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湖心亭看雪》(共43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ppt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4462951 上传时间:2021-09-23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3课《湖心亭看雪》(共43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第13课《湖心亭看雪》(共43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3课《湖心亭看雪》(共43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课《湖心亭看雪》(共43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ppt(4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西湖很美春季,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夏季,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秋季,杨万里“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在这个冬季,张岱带领我们一起去湖心亭看雪。,第13课 湖心亭看雪,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重点)2、整体感悟,细心品读,赏析本文白描的写法,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难点)3、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创作背景及文章内容,领会作者复杂的心境,体味作者雪后游湖的闲情雅趣,体会作者的家国之思。(难点),作者简介,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继公安三袁之后

2、,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代表作是小品集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知识链接,陶庵梦忆(共八卷)为明朝散文家张岱所著,也是张岱传世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部。其中所记大多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杂事,作者将种种世相展现在人们面前,如茶楼酒肆、说书演戏、斗鸡养鸟、放灯迎神以及山水风景、工艺书画等等,构成了明代社会生活的一幅风俗画卷,尤其可以说是一幅绝妙的江浙一带的“清明上河图”。其中虽有贵族子弟的闲情逸致、浪漫生活,但更多的是对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的反映。同时本书中含有大量关于明代日常生活、娱乐、戏曲、古董等的记录,因此也被

3、研究明代物质文化的学者视为重要文献之一。,背景简介,出身于官宦之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明亡以前未曾出仕,明亡以后避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皆写于他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本文就是收录于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文。,读准字音,崇祯(zhn) 拏(n) 毳(cu)一芥(ji) 铺毡(zhn) 雾凇(sn) 沆砀(hn dn) 岱(di) 更(gn)定 喃(nn)喃 余强(qin)饮三大白焉得更有此人(n),朗 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

4、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整体感知,1、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2、有一个词可以形象地概括出作者的形象,请你找出来。 “痴”3、理清文章的层次。 第一部分():主要描绘了西湖雪景。(赏雪) 第二部分():写亭中游人煮酒赏雪,邀“余

5、”同饮的情景,并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奇遇),疏通文意,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崇祯: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余:我俱绝:全都消失。俱,全部、都。绝,消失。,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是:代词,这。更定:晚上八时左右。拏:撑(船)拥:裹,围。毳:鸟兽的细毛,译文: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

6、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雾凇沆砀: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一:副词,全,都。惟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芥:比喻细微、微小,这里指像小草一样微小。名词用作状语。,译文:(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大:很,非常。焉得更:哪能还,译文:到了亭

7、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强:尽力,竭力。白: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而:连词,表承接。客:名词用作动词,客居。及:等到。舟子:船夫。喃喃:低声嘟哝。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者:的人。,译文: 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8、一词多义,1. 是,是日更定矣( 这,指示代词) 是金陵人( 表判断,动词),2. 更,是日更定矣 (n,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量词)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n,还,副词),3. 白,上下一白 (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4. 一,上下一白( 全,副词) 余拏一小舟( 一,数词),5. 绝,湖中人鸟声俱绝( 消失,动词) 佛印绝类弥勒( 极,副词),6. 大,见余大喜( 表程度,非常,副词)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跟“小”相对,形容词),7. 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疑问代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啊,语气助词),古今异义,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勉强。

9、白: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今义: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词类活用,1. 大雪三日(名词用作动词,下雪)2. 是金陵人,客此(名词用作动词,客居),特殊句式,1. 判断句是金陵人(用“是”作判断动词,表判断)2. 省略句见余大喜(省略主语“他们”,即湖心亭上“铺毡对坐”的两人)3. 倒装句更有痴似相公者(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正常语序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品读课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1、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有何深意? 说明在他的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抒发其怀念故国的深情。,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2、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是日更定”,交

10、代看雪的具体时间;“湖心亭”,交代看雪的地点,照应题目。一个“独”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映衬出环境的空旷,显示了作者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高洁情怀,暗示了作者的“痴”,为下文埋下伏笔。,3、齐读文中写雪景的句子,说一说: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三个“与”字,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痴迷境界,给人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 “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 “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 “一芥”写

11、出扁舟极轻极淡; “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 这些夸张之语使描写更加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作者的视角好像在高处在远处。由“痕”到“点”到“芥”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于茫茫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如果换成“条”“座”“艘”“个”四个寻常的量词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4、这段写雪景的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白描,本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色彩的画法。作为文学表现手法,是指用简练的笔墨,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特点:不施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少用形容词和修辞。,运用了白描手法。作者用“

12、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湖中焉得更有此人!”,5、这一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可谓神来之笔。作者用了近乎小说的笔法,从对方的视角看“自己”;其实,写对方的惊讶,也就是写自己的惊讶,而转换了叙述角度,就在尺幅之内生起波澜。,6、“拉”“强”二字有何妙处?一个“拉”字,写出对方的热情;一个“强”字,写出作者的性情。,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7、如何理解“痴”字的含义? 从舟子口中道出的“痴”字,看似随意

13、,实则意味深长。从本文来看,作者的“痴”表现在: 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现出特立独行、率性任真的一面; 痴景,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痴情,“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透露出无限的怅惘和淡淡的哀愁。 一个“痴”字,表现了作者的志趣,同时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画龙点睛,深化主题。,8、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道“舟中人两三粒”,并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不是矛盾?为什么?,不矛盾。作者去赏雪,是带着闲情雅致去的,在作者的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了其他人,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

14、字表现了他的超凡脱俗。他认为舟子不可能与他志趣相投,舟子对他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所以“独”字也表现了他的孤傲清高。“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情趣,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高洁情怀,也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孤寂与落寞。,9、文章是写看雪,但第二段主要写人,是否离题? 不离题。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思维定式: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的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本文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就在于此,所以不离题。,写作特色,1.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15、。 本文中叙事是行文的线索,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着重记述赏雪的具体经过,凸显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章叙事意在抒情,选择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时、肃杀冷寂气氛中赏雪,作者的心态与情趣可见一斑;再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巧遇知音的愉悦。,2.采用白描手法写景。 本文写景,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创设了静寂、空旷的意境。接着落笔眼前, 写西湖的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

16、小、微弱,与旷远苍茫的大自然形成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态度。 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主 旨,本文作者以回忆的方式、淡雅的语言,记述了一次湖心亭赏雪的事,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亭上遇人之乐,体现了作者痴迷于物我合一的闲情雅致,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延伸拓展,王子猷雪夜访戴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参考译文: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次夜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房门,命仆人斟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在剡县,(王子猷)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湖心亭看雪,所见,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奇,所遇,两人对坐拉余同饮,痴,闲情逸致超凡脱俗怀念故国,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