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docx(3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毕 业 设 计 论 文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实证研究Effect of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on Earnings Management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An Empirical Study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
2、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障、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学位论文管理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1、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1摘要我国从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整合到国内准则中,增加22项新的会计准则。新条款的重大变化对中国资本市场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就
3、是以此作为研究的背景。盈余管理一直是我国会计实证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依据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考察了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可操纵性利润的变化情况,以新准则实施前后的盈余管理程度进行对比,以此判断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的变化。实证结果显示,新会计准则有效限制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降低了盈余管理的空间,使财务报告趋于真实。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盈余管理 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Abstract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of our country have been put into effect since Jan.1.2007. Th
4、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trend to be accordance to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 Standards, and combine the IFRS into the new standards. 22 new items have been added to the standards. The significant change of those new items has brought large effect to the capital market of our country. The
5、study of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Earning management has been a central issue of empirical study in accounting field. Based on the modified cross-section Jones model,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changes of discretional accruals of listed companies in the Shanghai and Shenzhen stock
6、 exchange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takes it as the proof of change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earnings management of listed companies, and make the financial reports more reliable.Key words: New
7、 accounting standards Earnings management Modified cross-section Jones model目录摘要IABSTRACTII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意义11.3 研究内容22 文献综述及理论范畴32.1盈余管理研究概况32.2会计准则制定与盈余管理之间的互动关系103 我国新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133.1我国新会计准则的重要变化133.2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空间的变化164 实证研究214.1 研究假设214.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214.3盈余管理的计量: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214.4 数据处理及分析235 研究结论、建议及
8、局限性265.1研究结论265.2 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以及盈余管理行为控制的建议265.3研究的局限性27致谢28参考文献291 绪论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3页 共38页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盈余管理在上市公司中极为普遍, 盈余管理越来越容易引起各方争议。为保证证券市场的有序运行及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我国财政部于2006 年2月推出了新会计准则,并要求从2007 年1 月1 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从1992 年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开始,到2000 年财政部陆续发布13 项具体会计准则,再到
9、2006 年最新制定38 项具体准则,我国会计准则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新准则制定时,制定者们会设法在会计选择和盈余管理两者间找到平衡点,希望在扩大会计选择范围的同时控制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执行以及进一步修订完善,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与某一时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有着密切联系,而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也收到会计准则的约束。1.2 研究意义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一整套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施行。由此引发的会计信息记录方法的改变,将引起多个会计项目估价的改变,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及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10、。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它的质量以及有效性对于我国的经济管理、广大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盈余管理是当今实证会计研究的主要对象。会计准则的变革,深刻影响着盈余管理行为。我国证券市场正处于转轨阶段,对企业内部人员控制、管理层腐败、财务欺诈的规范约束还不完善,因此,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进行研究就显得更加迫切。通过结合会计准则和盈余管理的细致深入分析,将有助于深化现有的盈余管理研究,这对于进一步规范我国资本市场,更好的保护投资者利益有着重大的意义1.3 研究内容本文分别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对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先在理论上分析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目的,手段
11、和范围,盈余管理的程度,及其经济后果,并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法对盈余管理的限制。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应用截面修正Jones模型对新准则实施前后年度,即06、07年的可操控应计利润进行对比研究,以总应计利润和可操纵应计利润作为盈余管理水平的参考量进行了分析,希望对公允价值计量法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这个问题给出严谨的答案。2 文献综述及理论范畴2.1盈余管理研究概况2.1.1盈余管理的概念盈余管理一词是直接由Earnings management 一词翻译而来。现今国内外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不尽相同。Schipper(1989)在会计数据信息具有有用性的基础上,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层有意地控制对外财
12、务报告过程,而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过程,如通过改变企业投资的时间安排或其它财务决策来改变报告盈余,盈余管理是管理层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disclosure management)。William R. Scott(1997)在其财务会计理论(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中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作了一番阐述,他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它是指假定经营者可在一系列的会计政策中自行选择时,经营者选择那些使自身效用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的行为。Paul M.Healy 和James M. Wahl
13、en(1999)的意见则更倾向于将盈余管理等同于利润操纵,他们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层为了误导一些股股东对公司潜在经济业绩的理解,或影响基于财务报表所报告的数据的契约的后果,编造财务报表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的后果的过程。他们对盈余管理给出如下定义:“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从该定义中可以看到,编制财务报告时实施职业判断的多样性为盈余管理提供了多种方法,其动机也不再局限于私人利益。秦荣生教授(2001)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有选择会计政策和变
14、更会计估计的自由时,选择其自身效用最大化或是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借助于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变更来实现,以得到一种令企业管理当局满意的财务会计结果为目的的行为。其中会计盈余则是决定财务成果是否满意的重要参数。邹小、陈雪洁(2002)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为了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或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达到预期盈利的压力,在公认会计原则的框架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使报告盈余达到预期水准。以上基本上可以将盈余管理概括为:企业管理当局从更好地实现其经营目标出发,在会计法规和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以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前提,通过会计估计的合理变更、会计方法的选择运用、交易事项的时点控
15、制及关联交易的适度调节来修正财务报告,以达到平衡收益、稳定股价、合理避税、规避风险等目的,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一种行为。盈余管理可能导致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在现代委托代理关系下,由于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作用,企业的管理层以股东财富的最大化为目标,同时也为自身的利益实行盈余管理,这些措施运用得当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正面效应,因此盈余管理在世界范围内的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2.1.2盈余管理的条件与动因分析盈余管理的存在需要外部市场提供的条件,这是盈余管理存在的基础。西方学术界普遍认为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是盈余管理产生与存在的条件之一。只要存在委托代理关系
16、,就会存在信息不对称,从而使报表使用者无法对公司业绩作出正确而全面的评价,只能通过公司管理层提供的或者其它渠道的信息间接了解公司业绩,使得盈余管理有了生存的空间。Schipper(1989)认为盈余管理的产生必须具有四个条件:1、各种契约的订立是基于会计数据(如债务合同,报酬计划等);2、信息不对称性和契约的不完备性;3、证券市场处于非强有效状态(这实际也是信息不对称的表现);4、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弹性,企业管理层具有会计选择的空间。这些为盈余管理的存在提供了条件。具体来说,会计信息是企业签订契约的重要依据,如管理人员报酬契约中通常以会计盈余作为评价管理人员业绩和支付其报酬的依据。而就会计信息
17、而言,企业管理人员比股东、债权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拥有更多的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将会导致代理人向其他契约关系人隐瞒信息或进行欺诈,从而为盈余管理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此外由于契约总是不完备的,契约各方对是否签订契约以及判断契约的执行情况不可能做到绝对精确。因此,契约的不完备性也为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管理人员还可以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选择实现自身效用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另外,制度往往产生于实践之后,会计准则也同样存在着滞后性。这些都为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市场及制度提供的条件作为盈余管理的外因,那么上市公司的动机则是盈余管理的内因。Healy和Wahlen(1999)总结
18、了西方学者对盈余管理的动机的分析:1、资本市场动机:迎合资本市场分析师对该公司的预期和估价,避免不能达到预期而导致股价下跌,规避经营风险,平滑收益等;2、契约成本最小化:满足基于财务报告的会计数据的债务合同的条件,避免违约成本;3、政治成本因素:由于反托拉斯监管或其它政府监管,减少政治成本。另外,William.R.Scott(1997)在其著作财务会计理论(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中指出,公司管理层的红利报酬计划也是盈余管理的动因之一,管理层作为理性经纪人,会通过盈余管理提高财务报告中的盈余,从而得到更多与该盈余相关的红利报酬,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我国证券市场
19、是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意市场经济转变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发展的,尽管同样存在盈余管理,其产生的条件和动因则略有区别。除了以上西方学者分析的普遍适用于全世界资本市场的原因以外,我国资本市场还有其独特的背景。周寓(2005)对我国的盈余管理诱因分析中认为,我国证券市场中普遍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其外部诱因包括了我国证券市场的融资政策与监管政策,如证券法公司法等规定的公司的IPO,配股和增发等等均应满足一定的资本条件,以及不具备条件的公司暂停或中止上市等等。在中国,公司法和证券法对上市公司和股票发行价格有着严格的规定,必须在近三年内盈利才能申请上市。急于上市的公司为了达到这个标准,便利用盈余管理调整利润
20、进行包装,粉饰公司股票发行前的财务报表以达到具备上市、高定价的目的。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如果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将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上市公司若最近三年连续亏损,且“在限期内未能消除,不具备上市条件的,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在这个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又与国外有所不同。另外我国上市公司外部审计方面存在诸多缺陷,缺乏其独立性,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给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留下较大空间。也可将国内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归纳为:IPO动机,配股动机,防亏、扭亏和保牌动机。对比中外研究得出的证据,国外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由市场原因所导致,呈现多元化、多
21、层次的趋势。而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则多由政府监管所导致,由于证券市场特殊的审批制度,融资圈钱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通过对比看出,为了IPO、配股或现金增资、避免被ST或PT而经常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在国外不明显。相反在我国,由于薪酬制度与国外不同,以及由于历史原因从银行取得借款条件相对宽松,因而在我国为薪酬红利与借款合同的盈余管理的动机不及国外强烈。具体的原因分析如下:(1)投资者主体不同:西方发达国家证券市场的投资者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包括各种投资基金和养老基金,而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主体是中小投资者。中小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在投资理念上存在很大差别。(2)按照资金成本理论,在西
22、方发达国家通过发行股票的股权融资的成本远高于债权融资成本,但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成本明显低于债权融资的成本。(3)证券市场的发育程度不同,上市公司的行为特征就会存在很大差异。西方发达国家证券市场发育成熟、较完善;我国证券市场起步晚,仍处于初级阶段,有许多盲点待规范。(4)目前我国政府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力度和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也存在很大不同。在国外,盈余管理的难度更大,采用的工具或手段会更隐蔽。这些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与西方发达国家上市公司所处的市场环境不同,导致中外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动机上的差异,进而导致盈余管理工具或手段的差异。但是,国内外盈余管理的目标均是追求个体效用最大化。从这一点来看
23、,中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又表现出一定的趋同性。 2.1.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方法盈余管理的方法或手段多种多样,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虚假确认收入。采用提前确认收入、延迟确认收入以及“构造”收入事项手段、进行调节盈余数据;(2)虚假确认费用。采用费用资本化、递延当期费用、潜亏挂帐、提前确认费用等手段进行调节;(3)利用关联方交易,如商品购销与劳务提供、托管经营、转嫁费用负担、补收资金占用费等;(4)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如出售、转让与置换资产、债务重组、补贴与减负等手法;(5)变更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如变更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变更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变更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等手段;(6
24、)政府补贴等其它手法。总的来说,盈余管理主要是利用公认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方法给管理当局提供的选择权和会计估计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提供的判断空间,以及会计计量的时点选择进行。在资本市场未达到完全有效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当局拥有内部信息,在一套既定的委托代理契约下,他们不仅可以就会计程序作出利己的选择,而且还可以据此程序作出不同的判断估计。因此可看出盈余管理与会计造假等舞弊与欺诈不同,它存在于合法(公认会计原则,法律法规)的空间范围内,是一种合法但不合情理的行为选择。 我国上市公司中主要通过会计手段和非会计手段两大工具进行盈余管理:利用会计方法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有人为调节收入,调节费用,利用非
25、经常性损益、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变更等。收入可以通过人为变更确认时点和数量来调节,如在与商品所有权相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还未转移给买方时或者所有权己经转移、但企业对该商品仍能继续控制或继续实施管理时提前确认收入,在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还不是很可能流入企业时确认收入,在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还不能可靠计量时就确认收入,在企业提供的劳务还没有完成时确认劳务收入等等。除对收入进行调控外,通过费用的确认和计量调节利润,亦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法,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也比较普遍。实务中,不少企业随意确认费用,任意摊提费用以及随意确定摊提时间,将费用作为利润的一个“调节器”和“蓄水池”将费用资本化,少提准备,潜亏挂
26、账等等,经常作为调控对象的项目有借款费用、研究开发费用等。而非经常性损益在报表上会体现在“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等项目,有时也会通过“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项目反映。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利管理的手段主要有出售资产、转让股权、资产置换、债务重组、税收减免、利息减免、政府补贴等。至于会计变更成为盈余管理的工具,则是因为在我国,会计准则和有关法规并未给企业会计政策变更设置太高的“门槛”,证券市场也没有设定会计政策的变更成本;相反,会计政策变更可令企业获得额外收益,这种高收益、低成本的机制,驱使企业随意变更会计政策。会计政策变更,成为企业进行盈利管理的一
27、个重要手段;我国目前上市公司利用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盈利管理的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变更发出存货计价方法;(2)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3)变更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4)变更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5)变更其他长期资产的摊销期;(6)变更递延收益的摊销方法;(7)改变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另外常用的盈余管理手段有利用准备金项目、营运资金项目、虚拟资产项目(如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待处理流动资产、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等)、利润表中的“线下项目”(如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补贴收入等项目)等进行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的非会计手段包括关联方交易、资产重组、资产评估等等:(1)
28、关联方之间由于存在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交易经常不公允,从而成为盈余管理更有效的手段,这在我国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或子公司的交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在信息披露上主要表现为:披露简陋含糊,所披露项目分不清类型;不披露比例或比较数据,关联交易的严重程度不引人注目;回避敏感事项,如关键管理人员报酬、关联方融资情况等;定价政策不明确,多用“协议价”等模糊性词语表述。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公司通过秘密控制与某个公司的关联交易,而在法律形式上该公司并不具备成为其子公司的条件,不必纳入合并报表,此时盈余管理的隐蔽性更强。(2)资产重组在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粉饰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主要表现为:利用
29、时间差,在会计年度即将结束前进行重大的资产买卖,产生巨额利润、与母公司进行不等价交换使利润转移等等。(3)资产评估是企业上市改组前必须进行的工作,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及其经营唱过产生重大影响,反映在会计报表中影响巨大。在资产评估过程中各利益集团的力量都会影响评估的结果。上市公司可以在进行资产评估时讲坏帐、长期资产损失、滞销存货、固定资产损失等确认为评估减值,达到虚增资产的目的。另外上市公司还可以利用股权投资、会计处理的时间差、生产经营活动等作为盈余管理的非会计手段。随着会计处理日益繁杂,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手段更加多样化复杂化,不一而足。2.1.4盈余管理的计量从近20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看,主要以
30、操控性应计利润和报告盈余在特定水平区间的不连续分布来度量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方法包括:应计利润总额法,应计利润分离法,具体应计项目法,盈余分布法。在国外,最常用的计量方法是应计利润分离法,即先把应计利润定义为净收益与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的差额,再把应计利润分为操纵性应计利润与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并通过各种回归模型对非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估计。由于西方学者认为管理者主要是利用操纵性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因此可用操纵性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的大小和程度。常用的对非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估计的回归模型有:Healy模型、DeAngelo模型、Jones模型、修正的Jones模型、行业模型、截面Jones模型
31、、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KS模型、Beneish模型。另外还有这些模型的一些变形。Jones(1991)在估计正常应计利润时成功的控制了公司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正常性应计利润的影响,将应计利润总额分解为操控性应计利润和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并假定非操控性应计利润随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形成了基本Jones模型。Jones刚提出模型时,运用的是时序数据,由于时序数据会导致生存偏差问题,为了最小化生存偏差,DeFond and Jiambalvo(1994)提出Jones截面模型,截面模型假设企业的非操纵性应计水平在同一产业各企业之间变化是一样的。Jones和Jones截面模型中假设所有的收入变化是
32、非操纵性的,但实际上管理人员可以利用信用销售来操纵应计,为了反映收入操纵,Dechow(1995)修正了Jones模型,该模型假设信用销售的任何变化反映了盈余管理活动。Dechow对上述模型进行了比较,发现Jones模型和修正的Jones模型效果更好一些; Young ( 1999)发现,虽然这些模型在估计操控性应计利润时均包含显着水平的系统误差,但修正的Jones模型的估计值优于其它模型。在上述模型中,有些属于时间序列模型,另一些则是截面模型。使用时间序列模型需要较长时间的数据,同时假定样本公司在估计期内没有系统性的盈余治理;截面模型则假定样本公司与同行业的配对公司无显着差异。这些假设并非对
33、所有样本都成立。由于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时间很短,而中国上市公司的会计核算制度处于一个不断变更和完善的过程中,会计核算制度的变更会给使用时间序列模型计量盈余管理造成混乱,因此不满足使用时间序列模型的要求,因此国内对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大多采用截面模型。 盈余管理是国内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从国内对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来看,国内外研究盈余管理最常用的计量方法是应计利润分离法,截面Jones模型的使用很普遍:陆建桥(1999)在研究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时使用了修正Jones模型并对其进行再修正。魏明海(2000)对上市公司IPO过程中盈余管理的研究以及陈小悦、肖星和过晓艳(2000)对配股公司
34、的盈余管理的检验都是使用截面Jones模型,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截面Jones模型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同样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夏立军(2003)的研究表明,在我国基本Jones模型和调整的横截面KS 模型能比较有效地检验盈余管理的水平;而Haw (2005) 则发现基本Jones模型和修正Jones模型能揭示中国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的部分盈余管理行为。由此可见,基本Jones模型对盈余管理具有较强的检验能力。2.2会计准则制定与盈余管理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可以从博弈的角度探讨会计准则制定与盈余管理之间的互动关系。首先应当正确认识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Schipper(1989)指出盈余管理的产生的
35、必要条件是契约摩擦和沟通摩擦。会计准则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的同时也约束这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而市场各个利益相关者对盈余管理都有一定的预期和容忍度。对会计准则制定者而言,基于盈余管理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或修订,必须建立在盈余管理程度、频率以及盈余管理对资源配置发挥影响的证据之上。也就是说,若盈余管理普遍存在、高频率发生并对会计信息及资源配置产生了重大影响,则应该完善现有会计准则,增加披露要求;若盈余管理现象并不普遍,发生频率低,或其对资源配置影响微弱,则没有必要过分夸大盈余管理的影响,并籍此修正会计准则。必须认识到,会计准则对盈余的影响只是程度和普遍性的问题。Healy与Wahlen(1999)从会
36、计准则制定者的角度展开,认为会计语言是公司与利益相关者沟通的工具,为使财务报告准确地描述公司实际业绩与经营状况,会计准则制定者“应当就可选择的不同准则,考虑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冲突”。因此对准则制定者而言核心问题是“决定允许公司管理当局在编报财务报告时拥有多大程度的职业判断”,简而言之,就是控制盈余管理程度、频率和范围。任春艳(2005)在盈余管理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启示中探讨了盈余管理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反总用,认为会计准则一方面限制管理当局会计选择的自由度而有力地制约了盈余管理的发生,同时却由于其局限性且能导致不同的经济后果为盈余管理提供了利益刺激和机会。王群宇(2007)在谈我国上市公司盈
37、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互动关系中以我国新会计准则为基础,论述了不当的盈余管理能够推动会计准则的建设与完善。来华,黄娇丹(2009)在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博弈分析一文中分析了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制约与利用的反复博弈过程,针对现行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盈余管理科学建设会计准则的相关建议。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是各利益主体多方博弈的过程, 具有固有的灵活性。基于有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公司管理层会尽可能利用会计准则的灵活性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今日益繁杂的会计处理和公司治理情况,导致会计准则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从而使会计准则的制定产生漏洞,无法对特定的会计处理作出规范与约束。一旦出现新的会
38、计问题,会计准则便会出现“真空地带”,给企业造成盈余管理机会。因此,加快会计制度的完善是大势所趋。然而不管是采用原则导向还是规则导向,会计准则的必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原则导向更多地依赖职业判断, 而规则性导向则在会计实务方面提供明确具体的执行标准。有学者认为会计准则应该尽量减少职业判断和选择的空间,以规则导向更为妥当,认为我国应该加快出台以规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尽量避免会计处理中的漏洞,并补充和修订已出台的具体会计准则和制度。在会计准则中,减少可供选择的会计方法,并尽可能回避模糊性语言和概念,以缩小盈余管理的范围。但也有学者认为,会计准则只是提供了盈余管理的限制条件和发展手段,并不直接引起盈余
39、管理,更不能以会计准则为突破口杜绝盈余管理行为。在会计准则的建设过程中,将盈余管理彻底地排除或者急功近利地发挥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制约作用,只会是恶性循环。各国经验表明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允许企业管理当局采用适当的职业判断。而管理当局凭借其对经济活动及机会的了解,来选择符合该企业经济情形的会计方法、会计估计和披露方式,无疑增加了会计信息作为一种交流形式的价值。但企业管理当局在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运用职业判断有利有弊。一方面是由于盈余管理而导致资源的错误配置和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错误引导。另一方面则是企业管理当局可运用会计选择使得会计报告更具信息含量,以便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和会计信息使
40、用者的决策。因此,对于会计准则制定者来讲,要明确企业管理当局在会计报告中进行职业判断是否会增加会计信息对用户的价值。不要因为经济事项的多样性、复杂性而过分专注于例外事项或者过度追求制定全面规则化的会计准则。只有明确了经济事项的本质,排除其表象的复杂形式,会计准则才能达到促进企业管理当局与会计报告使用者信息交流的目的。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得动因、发生频率、具体手段、经济后果等几个方面的影响程度是不一致的。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最直接影响体现在盈余管理的手段上。会计准则的修订将导致盈余管理的具体手段和发生频率随之变化,进而产生一定的经济后果。具体而言,各利益相关者会预期到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
41、,在订立各种契约(经理的薪酬契约、债务契约)时,会充分考虑盈余管理手段与频率的变化对契约的影响,契约的内容会因准则的修订而发生变化,公司的治理结构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同样也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密不可分,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的出台几乎都有特定的资本市场案例为缘由。由于会计准则的技术性特点,不仅限制了公司管理层会计选择的自由度,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还成为审计和证券监管的重要依据,在制约盈余管理方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用性。3 我国新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3.1我国新会计准则的重要变化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包含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将
42、于2007年1月1日首先在上市公司中推行,随后会逐步推广到所有公司。 我国06年以前的会计准则由1个基本准则和16个具体准则组成,大部分于1996年至2001年期间发布。新准则与国际趋同的目标要求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整合到国内准则中,因此在修订原有准则的同时,增加22项新的具体准则。新准则体系虽然是中文的表述,但依据的是国际会计准则的精神,在框架结构上也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新会计准则的重要条款的变化,不但会在07年之后对中国的资本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到05、06年各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因此几个重大变化的条款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综合来看,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多是基于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的考虑。首
43、先,新基本准则总体结构与内容有所变化,强化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原基本准则为十章,新基本准则为十一章,新增了“会计计量”章;同时,第二章的名称由“一般原则”变更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突出了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有用的信息。并增加了财务会计的目标,即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尤其是,对原基本准则中的“一般原则”作了较大修改:原准则中规定了12项基本原则,其中包括7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配比
44、性、权责性、明晰性)和5个计量和确认基本原则(实际成本计价原则、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支出原则及谨慎性原则)。在新基本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上,主要表现在对原基本准则的变更、补充和完善方面,强调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弱化了可靠性,从而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其次,对会计要素的定义作了修改,夯实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框架基础。新基本准则强调了资产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与负债是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增加了资产与负债的确认条件。不过,新基本准则资产的定义与2000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所作的资产定义相比,本质含义没有变化。新准则指
45、出,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并取消了所有者权益的分类。新定义的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并改变了收入的确认条件,由原来的注重形式转变为注重实质。将费用改为“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益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强调了费用是日常活动导致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此外,新基本准则增加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从而使利润的计算公式有所改变。从具体条款来看,新会计准则中几个重要的变化条款在会计项目的处理上作出了更严格的规定。重要变化条款一:会计要素的计量。新的会
46、计体系将按照现行国际惯例把“公允价值”(fairvalue)概念引入中国会计体系。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新会计准则对计量属性做出了重大调整,不再强调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属性,全面引入公允价值、现值等计量属性,其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相对国际会计准则来说,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公允价值的使用程度上,新准则在公允价值的使用上相对国际准则强调公允价值作为基准计量基础而言,仍然有一定的保留。重要变化条款二:存货。取消了原先的“后进先出”法,使用“先进先出”法。另外
47、新的存货记账方法,对于生产周期长的行业,如造船及某些机械制造行业,允许将用于存货生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这将降低它们的成本,提高毛利率,提高会计利润。重要变化条款三: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可收回金额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资产账面价值大于该资产可收回金额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国际会计准则中,允许资产减值的转回,但是我国的新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是不可以转回的。 这条新规定截断了上市公司调增利润的一大途径。重要变化条款四:债务重组。新债务重组准则改变了“一刀切”的规定,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
48、人被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这些规定将使得上市公司的资产和交易得到更为公允地反映。重要变化条款五:合并报表。与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相比,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已发生变化,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这一变革,将对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利润产生较大影响。重要变化条款六:投资性房产。会计报表中须单列“投资性房产”项目,处理可以采用成本模式或者公允价值模式,但以成本模式为主导。如有活跃市场,能确定公允价值并能可靠计量,也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这种模式下不计提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