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教案.docx(1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教案第1单元 克、千克、吨 第1课时 相识克和千克 教材第12页内容。 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和1千克物品的重量,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2.理解并驾驭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洁的换算。3.培育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实力,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操作实力。 重点: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和1千克物品的重量,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难点: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一、课前生活实践,感受生活中的质量单位 在家视察各种食物或器具的包装盒,或者在家长的带领下逛超市,通过调查完成下表: 二、沟通课前收获,共享生活阅历 1.老师谈话:课前同学们在家长的帮助下走进生活,
2、进行了一次好玩的数学小调查活动,不知道完成状况如何呢?下面就请大家看自己的调查表,与其他同学共享一下自己的收获。 2.学生汇报沟通:老师随机把学生说的物品质量写在黑板上,如食盐350克一包,味精100克一包,大米20千克一袋 3.揭示课题:克、千克是国际通用的质量计量单位,也是我国法定的公制质量单位。今日,我们就要探讨克与千克的相关内容。(板书:相识克和千克) 三、课中探究,相识“克”与“千克” 1.相识计量工具。老师:刚才同学们共享了这么多的收获,知道了每种物体都有自己的重量,那么有哪些工具能帮助我们称出物体的重量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看看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老师用课件出示各种秤
3、的图片,让学生相识,当学生分辨不出时,老师干脆告知他们名称,并作简洁介绍。 2.相识“克”。 老师:我们用天平来称出1克糖,大家看看这1克糖多吗? 学生:很少。老师:你们觉得“1克”的重量怎样? 学生:很轻! 老师:“1克”究竟有多重呢?一枚1角的硬币大约重1克,请每个同学拿出一枚1角的硬币,闭上眼睛,掂一掂,然后相互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老师:再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学生1:一颗药丸。学生2:3粒花生米。学生3:一颗纽扣。 老师:从大家列举的物品来看,克是一个很小的质量单位,所以计量较轻的物品,我们通常用克作单位。 3.相识“千克”。 老师:虽然“1克”很轻,但是许多个1克积
4、累起来也会变得很重。请大家拿出10枚1角的硬币,掂一掂,说说有什么感受。学生1:变重了。学生2:因为1枚1角的硬币重1克,所以10枚硬币大约重10克。 老师:很好,我这里有一个苹果,谁来掂一掂,猜猜它有多少克,然后我们再把它放到盘秤上称一称,看你是否能才对。学生踊跃举手,老师选择两个同学上来掂一掂,再猜一猜。学生1: 150克 学生2: 200克。老师用盘秤称出苹果的重量,让学生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学生:200克。老师:大家想想,5个这样的苹果它们大约重多少克? 学生:1000克。老师: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重量是1000克? 学生:一袋洗衣粉、两瓶矿泉水 老师:大家看看这袋食盐上写着重500克,那么
5、两袋这样的盐就重 学生:1000克。老师:大家再看看这袋洗衣粉上标着净重1千克,我们把刚才的两袋盐和这袋洗衣粉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会发生什么状况呢? 老师操作,学生视察后回答。学生:天平平衡了。老师:这说明天平两端物品的重量是 学生(齐答):相等的! 老师:因此我们就发觉了1千克和1000克之间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1:相等的。学生2:1千克=1000克。学生3:1000个1克就是1000克,也就是1千克。老师:大家说得很好,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也叫公斤)作单位,千克用字母kg表示。老师:下面我把这袋洗衣粉和两袋盐依次传下去,每个同学都感受一下1千克究竟有多重。学生依次传递物
6、品,并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老师:说一说对1千克的感受。学生1:比1克重多了。学生2:掂的时候感觉有点吃力了。学生3 :千克是比克更大的质量单位。1千克是1克的1000倍。 四、课外拓展,趣味延长 老师: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大约只有2克重,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大约有100千克重,它的一只蛋就有1500克。(出示蜂鸟和鸵鸟的视频)课后请大家调查一下:世界上最小的动物是什么?有多重?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有多重?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以及学生的反馈状况,我有以下体会: 1.以学生身边的情境引入,让学生感知质量单位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的数据,引出在生活中常常运用各种秤来计量物品的
7、质量。可以让学生相互说一说体重,巩固比较重的物体常用“千克”作单位这一发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有质量的存在。2.以多种形式感知,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概念。我给每个学生打算了一枚硬币,让学生掂一掂,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还打算了许多小东西,在感知与操作的过程中建立质量的概念,在学生得出比较轻的物体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可以用克作单位,哪些物体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第1单元 克、千克、吨 第2课时 相识吨 教材第35页内容。 1.在实践、视察与推算的活动中,相识1吨物品有多重,建立吨的概念。 2.驾驭千克与吨的进率,能进行简洁换算。3.培育学生的
8、想象力与实际应用实力 。 重点:相识并感知质量单位吨,会进行简洁的单位换算。 难点:感知1吨的质量。 一、情境导入 老师用多媒体播放如下内容:象群在草原上奔跑,鲸鱼在海里捕食,火车在运载货物,汽车在马路上载货行驶 提问:看完这些你有什么感受或想法? 学生回答:大象和鲸鱼都很大,火车、汽车都能运许多货物。 老师用下面的话引入新课: 大象、鲸鱼的体重,火车、汽车的准载量一般都是用吨作单位的。其实生活中用吨计量物品质量的地方也许多,今日我们就一起来相识吨。 二、探究新知 老师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的体重,老师与学生共同计算全班学生的体重和。假如这个班的体重和约等于1000千克,就告知学生全班的体重和约等
9、于1吨,并板书:1000千克=1吨。 老师让学生相互背或抱,感受25千克左右的物品质量。老师出示一袋重50千克的大米,让学生提一提。先一个学生提,再请两个学生一起提,然后请三个学生一起提,并说出感受。老师出示一桶25千克的水,让学生提一提,并说出感受。学生提水桶得出提25千克的水与抱25千克的人或其他物品的感受是一样的。老师让学生计算出多少桶水的质量是1吨。学生探讨计算出40桶水的质量是1吨。老师让学生说诞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地方。学生回答:大象、鲸鱼的体重用吨作单位,建房子时运来的沙子用吨作单位,自己家每月的用水量用吨作单位 老师总结:计量很重的物品时,往往用吨作单位。 三、巩固练习 老师让学
10、生两人一组进行对口令嬉戏。其中一人以吨作单位,另一人以千克作单位。 老师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第3页“填一填”,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第3页例题4,让学生独立思索并解决,说出自己总结出的规律。学生独立解决后,视察思索得出:计算时,若单位不同应先换算单位。 四、课堂小结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强调:当计量很重的物品的质量时,一般用吨作单位。 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并与同桌沟通。 在教学时,让学生在详细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了解1吨有多重。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并感知时利用现代化手段,不但使学生有了直观、形象的相识,而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探求新知架起了桥梁。整节课下来
11、,老师始终与学生同等地参加到学习中,学生主动性、主动性都特殊高。由此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和学好数学的信念。 1.以学生身边的情境引入,让学生感知质量单位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的数据,引出在生活中常常运用各种秤来计量物品的质量。可以让学生相互说一说体重,巩固比较重的物体常用“千克”作单位这一发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有质量的存在。2.以多种形式感知,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概念。我给每个学生打算了一枚硬币,让学生掂一掂,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还打算了许多小东西,在感知与操作的过程中建立质量的概念,在学生得出比较轻的物体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哪
12、些物体可以用克作单位,哪些物体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其次单元 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 第1课时 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教材第9页内容。 1.驾驭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能娴熟地进行口算。 2.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数和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算理。3.培育学生的类推实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重点:驾驭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难点: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算理。 一、情境导入 1.出示教材第8页情境图,说一说在这个动物乐园里发生了什么事? (指名汇报视察到的信息:小猫与小兔争论吃害虫的事;小猴与小鸡探讨有多少个鸡蛋的事;小熊、小象在买玩具) 2.提问:对
13、于图中提出的这些问题你能用什么方法解答? (1)学生独立思索。 (2)小组内合作沟通,说说怎样列式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3)指名汇报。(有的学生提出用连加的方法解答,也有的学生依据乘法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但不会计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1)合作学习,探讨算法。老师:(课件出示教材例1)说一说从题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有3箱鸡蛋,每箱20个,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老师:你能列式解答吗?把你列出的算式和计算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在答题纸上列出算式。在小组内沟通算法。全班沟通,说说你的算法。学生可能说出的方法有: 学生1:20+20+20=60。学生2:203=6
14、0,想:3个20的和,也就是20+20+20=60。学生3:203=60,想: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学生4:203=60,想:因为23=6(二三得六),所以203=60(在乘得的积的末尾再添上1个0)。(老师依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性地板书) (2)动手摆摆,理解算法。老师:你能依据算式的意义用小棒摆一摆,并说说口算方法吗? 小组内探讨、沟通。选出代表上台边演示,边讲解。(3)老师:请同学们细致视察算式,你发觉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归纳:一个整十数乘一位数,先用整十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结果后,然后在乘得的积的末尾再添上1个0。 2.学习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老师:(课件出示
15、教材例2)细致看图说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指名回答。(已知两只小狗各摆了一堆XCXSS1;Z*4;Y*4,JZ;P,每堆有13个XCXSS1;Z*4;Y*4,JZ;P。求一共有多少个XCXSS1;Z*4;Y*4,JZ;P?) 提问:我们该怎样列式?又该如何计算呢?(老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学生独立在答题纸上列出算式,并试着口算出结果。(2)小组内沟通,并说一说口算方法。(3)集体沟通。学生1:13+13=26。学生2:13=10+3,102=20,32=6,20+6=26。 (4)摆小棒驾驭算法。想一想132的意义是什么?(2个13相加) 依据132的意义,让学生独立用小棒摆出来。小组
16、相互说一说口算依次。学生边说,边动手操作。(先拿出表示102=20,2个10的小棒是20,再拿出表示32=6,2个3的小棒是6,合起来是26,20+ 6=26。) 老师板书:132=26,想:13=10+3,102=20, 32=6,20+6=26。归纳总结: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时,可以用数的组成的方法进行口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9页例1的“试一试”。 (1)学生先独立完成。(2)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3)视察计算结果,说说你发觉了什么规律。老师强调:一个整十数乘一位数,先用整十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结果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1个0。 2.让学生完成第9页例2的
17、“试一试”。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2)集体沟通、订正。 四、课堂小结 1.提问:这节课我们探讨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1: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发觉了一位数乘整十数和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学生2:一位数乘整十数,可以把几十看作几个与这个一位数相乘,然后在乘得的积的末尾再添上1个0。学生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我知道了一个一位数乘整十数,先用整十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结果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1个0。学生4: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时,可以用数的组成的方法进行口算。 2.老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学会了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知道一般采
18、纳转化成表内乘法或用数的组成进行口算的方法。 在引入新课时,利用教材供应的教学资源,学生依据 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以开心的心情进入新课的学习,为后面学生在课堂中主动探究新知打下基础,使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独立思索、合作沟通、探究发觉,使学生经验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不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理念,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子。在合作学习、探讨算法和迁移类推、发觉规律的教学环节中,时间有限,因而留给学生探讨、沟通的时间较少,因此,遇到类似的课时,尽量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时间,同时,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进行口算时,老师应当完全放手,让学生在沟通的过程
19、中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某一种方法。 其次单元 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 第2课时 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教材第10页内容。 1.结合详细情境,体会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2.理解并驾驭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估算。3.应用估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洁问题,培育学生的应用意识。 重点:理解并驾驭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正确地进行估算。 难点: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简洁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一、情境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视察情境图后自由发言。 2.问:爸爸摘的这6筐梨共有多少千克?你会怎样做?
20、学生各自发表看法。(把每筐梨都称一称,然后把每筐的重量加起来得出总重量;6筐梨的重量可以不是精确的数字,用估算的方法即可。) 3.老师揭题:今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方法。(1)合作学习,探讨算法。课件出示教材例3问题(1):“6筐梨大约重多少千克?” 问:你能列式解答吗?把你列出的算式和计算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在答题纸上列出算式。在小组内沟通算法。全班沟通,说说你的算法。学生可能说出的方法有: 学生1:326180(kg),把32看作30来计算。学生2:因为32接近
21、30,把32看作30来计算,即30+30+30+30+30+30=180(kg)。学生3:依据题意可以列式为326,因为只须要知道这6筐梨也许的重量,所以将32看成30,计算306=180(kg)就可以了 (2)引导学生对比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第三种方法较为简便、快速。问:这里应当用“=”还是用“”? 学生分组探讨得出:因为180是306的精确值,应当用“=”。老师追问:180对于这道题来说是精确值吗? 学生探讨,思索得出180是这道题的估算结果。(3)问:为什么把32看作30,而不看成40呢? 小组内探讨,并集体沟通。(因为30千克和32千克相差2千克,而40千克和 32千克相差8千克,所以
22、32最接近30,把32看成30的计算结果更接近于实际重量,即越接近于32,误差便越小。) 2.迁移类推,发觉规律。老师:同学们能不能依据上面的估算方法解决问 题(2)? (1)学生小组内探讨沟通,推算出估算方法及结果。(2)指名汇报,说说你的想法。(3)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例3的填空。 3.老师:请同学们细致视察这两道算式,你从中发觉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归纳估算方法。 估算步骤:找出两位数最接近的整十数,然后用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计算出结果。留意假如是所列算式的精确值要用“=”,实际是原题的近似值。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0页“课堂活动”第1题。 (1)学生先独立完成。(2)指
23、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一个打字员1分钟能打89个字,一份文件他打了8分钟。这份文件大约有多少个字?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 (2)集体沟通、订正。 四、课堂小结 老师:这节课我们探讨了哪些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1:这节课我们探讨了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学生2: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在估算时,把两位数看成一个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数来计算。学生3:采纳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进行计算。学生4:计算结果虽然是原题的估算值,但仍旧用“=”。 老师总结: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在估算时,把两位数看成一个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数来计算。计算结果虽然是原题的估算值,但仍旧 用“=”。 由于有了
24、前面的学习,本节课在教学估算方法时,学生能够立刻找到和它接近的整十数,并运用上节课所学的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计算出结果,培育了学生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沟通、探究得出估算方法,让学生经验估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估算教学培育了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了学生在估算时依据详细问题选择策略的实力。整节课都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子。美中不足的是,在迁移类推和归纳估算规律的教学环节中,给学生探讨、沟通的时间不够。有个别学生不能依据实际状况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老师要刚好赐予指导。 其次单元 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 第3课时 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
25、位) 教材第13页内容。 1.结合详细情境,体会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意义。 2.理解并驾驭不进位的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培育学生简洁归纳、类比和有条理地思索的数学实力。 重点:驾驭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算理。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提问:(课件出示教材例4情境图)细致视察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自由发言。(2)质疑:依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独立思索后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茶杯? 2.口述列式。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茶杯,会列算式吗?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124=) 3.尝试计算。提问:“124”该
26、如何计算呢? (1)学生独立尝试计算。(2)小组内沟通算法,找出自己喜爱的方法,将其写或画在答题纸上。(3)请几名代表汇报沟通,学生讲解各自的思路。(老师收集并展示,有选择性地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探讨比较算法。探讨:以上哪种算法比较简便?说明缘由。(1)小组内探讨。(2)集体沟通,并说明理由。(方法三和方法四都好理解,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一般用计算的方法来算。方法一假如因数的个数多了,算起来会比较麻烦。方法二不管因数是几都能计算。) 2.合作学习,探究竖式。老师:从刚才探讨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合的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可以将这三个算式组合起来写成一个竖式。请同学们试试看。(1)
27、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绽开探讨,并把探讨结果写在答题纸上。老师巡察并适当指导。(2)老师指定学生板书探讨结果。 (3)让板书的两位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思路。 学生1:先用2和4相乘得8,再用10和4相乘得40,40加8得48。学生2:先用个位上的2和4相乘得8,把8写在个位上,再用十位上的1和4相乘得4,表示4个十,也就是40,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把4干脆写在十位上。(4)评一评,哪种方法更简便。学生评论:用乘法竖式计算更简便。 3.规范格式,归纳方法。 (1)老师:(课件演示) 老师边用课件演示,边讲解:其次个因数要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先用4乘2得8,表示8个一,写在个位上;再用4去
28、乘十位上的1得4,表示4个十,把4写在十位上(用虚线在个位上写一个0),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就得48。因为积的十位上的4表示4个十,所以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把4干脆写在十位上。(2)同桌相互说一说124笔算竖式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3页“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竖式计算。2.集体沟通订正,并说一说竖式计算的依次。 老师强调: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每一位上的数,与哪一位上的数相乘,就把积对着那一位写,最终把所得的积相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在计算时要留意: 先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每一位上的数,与哪一位上
29、的数相乘,就把积对着那一位写,最终把所得的积相加。 2.列竖式的时候,一般要把两位数写在上面,一位数写在下面。 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的学问阅历,自主探究笔算乘法(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老师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新知。同时学生在探究和沟通的过程中,品尝到了胜利的喜悦,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和信念。在课堂上有效地让学生做好基础学问的巩固练习,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练习的设计,既强化了算法的基础训练,又熬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实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系。从反馈来看,效果较好。但是也有不足之处:由于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沟
30、通这一环节中花了较多时间,影响了后面的教学进度,使本节课教学拖堂,须要改进。 其次单元 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 第4课时 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连续进位) 教材第14页内容。 1.结合详细情境,进一步体会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意义。 2.理解并驾驭进位的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3.培育学生的视察、比较实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实力。 重点:进一步驾驭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时乘的依次。 难点:驾驭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时进位的方法。 一、新课导入 提问:(课件出示教材例5情境图)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1:每盒装了20个玩具。 学生2:每盒的外面还有4个玩具。学生3:每一份有1盒和
31、4个玩具,也就是每份一共有24个玩具。 提问:依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老师引导学生提出:一共有多少个玩具?) 二、自主探究 1.由图解题。(1)要求一共有多少个玩具?事实上是求什么?(3个24是多少?)如何列式呢?(依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243) (2)老师:这道题应当怎样计算?今日我们接着探讨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探讨算理算法。(1)学生独立探究。请学生在练习纸上算一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相互探讨。(激励学生试着运用多种方法计算出结果。) (2)学生完成后,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同学听。(3)各组代表汇报本组的各种算法,并说说自己的思索过
32、程。(老师有选择性地板书) (4) 课件演示,借助摆小棒的过程,说明用3乘24个位上的4得12,然后再用3乘24十位上的2得60,最终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即 。为了书写简便,把竖式简化为 老师演示时,要着重强调进位:为了避开漏加1,我们在十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老师在竖式上用彩色粉笔标出)。(5)探讨以上计算方法哪种好,并说明理由。(6)让学生在答题纸上边列竖式计算,边说计算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写? (从个位乘起,先用3乘4得12,把2写在个位上,1表示1个十,向十位进1;再用3乘十位上的2得6个十,再加上进上来的1个十是7个十,把7写在积的十位上。) 3.明确算法。探讨:为什
33、么要从个位乘起,而不先从十位乘起? (1)小组内探讨。(2)小组代表发言。(假如先从十位乘起,十位乘完后得6,当个位乘完向十位进1时,十位上的6还要再加上1,就须要把6变成7,这样计算既麻烦,又简单出错。)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4页“试一试”。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老师强调:十位上的数与一位数相乘的积,要加上进位的数。 2.列式并用竖式计算。 (1)14的6倍是多少? (2)3个28相加是多少? 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上前板演,集体订正。老师强调: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哪一位上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连续进位)
34、的笔算乘法,计算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哪一位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学生在前面已经接触过乘法,而且刚刚学习了不进位乘法,因此在学习时有足够的阅历,大部分学生能够依据已有的学问计算出结果,但说不清晰算理。因此在学习时,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实现算法的多样化。通过探讨让学生达成共识,用竖式计算既精确,又省时,提高了学生学问迁移的实力。在计算的时候,由于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比不进位的笔算乘法困难了一些,学生在计算时往往会遗忘加上进位,使计算结果出现错误。为了避开漏加进位数,老师要强调把进上来的数记在竖式前一位的横线上。在计算时,前一位上的数与一位数相乘的积,要加
35、上进位的数。 其次单元 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 第5课时 一位数乘两位数(连续进位) 教材第14页内容。 1.能用一位数乘两位数解决生活中的简洁问题,培育学生的应用意识。 2.培育学生初步的分析实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实力。3.让学生体会所学学问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重点:驾驭连续进位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提高一位数乘两位数的速度和正确率,解决进位叠加乘法。 一、新课导入 1.提问:同学们,你们喜爱外出参观吗?你最想到什么地方去参观?(学生沟通)今日,某学校组织同学们到科技馆去参观(课件出示:教材例6的情境图)请细致视察,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已知:有9
36、辆这样的客车,每辆车准载客35人。问题:最多可以载客多少人?) 2.学生思索:求“最多可以载客多少人?”应当怎样列式?为什么? 指名回答:359,也就是求9个35是多少。(依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359=) 二、自主探究 1.估一估。 提问:你能估计这9辆车最多可以载客多少人吗? (1)小组探讨估算方法。(2)集体沟通估算方法。学生1:1辆车载客35人,10辆车载客是350人,9辆车载客的人数肯定比350人少。学生2:309=270,409=360,因为35比30大,比40小,所以359的得数在270和360之间。 2.算一算。 思索:真的像我们估计的那样吗?请同学们计算出它精确的结果进行对
37、比。(1)请学生们独立思索,并动笔在答题纸上做一做。(2)小组内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3)全班沟通。学生1:3510-35=315(人) 老师追问学生1:你为什么要这样算? 学生1:先口算出10辆车载客的人数,再从10辆车载客的人数里减去1辆车载客的人数就是9辆车载客的人数。 (选出两名用竖式做,而结果不相同的同学,分别到黑板上板演自己的竖式。) 3.议一议。 探讨:请同学们说说,为什么都是竖式计算,结果却不同呢? (1)小组探讨。(2)班内沟通,并分析错误的缘由,订正错误。(学生2乘完十位后,遗忘加个位进上来的数了。) 4.说一说。(1)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整个计算过程。(个位上59=45,向十
38、位进4后,十位上39=27,表示27个十,27个十还要加上刚才进上来的4个十,就是31个十,3应当写在积的百位上,1应当写在积的十位上。) (2)老师小结:9与3乘得27,加上个位的进位数4得31,要向百位进3十位写1,由于第一个因数没有百位,所以向百位进的3不必进到横线上,可干脆写在百位上。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5页“课堂活动”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一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是什么,计算时须要留意什么。老师强调:不要遗忘加进位数。 2.(课件出示)找出错因,并改正。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 集体改正,并说明错因。老师强调错因:(1)只留意第一次进位,
39、遗忘加后面进上来的数。(2)进位加错。(3)错用进上来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 四、课堂小结 老师:通过刚才的练习,大家来说一说在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应留意什么。 学生1:计算时应留意:不要遗忘进位,也不要遗忘加进位数。学生2:不要误把进位数当作因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学生3:假如某一位的乘积正好是整十数,在向前进位的同时,不要遗忘在末位添“0”。 老师总结:在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两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整个教学过程都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沟通,使学生经验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理念,
40、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育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的过程中学会了计算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渗透估算、口算和笔算,不但让学生驾驭了计算技能,而且利用计算技能更有效地解决了实际问题。培育学生“能为解决问题而选取适当方法”的实力,发展学生的数感。在课后练习时,一部分学生计算时,个位进上来的数,十位乘完后没有加上,或十位进的数百位没有加,针对学生在计算中常出现的错误,支配了找错因并改错的练习,旨在提示学生在计算时避开出错,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其次单元 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 第6课时 一位数乘三位数的口算和估算 教材第1820页内容。 1.驾驭一位
41、数乘三位数的口算、估算方法,能娴熟地进行计算。 2.理解一位数乘三位数的口算和估算的算理。3.培育学生的类推实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重点:驾驭一位数乘整百数的口算方法;一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方法。 难点:理解一位数乘整百数和一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算理。 一、新课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例1情境图。 老师:请同学们细致视察,说一说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1:有4筐松果。学生2:每筐有300颗松果。 2.提问:依据以上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 学生举手回答。(一共有多少颗松果?3004) 3.老师:3004如何计算呢?今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位数乘整百数的口算方法。老
42、师板书课题:一位数乘三位数(口算) 二、自主探究 1.学习一位数乘整百数的口算方法。(1)合作学习,探讨算法。老师:你能计算出3004的结果吗?试试看。学生先独立思索算法,然后把自己的算法在小组内沟通。全班沟通。学生可能说出的方法有: 学生1:300+300+300+300=1200。学生2:3004=1200,想:4个300的和,也就是300+300+300+300=1200。学生3:3004=1200,想:3个百乘4得12个百,就是1200。学生4:3004=1200,想:因为34=12(三四十二),所以3004=1200(在乘得的积的末尾再添上2个0。) (老师依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性地板书
43、) (2)动手做一做。老师:完成例1下面的“试一试”,并讲讲口算方法。小组内探讨、沟通。小组选出代表说说自己的口算方法。(3)老师:请同学们细致视察这些算式,你发觉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归纳:一个一位数乘整百数,先用整百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结果后,再在乘得的积的末尾再添上2个0。 2.探究一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方法。 (1)合作学习,探讨算法。老师:课件出示教材例2情境图和问题:小东3分大约能跑多少米? 提问:你能列式解答吗?把你列出的算式和计算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提示:依据所学的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学生在答题纸上列出算式。在小组内沟通算法。展示学生解答过程。296
44、300 3003=900(米) (2)提问:这里为什么用“=”,而不用“”? 学生分组探讨得出:因为900是3003的精确值,所以应当用“=”。老师追问:900对于这道题来说是精确值吗? 学生探讨思索得出900是这道题的估算结果。 3.迁移类推,发觉规律。 老师:同学们运用上面的估算方法算一算:小兰3分大约能跑多少米? (1)学生小组内探讨沟通,推算出估算方法及结果。(2)指名汇报,说说你的想法。(3)让学生完成教材例2下面的“试一试”。师生共同明确:204200 2003=600(米) 4.老师:请同学们细致视察这两道算式,你从中发觉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归纳估算方法。估算步骤:(1)找出和
45、三位数接近的整百数;(2)然后用一位数乘整百数的口算方法计算出结果。留意假如是所列算式的精确值要用“=”,实际是原题的近似值。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9页“课堂活动”第1题。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大转盘,老师点击转动转盘,学生叫停。以小组抢答竞赛的形式说出结果及口算方法。老师强调:一个一位数乘整百数的乘法,先用整百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结果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2个0。 2.完成教材第19页“课堂活动”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2)集体沟通、订正,并说说发觉了什么。3.完成教材第19页“课堂活动”第3题。(1)学生独立完成。(2)小组内相互沟通、订正。 四、课堂小结
46、老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了一个一位数乘整百数,先用整百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结果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2个0。在估算时,把三位数看成一个和它接近的整百数来计算。 一位数乘三位数(口算和估算) 例1:3004=1200(颗) 3个百乘4得12个百。 答:一共有1200颗松果。例2:296300 3003=900(m) 答:小东3分大约能跑900米。 在教学时利用教材供应的教学资源,学生依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以开心的心情进入新课的学习,为后面学生主动探究新知打下基础,使学生了解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探究一位数乘三位数口算、估算方法的时候,运用学问迁移法,通过学生独立思索、合作沟通、探究,使学生经验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不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理念,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子。学生学习主动性特殊高,运用旧知迁移的方法很快驾驭了一位数乘三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估算方法。但是也存在不足:在合作学习、探讨算法和迁移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