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_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4课商业的发展同步检测北师大版必修2.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958968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_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4课商业的发展同步检测北师大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5_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4课商业的发展同步检测北师大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_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4课商业的发展同步检测北师大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_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4课商业的发展同步检测北师大版必修2.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四课 商业的发展建议用时实际用时满分实际得分45分钟100分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中国先秦时期商业的发展情况叙述有误的是()A.原始社会末期,就已出现商品交换B.甲骨卜辞记载了中国西周的商业状况C.商代后期,流通的货币有骨贝和铜贝D.商业发展促使城市不断涌现2.据史料记载,元月十五日,京城中几个主要佛寺竞相举办法会,吸引人群;大街上百姓提灯游行,争奇斗艳,四处张灯结彩,好不热闹。皇帝特地下诏,当天京城大街特许夜行,官府不加取缔。这段文字描述的景象最可能发生于(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

2、清代3.“崤函帝宅,河洛王里”,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下列有关古代洛阳商业发展的叙述,比较符合史实的是( )A.二里头(今洛阳境内)发现商代的“贝”,表明其在商代开始出现商业活动B.隋朝时期的洛阳商贸经济十分发达,商业活 动不再受官府统一监管C.唐朝洛阳“商贩贸易,车马填塞”,说明其商业活动完全突破市的界限D.北宋时期的洛阳商店、酒楼随处可见,商业区已同居民区紧密结合4.元稹在估客乐中写道:“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题干材料反映的信息是()A.商人经商不计利润 B.富商大贾周流天下C.商人重利轻别

3、离 D.长安城的繁华5.1820年,龚自珍在西域置行省议中建议:“山西号称海内最富,土著者不愿徙,毋庸议。”“山西号称海内最富”主要是因为( )A.晋商财力雄厚 B.小农经济发达C.手工业发达 D.自然资源丰富6.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有人说,该画折射出了“时代的风采”。“时代的风采”是指( )A.手工工场兴起B.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C.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形成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7.临淄的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利。汉武帝时主父偃称“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这反映了当时的临淄( )A.农业发达 B.商业发达C.牧业发达 D.出现资本主

4、义萌芽8.都城纪胜记载:“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梦粱录记载“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以上两段材料记载的商业状况最早出现的时间是( )A.秦汉 B.隋唐 C.宋代 D.明清9.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中国古代的城修筑得相当雄伟,有深广的护城河,数量相当多,遍及全国,但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由此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 筑城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 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 政府非常

5、重视城市商业贸易A. B. C. D.10.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这对整个欧洲大陆都具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A.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B.大量商业市镇兴起 C.生产领域出现私人作坊 D.出现东市、西市商业区二、非选择题(共40分)11.城市,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北宋都城的万千气象从不同侧面折射了北宋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

6、增加。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材料二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材料三 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两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居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材料四

7、宋代的都市化也反映货币经济的发展。宋朝铸造的铜钱超出唐朝时的10倍以上,但仍不敷应用。在缺铜的情形下,宋真宗年间出现民间发行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后来为政府接办。 孙隆基鸟瞰中国千年史材料五 经济、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的转移,常常导致城市的盛衰。北宋都城东京,自五代后梁建都以后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五,概括东京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15分)(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10分)(3)请以北宋东京为例,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15分)答案与解析1

8、.B 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能力。甲骨文记载的是商代的历史,不会涉及西周的商业状况。所以B项符合题意。2.B 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偶尔出现夜市,不是经常性的,所以最可能是在唐朝。宋代的城市已彻底打破坊市界限,既有日市,也有早市和夜市。 3.D 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城市洛阳发展沿革历史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二里头文化是夏朝文化遗址,而贝作为实物货币在夏朝就已经出现,故应排除A项;隋唐时期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对商业活动实行严格限制,不会“完全突破市的界限”,故应排除B项和C项;北宋商品经济活跃,打破了坊市制度,居住区和商业区已无明显界限,故D项符合题干要求。4.B本题主要考查阅读

9、分析能力。从“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可以看出是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商人经商不计利润是错误的,材料也没有反映“商人重利轻别离”与“长安城的繁华”。5.A 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可知是清代,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商人群体,山西商人被称为晋商,他们善于经商,财力雄厚。1820年属于清朝时期,这一时期,晋商等地方商帮势力强大,形成“山西号称海内最富”的局面,故选A项。6.B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反映了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7.B 据材料信息“市租千金”分析,“市”是买卖场所,我们可以看出临淄的商业发达。8.C 都城纪胜是一部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酒楼

10、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大意是酒楼歌馆一直到凌晨四更天才歇业,而五更天官员都准备上朝,有商家就趁这个时间很早开业。梦粱录是宋人吴自牧著的一本描写南宋都城临安市情风貌的书。“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大意是自大街到各小巷,大大小小的店铺到处都是,没有空闲的房屋。这些材料反映的商业状况最早应该出现在两宋,北宋的“市”开始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9.A 中国古代城市既是军事堡垒、政治中心,也是商品交换中心。城市建筑一般也体现了森严的等级制度。本题中说法错误,封建社会基本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对商人和商业活动进行限制,故政府非常重视

11、城市商业贸易一说不能成立。10.A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是商业领域的重大革命。B项是在明清时期;C项在宋代之前已经存在;宋代坊市界限已不复存在,形成了街市,故D项错。11.(1)农耕经济的发展;政府商业政策的放松;政治中心的影响。(2)城市规模大,人口多;经济功能增强,商业贸易繁荣;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放松了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货币经济发展,出现纸币。(3)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性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大;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解析:本题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和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