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研究的伦理责任.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925234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教育学研究的伦理责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中国教育学研究的伦理责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教育学研究的伦理责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学研究的伦理责任.doc(5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教育学研究的伦理责任 伦理者,人与人(或事、物)之间的道德准则也。对人(或事、物)做好了该做的,就是尽到了伦理责任,反之,就是没有尽到伦理责任。引言之,教育学研究如果是努力把该做的研究做好,就是尽到了其伦理责任,否则就是没有尽到其伦理责任。 众所周知,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教学规律的一门科学。这就很清楚地指明了教育学研究该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形成关于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也就是说,一个教育学研究,如果揭示了至少一个教育教学规律或其运用逻辑,即通过大量或典型的教育事实(包括理论和实验事实)去论证教育现象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或者能根据特定教育教学

2、规律去解释教育问题并提出对策,就是尽到了教育学研究的伦理责任。反之,就是没有尽到伦理责任。我国的教育学研究历史可谓久远,追求教育学的历史也有近百年。其间,不乏有关教育教学规律的真知灼见,但从当代教育学研究状况来看,太多的所谓教育学研究似乎忘记了其伦理责任,这直接导致我们的教育学离科学越来越远,教育学的学科信誉度越来越低。在这种情况下,甚至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教育学研究不乐于研究教育教学规律,自然就难以揭示出教育教学规律,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人就认为教育没规律可研究、教育学的学科性本来就低,几乎成为集体潜意识了。于此,教育学研究就可以理直气壮地不追求教育教学规律了,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几乎成了黑

3、色幽默。 这种忘记伦理责任的教育学研究有多种表现样式或套路,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淡视教育教学规律研究理论研究以悬乎地搬弄概念为旨,应用研究则以机械地拼凑简单的改革对策为趣。 样式一是,一味表达价值诉求,画饼式教育学研究泛滥。比如,提素质教育,就有许多研究不厌其烦地表述素质教育多么好、怎么应该;而为了进一步创新,还有人把素质换成全人、完人等等;再比如,一提主体性教育、建构主义、教育实践能力,主体性教育好、要以建构主义为指导、应增加教育实践课时就成了一时教育学研究的共同台词。类似这样,很多教育学研究一味表达价值诉求,给人们描画着一个个美好的饼诸如素质教育、全人教育、成功教育、人文教育、愉快教育&

4、而不管这样的教育尤其是相较于其他的教育的内核是什么,有什么规律去遵循,并该如何在当前的现实中去实现。 样式二是,简单照搬其他学科主张。教育学从来不是孤立的,有众多的学科包括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等作为其理论基础。比如赫尔巴特的四阶段教学过程论就建立在其统觉论心理学思想基础上,杜威的经验课程观和做中学教学论也是建基于其经验主义哲学。这些建基过程是内在的、有机的,最为根本的是其哲学或心理学思想与教育学研究有明确的界限,即在其哲学或心理学思想之后有实实在在的教育原理或教育措施论述甚至教育实验,其落脚点深深地落在教育中。但现在我国许多教育学研究满篇哲学名人话语,看似在以哲学、伦理学为基础,而实际上更多

5、地是在做哲学、伦理学词汇游戏,几乎都是在得出一个关于教育要培养*人或者一种*教育,也就是刚刚沾到教育的边就戛然而止了。而且这种游戏还是机械的,因为被其引用的哲学、心理学等思想还没有被论者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论者并不能甚至没有想过要用自己主张的*教育思想解释和分析教育现象包括论者自己的教育行为。作为教育学研究者缺乏反思,尽管他们总是要求教育者好好反思。 样式三是,沉迷于肤浅地介绍他国他地教育经验或模式。教育经验包括他国或他地的经验总结介绍是促进教育和教育学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式。近些年来,类似学分制、*中学教育模式在我国教育学研究中非常热门,但热的是介绍其表层做法和操作流程,对学分制或*中学

6、教育模式的内核、适用条件、基本原理等无甚关心,结果弄成了南橘北枳学分制到了中国成了不伦不类的学年学分制,*中学模式也没有成功推广开。 教育学研究表达价值诉求是绝对必要的。只是,作为一个教育学研究如果只是在表达价值诉求,哪怕它再动听也算不上是一个完整的教育学研究;教育学研究需要哲学、伦理学以及别的相关学科,但若仅停留于这些学科的词汇替换,哪怕再完美的哲学、伦理学演绎终究不是教育学研究。在应用研究上,看起来再科学的对策或经验,如果没有经由教育理论解释,都会只是无理由的经验性做法,既无益于教育事业发展,更无助于教育学进步。因此,教育学的健康发展和学科性提升内在地依赖于我们的教育学研究:不仅只热衷于价

7、值诉求表达,还得理性地关照原理诉求,即对任何价值诉求都进一步研究其中规律包括内涵、条件、实施原理。只有这样,教育学研究才是履行了其伦理责任。其实,这也不是一件难不可及的事,它只需要我们的教育学研究者和教育学研究做一些调整。 首先是研究者转变一下姿态。研究者要端正为教育学研究者而不是其他别的什么学的研究者,不再只看着教育的外围,而是躬下身去进入教育过程,分析教育问题,论证教育命题,在培养什么人并怎样培养人上提出系统的认识,成为一个既通天又立地的教育学研究者。同时,正如我们要求教育工作者加强反思那样,教育学研究者自身也应注重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主张与教育行为,在反思中不仅能检验、修正和完善理论,也能

8、提升教育研究者自身的教育专业素养。 其次是教育学研究对象要盯住教育中的人特别是教育过程,实实在在地研究教育教学中的规律,并藉此规律探索如何培养人,而不仅只盯住培养什么人。比如,关于素质教育、主体性教育、建构性教学等,在确认其作为我们的教育改革的应有追求后,就应进入教学过程,紧紧盯住其关键内涵,包括学生素质发展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主体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学生主体性状态可观察到的表征、学生建构过程的具体过程和规律等。又比如,关于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就要盯住学生的教育实践实际过程,入微地把握教育专业实践的内涵及教育专业实践能力发展规律,特别是针对当前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脱节、互不支撑的

9、瓶颈性现象,弄清其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加强实践教学的对策建议。再比如,在借鉴或比较研究中,不只看到外国或外地的经验好就一股脑地去阐述借鉴之道,而先要以本国或本地甚至本人的教育现状为根基,研究这里的教育发生了什么、有什么问题、为什么、需要借鉴什么,同时进入外地经验内部,提炼其中的原理、借鉴的条件,再提出借鉴经验的措施。 其三是研究逻辑以论证逻辑而不是命令逻辑或者文学逻辑为主导。论证或推理是研究的生命,没有论证就不能称其为研究。论证逻辑从研究对象上讲要求有明确的针对物,而不是言之无物。比如,论课程时眼中有一个具体的课程样本,谈学生时则眼中有特定的学生群体或个体,不动辄就是我国&研究,这种

10、模糊的对象经常导致研究者自己都不知道在论什么。研究对象不明确,必然导致论证过程漂移。从环节上讲包括明确观点或假设、运用多种科学研究方法规范地搜集与分析数据(包括文献或事实材料)、论证观点或验证假设,以及根据经过论证的观点或验证的假设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建议;从结果上讲,教育学研究无论采取什么具体方法,虽然搜集和分析数据的手段与方式不同,但都是为着论证假设,形成关于某个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也就是说都要得出关于某一教育现象的明确认识和相应命题表述。需要强调的是,即便是应用对策研究,每一对策也应是在把握特定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推导出的对策;从研究结果表述上,努力陈述教育教学规律或阐 述基于教育教学规律的

11、教育策略,而不是领导报告式的命令语言。作为对客观规律的陈述,其句型是明确表述两个现象之间关系的陈述句,而不是表达主观愿望的祈使句。这样表达出来的才是真正关于教育的、不断揭示着教育教学规律的教育学研究。 第二篇。中国医学伦理委员会研究进展世界生物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快速应用,引发了一系列复杂棘手、影响广泛的难题,促使了生命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将伦理理论应用于解决现实难题的独特组织一-伦理委员会应运而生。伦理委员会其独一无二的作用与旺盛的生命力促使这一组织在世界各国得到生机勃勃的发展,我国也不例外。 1我国伦理委员会研究概况 1987年伦理委员会这个名词在中国首次提出丨1,进一

12、步较生动的认识和讨论则始于1988年,是当时国内部分学者,如:李本富教授等去美国和日本交流访问丨21的结果。1988年7月,协和医科大学张琚在“全国首届安乐死伦理、法律及社会学术讨论会上,提交了医院伦理学委员会及其在我国建立的设想的论文丨31.从此拉开伦理委员会在中国实践的序幕。1991年(医院伦理学委员会组织规则在成都第六次全国医学伦理学学术会议上发布实行丨继之,同年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医院分别据此成立了医院伦理学委员会。1998年卫生部制订了涉及人体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式行)1999年,国家药品监督局(sfda)成立且于同年9月1日发布了药品临床试验管理

13、规范(cp于2021年6月修订)卫生部2021年5月出台了关于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的管理办法也要求提供此项服务的机构成立伦理委员会。这是国家从行政管理及法规方面为伦理委员会的建立及工作做出了权威指导。自伦理委员会这一名词的提出到在实践中边运作边探索,伦理委员会在我国走着一条跌宕起伏的道路,在取得不凡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这一发展历程也展示了伦理委员会其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及在规范生命科学的有序发展和医学临床实践中发挥着独特而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自1991年第一篇以伦理委员会为题的学术论文发表后,几乎以后每年保持了一定数量。时间从1989年2021年,得到论文数为65篇,在学术期

14、刊全文、重要报纸、优秀博硕论文、重要会议论文四大数据库以题目为“伦理委员会”,时间从1979年。2021年进行跨库检索,得到文章数目70篇,其中学术论文有65篇,来源于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文章5篇。又以关键词为“伦理委员会”从1979年2021年进行了跨库检索,得到文章数目37篇,其中有一篇硕士论文。以同样的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得到的文章数目少且与其它二库检索文章重复。剔除了不符合要求对国际伦理委员会的翻译文章等汲重复文章,学术论文总数目为56篇。 学术论文是反映学术领域发展动向的一项重要指标。它反映着学者们研究关注的热点也可以揭示出不同时期研究的侧重点及认识的深入。如从文章发表数量的年限分布

15、可以大体上反映伦理委员会研究的一个概况以及研究的高峰期,自从1991年到2021年除了1992199 3、199 6、1998年以外每年都有论文发表。并且从文章发表数量的年限分布表(见表1)中可以看出1995年、1997年、2021年、2021年是伦理委员会研究的高峰期。 从文章发表的杂志分布表(见表2影响领域的广延,也大量的文章仍分布于中国医学伦理学,但这已经不仅仅是表明我国各界对伦理委员会实践与研究的参与度提高。虽说伦理学家所关注的领域,它已经开始渗入相关的应用学科领从文章题目也可以看出对伦理委员会认识的渐进过程,早期研究重在探讨医院伦理委员会对医德医风的建设方面的作用。如1997年发表于

16、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加快医院伦理委员会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从当前医德浊流谈医院伦理委员会的重任医院伦理委员会与思想政治研究会的关系、医院伦理委员会与病人权力的维护等。而近期发表的文章则侧重于涉及人体试验的生物医学研究及药物研究的伦理审查。如2021年发表于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的临床试验的伦理审查:知情同意临床试验的伦理审查:利益冲突、临床试验的伦理审查:招募受试者等。 此外,2021年12月13日健康报刊登了伦理委员会的地位与作用2021年10月28日报道了呼唤医院伦理委员会2021年6月7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跋表的药品临床试验与伦理委员会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上海曙光医院伦理查房工作。这都表

17、明着我国伦理委员会的宣传普及的良好趋势。 2伦理委员会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21伦理委员会的内涵 在对伦理委员会内涵的界定上有两个阶段的认识过程; 1987年。1997年引进了医院伦理委员会这个概念,医院伦理委员会是为指导和解决发生在保健机构内的伦理学难题而专门设立的由多学科专业人员所构成的组织涨琚,1991年)医院伦理委员会是在医院党政领导下的关于医学道德的咨询、监督和群众性的自我教育组织(1995年医院伦理学委员会组织规则)随着对伦理委员会认识的深入,其作用疆界的扩增,影响领域的广延,1997年以后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则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伦理委员会(生命伦理委员会)是某一国家的政府或国际、国内医学

18、组织、生命科技研究单位、卫生保健机构和医院内建立的,对某些卫生政策与法规、重大科科开活动、医疗实践中出现的难题,从伦理上加以咨询、论证、辩护的组织。从这一概念可以将伦理委员会分为国际级、国家级、地区级、基层级。有学者文章中提出了建立跨越我国卫生部、科技部、药监局各司其职的局面的国家伦理委员会丨51. 22伦理委员会的产生背景 我国伦理委员会产生背景与其它国家伦理委员会的产生背景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其独特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世界生物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快速应用所引发的伦理难题。独特之处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过程的实施,对人们医德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社会文明的发展

19、与进步,患者的文化水平、法制观念、人权意识不断提高,导致了医患关系矛盾的日益尖锐6。 23伦理委员会的性质 虽然伦理委员会在我国的名称不一,但对伦理委员会的性质把握得却非常正确。伦理委员会是教育性、咨询性、义务性及独立性组织丨71。其不是行政决策部门,但是可以影响决策的部门,也不是权力机构,但却是权威机构。其依据一定的伦理学原则来决策、指导和解决在医学发展和实践中的伦理难题而设立的特殊机构,以维护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利益,体现医学科学的根本宗旨 24伦理委员会的成员组成 伦理委员会成员组成的合理及规模的适当对于其功能的有效发挥至关重要,学界参照国际惯例结合实际,对成员资格、多样性、人数、任命等作了

20、深入探讨,有效吸取了国外伦理委员会运作经验及在中国运作的实际有利于伦理委员会工作的国际化及现实操作性丨成员资格:对道德问题有兴趣,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在社会和群众中享有正直、公正的声誉,并有一定的分析、判断、研究以及处理伦理问题的能力。多样性:指成员组成应多学科、多部门和多元化,要涵盖有关的知识专长,年龄和性别分布合理,有一定比例的法律、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非生物医学专业人员,必要时社区代表、病人代表和特殊利益群体等外行人及独立顾问参与。人数:可根据建立伦理委员会机构的大小及需要而定,最低57人;委员会需要还可下设专门小组。任命:委员、主任委员选择程序提名和选举,一致同意、多数通过或直接

21、任命)任命方式(负责任命机构名称及有关描述)任命相关事宜(任期、连任政策、委员更换制度等)委员更换制度:应实行按期按比例轮换以保持伦理委员会工作的连续性和专业水平,并不断吸收新思想和新方法。中国目前一般委员任期23年,更换比例大约2/3依机构的具体需要而定。 25伦理委员会与其他组织的关系 对我国伦理组织早期建设中出现的三种类型:一种行政性医学伦理组织,如医德领导小组、医德委员会、纠风办公室;一种群众监督组织:如医德医风群众监督员、监督岗;第三种是医院伦理委员会,提出了将各种形式的上述组织改进,扶植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建设,统一名称,加强领导,统一职能丨101。1997年讨论了伦理委员会与思想政治

22、研究会的联系与区别111.这种早期的探讨对于克服当时伦理委员会与其它相关部门分工界限不清、任务不明等弱点,对于理清医院伦理委员的认识与建设是有益的,当然,目前伦理委员会的功能早已超越了建立初期对其医德建设功效的认识。 26伦理委员会的功能及意义 不同级别的伦理委员会其工作有不同的侧重点,其发挥的功能也稍有不同。但目前在学界已形成共识,我国伦理委员会在不同的层面发挥着其四项功能:教育培训功能,审查监督功能,咨询服务功能,政策研究功能丨另外还有学者提出还有研究交流功能丨131。其意义:有利于卫生政策及法规的伦理上的论证,有利于规范生命科学的有序发展,协调科学研究团体、社会、受试者各方利益的平衡,促

23、进医患关系。 27伦理委员会研究的具体化 伦理委员会相关问题研究开始具体化、细致化,使得伦理委员会的工作更具有实际操作性。有学者已探讨了ark疗机构伦理委员会的职责和工作制度、成员结构和规模、操作规程。针对于国家政策中的不足及ar医疗机构伦理委员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丨14,根据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与国际惯例适当接轨的发展趋势要求,结合国情实际,加强研究探索,制订相关伦理委员会操作标准或伦理指南。也有学者就临床试验(药物与医疗器械的临床试验)进行了介绍151伦理委员会的标准操作规程、审查规程、审查中的问题如:知情同意、招募受试者、利益冲突的讨论也不乏其文丨161. 28伦理委员会的立法探讨

24、有学者对伦理委员会的管理立法做出探讨,建议可在从事试验性医疗行为的三级医院建立伦理委员会,对伦理委员会的设置、审批与登记;伦理委员会的成员组成;伦理审查工作程序以及法律责任提出个人见解丨对伦理委员会的管理立法探讨比较罕见,但这却表明伦理委员会的重要性引起了法律界的学者们的注意,开始加入对伦理委员会的研究中,为其有效运作与发展独辟蹊径。 3伦理委员会研究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对伦理委员会的实证性调查研究 伦理委员会自1991年就在天津、北京等地开展其实践发展到如今估计全国近400家单位设定伦理委员会的局面已有近20年的历程。究竟伦理委员会发展的规模、运作情况如何。是否发挥着其应有的功能。为什么有

25、些伦理委员会发挥了其独有的功能,其成功的经验是什么。什么原因影响着伦理委员会有效功能的发挥。有不少学者指出当前伦理委员会操作不规范,其作用发挥的程度有限,甚至流于形式。但却从来没有学者对伦理委员会的运作现状进行实证研究,既没有地区级的调研更没有全国范围内的调研,究其原因一是调研相当费时费力,二是有时需凭借国家政府部门的支持才能得以实施,如对全国范围内的调研,药监局所管辖下的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的调研。但对于当前实证研究的空白,学界学者们应至少可以力所能及地展开对地区级的调查。 3.2缺乏对中外伦理委员会较全面的综合性的比较研究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到目前为止,对中美伦理委员会威与国外伦理委员会)的

26、比较研究只有三篇丨但这些研究不够深入全面。伦理委员会并非中国土生土长,它是纯粹的舶来品。首先在名称上:虽说我国对伦理委员会的性质认识非常正确,但目前伦理委员会在我国名称不一,五花八门,从文献检索中可看出虽已有学者指出了国外伦理委员会的两种类型即:临床伦理咨询型(healhcaee(hospial)ehicalcmmiteehec)与研究审查型(institutomlreviewboardrb)旦在引用外国文献及外文翻译上经常是混淆不清,张冠李戴(如伦理委员会在美国又称为机构审查委员会;将医学院校、科研机构等设立的伦理委员会的英文译为rb)对我国伦理委员会重新界定是一个可进行探讨的问题,我国伦理

27、委员会运作模式需要向英、美一样分化为两个类型:各司其职抑或综合发展。其二,美国作为伦理委员会的发源地,其hec可作为一种法律委托,辅助解决保健机构内的伦理难题特别是对是否放弃治疗的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rb体系则自1974年建立,于1991年已形成较完备的管理体系,此后不断的改进与完善,虽仍存在一些问题但却成功发挥其作用,并已经改变了临床研究行为且建立了监督科学研究的伦理标准,这一伦理标准非常成功以至于成为监督临床研究的国际准则。对美国伦理委员会的历史发展、现状、运作体系进行从始到今由点及面的综合性深入研究并对中美伦理委员会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非常意义。 3.3缺乏对伦理委员会运作实践中出现的具体问

28、题及解决方法的深入探讨 对于伦理委员会运作实践中的体会交流文章多是针对伦理委员会章程、标准操作程序及审查程序的建设,伦理委员会自身政策的建设是其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石,这种情况表明我国伦理委员会处于发展初期。但有一些伦理委员会自从20世纪90年代就已开展工作,虽然有学者指出了伦理委员会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如对伦理审查的目的、意义不是足够清楚;伦理委员会的构成不符合要求,缺少独立性;有盲目运用伦理准则或方法,忽视文化、心理的差异的倾向。这些影响了伦理审查的效用,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丨191如何促进知情同意工作的完善。风险收益分析如何达到理想。如何进行伦理委员会工作的自评体系。遗憾的是很少有人对伦理

29、委员会运作实践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也来源于实践。伦理委员会理当因地制宜大力开展研究交流功能,促进伦理审查工作,伦理查房等工作的完善。 3.4缺乏从较宏观的视角来探讨中国伦理委员会的建构 1999年已有学者指出了中国伦理委员会运作体系及管理体系的缺陷是影响伦理委员会有效运作的重要因素。现在又有学者呼吁中国伦理委员会体系的构建、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制度化及能力建设。这是伦理委员会研究中一块未开垦的无垠之地,亟待学者们大力耕坛。 第三篇:中国的伦理道德中国的伦理道德 我在英国很少有“好人”“坏人”这个名词的严格区分,他们从小教育孩子也似乎很少用这样的词汇。而国人则大不相同

30、,从小到大无论是谁、无论什么环境下甚至无论什么书都在孜孜不倦教导我们做好人,别做坏人。由此可见,做好人一直是中国的伦理,正是这个伦理催生出来的道德千百年来在维护着中国人的秩序。 我一直费解一个问题,究竟什么叫好人、什么叫坏人。其实中国的伦理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从中国伦理来看,无论什么学说他们倡导的美德无非就是:忠诚、信义、孝悌、仁爱、勤劳、节约等等。这样做了可能就是好人,是好人就会被写进历史,世代歌颂。所以翻开中国历史看看谁被歌颂了,而后再看看他们做了些什么,大概就知道什么是好人了。与之相反,被万事唾骂的大概就是坏人。好人与坏人在中国还有一个代名词,就是君子与小人。这些年好像对历史人物争论

31、的太多,曹操当了这么多年的奸臣,有很多人开始佩服了,说他是个大英雄。岳飞千百年的民族英雄有人怀疑了,而秦桧也被人认为他是大大的忠臣。就连李鸿章,现在也是更多的人替他翻案。眼前的就连伟大领袖毛主席也被骂的猪狗不如。这说明什么。依我看这就是中国伦理的缺陷。因为中国伦理并不是真理,他只是一个阶段、一个角度、一定范围内的时效价值。 人性是极其复杂的,小人有些时候也是君子。无论历史还是现实你看很多小人在对待父母、亲人、朋友上他们甚至比君子更孝、更爱、更忠义,而对待社会、天下或陌生人,则可以不孝、不爱、不忠义,而且会变得非常残忍,例子不用举了吧。君子往往也会更无耻、更贪婪,只有被人们发现之后大家才知道他是

32、个坏人,但这并不否定他曾做过一些君子的行为,这类人中国人无法给他确切结论,所以又发明了一个词“伪君子”。由此可见,君子小人、好人坏人是可以相互转变的。这就更加说明在中国伦理当中,忠诚、信义、孝悌、仁爱、勤劳、节约这些伦理价值都是有范围、有限制的,都不是什么普适价值。而一个君子、好人,无非是把这些伦理价值的范围扩大了一些,把限制放到更远的地方去而已。小人坏人只不过把这些价值缩小了一些,限制放得更近一些、更窄一些而已。中国的伦理却没有规定限制多远算君子,多近算小人,这就是中国伦理的模糊。 中国的伦理不可能不模糊,因为他的组成部分太复杂,儒家学说算是一大部分,但法家的权术以及老庄的阴阳之法也在其中,

33、还有很多厚黑学的技术与潜规则的知识融入其中。实际上中国的伦理就是个大杂烩,而用一个大杂烩的有限价值当作普世价值来规避社会秩序就一定会出问题。它的问题就在于他把一个社会的统治原则交给了人治,因为中国的伦理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既然本性都是善良的,那么都是可以感化的,可以感化就需要人情,于是中国的伦理就是情远远大于法,而法只在情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实施。这样就势必造成大家不去尊重方圆规矩,却很尊重方圆规矩的制定者。由于规矩的制定者时时得到崇拜与尊重,于是谁都想自己成为规矩的制定者。于是就出现了权力崇拜、出现了你争我夺,而在权力的角逐中运用忠诚、信义、孝悌、友爱、节俭等,看起来更像一门门的实战技术。只

34、可惜这门技术并不好用,你看历史上君子大都被小人干掉了,他们根本打不过小人,更没小人活的舒服。这是因为坏人更能适应中国的伦理生态。当后世的君子们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于是就不得不把小人的伎俩加进去。但还不能赤裸裸,那样有碍君子的名声,于是就出现了这个计策、那个策略,说白了就是阴谋诡计。而往往就是这些当初不被中国伦理所推崇的阴谋诡计千百年来一直占据上风,轻而易举的打败了阳谋。这就是中国伦理的缺陷。 千百年的人类史告诉我们,社会秩序只有让“真善美”来维护,人类社会才能健康向前发展。中国伦理的缺陷最大的弊端表现在抛弃了“真”,而独独让“善”占据了制高点,至于美则完全是描绘出来的,非客观存在的。“真”的意

35、思有两个,一个是真实,一个是真理。拿真实来说,中国人一直就处在自欺欺人当中,太多的人都知道所谓的伦理并不真实,但都不敢去反驳,而同时大家还一直认为本就该这样,而且还发明警句来欺骗自己,如“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就像当今社会,大家不说真话都不认为是无耻,而觉得是时尚,觉得这样更合乎当今君子的标准。而说真话的人就会被排斥,被视为异类,你比如格格自言还算个说真话、做真事的人,哎,她就会被人认为是狂傲、清高、泼妇、不淑女,即便有人承认我说的是真话,也大都会认为是扯淡、没用,这说明真实在中国已经没有市场。 因为不崇尚真实,所以对于真理中国人根本就不敢面对,更别说追求了。正因为失去了“真”,所

36、以中国人一贯追求含蓄品格,宽容、忍耐、脾气好、说话打哑谜,追求言外之意,究其根源其实就是不想、不愿也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痛苦不敢说,快乐适当说,明明高兴还不让哈哈大笑,还要笑不露齿,真他妈的。就这样久而久之中国人对什么都含蓄起来,别人扔你一个导弹,含蓄的抗议、深表遗憾,别人榨取你的血汗,忍耐、含蓄、韬光养晦。正所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因而也逐渐地丧失了“辩”的能力,即使想辨也力不从心了,你看看当今多少人的“辩”都他妈的瞪俩蛋子说瞎话。“辩”的能力已经丧失,怎么还能谈得上创新。因而怎么能不落后。 一方面“真”被隐讳,而另一方面“善”则被肆意放大。地震比谁捐款多,那些赚取眼泪的小故事没

37、有一个不和善良有关。只要和善良沾上边,就没人去问他是真是假,就像人们用捐款满足自己的善意虚荣之后,就再也不会过问他们的捐款究竟起到作用没有。他们始终不在乎最终结果,就算那些钱根本没帮到该帮助的人,他们也会被自己的“善心”所感动。而至于美,现在已经可以随意编排了,美的原始含义已经被混淆了,例如漂亮和美已经没多少人再去区分了。因而岁月沧桑,轮回依旧,国人始终不得脱胎换骨,这就是中国伦理的报应。 我究竟要表达什么其实我也不知道,见仁见智吧。我为什么越写越生气呢。原来是不够含蓄。 第四篇。论孔子的责任伦理思想摘要责任伦理虽然是来自西方的、现代的概念,但是这种思想在古代、在中国早就存在。孔子的责任伦理思

38、想主要体现在权与时的思想当中,并力图在现实中实践这种理想。当然孔子也有与责任伦理相对的信念伦理的倾向,这反映了孔子思想中理想与现实、信念与责任的矛盾和冲突。孔子的责任伦理思想不仅在历史上曾有其意义,而且在当前仍有其价值。 关键词责任伦理;权;时;信念伦理 作者简介张桂珍,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部讲师,哲学硕士,山东济南2500 21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728(2021)12-0011-0 3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相对,是由马克斯韦伯于1919年在一次演说中同时提出的。表面看来,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是极其对立的,因为前者的价值根据在于行为者的意图,而后者的价值根据在于

39、行为的后果。但如果进一步去探索二者背后的深层动因,就会发现二者又是统一的,因为它们都根源于行为者内心所秉持的信念。所以,信念伦理是只关注信念而不关心后果,责任伦理则是将信念与责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此来看儒家伦理,也是信念与责任并重,所以儒家伦理也是一种责任伦理。当然在儒家伦理中,我们也可以同时发现信念伦理这种取向,但儒家伦理所追求的,则是信念与责任的和谐统一。儒家哲人尽管在言行中有诸多的不同,但都体现出一种责任伦理精神,这源于他们内心强烈的道义感和责任心,这在孔子的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 以往我们常认为,孔子是个迂腐的迂夫子,事实上并非如此。他既不是只知道因循守旧、不知道顺应时势的人,也不是只

40、知道固守原则、不知道灵活变通的人。论语子罕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在其他人看来,孔子杜绝了四种不好的倾向:凭空猜测,绝对肯定,拘泥固执,唯我独是。可见孔子不是一条道走到黑的人,更不是钻牛角尖的人。他既有崇高的理想,又能够面对现实,能够将信念与责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了韦伯所说的责任伦理精神,这主要表现在“权”与“时”的思想当中。 孔子非常重视“权”的思想,他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权在孔子这里是最高的处世原则,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在孔子看来,古代的圣贤虽然在道德上令人景仰,却往往是固执一端而不知权变。不过孔子非常自信,他说:”我则

41、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孔子不同于古代圣贤的地方,就在于他懂得权变。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权变呢。这就要掌握“时”。时即合乎时宜,就是要符合时势发展和变化的要求。首先要审时度势,认清时势发展的趋向;其次要随时变通,采取适当的行动以顺应时势的变化。孟子对此十分景仰,称赞孔子是“圣之时者也”,懂得“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的道理。 通权达变,应时而动,并不意味着可以离经叛道,放弃自己对道德理想的追求,更不是说可以毫无原则,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为所欲为,而是在坚持道德理想的前提之下,顺应社会现实的需求,将原则的坚守与方法的灵活运用统一起来。孔子曾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

42、义之与比。”即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是无所谓可也无所谓不可的,但一定要符合道义的原则。生当一个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时代,对于孔子来说最大的义,莫过于匡正这个元道的、混乱的社会。这是他的崇高理想,也是他终生孜孜以求的最高目标,在他看来是必须坚持的。至于具体如何实现这一理想,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则是可以变通的。与道义的原则相比,其他一切都是不重要的,有时为了实现这一原则,某些具体的道德规范是可以暂时违反的。只知道一味坚守道德规范而不知道随时变通的,是浅陋固执的小人,正如孔子所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在这样的见解之下,孔子作出了一些不符合当时的士君子道德规范的举动,结果招致了弟子的非议。

43、在卫国期间,为了求得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他去见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此人名声极坏),引起了子路的不满,以至孔子不得不对天发誓,说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合乎礼 的。更有甚者,当一些叛臣来礼聘时,孔子也想去一试身手,这更加让子路不满,对此他进行了辩解:“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又说:“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在孔子看来,他不是白去,而是去弘道的,如果给他这样的机会,他就可以让周礼在东方复兴起来;他深信以自己的德行,决不会与乱臣同流合污,但如果身怀治国安民之才而不去施展,想为国为民做事却又屡次丢掉机会,这样是不对的。可见,孔子并非认可那些叛臣们的做法,他一向是反对犯上作乱的,他

44、真正关心的是能否遇到有志于治国安民的为政者,能否给予他施展才能的机会,他之所以“欲往”,因为他不想错过任何一个这样的机会。当然,如果为政者不给他这样的机会,他也会毅然决然地离开,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事实上,孔子并没有真的去应召,他也从未真正得到这样的机会,但他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伦理精神,不能不让人钦佩。 孔子不仅自身如此,对别人的评价也表现出这种精神,其中尤其以对管仲的评价最为典型。管仲在道德方面的修养确实不高,孔子曾经对其大加批评,说他不节俭、不知礼、不忠,确实有悖于儒家的道德标准;但另一方面,孔子却极力称赞他的仁德,因为他所成就的事功,非常符合儒家的仁道原则。可见在对一个人的评价中

45、,孔子是将事功与道德分开来看的。管仲成就事功的手段可能有问题,但其结果与其初衷是一致的,那就是社会的安定有序与人民的安居乐业。在一个道德上并不完美的世界中,在目的、手段和结果不能统一的情况下,坚守自己的信念,并在责任的驱使下,通过道德上成问题的手段,达到了目的与结果的统一,这就是责任伦理精神的体现。孔子看到了这种伦理的合理性与现实性,所以他能容忍管仲道德上的污点,所谓“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孔子确实富有责任伦理思想,不过他也有着信念伦理倾向。比如,面对“有道”与“无道”两种不同的境遇,君子究竟应该如何抉择,对此孔子曾经多次加以讨论,其典型表述是:“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

46、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在不同的场合下,孔子作出的是基本相同的选择:在国家政治清明时,君子应该积极入仕,如果甘于贫贱而出世,是可耻的;在国家政治昏暗时,君子可以消极出世,如果入仕以求富贵,也是可耻的。“有道则见”体现的是一种基于信念的责任意识,可以说是一种责任伦理精神;“无道则隐”则是为了坚持信念而放弃了责任,表现的是信念伦理倾向。这种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并存的现象,反映了孔子思想中理想与现实、信念与责任的矛盾和冲突。 孔子思想中的矛盾和冲突,也体现在他的弟子们身上。孔门弟子众多,其思想也各异,在责任与信念的问题上也有争论。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时,问弟子说:“吾道非邪。吾

47、何为于此。”对此问题,子贡与颜回分别给出了不同回答。子贡说:“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而颜回则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子贡认为老师的主张确实伟大,但太理想主义了,所以不能为世所用,最好能把标准稍微降低一点,这样才具有现实上的可行性。颜回也认为老师的主张伟大,但不能为世所用,这不是自己的错,而是有国者的耻辱,正显出老师理想主义的崇高。孔子听后,批评子贡志向不高远,对颜回则大加赞赏。不过最终,还是子贡到楚国搬来救兵,孔子及其弟子一

48、行才得以脱离险境。 孔门弟子不仅在思想上有争论,在实践中的表现更不相同。仍以子贡和颜回为例。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载:“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颜回则没建立什么功业,这当然和其早死有关,但即使不如此,恐怕也没法和子贡相比,这是他们不同的人生哲学所决定的。基本上可以说,子贡遵循的是责任伦理,颜回坚守的是信念伦理。孔门弟子的这种差异,实际上是孔子思想中的矛盾冲突在其弟子身上的一种展现。 孔子的责任伦理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弟子,而且影响了后来的儒家哲人;不仅在中国历 史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当前仍然有着巨大的价值。当前中国社会发展迅速,但问题也不断显现,其中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人的责任感的缺失和相应伦理观的混乱。由于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旧的价值观念已经动摇,新的价值观念正在形成但还未普遍确立。价值观念缺位的后果之一就是导致了责任感的缺失,造成了当前社会中不负责任的现象大量出现。所以,责任伦理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