够实行动态管理的项目。实践证明,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对于培育现代企业制度比较健全、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文化旅游企业,实现文化内容为主与旅游景观为美的高度契合,形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需要把握几个重要环节。 积极策划一批能把文化内涵和文化品格贯穿到旅游要素中的重点项目。政府部门应将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积极帮助这类重点项目解决规划选址、征地补偿、融资筹划等方面的困难。特别是抓好重点项目的园区化建设,对主题公园、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等重点项目坚持集中布局、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