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原则与治法精选文档.ppt

上传人:石*** 文档编号:44706815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治原则与治法精选文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防治原则与治法精选文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防治原则与治法精选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治原则与治法精选文档.ppt(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防治原则与治法本讲稿第一页,共三十三页目目 录录第一节第一节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第二节第二节 治治 法法本讲稿第二页,共三十三页治则,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论治精神指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有普遍指导意义。中医治疗学中医治疗学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和治法两大部分。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和治法两大部分。治法,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即是治则的具体化。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即是治则的具体化。汗、吐、下、和、温、清、补、消返回目录返回目录本讲稿第三页,共三十三页 第

2、一节第一节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预预防防为为主主治治病病求求本本调调整整阴阴阳阳扶扶正正祛祛邪邪病病治治异异同同三三因因制制宜宜返回目录返回目录本讲稿第四页,共三十三页一、养生与预防一、养生与预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天真论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与预防,养生又称为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与预防,养生又称为“摄生摄生”。“治治未未病病”的的预预防防思思想想,对对疾疾病病的的预预防防和和治治疗疗颇颇有有现现实意义,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实意义,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本讲稿第五页

3、,共三十三页(一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充分调动人体的主观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充分调动人体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养护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能动性,增强体质,养护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避免病邪侵袭,做好各种预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避免病邪侵袭,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养生保健养生保健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注重调养正气注重调养正气防止邪气侵害防止邪气侵害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一、养生与预防一、养生与预防本讲稿第六页,共

4、三十三页(二二)既病防变既病防变 既既病病防防变变是是指指疾疾病病已已经经发发生生,应应早早期期诊诊断断、早早期期治治疗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早期诊治先安未受邪之地先安未受邪之地注重疾病传变规律注重疾病传变规律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会得受肝之邪。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会得受肝之邪。难经难经七十七难七十七难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一、养生与预防一、养生与预防本讲稿第七页,共三十三页既病防变既病防变卫卫“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5、,当先实脾”气气血血营营例:肝木乘脾土例:肝木乘脾土(表(表 里里、轻、轻 重)重)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一、养生与预防一、养生与预防本讲稿第八页,共三十三页二、治病求本二、治病求本 治治病病求求本本,就就是是要要寻寻找找出出疾疾病病的的根根本本原原因因,并并针针对对其其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它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本原因进行治疗。它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本与标,具有多种含义,具有相对的特性。本与标,具有多种含义,具有相对的特性。如以正邪而言,则正气是本,邪气是标;如以正邪而言,则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以病因和症状论,则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以病因和症状论,则病因为本,症状为标;其

6、它如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等。其它如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等。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本讲稿第九页,共三十三页(一一)正治与反治正治与反治1.1.正治正治 “逆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它,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它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逆治”。“寒者热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实则泻之”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二、治病求本二、治病求本本讲稿第十页,共

7、三十三页1.1.反治反治 “从从”,是是指指采采用用方方药药的的性性质质顺顺从从疾疾病病的的假假象象而而施施治治。适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从治”。“热因热用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通因通用”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一一)正治与反治正治与反治二、治病求本二、治病求本本讲稿第十一页,共三十三页 1.1.热热因因热热用用:是是以以热热治治热热,即即用用热热性性药药治治疗疗具具有有假假热热症症状状的

8、的病证。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真寒假热证。临床虽见热象,但其本质为真寒,治本之法当用温热药治之。临床虽见热象,但其本质为真寒,治本之法当用温热药治之。适适用用于于里里热热盛盛极极、阳阳盛盛格格阴阴,反反见见寒寒象象的的真真热热假假寒寒证证。虽虽外外见见寒寒象象,但但热热盛盛是是其其本本质质,故故用用寒寒凉凉药药以以治治其其真真热,从而消除假寒之征象。热,从而消除假寒之征象。2.2.寒因寒用: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寒症状的病证。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一一

9、)正治与反治正治与反治二、治病求本二、治病求本本讲稿第十二页,共三十三页 3.塞因塞用: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症状的病证。适适用用于于因因虚虚而而致致闭闭阻阻的的真真虚虚假假实实证证,如如脾脾虚虚便便秘秘、血血枯枯经闭等证,其治应以补开塞,不要妄用通泄更伤正气。经闭等证,其治应以补开塞,不要妄用通泄更伤正气。4.通因通用: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泄症状的病证。适适用用于于食食积积腹腹痛痛、泻泻下下不不畅畅,热热结结旁旁流流,血血瘀瘀崩崩漏漏及及膀膀

10、胱胱湿湿热热所所致致尿尿频频、尿尿急急、尿尿痛痛的的病病证证。治治疗疗可可分分别别用用消消导泻下、活血化瘀、清利湿热等方法。导泻下、活血化瘀、清利湿热等方法。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一一)正治与反治正治与反治二、治病求本二、治病求本本讲稿第十三页,共三十三页 征象征象 本质本质 治法治法高热大汗高热大汗口干脉数口干脉数舌红苔黄舌红苔黄(热象)(热象)实热壅盛实热壅盛正治(逆治)正治(逆治)四肢厥冷,脉四肢厥冷,脉沉,但壮热心沉,但壮热心烦,渴喜冷饮,烦,渴喜冷饮,小便赤小便赤(假寒象)(假寒象)里热盛极里热盛极阳盛格阴阳盛格阴反治(从治)反治(从治)寒凉药寒凉药寒凉药寒凉药热热则寒之

11、则寒之寒因寒用寒因寒用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一一)正治与反治正治与反治二、治病求本二、治病求本本讲稿第十四页,共三十三页 反反治治法法,主主要要是是顺顺从从疾疾病病反反映映于于外外的的证证候候而而治治,表表面面上上是是与与正正治治法法相相反反,但但在在治治病病求求本本的的原原则则指指导导下下,选选择择了了针针对对疾疾病病的的内内在在本本质质而而治治疗疗的的方方法法,符符合合辨辨证证施施治治的原则,可以说仍然是正治法。的原则,可以说仍然是正治法。小结:小结: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一一)正治与反治正治与反治二、治病求本二、治病求本本讲稿第十五页,共三十三页(二二)标本缓急标

12、本缓急标本缓急标本缓急急则治标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缓则治本标本兼治标本兼治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二、治病求本二、治病求本本讲稿第十六页,共三十三页三、调整阴阳三、调整阴阳损其偏盛损其偏盛实证实证补其偏衰补其偏衰虚证虚证阴阳相对平衡破坏阴阳相对平衡破坏疾病发生疾病发生阴阳偏盛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偏衰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本讲稿第十七页,共三十三页(一)(一)损其偏盛损其偏盛损其偏盛,损其偏盛,主要是对阴主要是对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阳偏盛,即阴或阳的一方过盛有余的病证,一方过盛有余的病证,采用采用“损其有余损其有余”的的治法。治法。(二)补其偏衰(二)补其偏衰补其偏衰,补其偏衰,主

13、要针对主要针对阴或阳的一方甚至双阴或阳的一方甚至双方虚损不足的病证,方虚损不足的病证,采用采用“补其不足补其不足”的的治法。治法。由由于于阴阴阳阳双双方方具具有有互互根根互互用用的的关关系系,故故阴阴阳阳偏偏衰衰亦亦可可互互损损。为为此此,在在治治疗疗此此证证时时,还还应应注注意意“阳阳中中求求阴阴”或或“阴阴中中求求阳阳”,即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即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三、调整阴阳三、调整阴阳本讲稿第十八页,共三十三页四、扶正祛邪四、扶正祛邪疾病发生疾病发生正气虚正气虚邪气实邪气实扶正扶正祛邪祛邪阴阳偏衰阴阳偏

14、衰阴阳偏盛阴阳偏盛扶正,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扶正多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包括用药,针灸,用补虚方法,包括用药,针灸,气功,身体锻炼,精神调摄,气功,身体锻炼,精神调摄,饮食调养等。饮食调养等。祛祛邪邪,即即是是祛祛除除病病邪邪,减减轻轻或或消消除除邪邪气气的的毒毒害害作作用用,使使邪邪去去正正安安。祛祛邪邪多多用用泻泻实实方方法法,由由于于邪邪气气不不同,部位有异,其治法亦不一样。同,部位有异,其治法亦不一样。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本讲稿第十九页,共三十三页v扶正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扶正使正气加强,有

15、助于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v 祛邪能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使邪去正安,有利于祛邪能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使邪去正安,有利于 正气的保存和恢复。正气的保存和恢复。v单纯扶正法,单纯扶正法,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且邪气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且邪气 又不盛的虚性病证。又不盛的虚性病证。v单纯祛邪法,单纯祛邪法,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 衰的实性病证。衰的实性病证。扶扶正正与与祛祛邪邪兼兼用用,适适应应于于正正虚虚邪邪实实病病证证,扶扶正正而而不不留留邪邪,祛祛邪邪又不伤正。又不伤正。v先祛邪后扶正,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邪盛正虚,正气尚能耐攻者;适用于邪盛

16、正虚,正气尚能耐攻者;v先扶正后祛邪,先扶正后祛邪,适用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人;适用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人;扶正与祛邪,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扶正与祛邪,两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四、扶正祛邪四、扶正祛邪本讲稿第二十页,共三十三页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治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异病同治

17、,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治疗。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本讲稿第二十一页,共三十三页感冒感冒发散风寒发散风寒疏散风热疏散风热清热解暑清热解暑补气解表补气解表久泄脱肛久泄脱肛崩漏出血崩漏出血子宫脱垂子宫脱垂胃下垂胃下垂补中益气补中益气疾病疾病病因病机病因病机治疗治疗风寒束肺风寒束肺风热袭肺风热袭肺暑热郁表暑热郁表气虚邪侵气虚邪侵中气下陷中气下陷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18、本讲稿第二十二页,共三十三页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v因时:根据气候季节特点考虑治疗方法和用药原则因时:根据气候季节特点考虑治疗方法和用药原则v因地:根据地理环境特点,选择治疗方法和用药原则因地:根据地理环境特点,选择治疗方法和用药原则v因人: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的因人: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的 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治疗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治疗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本讲稿第二十三页,共三十三页第二节第二节 治治 法法 治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治疗大法也叫基本治法,治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治疗大法也叫基本治法,它概括

19、了许多具体治法共性,在临床上具有普遍意义,它概括了许多具体治法共性,在临床上具有普遍意义,基本的治基本的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八法八法”。具具体治法是针对具体病证而拟定的治法,属于个性的,各具体治法是针对具体病证而拟定的治法,属于个性的,各具自已特定应用范围的治疗方法。自已特定应用范围的治疗方法。返回目录返回目录本讲稿第二十四页,共三十三页一、汗一、汗 法法1.1.概念:概念:汗法,也叫解表法,是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汗法,也叫解表法,是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开泄腠理,调和营卫,来逐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大法。开泄腠理,调和营卫,来逐邪

20、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大法。2.2.适应证:适应证:一切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症见恶寒一切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苔薄、脉浮等。发热、头痛身疼、苔薄、脉浮等。3.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根据外感表证的表寒、表热的性质不同,根据外感表证的表寒、表热的性质不同,可分为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类。可分为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类。4.4.应用汗法的注意事项应用汗法的注意事项(1)(1)汗法的应用,宜汗出邪去为度。汗法的应用,宜汗出邪去为度。(2)(2)对于表邪已解对于表邪已解,热病后期津亏者,均不宜用。热病后期津亏者,均不宜用。(3)(3)上述诸证必须用汗法时,需配伍加用滋阴、养

21、血等药物。上述诸证必须用汗法时,需配伍加用滋阴、养血等药物。(4)(4)凡用发汗剂时,服药后应避风寒,忌食厚味及辛辣食物。凡用发汗剂时,服药后应避风寒,忌食厚味及辛辣食物。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第二节第二节 治治 法法本讲稿第二十五页,共三十三页二、吐二、吐 法法1.1.概念:概念:吐法,也叫催吐法,是利用药物涌吐的性能,引导病邪或有毒吐法,也叫催吐法,是利用药物涌吐的性能,引导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2.2.适应证:适应证:适用于食积停滞胃脘、顽痰留滞胸膈、痰涎阻塞于气道而病邪适用于食积停滞胃脘、顽痰留滞胸膈、痰涎阻塞于气道而病邪有上涌

22、之势者,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证有上涌之势者,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证 3.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寒药吐法,适用于热邪郁滞于上的病证;热药吐法,适用寒药吐法,适用于热邪郁滞于上的病证;热药吐法,适用于寒邪郁滞于上的病证;峻药吐法,适用于邪实于上,病势急迫的病证;于寒邪郁滞于上的病证;峻药吐法,适用于邪实于上,病势急迫的病证;缓药吐法,适用于邪实正虚,病在上焦缓药吐法,适用于邪实正虚,病在上焦4.4.应用吐法的注意事项:应用吐法的注意事项:(1)(1)吐法是一种急救的方法,最易伤正气,故必须慎用。吐法是一种急救的方法,最易伤正气,故必须慎用。(2)(2)临床中凡见病势危笃,老弱气衰,幼儿、孕妇

23、或产后气血虚弱者,临床中凡见病势危笃,老弱气衰,幼儿、孕妇或产后气血虚弱者,均不得用吐法。均不得用吐法。(3)(3)吐法,一般以一吐为快,不宜反复使用。吐法,一般以一吐为快,不宜反复使用。(4)(4)凡给予催吐剂时,吐后宜进稀粥以自养,并加强护理。凡给予催吐剂时,吐后宜进稀粥以自养,并加强护理。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第二节第二节 治治 法法本讲稿第二十六页,共三十三页三、下三、下 法法1.1.概念:概念:下法,也叫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便,攻下法,也叫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便,攻逐体内实热结滞和积水,以解除实热蕴结的一种治疗大法。逐体内实热结滞和积水,

24、以解除实热蕴结的一种治疗大法。2.2.适适应应证证:适适用用于于寒寒、热热、燥燥、湿湿等等邪邪内内结结在在肠肠道道,以以及及水水结结、宿宿食食、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证。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证。3.3.临临床床应应用用:寒寒下下,适适用用于于里里实实热热证证之之大大便便不不通通、热热结结旁旁流流以以及及肠肠垢垢结结滞滞之之痢痢疾疾等等病病证证;温温下下,适适用用于于寒寒痰痰结结滞滞、胃胃肠肠冷冷积积、寒寒实实结结胸胸及及大大便便不不通通之之病病证证;逐逐水水,适适用用于于阳阳水水实实证证;润润下下,适适用用于于肠肠道道津津液液不不足足、阴阴亏亏血血少少的的大大便便不不通通证证;还还有有通通瘀

25、、攻痰、驱虫等。瘀、攻痰、驱虫等。4.4.应用下法的注意事项:应用下法的注意事项:(1)(1)峻下逐水剂,极易损伤人体正气,故应用时务须注意。峻下逐水剂,极易损伤人体正气,故应用时务须注意。(2)(2)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体质,以邪去为度,应中病即止。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体质,以邪去为度,应中病即止。(3)(3)高龄津枯便秘或素体虚弱、脾胃虚弱者以及新产后营血不足而高龄津枯便秘或素体虚弱、脾胃虚弱者以及新产后营血不足而便秘者,皆不宜用下法;妇人经期、妊娠期,均应慎用下法。便秘者,皆不宜用下法;妇人经期、妊娠期,均应慎用下法。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第二节第二节 治治 法法本讲稿第二十七页,共三

26、十三页四、和四、和 法法1.1.概念:概念:和法,也叫和解法,是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来达到祛除病邪,和法,也叫和解法,是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来达到祛除病邪,调整机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大法。调整机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大法。2.2.适应证:适应证:外感病中的往来寒热之少阳证,以及内伤病中的肝胃不和、肝脾外感病中的往来寒热之少阳证,以及内伤病中的肝胃不和、肝脾不和、肠胃不和及肝气郁结的月经不调及肝木乘脾土之痛泻等脏腑不和病证。不和、肠胃不和及肝气郁结的月经不调及肝木乘脾土之痛泻等脏腑不和病证。4.4.应用和法的注意事项:应用和法的注意事项:(1)(1)凡病邪在表,尚未入少阳者,慎用和法。凡病邪在

27、表,尚未入少阳者,慎用和法。(2)(2)邪气入里、阳明热盛之实证者,不宜用和法。邪气入里、阳明热盛之实证者,不宜用和法。(3)(3)症见三阴寒证者,均不宜使用和法。症见三阴寒证者,均不宜使用和法。3.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和而兼汗,适用于病偏表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下,适用于病偏里和而兼汗,适用于病偏表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下,适用于病偏里实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温,适用于病偏寒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清,适用于实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温,适用于病偏寒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清,适用于病偏热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消,适用于内有积滞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补,病偏热而又需和解者;和而兼消,适用于内有积滞而又需和解者

28、;和而兼补,适用于正气偏虚而又需和解者。适用于正气偏虚而又需和解者。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第二节第二节 治治 法法本讲稿第二十八页,共三十三页五、温五、温 法法 1.概念:概念:温法,也称祛寒法,是运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温法,也称祛寒法,是运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大法。一种治疗大法。2.适应证:适应证:适用于里寒证。用以治疗寒邪侵及脏腑,阴寒内盛的寒实证;适用于里寒证。用以治疗寒邪侵及脏腑,阴寒内盛的寒实证;亦用于阳气虚弱,寒从内生的虚寒证。亦用于阳气虚弱,寒从内生的虚寒证。3.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温中散寒,适用于寒邪直中中焦,或阳虚中寒证;

29、温经散寒,温中散寒,适用于寒邪直中中焦,或阳虚中寒证;温经散寒,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血脉不畅的寒痹证;回阳救逆,适用于亡阳虚脱,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血脉不畅的寒痹证;回阳救逆,适用于亡阳虚脱,阴寒内盛的危候。另外,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温肺化饮、温化寒痰、温肾利阴寒内盛的危候。另外,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温肺化饮、温化寒痰、温肾利水、温经暖肝、温胃理气等治法,亦都属于温法的范围。水、温经暖肝、温胃理气等治法,亦都属于温法的范围。4.4.应用温法的注意事项:应用温法的注意事项:(1)(1)凡素体阴虚、血虚以及血热妄行的出血证,禁用温法。凡素体阴虚、血虚以及血热妄行的出血证,禁用温法。(2)(2)内热火炽、挟

30、热下痢、神昏液欲绝脱者,禁用温法。内热火炽、挟热下痢、神昏液欲绝脱者,禁用温法。(3)(3)孕、产妇,均应慎用或禁用。孕、产妇,均应慎用或禁用。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第二节第二节 治治 法法本讲稿第二十九页,共三十三页六、清六、清 法法 1.1.概念:概念:清法,也叫清热法,是运用性质寒凉的方药,通过泻火、解毒、凉血等清法,也叫清热法,是运用性质寒凉的方药,通过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热邪的一种治疗大法。作用,以清除热邪的一种治疗大法。2.2.适应证:适应证:凡外感热病,无论其热在气分、营分、或血分,只要表邪已解而凡外感热病,无论其热在气分、营分、或血分,只要表邪已解而里热炽盛

31、者,均可应用。里热炽盛者,均可应用。4.4.应用清法的注意事项应用清法的注意事项:(1)(1)清热法,易损伤脾胃阳气,故一般不宜久用清热法,易损伤脾胃阳气,故一般不宜久用.(2)(2)凡体质素虚、脾胃虚寒,表邪未解、阳气被郁而发热者因气虚凡体质素虚、脾胃虚寒,表邪未解、阳气被郁而发热者因气虚或血虚引致虚热证,皆不宜用清法。或血虚引致虚热证,皆不宜用清法。3.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清热泻火,适用于热在气分,属于实热的证候;清热解毒,适用清热泻火,适用于热在气分,属于实热的证候;清热解毒,适用于时疫温病、热毒疮溃等证;清热凉血,适用于热入营血的证候。清泻脏腑,于时疫温病、热毒疮溃等证;清热凉血,

32、适用于热入营血的证候。清泻脏腑,适用于邪热入于脏腑,分别有泻肺清热、清心降火、清肝泻火、清泻胃火等不适用于邪热入于脏腑,分别有泻肺清热、清心降火、清肝泻火、清泻胃火等不同治法。同治法。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第二节第二节 治治 法法本讲稿第三十页,共三十三页七、补七、补 法法 1.1.概念:概念:补法,也叫补益法。是运用具有补养作用的方药,以益气强筋、补法,也叫补益法。是运用具有补养作用的方药,以益气强筋、补精益血,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大法。补精益血,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大法。2.2.适应证:适应证: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脏腑气血、阴阳虚弱,或某一脏腑虚损之证。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脏

33、腑气血、阴阳虚弱,或某一脏腑虚损之证。3.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补气法,适用于脾肺气虚,倦怠乏力,少气不足以息,自汗,脉虚补气法,适用于脾肺气虚,倦怠乏力,少气不足以息,自汗,脉虚大等症;补血法,适用于血虚与失血的患者,视其血热(宜补血行血以清之)、血大等症;补血法,适用于血虚与失血的患者,视其血热(宜补血行血以清之)、血寒(宜温经养血以和之)之不同,分别用药;补阴法,适用于阴精或津液不足而引寒(宜温经养血以和之)之不同,分别用药;补阴法,适用于阴精或津液不足而引起的病证;补阳法,适用于脾肾阳虚证。起的病证;补阳法,适用于脾肾阳虚证。4.4.应用补法的注意事项:应用补法的注意事项:(1)(1

34、)运用补法时应注意,对运用补法时应注意,对“真实假虚真实假虚”,应绝对禁补。,应绝对禁补。(2)(2)对邪实正虚而以邪气盛为主者,亦当慎用。对邪实正虚而以邪气盛为主者,亦当慎用。(3)(3)为防止因虚不受补而发生气滞症,故宜在补剂中稍佐加理气为防止因虚不受补而发生气滞症,故宜在补剂中稍佐加理气药。药。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第二节第二节 治治 法法本讲稿第三十一页,共三十三页八、消八、消 法法 1.1.概念:概念:消法,也叫消导法或消散法,包括消散和破消两方面。是运用消食导滞、消法,也叫消导法或消散法,包括消散和破消两方面。是运用消食导滞、行气、化痰、利水等方药,使积滞的实邪逐步消导或

35、消散的一种治疗大法。行气、化痰、利水等方药,使积滞的实邪逐步消导或消散的一种治疗大法。2.2.适应证:适应证:适用于气、血、食、痰、湿(水)所形成的积聚、癥瘕、痞块等病证。适用于气、血、食、痰、湿(水)所形成的积聚、癥瘕、痞块等病证。3.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消食导滞,适用于饮食不当,脾胃不适,以致饮食停滞的消食导滞,适用于饮食不当,脾胃不适,以致饮食停滞的病证;行气消瘀,适用于气结血瘀证;消坚化积,适用于体内痰积痰湿,病证;行气消瘀,适用于气结血瘀证;消坚化积,适用于体内痰积痰湿,气血相结,形成痞块积聚癥瘕等病证;消痰化饮,适用于痰饮蓄积的病气血相结,形成痞块积聚癥瘕等病证;消痰化饮,适用

36、于痰饮蓄积的病证;消水散肿,适用于气不化水,水气外溢的病证。证;消水散肿,适用于气不化水,水气外溢的病证。4.4.应用消法的注意事项:应用消法的注意事项:(1)(1)消法虽不比下法峻猛,但用之不当,亦能损伤人体正气。消法虽不比下法峻猛,但用之不当,亦能损伤人体正气。(2)(2)气滞中满之鼓胀;阴虚热病或脾虚泻泄,血枯经闭者慎用气滞中满之鼓胀;阴虚热病或脾虚泻泄,血枯经闭者慎用.(3)(3)凡正气虚而邪实者,在祛邪的同时需兼以扶正。凡正气虚而邪实者,在祛邪的同时需兼以扶正。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第二节第二节 治治 法法本讲稿第三十二页,共三十三页 上上述述治治疗疗八八法法,是是针针对对八八纲纲辨辨证证及及方方药药的的主主要要作作用用而而归归纳纳起起来来的的基基本本治治疗疗大大法法。但但是是,随随着着医医学学科科学学的的发发展展和和医医疗疗实实践践的的需需要要,“八八法法”除除吐吐法法少少用用外外,实实际际上上临临床床已已超超出出“八八法法”的的范范围围,如如熄熄风风法法、镇镇潜潜法法、活血化瘀法等,使中医治法的内容更为丰富。活血化瘀法等,使中医治法的内容更为丰富。小小 结结返回目录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返回本节本讲稿第三十三页,共三十三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