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精编】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与政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精编】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与政策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9页 共9页“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与政策研究【原文出处】宏观经济研究【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911【原刊页号】38,30【分 类 号】F3【分 类 名】产业经济【复印期号】201002【英文标题】A Study on the Strategy and Policy of Chinas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during the 12th Five Year Plan Period【作 者】王岳平【作者简介】王岳平,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摘 要 题】产业结构
2、【正 文】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制定,要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结构性缺陷,适应未来需求和国内外条件变化。但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目标并不是唯一的,既要处理好静态资源配置优化与长期动态演化的关系,也要统筹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是一个长期变量,因此,“十二五”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应把握好我国工业化阶段性转变的过渡时期的特点,既要着力解决“十二五”时期面临的主要矛盾,也要着眼于为其后的结构转型创造条件。一、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矛盾特征与“十二五”时期结构调整面临的起点(一)我国产业结构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向关键环节和生产性服务业滞后的制约我国经济面临着结构性矛盾,
3、这已经成为共识,但对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的认识并不统一。既有比较一致的看法,主要包括: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第二产业中,消耗资源多、环境污染大的能源原材料型重化工业比重过大,一些产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而高技术产业和高加工度产业发展不足。但也有不一致的看法,主要包括:一种观点认为,我国产业结构具有适应市场需求、朝着升级方向演变的特征,支撑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第二种观点认为,我国产业结构呈现某种低度化和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的特征。甚至有人认为重化工业并不是工业化所必经的阶段,应该学习发达国家向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变。其中,既有对实际情况的解释性观点,也有根据矛盾、冲突和理想状况
4、提出未来调整的方向。它们之间在各自的讨论区间内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有一些问题只是表象而非本质,尤其是对产业结构评判的标准或依据是什么,目前尚没有个统一的意见,也导致了在产业结构问题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根本上来说,评价产业结构应从最基本的原则,即从生产要素配置的基本原理和产业结构的功能来考察。前者主要是关注生产要素配置的短期和静态效益,而后者关注长期和动态利益,不仅包括增长效应,还应包括协调效应、分配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按照上述标准,我国产业结构基本上适应了需求变化,比较好地发挥了其增长效应,生产要素虽然没有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但呈现出向生产率增长率高的部门转移的趋势;协调效应、分
5、配效应和就业效应不理想,环境效应问题比较突出。比如在环境效应方面,过度依赖重化工业的扩张,加上相关制度建设滞后,使得资源、环境难以为继。在就业效应方面,由于在剩余劳动力还没有得到充分转化就开始了资本深化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就业矛盾仍然突出。在分配效应方面,由于过度集中于一般加工制造环节,在全球产业链中,国外高端环节的垄断与国内加工制造环节的过度竞争与产能过剩,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摩擦加剧,并使得国民所得比重下降。但总的来看,上述矛盾集中体现在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供应链管理和分工深化等关键环节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滞后,而非简单数量比例关系的不协调,也就是说,我国产业结构的主要矛盾已由过去部门之
6、间比例关系的不协调转向关键环节和生产性服务业滞后的制约。(二)“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新的起点“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摆脱国际经济危机影响和走出国内经济调整迈向新繁荣的时期,是我国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过渡时期,同时也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首先,由工业化、城市化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仍将有条件取得比较高的速度增长,但很有可能呈现前低后高的格局。虽然此轮国际金融危机是在全球经济增长需要新的推动力,国内调整刚刚启动、前期积累的矛盾尚未得到有效释放的条件下爆发的,加快增长面临的制约因素较多、较强,从低谷到恢复到高速增长所需时间也会长一些,但是
7、,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支撑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较高速度增长的基本面并没有根本的变化。第二,“十二五”时期,信息技术和全球化效应递减,而其他新的技术革命还在酝酿之中,美国过度消费模式也将发生一定改变,由此决定外需对我国经济的带动作用将有所减弱,内需将成为更加重要的驱动力量,将对产业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三,近期着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刺激内需,尽管我国试图改变消费比重持续下滑的局面,但是以投资带动的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将更加强化,将面临更加突出的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及结构调整方面的要求。第四,“十二五”是我国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过渡时期,既要考虑近期扩大内需带来的结构变化和“十二五”时期产业
8、结构调整的压力,也要着眼于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要求,着力培育下一轮经济增长的高增长性行业。二、“十二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要求(一)基本原则“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过渡时期,立足我国大国国情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着力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矛盾,产业结构调整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处理好中近期扩大内需及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与长远目标的关系,坚持长短结合的原则;二是处理好参与国际分工与改善贸易条件的关系,坚持有利于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和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的原则;三是处理好产业结构升级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坚持提升要素禀赋和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相结合的原则;四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
9、环境的关系,促进集约发展、节约发展和环境友好的原则。(二)调整目标和思路作为战略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不同于填平补齐的数量调整,应立足于我国产业发展基础和解决结构性矛盾,着眼于形成我国的动态比较优势,提高国际分工地位,获取更高的国际分工利益、资源再配置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其核心并不表现为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变化,而主要表现为从产业链、价值链的角度突破关键环节。也就是说,“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应是强化薄弱环节,继续发挥其增长效应,提高结构的分配效应,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环境效应,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宜按照以下思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提升国际
10、分工地位,提高资源再配置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实施“突破关键环节”的战略,重点突破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培育、技术服务、供应链管理等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切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构筑四大格局:一是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型产业规模化的产业结构优化格局;二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协调配套、共同发展的企业组织合理化格局;三是内源性发展与外源性发展相结合的复合化格局;四是工业新型化与农业产业化和服务业现代化相互支撑、共同促进的融合化发展格局。(三)战略任务1、着力突破关键环节,加快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变针对我国产业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来
11、自过度偏重加工制造,并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加工制造能力,无论是从全国还是从全球竞争来看,这种加工制造能力都呈现过剩和过度竞争的态势,但我国研发、设计、营销、供应链管理、品牌和专业化服务薄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的产品少,关键设备、关键部件、关键原材料仍然高度依赖进口,使得我国国际分工地位低下、贸易条件恶化,并带来比较突出的能源资源环境问题。要提高国际分工地位,改变我国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和能源资源环境压力加剧等问题,摆脱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就是要突破关键环节薄弱的制约,通过强化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营销和品牌等关键环节,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向产业链高端发展,增
12、加在全球产业链中高附加值产品和环节的比重。2、促进由价格竞争向非价格竞争转变,改变传统发展方式、分工方式和技术进步的路径依赖对单个企业而言,采取什么样的竞争战略,这是微观问题。但如果绝大多数企业都主要依靠价格竞争或非价格竞争,并带来能源资源环境问题,那就是需要国家战略和相关体制与政策进行调整的宏观问题了。况且,竞争战略与增长方式和技术进步方向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如果竞争战略以追求低成本为定位,那么在企业行为上,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则将沿着按规模化、标准化的路径,靠大规模的自动化设备更新来实现;在政策上,也将产生降低资源要素价格的诉求。如果竞争战略立足差异性、个性化的需求,则需要靠研发、设计、市场
13、调研、响应速度等能力建设和无形资本投资来实现。也就是说,是采取价格竞争战略还是采取非价格竞争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变的成功与否,也决定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因此,应该从战略的高度促进我国企业由价格竞争向非价格竞争的转变,改变传统发展方式、分工方式和技术进步方式的路径依赖。3、促进产业组织的合理化,改善市场结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就是号称信奉自由市场经济的美国,过去对有碍自由竞争的大企业实行反垄断,今天在全球化竞争中也在放松管制,让本国厂商在国际竞争中保持垄断地位。 这是因为提高国际分工地位不仅取决于产业技术能力,同时也取决于产业组织结构和技术能力所决定的市场势力
14、。仅有技术能力的提高,如果处于不利的市场地位,未必会提高国际分工地位,相反,仍然有可能是贸易条件恶化,就像现在即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拥有举足轻重的份额,即使是我们的技术能力得到了提高,但却由于我们产业组织结构混乱,不具有定价权,价格谈判屡遭失败,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当今全球市场结构中,在发展中国家主要参与的领域基本上是完全竞争甚至是过度竞争的,而在发达国家的一些高技术产品和服务贸易中,却是垄断竞争的。因此,谋求能够提高国民福利的市场结构,应该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任务之一。4、利用甚至整合全球资源,推进国际化经营21世纪以来的高速增长,显示出全球化对资源配置效率改进的优势。同时,历史证明能源、资
15、源的供应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有可能成为政治问题,过去一些战争的爆发,无不与能源资源相关。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推进、工业化继续深化时期的大国,对能源原材料需求强劲。对此,我们既要提倡发展方式转变,也要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国内经济发展对重化工产品的实际需求和创新资源不足的制约,以国际的视野来解决我国资源、技术等供给不足的矛盾。通过整合利用全球资源,大力推进国际化战略,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三大矛盾,按照产业链条建立我国自己的全球生产体系:一是缓解专业性技术人才等高级要素不足的制约,在立足自主本土自主创新的同时,到发达国家创新聚集地设立研发设计机构,走“技术外取”的道路。二是解决国内能
16、源资源瓶颈制约和环境压力,努力推进重化工业的国际化经营,海外联合采矿、联合建厂。大力支持与相关国家的合资合作,共同开发资源。构建外部战略资源能源的稳定供给体系,搞好能源资源的全球战略布局。三是延长产业生命周期,积极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开辟多元化的海外市场,将我国一部分比较优势发生变化的产业及时向外转移。5、发展低碳经济,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资源能源消耗比较多、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时期,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环境要求则越来越高。同时,国际上对气候变化和环境的关注度日益增加,新能源和气候变化将成为未来国际关系和国际经济竞争的重点。美国等世界主要国家把新能源作为战略性产业
17、加以支持,新能源和低碳经济有可能成为未来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点之一。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也应是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重要内容。因此,无论是应对国内结构性矛盾,还是适应全球发展趋势,都要求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握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绿色能源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三、“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一)以突破关键环节为重点,提升产业分工层级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是要解决我国长期居于价值链低端和能源、资源、环境难以为继的问题,重点是要通过制度环境的塑造和政策支持,强化研究开发、设计、营
18、销、品牌培育和专门化分工等关键环节,由单纯加工制造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内容延伸,促进向产业链高端发展。一要强化研发设计,推进自主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日趋加深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而随着我国产业技术水平的积累,通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设计水平,提升比较优势和国际分工地位成为我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要求。也只有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才能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过渡和转变,从依靠资源能源投入为主向依靠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为主的转变。二要强化营销、供应链管理和品牌培育。在全球信息技
19、术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加工制造能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越来越密切,市场反映速度和品牌认知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强化供应链管理和营销创新成为创造利润来源的重要渠道。支持企业建立营销渠道、供应链管理体系和培育品牌就成为我国企业提升价值链分工的重要方向,成为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二)推进产业之间融合与互动,提高产业发展的协调性1、继续扶持农业,加快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由农产品需求弹性较低但比较稳定所决定,未来农产品需求将呈稳步增长态势,而农产品供需的结构矛盾和品质要求将更为突出。因此,保护农业生产能力,稳定重要农产品供给,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对农产
20、品加工和对农业的服务能力,仍将是“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主线。重点是大力支持农产品高品质化、生产分工专业化、生产方式科技化、产加销一体化和产业功能多元化,建立农业产业化、信息化、规模化、良种化、功能化和可持续化的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型生产体系。一是以形成年产1万1千亿斤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切实保护好耕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农田改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二是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把我国精耕细作的传统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三是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断完善企业和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四是完善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及
21、质量认证体系,推行农产品原产地标记制度,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五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六是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为农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支撑条件。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建立健全重要农产品的期货市场,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传导机制;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和水平;完善农村流通体系,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促进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发展农资连锁经营,规范农资市场秩序。2、在多层次发展中,有重点、有差别地
22、加以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阶段,大量农业剩余劳力的转移和城市化仍将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并且,城市化和消费升级双动力带动,重化工业 还将有一定发展。但是,人均资源相对贫乏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高和大国国情,又决定了简单重复发达国家过去走过的大量消耗资源的道路难以为继。前几年石油、铁矿石等价格的大幅度增长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西方发达国家多数是经历了比较长时期的工业化过程,而我国要在比较短的时期内完成这一过程,就有可能使得原材料工业在较短时期内经历由兴盛到衰退的过程,在经历高峰时期以后产能过剩矛盾将十分突出,工业结构将面临大的调整。因此,应在多层次发展中,未雨绸缪,根据不同类型
23、行业特点,有重点、有差别地加以推进结构优化升级。一是促进劳动密集型工业加快向产业链高端发展,提高研发、设计和文化含量,提升分工层次。劳动密集型工业仍然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吸纳就业的重点领域,关键是要提升分工地位和改善贸易条件,重点强化设计和新产品研发,立足满足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培育自主品牌,支持营销网络建设,由单纯加工制造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价值链中高端延伸。二是强化和提升原材料工业,促进传统工业的新型化。目前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的时期,能源、原材料工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且在“十二五”时期还将保持较快速度增长,关键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加快工艺流程再造,尤
24、其是要适应制造业对原材料工业的更高要求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同时,加快兼并重组和布局调整,推进规模化、清洁化生产,实现能源、原材料工业的新型化。促进企业技术工艺创新和设备更新改造,提高新产品开发能力、加工深度和资源转化能力,促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技术标准,加快淘汰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学工业等原材料型重化工业落后产能。三是重点支持具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高附加值、高加工度特征的装备制造等机电产业和新兴行业的发展。像机械、电子、精细化工等高加工度工业,一方面具有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也较快,通过它们的产业关联和技术扩散等,能够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更能够促进
25、整体经济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它们往往是构成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部门,必须立足国家整体和长远利益,予以优先发展。3、以产业链关键环节为重点,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发展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动力:一是消费拉动的服务需求,二是分工深化和信息化带动的服务需求。前者主要表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时间的增加,个人平均寿命的增加等,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和需求偏好将发生较大的变化,人们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有了更多和更高的追求,因而产生了更多的个性化、便捷化等方面服务需求。对于后者,由于分工深化、生产力水平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生产将变得更加灵活和富有弹
26、性,商品的种类将趋于多元化,商品的效应将趋于个性化人性化,商品生产对加工制造环节之外的相关活动或服务业(如市场调研、研发、设计、产业化及测试、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营销、品牌、售后服务和产品生命周期结束后的回收预处理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此决定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程度也越来越深。如前所述,研发、设计、营销、供应链管理等成为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制约,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这表现为产业链不同环节,而从产业分类来看则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也就是说,关键环节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的滞后。而国际经验表明,发达国家服务业所占比重的上升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上升所致。 生产性服务业通过三个方
27、面对经济发展模式产生重要影响:一是在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积累基础上,通过研发、设计、咨询、培训、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发展,提高专业化社会分工的效率;二是通过相关制度安排和信息技术的应用降低交易成本,比如金融保险、批发、物流、交通、通信、会计、律师等;三是各种信息、技术、物质资源和劳动力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而实现制造与服务的融合。 因此,应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和促进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十二五”时期需要重点发展以下领域:一是以商务服务、研发、设计、软件、金融、信息服务、物流配送、企业工程服务为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业;二是满足消费升级的房地产、商贸、旅游和社区服务业;三是满足人们文化、体育、教育、
28、医疗卫生等需求的公共服务;四是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承接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三)支持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二五”时期,尚难以出现像上世纪90年代那样具有极强带动作用的电子信息产业,因而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可能是12个产业,而是一批产业或产业群。这些产业群将主要从解决21世纪的人类社会将面临的能源、原材料短缺、环境问题和老龄化问题中产生,同时,也包括立足于未来我国需求升级要求的产业。1、与低碳经济相关联,发展新能源及新能源设备、智能电网等新能源产业。2、先进交通运输设备产业(“下一代汽车”、高速铁路、大飞机、城市轨道交通等)。3、下一代移动通信设备、下一代互联网等
29、下一代信息设备制造和信息服务业。4、纳米材料、新型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新材料产业。5、生物农业(尤其是种业)、生物材料、生物化学、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等生物工程及其相关产业。6、环保设备制造和环保工程及其相关服务产业。7、医药制造和医疗、保健、护理等健康产业。8、动漫、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四、相关政策建议(一)政策重心由结构性政策为主向支持关键环节的功能性政策为主、兼顾结构性政策转变要在加速完善市场机制、促进市场发育的同时,通过政策弥补市场信号扭曲和市场失效。适应我国工业化的阶段性变化、产业结构矛盾由部门之间的比例不协调向关键环节滞后的变化,政策重心应由过去的部门(结构性)倾斜
30、,向支持关键环节的功能性政策为主、兼顾结构性政策转变,重点突破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培育、供应链管理、专门化分工等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二)强化制度创新,为促进分工细化深化和向主要依靠非价格竞争转变提供制度性条件分工细化深化和实施非价格竞争战略是提高产业国际竞争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条件。应该围绕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强化制度创新。一是加快与政府职能转换相关的财政体制、政府考核评价机制的改革完善。二是理顺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强化环境保护机制。三是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法规的建立健全,为促进分工深化细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1、提供制度性保障。四是适应去过剩产能化的要求,建立过剩产能正常退出机制。(三)促进自主创新,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快建立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创新型企业的投融资机制和环境条件。如风险投资机制、技术鉴定、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机制,创新型的人力资本、知识资本与金融资本、实业资本的合资、合作机制;健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支持体系、技术服务体系、技术产权交易体系等。二是制定和完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关规划和产业政策。加大对研究开发及其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如增加对研究开发的资助,建立专门的担保体系;完善对高技术企业及研究开发活动的税收优惠与加速折旧制度等。三是把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
32、新结合起来,形成自主创新与消化吸收、集成创新互动结合,在合作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良性局面。四是完善产业技术供给体系,增强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能力;同时,关注技术升级方向性问题,组织和支持有利于改善国际分工地位、具有外部效应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协作和联合攻关,建立合作研究机制。(四)继续加大对教育、职业培训的支持力度,提升要素禀赋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增长方式的关键是劳动力素质和人力资本的提高。着力于提升要素禀赋,要继续加大对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支持力度,加快实现12年教育免费制度和职业教育补贴制度,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降低受教育者的投入成本。(五)加强金融创新和公共平台建设,促进中小
33、企业发展围绕服务中小企业,加强金融创新,促进非国有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搭建试验、检测、检验等公共平台,为企业和农民提供高质量产品提供外部支持。同时,支持关键工艺技术攻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六)支持战略性产业发展和促进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一是对战略性产业进行全面系统而又持之以恒的支持,争取在国际经济事务中拥有足够的发言权和谈判地位。重点保护和扶植对与国防安全、经济安全密切相关的领域,如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软件和通信设备,以及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并从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加以引导,从科技研发、示范推广、产业化全过程加以推动,从资金投入、政策措施、机制创新等各个方面加以支持。二
34、是防止垄断和过度竞争,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一方面要打破开放度较低的行业的垄断局面,推进垄断性服务行业的改革攻坚,加快银行、保险、铁路、民航、邮政、电信等领域的改革步伐,加大引入民间投资力度,提高效率。另一方面,要推进加工制造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和规模化能力,提高集中度。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总体设计、成套能力和系统服务功能的大型企业集团(总承包商),促成一大批专业分工明确、特色突出、配套制造能力强的中小型企业发展壮大。制定并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标准,抑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通过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同时,应该高度注意防止跨国公司对我国制造业排头兵企业和服务业关键领域的控制。
35、(七)支持建立我国自己的全球生产体系主动适应全球化,提高利用全球资源要素能力。一是支持企业到发达国家设立研发机构,获取技术资源,提升技术能力。二是将部分比较优势发生变化的产业及时向外转移,以投资带动贸易。三是大力支持与相关国家的合资合作,构建外部战略资源、能源的稳定供给体系,并从单纯的资源开采向资源开采就地加工冶炼转变。四是开展广泛的区域合作,推动出口多元化。为此,需要尽快解决国际化人才培育、外汇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外海投资的体制机制问题。注释: “传统产业新型化”是指传统产业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通过革新工艺流程,实施清洁生产,按循环经济的思路发展。新型产业是指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对应的目标产
36、业,其基本特征是创新型、融合型、节约型、生态型、高效型、集约型。 克鲁格曼主编: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市场势力是指一个经济活动者或某国行业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对于相对封闭市场而言,个别企业形成市场势力可能导致市场无效率;但对于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的企业或产业在全球竞争中,只有形成市场势力,才有可能获取更高利益。 有关分析参阅:Terutomo Ozawa, History Repeats Itself: Evolutionary Structural Change and TNCs Involvement in Infrastructure Ov
37、erseas, Flying-Geese Style, http:/digitalcommons.libraries.columbia.edu./japan。 重化工业不仅包括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原材料型重化工业,还包括满足消费升级和设备更新的具有高加工度特征的机械、电子和精细化工等行业。 黄少军: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页。 周振华主编: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873页。【责任编辑】王登凯【参考文献】1陈东琪:抓住全球危机后的新产业革命机遇加快发展“三新产业”的对策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研究简报第95
38、期和第96期。2郭克莎等:走向世界的中国制造业,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3克鲁格曼主编: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4拉法尔卡普林斯基:夹缝中的全球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5马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靠“两只手”,6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7世界经济论坛:20062007全球竞争力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8宋立:从周期角度看危机后的世界经济走势,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研究简报第93期。9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10周振华主编: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39、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11Rodrik Dani. Whats So Special about Chinas Exports. NBER Working Paper, No. 11947, 2006. Schott P. K. The Relative Sophistication of Chinese Exports. NBER Working Paper, No. 12173, 2006. Xu Bin. Measure tge Technology Content of Chinas Exports. www. rieb. kone-u. ac. jp/academic/apts/pdf/Bin_XU.pdf.2006.12Terutomo Ozawa, History Repeats Itself: Evolutionary Structural Change and TNCs Involvement in Infrastructure Overseas, Flying-Geese Style, http:/digitalcommons.libraries. columbia.edu./japan.第 9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