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端州中学2015_2016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986264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端州中学2015_2016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端州中学2015_2016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端州中学2015_2016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端州中学2015_2016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5-2016上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火塘是少数民族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每年都要进行火塘祭祀,祈求家人安泰。火塘还是一个家庭的象征,分家时要另立火塘。这种习俗源于()A图腾崇拜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2、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后来却使国家政权削弱的是()A宗法制的实行 B分封制的实行 C郡县制的实行 D三省六部制的实行3、史载:西周的诸侯国“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这反映出()A政治权力按血缘关系分配 B西周分封制逐渐走

2、向崩溃C周天子开始加强中央集权 D诸侯国的权力有等级差别4、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汤因比赞叹:“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来的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汤因比所说的保持中国统一的“精神文明”应该是()A历代忠君报国的忧患意识 B宗法制度维系的家族观念C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D儒家学说倡导的伦理道德5、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从文明发展

3、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6、(2013广东文综)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7、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禅让制 分封制 世卿世禄制 宗法制A B C D8、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C诸子平等的财

4、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9、“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这反映出唐代()A宰相有职无权 B皇权至高无上C三省六部制不成熟 D尚书省地位下降10、王昶军机处题名记云:“本朝谕旨诰命,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上谕亦有二:明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审定。”材料说明军机处()A成为内阁的协理机构 B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C掌握军政要务决策权 D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11、“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

5、条在某种程度上孕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令研究者“倍感兴趣”的政治制度是指()A郡县制 B刺史制度 C科举制 D谏议制度1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A增加了官吏人才来源B扩大了官吏权力范围C完善了官员选拔程序D加强了思想控制程度13、史载明代内阁“掌献体可否,率陈规海,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这说明两者都()协助皇帝处理国政代行丞相职权

6、,正式统率六部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扩大了统治基础A B C D14、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一书指出: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这三个阶段依次是()A三公制、三省制、军机制 B三公制、六部制、内阁制C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 D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15、有资料显示,自梭伦时代起某段时期内,雅典的公民权对新移入的外邦人有条件地开放。到伯利克里时期则规定,其父母皆为雅典人者,始能为雅典人,拥有雅典公民身份。这说明()A梭伦时代雅典公民权向所有居民开放 B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制发展到顶峰C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表现为公

7、民范围的不断扩大D随着雅典实力的不断增强对公民权的限定日益严格16、秦朝实行的郡县制、雅典的梭伦改革都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进步影响,它们的共同特点是()A加强了中央集权 B缓和了社会矛盾C打破了世袭特权 D推进了民主进程17、海伦琼斯在建筑与民主中说:“公民的权利与规模意味着政治是在公开场合进行的。而雅典人通常在雅典卫城西面的普尼克斯山半圆形的山坡上集会。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此段描述()A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开放性 B反映了雅典分权与制衡的民主原则C折射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D揭示了雅典民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18、古代雅典民主制实行抽签选举

8、、轮番而治,这一做法( )有利于全体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 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的公正无私 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A B C D19、十二铜表法有这样的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这体现了()A十二铜表法维护了贵族的利益 B十二铜表法蕴含法治的精神C十二铜表法使平民的权益得到保护D十二铜表法使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20、罗马法是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下列司法理念中,明显违背罗马法原则的是()A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 B被告有权利在法庭上同原告对质C主要按照以往的习惯和判例进行判决 D主要按照法律和法学家解释进行判决二

9、、非选择题(共40分)21、国家是文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国家政权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时代不同而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材料一 (秦国)以征服其他国家为职志,其所拟之消灭者仅是对方的王室与贵族,秦王本身的重要卿相,却全属客籍,即统一天下之后亦然。秦之记录里看不出人民因原有国籍而受亲疏歧视的待遇。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二 吴王濞招天下之亡命之徒铸钱,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收入多于国家租税,而贵族与商人,声千互通,相为消长,这些情况皆足以动摇政局。 据钱穆秦汉史整理(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

10、所学知识指出为避免 “因原有国籍而受亲疏歧视的待遇”秦采取的政治举措及其历史进步性。(6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汉王国对中央构成哪些方面的威胁。汉代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实践的效果说明的本质问题是什么?(6分)(3)根据所学知识,分别列举西汉、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0分)22、(18分)官吏选拔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类的政治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关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 雅典人口总数雅典公民总数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表决形式程序罪名陪审员审判员产生方式约40万约4.2万6000501抽签举手一审制慢神和蛊惑青年 、材料二 唐代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及内容 科目

11、初试二试三试 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 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1)据材料一,古代雅典公职人员的选拔有什么特点?并做简要评价。(7分)(2)据材料二,概括唐代科举制的特点。(3分)(3)对比材料一、二,指出二者在官吏(公职人员)选拔上的异同点。(8分)2015-2016上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答题卡一、选择题(共6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22分) (1) (2) (3) 22.(18分)(1) (2) (3)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