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鉴赏诗歌的语言(一):炼字题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鉴赏诗歌的语言(一):炼字题型.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鉴赏诗歌的语言(一):炼字题型 知识清单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联想、想象、比较等多种方法,领悟诗歌语言的精妙。对诗歌语言的鉴赏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抓关键字句,一是品析语言风格。典题导学题型1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炼字,多指诗词中那些经过推敲,用得准确、生动,能传神地表现事物和情感等鲜明特征的字词。一般指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有时指诗词中的数量词、叠词、虚词等。1.动词动词,如果用得精准,便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效果,诗歌中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往往是命题考查的重点。答题示例1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早
2、上五盘岭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诗意赏析大历元年,杜鸿渐入蜀平乱,并举荐岑参为职方郎中兼侍御史,列入幕府。本诗即写于诗人入蜀途中。前四句,天色朦胧,诗人驱车赶路,登上五盘岭,见青山葱茏,天高地远,风清气爽,境象开阔,心中为之一荡。远处江水汹涌澎湃,波涛起伏,撞击着巉岩峭壁,一个“斗”字形象地写出了两岸崖石耸
3、峙,犹如两兽相斗的形态。“攒”字形容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太阳尚隐于群峰中。中间六句写景。日之初出,光晕染着天空,晴明高远,彩翠分明,风烟俱净,阴郁色调的树木还沉浸在夜雾的森冷之中。松林疏朗,露出了那条孤独盘旋的栈道,草木繁茂、花团锦簇之处隐藏着急流险滩。栈道经夜雨洗濯,光润打滑,田间杂草已干。最后两句抒情。此行乃因知己杜鸿渐的推荐提拔,既报了杜的知遇之恩,又能实现平乱安国的高志,蜀道虽有如上青天之难,诗人却如履平地。诗人登上峰顶后,心旷神怡,面对奇险又富有情趣的所观之景,更不觉蜀道艰险。题:“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4、1.审题。题目要求很明确,即赏析两个字:“斗”“攒”。2.整体把握诗歌内容。诗人入蜀作杜鸿渐的幕僚,感知遇之恩,兼寄济国心愿,诗人心绪也较为明快开朗。这首诗前两句交代了时间和所处位置。中间八句详细描写了五盘岭的景色,由远到近,描绘出一幅山野图。最后两句交代此次出行的原因,并抒发感慨。3.将“斗”“攒”两字与诗歌内容联系起来分析,分析这两字对描写景物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点作答,说好处,谈效果。参考答案:“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2.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现人或物的特点、性质、状态等的词
5、语,起修饰作用。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还能传达出诗人的感情。将形容词作为“炼字”的对象时,要注意其语义双关现象及活用的情况。答题示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劳停驿注欧阳修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诗意赏析本诗表达了欧阳修对民生凋敝、百姓困苦之境的忧虑。诗的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
6、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第三联极为后人称道,非常集中、简练、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在劳停驿所见的民生困苦的情形。“烟”“野”既道出了贫瘠范围的广阔,又渲染了凄凉的氛围;“荒”“瘦”二字的妙用,更把百姓生活的贫苦形象地凸显了出来,是炼字的典范。尾联以抒发“行客”(诗人)的愁思作结,深警动人。题: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1.审题。题干的要求非常简明,即“分析”“荒瘦二字的妙处”。2.认真再读“荒”“瘦”二字所在的句子,看到的是孤落几户人家,炊烟几缕,荒凉冷落;田地瘠薄,瘦如刀削。民生凋敝、百姓困苦,不言自明。3.诗人细致的观察、描摹,正体现了他对山民的怜悯与关切。4.组织语言,精
7、练作答。参考答案: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3.数量词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答题示例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别舍弟宗一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
8、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诗意赏析此诗是柳宗元送别堂弟柳宗一而作,伤别并自伤,既表现了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首联写送别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诗人在极度艰苦恶劣的环境中生活,需要亲情友情支撑他那即将崩溃的精神世界,然而被贬谪以来,亲人相继离世,此时宗一又要北去,诗人更觉形单影只,愁苦无依。颔联集中表现了诗人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颈联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
9、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预示宗一有一个美好的前程。尾联则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一带的烟树。“烟”字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恍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题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诗意赏析此诗是柳宗元送别堂弟柳宗一而作,伤别并自伤,既表现了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首联写送别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诗人在极度艰苦恶劣的环境中生活,需要亲情友情支撑他那即将崩溃的精神世界,然而被贬谪以来,亲人相继离世,此时宗一又要北去,诗人更觉形单影只,愁苦无依。
10、颔联集中表现了诗人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颈联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预示宗一有一个美好的前程。尾联则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一带的烟树。“烟”字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恍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赏析本诗颔联中数量词运用的妙处。1.审题。题干要求单一明确:赏析颔联中数量词运用的妙处。2.颔联中数量词有四个:一身、六千里、万死、十二年。一身
11、:孤独、困厄。六千里:路途遥远。万死:生存艰难,屡遭不幸。十二年:困苦时间长。在漫长的时间、广袤的空间中,一己的孤单与痛苦之甚之深,便极醒目地凸显出来。3.联系背景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体会数量词在本诗中蕴含的深刻含义。4.对每一个数量词运用的妙处按一定顺序分别作答。参考答案:“一身”概括了诗人孤苦伶仃的凄惨现状;“万死”使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六千里”从空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之遥;“十二年”从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时间之长。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4.叠词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其次在于加强感情的表达效果。除此之外,叠词还可以模拟各种
12、声音,收到生动、形象的效果,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答题示例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鹧鸪天东阳道中辛弃疾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注】香篝渐觉水沉销借薰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来写行路时间之长,从而暗示行程的遥远。香篝薰笼。水沉一种香料,即沉香。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诗意赏析该词是辛弃疾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于淳熙五年(1178)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交代词人已经离开临安向东阳进发。接下来的两句,词人描写了周遭的景象。身边的山
13、脉层层叠叠地排列,路旁的花儿虽只是一些山间野花,但盛放得分外娇艳。充满生机的大自然使词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行人历历在目,这里的“人”指穿着戎装的战士们,因为衣着威风,气势雄伟,所以容易辨别出来。士兵们伴随着骏马的嘶鸣声前进着,前面的队伍已经越过小红桥。这三句写的是队列前进的情景。“愁边剩有相思句”写词人为寻觅佳句而生“愁”。“摇断吟鞭碧玉梢”,写得有声有色,把词人扬鞭吟唱、疾速前进的得意神情,逼真地再现出来了。题:简要分析“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三句的表达技巧。1.审题。题干要求分析“表达技巧”,对象是“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根据
14、语感,可知题干中还隐藏着没有明言的条件,即分析“人历历,马萧萧”中的叠词使用效果。2.从内容看,“人历历,马萧萧”写成队的人马行走,声形兼具,生动形象;从形式上看,极富韵律感,富有音乐美。3.“旌旗”是借代修辞手法的使用。4.抓住了这些要点,即可组织语言作答。参考答案:使用了叠词、借代的修辞手法。“历历”“萧萧”使用叠词手法,生动描写出了人马行进的状态,增添了语言的韵味;“旌旗”使用借代手法,形象写出了队伍过桥的情景,为后文抒发自己的高兴和喜悦心情作铺垫。5.虚词这里的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运用恰当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答
15、题示例5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秋 暮 吟 望赵执信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注】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诗意赏析赵执信(16621744),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知如老人。清代诗人、诗论家、书法家,山东淄博博山人。28岁因于佟皇后丧葬期间观演洪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50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此诗当作于赵执信被革职之后。诗中时令是秋季,时间是暮晚。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
16、旷达、闲淡,实则抒发对现状不可改变的无奈之叹;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场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后面三联以斜阳、落叶、孤鸿、残菊、短烛、低横北斗等低沉意象为主,缀词成章,惆怅失意之情溢于言外。题: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1.审题。题干要求简明,一是“简要赏析”,二是以“常”“偏”两字为赏析对象。2.结合“常”“偏”所在的语境,认真琢磨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常带”即“经常带有”,只有常常注目凝望的人,才能常见。“偏明”,新月其光不甚,却偏偏把落叶的情形照得那么清晰,不是认真专注之人,怎能见到?没着意写人,但落寞、惆怅而又深思的诗人形象,确可呼之而出了。3.这样的诗人,却说“不为秋悲”,是否旷达中有无奈,悲苦中有自警,夜饮中有不平呢?4.组织语言,精练作答。参考答案:“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着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了诗人的心绪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