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易混概念的比较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易混概念的比较分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一地理易混概念的比较分析气象、天气和气候“气象”,用通俗的话来说,它是指发生在天空中的风、云、雨、雪、霜、露、虹、晕、闪电、打雷等一切大气的物理现象;“天气”,是指影响人类活动瞬间气象特点的综合状况。例如,我们可以说:“今天天气很好,风和日丽,晴空万里;昨天天气很差,风雨交加”等等;“气候”,是指整个地球或其中某一个地区一年或一段时期的气象状况的多年特点。例如,昆明四季如春;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春、秋温和,盛夏炎热,冬季寒冷,我们就称这里是“四季分明的温带气候”;每年的7月下旬和8月上旬是北京的雨季等。所以说“气象”“天气”和“气候”的内涵有着明显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航天、航宇和宇宙航
2、行人类在地球陆地上诞生后,随着知识的积累,生产力不断提高,活动领域逐渐由陆地扩展到海洋(航海)、大气层空间(航空)和宇宙空间。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人类冲出地球大气层进入宇宙空间活动,即宇宙航行(简称宇航),其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航天,就是在太阳系范围内活动;第二阶段为航宇,就是冲出太阳系,进入银河系乃至河外星系活动。也有人把宇宙航行总称为航天的。由于地球的强大引力,尽管人类很早就有飞天的梦想,但在其发展的漫长岁月里,被束缚在地球表面上而一筹莫展。一二百年前,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制造了火车、汽车和轮船,加快了在地面上的运动速度,同时还能乘飞艇离开地面。随后空气动力
3、学的研究和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航空事业才迅速发展起来。但仍然只能在地球大气层内活动,地球引力不允许越雷池一步。火车、汽车、轮船、飞艇、飞机等不能进入宇宙空间,因素固然很多,但集中到一点,关键就是速度不够。地球的引力需要用速度去战胜。直到20世纪40年代,人们才获得战胜地球引力的速度7.9千米/秒。这就是现代火箭达到的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也叫环绕速度,它能使物体环绕地球飞行。要完全摆地球引力的束缚,在太阳系内航行,还必须使航天飞行器的速度达到11.2千米/秒,即第二宇宙速度,也叫逃逸速度。要摆脱太阳的引力,冲出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航行,则需要达到16.7千米/秒的第三宇宙速度。太阳系是辽阔的。地球
4、与近邻月球的平均距离为384400千米,以第一宇宙速度飞行需要一两天的时间;与邻近的行星火星的最近距离为7800万公里,与最远行星冥王星的距离为45亿60多亿千米,航天器飞向它们的飞行距离则更远,以第二宇宙速度飞行需要24个月或3040年。但太阳距最近恒星的距离达43万亿千米,即4.3光年,以第三宇宙速度飞行需要近10万年的时间,而银河系的直径达10万光年,在银河系外还有千亿个河外星系。很显然,要冲出太阳系到银河系乃至河外星系去活动,用现在的火箭是不能胜任的,需要创造出更先进的动力工具,去战胜这遥远的距离,这需要科学技术的更大进步。正像钱学森指出的,要实现航宇的理想,人类的科学技术还需要有几次
5、大的飞跃。探测器、飞船和航天站探测器其实也是人造卫星或无人飞船,不过,习惯上把探测地球以外太阳系天体的无人航天器叫探测器。如绕太阳飞行并进行探测的叫太阳探测器;绕月球飞行并进行探测的叫月球探测器等等。绕金星飞行并进行探测的“麦哲伦”号、绕火星飞行并进行探测的“海盗”号、绕木星飞行并进行探测的“伽利略”号等探测器其实也是金星、火星或木星的人造卫星;探测太阳的“尤利西斯”号探测器、探测多颗行星后又飞出太阳系的“先驱者”号和“旅行者”号探测器,也是一种无人飞船。飞船是宇宙飞船的简称,它是一种载人或载货的航天器。载人飞船与人造卫星和探测器的区别在于,它能保障航天员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而且一定是返回的。因
6、此,除了卫星和探测器上的基本设备和仪器外,还设有生命保障系统、应急逃逸系统、再入系统和回收着陆系统等。目前只有俄(苏)、美、中三国发射过载人飞船。俄国有“东方”号、“上升”号和“联盟”号及其改型等;美国有“水星”号、“双子星座”号和“阿波罗”号等,中国有神州六号。无人的货运飞船目前只有俄(苏)为“礼炮”号和“和平”号。航天站运送补给的“进步”号。航天站又叫轨道航天站、空间站、轨道空间站和轨道站。目前只有近地轨道上的航天站。它是一种大型载人航天器,具有供多名航天员长期生活和工作的设施,他们用各种观测仪器和实验设备进行天文观测,对地观测,空间科学研究,微重力条件下的医学生物学实验,微重力和真空条件
7、下的特殊材料制造和昂贵药物生产等等。航天员乘飞船或航天飞机往返于航天站与地面之间,补给品和太空产品用货运飞船和航天飞机运送。从1971年起,苏(俄)已发射17号“礼炮”号航天站和一个“和平”号航天站。“和平”号航天站有6个对接口,除了对接“联盟”号载人飞船和“进步”号货运飞船外,目前其上还对接有“量子1”和“量子2”天体物理实验舱、“晶体”工艺舱和“光谱”实验舱,是一个庞然大物。美国1973年发射的“天空实验室”也是一个实验性航天站。由美国主导的,有俄罗斯、欧洲航天局、日本和加拿大参加的阿尔法国际航天站,1997年开始在轨道上组装,2002年建成。其上除美国的居住舱和实验舱外,还有俄罗斯的多功
8、能运货舱和救生飞船,欧洲航天局的哥伦布轨道设施和太空拖船,日本的实验舱和实验后勤舱,加拿大的移动服务系统(遥控臂)。全部建成需要美国航天飞机飞行30次,俄国运载火箭飞行48次。其长宽为87110米,重377吨,可供6名航天员长期工作,是迄今最大的航天器。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在所有的地质灾害中,除地震灾害外,崩、滑、流灾害是最为严重的,其以分布广、灾害性和破坏性强,具有隐蔽性及容易链状成灾为特点,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另外,土地沙(漠)化、地面沉降和水土流失等缓变型地质灾害发展迅速,危害愈来愈大,成为令人担忧的地质灾害。崩、滑、流的主要危害是造成人员伤亡和摧毁城乡建筑、交通道路、工厂
9、矿山、水利工程、农田土地。据不完全统计,在1949年至1990年的42年中,崩、滑、流灾害至少造成9680人死亡,其中滑坡、崩塌灾害致死3635人,泥石流灾害致死6045人。42年中,平均每年死亡人数为231人,其中滑坡、崩塌灾害致死87人/a,泥石流灾害致死144人/a。从时间顺序来看,死亡人数呈增长趋势。致死最严重的为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和湖北七个省。近10年来,全国由于崩、滑、流造成有人员死亡已近万人,平均每年达900多人,在三者中以泥石流造成的人员伤亡为最多,如辽宁复县(现为瓦房店市)、盖县。新金县(现为普兰店市)交界地带的老帽山地区,1981年7月2728日爆发泥石流,
10、16.36万人受灾,造成664人死亡,5058人受伤。初步估计由泥石流造成人员伤亡要占崩、滑、流总数的一半左右。滑坡造成的人员伤亡仅次于泥石流,一些规模巨大的滑坡常摧毁整个或多个村庄、城市地区的多栋建筑,如1991年9月23日发生于云南省昭通市头寨沟的滑坡,总方量1800万m3,造成216人死亡,又如1989年四川华蓥山溪口镇的滑坡型泥石流造成221人死亡。由滑坡致死的人数约占崩、滑、流三者死亡总人数的1/3强。由于崩塌一般规模较小,破坏面积不大,所以造成的人员伤亡较小。崩、滑、流造成危害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变形力量、速度、破坏面积和当地地面设施密度等因素,一般规模较大的崩、滑、流常造成数百万元
11、乃至数千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个别甚至达到数亿元。如1981年辽宁老帽山地区一次损失5亿元、1991年北京北山泥石流一次损失2.65亿元、1989年云南漫湾电站滑坡一次损失10亿元以上、1986年四川高县文汇后山沟泥石流一次损失1.3亿元、1988年四川宜宾大滩村滑坡一次损失2亿元等。近10余年来全国共发生这类损失巨大的崩、滑、流330处以上,平均每处损失数千万元;直接经济损失大于10万元的崩、滑、流超过7473处,平均每处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万元;直接经济损失在110万元的灾害点仅有记载的就达22817处;直接损失在1万元以下的灾害点更多,仅据云南、北京、辽宁、四川、甘肃五省市统计就达41万余处,
12、估计全国将以百万计,其直接经济损失亦非常可观。由于崩、滑、流的发育强度、人口密度和国民经济发展程度在地域上差异很大,所以它们造成的危害在不同地区也有很大差别,在西部地区由于国民经济发展程度较低而崩、滑、流规模较大,所以危害以人员伤亡为主,尤其是西南地区人口密度大,更是如此。仅陕西、甘肃、宁夏、青海、云南、贵州、四川7省区年均死亡人数就达647.9人以上,约占全国的69.8。而东部地区尽管由于灾害强度较小(规模或破坏面积较小),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较少,但由于经济发达程度较高,经济损失却与西部不相上下。也就是说,崩、滑、流在西部地区的危害以人员伤亡为主,而东部地区则以经济损失为主。水资源、水利资源
13、与水能资源广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狭义的水资源则是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水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上水的总储量中海水占97.3,淡水只占2.7。淡水资源中冰山、冰川水占77.2。地下水和土壤中水占22.4,湖泊、沼泽水占0.35,河水占0.1,大气中水占0.04。便于取用的淡水只是河水、淡水湖水和浅层地下水。估算约300万km3,仅为地球总水量的0.2左右。水在自然界中呈循环状态。地球上循环的水量,每年大体为42万km3,其中降落陆地上的约为10万km3。而后通过江河流入海洋的水量约44.5万km3。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赖以生存、人类生活和生产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质,又
14、是地球上自然资源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物质,因此应特别加以保护。近年来常以“水资源”一词替代、包容“水利资源”。水利资源是水利生产元素、生产要素和存量,它只有加入经济循环并在一定的市场范围内运动才能实现其价值。从天然角度讲,它包括水资源、砂石资源;从社会角度讲,它包括物化劳动建成水利工程形成的灌面和源水、水面。水能资源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水在流动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水利部门通过对水电站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征收水资源费来实现水能资源向水利资本的转化。有电源点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采取自己开发、引资开发、资源入股、设施入股等多种方式,合理开发利用电源点,变水能资源为水利资本。我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
15、6.76亿千瓦,其中可开发量3.78亿千瓦,年发电量19200亿千瓦时,占全世界可开发水能资源总量的16.7,居世界第一位。领土、国土与国土资源领土和国土都是从国家主权的角度指一国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但领土是国家享有完全排他性主权的部分。国土除领土外,还包括国家享有管理和使用权利但不具有绝对占有权的海洋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部分,国土资源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范围内的一切资源的总和。广义的国土资源是指国家的全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
16、与耕地面积之比。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及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GIS、GPS和RS(3S)数字地球的概念是1998年由美国时任副总统戈尔提出的。数字地球主要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等技术,以数字的方式获取、处理和应用关于地球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空间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解决全球各种问题。近几年来,全球数字化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全球信息数字化的实施过程中,地球空间信息技术(3S,即GIS、GPS、RS)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GIS、RS、GPS的集成构架了数字地球。19
17、99年11月19日,在北京召开了“数字地球国际会议”,李岚清副总理在会上提出,中国将力争在数字地球建设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它是近二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应用系统,它能把各种信息同地理位置和有关的视图结合起来,并把地理学、几何学、计算机科学及各种应用对象、Internet、多媒体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等融为一体,利用计算机图形与数据库技术来采集、存储、编辑、显示、转换、分析和输出地理图形及其属性数据。这样,就可根据用户需要将这些信息图文并茂地输送给用户,便于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18、System,GPS)这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国防部批准,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其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全球定位系统共由三部分构成:地面控制部分、空间部分、用户装置部分等。GPS的主要特点是全天候、全球覆盖、三维定速定时高精度、快速省时高效率及应用广泛多功能。遥感(Remote Sensing,RS)顾名思义,就是遥远地感知。人类通过大量的实践,发现地球上每一个物体都在不停地吸收、发射和反射信息和能量,其中有一种人类已经认识到的形式电磁波,并且发现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是不同的。遥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来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
19、射和其发射的电磁波,从而提取这些物体的信息,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遥感的实现还需要遥感平台,像卫星、飞机、气球等,它们的作用就是稳定地运载传感器。当在地面试验时,还会用到地面像三角架这样简单的遥感平台。针对不同的应用和波段范围,人们已经研究出很多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物体在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范围内的电磁辐射。传感器会把这些电磁辐射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为原始图像。原始图像被地面站接收后,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处理,才能提供给不同的用户使用。3S的应用遍及交通、国土资源、电力、水利、农林、环境保护、金融、电信、地矿等国民经济各领域,并在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综合、地下管线、配电、小区物业、电力配备、有线电视收
20、费、消防、公安综合、110报警、交通、电缆输配、供电调度、房地产经营、电信配线、旧房改造等)、农林业管理信息系统(林业、土地适宜性评测、农业决策、土地规划、地质水质模拟等)、环境及生态管理信息系统(环境决策、地形仿真、动植物生态保护、综合、区域等)及油田规划、沙漠治理等各方面有着成功的应用经验。目前,各行业纷纷开展数字化运动,即应用3S提升传统行业,新的3S应用领域正在形成,各省市也相继开展“数字省”“数码城市”的建设,3S正在提高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关非地带性因素的问题分析 问题一、何谓非地带性因素?解析:地带性现象是符合一定的分布规律的现象。地球表面并不是所有事物都属于地带性的分布规律,如海
21、陆分布、地质构造、地形起伏等,在地球上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的因素,叫做非地带性因素。它干扰或破坏了地带性分布规律,造成地域分异的地方性差异,这种变化叫做非地带性,如绿洲的分布,是呈现为局部的、特殊的非地带性。问题二、非地带性因素有哪些?解析:总的来说,非地带性因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类。1.海陆分布: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分布。2.地形起伏: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3.局部环流和洋流:如信风带大陆西岸,因受离岸风及沿岸寒流的影响,在
22、海岸带形成沙漠。又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范围到达60N以北,是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4.局部水分变化:如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的绿洲;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化:如在沿海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碱蓬草地。5.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如在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由紫红色的砂岩、页岩风化而成的紫色土。6.局部地热异常:如在冰岛,苔原是这里的地带性植被,但在热泉附近却分布着草甸。7.人为作用:如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填湖造田、培育水稻等活动都可以造成对地带性规律的改变等等。问题三、地带性因素与地带性因素有何关系?解析:两类因素的关系,明显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非地带性因素
23、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2.地带性因素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如澳大利亚大陆,其东部受大分水岭的阻挡和沿岸暖流影响,分布着热带雨林和亚热带森林,但从整体讲,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3.在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如我国处在同纬度的两广地区和横断山区,前者因受东南季风影响,属于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后者因受地形影响而成为高山植物区。地表各地的地理环境都具有所在地带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具有非地带性特征,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典型题例分析下列各种自然现象AG的地理分布。A.南半球
24、高纬地区没有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B.横断山区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C.南美洲安第斯山南段西侧为森林,东侧为沙漠。D.中纬地区自沿海到内陆由森林带变为草原带、沙漠带。E.河西走廊的绿洲。F.非洲自然带呈带状分布,并且南北对称。G.我国东部自南往北可以划分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五个温度带。以上自然现象的形成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请将代表自然现象的数字顺序号写在其影响因素后面的括号内。1.受纬度地带性影响的是( )。2.受经度地带性影响的是()。3.受垂直地带性因素影响的是()。4.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的是( )。解析:题目所列举的自然现象都处在一定的地理位置,并且地
25、球表面的各种地理环境的形成都具有一定的规律。答题时要从这些规律入手,去探知地理现象产生的本质因素。纬度地带性:即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原因主要是受地球形状影响,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也就是说这一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而产生的。选项F、G是符合这一规律的。从非洲情况看,赤道穿过非洲的中部,非洲南北半球部分获得太阳的能量,从赤道向高纬依次递减,出现了南北对称分布的自然带。该规律在低纬度和高纬度表现明显。经度地带性:即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布规律主要是水分受离海远近的影响,从大陆沿海往内陆方向递减。选项D中提到的从森林到草原,植被类型的变化明显地符合经度地带性规律。该规律在北半球中纬
26、度表现最为明显。垂直地带性:此规律的产生主要是高山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水汽量越少,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因而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形成不同的气候带。选项B是符合这一规律的。一般来说山体越高,垂直自然带越明显;高山的纬度越低,垂直自然带越复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往往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山地的垂直自然带的分布是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地形起伏影响,因而属非地带性现象?对于这样的问题,是讨论较多的一个问题。我们知道,水平地带性是基于“理想大陆”的基础上,没有考虑地形起伏的影响。因此山地本身的存在是对水平地带性的干扰和破坏,是一种相对于水平地带性的非地带性因素。而山地的垂直带谱,是一种连续的、有规律的分
27、布,因此应属地带性现象。也就是说,山地的垂直分布自然带是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下的地带性现象。非地带性:处在一定位置的地理环境除了会受到上述三种地带性因素影响外,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选项A,如从纬度因素来看,应该大致和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一样存在着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但由于南半球的同纬度地区绝大部分是海洋,因此没有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的分布。选项C由于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深入,使山脉东侧降水减少,成了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这是由于受地形起伏这一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选项E,从纬度地带性因素和经度地带性因素影响结果来说,河西走廊大部分地区自然带应属于温带荒漠带,具有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其植被应为荒漠。但由于受地形和地质构造的影响,为我国劳动人民长久以来利用高山雪水和引地下水灌溉提供了便利,建成了绿洲。因此,河西走廊的绿洲可以看成是地带性因素的规律受到了非地带性因素的干扰而形成的。答案:1.F、G 2.D 3.B 4.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