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精选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精选文档.ppt(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阐释学派翻译理论本讲稿第一页,共三十三页主要内容阐释学 概念及发展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阐释学翻译选文斯坦纳 阐释的步骤贝尔曼 翻译及对异的考验本讲稿第二页,共三十三页 阐释学(Hermeneutics)概念:(1)一门对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和哲学,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和基督教的中世纪,在19世纪形成独立的学科。(2)Hermeneutics来源于Hermes(赫尔墨斯),他是负责解释、翻译神旨、传达神谕的使者 (谢天振,2008:101)本讲稿第三页,共三十三页 阐释学(Hermeneutics)发展:(1)古希腊时期:用于逻辑学和辩论术,以及一些宗教、文学经典著作的解释。(2)中世纪:对圣经
2、等宗教经典进行注释、说明,向人们澄清上帝的意图。(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不再拘泥于宗教经典,而是扩大到对古代文化经典的阐释。(谢天振,2008:101)本讲稿第四页,共三十三页阐释学的两大突破第一次:18-19世纪,施莱尔马赫在融合不同领域的阐释学思想的基础上,通过语法的解释和心理学的解释将古典解释学系统化,形成了具有普遍方法论特征的普通阐释学;狄尔泰从“历史理性批判”出发,提出“要比作者本人更理解作者”的最终目标。这两个时期的阐释学都在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架构下发展,都把重建文本和作者意愿作为最高目标。(谢天振,2008:101-02)本讲稿第五页,共三十三页阐释学的两大突破第二次:20世
3、纪,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使阐释学实现了从认识论向本体论的转变,把理解视作人的存在方式,指出理解不仅受制于主观性还受制于“前理解”,理解不是去把握一个不变的事实,而是去理解和接近人存在的潜在性和可能性。(谢天振,2008:102)本讲稿第六页,共三十三页施莱尔马赫与阐释学翻译1813年,施莱尔马赫在柏林皇家科学院的讨论会上宣读了论文论翻译的方法,从阐释学的角度论述了翻译与理解的关系。他指出翻译可采取的两种途径:译者不打扰原作者,带读者靠近作者,或者尽量不打扰读者,使作者靠近读者。(谢天振,2008:102)本讲稿第七页,共三十三页施莱尔马赫阐释学的贡献一、把阐释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一般的文本阐释;二
4、、扩大了文本阐释的范围,把它从文字作品扩展到讲话乃至讲话人或作者的个性;三、他认为阐释的任务不仅仅在于理解文本的字面涵义,更在于透过字面涵义领会作者或谈话者的内心世界;本讲稿第八页,共三十三页施莱尔马赫阐释学的贡献四、发展了阐释的方法,在原有的理解文本字面涵义的语法解释法基础上,又提出了理解作者或谈话者内心世界的心理解释法,并把前者看做辅助后者的方法;五、深化了对解释过程的理解,认为在解释学循环中不是纯理性的,其中直觉、体悟或灵感的东西在起作用;六、强调必须比作者理解他自己更理解作者,因为作者对自己无意识的思想层面没有领会,需要阐释者把它揭示出来。(袁吉福,2001)本讲稿第九页,共三十三页海
5、德格尔的阐释学翻译观海德格尔认为,“翻译”不止是字面上得改写,而是思想的“转渡”,翻译的关键在于表达词语后面的“道说”,而道说无法真正把握。他把“解释”与翻译等同起来,认识每一种翻译都是解释,而所有的解释都是翻译。他主张在翻译中以本意在先,审视词语的源流,展现被遮蔽的思想。(谢天振,2008:103)本讲稿第十页,共三十三页 伽达默尔与阐释学伽达默尔:德国当代哲学家、美学家,现代哲学阐释学和解释学美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主要著作真理与方法。伽达默尔在哲学阐释学中指出理解的普 遍性、历史性和创造性;提出了“合法的偏见”、“效果历史”、“视域融合”的精辟理论,解释了重译、误译登许多翻译现象。(
6、谢天振,2008,103:)本讲稿第十一页,共三十三页伽达默尔与阐释学伽达默尔的精辟论述:(1)理解的历史性:任何人再阐释的过程中都是带 着自己生活经验、知识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理论等(即为“前理解”)去理解。(2)效果历史:历史与至于其中的主 体相互影响作用。(3)视域融合:客观物的视域与阐 释者的视域融合在一起。(耿强,2006)本讲稿第十二页,共三十三页伽达默尔与阐释学伽达默尔的阐释学观点对翻译的影响:(1)理解的历史性 文本意义的多元理解(2)效果历史 理解的创造性(3)视域融合 新的视域有意或无意的误译误译(耿强,2006)本讲稿第十三页,共三十三页伽达默尔与阐释学例(1):谢天振:
7、在有意误译里译语文化与源语文化表现出一更为紧张的对峙,而译者则把他的翻译活动推向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要么为了迎合本民族的文化心态,大幅度地改变原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文学形象、文学意境等等;要么为了强行引入异族文化模式,置本民族的审美趣味的接受可能性于不顾,从而故意用不等值的语言手段进行翻译。(耿强,2006)本讲稿第十四页,共三十三页伽达默尔与阐释学例(2):为了译出源文本的效果,不惜大量自由阐释和误译,使得译文更加复杂、晦涩 女性主义翻译家将L Amer译成These Our Mothers或These Sour Mothers 其中:L 为La(the);Amer代表三个词:mere(mot
8、her母亲),mer(sea海),amer(bitter辛酸)。(耿强,2006)本讲稿第十五页,共三十三页 伽达默尔观点的贡献与不足贡献:把历史与现实联系在一起的观点,使得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养料来反思自己的时代和人生处境;而时间距离的概念,使得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生活其中却浑然不觉的某种历史现象,这样的陌生化视角不仅可以给历史以新解,也同时开拓了我们自己的视域。不足:伽达默尔过分夸大了研究者的主体性,从而割裂了存在与意识,否认了客观历史对主观历史的决定作用,最终使本真的历史成为不可知的深渊。(王翔,2007)本讲稿第十六页,共三十三页 重要代表人物斯坦纳于1975年出版的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
9、面面观(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被视作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在该书中,斯坦纳以海德格尔的阐释思想作为基础,提出了“理解也是翻译”的观点,将翻译的过程看作是阐释的运作,并把翻译分为四个步骤,即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他还认为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过程就是一个翻译的过程,翻译是语言的属性之一;不论语内还是语际,人类的交流都等同于翻译。(谢天振,2008:103-04)本讲稿第十七页,共三十三页选文阐释的步骤(1)信赖(trust):从一开始译者就相信文本“言之有物”,翻译不会是空洞无用的行为。当然,信赖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发
10、现文中出现胡言乱语或空洞无物,不值一译时,信赖就会动摇。本讲稿第十八页,共三十三页选文阐释的步骤(2)侵入(aggression)每个理解行为必定侵占其他(我们翻译的)实体。“用另一种语言书写的文本在材料上变得更单薄,原作的光芒似乎被无遮无拦地穿透译文语言织就的松松垮垮的帷帐。”本讲稿第十九页,共三十三页选文阐释的步骤(3)吸收(incorporation)译文要对许许多多的成分进行同化,并对新接纳的因素进行安置,有的已经完全归化,且被文化历史视作进入本土文化的核心,有的始终处于异化和边缘化的位置。本讲稿第二十页,共三十三页选文阐释的步骤(4)补偿(restitution)翻译是不平衡的,要么
11、加入太多,要么省略太多,若要作真正意义上的阐释,就必须再原文与译文之间调解斡旋,使其相互交流,恢复二者的同等地位。本讲稿第二十一页,共三十三页选文翻译及对异的考验作者:贝尔曼,法国理论家、翻译家他秉承了德国古典阐释学奠基人施莱尔马赫的将译本读者引向作者的异化观,但又把自己的翻译批评理论建立在现代阐释学上。他推崇直译,即依附于字面的翻译。这里的字面指目标语中多种指示可能性的范围。(谢天振,2008:113-14)本讲稿第二十二页,共三十三页选文翻译及对异的考验Translation and the Trials of the Foreign考验的两层含义:(1)目标语文化在体验外国语词、文本时所
12、经历的异的考验;(2)外国文本从原来语境连根拔起之后,在新环境生存的考验。他指责以往翻译时对“异”成分的压抑,一味将其“本土化”,而翻译行为的伦理目标恰恰是“将异作为异来接受”。(谢天振,2008:114)本讲稿第二十三页,共三十三页选文翻译及对异的考验翻译中存在的变形倾向:合理化、清晰化、扩充、雅化和俗化、质量受损、数量缺失、节奏破坏、对原文潜在的指示网络的破坏、对语言模式的破坏、对方言网络或异国情调的破坏、对固定表达及成语的破坏、多种语言重叠的消除本讲稿第二十四页,共三十三页选文翻译及对异的考验这些变形倾向对“异”的影响:阻碍异的进入,即负面解析:关注被种族中心主义、兼并主义主宰的一本以及
13、超文本翻译正面解析:还“异”以本来面目的译本分析本讲稿第二十五页,共三十三页各种变形倾向(1)合理化:重组句子及其次序,按照某种话语顺序的观念,重新安排它们,导致原作的标志、状态发生变化。(2)明晰化:原文走向含糊隐晦,而译作的文学语言却往往强使它明晰。被明晰化的部分可能使原文欠明确、掩藏或压抑的东西,可能将多义变成单义。本讲稿第二十六页,共三十三页各种变形倾向(3)扩充:合理化、明晰化使得译文往往比原文长,添加的东西可能盖过原文的声音,打乱原作行文的节奏,加剧了作品原来的无定形性,意义变得平直而寡淡。(4)雅化:古典翻译的最高点;表面看来使文章更具“可读性”,更“才华横溢”,但不符合原语的说
14、话艺术。本讲稿第二十七页,共三十三页各种变形倾向(5)质量受损:用新的术语、表达法、人物形象来代替原文,这些术语、表达法、人物形象缺少原文语言中醒人耳目的丰富性。(6)数量受损:翻译中词语的丢失。扩充法添加的冠词、关系词以及解释、修饰性的能指,减少了原文的能指数量。本讲稿第二十八页,共三十三页各种变形倾向(7)节奏破坏:变形翻译能对节奏产生巨大的影响,如对标点符号的随意修改。(8)对原文潜在的指示网络的破坏:译者添加一些读者可以预料到的词,破坏了原文的能指链。(9)对语言模式的破坏本讲稿第二十九页,共三十三页各种变形倾向(10)对方言网络或其异国情调的破坏:译文消除本土方言都散体文著作文本性的
15、重大损失,因为伟大的散体文都扎根于本土语言。(11)对固定表达及成语的破坏(12)多种语言重叠的消除:有的文本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共同语,使得翻译受到巨大的挑战。本讲稿第三十页,共三十三页阐释翻译观的几点启示阐释学使得翻译的观念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我们对翻译的认识更加丰富。但翻译概念的持续扩展有可能导致学科界限的小事,并最终威胁到学科本体的生存;理解的历史性、效果历史和视阈融合观在带来理论积极面的同时也潜藏了很多问题,如过分提倡译者主体性导致翻译实践的乱译之风;相对主义盛行导致以行为目的来衡量手段的正当性,而这些翻译实践如女性主义翻译实践就存在相互之间怎样交流的问题,偏离了翻译实践的正轨。(耿强,2006)本讲稿第三十一页,共三十三页参考文献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2008耿强,对阐释学翻译研究的学科反思,2006夏宁,论阐释学的翻译观,2007王翔,论伽达默尔诠释学方法的贡献与不足百度百科: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