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智能扫地机器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智能扫地机器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模板).docx(9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泓域咨询 /江苏智能扫地机器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江苏智能扫地机器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xxx投资管理公司报告说明个人/家用机器人主要包括家庭作业机器人、娱乐休闲机器人、住宅安全机器人、残障辅助机器人等;专业服务机器人主要包括场地机器人、专业清洁机器人、医用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等。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17512.34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4036.7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0.15%;建设期利息319.4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82%;流动资金3156.0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8.02%。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337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26070.47万元,净利润5586.8
2、2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24.01%,财务净现值9892.87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5.64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经分析,本期项目符合国家产业相关政策,项目建设及投产的各项指标均表现较好,财务评价的各项指标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项目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较好,因此,项目投资建设各项评价均可行。建议项目建设过程中控制好成本,制定好项目的详细规划及资金使用计划,加强项目建设期的建设管理及项目运营期的生产管理,特别是加强产品生产的现金流管理,确保企业现金流充足,同时保证各产业链及各工序之间的衔接,控制产品的次品率,赢得市场和打造企业良好发展的局面。本报告基于可
3、信的公开资料,参考行业研究模型,旨在对项目进行合理的逻辑分析研究。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参考范文模板用途。目录第一章 项目概述8一、 项目名称及项目单位8二、 项目建设地点8三、 可行性研究范围8四、 编制依据和技术原则8五、 建设背景、规模9六、 项目建设进度10七、 原辅材料及设备10八、 环境影响11九、 建设投资估算11十、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2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12十一、 主要结论及建议14第二章 市场分析15一、 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15二、 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18三、 行业壁垒20第三章 项目背景分析23一、 家庭服务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趋势23二、 服务机
4、器人行业概况24三、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26第四章 选址可行性分析27一、 项目选址原则27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27三、 创新驱动发展31四、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33五、 产业发展方向36六、 项目选址综合评价40第五章 发展规划41一、 公司发展规划41二、 保障措施42第六章 项目规划进度45一、 项目进度安排45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45二、 项目实施保障措施46第七章 劳动安全生产分析47一、 编制依据47二、 防范措施48三、 预期效果评价52第八章 节能方案54一、 项目节能概述54二、 能源消费种类和数量分析55能耗分析一览表55三、 项目节能措施56四、 节能综合评价58第九章 原
5、辅材料成品管理59一、 项目建设期原辅材料供应情况59二、 项目运营期原辅材料供应及质量管理59第十章 环保方案分析61一、 环境保护综述61二、 建设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61三、 建设期水环境影响分析62四、 建设期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63五、 建设期声环境影响分析63六、 营运期环境影响64七、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64第十一章 投资计划方案66一、 投资估算的依据和说明66二、 建设投资估算67建设投资估算表71三、 建设期利息71建设期利息估算表71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72四、 流动资金73流动资金估算表74五、 项目总投资75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75六、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76项目投资计划与
6、资金筹措一览表76第十二章 招标及投资方案78一、 项目招标依据78二、 项目招标范围78三、 招标要求78四、 招标组织方式81五、 招标信息发布84第十三章 风险风险及应对措施85一、 项目风险分析85二、 项目风险对策87第十四章 补充表格89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89建设投资估算表90建设期利息估算表91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92流动资金估算表92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93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94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95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96利润及利润分配表97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98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99第一章 项目概述一、 项目名称及项目单位项目名称:江苏智能扫地机器人项
7、目项目单位:xxx投资管理公司二、 项目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以最终选址方案为准),占地面积约45.00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三、 可行性研究范围1、对项目提出的背景、建设必要性、市场前景分析;2、对产品方案、工艺流程、技术水平进行论述,确定建设规模;3、对项目建设条件、场地、原料供应及交通运输条件的评价;4、对项目的总图运输、公用工程等技术方案进行研究;5、对项目消防、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卫生和节能措施的评价;6、对项目实施进度和劳动定员的确定;7、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和经济效益评价;8、提出本项目的
8、研究工作结论。四、 编制依据和技术原则(一)编制依据1、国家和地方关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政策决定;2、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3、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4、项目建设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5、其他相关资料。(二)技术原则为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报告确定按如下原则编制:1、认真贯彻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资源综合利用、节约能源、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严格执行国家、地方及主管部门制定的环保、职业安全卫生、消防和节能设计规定、规范及标准。3、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力求节能降耗。4、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五、 建设背景、规模(一)项目背景根据Technavi
9、o的研究报告,预计2018年家务机器人销售量占家庭服务机器人的比重将达到75%,因此家务机器人在家用服务机器人销售量中占据着主要部分。扫地机器人主要有吸尘、扫地、擦地等功能,满足了地面清洁智能化的用户需求,与其他类型家庭服务机器人相比,扫地机器人具有生产技术相对成熟、技术可实现性强、需求量大等特点,目前全球范围内已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从而推动了家庭服务机器人总销售额的迅速增长。(二)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该项目总占地面积30000.00(折合约45.00亩),预计场区规划总建筑面积45876.56。其中:生产工程30944.16,仓储工程7253.82,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4985.33,公共工
10、程2693.25。项目建成后,形成年产xxx套智能扫地机器人的生产能力。六、 项目建设进度结合该项目建设的实际工作情况,xxx投资管理公司将项目工程的建设周期确定为24个月,其工作内容包括:项目前期准备、工程勘察与设计、土建工程施工、设备采购、设备安装调试、试车投产等。七、 原辅材料及设备(一)项目主要原辅材料该项目主要原辅材料包括铜棒、铁棒、铝材、切削液、切削油、导轨油、硅胶、机器人架、集成电路。(二)主要设备主要设备包括:加工中心、数控机床、平面磨床、座标镗床、螺纹磨床、外圆磨床、喷漆房、晾干房、喷枪。八、 环境影响该项目在建设时,应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管理制度及环境影响报告书
11、制度。处理好生产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烟尘、污废水、噪声、固体废弃物分别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城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工业企业帮界噪声标准、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该项目在建设生产中只要认真执行各项环境保护措施,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九、 建设投资估算(一)项目总投资构成分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17512.34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4036.7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0.15%;建设期利息319.4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82%;流动资金3156.0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8.02%。(二)建设投资构成
12、本期项目建设投资14036.77万元,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其中:工程费用12066.91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624.59万元,预备费345.27万元。十、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财务效益分析根据谨慎财务测算,项目达产后每年营业收入337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26070.47万元,纳税总额3546.24万元,净利润5586.82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24.01%,财务净现值9892.87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5.64年。(二)主要数据及技术指标表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占地面积30000.00约45.00亩1.1总建筑面积45876.561.2基底
13、面积17100.001.3投资强度万元/亩296.542总投资万元17512.342.1建设投资万元14036.772.1.1工程费用万元12066.912.1.2其他费用万元1624.592.1.3预备费万元345.272.2建设期利息万元319.492.3流动资金万元3156.083资金筹措万元17512.343.1自筹资金万元10992.123.2银行贷款万元6520.224营业收入万元33700.00正常运营年份5总成本费用万元26070.476利润总额万元7449.107净利润万元5586.828所得税万元1862.289增值税万元1503.5310税金及附加万元180.4311纳税
14、总额万元3546.2412工业增加值万元11852.5813盈亏平衡点万元11786.38产值14回收期年5.6415内部收益率24.01%所得税后16财务净现值万元9892.87所得税后十一、 主要结论及建议经初步分析评价,项目不仅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其社会救益、生态效益非常显著,项目的建设对提高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项目在社会经济、自然条件及投资等方面建设条件较好,项目的实施不但是可行而且是十分必要的。第二章 市场分析一、 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1、有利因素(1)人力成本上升2014年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亦指出,在2020年之前
15、,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幅相对放缓,年均减少155万人;之后一个时期减幅将加快,2020-2030年将年均减少790万人,2030-2050年将年均减少835万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从2005年的1.82万元增长到2014年的5.64万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1.97%。劳动力的不断减少以及人口红利的消失使得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进一步引起简单劳动设备的替代率明显上升,人们普遍不愿意从事的程序化、重复性的简单劳动,人们普票愿意从家务劳动中释放出来,因而包括吸尘器机器人在内的家庭服务机器人的需求有着强劲的刚性驱动。(2)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升级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家庭服务机器人可以
16、逐步提高产品功能的多样性、使用的便捷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目前,家庭服务机器人技术包括导航及路径规划、多机器人协调、人机交互、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在内的核心技术的进步,具体涉及算法、语音、处理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目的是实现家庭服务机器人的智能性和自主性。随着物联网和云计算等领域的核心技术的日益成熟,智能家居的理念逐渐走进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包括吸尘器机器人在内的家庭服务机器人的生产成本不断下降,消费者的购买门槛在不断降低,家庭服务机器人产品的市场容量也将不断扩大。(3)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家庭服务机器人所涉及机器人产业一直是我国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智造”所需大力发展的产业,因此受到了国家政策的
17、大力支持。2005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便提出服务机器人行业的提前部署。2012年国家在多个“十二五”专项规划中对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进行部署。2015年5月由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中,真正意义上将相关产业上升到制造强国这一战略层面。文件明确提出机器人是未来发展重点领域,在服务机器人领域围绕医疗健康、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应用需求,积极研发新产品,促进机器人标准化、模块化发展,扩大市场应用。同时,突破机器人本体、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传感器与驱动器等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设计制造等技术瓶颈。2016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
18、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了机器人产业5年的总体发展目标,包括大力发展的应用领域以及需要重点突破的核心零部件。2、不利因素(1)高端技术人才欠缺家庭服务机器人产业属于技术密集、人才密集以及资金密集型产业。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的最大市场,且每年保持高速增长,而人才储备数量和质量却捉襟见肘,特别是从事专业研发及应用的技术人才。首先,机器人研发与生产是一个交叉复合领域,涉及机械、力学、电子等多个专业领域,因此对人才要求较高。其次,家庭服务机器人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高校在该领域的教育培养体系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尽管目前有不少实验室以及产学研合作,但国内尚少有
19、高校能够大规模地培养此类高端人才。(2)资金投入压力较大前沿技术的基础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随着家庭服务机器人产品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需要不间断的投入大量研发资金进行前瞻性、基础性研发,由此才能完成推出下一代产品所需的技术积累,这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未来家庭服务机器人行业的进入门槛,使行业内的技术创新型企业面临较大的融资压力,成为制约家庭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二、 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1、有利因素(1)人力成本上升2014年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亦指出,在2020年之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幅相对放缓,年均减少155万人;之后一个时期减幅将加快,2020-2030年将年均减少790万
20、人,2030-2050年将年均减少835万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从2005年的1.82万元增长到2014年的5.64万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1.97%。劳动力的不断减少以及人口红利的消失使得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进一步引起简单劳动设备的替代率明显上升,人们普遍不愿意从事的程序化、重复性的简单劳动,人们普票愿意从家务劳动中释放出来,因而包括吸尘器机器人在内的家庭服务机器人的需求有着强劲的刚性驱动。(2)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升级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家庭服务机器人可以逐步提高产品功能的多样性、使用的便捷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目前,家庭服务机器人技术包括导航及路径规划、多机器人协调、人
21、机交互、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在内的核心技术的进步,具体涉及算法、语音、处理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目的是实现家庭服务机器人的智能性和自主性。随着物联网和云计算等领域的核心技术的日益成熟,智能家居的理念逐渐走进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包括吸尘器机器人在内的家庭服务机器人的生产成本不断下降,消费者的购买门槛在不断降低,家庭服务机器人产品的市场容量也将不断扩大。(3)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家庭服务机器人所涉及机器人产业一直是我国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智造”所需大力发展的产业,因此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2005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便提出服务机器人行业的
22、提前部署。2012年国家在多个“十二五”专项规划中对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进行部署。2015年5月由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中,真正意义上将相关产业上升到制造强国这一战略层面。文件明确提出机器人是未来发展重点领域,在服务机器人领域围绕医疗健康、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应用需求,积极研发新产品,促进机器人标准化、模块化发展,扩大市场应用。同时,突破机器人本体、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传感器与驱动器等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设计制造等技术瓶颈。2016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了机器人产业5年的总体发展目标,包括大力
23、发展的应用领域以及需要重点突破的核心零部件。2、不利因素(1)高端技术人才欠缺家庭服务机器人产业属于技术密集、人才密集以及资金密集型产业。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的最大市场,且每年保持高速增长,而人才储备数量和质量却捉襟见肘,特别是从事专业研发及应用的技术人才。首先,机器人研发与生产是一个交叉复合领域,涉及机械、力学、电子等多个专业领域,因此对人才要求较高。其次,家庭服务机器人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高校在该领域的教育培养体系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尽管目前有不少实验室以及产学研合作,但国内尚少有高校能够大规模地培养此类高端人才。(2)资金投入压力较大前沿技术的基础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随着家庭服务机器人产
24、品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需要不间断的投入大量研发资金进行前瞻性、基础性研发,由此才能完成推出下一代产品所需的技术积累,这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未来家庭服务机器人行业的进入门槛,使行业内的技术创新型企业面临较大的融资压力,成为制约家庭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三、 行业壁垒1、技术壁垒由于家庭服务机器人具有更新换代快的特点,企业必须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掌握更先进的技术,不断推出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才能在行业内保持稳定的市场份额。随着市场的主流产品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研发水平低、创新能力差的小企业生产的较为低端、智能化程度较低的产品的市场份额受到了挤压。随着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家庭服务机
25、器人的应用场景日益多样、工作环境日益复杂、与人类互动更为频繁,且逐步从单一任务向多任务的功能阶段过渡,对环境和事物识别、感知、反应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上述功能的实现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前沿技术的基础研发和综合应用。因此,对于研发水平不足的新进企业而言,本行业具有较高的研发及技术壁垒。2、品牌效应壁垒目前国内家庭服务机器人发展历史较短,市场竞争秩序尚未完善,市场参与者数量庞大,性能参差不齐,而口碑和信誉好的品牌易获得消费者青睐。国内家庭服务机器人的知名品牌分布较集中,对新加入的企业形成较大压力,要获得消费者认可不仅需要优质的产品及服务,还需要时间来积累口碑和声誉。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在很大程度上决
26、定了他们的消费选择,尤其是中高端消费阶层对品牌有较强的信赖感和依赖感,家庭服务机器人产品的品牌优势至关重要。知名品牌企业需要在产品设计、质量以及品牌定位和营销网络等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本行业的新进入者很难在短时间内打造稳固良好的品牌形象。3、销售渠道壁垒家庭服务机器人产品在国内常用的销售渠道包括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两种。线上渠道方面,领先的品牌知名度和销售排名建立在持续大规模营销投入的基础上,为引入流量商家需向平台支付大量的营销推广费用;线下渠道则更多地发挥着家庭服务机器人品牌展示的作用,线下实体店主要位于购物中心、百货商场、家电连锁商,这些线下销售终端在每个品类中,通常只选择两三家具有较高
27、知名度的品牌进行合作,家电企业与百货商场之间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因此新进企业很难打破现有的格局,进入中高端家电消费市场。综上,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相对较高的品牌推广成本,在渠道层面形成了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第三章 项目背景分析一、 家庭服务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趋势家庭服务机器人产品或智能家居系统的基本诉求均是让消费者生活更加安全、舒适、便捷,提供包括服务、管理功能在内的居住环境。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家居系统发展的方向包括家庭服务机器人在内的硬件的智能化和联网化。智能化是指产品自发地感知和满足用户日益增多的需求,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家庭服务机器人在未来变得更加智能,当机器人
28、能够对学习做出反应时,感知能力将会大大增加。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家庭服务机器人未来可以更准确地理解用户的需求,并自主满足人类需求的反馈,显著提升用户的操控体验,是理想的家居智能应用控制平台。物联网(IoT)技术可以优化家庭服务机器人,实现个性化和灵活性要求。随着未来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全屋智能家居生态圈行程有望推进。目前市场上的家庭服务机器人产品主要是扫地机器人为代表的家务机器人,扫地机器人实现了地面清洁等特定功能的智能化,主要特征为“工具型”。随着家庭服务机器人在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方向上取得突破,在人机交互、万物互联等方面的智能化程度将出现质的提升,充当“智能家居控制平台”、连接
29、住户与各类家电的管家机器人也已经逐步走向市场。基于家庭场景的多元化开拓,其他解放住户劳动力的需求无处不在,更多类别的家庭服务机器人有望在核心技术的突破下孕育而生,未来应用场景广阔的服务机器人为将成为家庭服务机器人行业多元化的重点方向。长期来看,具有协作功能的“管家型”机器人可能成为机器人技术的最大趋势,家庭服务机器人有可能成为连接住户与各类家电的智能家居的控制平台,从而实现由“工具型”向“管家型”的转变。伴随着硬件的高度智能化以及统一运行平台的形成,最终智能家居未来会走向集中控制,成为完整、统一的生态运行系统。二、 服务机器人行业概况按照国际机器人联盟(InternationalFederat
30、ionofRobotics,IFR)的分类,机器人一般分为两类: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其中,工业机器人通常应用于装配、搬运、码垛、焊接、涂胶、喷涂等制造业生产环境,而服务机器人通常应用于生活等非制造业环境。其中,参照国际机器人联盟(IFR)按照应用领域划分的分类,服务机器人可进一步分为两类:个人/家用机器人和专业服务机器人。个人/家用机器人主要包括家庭作业机器人、娱乐休闲机器人、住宅安全机器人、残障辅助机器人等;专业服务机器人主要包括场地机器人、专业清洁机器人、医用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等。从机器人的工作环境上来讲,工业机器人的工作环境通常都是已知的,而服务机器人所面临的工作环境通常都是未知的。
31、因此,工业机器人相对更重视运行精确度,而服务机器人在技术性能方面更侧重于环境感知、人机交互。为了更好的提升环境感知能力和人机交互能力,服务机器人在对传感器等硬件性能要求较高,依赖于人工智能等软件技术的发展。服务机器人产品将通过软硬件加深融合的方式对传统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功能更为强大且应用场景更为丰富;服务机器人作为物联网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交换中枢,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和云为其他联网设备提供即时信息输入,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自主操控其它联网设备,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服务机器人列为未来15年重点发展的前沿技术,并于2012年制定了服务机器人科技
32、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支持行业发展。2015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强化高端制造业的国家战略规划中国制造2025,所列示的重要产品中,对于服务机器人做出发展规划:“重点开发养老助残、家政服务、社会公共服务、教育娱乐等消费服务领域机器人;重点开发医疗康复机器人、空间机器人、救援机器人、能源安全机器人、无人机等特种机器人”。三、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一)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项目的投资,引入资金的到位将改善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补充流动资金将提高公司应对短期流动性压力的能力,降低公司财务费用水平,提升公司盈利能力,促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将为公司未来成为国际领先的产业服务商发展战略提供坚实支
33、持,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第四章 选址可行性分析一、 项目选址原则1、符合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应符合当地工业项目占地使用规划的要求,并与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和自然生态保护相一致。2、项目选址应避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和其它特别需要保护的敏感性目标。3、节约土地资源,充分利用空闲地、非耕地或荒地,尽可能不占良田或少占耕地。4、项目选址选择应提供足够的场地以满足工艺及辅助生产设施的建设需要。5、项目选址应具备良好的生产基础条件,水源、电力、运输等生产要素供应充裕,能源供应有可靠的保障。6、项目选址应靠近交通主干道,具备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利于原料和产成品的运输。通讯便捷,有利于及时反馈
34、市场信息。7、地势平缓,便于排除雨水和生产、生活废水。8、应与居民区及环境污染敏感点有足够的防护距离。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江苏,简称”苏”,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地跨北纬30453508,东经1162112156。公元1667年因江南布政使司东西分置而建省。省名为“江南江淮扬徐海通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与“江南苏松常镇太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合称之简称。江苏辖江临海,扼淮控湖,经济繁荣,教育发达,文化昌盛。地跨长江、淮河南北,拥有吴、金陵、淮扬、中原四大多元文化及地域特征。江苏地处中国东部,地理上跨越南北,气候、植被也同样同时具有南方和北方的特征。江苏省东临黄海,与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山东省接壤。
35、江苏与上海、浙江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江苏人均GDP、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LI)均居全国省域第一,已步入“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针对经济下行、中美经贸摩擦、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等带来的困难和挑战,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实现由大到强、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1%(按原核算方法计算增长6.4%),总量达9.96万亿元,人均达12.36万元、居各省区第一。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802亿元、同比增长2%,税占比达83.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1%,其中制造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4.6%、8.6
36、%、2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2%,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5.3万亿元和13.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4%和15.2%。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们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我们面对的发展环境正发生前所未有的新变化。从整体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
37、略叠加和江苏自贸试验区获批建设,为我们提供了路径指引和重大机遇。国家更大力度、更高层次推进改革开放,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等政策措施,为我们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冲击提供了有力支撑。特别是我省拥有雄厚的实体经济基础、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更坚定了我们战胜困难挑战的勇气和底气。我们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坚持用辩证思维看待形势发展变化,变压力为动力,在危与机转换中把握战略机遇,既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又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强富美高”新
38、江苏建设推向前进。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外贸进出口和实际使用外资稳中提质,城镇新增就业12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调查失业率分别控制在4%以内、5%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左右,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国家下达目标。确定上述目标,既考虑了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完成,又体现了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奋斗要求,努力实现经济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十三五
39、”时期,江苏和全国一样,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从国际来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开放程度较高的江苏经济影响更为直接,带来的挑战更为严峻。从国内来看,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特别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
40、效率型,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我国经济正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这既为江苏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契机,也形成了倒逼压力。从我省来看,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奋斗,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发展动力正在加快转换,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优化,发展的稳定性、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特别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在江苏交汇叠加,为我省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必须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基本趋势,准确把握江苏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新的任务要求,
41、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作为,不断增创江苏竞争新优势,开辟江苏发展新境界。三、 创新驱动发展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和要素,推动创新要素合理流动,着力构建协同有序、优势互补、科学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一)加快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施提升持续创新能力、高水平创新型园区建设、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培育、高附加值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推进开放创新、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六大行动,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落实先行先试政策,着力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新型科研机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区域协同创新等方面率先突破,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全面推进区
42、域协同创新,优化“五城九区多园”创新布局,形成高效合作、协同有序的创新体系,建设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到2020年,苏南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二)加强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园区建设强化城市创新功能,推动创新要素集聚,建立区域创新合作联动平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城市群。推动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强化综合服务功能和科技创新促进功能。推动科技园区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功能创新,建设集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为一体的创新核心区。统筹推进大学科技园、科技产业园、科技创业园、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创业特别社区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支持徐州、
43、淮安、宿迁申报国家创新城市试点,加快推进创新型县(市、区)建设。推动符合条件的省级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建立省级高新区。(三)推进区域协同创新按照苏南创新提升、苏中创新跨越、苏北创新突破的要求,探索人才、技术、成果、资本等创新要素统筹配置的新模式,提高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推进苏南创新驱动发展,更好地支撑引领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引导苏中地区更大力度集聚创新要素、培育特色产业,形成创新发展新优势。深入实施苏北科技与人才支撑工程,支持苏北地区大力引进技术和人才,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切实以科技创新支撑跨越发展。推动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组合,鼓励苏南高新区跨区域创新
44、合作与产业整合,完善与苏中、苏北地区的挂钩支持、共建分园机制,打造苏中苏北产业技术创新高地。深化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推动建设宁镇扬创新合作示范区,支持常熟市、海安县等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四、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万亿元左右(2015年价,下同),年均增长7.5%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比2015年提高40%左右。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重要突破。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主要创新指标
45、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以上水平,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框架体系基本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健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全省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2.8%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5%以上,人才资源总量达1400万人。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取得显著成效,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现代服务业贡献份额和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农业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3%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5%左右。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全面完成国
46、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任务,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质量明显提升,城镇化战略格局和生产力布局更趋合理,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体系更加完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新的区域和次区域增长极加快形成,南京江北新区建设在国家级新区中脱颖而出。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苏中和苏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提高2.5个百分点左右。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企业、城市、人才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对内对外开放新优势加快形成,对外投资中方协议额力争实现倍增,保持开放型经济领先优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在“七个更”上取得更大进展,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创业致富蔚然成风,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五年城镇新增就业500万人。实现省域教育总体现代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形成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基本社会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