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第4章第34节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练习新人教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届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第4章第34节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练习新人教版必修3.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练习教师版(40分钟100分)一、基础全面练(共9小题,每小题5分,共45分)1.下列选项中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的演替是优势种依次取代的过程B.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C.次生演替达到顶极群落后将永远保持原状D.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同于自然演替【解析】选C。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称为群落的演替,即优势种依次取代的过程;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次生演替达到顶极群落后保持动态的平衡;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同于自然演替。2.(2013海南高考)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
2、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关注以下两点:(1)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是有无土壤条件。(2)不同的环境群落演替的结果不一定相同。【解析】选A。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甲地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
3、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若没有外力干扰,一般都可以演替到森林这一最高阶段;在火山岩上首先出现的是地衣,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以分解火山岩表层,形成细小颗粒,为苔藓提供了可以附着生长的一层土壤;自然演替的结果是生物种类越来越多。3.(2015肇庆模拟)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D.甲和乙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则生物不一定发生进化【解析】选C。对比甲、乙曲线的变化,说明它们之间是捕食关系:甲乙。M点时
4、,从整体上看,甲种群数量逐渐减少,造成甲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该生态系统趋于稳定,这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结果。4.(2013江苏高考)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边坡处理方式植被覆盖率(%)小型土壤动物土壤有机质(g/kg)物种数个体数甲种植植物973726019.8乙不干预892811.9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
5、乔木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明确动植物种类数目增多导致群落稳定性增加。(2)明确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和环境接近平衡时,演替速度趋缓。【解析】选B。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群落演替。移栽植物使群落营养结构复杂化,群落的稳定性增强;移栽植物为土壤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和食物等,会导致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自然演替情况下,如果环境适宜,边坡甲上能自然长出乔木;次生演替过程中,开始时演替速度往往较快,随时间延长,群落和环境逐渐接近动态平衡,演替速度下降。5.如图,纵轴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
6、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解析】选D。从题图曲线可以看出:甲、乙、丙三种鱼的主要食物分布在不同的深度,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它们的食物分布区域有重叠部分,故三者间存在竞争;图中三种鱼类随着食物的变化而有不同的分布,体现了它们的捕食状况(而非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的曲线与题图曲线不符。6.下列对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中,至少有一种不能独立生活B.寄生生物属于异养生物,寄主可能是异养生物,也可能是自养生物C.竞
7、争在种内与种间普遍存在D.捕食可发生在动物与植物、动物与动物之间【解析】选C。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同生死,共患难”,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分开后双方不能独立生活或至少一方生活不好;寄生生物从寄主那里获得营养,所以是异养的,寄主则既可以是异养的也可以是自养的;竞争是发生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生物之间的,同种生物个体间对生活资源的争夺,属于种内斗争,不能叫做竞争。7.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
8、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物种数量不等于生物的数量,即物种数量多代表营养结构复杂,不代表种群密度大。【解析】选C。由图可知,纯茶园的物种数少,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差,易暴发虫害;10月份的杉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大,但并不能说明各物种在此时的种群密度最大;同时也可以看出,6月份时,梨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大,其营养结构最为复杂,因为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取决于物种的丰富度;人类生产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因此人类的活动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8.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
9、历时短C.甲中处的物种组成相同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群落均可演替成森林【解析】选C。在火灾后的森林上进行的次生演替,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恢复物种的丰富度,但次生演替之后的物种组成和以前的不一定是一样的。乙群落的演替是初生演替,物种丰富度增加速度慢。不论哪一种演替,只要条件适宜,最终均可以演替成森林。9.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装置的花盆壁丙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
10、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解析】选C。由图可知,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花盆壁丙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可以杀死动物,并利于保存。【延伸探究】调查土壤小动物为什么不采用标志重捕法?提示:许多土壤动物(如鼠妇、蜈蚣、马陆、蚯蚓以及多种多样的昆虫)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此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二、能力培优练(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10.如图表示某地域中以
11、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生存和繁殖的范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B.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解析】选D。由坐标图可知,甲种群生活在相对低湿度、低温环境中,乙种群生活在相对高湿度、高温环境中,因此在高湿、高温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从图中看不出甲、乙两种群是竞争关系,也不能确定温度和湿度是决定种群数量的因素。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是群落的特征,不是种群的特征,故B错。11.为了研究某降水丰沛、气温较高的山区群落演替的规律
12、,生态学家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做同一群落在不同演替阶段的原理,研究了灌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4个群落的相关特征,结果如下表(叶面积指数是指每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灌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生产者固定有机物的量t/(hm2a)17.43116.61150.8155.50总呼吸量t/(hm2a)15.9392.73124.8140.98叶面积指数2.4811.2817.766.63植被干物质的量(t/hm2)6.65377.52398.57184.74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叶面积指数逐渐减小B.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前期植被的干
13、物质量增长迅速,后期增长缓慢C.4个群落中灌草丛和常绿阔叶林有垂直结构,其余两个群落则没有D.植被干物质的量只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细胞呼吸有关【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明确三点:(1)群落演替过程中,表格中4种成分的变化特点。(2)题干所涉及的4个群落间的演替顺序。(3)植被干物质的量变化的原因有内因(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和外因(如被捕食等)。【解析】选B。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优势物种分别为灌草丛、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群落演替过程中,叶面积指数越来越大,故A错误;从灌草丛到针叶林植被干物质的量增长了184.74-6.65=178.09(t/hm2),从针叶
14、林到针阔叶混交林植被干物质的量增长了377.52-184.74=192.78(t/hm2),从针阔叶混交林到常绿阔叶林植被干物质的量增长了398.57-377.52=21.05(t/hm2),故B正确;垂直结构是群落的空间结构之一,任何群落都具备这一结构,故C错误;植被干物质的量不仅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细胞呼吸有关,也与植被的种类等有关,故D错误。【延伸探究】(1)从题干中4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分析,稳定性最强的是哪种群落?并说明原因。提示:常绿阔叶林。该群落生产者固定有机物的量最多,为其他生物提供更多的生存条件,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稳定性最强。(2)题中针叶林取代灌草丛进而作为优势
15、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针叶林比灌草丛更容易获取阳光。三、大题规范练(共2小题,共43分)12.(20分)(2013新课标全国卷)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演替阶段群落类型植物种数/种草本植物灌木乔木1草丛34002针叶林521213针阔叶混交林6724174常绿阔叶林1063116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条件也得到了基本保留。(2)在由上述群落构
16、成的相应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生态系统。(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两点:(1)群落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前者是物种由无到有的过程,后者一般是物种由少到多的过程。(2)一个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往往呈负相关关系。【解析】本题以某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重新恢复为命题线索,综合考查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1)根据题干可知,该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后逐渐得以恢复,在此过程中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而原有的土壤条件也得到了基本保留,
17、因而在恢复的过程中群落的演替类型应为次生演替。(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植物种类更多,能为动物提供更为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因而动物分层现象就较为复杂。答案:(1)次生土壤(2)草丛常绿阔叶林(3)复杂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延伸探究】(1)上述演替阶段1的草丛群落是否具备垂直分层现象?提示:草丛群落也具有垂直分层现象。(2)不同类型群落恢复力稳定性或抵抗力稳定性大小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提示:群落的抵抗力稳定性主要与群落中物
18、种丰富度及群落结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恢复力稳定性则往往与抵抗力稳定性呈负相关。13.(23分)某研究小组的同学调查了野外山坡上三个不同地点A、B、C的植物群落,并测量了三个地点的土壤特征等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根据所得数据回答问题。生物种类地点A(山腰)地点B(山腰)地点C(山腰)草3种5种9种蕨类7种5种8种灌木15种4种2种松树0种2种0种落叶树20种5种0种非生物因素地点A(山腰)地点B(山腰)地点C(山腰)风速低高高距地1.5米的光强低中高土壤湿度(%)483515土壤的有机质(%)6.53.82.5土壤深度(cm)30010015土壤含氨量(mgkg-1)9.44.52.3(1)根据
19、调查结果判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是地点处的植物群落。(2)如果遭遇山火,山坡上的植被彻底烧光,则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演替。群落演替总是向着方向发展,直至达到为止。(3)如果地点A、B、C处的光照条件同等充足,则能更有效地利用太阳光能的是地点处的植物群落,原因是。(4)土壤中的有机质需经过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当土壤缺氧时,将抑制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据此可知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方式为。(5)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是。(说出不少于两个原因)【解析】(1)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量的多少,比较A、B、C三处的生物种类并进行统计后可得出A处生物种类数最多,物种丰富度最大。(2)遭遇山
20、火,山坡上的植物被彻底烧光,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着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而将发生的是次生演替过程。在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总是朝着生物种类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的,直至达到稳定状态(顶级群落状态)为止。(3)在地点A处植物群落分层多、土壤中水和矿质养料丰富,这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因而更能充分利用光能。(4)土壤中的有机物会通过土壤中的微生物(或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再被植物吸收利用。植物根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无机盐离子,缺氧可抑制细胞有氧呼吸,减少能量的供应,因而会抑制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5)据表中信息可知:地点C水和无机盐含量少,不能为高大树木提供充足的营养;且土壤浅、风速高,高大树木易倒伏。答案:(1)A(2)次生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稳态(顶级群落)(3)A地点A处的植物群落分层多、土壤中水和矿质养料丰富(4)微生物的分解主动运输(5)土壤中缺少相应的水分和矿质养料;土壤浅,不足以维持高大植物的生长-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