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经济概论(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州经济概论(1).docx(8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温州经济概论1 温州经济概况2 温州经济的历史演变3 温州模式的形成及其特点4 二次创业5 产业结构与县域经济6 民营企业制度创新7 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8 温州人经济9 温州模式的发展趋势第一章 温州经济概况一、 温州的自然特征二、温州总面积为1178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1千公顷。总人口721.62万人(1999年底),人均耕地0.36亩。境内有39个少数民族,其中以畲族人口为多。温州有海外华侨、华人25万人,分布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温州属丘陵地带,山区占总面积78.2%;东部是平原水网的江南鱼米之乡,占17.5%;沿海自北至南有436座岛屿(500平方米以上)星罗棋布,对温州
2、形成群星拱月之势,海岛面积占1.5%;江河水面占2.8%。通称“七山一水两分田”。温州港是个河口港和海湾港兼具的天然良港,周围有鳌江、瑞安、清水埠、盘石、洞头等港,构成了大中小结合、多功能的综合性港口体系,是浙南、闽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对温州港的开发曾寄予很大的希望:“温州在浙江省之南,瓯江之口。此港比之宁波,其腹地较广,其周围之地区皆为生产甚富者,如使铁路发展,必管有相当之地方贸易无疑。”二、温州的由来温州古为瓯地,战国时属越,秦统一全国后属闽中郡。汉惠帝三年(前192)为东海王都地,汉顺帝永和三年(138),始置永宁县,是为温州建县之始。东晋太宁元年(323),置永嘉郡
3、,建郡城于瓯江下游南岸(今鹿城区);相传筑郡城时,有一只白鹿,衔着鲜花急奔而来,把花吐在城墙上,然后,化住一团祥云徐徐飞入天际。白鹿跑过的地方,处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鸟语花香,繁荣昌盛。故又称“白鹿城”,又称“鹿城”。是为建郡之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置州,因地处温峤岭南,“虽隆冬而恒燠”,故名温州。 此后,一直以永嘉县为郡、州、府治,成为浙南、闽北的经济中心和浙南政治、文化中心。此后,温州行政区划及其辖地几经变动。建国后,设温州专(地)区、温州市,1981年9月,温州地区和温州市合并,称温州市,实现市管县体制。1年 代名 称领地和领县隶 属春秋以前(夏、商、周)公元前476年以前瓯(沤
4、、欧)地(春秋)战国战 国楚咸王元年(公元前339年)东越地楚 国秦始皇元年(公元前339年)闽中郡西 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东瓯国温州、台州、处州吴 国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回浦县领地同上会稽郡东 汉章帝章和中(公元87-88年)章安县领地同上顺帝永和三年(公元138年)永宁县温州、处州三国(吴)大帝太平二年(公元257年)临海郡领温、台、处三地章安、临海、宁海、永宁、罗阳、松阳六县扬 州西 晋武帝太康初(公元280-282年)领章安、临海、宁海、始丰、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八县,领地同上。东 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永嘉郡领温、处二地,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县。孝武帝宁
5、康二年(公元374年)增乐成县,领五县。领地同上南朝(宋、齐、梁、陈)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永嘉郡领地领县不变东扬州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处 州领括苍、永嘉、松阳、临海四县,兼有温、台、处三地吴 州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括 州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东嘉州领今温州地、永宁、安固、横阳、乐成四县括 州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括 州领温、处二州地,永嘉、安固、括苍、松阳四县江南道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温 州领今温州地,永嘉、安固二县武后大足元年(公元701年)领永嘉、乐成、安固、横阳四县,领地不变五代(梁、唐、晋、汉、周)梁(公元907年)领永嘉、瑞安、乐清、
6、平阳四县,领地不变吴越国周(公元960年)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温 州领地、领县同上两浙路度宗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瑞安府两浙东路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温州路领永嘉、乐清二县,平阳、瑞安二州。江浙行省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温州府瑞安、平阳复改为县。领地同上。浙江布政使司景帝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增泰顺县,领五县。领地同上。清世宗雍正六年(公元1720年)增玉环厅,领六县(厅),领地同上。中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瓯海道玉环厅改县,领地同上浙江省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温州地区专员公署增文成县,领七县。领地同上。年 代名 称领地和领县隶 属中华人民共和
7、国公元1949-1951年温州地区专员公署增青田县,统八县。领温州、丽水(一县)地。浙江省1952年增丽水、云和、龙泉、景宁、庆元五县,统十三县,领温州、丽水(六县)地。1953年增洞头县、统十四县,领地不变。1954年增温岭、黄岩、仙居、海门四县(区),统十八县,领地不变。1955年增矾山区,统十九县(区),领地同上。1956年减仙居县、海门、矾山两区,统十六县,领温州、台州(二县)、丽水(六县)地。1957年减温岭、黄岩两县,统十四县,领温州、丽水(六县)地。1958年增温州市,减洞头、文成、云和、庆元四县,后增黄岩、温岭、临海、仙居四县,统十五县(市),领温州、台州(四县)、丽水(六县)
8、地。中华人民共和国1960年温州专员公署减玉环、景宁两县,统十三县(市),领地同上。1961年增文成县,统十四县(市),领地同上。1962年增云和县,减黄岩、温岭、临海、仙居四县,统十一县(市)。领温州、丽水(六县)地。1963年减青田、丽水、云和、龙泉四县,统七县(市),领温州地。1964年增洞头县,统八县(市),领地不变。1968年温州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地和统县(市)不变。1978年温州地区行政公署同上。1980年减温州市,统七个县,领地不变。1981年6月增苍南县,统八个县,领地不变。1981年9月温州市增温州市区三个区(县级),统八个县、三个区(县级)、一个近郊区。1981年12月增瓯海
9、县,统九个县、三个区(县级)、一个近郊区,领地同上。1992年3月增瓯海区。辖鹿城、龙湾、瓯海三区,瑞安、乐清二市,永嘉、平阳、苍南、洞头、文成、泰顺六县。3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86页 共86页三、温州经济的特色1 温州经济状况改革二十年,温州经济的超常规发展 1978年GDP13.2亿元,2002年,GDP1061.0亿元,年增长率15.4%,特别是19902000年,年增长率为20.5%;1978年,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3元,到2002年,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591元 (高于杭州9215元、
10、宁波12376元,全省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091元。2 温州经济特点(1)所有制结构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逐渐走向成熟,这是温州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个体私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以自然人投资为主的有限责任公司构成了温州民营经济的主体,其中个体工商户21万家,私营企业3万多家,股份合作企业1万6千多家,有限责任公司2万余家,民营企业数量占全市企业总量的9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的70%以上,税收占全市的90%以上。民营经济的发展,让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为后续的民间投资奠定了一定的物资基础。在此基础上,政府出台了鼓励民间投资的
11、许多政策,鼓励建设资金多元化,私人投资不仅投向工业、农业,同时可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院等社会事业。如温州苍南龙港建镇以来的20多亿元的城镇建设资金有98%是个人集资投入的。(2)市场特点温州的市场发展较早,有力地带动商品生产,市场与特色产业互为依托、联动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了以大型市场为龙头、区域性市场为骨干、遍布全市、辐射全国的集市贸易为基础的商品市场结构体系。1999年全市商品市场544个,其中专业市场296个,市场交易款超亿元市场已达65个,超10亿元市场9个。 灵活的市场机制成为特色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办一个市场,带一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兴一座城镇”是温州区域优势
12、特色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3)企业组织制度特点八十年代初,家庭企业的蓬勃兴起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股份合作制发展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公司制改造。 四、 如何认识温州模式温州的崛起经历了艰辛历程,人们对温州模式的评价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转变:一是在八十年代初中期,作为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温州模式的出现让人们感到惊喜,社会各界给予了广泛的关注;二是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初期,人们对温州模式的认识一直为“姓资姓社”问题所困扰;三是在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在各种经济发展模式先后出现各种各样的困惑时,温州模式所表现出来的巨大的活力使得人们再次对温州模式刮目相看,并有了“抑苏扬温”之说。温州的一举成名在于
13、改革开放初期数十万温州农民致力于发展农村家庭工业,这也被一些经济学家称之为“温州模式”。费孝通先生的“小商品、大市场”则成了温州模式的经典概括。然而时至今日,温州的农民也不再是当初拿着在家庭作坊里生产出来的小商品挨家挨户推销的农民,让温州成名和崛起的专业市场也已经远没有当年的繁华和热火。如果我们仅从经济发展的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浙江省平均水平)、产业结构的高度(以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产业为主)、企业的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等方面来比较温州模式的特点,则是无法得出有益的结论的。那么,温州模式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我们又如何去认识温州模式呢?我们认为,对于温州模式,要放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宏观背景下,
14、放在中国向市场经济迈进的进程中去认识,我们可以发现,温州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温州经济之本身。1温州模式是市场经济首先在中国的苏醒温州经济的起步,正值中国经济进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温州借天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地利(沿海开放城市)、人和(具有经商传统和创新精神的温州人精神),率先发展了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还是相当模糊的,计划经济的烙印还深深刻在人们的心中,而温州模式的出现,温州几十万农民轰轰烈烈地走上发家致富的商品经济道路,让人们耳目一新。从八十年代温州的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征来看,虽然带有许多幼稚和不完善之处,但其市场经济的本
15、质特征是显而易见的。有人认为,当时的温州经济实质上是古典的市场经济模式。农村个私企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温州很快就基本建立了市场经济正常运行所要求的产权明晰的微观制度基础。从中国的市场经济的历史进程来看,中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小心翼翼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也是渐进式的。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在不断地的争议中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探索中从低级向高级进化。温州市场经济超前的发展,正展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的历程。温州模式的之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意义在于其大胆的创新,在于其自觉地破除计划经济的框框,可以说温州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创新之源,不断给人以启发。事
16、实上,人们对于什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近几年,一些经济学家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以民为本,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市场经济就是民本经济。高尚全认为,民本经济指的是以民为本,民有、民营、民享的经济,我们过去搞的计划经济是一种典型的官本经济,通过长官的意志和行政方式来配置资源。而民本经济则强调,人民是创业的主体、经济的主体、产权的主体,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温州经济的发展就是一个明证。我们认为,温州模式就是民本经济的发展模式。在温州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温州人没有靠政府政策的优惠、靠国家投资的支持,靠的是千千万万温州人投身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造
17、就了数以十万计的民营企业和数以百万计的创业者,而这正是温州经济充满生机活力的基础。在温州模式中,核心是自发和内生的经济发展,带有强烈的自组织特征,其动力来源于民间力量和温州的传统文化,而政府的作用则是间接的、辅助性的。事实上,只要各级政府对温州民间经济的发展不干预、不限制,温州经济就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从某种角度看,由于温州的经济发展是自下而上的,温州的民营企业都是由个私经济发展起来的,从属于“私有制”范畴,因而温州模式不能得到首肯,政府则基本上以“无为”管理的方式对待这一经济形态。政府早期的“无为”管理主要是既缺乏扶植能力、又无市场经济经验导致,而后来的“无为”则是温州市政府自觉形成的无为状
18、态,尽量少干预经济。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动力和内因,而政府的“无为”为之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为“温州模式”的产生和形成发展,进而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先驱,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缓冲和保护作用,降低了民营经济产生和发展的风险。虽然说,温州政府的“无为”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但也道出了市场经济的精髓:市场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政府在市场中作用是间接的、辅助性的。温州经济发展的活力证明了市场经济的这个原则,即管的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2温州模式是一个经济民营化的过程民营经济的崛起,带来的则是产权结构的多元化。随着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必然伴随着经济民营化。因为经济民营化说到底就是市场的深化,是以“
19、民营”为主的市场经济对以“官营”为主的计划经济的最终替代。只有完成这种替代才会有完整的市场经济体制,才会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中国经济民营化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方面是日益高涨的民营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对国有集体企业的民营化改造,这两个方面都同样重要,而且前者对后者会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不同于以乡镇集体企业为主体的苏南模式的发展,温州一开始就大力发展以家庭企业为特征的个私经济,因此有“乡镇企业看苏南,家庭企业看浙南”之说。相对于苏南乡镇企业九十年代后期所开展的民营化改造而言,温州的民营企业的“民营化”是一步到位的。不论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家庭企业,还是以后形成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或者是九十年代以后的
20、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股份制回归,都是以明晰的民有财产为基础的,因而,温州的民营企业不存在着产权界定的问题。科斯在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指出,当交易成本为正时,产权的明确化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起着关键作用。可见,温州模式产权主体清晰方面较其它发展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温州地处东南沿海的海防前线,使得温州一直缺乏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建国以后至改革开放之前,国家对温州的投资不到4个亿,国有经济力量薄弱,温州几乎没有国有大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温州的经济发展自然要依靠民营经济。温州经济的民营化自然就是通过日益高涨的民营经济的发展来实现的。温州国民经济的民营化进程虽然也是坎坷曲折的,温
21、州的民营企业是在“姓资姓社”的政治压力下和自身不完善的社会压力下成长起来的,温州模式实质上是在“探索出一条解放思想的摩擦成本(即政治成本)最小化的改革路径”。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比起苏南的乡镇企业经历了辉煌之后在面临着极度的制度困惑之下不得不进行民营化改造,温州的民营企业则是幸运得多。温州的实践表明,经济民营化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取向,经济民营化,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来看,大都采取渐进式的方式,也即民营化不是一步到位,如苏南乡镇企业在八十年代的崛起成为公有制实现的新的形式,但到了九十年代末期,由于所有制问题的困惑最终不得不选择彻底民营化的途径,这被理论界称之为“苏南模式”的终结。又如国有中小企
22、业改制的典型模式的“诸城模式”,虽然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后出现了一段时期的经营效益的好转,但产权问题仍然困扰着诸城的这些中小企业,诸城最终还是选择了苏南模式“终结”的做法将企业的资产明晰,并向少数个人股东集中。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也为国有企业的改制带来了有力的支持。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经营状况的日益恶化,国有企业的下岗问题已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社会的一个难点。国有企业的改制也就成了摆在中央决策层面前的一项最大的议题。但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国有企业的改制历程看,无论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是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民营化是其主要的一条出路。国有企业的民营化是指在竞争性领域,通过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
23、把国有改为民有,把国营改为民营。从而把国有企业改造成社会化的民有企业。国有企业民营化,能彻底解决国有企业政企不分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国有企业的民营化可以有出售、兼并、合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造等形式。其中,除了吸引社会公众资金外,民营企业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从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国有企业改制的情况看,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的国有企业改制一般都比较顺利,而民营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国有企业改制难度都很大。温州发达的民营经济不仅使得温州的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出现良好的“温州下岗静悄悄”(前温州市长钱兴中语)现象,而且温州民营企业在参与省内外国有企业改制上也表现出强烈的意识,如温州民营企业德力西集团对杭州西
24、子集团、人本集团对杭州轴承厂、人民集团对上海二十多家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成功地进行了异地兼并。3温州模式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改革进程,实质上是一个旧的体制的破坏和新的体制的建立过程,而温州的率先改革,为我国的市场机制的创新提供了一个鲜活的素材。1987年温州被国务院确定为“试验区”,也正是当时中央对温州超前改革的浓厚兴趣的一种表现。温州成功的关键可以总结为一句话:改变传统体制以适应现代形势。温州的创新,首先体现在观念的创新。正是因为观念上的创新,才使得“温州模式”成为“社会主义诸多模式中走得最远的一种”,也即温州在能否发展市场经济和如何发展市场经济上较其它地区走出了超前的一步
25、;也正是因为观念上的超前,才使得温州在缺乏国家投资和优惠政策以及艰难经济发展环境下走出了与众不同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道路。其次,温州的创新还体现在制度创新上。从企业制度的创新来看,温州的民营企业经历了80年代初中期农村家庭企业蓬勃掀起、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和90年代中期以来的集团化发展和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股份制改造等发展阶段。80年代依靠细致的市场分工协作形成地区规模经济和零部件规模经济的温州家庭企业* 改革开放初期,温州的许多农村家庭企业是由农村社队企业划小单位形成的。当时,受农业上的“包产到户”的影响,许多乡村社队企业纷纷划小单位,转向车间、小组以至个人经营。如1979年,
26、苍南县金乡40余人的村办金星大队文具厂,分为30个自负盈亏的小生产单位即家庭企业。之于70年代农村的社队企业(乡镇集体企业)而言,实质上是科斯意义上的市场对企业的“逆替代”,家庭企业或股份合作制企业依托专业市场组织来获取了产品市场交易费用的节省;而九十年代的企业集团化则是科斯意义上的企业对市场的替代,企业集团依靠集团内部的分工协作,摆脱了对专业市场的依赖,建立起完善的营销网络体系,从而实现了各种资源集聚带来的交易费用的节省和交易效率的提高。从温州模式的形成特征来看,由于最初的民营经济是依托民间资本原始积累自然演进生成的,因此,从本质上说,温州模式最初所形成的企业制度、产业组织、市场组织等都具有
27、典型的初级市场经济的特征。但随后的二十多年中,温州模式在改革与发展中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从而有了“新温州模式”的提法,从“温州模式”到“新温州模式”,不仅是温州经济从低水平、低层次到高水平、高层次的一个发展过程,也是温州模式从传统到现代进化的一个过程。4温州模式是一个从局部区域经济模式向外扩散的过程温州地处沿海偏僻的边缘,周边没有大城市的辐射,人多地少,资源贫乏,加上因历史原因造成的国家投资的严重缺乏,使得温州不得不走上一条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发展道路。而这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都具有普遍的意义。温州的优势在于灵活的企业制度、发达的市场体系和勤劳的创业者。虽然这也是其它地区所缺乏的,但温
28、州模式及其扩展模式(“浙江模式”)是可扩展的,可以扩展到苏南,也可以扩展到中国的其他地区。八十年代中后期,就在温州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台州这个紧挨着温州、与温州有着非常相似的特征,而且在历史上与温州也有着很深渊源的小城市,也模仿温州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走上了以个私经济为主体的民营经济发展道路。特别是近几年来,台州的民营企业在发展中不断壮大,成为台州腾飞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到2001年,台州市产值500万元以上的民营工业企业有2300多家,其中上亿元的企业70多家,民营经济占可台州简介总量的95以上。目前,台州发达的民营经济已形成了具有明晰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优势行业,医药化工、汽摩配件、塑料
29、模具、家用电器、服装机械、水泵阀门等十大行业在国内都较有优势。理论界把台州的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称之为“台州模式”。进一步,我们可以发现,温州的发展模式已经扩展到了整个浙江省。从九十年代以来,不仅在台州、绍兴、金华等地区在蓬勃发展个私经济,而且连原来与苏南模式比较接近的杭嘉湖一带也走上了温州模式的发展道路。这也是九十年代以来浙江省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的主要原因。因而,也有人称浙江这种以个私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为浙江模式。台州模式、浙江模式可以说都是从温州模式中演绎出来的。从温州模式到台州模式、浙江模式,表明了温州模式在不断扩展、更新、修正和成熟。事实上,温州模式的扩散一方面在于其它地
30、区的学习和模仿。几乎每天,温州都要接待数以千计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府官员和企业界人士的参观、考察和学习。同时,134万外来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中的绝大部分都在温州民营企业中从事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他们更直接体验温州民营企业的运作方式,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学习,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完成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及获取了一定的市场经验积累后,往往返回老家开始自己的创业历程,成为温州模式的实践者。另一方面,遍布全国各地的160多万温州人,他们将温州的观念、温州的市场经济运行方式也带到了全国各地,也将温州人的财富带到了全国各地,客观上是为那些地区作“温州模式”的“实地演示”。正如费孝通所说的:“温州人一边挣钱
31、,一边传播着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意识和本领”。许多城市都明确提出要学习“温州模式”。根据一份调查资料表明,至2001年底,温州人在全国各地累计投资额高达1050亿元,创造了563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创办工业企业1.57万家,温州人在全国各地创办商品市场100多个,市场总摊位5万余个,市场总面积近100万平方米,经营的贸易销售额高达2400亿元。自从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口号以来,如何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成了理论界讨论的热点。我们比较东部发达地区的各种发展模式,绝大部分地区或得益于国家优惠的政策和大量的政府投资,或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这对现在的西部地区来说,显然是不能指望过多的。然而
32、,在东部发达地区中,温州却是一个例外,温州模式的最成功的地方不是它的高速增长的经济和富裕的人民生活,而是它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没有国家的优惠政策,缺乏外来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发展起来的。这对于现今的西部地区来说,是具有相当重要的比较意义的。因此,温州模式的经验,对于西部大开发的借鉴作用是很有价值的,可以说,温州模式将成为我国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重要方式。从长远的角度看,西部地区走上温州模式的发展道路则是必然的。这里,一方面取决于温州模式对西部地区的借鉴,另一方面则在于温州人参与西部大开发。如今已有22万温州的创业者活跃在西部各地,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生力军。“温州模式”与“苏南
33、模式”从诞生一开始就成为人们争议、比较的对象,这种争议、比较一直持续了十多年,最后以“苏南模式”的终结或趋同于温州模式而告终,从中折射出温州模式普遍的适应性。费孝通先生在十六年前从流通的角度考察温州,认为“温州模式超出了区域范围,而在全国范围内带有普遍意义” 。这个判断如今正在得到验证。五、面临新世纪挑战的温州经济 1. 产业发展的选择:传统与现代化的冲突温州经济的发展,是从个私经济发展起步的,这些民营企业由于资本规模小,只能从事一般的轻加工业,其优势在于,一是短缺经济下的市场需求规模大,竞争相对较弱,温州利用先行一步的优势,已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二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竞争优势在于企业的运行效率,
34、而经历过市场经济洗礼的温州民营企业,显然要在这方面胜出一筹。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也在加快,许多地区将同样会选择这些容易迅速发展起来的产业,而这些地区具有更廉价的劳动力优势,这必然使得温州传统行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同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如何抓住产业升级的机遇,从而能够将温州经济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将是温州所面临的又一挑战。现在温州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选择,这就是是继续将传统工业作为支柱产业,还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而跟上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2. 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地区GDP增长率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工业用电量增长率工业经济效益得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35、额增长率出口总额增长率财政预收收入增长率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杭州13.828.919.2202.4533.38.827.811.433.5宁波14.131.124.0224.9144.810.251.426.034.3温州13.118.523.5176.5418.99.126.421.518.0嘉兴15.831.822.3194.5439.69.939.024.332.9湖州13.527.124.9214.2026.010.846.932.039.9绍兴13.929.121.6215.0370.912.354.026.729.0金华11.232.245.6169.5555.410.060.032
36、.140.8衢州14.232.711.3161.3281.39.863.023.430.7舟山15.527.925.0158.30109.113.143.519.529.2台州14.023.925.9199.6861.212.061.730.532.9丽水14.022.033.4174.5965.410.347.921.320.83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的低效能温州经济发展初期,鉴于温州的实际情况,为促进温州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基本上以放宽控制为主,使个私经济有一个比较自由的发展空间,从而使得温州比较早地产生了市场经济的雏形。市场“看不见的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市场竞争促进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37、可以说,温州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经济,温州经济的率先市场化使得温州走在中国改革的前列。而改革初期的政府尽管为商品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被动和滞后的。一方面要承担政治上的风险,另一方面又要发展商品经济,因此其管理的基本格调还是以放宽为主,也即所谓的“无为而治”。然而,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着弱点,特别是在市场机制尚不完善时,所表现出来的短期行为是非常明显的。所以,在八十年代出现的产品质量低下,企业发展短平快导致规模小、档次低等问题,是不利于温州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的。在这里,政府的正确引导和调控是相当重要的,从国外市场经济发展过程看,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已不复存在
38、,现代的市场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也就是政府在管理和调控市场上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从温州九十年代的经济发展看,政府在“二次创业”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可以肯定的。但是政府在调控市场时很容易犯过急的错误,容易将行政意志强加于市场,以及粗暴管理的行为也会发生,这必将影响市场机制运行的效率。如何把握政府调控的尺度,则是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当前温州正处于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有效地发挥政府职能的作用,引导和支持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克服市场盲目性的同时,提高市场机制的运行效率,则是政府需要作出的正确抉择。4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不平衡 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区域经济不平衡似乎是必然的。由于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社会
39、资源总是流向产出率高的区域,于是在规模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的同时,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现象,这在温州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温州经济总体是呈快速增长的,大部分地区、大部分农民早已脱贫致富,达到小康,奔向富裕,但仍然有一部分地区、一部分农民,长期间处于贫困状态,即使近几年中,温州加大了扶贫力度,最后的两个贫困县也已摘掉了“帽子”,但这些经济不发达的县与经济强县(市区)的差距却在拉大,两极分化现象非常突出。对于区域经济不平衡问题,与许多因素都有密切关系。就全国范围来看,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地方的投资倾向不同有关,但从温州来看,与全国经济不同的是,温州实现的是(准)
40、市场经济,与全国不同的是市场“看不见的手”在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这里,民营经济的发育和发展程度如何,将直接影响着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因此,如何在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缩小区域经济的不平衡,避免出现“马太效应”,是值得我们进行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同时,政府在缩小区域经济不平衡中该起何种作用,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第二章 温州经济的历史演变一 悠久的经济历史与对现代工业影响深远的手工业经济1 温州手工业的早期发展新石器晚期,制瓷技术已经形成。东汉,中晚期,是浙江最早生产青瓷的少 数地区之一。三国时期,为江南三大造船基地。西晋,缥瓷著称于世。 出产青釉彩褐瓷,为“釉下彩”的起
41、源地。东晋、南朝,丝织业已有发展,生产“鸡鸣布”唐朝,永嘉设监盐官,为全国十大盐监之一。五代末,生产蠲纸。2宋代温州手工业的全盛 温州手工业进入全面兴盛,成为我国著名的手工业城市。尤其南宋定都临安以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贵州士大夫云集,工匠荟萃,温州海上交通发达,贸易兴盛,出现了“商贾辐辏”、“漳泉大贾飞樯集,粤海奇珍巨舰来”的空前繁荣景象。商业交换的发达,是带来手工业兴盛的主要原因。l 造船北宋初,全国官船年2916艘,温州125艘,为全国十大船场之一。 宋真宗天禧五年,温州、明州(宁波)年造船各605艘,为全国之首。至徽宗政和四年的二十年中,温州年造船都在600余艘,且能出海航
42、行,有漕运船、战船。l 漆器宋代温州漆器,制作工艺精湛,局全国之首,一些名都大邑都开设有温州漆器铺。l 瓷器宋代温州瓷器,较前更加纷呈异彩。已发现的宋代窑址有四、五十处。乐清的大荆,烧制出一种褐色彩绘瓷,泰顺出现白瓷,是我国南方最早的白瓷之一。l 丝织、刺绣 宋代,温州产克丝(刻丝、缂丝),非常精巧。 南宋时,丝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反映了丝织业从家庭副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ll 制盐宋时,温州是两浙海盐重要产地。在浙东仅次于明州。且制盐技术已由原来的海水直接煮煎,发展到“刮泥淋卤”、“摊灰淋卤”法,为制盐技术的重大进步。 l 造纸、印刷北宋仁宗至和年间,温州蠲纸列为贡品,为全国九处贡纸之一,与
43、嵊县的刹藤纸、余杭由拳纸,同列为浙江三大名纸。 宋代木刻印刷的温州刻本,有大唐六典、白石诗卷等,如大唐六典被列为国子监官方名版书,书后列温州籍刻工十一人姓名。l 其他手工业 酿酒、铜铁器、油烟墨、竹丝灯等。 3.元、明、清的温州手工业 宋代以后,手工业相对停滞。原来曾负盛名的漆器、缂丝、造纸等,逐渐衰落。元、明,官营手工业加强,有织染局、银场局、造船局、纸局等。这时期,民间手工业,以后纺织丝绸业最活跃。著名的瓯剧高机与吴三春讲述的就是明代平阳织绸高手高机与富商之女吴三春的爱情故事。 元明间,温州手工业停滞及一些行业衰落,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1)生产关系上,官营手工业较之于当时已出现的民间手
44、工业,是一种落后的生产关系,官营手工业的加强是一种倒退;(2)宋代以后政治、经济中心重又北移,大批官僚、贵族等上层统治阶级的高档消费品市场随之缩小;(3)明代以来倭寇不断骚扰沿海地区,海上交通阻塞,使温州的海上贸易优势完全丧失。 清代,以瓯绸、皮革、纸伞为三大代表产品。l 黄杨木雕创始自乐清,民间元宵灯会中常以黄杨木雕人物装饰于龙灯骨架。艺人叶承荣,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前后所作太上老君像,是近世温州黄杨木雕第一件传世作品。晚清,永嘉艺人朱子常,改进黄杨木雕技艺,使成为独立的案头艺术品。他的作品在国际比赛中屡屡获奖,从此,黄杨木雕艺术深受人们注目,从艺者亦日众。l 瓯绣l瓯绣是我国六大名
45、绣之一,始于唐宋,兴盛于明清。青咸丰三年(1853年),温州设有专业绣铺。光绪年间,瓯绣销往欧美与南洋各地4.清末近代工业温州近代工业,始于19世纪90年代。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温州辟为通商口岸。次年,温州海关成立,由英国人担任税务司,掌握海关大权。从此,洋货源源输入温州,沉重打击了温州民间的土纺、土织及手工制糖、榨油等业。帝国主义列强以枪炮打开中国大门,进行经济掠夺,其客观结果却又不可避免地刺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5. 民国前期民国前期近二十年,是温州近代工业顺利发展时期。(1)棉织、肥皂、针织业的形成(温州最早的近代工业)(2)电力、机器工业的出现(温州近代工业形成
46、的重要标志)(3)机器锯板业的兴起(4)铅锌矿、矾矿的开采。 (5)轻工业门类的逐步增多(制茶、棉织、肥皂、针织、火柴、电池、印刷、制冰等十多个门类)(6)手工业改良与温州草席(郑侧良领导了草席的手工改良,推动了草席业的发展)(7)温州纸伞业的兴盛(出口量从1911年的49.8万把增加到1931年的343.7万把)(8)工艺美术品的开拓出口(瓯绣、挑花、黄杨木雕、石雕、彩石镶嵌、草编等)(9)温州的皮鞋皮件 清末民初,温州皮鞋业渐兴。20年代,上海、厦门等地招用一批温州鞋工约40余人,去精工制作皮鞋。回温后,成为温州鞋业技术骨干,带动温州鞋业发展。至1931年,温鞋已成为名产,城区皮鞋业70余家,形成了府前街专业一条街。6. 抗战前的工业繁荣及日军侵略后的工业衰落(1)机器锯板业与机械业的兴盛(2)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