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训练25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训练25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课时训练25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南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儒学家沈重,被士人称为“当世儒宗”,他通晓儒、释、道三家经典,曾受到南朝梁武帝、梁元帝、北朝周武帝的器重。沈重的个人经历体现了当时()A统治者大兴儒学,维护其正统地位B儒学家已经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C儒家学者对佛教、道教思想的借鉴D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转而渴求宗教解析:南北朝时,佛道盛行,儒学受其影响,吸收佛道的精神。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题意不符。答案:C2.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儒学的影响。下列小说中人物的言论与宋明儒家思想最不相符的是()A张
2、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B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C李恢(投降刘备时说):“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D孔明:“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解析:儒学用三纲五常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将儒家思想与封建君主专制紧密结合起来。A、C、D三项都反映了忠君思想,符合宋明儒家思想的观点。B项与题意明显不符。答案:B3.宋之前,儒家重“人道”,而道教则主张“人道”应向“天道”学习,认为“道是世间万物之原”。基于此挑战,宋代儒学()A提出“天人感应”学说 B首倡“格物致知”C提出“理”为万物本原 D充实了伦理纲常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道是世间
3、万物之原”,而宋代理学家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因此答案为C。答案:C4“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使“儒学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A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B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C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D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
4、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与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相一致;“用天定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控制思想”与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相一致。答案:C5.有位宋代的儒学大师,在思想上深信“心”是世界的本原,而要了解宇宙的真相,只须向内探索,不必向外格物穷理。请问他是()A,程颢 B朱熹 C陆九渊 D王守仁解析:南宋时期的陆九渊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因此答案为C。答案:C6.“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5、)A知德合一 B格物致知C致良知 D穷理格物解析:根据“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可知材料认为心是本原,强调内心的反省,只要去掉人欲,就能回复良知的本性,因此属于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答案:C7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至明清之时已有民主启蒙色彩。下列最能体现民主启蒙色彩的是()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制天命而用之”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是明末清初黄宗羲的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启蒙思想。A、B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C为西汉时期的思想。答案:D8明末清初,进步思
6、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与宋明理学家在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等精神上一脉相承,但彼此亦有巨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前者()A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B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C彻底抨击宗教思想体系D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解析:三人是明末清初中国民本与民主思想萌芽的代表人物,特别是黄宗羲大胆地批判君权神授,反对君主专制统治。答案:D9.李贽丛书老子解中写道:“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文中李贽提出的观点是()A反对封建礼教B提倡人人平等C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D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解析:材料的意思是按照万物一体的原理,社会上根本不存在高低贵贱的区别,老百姓并不卑下
7、,王侯贵族并不高贵,体现的观点是人人平等,因此答案是B。答案:B10众多的矛盾舛错交结而又此起彼伏,由此带来的重重忧患冲淡了上一代帝王留下的文字之禁,也使天下事日益迫近地成为士人的切己之事。随后,“世风和士风都明显地发生了变化”。这一次的变化是()A知行合一思想 B经世致用思想C民主启蒙思想 D工商皆本思想解析:本题考查经世致用思想产生的背景。由材料中“天下事”成为士人的“切己之事”可以得出B正确。答案:B11.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B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C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D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明末清初三大思
8、想家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提倡“经世致用”,A、C、D三项说法正确。思想家们只是批判君主专制统治,并未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B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B12他提出天地万物“变化日新”的见解,认为一旦事物不动,就必趋腐败,“守其故物而不能日新,虽其未肖,亦而死”。不但自然界如此,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如此。他强调:“三代之法,不可挟以为名,治后世之天下。”他是()A李贽 B黄宗羲C顾炎武 D王夫之解析:本题考查王夫之的思想主张。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
9、,第14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 材料三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阳明传习录(1)据材
10、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及根本目的。(2)材料二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3)据材料三概括“良知”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认识。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第(1)问,从材料中“五常之道”“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判断其出发点;根本目的则从其阶级立场出发。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概括即可;历史影响可从正反两方面解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提炼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等信息解答。第(4)问为开放性题目,从思想理论与政治
11、、经济的联系以及思想的传承性方面解答。答案: (1)出发点:规劝统治者实行仁政。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2)见解: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道德规范是天理,即万物的本原。历史影响: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3)内涵:要有是非之心,关心民众疾苦。方法:努力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本性。(4)传统伦理道德存在为政治服务的一面;传统伦理道德不断传承发展;要善于吸收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剔除糟粕等。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
12、训材料二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乐。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三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主张在西北地区“每州县发纺织具一副,令有司依式造成,散给里下”;在东南沿海“装土产,径望东西洋而去,与海岛诸夷相贸易”。(1)材料一、二中的政治思想有何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其不同的原因。(2)对比材料二、三,黄宗羲和顾炎武的经济思想有何异同?(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思想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解析:第(1)问,“异同”可根据材料一中“民者
13、,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和材料二中“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乐”等信息归纳;“原因”可联系中央集权在西汉和明清之际不同的社会作用加以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概括出工商皆本的思想,然后联系材料三中西北地区和东南沿海不同的经济模式进行阐述。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进行归纳。答案:(1)同:都主张以民为本。异: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原因:西汉时期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明清时期,君主集权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2)同:都主张发展工商业。异:顾炎武主张因地制宜发展经济。(3)政治背景:明末清初,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专制统治危机日益加深。经济背景: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