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化学第二轮专题复习第7讲物质构成的奥秘_提高篇2017新题赏析课后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中考化学第二轮专题复习第7讲物质构成的奥秘_提高篇2017新题赏析课后练习.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七讲 物质构成的奥秘提高篇2017新题赏析题一: 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在C图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补充此图形的依据是_。 (2)A到B的过程中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 。 题二: 如图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前后,溶液的pH不变B反应前后,Na+和Cl-的数目不变C反应前后,H+和OH-的数目不变D反应前后,H2O的数目不变题三: 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 (1)从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角度分析,氧元素与硫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_; (2)写出11号和17号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_
2、; (3)同一周期(横行)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具有共同的特点是_。 题四: 已知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各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请回答: (1)在化学反应中,钠元素的原子容易失去电子变成_(填“阴”或“阳”)离子; (2)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中的_数关系密切; (3)从原子结构方面看:同一周期的元素具有相同的_数; (4)在此周期中,各元素的原子结构呈现的变化规律是:_依次递增。 (5)氯离子(Cl-)的结构示意图为:_。 题五: 一瓶NaOH溶液在空气中完全变质,图中小球分别表示在变质前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其中“”表示的微粒是_。A. Na+ B. OH- C. CO D. H+题六: 如
3、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1)该反应共涉及到_种分子,其中属于单质的为_(填化学式)。 (2)该反应中B与D的质量比是_(结果用最简整数比表示)。 (3)对此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_(填序号)。 a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均未改变 b加入催化剂可提高产物质量 c利用此反应可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 题七: 用“”和“”分别表示氮原子和氢原子,如图是氮气与氢气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微观模拟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B图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 (2)此变化中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 (3)结合该图示从微观角度解释由A到B变化的实质是_。 题八: 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 (1)B框中的
4、物质属于_(填序号:化合物、单质、纯净物、混合物)。 (2)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此图说明化学反应前后发生改变的微粒是_。 题九: 下面是元素周期表中某些元素的部分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3周期11 Na钠镁16 S硫17 Cl氯18 Ar氩第4周期19 K钾20 Ca钙(1)Mg元素的核电荷数=_。 (2)钠元素和硫元素处于同一周期的原因是_。 (3)钠元素和钾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_。 (4)请写出钾元素和硫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_。题十: 如表为元素周期表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利用下表回答相关问题:(1)镁元素的原子序数为_,化学反应中该原子比较容易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5、变成_(填离子符号)。 (2)写一个与Ne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阴离子_(填离子符号)。 (3)由13、17号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 (4)对上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有很多规律,请写出其中两条:例如:规律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相等。规律_。规律_。 题十一: 把一定质量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甲乙丙丁反应物的质量(g)7.62.00.20生成物的质量(g)3.2a5.80.4A. a=1.4B. 反应中的甲、丁发生改变的质量比是 11:1C. 甲和乙是生成物D. 丙一定是单质题十二
6、: 在密闭容器中,某反应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涉及甲、乙、丙和丁四种物质,它们的微观示意图和反应前后的质量如表所示物质序号甲乙丙丁微观示意图反应前质量/g345010反应后质量/g0xyz(1)甲的化学式为_。 (2)表中的四种物质中,含氧元素的化合物是_(填物质序号)。 (3)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4)一位同学在计算x,y和z数值的过程中,列出了以下等式,其中正确的是_(填字母序号) A. x + y + z = 86 B. y + z = 85 C. (50x):z=32:64 D. (50x):(y1)=8:3题十三: 向滴有几滴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 (1
7、)上述过程的实验现象为_。 (2)如图表示该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写出每种图形代表的离子。(填离子符号) _;_; _ (3)氨水(NH3N2O)也能使酚酞变色,原因是氨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均含有一种相同离子,该离子是_。(填离子符号) 题十四: 如图为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中填写的离子符号为_; (2)请根据如图信息,从微观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_; (3)请另外再写出一个符合上述反应实质的化学方程式;_。物质构成的奥秘提高篇2017新题赏析题一: (1);质量守恒定律;(2)氢分子和氧分子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
8、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不变,则可知C图还有一个水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故图: (2)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变化是氢分子变为氢原子,氧分子变为氧原子,因此A到B的变化中发生改变的粒子是氢分子和氧分子。 题二: B解析:A. 反应前烧杯中是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大于7;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的H+和OH-没有剩余,溶液呈中性,pH=7,故选项A说法错误。B. 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H+和碱中的OH-结合生成了水分子,反应前后Na+和Cl-的数目不变,故选项B说法正确。C. 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H+和碱中
9、的OH-结合生成了水分子,反应前后H+和OH-的数目一定改变,故选项C说法错误。D. 反应后生成了水,反应前后水分子的数目要发生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题三: (1)最外层电子数相等;(2)NaCl;(3)电子层数相同 解析:(1)从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角度分析,氧元素与硫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最外层电子数相等;(2)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因此+1价的钠元素和1价的氯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Cl;(3)同一周期(横行)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具有共同的特点是电子层数相同。故填:最外层电子数相等;NaCl;电子层数相同。题四: (1)阳;(2)最外层电子;(3)电子层;(4)原子的质
10、子数(或最外层电子数)(5) 解析:(1)钠元素的原子容易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质子数不变仍为11,电子数变成2+8=10,质子数比电子数多1,粒子带正电,为阳离子;故答:阳;(2)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结构中的最外层电子数;故答:最外层电子;(3)图中所列第三周期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都分为三层,同一周期的元素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故答:电子层;(4)在此周期中,各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从11到18逐渐增加、最外层电子数从1到8逐渐增加;故答:原子的质子数(或最外层电子数);(5)氯原子得1个电子后形成氯离子(Cl-),即最外层电子数由7个变成8个,其它不变;故答:。题五: C解析:氢氧化钠长期露置于
11、空气中容易变质,是因为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氢氧化钠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 + 2NaOH = Na2CO3 + H2O。由NaOH溶液吸收CO2的反应及溶液中微粒的变化可知“”在反应后新生成的离子,应为CO,故答案为C。题六: (1)四;N2;(2)4:1;(3)c 解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O2+4CO 4CO2+N2;(1)据图可以看出,该反应中共涉及到4种分子,属于单质的物质是氮气,化学式是:N2。故填:四,N2;(2)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B与D的质量比是:(428):28=4:1,故填:4:1。(
12、3)a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均未改变,错误,氮元素和碳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改变;b加入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不可提高产物质量,错误;c利用此反应可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正确;故填c。答案:(1)四; N2;(2)4:1;(3)c。题七: (1)(2)氢分子、氮分子(3)一定条件下,氢分子分成了氢原子,氮分子分成了氮原子 解析:(1)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新组合,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所以应补充一个氮原子和一个氢原子如下:(2)由微粒的变化可知,此变化前后发生改变的微观粒子的名称是:氢分子、氮分子;(3)由该图示微粒的变化可知,由B到C变化的实质是:在一定条件下,氢分子
13、分成了氢原子,氮分子分成了氮原子。题八: (1);(2)2H2S+3O22SO2+2H2O;分子 解析:由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物是硫化氢和氧气,硫化氢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硫,即生成物是水和二氧化硫,因此(1)B框中的物质为氧气,是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属于单质;(2)根据分析该反应是硫化氢和氧气点燃生成水和二氧化硫,去掉一个没有参加反应的氧气分子,微粒个数比为2:3:2:2,方程式为:2H2S+3O22SO2+2H2O;此图说明化学反应前后发生改变的微粒分子是分子,不变的是原子; 故答案为:(1);(2)2H2S+3O22SO2+2H2O,分子。题九: (1)12(2)其核外电子层数相同(3)
14、最外层电子数相同(4)K2S 解析:(1)因为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等,且从左向右核电荷数依次增大1,所以由钠的核电荷数是11,可知镁的核电荷数为12;(2)因为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等,所以钠元素和硫元素处于同一周期的原因是其核外电子层数相同;(3)因为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性质,由表中数据可知钠元素和钾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所以两者化学性质一定相似;(4)由表中数据可知钾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是1,易失掉该电子,所以其化合价常表现为+1价,而硫原子最外层电子数6,易得到两个电子,所以其化合价常表现为2价,所以两者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K2S; 故答案为:(1)12;(2)其核外电子层
15、数相同;(3)最外层电子数相等;(4)K2S。题十: (1)12;失去;Mg2+;(2)O2-;(3)AlCl3;(4)同纵列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同一周期元素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解析:(1)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镁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2;最外层有2个电子,化学反应中该原子比较容易失去两个电子,成为8电子稳定结构,变成Mg2+。(2)根据元素周期表分析8号元素,为氧元素,为非金属元素,其最外层电子数为6,易得到2个电子,而达到8电子的相对稳定结构,其结构与氖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可以据此写一个与Ne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阴离子:O2-。(3)依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由13号元素为铝,化合价
16、为+3价,17号元素为氯,化合价为1,故由l3、17号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Cl3。(4)通过分析元素周期表可知,同纵列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同一周期元素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故答案为:(1)12;失去;Mg2+。(2)O2-。 (3)AlCl3。(4)同纵列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同一周期元素核外电子层数相同。题十一: B 解析:A. 由质量守恒可知a=7.6+2.0+0.2-3.2-5.8-0.4=0.4,选项A错误; B. 反应中甲、丁发生改变的质量比即是4.4:0.4=11:1,选项B正确;C. 反应前后质量减少的是反应物,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据此可判断出甲、乙为反应物,丙、丁
17、为生成物,即甲+乙丙+丁,选项C错误;D. 从甲+乙丙+丁中,无法判断出物质丙的类型。故选B。题十二: (1)H2S(2)丙、丁(3)2H2S+3O22H2O+2SO2(4)D 解析:(1)由图示可知,甲的化学式为H2S。(2)表中的四种物质中,含氧元素的化合物是水和二氧化硫。(3)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3O22H2O+2SO2。(4)由质量守恒定律定律可知2H2S+3O22H2O+2SO268 96 36 12834 50x y1z 解得:x = 2 y = 19 z = 64,Ax + y + z = 85,故A错误;By + z = 83,故B错误;C(50x):z = 48
18、:64 32:64,故C错误;D(50x):(y1)= 8:3,故D正确。故答为:(1)H2S;(2)丙,丁;(3)2H2S+3O22H2O+2SO2;(4)D。题十三: (1)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2)Na+;OH-;Cl-;(3)OH- 解析:(1)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方程式为:NaOH + HCl = NaCl + H2O;氯化钠呈中性,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中性溶液不能使酚酞变色,因此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2)反应前,溶液中含有大量的氢离子、氯离子,钠离子、氢氧根离子,反应后,溶液中含有大量的氯离子、钠离子;故三种离子分别为:Na+、OH-、Cl-;(3)氨水(NH3H2O)也能使酚酞变色,原因是氨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均含有一种相同离子,该离子是OH-答案:(1)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2)Na+、OH-、Cl-;(3) OH-。(1)H+;(2)H+和OH-结合生成H2O分子;(3)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解析:(1)如图“”中填写的离子为氢离子,符号为:H+;(2)由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对比反应前后微粒的变化可知,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H2O分子;(3)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硫酸钠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H2SO4+2NaOH=Na2SO4+2H2O;-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