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杜康酿酒话乙醇》教案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时《杜康酿酒话乙醇》教案分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课时杜康酿酒话乙醇教案分析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 1.3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2黄赤交角的大小以及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二、自学预习-导读单(一)地球运动的的基本形式1、地球的运动包括和两种基本形式。附:在无限的宇宙空间中,地球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它处在永不止息的运动中。地球的运动有多种形式,其中最显著的是自转和公转2、地球运动的基本状况地球运动绕转中心运动方向周期运动速度 自转 自向北极上空:南极上空:真正周期:叫恒星日,时分秒昼夜更替的周期叫太阳日时 注:理解恒星日和太阳的的区分线速度:由向递减(60度约为赤道一半)角速度:除南北两
2、极点外到处,小时注:南北两极角速度和线速度是0 公转自向恒星年:日时分秒近日点(月初)公转速度最远日点(月初)公转速度最注:平均角速度约1日,线速度约为30kms3.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地轴和黄道面的夹角为(2)直射光线:垂直照耀地面的光线推断依据:光线沿长线过地球的球心,直射光线只有一条 在图中找出直射光线?(3)直射点(直射光线和地面的交点)回来运动规律标出下面两图中ABCD四点的时间及节气? 氧化还原反应(第1课时)学习目标: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来分析化学反应的类型;推断氧化剂和还原剂,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依据有关规律比较氧化性还有性的相对强弱,推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可能性
3、及产物;有时还须要应用化学键理论推断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典型例题: 例1重铬酸铵(NH4)2Cr2O7受热分解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下列对重铬酸铵受热分解产物的推断符合实际的是() ACrO3+NH3+H2OBCr2O3+NH3+H2OCCrO3+N2+H2ODCr2O3+N2+H2O方法或规律:(NH4)2Cr2O7若分解为上述四项,视察哪些元素价态改变,升降状况如何确定选项。 例2化合物A、B、C都只含有两种元素,且A、B均含X元素。已知肯定条件下可发生反应:A+BX+C,X是一种单质,由此可知X元素()A、肯定是金属元素B、肯定是非金属元素C、可能是金属元素,也可能是非金属元素D、无
4、法确定方法或规律:分析题意:1)A、B、C都是化合物;2)A、B均含X元素;3)反应生成单质X,可以推知该反应为“归中型”氧化还原反应。即化合物A、B中X元素的化合价“一高一低”(一个高于0价、一个低于0价),两者共同作用生成X单质(化合价为0)。由于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只呈现正价态,不行能有负价态,因此可以确定X不是金属元素;只有非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才既可呈正价态,又可呈负价态,并在肯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归中反应。例如:2H2S+SO2=3S+2H2O,4NH3+6NO=5N2+6H2O,所以X应当是非金属,即该题的答案为B。课堂练习 1(2022试测题6)将KCl和CrCl3两种固体混合物共熔制
5、得化合物X,X由K、Cl、Cr元素组成。将1.892gX中Cr元素全部氧化成Cr2O72,Cr2O72可过量的KI中氧化出2.667g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r2O72I14H2Cr33IH2O,假如取溶有1.892gX的溶液,加入过量的AgNO3,可得4.52gAgCl沉淀,则表示组成的化学式为()A.K3Cr2Cl7B.K3Cr2Cl5C.K3Cr2Cl9D.K2CrCl42制备氰氨基化钙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NCaCN2+CO+H2+CO2在反应中()。 氢元素被氧化,碳元素被还原HCN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CaCN2是氧化产物,H2是还原产物CO为氧化产物,H2为还原产物
6、3在肯定条件下,氯酸钾与碘发往反应KclO3+I2=2KIO3+Cl2。下列相应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置换反应B.还原性:I2Cl2C.非金属性:I2Cl2D.氧化性:KclO3I24已知CrO5结构式如右图。现在稀H2SO4酸化的H2O2溶液中,加入乙醚后液体分层,再加入少量的K2Cr2O7溶液并振荡,在乙醚层中出现深蓝色。其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r2O72-+4H2O2+H+=2CrO5+5H2O,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Cr2O72-被氧化成CrO5B.该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反应中H2O2被氧化成H2OD.此反应可用于检验Cr2O72-的存在 5(2022上海2
7、3)试验室为监测空气中汞蒸气的含量;往往悬挂涂有CuI的滤纸,依据滤纸是否变色或颜色发生改变所用去的时间来推断空气中的含汞量,其反应为:4CuIHgCu2HgI42Cu (1)上述反应产物Cu2HgI4中,Cu元素显价。 (2)以上反应中的氧化剂为,当有1molCuI参加反应时,转移电子mol。 (3)CuI可由Cu2与I干脆反应制得,请配平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Cu2+I-CuII3- 6由稀有气体元素Xe(氙)形成的一种化合物XeO3极不稳定,易转化为单质而呈强氧化性。将适量的XeO3投入30mL0.1molL1Mn2+的水溶液中,刚好完全反应,放出唯一气体是Xe单质,其在标准状况下的体
8、积为56mL。则:(1)有关反应现象是_(2)若XeO3是分子晶体,试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_(3)若将原溶液稀释至90mL,则稀释后溶液的PH值为_课后练习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元素的单质可由氧化或还原含该元素的化合物来制得得电子越多的氧化剂,其氧化性就越强 阳离子只能得到电子被还原,只能作氧化剂含有最高价元素的化合物不肯定具有强的氧化性有单质参与的反应肯定是氧化还原反应银镜反应中醛基具有氧化性非金属性弱的单质不能制得非金属性强的单质化合物与水的反应,水不行能做氧化剂ABCD。2化合物A、B、C都只含有两种元素,且A、B均含X元素。已知肯定条件下可发生反应:A+BX+C,X是一种单质,由此可知
9、X元素()A、肯定是金属元素B、肯定是非金属元素C、可能是金属元素,也可能是非金属元素D、无法确定3依据下列反应,推断M、N、P、Q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依次是()NCl2+P=N+PCl2;2MCl3+3N=2M+3NCl2;3QCl2+2M=2MCl3+3QA.MNPQB.PNMQC.QPNMD.NMPQ4被称为万能还原剂的NaBH4溶于水并和水反应:NaBH4+2H2O=NaBO2+4H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NaBH4中H元素为-1价)()A.NaBH4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B.NaBH4是还原剂,H2O是氧化剂C.硼元素被氧化,氢元素被还原D.被氧化的元素和被还原的元素养量比为1:15G
10、、W、X、Y、Z均为含氯化合物,我们不了解它们的化学式,但知道它们在肯定条件下具有如下的转化关系(未配平)。GW+NaCl;W+H2OX+H2;Y+NaOHG+W+H2O;Z+NaOHW+X+H2O。这五种化合物中的氯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依次是()A.W、G、Z、Y、XB.G、Y、W、Z、XC.G、Y、Z、W、XD.Z、X、G、Y、W 6(2022广东5)R、X、Y和Z是四种元素,其常见化合价均为2价,且X2与单质R不反应;X2ZXZ2;YZ2Y2Z。这四种离子被还原成0价时表现的氧化性大小符合 A.R2X2Z2Y2B.X2R2Y2Z2 C.Y2Z2R2X2D.Z2X2R2Y2 7(2022
11、试测题7)下列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既能显示氧化性又能显示还原性的是 A.Fe3B.BrC.AlD.H2O2 8工业上从含硒的废料中提取硒的方法之一是用H2SO4与NaNO3处理废料获得亚硒酸和少量硒酸。加入盐酸共热,使硒酸转化为亚硒酸(H2SeO42HCl=H2SeO3+Cl2+H2O),再将SO2通入亚硒酸的溶液中,得到单质硒,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H2SeO4氧化性弱于Cl2BH2SeO3氧化性弱于H2SO3 CH2SeO3还原性强于SO2D析出1molSe需H2SeO3、SO2、H2O各1mol9保险粉是连二亚硫酸钠()的工业俗名,年产量达30万吨,是最大量生产的无机盐之一。生产保险
12、粉主要用甲酸法,其最主要的步骤上是把甲酸与溶于甲醇和水混合溶剂里的NaOH混合,再通入气体,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是:HCOONa+2+NaOH=+,以下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在此反应中,HCOONa是还原剂,是氧化剂 B保险粉的还原性比HCOONa的还原性强 CNaOH未被氧化也未被还原 D甲醇虽未参与反应,但有助于保险粉的结晶、分别 10已知:硫酸比氯酸稳定;硫酸的酸性弱于高氯酸;H2S比HCl易被氧化;HCl比H2S更简单由单质合成;盐酸的酸性比氢硫酸的酸性强。上述事实能够说明硫的非金属性比氯弱的是ABCD11(9分)环境监测测定水中溶解氧的方法是: 量取amL水样快速加入足量的固定剂MnS
13、O4(aq)和碱性KI(aq)(含KOH),马上塞好瓶子,并振荡摇匀,使之充分反应。 测定:开塞后快速加入适量硫酸(供应H+)使之生成I2,再用6mol/L的Na2S2O3(aq)滴定,消耗了VmLNa2S2O3(aq)(以淀粉为指示剂)。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2Mn2+O2+4OH=2MnO(OH)2(该反应极快)MnO(OH)2+2I+4H+=Mn2+I2+3H2OI2+2S2O32=2I+S4O62试回答:(1)水中溶解氧的量(以gL-1为单位)为。(2)滴定时,以淀粉为指示剂,终点时溶液由色变为色。(3)滴定管经水洗和蒸馏水洗后,干脆加滴定剂Na2S2O3(aq),滴定时会导致测定结果(
14、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4)若打开塞子加硫酸时动作缓慢,测定结果将(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1210分)某类硝酸盐受热分解的产物为不含氮元素的固体物质和NO2、O2气体: (1)某种硝酸盐受热分解后,若产生NO2和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1,则金属元素的价态在反应过程中_(填“上升”、“降低”、“不变”) (2)现取mgCu(NO3)2无水晶体,强热使其分解,得到NO2、O2和ng固体。将气体用水充分汲取后,结果还有气体剩余,同时得到100mL溶液。则:残留固体成分可能是_(用化学式表示);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用只含m的代数式表示); (3)(2)中m=3.7
15、6,n=1.52。试通过计算确定残留固体的成分及其质量 13(1)据报道,意大利科学家运用一般氧分子和带正电的氧离子作用,制成了新型的氧分子O4,它的结构很困难,可能具有与S4相像的长方形结构,下列有关O4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O4与O3、O2都是氧的同素异形体B合成O4的反应可看作核聚变反应,即不属于化学改变CO4分子内存在极性键DO4的能量比一般氧分子高,将来可用作更强力的火箭推动的氧化剂(2)制备O2、O22、O2+的化合物是可能的,它们通常是在氧分子进行下列反应时生成的(如右图)。在这些反应中,相当于氧分子的氧化,相当于氧分子的还原。(填序号)(3)写出含有O2、O22的各一种物质的化学
16、式:、。14已知硫酸锰(MnSO4)和过硫酸钾(K2S2O8)两种盐溶液在银离子催化下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高锰酸钾、硫酸钾和硫酸。(1)请写出并配平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此反应的还原剂是,它的氧化产物是。(3)此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可表示为:。(4)若该反应所用的硫酸锰改为氯化锰,当它跟过量的过硫酸钾反应时,除有高锰酸钾、硫酸钾、硫酸生成外,其他的生成物还有。15(98高考试测题)120、101.3Kpa条件下,有2LH2O、2LCO、1LCO2、0.5LO2和1LH2组成的混合气体。将混合气体通过分别放有足量Cu粉、C粉和CuO粉的三个灼热的反应管。假设气体通过每个反应管都能充分
17、反应,且不论三个反应管以何种依次排列,问: 尾气是否有可能是单一气体?(填“可能”或“不行能”)。若可能,该气体是 原气体中是否有几种(或一种),不行能再存在于尾气之中:(填“有”或“没有”。若有,它们(或它)是。 原气体中是否有几种(或一种)确定存在于尾气中?(填“有”或“没有”。若有,它们(或它)是。 参考答案 课堂练习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信息处理实力和基础学问的应用实力,充分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学问来解答,同时利用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n(Cr3+)=2.667/(127*2)*2/3=0.007(mol)n(Cl)=4.52/143.5=0.0315(mol)n(Cr3+):n(Cl)
18、=2:7 2BC3C4D5(1)1(2)CuI0.5(3)2521 6产生气泡;溶液显紫红色。6Mn2+5XeO3+9H2O=6MnO4-+5Xe+18H+ 课后练习 1D2B3B4B5B6A7D8D9B10C 11(1)48V/ag/L(2)蓝无(3)偏高(4)偏高 12(1)上升(2分)(2)CuO、Cu2O或Cu2O(2分);10m/92mol/L(2分)(3)CuO0.8gCu2O0.72g(各2分) 13(1)B、C(2);、(3)KO2、Na2O2 点评:此类题的解答关键在于:驾驭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如:同素异形体、化学改变、核聚变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等;依据化合价的改变确定被氧化和
19、被还原;能依据学过的Na2O2的性质推出比Na更活泼的K有KO2。 15解答:题时若将放有足量Cu粉、C粉和CuO粉的三个反应管排列组合,共有6种状况,逐一分析,当然可以求解,但相当费时费劲。如运用发散思维从还原剂Cu粉、C粉可将O2、CO2、H2O还原成CO、H2;氧化剂CuO可将CO、H2氧化成CO2、H2O等角度来考虑,就能找到一个新角度,发觉新的解法: 反应管盛放物质 可汲取气体 能反应产生新气体 灼热Cu粉(还原剂) O2 无 灼热C粉(还原剂) CO2、H2O、O2 CO、H2 灼热CuO粉(氧化剂) CO、H2 CO2、H2O 不难发觉Cu粉、C粉和CuO粉的三个反应管无论如何排
20、列,O2肯定不再存在,尾气之中有CO2、H2O或CO、H2存在。 答案:不行能有,O2没有 1.1.3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教案 地球的自转运动 课标要求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详细内容: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周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 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一)地球的自转方向 侧视:自西向东 北极俯视:逆时针 南极俯视:顺时针 缩记:北“逆”南“顺” 下面两幅图的中心,哪个是南极?哪个是北极?为什么? (二)地球的自转周期 1.太阳日:两次看到太阳的时间间隔 2.恒星日:两次看到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 太阳日恒星日3分56秒 ( 三)地球的
21、自转速度 自转速度的分布规律: 角速度均为150 小时(除南北极点外) 线速度:从赤道向南北递减。(赤道最快,两极最小) 南北极点:角速度、线速度都为0。 【计算】 为什么极点的角速度为零呢?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减小;赤道最大,约1670千米/小时;南北纬60o 处 ,为赤道的一半;极点为零。 地球表面的线速度大小(海拔为0):计算公式V=1670 cos 表示当地的地理纬度 。 附件下载 1.1.3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教案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从容说课 基于前两节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本节起先让学生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鉴于教材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内容前后列放,
22、可用列表比较的方式板书,从定义、方向、速度、周期等几个方面分别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学生在初中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学问,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把“地球自转的方向”学问进行拓展,想象在两极的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建立地球顺时针和逆时针自转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多年的教学阅历告知我们,学生在学习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概念时特别困难。在老师的具体讲解下也很难看懂书中的图1.15“恒星日和太阳日”。有条件的制作课件可以改善图示,拉长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把恒星只画成一个,辅以直观的动画效果,最大可能地还原真实,应当能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讲解地球公转的时候
23、,要强调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含义、地球到达该点时的时间及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 地球自转与时差的教学涉及到昼夜、昼夜交替、时差产生和计算等问题,它们相互关联,在历年的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应通过演示说明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的本质区分,强调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关系,晨线与昏线的区分及推断方法。通过演示讲解地方时差的产生及规律,引导学生对书中“读图思索”进行探究,强调时区和区时、区时和地方时的区分,讲解东加西减的计算方法和总结配套的解题方法,多加练习巩固,并需反复订正和讲解,才能完成此教学任务。教材没有对“地转偏向力”作要求,但后面其次章其次节的“气压带和风带”中有所涉及,因此教
24、学中可略讲一二,为后续教学作好铺垫。 地球公转与季节的教学内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首先要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认清地轴、赤道平面、黄道平面之间的关系,知道黄赤交角2326的含义,分析黄赤交角的影响、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为分析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改变打下基础,讲解中还要把夏至日、冬至日地球所处的时间和位置与远日点、近日点地球所处的时间和位置进行比较,找出区分,并练习加以巩固。书中的“活动”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以另一种方式解读太阳直射点的回来运动轨迹,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育探究实力。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昼夜长短改变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凹凸改变及太阳辐射强弱
25、改变的体会,这些是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带来的结果。引导学生分析书中图1.25,以数据归纳得出结论,具有季节性的昼夜长短改变和正午太阳高度改变,使太阳辐射也呈现有规律的季节改变,从而导出天文四季和统计四季的定义。再联系学校所在地的昼夜长短改变和正午太阳高度改变,辅以学生的生活体会进行举例教学或设计练习,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学问和提高学习爱好。 地球自转和公转是与人类关系最亲密的两种运动,是学习和驾驭中学地理学问的基础,但是该部分内容空间性强又比较抽象,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电脑动画演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清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在整个
26、中学地理教材中具有深远影响。 三维目标 学问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驾驭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推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缘由,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改变及纬度改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精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耀地球的示意图。 2.能依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耀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
27、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2.培育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改变的。 教学重点 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推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推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改变缘由分析。 课时支配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其次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下面就来回顾一下。 。 附件下载 第16页 共16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