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生态市建设规划.doc

上传人:pei****hi 文档编号:4453718 上传时间:2021-09-20 格式:DOC 页数:72 大小:2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湖生态市建设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平湖生态市建设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平湖生态市建设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湖生态市建设规划.doc(7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平湖生态市建设规划二四年十月前 言 平湖位于浙江省东北部边缘,南濒杭州湾,东邻上海市,处于长江三角洲的黄金地带,与上海、杭州、苏州相距100公里左右,与宁波隔海相望,多条高速公路在这里交汇,公路、水路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 平湖历史悠久,春秋时为越武原乡地,历来经济发达,社会繁荣,文化氛围浓郁,素有“金平湖”之称。改革开放以来,平湖的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95年经省政府考核达到小康县(市)标准。2003年,平湖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列第31位,人均GDP已达3095美元,产业优势突出,经济实力强劲,城乡发展均衡,社会全面进步。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长江三角

2、洲经济产业集聚、产业升级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浙江建设“生态省”的战略调整,平湖的经济、社会发展迎来全新的机遇。 然而,平湖土地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严重,能源供应紧张,环境缓冲能力和支撑能力较弱。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影响并将制约平湖的进一步发展。平湖将通过生态市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社会文明发展”。 生态市建设,就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原理和系统工程的方法,引入生态经济效率的理念,以资源耗费最省、污染物排放最少的路径,谋求社会经济的最快发展。平湖生态市建设,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以全面建设小康社

3、会为目标,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根据平湖市情,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决策创新,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生态市建设机制;统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突出重点,狠抓亮点,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建设人居环境,培育生态文化,改善生态环境,使平湖走上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市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根据平湖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现实和资源环境的特点,统一编制一份符合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理,既有理论上的前瞻性,又有现实可操作性的生态市建设规划。生态市建设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

4、完善和补充,该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将有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平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促进平湖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支撑能力相协调。 本规划由平湖市人民政府编制,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平湖市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市直各部门进行了密切配合,全体编制人员付出了艰辛努力。在此,编制组对所有指导、协助和参与本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专家、编写人员和资料收集人员致以衷心的感谢。 平湖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组目 录第一章 总则 1 第一节 生态市建设规划的范围、期限与编制依据 1 第二节 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2第二章 生态市建设的现实基础 4 第一节

5、 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4 第二节 生态市建设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8 第三节 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与环境支撑能力 11第三章 目标定位与规划指标体系 14 第一节 总体目标 14 第二节 阶段性目标 14 第三节 指标体系 16第四章 生态功能区划 17 第一节 生态建设区的划分 17 第二节 生态建设区的发展方向 18第五章 生态市建设的主要任务 21 第一节 建设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产业体系 21 第二节 建设体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体化体系 29 第三节 建设体现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环境保障体系 39 第四节 建设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的现代生态文化体系 46第六章 重点领域与工程项目 49第七章 投资

6、概算与经费来源 50第八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52 第一节 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52 第二节 组织机构与管理保障体系 53 第三节 资金筹措与投资保障 55 第四节 实施手段与技术保障 56 第五节 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 56 第六节 加强制度与科技创新研究 56第九章 附则 58附表:1.平湖生态市建设规划指标体系 59 2.平湖生态市建设重点工程项目 61- 67 -第一章 总 则第一节 生态市建设规划的范围、期限与编制依据 平湖生态市建设规划是全市范围内生态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是推动全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强平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行动指南,在全市范围内从事一切经济

7、、社会活动应遵守本规划。 一、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平湖市行政辖区范围内537平方公里的陆地和1086平方公里的海域。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4-2015年,规划基准年是2003年。规划期分两个阶段: 近期:20042007年,全面启动平湖生态市建设,基本达到生态市建设标准; 远期:20082015年,全面达到生态市建设标准,进一步提升生态建设层次。 三、规划编制的依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 2、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3、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 4、嘉兴生态市建设规划; 5、中国21世纪议程; 6、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 7、浙江省可持续

8、发展规划纲要; 8、平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9、平湖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2020); 10、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生态市、生态县(市、区)、生态镇(乡)建设与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第二节 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依据,以生态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主线,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决策创新为动力,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生态市建设机制为手段,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综合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优化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改变经济增长

9、的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生态经济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培育生态文化,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推动平湖市全面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生态市建设的基本原则 1、坚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原则; 2、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的原则; 3、坚持开拓创新、科教支撑的原则; 4、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 5、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和公众参与的原则。第二章 生态市建设的现实基础第一节 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平湖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边缘,陆域面积53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为1086平

10、方公里。平湖地处北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气温较低、空气干燥,年平均气温15.7,无霜期225天,降雨量为1205.7毫米。平湖市土壤母质为河湖、浅海沉积物,共分为水稻土、潮土、滨海盐土、红壤土等4个土类,17个土属,40个土种。平湖市河道大多为天然河沟型河道,属太湖水系,受黄埔江周期性潮汐顶托,境内诸河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潮性。平湖市域河流纵横、水网密布,全市河道总长2525.7公里,每平方公里河网密度为4.7公里,河湖塘面积合计71.7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3.23%。 二、资源与环境概况 1、资源概况 土地资源:根据2003年土地详查资料,平湖市共有土地面

11、积55224.86公顷(不包括海岛面积)。 水资源:平湖市地处杭嘉湖平原水网地区,为典型江南水乡,但水资源并不丰富。多年平均地产总水量约2亿多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22.4立方米,为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 矿产资源:全市矿产资源较少,且品种单一,目前已知的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仅有建筑石料和砖瓦粘土两种。 森林资源:平湖市绝大部分为平原,山地面积小,且均属低丘,天然植被已被次生或人工植被所代替,2003年,全市林业用地总面积为37763亩。 旅游资源:根据旅游资源普查分析报告,平湖市拥有门类齐全的8类旅游资源,有23个亚类,53个基本类型,171个单体。其中优良级(三级以上)的旅游

12、资源单体38个,占单体总数的22.2%,三级以下旅游资源单体133个,占单体总数的77.8%。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但总体品质不高。 海洋资源:平湖市濒海而立,海洋资源比较丰富,包括港口资源、渔业资源、海洋能源资源、岛礁资源和其他海洋资源。 2、生态环境状况 水环境状况:平湖市地表水(主要是河道)水质呈有机污染和一定的富营养化趋势,七个水域的水质均劣于V类,水污染相当严重。 大气环境状况:当湖街道建成区环境质量基本良好,符合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 声环境状况:市区总体声环境质量状况较好,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5.8分贝,交通噪声为67.3分贝,均达到国家标准的控制要求。 森林生态系统状况:平

13、湖市境内森林类型多样,树种资源丰富,但森林资源储备总量相对不足,林地面积少,森林覆盖率偏低;经济林业仍然偏少,生态公益林建设缓慢,城市绿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生物多样性:平湖市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物种资源较为丰富。现有野生植物1000多种,列国家保护的有41科213种;野生动物6大类1661种,列国家二级保护的有9种。 自然灾害:平湖市主要自然灾害有台风、雨涝渍害和低温冷害等。其中洪涝灾害尤为突出,近来有频率增加趋势。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提供的生态环境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平湖生态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为91.27分,仅占总分146分的62.5%,仅属于及格水平。

14、平湖市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土地和水资源严重短缺,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地表水体污染较重,以及太湖流域治理后水体流向变化等因素,已造成河床抬高、地面明显下沉等现象,洪涝灾害呈加重趋势。 3、社会经济概况 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平湖市历史悠久,5000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生息,春秋时为越武原乡地。1983年7月,撤销嘉兴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平湖县属嘉兴市。1991年6月撤县设市,1999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为9镇1乡,49个居民委员会,138个村民委员会。2004年5月,平湖市对部分行政区划进一步优化调整,撤销当湖镇、钟埭镇、曹桥乡建制,调整林埭镇行政区划,设立当湖、钟埭、曹桥三个街道。现平湖市辖当湖

15、、钟埭、曹桥三个街道和乍浦、新埭、新仓、黄姑、全塘、广陈、林埭7镇。 人口与劳动力:2003年末,全市总人口为483569人,其中,男性239292人,女性244277人。全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0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2003年末,全市乡镇农村劳动力总数为220624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为49873人,占22.6%,第二产业139884人,占63.4%,第三产业30867人,占14.0%。 国民经济概况:200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3.73亿元,较上年增长16.6%,其中,第一产业9.28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77.30亿元,增长19.9%,第三产业37.15

16、亿元,增长13.1%,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为7.562.530.0,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597元。 社会发展状况:改革开放以来,平湖市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猛,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交通、水利、城市供水供热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同时,平湖市的城乡发展比较均衡,社会保障体系正逐步覆盖农村地区。1995年,平湖市经省政府考核达到小康县标准,2003年顺利通过省级文明城市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验收。第二节 生态市建设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一、优势 1、区位优势 平湖位于长江三角洲的黄金三角地带,与上海、杭州、苏州相距100公里左右,南与宁波市隔海相望,具有得天独

17、厚的区位优势。已建或在建的多条高速公路、航道、城市轻轨过境,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发达的交通网络、互补型的产业结构和长三角经济圈的良好经济发展前景,为平湖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城乡均衡发展优势 平湖市在加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比较重视城乡经济的均衡发展,基本实现城乡互动、共同富裕的目标。2003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之比为2.11,远低于全国和浙江省的平均水平,城市化水平达到48.1%。均衡的城乡发展,相对完善的电信、交通、教育和卫生保健等社会事业,以及充分的劳动力就业和较小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平湖生态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3、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 自改革

18、开放以来,平湖市保持了快速稳定的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私营企业充满活力,国有、集体企业成功改制,综合发展指数列全国百强县第31位。良好的市场经济基础、较充足的财政收入以及政府调控社会经济发展的丰富经验,为平湖生态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4、污染负荷相对较轻的工业体系 平湖市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批颇具特色、且污染负荷相对较轻的工业体系,工业污染较易集中控制。从行业结构看,服装、光机电、纸业和箱包是平湖市的四大特色支柱产业,占工业企业总产值的71%。在四大支柱产业中,服装和箱包生产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较小,而光机电和纸业的生产企业规模相对较大,比较易

19、于污染的集中控制。从而,为平湖生态市建设提供较好的产业基础。 5、历史传统与人文优势 平湖拥有市场经济的历史文化传统,酿就了求真务实、勇于进取的精神品质和追求和谐的人文氛围。改革开放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政府公务员、科技人员和具有开拓精神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开放式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部门协调机制,为平湖生态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和制度保障。 二、制约因素 1、资源环境体系比较脆弱 平湖地处江南水乡,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水资源和能源等资源面临较大压力,资源环境体系比较脆弱。水资源短缺,地表水污染严重;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明显的地面沉降;土地资源匮乏,工业用地严重不足,公路占地问题突出;能源

20、贫乏,能源供给体系脆弱,等等,将成为制约平湖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虽然较为均衡,但仍较薄弱,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城镇绿化有待加强,广大农村地区的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方面的环保设施严重不足,农村社会服务设施供给相对缺乏,人们的环保意识仍然偏低,环保宣传和环保投入有待加强。 3、产业层次偏低,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 从产业层面看,都市型农业、绿色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规模仍然偏小;第二产业层次偏低,如光机电产业缺乏核心技术,服装业偏重于来料加工;第三产业局限于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同时,平湖的区位优势

21、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杭州湾经济带中的定位尚需进一步明确,产业之间、区域之间的产业链有待加强。 4、农村建设比较散乱,社会经济的空间布局尚需改善 尽管平湖市各镇(街道)的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但空间布局相对分散,农村建设比较散乱,城镇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镇规模小、布局散、品位低、功能少,缺乏在一定区域内起带头作用的重点城镇,不利于小城镇及公共设施建设。此外,近几年快速发展的高速公路造成了空间切割现象,对城乡建设和经济布局的改善带来了新的难题。 5、人力资源呈结构性短缺 同平湖市的快速经济发展相比,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储备相对不足,人力资源呈现出结构性的短缺,不利于平湖市长远的社会经

22、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平湖应结合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的引进、管理、培养和储备体系。 6、某些规划或管理体制不利于生态市建设 生态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社会经济和环境诸多方面的协调和均衡发展。过去制定的一些规划或管理制度,在某些方面缺乏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通盘考虑,难免存在某些不符合生态市建设的内容。例如,乍浦港的管理体制,乍浦经济开发区的重化工业建设规划同水资源、电力资源短缺之间的潜在矛盾等。第三节 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与环境支撑能力 1、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平湖在最近15年间(1989-2003年)的年均GDP增长率为14%,考虑到90年代初期的经济波动和新世纪

23、开始时的上升趋势,预计在2003-2007年间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可保持在15%左右,2008-2015年间,平湖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有望保持在10%左右。 2、资源环境支撑能力 土地资源的支撑能力:平湖国土面积小,未利用土地面积少,开发利用难度很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平湖市将面临着日趋严重的土地资源压力。 水资源的支撑能力:平湖人均水资源较少,为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尽管过境水量补给相对丰富,使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达到1364.9立方米,但仍低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目前,水资源利用系数为0.63,水资源利用强度已基本上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同时,平湖还存

24、在“水质型缺水”。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引起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并引发了明显的地面沉降,目前对地下水的开采已难以为继。总之,平湖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已非常脆弱,将会对全市的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和社会进步(生活用水)造成严重的威胁。 能源的支撑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平湖对能源的需求将呈加速增长的趋势,预计到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将比2003年翻一番,如果能源利用效率不变,能源消费总量将增长32%。然而,平湖本地能源资源贫乏,所需能源基本靠外输入。以电力为例,由于电力输入依赖配额,一旦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电力供应紧张的矛盾便凸现出来,使得停电现象经常发生,严重影响了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

25、能源问题已成为制约平湖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环境的缓冲能力:尽管“九五”以来通过太湖流域水污染企业限期治理、环境保护“一控双达标”以及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社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依然较大,环境质量仍未得到根本改善,总体环境缓冲能力比较脆弱。第三章 目标定位与指标体系第一节 总体目标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社会经济基础良好的优势,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层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增强环境资源的支撑能力,为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优化产业和城镇建设布局,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并通过重要水域水资

26、源恢复工程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建设,促进平湖市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争取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把平湖市建设成为“外向为主的经济强市,江南水乡的文化名城和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城市。第二节 阶段性目标 一、近期目标(2004-2007年) 按照浙江生态省建设的总体部署,到2007年,平湖市基本建成生态市。第一、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构建起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格局;第二、对制约平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如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的支撑能力,要有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并取得明显成效;第三、城乡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等环境基础设施全面建成

27、并有效运行,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畜禽养殖污染全面控制,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饮用水水源地基本达到功能区标准;第四、生态经济效率明显提高,工业企业万元GDP能耗下降6%,万元GDP水耗下降20%,工业用地产出率比2003年增长50%,主要污染物(COD、氨、氮)排放强度达到总量控制要求;第五、平湖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中的近期指标达标,如全市人均GDP达到4.5万元,人均财政收入达到5000元,城市化水平达到50%,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32%,等等。 二、远期目标(20082015年) 继续深化生态市建设工程,抓住重点、克服难点,在全面实现生态市建设指标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生态

28、市建设成果,使平湖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上到一个新的平台,基本形成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经济结构、生态环境安全保障系统和社会管理体系。经济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取得成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本实现清洁生产,其中20%以上的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生态公益林建设、河道整治工程、重要生态恢复工程等一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基本完成,彻底扭转局部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第三节 指标体系 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和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求,结合省内外生态市建设的典型经验和平湖生态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定

29、位,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制定平湖生态市建设规划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包括36项指标(分阶段指标体系见附表)。第四章 生态功能区划第一节 生态建设区的划分 本规划按照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和嘉兴生态市建设规划划定的生态功能分区体系,结合平湖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不同部门、不同镇(街道)在经济基础方面存在的差异,综合考虑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基本状况及其在不同部门、不同镇(街道)之间的配置,按照自然与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相似性、生态经济特征和今后发展方向的相似性、重大技术措施和发展途径的类似性,根据生态建设的主要特征,将平湖市划分为四个生态建设区: 1.“L”型生态城区建设区 本区主要由以当湖街

30、道领衔的三个街道(当湖、钟埭、曹桥)和沿海三镇(乍浦、黄姑、全塘)以及林埭镇组成,在形状上类似“L”型。本区域面积有338.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3.1%,人口为34.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1.5%,人口密度为1022人/平方公里。 2.重点生态镇建设区 本区主要包括新埭镇、新仓镇和广陈镇,面积188.1平方公里,占全市35.0%,人口13.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7.7%,人口密度为712人/平方公里。 3.重点生态功能建设区 (1)盐平塘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和广陈塘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该两个区域均有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组成,面积各有40平方公里左右。地理位置上,盐平塘

31、饮用水地表水源位于“L”型生态城市建设区,广陈塘饮用水地表水源横跨“L”型生态城区建设区和重点生态镇建设区。 (2)九龙山旅游度假区。本区以九龙山森林公园为核心,总面积10.12平方公里,人口0.4万人,人口密度为395人/平方公里。地处沿海,属沿海丘陵地带,地理位置上属于“L”型城市的一部分。本区林木茂盛,空气清新,自然生态环境优良,拥有山、海、滩、岛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全市旅游开发的重要区域。 4.海洋及港口建设区 本区涉及的海域面积为平湖市所辖杭州湾海域,东起浙沪交界,西至海盐县界,大陆海岸线总长28.338km,岸线至理论基准面滩涂1525公顷,海域面积1086km2。这一地区具有良好

32、的港口航道资源、海洋生物资源以及很有开发潜力的海洋能源资源,是平湖建设生态市过程中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实现陆海经济联动的前沿阵地。第二节 生态建设区的发展方向 一、“L”型生态城区建设区 本区的发展方向是加快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提升以“光机电”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有序发展沿海高水平的重化工业,形成全市轻、重两条腿跑步的工业全面发展态势;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要高度重视重化工产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切实加强污染的综合治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努力把本区建成工业发达、城市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良的城区。 二、重点生态镇建设区 本区的发展方向是发挥其连接城市和乡

33、村的区位优势,以发展都市型农业为重点,以服装、箱包等特色支持产业为依托,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形成都市型高科技农业产业群和全国服装、箱包生产的龙头。 三、重要生态功能建设区 盐平塘和广陈塘两个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的发展方向,是以建设合格地表水饮用水源区为目标,切实落实饮用水源保护的各项措施,努力控制农村生活污染和农业产生污染,在确保饮用水安全的同时,实现区域性的水环境恢复和水质的率先改善。 九龙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发展方向,是构建青山碧海的东海西湖和良好的生态度假环境,与沿海产业带的人居配套建设相结合,形成沿海工业集聚区域中的一座“后花园”,并建成浙北旅游热点、全省旅游重点,长三角旅游亮点,国际知

34、名的度假休闲中心,使之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海洋及港口建设区 本区的发展方向是发挥其连接海域和陆域的优势,依托内陆,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共同构建平湖由陆域伸向海域的海洋港口建设区。在海洋开发中科学规划,使开发活动不超过环境容量和资源承受能力,努力改善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促进平湖陆域经济发展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相得益彰的联动进程。第五章 生态市建设的主要任务 根据平湖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增强资源环境支撑能力的要求,按照生态省、生态市建设确定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生态市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设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产业体系、体现统筹发展原则的城乡一体化体系、体现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环境保障体系、

35、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的现代生态文化体系等“四大体系”,推动平湖生态市建设的全面展开。第一节 建设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产业体系 一、生态工业建设 在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加强污染防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有的制造业基础和区位优势,以特色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主线,推动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面向世界市场、具有显著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的现代制造业生产基地;加强平湖经济开发区、杭州湾滨海地区和乍浦经济开发区等的规划和建设,充分发挥工业区块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加快建设两大龙头产业群、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和五大新兴特色制造业,形成重点突出、全面发展的现代生态工业体系。 到2015年,三大经

36、济区块全面建成,工业总产值在2007年基础上翻两番;两大龙头产业群占全市工业总产值50%左右,三大特色优势产业的产业结构明显改进、产业层次得到显著提升,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五大新兴特色制造业均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产业结构与工业布局有序合理,全市工业企业基本实现清洁生产,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企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 1、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 按照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原则,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的再生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在最大

37、限度地整合现有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结合平湖经济开发区、杭州湾滨海地区和乍浦经济开发区的规划,努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即:光机电产业和临港型产业两大龙头产业群,服装、造纸和箱包三大特色优势产业,以及童车、洁具、医药、家具和机械五金五大新兴特色制造业。 2、树立循环经济理念,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全面推进清洁生产,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清洁生产管理体制和实施机制。坚持“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专业化、社会化利用。积极探索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途径,大力推广服装企业边角

38、废料焚烧养殖甲鱼的循环经济模式,并逐步扩大到利用垃圾发电,提高废弃物回收利用率。积极采用节能、降耗、减污的先进工艺、技术、设备和新材料,着力降低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量。建立有效的激励与惩罚机制,提高企业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3、加强工业污染的有效控制 运用市场机制,发展工业污染治理的长效管理,重点污染源要建设在线监测系统;巩固“一控双达标”的成效,确保所有企业污染物排放浓度达标和总量达标;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禁止新建高水耗、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并以此推动工业结构调整,避免新的结构性污染的产生。加大对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的污染控制和治理力度。 4、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和环

39、保产业 发展环保产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吸收外地发展环保产业的先进经验,结合平湖特点发展适合市场需要的环保产品,促使其向高效、低耗、循环、再生的三废资源化利用的生态方向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成熟的开发技术,采用市场运作方式,推进新能源基地建设,探索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型资源的有效方式,缓解能源压力,并以此带动清洁能源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二、都市型生态农业 充分发挥平湖市农业生产的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建设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的转变。到2015年,基本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效益都市农业园区,

40、品牌农产品通过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农业综合效益显著提高,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业废弃物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推动都市型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推动平湖农业由封闭型农业向开放型农业的转变、由大宗农产品生产向绿色精品特色型农产品生产的转变、由以种养业为主的小农业向农林渔并举的大农业的转变。按照畜牧业大调整、林特业大发展、加工业大提升的思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外向型)创汇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建设一批无公害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及加工基地和出口基地,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农

41、产品品牌,大力发展面向上海等周边城市和国际市场的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 2、深化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加强农业园区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深化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经营机制创新,完善土地流转机制,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实现农业生产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的转变、由单一生产向产业化经营的转变。推动农业园区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业产业链的延伸。积极推行土地租赁、入股等方式,促进农业园区建设,强化园区对周边地区的原料及产品的集聚、辐射作用,推进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化,努力建设都市型生态农业园区。 积极引入股份制等现代组织形式,加强土地的集中使用,推动农业生产的组织创新,促进农业产业

42、化和规模经营的发展;努力建立“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四位一体的龙型产业经营机制,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3、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 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开发应注重农业科技创新,要依托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科技力量,广泛采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为农业农村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逐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金融信贷为支撑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新体系。同时,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要努力做到“三结合”,即要与生态农业园区相结合、要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

43、结合、要与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 4、加强农业污染控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全面实施“沃土工程”,建设土壤环境监测体系,合理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实行平衡配套施肥,进一步优化和推广配方施肥以及秸杆还田技术;大力推广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技术,提高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率;加强农村白色污染防治,加大废旧农膜回收力度,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提高农药施用效率,有效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和流失量;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户污染综合治理,以“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为原则,积极推行“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等生态模式,提高畜禽粪便沼气化处理率,减少畜禽养殖业发展对农村环

44、境、尤其是地表水的污染。 5、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积极探索农业生产实现循环经济的模式,逐步建立种养业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生态养殖系统,提高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根据农业废弃物利用实行资源化、商品化、社会化的原则,积极推广畜禽粪便利用技术,逐步推行农村养殖、沼气、有机肥和有机农产品生产一体化的农牧业复合生态系统。进一步扩大秸杆还田面积,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秸杆还田技术,探索秸杆多途径的有效利用方式,提高秸杆的综合利用率。 三、现代服务业 充分发挥平湖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产业优势和人文优势,在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尤其是旅游资源保护)和环境污染控制的同时,以“加快发展、扩大总量、优化结构”为主线,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新兴服务业,大力推进休闲旅游、现代物流业、专业市场、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总量上,努力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以旅游业、专业市场和现代物流业为重点,逐步构筑起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并使之逐渐成为平湖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1、强化生态旅游业的带动效应,打造休闲旅游品牌,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着力打造以东湖为核心的亲水休闲、文化旅游服务中心,以九龙山旅游度假区为龙头的滨海运动休闲度假带和以新埭、新仓为前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