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理论.docx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386128 上传时间:2022-09-2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6.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经济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理论.docx(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6页 共26页国外取域经济差异理论发展及其评析摘要 文章回顾了国外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介绍其主要观点,并作出了简要评析。 关键词 国外,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均衡与非均衡是贯穿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统一体,它们相互交替,不断地推动区域系统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演化。为了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及历史借鉴,我们有必要对区域经济差异理论作一研究,并评述它的最新发展。 一、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区域均衡发展

2、理论是在新古典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直至20 世纪30 年代前,人们普遍坚信市场机制是一只“完美无缺的手”,只有在完全市场竞争机制下,社会资源配置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人们各自获得了极大满足感。因此,在20 世纪30 年代大危机以前,马歇尔(Marshall ,A. ) 的新古典经济学一直居于西方经济学的正统地位,人们充满了对完全市场竞争机制的赞誉与崇拜,并逻辑地演绎出新古典区域均衡发展理论。从此,人们沿着新古典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开辟的路线,对区域均衡发展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 1. 新古典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新古典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劳动力与技术的自由流动,将导致区域发

3、展趋于均衡。这一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假设条件之上的。这些假设条件是:1) 生产中有资本和劳动力两种要素,它们相互替代,因此资本产出比可变;2) 完全的市场竞争模型;3) 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无成本的。依据假设条件,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劳动力和技术三个要素,各个要素的报酬取决于其边际生产域空间的作用。另外,现实表明,在存在市场空间二元结构的情况下,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倾向于扩大区域差异,而不是缩小区域差异。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政府,彻底的自由化、彻底的私有化的市场经济发展将导致社会动荡和政治衰朽。对正在进行经济转轨的国家来说,一切交由市场的“自发论”的“休克疗法

4、”的后果,只能是“没有疗法的休克”,更不用说起到缩小区域差异的作用了。因此,把经济发展的全部过程寄希望于“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只能是学术观念上的乌托邦。由此,新古典区域均衡发展理论虽然逻辑十分严密,然而由于这一体系结构是建立在一系列与现实相去甚远的假设条件之上的,忽略了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忽略了技术进步,忽略了市场缺陷和制度因素,导致了它在现实当中的运用十分有限。 2. 发展经济学中的平衡增长理论 (1) 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 1 。 1943年,罗森斯坦罗丹( Paul N. Rosenstein - Ro2dan) 在他的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工业化问题著名论文中认为,发展国家要从根本上解决贫穷

5、落后问题,关键在于实现工业化,而资本形成是其立足点也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由于存在社会分摊资本、储蓄和市场需求三个方面的不可分性,小规模的、个别的部门投资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大推进”就是在各个工业部门同时进行全面的大量投资,使各种工业部门都发展起来,才能产生外在效益、规模经济效益以及相互依赖、互为市场的市场体系,克服三个“不可分性”,实现经济的大发展。 (2) 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论 2 。 1956 年美国以马尔萨斯(Malthus , T. R. ) 理论为基础,利用数学模型分别考察了不发达国家人均资经济学家纳尔逊(Nelson ,R. R. ) 发表了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

6、阱理论一文,本、人口增长、产出的增长与人均收入增长的关系,并综合研究了在人均收入和人口按不同速率增长的情况下人均资本与资本形成问题,从而形成了“低水平均衡陷阱”(low level equilibrium t rap) 理论认为发或接近于展中国家人口的过速增长是阻碍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陷阱”,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口糊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为了冲出“陷阱”,必须进行大规模的资本投资,使投资和产出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 此外,还有莱本斯坦(Leibenstein,H. ) 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纳克斯(Nurkse,R. ) 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等上述理论

7、应用在区域经济中就形成了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它不仅强调部门或产业间的均衡发展,而且强调区域间或区域内部的平衡发展,即空间的均衡化,认为随着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将趋于收敛。因此主张在区域内均衡布局生产力,空间上均衡投资,各产业齐头并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发展经济学中的平衡发展理论,逻辑演绎出“计划至关重要”的政策取向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民族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国民经济的独立性有所增强,地区发展差异缩小,人民生活方式和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等。但是,这种突出中央计划,强调物质资本的重要性,轻视农业,轻视人力资源开发,执著于内向发展的经

8、济政策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多方面的不良后果,如农业停滞、工业资本配置效率低下、政府管理体制僵化、低效,腐败现象从生等,造成了“看不见的脚”(invisible foot) 对“看不见的手”的严重践踏,发展中国家难以走出贫穷落后的“陷阱”。 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按发展阶段的适用性,非均衡发展理论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时间变量的,主要包括循环累积因果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等。另一类是有时间变量的,主要以倒“U”理论为代表。 1.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1957 年缪尔达尔(1898 1987 ,Myrdal ,G. ) 出版了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一书,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geogr

9、aphical dual economy) 理论,利用“扩散效应”( spread effect s) 和“回波效应”(backwash effect s) 概念,说明了经济发达地区优先发展对其他落后地区的促进作用和不利影响,提出了如何既充分发挥发达地区的带头作用,又采取适当的对策来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以缩小区域间发展水平的差异。缪氏认为,区域差异不断扩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这主要是由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不断相互作用产生了不断增加的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使核心地区表现为一种上升的正反馈运动,而边缘地区则表现为下降的负反馈运动,由此产生和拉大了区域差异。这主要是由于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回波

10、效应远远大于扩散效应,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必然导致区域差异扩大。缪氏由此提出了区域发展的政策主张。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政府应当采用不平衡发展战略,通过发展计划和投资,优先发展那些具有较强发展势头的地区,以求得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也要防止累积因果循环造成地区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这时需要通过一系列特殊的区域经济政策,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2. 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1958 年赫希曼(Hirschman ,A. O. ) 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不平衡增长理论 3 。他认为,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在每一处出现,而一旦出现,巨大的动力将会使经济增

11、长围绕其进一步集中,区域间的不平衡增长是增长本身不可避免的伴生物和条件,增长点或增长极的增长的动力来源于核心企业家善于发挥聚集经济的优势和“动态增长气氛”。与缪氏两大效应相对应,赫希曼也提出了“涓滴效应”( t rickling - down effect s) 和“极化效应”(polarized effect s) 的概念。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区域差异会逐渐扩大;但从长期看,涓滴效应会缩小区域差异。赫希曼还提出了“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和产业“联系”理论,他区分了两种形式的投资选择: 替代选择( substitu2tion choice) 和延迟选择(postponeme

12、nt choice) ,在把“引致决策”应用于经由“短缺的发展”和经由“超能力的发展”的选择中,他推导出两个产业联系的诱导机制:一个是投入供应、派生需求或后向联系效应;一个是前向联系效应。因此,赫希曼认为,一个国家在选择适当的投资项目优先发展时,应当选择具有联系效应的产业,而在具有联系效应的产业中,又应当选择联系效应最大的产业优先发展,即选择引致投资最大化的部门优先发展,这是不平衡发展理论的核心。 3. 有时间变量的威廉姆森倒“U”理论 1965 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Williamson ,O. ) 通过实证分析方法,根据24 个国家的国际横剖面数据和10 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提出来的一种

13、假说。该理论认为,注重经济效益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是通过“一系列的不平衡”而实现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将逐步扩大,但经过一段时期,地区差距将逐渐保持平稳。当经济进入成熟期以后,地区差距最终将会趋于缩小。这一理论将时间因素引入区域空间结构变动分析,注意到均衡与增长之间的替代关系随时间推移而呈非线性变化,强调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时期增长对均衡的依赖。这种运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达到平衡发展的目标,也成了区域规划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然而也有批评者指出,该理论所依据的资料和运用的概念均存在重大缺陷,而且没有普遍意义。更多的人强调,该理论更多地关注结果倒“U”的终点,而忽略了从初始到成熟的

14、这一长时段内的发展过程,忽略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听任地区差距扩大而可能付出社会矛盾激化所带来的经济停滞的高昂代价。此外,还有弗里德曼( Friedman ,J . R. ) 的中心外围理论、弗朗索瓦佩鲁( Perroux , F. ) 的增长极理论等。总之,上述几种非均衡发展理论大都强调了发展对于非均衡的依赖性,大都认为无论经济发展处于何种水平,非均衡发展是绝对的,而均衡发展是相对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是全球性的现象,既有落后的国家,也有国内落后的地区,因此非均衡发展理论基本上反映了客观现实。然而,是否区域经济差异越大,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就越快?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当中,是否非均衡发展都具有比

15、均衡发展更高的效率? 这些理论都没有很好地作出解释。 三、近年来国外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的新发展 近年来国外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的研究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新的发展。 1. 地区差异的构成与分解 近些年来,学术界开始运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对地区差异的构成与来源进行分解,以揭示出引起地区差异变动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采用费景汉等人提出的方法,对基尼系数进行分解;二是采用加权变异系数方法,对地区差异的产业或部门构成进行分解;三是采用锡尔系数和广义熵系数,对地区差异的地理构成进行分解。 2. 现代企业区位选择论 目的是进一步把握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差异,探讨其解决的办法。1977 年迪克斯特与斯蒂格利茨(D

16、ixit ,A. and Stiglitz , T. E. ) 在垄断竞争与最优产品多样性一文中建立的垄断竞争模型将空间因素纳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标志着新经济地理理论的产生 4 。该理论从运输成本的降低及由此引起的聚集经济、规模经济、外部经济等角度探讨了企业的区位选择过程。许多经济学家由此沿着新经济地理理论开辟的路线,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的框架下研究现代企业的区位选择过程。 克鲁格曼( Krugman ,Paul R. ) 于1991 年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说明了一个国家或区域为实现规模经济而使运输成本最小化,从而使得制造业企业倾向于将区位选择在市场需求大的地方,但大的市场需求又取

17、决于制造业的分布 5 。所以中心边缘模式的出现依赖于运输成本、规模经济与国民收入中的制造业份额。克鲁格曼等人1999 年又通过一个简单模型探讨了两个国家、两种产业和一种生产要素的情况下产业聚集现象产生的原因。他通过模型分析得出结论:在贸易成本高时,两个产业同时存在于两个经济中,而在贸易成本低时,产业聚集的现象是可能的,并且也是必需的,甚至可能走上彻底的专业化道路 6 。瓦尔兹(Walz ,U. ,1996) 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会导致规模收益递增的生产和产品创新的区域性集中,区域经济增长源于产业部门的地理集中及由此产生的持续的生产率提高 7 。格斯贝茨与施姆兹勒( Gersbach , H.a

18、nd Schmutzler ,A. ,1999) 通过模型探讨了存在产业外部与内部外溢(external spillovers and internalspillovers) 效应条件下的生产与产品创新的地理分布,以及对产业聚集的影响 8 。他们认为,递减的联系成本支持着产业的聚集,同时也存在产品创新的多重均衡。马丁(Martin ,L. ,1999) 探讨了聚集经济条件下的区位竞争问题,他通过模型分析得出结论,在存在聚集经济时,赢得第一次区位竞争使得一个区域对下面的企业更具有吸引力 9 。所以,参与区位竞争的第一个企业可以获得较大的财政激励,但随后的其他企业虽然获得的财政补贴较少,但却能从产

19、业聚集的外部经济中获益。因此,在同一区域内的厂商数目会随着外生的相对成本优势和内生的聚集经济优势的增加而增加,从而在竞争中获胜的区域形成地域产业簇群,使该区域走上一条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由此产生和拉大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3. 区域收敛和发散理论 近年来,不少学者从区域的内生增长和递增收益的角度研究区域之间的收敛与发散问题。主要的研究成果是: (1)贝克尔(Becker, G. ) 、墨菲(Murphy,K. ) 和塔莫拉( Tamura,R. ) 从人力资本的角度论证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10 。他们在1990年共同发表的人力资本、生育和经济增长一文中认为,内生生育和人力资本的相互作用决定经

20、济增长。人力资本收益率是其存量的递增函数。当人力资本丰裕时,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就高于生育小孩的收益率,而当人力资本稀缺时,人力资本收益率就低于生育小孩的收益率。对处于“马尔萨斯陷阱”(Malthusian Trap) 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父母的最优选择就是专门投资于小孩的数量而不是对小孩作任何人力资本的投资,因而生育率较高,经济增长滞缓。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具有不同的生育率和处于不同的均衡状态,因而区域差异扩大。 (2) 金( King ,R. ) 和赖贝罗(Rebelo,S. ) 从政府作用的角度论证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11 。他开拓的线性技术内生增长思路认为,政府的作用是解释持久而广泛的人均收

21、入和经济增长率跨国差异的根源。政府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带来“增长奇迹”(growth miracles) ,也可以使一国滑入“马尔萨斯陷阱”。由于发展中国家往往存在低效的制度安排,因此经济增长率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不会趋同。 (3) 史格斯罗姆( Segerst rom,P. ) 等人从产品创新的角度论证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12 。他们于1990 年提出的南北贸易模式认为,由于为了实现预期贴现利润最大化,发达国家的厂商不断投入资源从事研究发展,由此推动了产品生命周期的延长,在北方和南方之间,贸易形式、贸易种类、技术转让状况也随之发生变化,经济增长也就在北方和南方之间出现分野。因此产品创

22、新的速度决定了区域间发展的差距。 (4) 条件收敛和俱乐部收敛效应。巴罗与萨拉艾马丁(Barro,R. J . and Sala2I2Martin,X. ) 于1992 年提出的“条件收敛”(condi2tional convergence) 观点认为,尽管国家现在的收入水平与长期趋势之间的差距越大,其增长也就越快,但由于发展中国家没有长期增长的潜能,导致区域之间的差距趋向发散 13 。而多瑞克与圭根(Dourick and Ngugen ,1989) 认为,收敛只会发生在最富裕的国家,特别是经合组织(OECD) 国家,所以被人们称作“俱乐部收敛”(club convergence) 效应。

23、(5) 布雷兹斯、克鲁格曼与齐登(Brezls, E,Krugman ,P. and Tisddon,D,1993) 提出了国际竞争的“蛙跳”增长模式14 。在该模式中,他们认为,优势并不是绝对的,领先国家的地位并非永久不变,发展中国家通过有利的技术开发政策,把握住后发优势,完全有可能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总之,如果从内生增长或递增收益的角度探讨区域收敛或发散问题,这些观点所得出的结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大多数是较悲观的。然而,新增长理论也为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实现更快经济增长开出了一剂良方。发展中国家应着力促进发展新技术的各种政策,如支持教育、刺激对物质资本的投资、保护知识产权、支持研究与开

24、发工作、实行有利于新思想形成并在世界范围内传递的贸易政策,以及避免政府对市场的扭曲等。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只有创新,才有发展。如果发展中国家希望发展,就得把自己托付给探索发现的进程,只有新思想,才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样,对一国的落后地区来说,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 Paul N. Rosenstein2Rodan. Problems of Indus2t rializ ation of Eastern and South2Eastern Eu2ropeJ . Economic Journal ,1943 , (69) . 2Nelson ,R. R. A Theory of

25、 L ow Level Equilibri2um Trap in Underdeveloped Count rie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6 , (12) . 3 Hirschman ,A. O. S t rategy of Economic Devel2opment M .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8. 4Dixit ,A. and Stiglitz ,T. E. Monopolistic Com pe2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 J .American Economic R

26、eview ,1997 , (3) . 5 Krugman , Paul R. Increasing Ret urns and Eco2nomic Geography J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2omy ,1991 , (3) . 6 Krugman , Paul R ,Masahisa , F and Anthony ,J .V. The S patial Economy : Cities , Regions andInternational Trade M . Cambridge : MITPress ,1999. 7Walz ,U. Transport C

27、osts , Intermediate Goods ,and L ocalized Growth J . Regional Scienceand Urban Economics ,1996 , (6) . 8 Gersbach , H. Schmutzler , A. Ex ternal S pill2overs , Internal S 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Production and Innovation J .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1999 , (6) . 9Martin ,L. Sequen

28、tial L ocation Contests in thePresence of A gglomeration Economics J .Working Paper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1999. 10Becker ,G,Murphy ,K and Tamura ,R. HumanCapital , Fertility , and Economic Growth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 (10) . 11 King , R. , Rebelo , S. Transitional Dynamicsand

29、 Economic Growth in the Neoclassical ModelJ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3 , (9) . 12 Segerst rom , P ,Anant , T and DinopoulosE. ASchum perian Model of the Product L if e CycleJ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0 , (12) . 13Barro ,R. J . ,Sala2I2Martin ,X. Converence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30、 ,1992 , (2) . 14Brezls , E , Krugman , P and Tisddon ,D. Leap2f rossing in International Com petition : A Theo2ry of Cycles in National Technological Leader2shi p J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1993 (12) .区域竞争力的综合评价研究 本文根据国内外有关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理论,运用经济学和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构建了反映区域竞争力评价的有关指标体系,并创新的运用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法,提取出反映区域竞

31、争力的主要评价指标,对我国西部12个省市各自的核心.更多 本文根据国内外有关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理论,运用经济学和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构建了反映区域竞争力评价的有关指标体系,并创新的运用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法,提取出反映区域竞争力的主要评价指标,对我国西部12个省市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发展竞争力状况进行了评价,再使用综合指数法对区域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隐藏 窗体顶端窗体底端区域竞争力的综合评价研究 以西部十二省市为例 摘 要 区域竞争力作为对稀缺资源配置和争夺的能力,其研究是对区域的经济, 社会活动进行系统,全面的考察和评价,因此区域竞争力的强弱已成为衡量一 个地区是否具有综合经济实力,是

32、否具有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确定区域 的综合竞争能力,可发现其竞争优势,从而对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 价值和应用价值.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广大西部地区经济得以迅猛发展,但 由于资源禀斌,基础经济条件的不同,也导致各区域之间发展状况的差异.研 究西部内部差异,为实现西部各省市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根据国内外有关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理论,运用经济学和统计学原理 和方法,构建了反映区域竞争力评价的有关指标体系,并创新的运用聚类分析 和相关分析法,提取出反映区域竞争力的主要评价指标,对我国西部 12 个省市 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发展竞争力状况进行了评价,再使用综合指

33、数法对区域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最终按区域竞争力大小分成了以四川,陕西, 重庆等省为第一组;广西,新疆,云南等省为第二组;甘肃,贵州,青海等省 为第三组的三大区域竞争力集团.本文还就形成以上区域竞争力差距的原因进 行了分析,并基于形成这些差异的因素,提出提高竞争力,缩短区域差异的对 策及建议. 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实现我国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关键词:西部;区域竞争力评价;协调发展;多元统计分析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and Research on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12 provinces and citie

34、s in the western as an example Abstract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is the ability to allocate and strive for scarce resources. The research on it is a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and estimation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activities, thus it has become a key index in measuring t

35、he economic power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a regi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is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for it can help us figure out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and then map out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hanks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

36、gy of developing the west, the economy the vast western region develops rapidly, but because of the disparity of the resource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basic economic conditions, differences also appear in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regions. As a result,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rnal differences

37、in the western region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coordinating the progress of the west. In this paper, in accordance with releva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al economic theories, the use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al theory and methods, reflecting the regional structure

38、 was established on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innovative use of cluster analysis and related analysis, extracted reflect the regional competition evaluation of the main force of Chinas 12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western autonomous regions of their respective core competencies,

39、 the basis of competitiveness,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our evaluation of the situation. The final results of the evaluation is based on the size of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has been divided into Sichuan, Shanxi, Chongqing and other provinces as the first group;

40、Guangxi, Xinjiang, Yunnan and other provinces for the second group; Gansu, Guizhou, Qinghai and other provinces for the third group of three Group of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this paper, the formation of more than one region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gap analysis, and the for

41、mation of these differences based on the factors that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and reduce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response and suggestions.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may be in western China to achiev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to provide a reference. Key words:West; Evaluat

42、ion of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coordinated : development;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目 录论文总页数:24 页 1 引言. 1 1.1 课题背景 .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1.2.1 国际上关于国家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 1 1.2.2 国内学者关于区域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 2 1.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2 1.4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3 2 区域竞争力的评价研究 . 4 2.1 确定评测指标体系 . 4 2.1.1 建立指标体系 . 4 2.1.2 指标体系简化处理 .

43、5 2.2 模型计算 . 9 2.2.1 确定主因子 . 9 2.2.2 建立因子分析模型 . 11 2.2.3 计算因子得分 . 12 2.2.4 计算分类竞争力得分 . 12 2.2.5 区域划分 . 13 2.3 综合评价 . 14 2.3.1 确定各分类指标体系权数 . 14 2.3.2 计算各方案区域竞争力得分 . 15 2.3.3 分析比对,确定评价方案 . 15 3 西部各省竞争力差异的成因分析 . 16 4 对策和措施 . 18 4.1 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对策和措施 . 18 4.2 实现整体西部协调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 19 结 论. 20 参考文献. 21 致 声 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引言 1.1 课题背景区域竞争力在经济学角度的定义是反映一国或地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对稀 缺资源配置和争夺的能力,在一定意义上,区域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合同协议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