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shifanwen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eshifanwen .doc(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自 考 毕 业 论 文题目:专业学生姓名准考证号指导教师职称日期论文原创性声明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中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明确本声明的法律责任,本人对本论文导致的所有问题承担全部责任。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目 录摘 要 1关 键 词 1一、引言1二、开展环境审计的必要性21、环境审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2、因地制宜突出环境审计的重点2三、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及问题3-41、对环境审计
2、认识不足42、环境审计的法律依据不完善43、环境审计主题内容单一54、环境审计人员缺乏相应的素质5四。、环境审计的发展趋势及建议61、我国环境审计处于探索阶段62、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63、搞好环境审计的建议74、积极开展合作审计95、着力构建资源环境审计整体工作格局96、进一步加强资源环境队伍建设107、建立和完善环境审计工作内容118、进一步加强环境审计理论研究11环境审计问题研究指导老师:【摘要】环境审计是一个审计领域,也是目前审计探讨的热点。我国的政府环境审计主要集中在生态(生活)建设审计和环境污染治理审计两个方面。虽然我国环境审计工作已经初显成效,但从理论研究到审计实践的各个方面尚存在
3、大量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和解决。【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资金;环境审计。一、引言越来越多的事实警示我们:我国环境问题十分险峻,环境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国家也为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2005 年 12 月 3 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强环境保护的决议以,2006 年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确立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提出加快两个根本性改变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但是总体上看,我们国家的增长方式还基本上是属于粗放型的,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未来的十五到二十年
4、,我们国家仍将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资源消耗强度将进一步增大,面对着人口不断增长,环境压力加大的挑战,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否则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新兴工业化难以实现。所以应该说,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我奥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无论讲得多高都不过分。在此旗帜的号召下,国家投入环保的资金逐年增加,但与严峻的环境形式续相比,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能否深入推进环境保护,环境审计工作已变得至关重要。二、开展环境审计的必要性1、环境审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污染情况严重,生态环境状况堪忧,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
5、难以为继,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已经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各级审计机关应当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真学习和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方针,充分认识到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面对这一影响和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关键问题,积极主动有效地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既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和措施,也是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义务。各级审计机关要通过积极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加强资源环境审计监督,维护资源环境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因地制宜突出资源环境审计的重
6、点。各级审计机关要按照“统筹规划、全面审计、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要求,抓住资源环境领域里的重点项目、重点部门、重点资金和重点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审计:一是土地、矿产、森林、水等重要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治理,特别要重点关注乱采(挖)滥伐、无序开发及侵占、围垦河湖等导致资源损失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以及非法出让、转让等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和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二是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特别要重点关注城乡居民饮用水源不达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管理运营不善、重点流域断面水质不达标、城乡土壤严重污染、规划环评不到位、工业企业“三废”(废气、废水、固废)违法排污等影响人民群众身
7、体健康的环境污染问题。三是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和生态脆弱地区生态保护,特别要重点关注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扩展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破坏生态环境等较严重的问题。其一“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观念得不偿失,是历史的实践,更是历史的教训。况且仅从资源供给能力、污染物排放总量、环境自净能力以及必须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基本国情,中国根本没有“先污染后治理”的资本。因此我国正在寻找一条人口,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对子孙后代造成威胁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环境审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环境管理是有政府部门具体承担的,他们履行环境管理的工作如何,需
8、要审计部门来见证。通过审计可以明确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的环境履行情况,找出差错,采取改进措施,从而促进环境的持续改善。保证科学发展观的实施。其二,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环境保护的法制法规,能否有效的实施法律法规,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社会上对环境保护的部门很多,在这些部门中除环保局工作比较单一以外,其他部门的管理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在这种纵横交错的机制下,责任不能具体到那个部门,为环境保护工作加大难度。造成财政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的浪费。因此有综合性监督只能的审计机关来担此大任是再适合不过的了。其三从微观角度讲,由于企业在计量产品成本时,只计算了“人造成本”,而对“资源成本”和“环境成
9、本”忽略不计,以环境的无偿占有为代价虚增利润,这也不利于今后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广泛推行环境审计就需要充分考虑社会生态资源成本,从而准确核算国民净产值和企业生产成本。开展环境审计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来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抓年代以来随着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其形成中,尽管国际研究组织和一些学者对其内涵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对下面的基本定义是有一致共识的:一是强调人类经济行为应当与自然发展相协调,而不应凭借手中的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发展;二是强调当代人在追求目前发展与消费的时候,应力求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平等,不能使
10、后代人由于现代经济过速发展而饱受环境质量下降的恶果。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是对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进行修正所确立的一种发展模式,是一种历史必然的选择。1992 年我国政府响应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号召,提出了以实施可持续发展为龙头的十大对策,这是我国由传统的环境保护走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标志。此后又从人口、环境与发展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及行动方案,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也分别制定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计划,便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得以实施。环境审计就是适应这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而产生,在更高层次上通过对政府及各经济组织履行环境治理责任的情况进行鉴
11、证与评价,从而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三、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及问题。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引擎,多年来 GDP 一直保持 10%左右的高速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经济大国,并不等于经济强国。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已直接影响到国人和后代的生存安全。为了监督国家环境政策的执行,环境治理的投入与效益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使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在可持续的基础上,环境审计势在必行。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审计机关的环境审计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逐步成为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
12、现在:一是各级审计机关越来越重视环境审计工作。省级审计机关 1998 年后大多设立了资源环境审计机构,明确了环境审计的职能;二是多数审计机关能够主动围绕当地环境保护的重点和规划,有计划地确定一些环境审计项目,开展环境审计和审计调查;三是各级审计机关不断探索环境审计工作的规律,在审计工作中积极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环境审计的方法和路子;四是在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环境绩效审计;五是环境审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不仅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还促进了专项资金的规范管理和环境保护政策的贯彻、落实,在维护环境安全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得到了各级党政领导的充分肯定;六是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开始起步
13、,正逐步为开展环境审计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但现阶段,我国环境审计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各种因素制约着环境审计工作的发展。如前所述,从总体上看,我国环境审计工作历经十几年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相比,与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的要求相比,与西方发达国家环境审计的水平相比,我国的环境审计工作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前,我国环境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1、对环境审计认识不足。我国环境治理起步较晚、起点较低,环境审计开展较迟,环境审计的意识和观念还未牢固树立。一是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尚未真正建立环境经济与社
14、会协调持续发展的理念,对经济健康发展和有效保护环境不能全面、和谐地处理;二是公众对环境审计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有时甚至误将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对立起来,对一些污染环境的现象采取默许容忍的态度;三是部分审计部门对环境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无论是开展环境审计项目的数量还是投入其中的力量都相对较少;组织开展的也主要是环保资金财务收支和重点项目专项审计。这就不能充分发挥环境审计对环境问题和责任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作用。2、环境审计的法律依据不完善。(1)环境法律法规不完善。尽管环境审计在我国提出已有 20 多年时间了,我国也颁布了近 20 多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近 400 项环境标准,
15、已基本形成了审计及环境法律法规监督体系,但仍缺乏具体实施的指导,也没有环境审计的实施办法和评价标准。与发达国家现已制定的环境法律法规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如环境会计准则、环境审计制度等都还没有制定。(2)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不完整。我国现有的会计报表仅披露经济效益指标,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指标均未披露,而国际上很多发达国家已将污染损失、资源价格列入核算科目。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规定企业必须向社会披露有关环境信息,更没有环境信息记录计量的具体标准。这就造成了环境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缺乏系统的标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极不规范,使得审计人员难以根据企业公布的财务报告来准确、客观地评价企
16、业环境管理的绩效,以及企业环境管理活动对财务成果的影响。(3)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价标准缺乏。对企业进行环境评价,审计人员必然要对环境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然而,要用哪些指标和标准来科学地反映和评价环境成本和效益,以及如何对它进行科学计量,是审计人员普遍感到为难的事情。由于我国已颁布实施的审计规范中,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因此导致了环境审计的可操作性很差,也加大了审计风险。3、环境审计的主体、内容单一。由于我国目前环境审计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部门、社会审计组织的参与程度较低。这就使得政府和审计机关只能把已经出现严重环境问题的项目列入审计计划,屡屡发生事前监督薄弱,事后亡羊补牢的现
17、象。同时,我国目前环境审计的重点基本局限于合法性审计,并延伸到环保政策的落实情况,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环保资金使用绩效的评价并未涉及。环境审计仍只限于消极的防范,与整合和重新配置有限的环境资源、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提供决策依据的目标相距甚远。4、环境审计人员缺乏相应的素质。环境审计的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很强,其难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时间不长,且绝大多数审计人员来自会计、审计等经济类专业,而从事环境审计的人员不仅要熟悉审计、财务方面的理论与实务,还必须具备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知识。环境审计人员的知识结
18、构远远达不到环境审计的要求,这势必会削弱环境审计的作用。四、环境审计的发展趋势及建议。1、我国的政府环境审计处于探索阶段。通过几年的探索,逐步明确了以下一些问题:在审计对象上,以环境保护资金为主;在审计类型上,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在审计内容上,受上述审计对象和审计类型的影响,目前我国政府环境审计主要包括对环境保护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的审计,对环境保护投资项目的审计,对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有效性的审计等内容。其中的后两项内容,是以环境保护资金为载体展开的。2、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1)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受国际环境审计发展的影响很大。其次,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在促进各国最高审计机
19、关开展环境审计,组织各区域交流环境审计经验和信息等方面非常活跃;(2)自 2000 年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成立,并且审计署当选为委员会主席后,我们参与环境审计领域的国际交流进一步增多;(3)我们应该向政府环境审计经验丰富的国家学习,如荷兰、挪威等欧洲国家的最高审计机关在对海洋环境的国际协议方面的审计、对固体废弃物的审计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些国家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可以说代表着一定的发展趋势,我们在对外交流中,也必然受到国际环境审计发展的影响。这促使我们在审计对象、审计方法、审计内容等方面进一步探索扩展,例如,今年在参加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按照
20、会议的分工,我国要提供有关固体废弃物审计的案例。而在这之前我国各级审计机关均没有开展过此类审计,为完成所承担的任务,审计署实施了对北京市医疗垃圾的审计调查,在组织方法、审计内容、审计方法、技术标准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上,将逐步增强对环境经济政策的关注。国际上政府环境审计从一开始就将环境政策作为主要关注对象。目前国际上政府环境审计所关注的环境政策主要是环境经济政策,这是因为命令控制型的环境政策执行的成本太高,并且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用,各国更多地采用环境经济政策。而且,就审计机关的评价能力而言,对环境经济政策的评价要强于对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的评价。我国在过去的计划经济
21、体制下,偏重于运用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将逐渐增强对环境经济政策的运用。在 1992 年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中,对环境经济政策做了很充分的阐述“按照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要逐步开征资源利用补偿费,并开展对环境税的研究;研究并试行把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市场价格准确反映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代价;制定不同行业污染物排放的时限标准,逐步提高排污收费标准,促进企业污染治理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要求;对环境污染治理、废物综合利用和自然保护等社会公益性明显的项目,要给予必要的税收、信贷和价格优惠;在吸收和利用外资时,要把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同时安排的内容,引进项
22、目时,要切实把住关口,防止污染向我国转移”(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计划委员会,1994)。尽管在这之后近十年的发展与改革中,环境经济政策在我国环境管理中的运用尚没有完全实现上述规划的目标,但我国环境管理的趋势必然是不断加强对环境经济政策的运用。而从另一个角度说,环境经济政策的两种最基本功能是行为激励和资金配置,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资金供给不足的局面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善,政府环境管理将侧重于通过发挥环境经济政策资金配置的功能以实现环境保护各项目标。所以,今后环境经济政策在我国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不断增强,并且将突出其资金配置功能。环境管理的这个特征,对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影响正好与国际
23、政府环境审计关注环境政策的趋势是相符的。其一、政府环境审计要关注政府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政府运用环境经济政策的必然性使其进入了审计机关的工作范围。其二、对环境经济政策资金配置功能的侧重,使得环境经济政策的目标、操作手段等更强调对资金的考虑,这恰好可以使目前以环境保护资金为主要审计对象、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要审计类型的我国政府环境审计能够比较容易地增加对环境经济政策的评价,逐步过渡到绩效上。3、搞好环境审计的建议.(1)优化经济责任审计外部环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一项关联度高,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要求高、风险大,因此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各级党委、政府应把这
24、项工作纳入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总盘子、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听取汇报、交办任务、提出要求、组织协调、排忧解难、支持依法审计、注重审计结果运用等途径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各有关职能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教育广大领导干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自觉接受审计,自觉接受监督。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等具体承办部门应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积极主动地协调配合。凡属人为阻挠、设置障碍、提供虚假情况的,纪检监察机关要及时派人帮助排除障碍,保证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对审计发现的违法违纪的人和事,要毫不手软地及时查处。
25、组织人事部门既要协助党委确定好审计对象,又要在审计成果运用方面,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把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的其他方面的考察考核结合起来,力求全面、准确、科学地评价领导干部的功过是非,使审计结果真正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审计部门要通过增强审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规范审计工作行为等手段来进一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努力为党委、政府全面考核和正确使用干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真实可靠、客观公正的审计结果报告。(2)明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国家应尽快出台一些规范性文件,以统一、规范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当前可利用以下几个评价指标进行评价:一是用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26、,经济业绩理所当然应该成为一项重要内容。经济业绩完成好坏,需要参照一些权威性的指标,这些指标主要包括:国家下达的经济发展计划、上级下达的任期经济目标、行业颁布的经济业务标准、同类先进单位达到的经济水平或行业平均水平、前任离任时实现的经济水平、单位本身历史上的最高经济水平以及组织人事部门要求考核的一些指标等。二是用国家的法律法规及财务会计制度进行评价。被审计单位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情况、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情况、个人廉洁自律情况等如何,只有一个衡量标准,即国家的法律法规及财务会计制度。按照法律法规制度进行对照,很多经济事项不用评价即一目了然。三是用审计结果进行评价。根据审计结果可以判明被审计单位财政、
27、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合法和效益,可以判明国有资产是否保值增值,重大投资决策管理效益情况以及其他被审计单位情况等。(3)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准入制度,条件成熟时,国家审计机关可对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进行资格培训,发放资格证书(也可以尝试发放业务质量可信等级证书),承认并允许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业务,以解决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4.合理转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经济责任审计能否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并不断取得预期效果,确保不流于形式,关键在于对审计结果的正确处理和应用。笔者认为,正确对待审计结果,最主要的是要把审计结果与反腐败斗争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挂起钩来,切实运
28、用到干部选任工作中去,作为识别、了解干部的重要依据。要坚持审用结合,先审后用,不审不用的原则。一是要把审计结果及时收归干部档案,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实绩档案和廉政档案制度。二是要及时分析研究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各级党委组织部门既要分析研究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量”的指标,又要在“量”的分析上得出“质”的判断;既要分析研究领导干部个人的责任,又要把握了解领导班子集体的责任。要通过对审计结果的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准确把握领导干部在领导岗位上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从而为正确运用审计结果提供有效保证。三是要把审计结果真正体现在干部选任工作中去。各级组织部门在提拔、调整干部任职的考察材料中,要有经济责任审计的内
29、容,真正做到没有经过审计的或没有这方面材料的不研究,不任免,从而切实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了解、识别乃至选任干部的重要依据。四、不断创新资源环境审计方式与方法4、积极开展合作审计。各级审计机关尤其是上级审计机关要根据环境保护跨行政区域的特点,积极组织相关审计机关和协调相关主管部门对水、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等共同关注的区(流)域性生态环境事项,通过平行或联合审计的方式开展审计和审计调查,并建立协商机制,加强审计情况的协调、沟通与交流,共同研究和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与办法。审计报告分别提交给当地人民政府,审计结果及整改措施和效果互相通报,做到目标统一、重点突出、分工明确、成果共享,促进跨行政区(流
30、)域环境问题的解决。积极开展跟踪审计。各级审计机关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资源开发利用和环保工程项目、重大资源环境管理政策措施和战略规划等(如国家大江大河及湖泊治理规划、退耕还林工程和节能减排政策执行),要积极试行跟踪审计和审计调查,确保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得到顺利实施,资源环保工作措施和规划得到落实,突出问题得到控制或纠正,促进有关部门和单位健全制度、完善措施、加强管理、改进工作。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与方法。一是积极探索使用行业主管部门已有的监测、测量技术方法(如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环境质量监测技术等),以及其他监督检查手段与方法(如排污费核定和污染物减排核算办法等),并将得出数据与主管部门数据进行
31、比较,对比较结果进行判断分析,为资源环境审计提供线索和数据;二是积极开展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审计,检查有关部门和单位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如环境统计信息系统、排污费征收管理系统和污水处理信息系统等)的安全性、稳定性、合理性和效率性,对数据的真实有效性进行核查,以推动被审计单位切实加强内部控制和改进管理。5、着力构建资源环境审计整体工作格局。各级审计机关要围绕资源环境审计工作重点,构建资源环境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相结合的整体工作格局。1.财政审计要关注各级政府制定、执行资源环保政策制度和筹集、分配、管理和使用资源环保财政资金的情况,揭露其资源环保政策制度执行不到位和资金分配、使用与管理中存在的不合规、不真
32、实等问题。其次,投资审计要关注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规划布局、立项审批、设计施工、生产运营等环节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环保产业政策,以及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的合法性、效益性,揭露其建设项目违反国家投资产业政策、环境保护措施不到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等问题。3.金融审计要关注银行贷款的投向及用途,关注“绿色信贷”政策执行情况,揭露其违背国家环保和产业政策,支持“两高”(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4.企业审计要关注企业执行国家资源环保政策法规情况和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与使用效果,以及其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与运行效果,揭露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高耗能、高污染和破坏生态
33、环境等问题。5.外资审计要关注国外贷援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国外贷援款环境项目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绩效。6.经济责任审计要关注领导人履行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尤其是完成节能减排目标、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目标的情况,揭露其由于决策失误、履责不当和管理不力造成的资源环境问题。6、进一步加强资源环境审计队伍建设完善审计工作机构。各省(市、区)审计机关要按照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要求,设立或完善专门从事资源环境审计的工作机构。市、县级审计机关要进一步明确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职责和任务;地方审计机关,特别是市、县两级审计机关应当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资源环境审计人员,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2
34、.培养审计专业人才。各级审计机关要不断充实和培养资源环境审计专业人才。一是要适当招收具有资源、环境专业(如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经济学、土地资源管理和矿业工程等)的人员充实审计队伍;二是可以采取选送业务骨干到主管部门或基层单位挂职交流、从资源环保部门选调专门人才等方式加强人才培养;三是要积极组织开展资源环境审计业务培训,帮助审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优化结构、提高素质,逐步建立起一支适应资源环境审计要求的专业队伍。3.积极聘请外部专家。审计机关应当积极开展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专家档案或专家库,聘请在资源环保领域具有丰富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外部专家,通过直接参加审计项目或召开专题研讨会
35、等方式,指导、帮助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弥补审计人员专业技能上的不足,提高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7、建立和完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制度(1)建立和完善审计机关内部组织协调机制。要针对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特点,建立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协调机构,统筹安排和组织实施资源环境审计项目,协调内设审计机构之间的关系,加强审计信息的沟通与交流,整合资源环境审计资源,积极构建资源环境审计整体工作格局。2.建立和完善审计机关与主管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各级审计机关要与本级资源环保主管部门加强工作联系、协调配合与信息沟通,建立和完善合作审计工作制度、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工作信息通报制度等,加强协调与交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和部
36、门监管的合力,共同促进和推动本地区资源环保工作。3.建立和完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规范。各级审计机关要在审计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总结审计实践经验,制定和完善资源环境审计发展规划,研究制定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指南,以及其他适合本地区、本部门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规范,不断促进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和完善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报告制度。省级审计机关应当在每年向审计署报送年度工作总结的同时,报送资源环境审计专题工作总结。市、县级审计机关每年应分别向上一级审计机关报送资源环境审计专题工作总结。8、进一步加强资源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各级审计机关要高度重视资源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合作,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基础理论与实务的研究,以指导资源环境审计实践,推动资源环境审计事业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为资源环境审计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另一方面,通过对资源环境审计实践的总结和提炼积累经验,为基础理论研究提供支撑,逐步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资源环境审计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