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现代文专题复习:鲁迅主题练.doc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4487953 上传时间:2021-09-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1.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现代文专题复习:鲁迅主题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一轮现代文专题复习:鲁迅主题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现代文专题复习:鲁迅主题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现代文专题复习:鲁迅主题练.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鲁迅主题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从中兴到末路鲁迅在未庄再看见阿Q出现的时候,是刚过了这年的中秋。人们都惊异,说是阿Q回来了,于是又回上去想到,他先前那里去了呢?阿Q前几回的上城,大抵早就兴高采烈的对人说,但这一次却并不,所以也没有一个人留心到。他或者也曾告诉过管土谷祠的老头子,然而未庄老例,只有赵太爷钱太爷和秀才大爷上城才算一件事。假洋鬼子尚且不足数,何况是阿Q:因此老头子也就不替他宣传,而未庄的社会上也就无从知道了。但阿Q这回的回来,却与先前大不同,确乎很值得惊异。天色将黑,他睡眼蒙胧的在酒店门前出现了,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穿的

2、是新夹袄,看去腰间还挂着一个大搭连,沉钿钿的将裤带坠成了很弯很弯的弧线。未庄老例,看见略有些醒目的人物,是与其慢也宁敬的,现在虽然明知道是阿Q,但因为和破夹袄的阿Q有些两样了,古人云,“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待”,所以堂倌,掌柜,酒客,路人,便自然显出一种凝而且敬的形态来。掌柜既先之以点头,又继之以谈话:“豁,阿Q,你回来了!”“回来了。”“发财发财,你是在”“上城去了!”这一件新闻,第二天便传遍了全未庄。人人都愿意知道现钱和新夹袄的阿Q的中兴史,所以在酒店里,茶馆里,庙檐下,便渐渐的探听出来了。这结果,是阿Q得了新敬畏。据阿Q说,他是在举人老爷家里帮忙。这一节,听的人都肃然了。这老爷本姓白,但因

3、为合城里只有他一个举人,所以不必再冠姓,说起举人来就是他。这也不独在未庄是如此,便是一百里方圆之内也都如此,人们几乎多以为他的姓名就叫举人老爷的了。在这人的府上帮忙,那当然是可敬的。但据阿Q又说,他却不高兴再帮忙了,因为这举人老爷实在太“妈妈的”了。这一节,听的人都叹息而且快意,因为阿Q本不配在举人老爷家里帮忙,而不帮忙是可惜的。据阿Q说,他的回来,似乎也由于不满意城里人,这就在他们将长凳称为条凳,而且煎鱼用葱丝,加以最近观察所得的缺点,是女人的走路也扭得不很好。然而也偶有大可佩服的地方,即如未庄的乡下人不过打三十二张的竹牌,只有假洋鬼子能够叉“麻酱”,城里却连小乌龟子都叉得精熟的。什么假洋鬼

4、子,只要放在城里的十几岁的小乌龟子的手里,也就立刻是“小鬼见阎王”。这一节,听的人都赧然了。“你们可看见过杀头么?”阿Q说,“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他摇摇头,将唾沫飞在正对面的赵司晨的脸上。这一节,听的人都凛然了。但阿Q又四面一看,忽然扬起右手,照着伸长脖子听得出神的王胡的后项窝上直劈下去道:“嚓!”王胡惊得一跳,同时电光石火似的赶快缩了头,而听的人又都悚然而且欣然了。从此王胡瘟头瘟脑的许多日,并且再不敢走近阿Q的身边;别的人也一样。阿Q这时在未庄人眼睛里的地位,虽不敢说超过赵太爷,但谓之差不多,大约也就没有什么语病的了。然而不多久,这阿Q的大名忽又传遍了未庄的闺中。虽然未庄只有

5、钱赵两姓是大屋,此外十之九都是浅闺,但闺中究竟是闺中,所以也算得一件神异。女人们见面时一定说,邹七嫂在阿Q那里买了一条蓝绸裙,旧固然是旧的,但只化了九角钱。还有赵白眼的母亲,一说是赵司晨的母亲,待考,也买了一件孩子穿的大红洋纱衫,七成新,只用三百大钱九二串。于是伊们都眼巴巴的想见阿Q,缺绸裙的想问他买绸裙,要洋纱衫的想问他买洋纱衫,不但见了不逃避,有时阿Q已经走过了,也还要追上去叫住他,问道:“阿Q,你还有绸裙么?没有?纱衫也要的,有罢?”后来这终于从浅闺传进深闺里去了。因为邹七嫂得意之余,将伊的绸裙请赵太太去鉴赏,赵太太又告诉了赵太爷而且着实恭维了一番。赵太爷便在晚饭桌上,和秀才大爷讨论,以

6、为阿Q实在有些古怪,我们门窗应该小心些;但他的东西,不知道可还有什么可买,也许有点好东西罢。加以赵太太也正想买一件价廉物美的皮背心。于是家族决议,便托邹七嫂即刻去寻阿Q,而且为此新辟了第三种的例外:这晚上也姑且特准点油灯。油灯干了不少了,阿Q还不到。赵府的全眷都很焦急,打着呵欠,或恨阿Q太飘忽,或怨邹七嫂不上紧。赵太太还怕他因为春天的条件不敢来,而赵太爷以为不足虑:因为这是“我”去叫他的。果然,到底赵太爷有见识,阿Q终于跟着邹七嫂进来了。“他只说没有没有,我说你自己当面说去,他还要说,我说”邹七嫂气喘吁吁的走着说。“太爷!”阿Q似笑非笑的叫了一声,在檐下站住了。“阿Q,听说你在外面发财。”赵太

7、爷踱开去,眼睛打量着他的全身,一面说,“那很好,那很好的。这个,听说你有些旧东西,可以都拿来看一看,这也并不是别的,因为我倒要”“我对邹七嫂说过了。都完了。”“完了?”赵太爷不觉失声的说,“那里会完得这样快呢?”“那是朋友的,本来不多。他们买了些,”“总该还有一点罢。”“现在,只剩了一张门幕了。”“就拿门幕来看看罢。”赵太太慌忙说。“那么,明天拿来就是。”赵太爷却不甚热心了。“阿Q,你以后有什么东西的时候,你尽先送来给我们看,”“价钱决不会比别家出得少!”秀才说。秀才娘子忙一瞥阿Q的脸,看他感动了没有。“我要一件皮背心。”赵太太说。阿Q虽然答应着,却懒洋洋的出去了,也不知道他是否放在心上。这使

8、赵太爷很失望,气愤而且担心,至于停止了打呵欠。秀才对于阿Q的态度也很不平,于是说,这忘八蛋要提防,或者不如吩咐地保,不许他住在未庄。但赵太爷以为不然,说这也怕要结怨,况且做这路生意的大概是“老鹰不吃窝下食”,本村倒不必担心的;只要自己夜里警醒点就是了。秀才听了这“庭训”,非常之以为然,便即刻撤消了驱逐阿Q的提议,而且叮嘱邹七嫂,请伊千万不要向人提起这一段话。但第二日,邹七嫂便将那蓝裙去染了皂,又将阿Q可疑之点传扬出去了,可是确没有提起秀才要驱逐他这一节。然而这已经于阿Q很不利。最先,地保寻上门了,取了他的门幕去,阿Q说是赵太太要看的,而地保也不还,并且要议定每月的孝敬钱。其次,是村人对于他的敬

9、畏忽而变相了,虽然还不敢来放肆,却很有远避的神情,而这神情和先前的防他来“嚓”的时候又不同,颇混着“敬而远之”的分子了。只有一班闲人们却还要寻根究底的去探阿Q的底细。阿Q也并不讳饰,傲然的说出他的经验来。从此他们才知道,他不过是一个小脚色,不但不能上墙,并且不能进洞,只站在洞外接东西。有一夜,他刚才接到一个包,正手再进去,不一会,只听得里面大嚷起来,他便赶紧跑,连夜爬出城,逃回未庄来了,从此不敢再去做。然而这故事却于阿Q更不利,村人对于阿Q的“敬而远之”者,本因为怕结怨,谁料他不过是一个不敢再偷的偷儿呢?这实在是“斯亦不足畏也矣”。(节选自阿Q正传)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10、分)A阿Q这次上城,未庄没有一个人留心到。其根本原因是管土谷祠的老头子没有替他宣传。B未庄人听阿Q讲述进城经历时的“肃然”“赧然”“悚然”分别侧重表现敬、愧、畏的心理。C阿Q不在举人老爷家帮忙了,听的未庄人都替阿Q失去这样难得的谋生机会而深感惋惜。D赵太太还担心阿Q不敢来,而赵太爷却认为不足虑,体现了赵太爷对阿Q的了解和信任。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把现钱在钱柜上一扔”“坠成了很弯很弯的弧线”等细节描写,活灵活现地刻画了阿Q得意忘形的形象特点。B小说中提到“未庄老例”“不独未庄如此”等,让读者感受到封建落后的保守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C小说综合运用了语言

11、、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来描述阿Q讲述杀革命党时的情景,形象生动,令人如临其境。D小说结尾才点明阿Q“不过是个不敢再偷的偷儿”,尽管前文未设伏笔,但并不突兀,反而让人感觉甚合情理。8小说第二段“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待”讽刺效果极佳,请分析其手法及表达效果。(4分)9鲁迅说他写阿Q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文中国民的“沉默”针对不同的对象各有表现,并映射出不同的“魂灵”,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6B(3分。A是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阿Q地位低下;C原文表述为“听的人叹息且快意”,叹息是因为不能在举人老爷家帮忙,就依附不上权贵了,不是为阿Q惋惜;D不是体现赵太爷对阿Q

12、的了解和信任,而是体现了赵太爷对未庄惯例的了解和对自己权贵地位的“自信”)7D(3分。前文有多处伏笔)8本句使用了反语手法。(1分)讽刺了未庄人见风使舵、随波逐流的特点,(1分)表现了国民的愚昧和劣根性。(1分)反语的使用使表达委婉含蓄、发人深省,增强了批判性。(1分)(4分。如果分析反讽、寓谐于庄等也可给分)9对阿Q的“沉默”。知道阿Q是小偷后纷纷“敬而远之”,体现了国民趋利避害、明哲保身。对权贵的“沉默”。认为只有赵太爷和秀才大爷上城才算一件事,体现了国民对权贵的盲从与膜拜。对反动势力的“沉默”。对革命党被杀津津乐道,体现了国民的落后和麻木。对自身处境的“沉默”。坐稳了奴隶而无动于衷,体现

13、了随波逐流、得过且过的心理。(6分。一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得满分,具体表述只要意思对即可)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鲁迅毕生都在批判传统文化,以他为代表的激进思潮造成了传统文化在五四时期的断裂。这种观点表面上好像是有根据。的确,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是非常深刻的,有时候他的批判态度是非常偏激的。五四时期,鲁迅一谈到旧制度,旧文化,就深恶痛绝,有时候他把话说得很绝。他曾说:“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不可否认,在对待传统这个问题上,鲁迅的确采取了和惯常的思维方式不同的那种叛逆的评判,这让人震惊,又让人清醒。在狂人日记里面有这样一句

14、话“从来如此,便对吗?”这是狂人的话,其实也是鲁迅的质疑。对于普通人来说理所当然的事,鲁迅会质疑,他可能有独特的发现。清朝乾隆年间花了13年时间修的四库全书,一般人都认为这当然是一个伟大的文化建设工程。但鲁迅却认为,这种编书的行为也是一个文化的“统制”,是以胜利者的看法来批评和征服汉族的文化和人情。因为清朝的文字狱、烧书也是与编四库全书同时进行的。当时在四库全书之外,被列为禁书的一共有13 600多种,烧掉了15万册。鲁迅得出一个结论:“官修史书往往把历史上的真实给抹去了,这就是所谓篡改历史,强迫遗忘。”这样的例子在鲁迅的作品里比比皆是。鲁迅对传统始终是采取有一种怀疑的态度,他用另外一种眼光,

15、透过历史的本质重新去思考,去评判。这种逆反式的评判,它给人一种警醒,使人挣脱被传统习惯所捆绑的思维定势,揭示真实,正视传统文化中那些不适合我们时代发展的腐朽成分。现在也有些学者在批判鲁迅,认为鲁迅提倡不要读中国书。鲁迅在青年必读书里说:“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废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废和厌世,所以主张少看和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只看这个言论,似乎太绝对了,但问题是,当时正逢五四落潮以后政府主张重新尊孔读经,所以鲁迅提出少看中国书。这是特定语境中的文学表达,其中蕴含着鲁迅的一种整题感悟。我们读鲁迅的时候,不要逮住他一句话,就认定这是一个论文式的结论,实际上

16、这是一种批判式的文学表达。他不是写学术论文,他写的是杂文,他是文学家。传统文化中有精华的,也有糟粕,不能笼统地褒或者贬;但当传统作为一个整体,仍然严重牵绊着中国社会进步的时候,鲁迅那个时代的人就要冲破这个铁屋子,就要采取一种断然的态度,所以说话比较偏激。他认为在中国如果不大声疾呼,用决绝的,而不是温吞的态度去告别旧的时代,那是做不成事的。在中国做事,用他的话说,是“搬动一个桌子都要流血”。这大概就是五四启蒙主义那一代人比较激进的原因,这是文化转型期的一种现象。把古代传统文化作为整体来看待,鲁迅是全盘否定的,他不讳言自己是激烈的,这是他的一个策略。但鲁迅不是一个历史虚无主义者,他有学者冷静和严谨

17、的一面,他在批判传统的同时,也用大量的精力在整理、研究、分析传统文化,发掘其中有活力的东西,可以借鉴的东西,可以转化的东西。鲁迅一生用了差不多30年的时间,整理了22部古籍。20世纪20年代他在北大上过中国小说史这门课,他写的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到现在还是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研究的标杆性著作。(节选自温儒敏演讲怎样读鲁迅的作品?,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鲁迅为代表的激进思潮导致了传统文化的断裂,这是文化转型时期的一种现象。B和人们惯常的定势思维不同,鲁迅对传统文化的确采用了一种偏激的批判性态度。C鲁迅的偏激,是因为鲁迅是文学家,不能用论

18、文式的表达而采用了文学式的表达。D虽然鲁迅并不是一个历史虚无主义者,但他对传统文化确实是持全盘否定态度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旨在提醒我们,要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理解鲁迅的作品,理解鲁迅的批判性。B文章运用举例与对比论证,证明了鲁迅的质疑与批判态度常常让他有独到的发现。C文章就如何看待鲁迅的偏激这一问题从现象、原因到意义层层深入地进行了分析。D文章从文章体裁与历史环境两个角度,分析了鲁迅杂文中的偏激态度产生的原因。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正是因为有怀疑与批判的态度,鲁迅才能透过历史的本质重新去思考和评判,并发现传统文

19、化中的腐朽成分。B鲁迅在批判传统文化糟粕的同时,也整理并发掘了其精华,这一点和他在拿来主义中所表达的态度是一致的。C鲁迅建议青年人少看中国书,是出于对当时社会倒退思潮的愤激,他批判传统文化,是因为渴望中国社会进步。D我们现在倡导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是因为今天传统文化不再是阻碍社会进步的力量,而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答1.B(A项,“以鲁迅为代表的激进思潮导致了传统文化的断裂”是某些人的观点,是作者要批驳的,不是原文作者的观点。C项,鲁迅的偏激,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传统文化从整体上严重地制约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为冲破阻碍必须要采取一种断然的态度;也因为他写的是杂文,是文学性的表达。D项,这个选项有迷惑性。鲁迅对传统文化确实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但这有一个前提,即“把古代传统文化作为整体来看待”。文中多次提到了“作为整体”的传统文化。)2.C(文章第一、二段提出现象,第三、四段分析这种批判态度的价值,第五、六段分析这种态度产生的原因。所以,应该是从现象、意义到原因,层层深入地进行分析。)3.D(鲁迅们之所以偏激地反对传统文化,是因为当时传统文化从整体上严重地制约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中没有精华部分;今天我们大力倡导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是因为今天我们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就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因为其中的大量糟粕仍然是需要摒弃的。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