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的传说故事_唐德宗陵的传说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帝陵的传说故事_唐德宗陵的传说故事.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黄帝陵的传说故事_唐德宗陵的传说故事唐德宗李适(kuò)(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唐代宗李豫长子,唐朝第九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以外),在位二十六年(779年6月12日805年2月25日 )。唐德宗在世没有奇妙的创举,但关于他的陵及其所处地方,有很多传奇的故事。比如在它东南约5公里的三原县嵯峨镇天井岸村南,有口巨大的圆形平底坑,俗称天井,就有一个和唐德宗崇陵有关的传闻。崇陵的首选地天井岸村76岁梁志文、泾阳县安吴镇蒙家沟村65岁李相奇等人告知记者,传闻当年唐德宗崇陵穴位,通过风水大师在天下找寻,最初选在了天井岸村南。这地方位于北原南缘,视野开阔,俯视渭河,远眺秦
2、岭,其东有清峪河,西南有清峪河支流冶峪河,二水将其环绕。皇上现场查看后,认为这地方的确是风水宝地,于是破土动工。风水大师提出,这个墓穴虽好,但要挖到30丈深才能到最好的风脉位置。于是,朝廷调来大量民夫挖掘。当挖到20丈深时,遇到一青石板,坚硬无比,难以下挖。民夫请示主持工程的官员是否接着挖。官员回复,必需挖到风水大师所说的深度,这是皇上的御旨,不能有半点马虎。民夫们就用凿子凿、铁锤砸、钢钎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刚把青石板破开一道缝,只听轰隆一声巨响,从青石板下钻出一对白鹤,向西北方向飞去。官员连忙带着民夫追逐,始终追到嵯峨山半山腰,见白鹤落到铧子梁东边的小山梁上就不见了。主持工程的官员连忙向皇
3、上汇报。皇上问风水大师这是什么征兆。风水大师说,白鹤飞了,风水就跑了,白鹤落到哪,就只能把墓穴改到哪。皇上不放心,再次到现场查看,结果发觉,这个位置比天井岸位置还高,视野更开阔,而且到了清峪河和冶峪河二水环绕的正中,背靠嵯峨山,正是依山傍水,真乃绝佳风水宝地,于是将崇陵改到嵯峨山。因此,天井岸村南至今还有一个大深坑。黄帝铸鼎于此蒙家沟村书记赵重金说,唐崇陵所在的嵯峨山是关中名山,不光自然景观好,还有很多人文景观。清刘懋官所修泾阳县志记载:嵯峨山古称嶻嶭山黄帝铸鼎于此,上有三峰,最东曰钵盂台,相传台上黑云起,当日雨;白云起,不出三日雨。天旱,乡民祷之多验。近作殿于台上,云遂不起。有传闻,春秋战国
4、时期着名军事家鬼谷子曾在嵯峨山传授兵法。唐司马承贞为史记苏秦列传中鬼谷先生作索引称:鬼谷,地名也。扶风池阳、颍川阳城并有鬼谷墟,盖是其人所居,因为号。依据泾阳县志三原县志,池阳系汉、唐时期曾出现过的县名,其境为今泾阳、三原一带。蒙家沟村81岁张宗孝告知记者,嵯峨山又叫五台山。传闻,唐朝的皇后睡不着觉,请法师治疗。法师说只要在五台山修一座悟空禅师塔即可治愈。唐太宗便派敬德在嵯峨山二、三台之间修了悟空禅师塔。嵯峨镇唐陵村64岁惠福义说,传闻敬德修悟空禅师塔时在山上有养马的马圈,就在现在崇陵北边的唐陵村马圈自然村。马圈东边有一条向东舒缓降低的大梁,因敬德用马往山上驮修塔的建筑材料从今走,故称走马梁。
5、九瓣莲花穴唐崇陵是个九瓣莲花穴,从东往西,嵯峨山一共有九道梁。这个穴就在九瓣莲花当中。传闻九瓣莲花穴的根,扎在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张宗孝说,唐崇陵这里还有个惊奇现象,陵北边地势高有泉水,而陵南边地势低,却没有水。传闻,皇帝胆怯陵遭水冲,给陵里埋的有避水珠。关于唐崇陵,还有更奇妙的传闻。李相奇、泾阳县安吴镇沙沟村77岁雒余林告知记者,传闻以前唐崇陵南安吴镇仵家村里有个姓仵的穷人,靠上山砍柴为生。他砍了陵北边硷畔一棵椿树,做了根挑柴的扁担。一天晚上月亮特殊的亮,他以为天明白,就模模糊糊起床,结果到了山上,才发觉还是深更半夜。他把扁担往地上一插,就势躺在半坡睡着了。事实上,那根做扁担的椿树,是开陵门的
6、钥匙。而他恰好把扁担插在了开陵门的锁眼里。睡梦中的他恍惚看到山坡渐渐打开了一道洞门。他新奇地进洞探看,只见里边金碧辉煌,摆满金银珠宝。他发觉照明的几盏清油灯里的油快燃尽了,油灯火苗忽闪着要熄灭。他提起油壶,拿了根拨火棒,一边给灯里添油,一边用拨火棒拨长灯捻。他刚把油添好,突然听外边轰隆一声巨响,似乎打雷。他赶快放下油壶往外边跑,想看发生了什么事。他刚跑出去,陵门就关上了。到次日天亮,他发觉自己躺在半山腰里睡觉,手里拿了根金棒。他用金棒购置了耕地、房屋等家产,从今不再上山砍柴。人们因此称他仵添油。日本天皇太子府邸更名为嵯峨院安吴镇安吴村82岁卢金川说,传闻日本也有个跟嵯峨山形态一样的山,也是个莲
7、花穴。张宗孝说,崇陵所在的山,像搁笔的架子,叫笔架山。上世纪80年头,日本留学生和中国学生曾在这里勘查了40多天。日本学生和他闲聊时说,日本也有个笔架山。依据陕西省文物局文物处原副处长陈安利所着唐十八陵、复旦高校历史系教授韩昇所着遣唐使和学问僧、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日本史记等书,唐德宗下葬时,前往中国学习佛经梵语、娴熟驾驭诗歌骈体文、精通书法绘画的日本僧人空海参与了葬礼。他当时发觉嵯峨山与日本京都近郊一山酷似,归国后建议日本皇室将该山易名嵯峨,皇太子神野府邸更名为嵯峨院。及至神野即位,大力推行唐化。这位擅长书法、与空海、橘逸势并称日本三笔的天皇,因与空海志趣相投,油然而生亲切之感,遂从各个方面
8、大力支持空海创建真言宗和弘扬佛教。神野最终崩于嵯峨院,称曰嵯峨天皇。我先人就是守陵人唐崇陵在当地,如今除了尚留有石雕外,在四周还留下有与其有关的地名。唐陵村主任惠福义说,唐陵这个村名,是上世纪80年头,为唐崇陵北边的马圈等几个自然村所在的行政村起的。2003年麻惠村与老唐陵村合并时,虽然麻惠村人口多,但考虑到唐陵村这个名字大,就用了唐陵村这个村名。李相奇告知记者,他们蒙家沟村东硷自然村老名叫石马巷,因为陵前有两排石雕而得名。张宗孝说,东硷村以前住有一姓赵的守陵户,管陵北边的陵地。过去唐崇陵陵上有80亩耕地,分为4块。外人种了陵地,要向守陵户交租子。陵南边的陵地由住在他们村南的湾子村刘姓陵户负责
9、。刘姓陵户一到夏收就到他们村来收租子。解放以后,陵户才不来收租子了。雒余林骄傲地告知记者,他的老先人就是看护唐崇陵的。当时有4家守陵户。传闻自皇上埋到这,他们家就在这里看陵,而且当时是唯一住在陵园里的守陵户。他现在住的窑洞,就是当年先人守陵时住的窑洞。他小时候,父亲给他说,以前陵地面积大得很。陵以内的地原来不能耕种,整个荒着,看陵的人可以种一些,不收皇粮,等于看护崇陵的酬劳。他们家租给别人种的陵地面积不大。解放后土改,陵地被分给贫农。自分了以后,人们就起先大面积开垦陵以内的地。祭天的礼制建筑天井岸村的天井,井底也成了农田。据天井岸村62岁刘振杰说,天井下边的地肥沃、耐寒,庄稼产量高。记者原以为
10、群众传闻的天井岸村的大坑,是个不规则形坑,结果从卫星地图上一看,是个特别圆的直径200米左右的大坑。这真的是人工挖的?就是建陵,也不行能挖这么大的坑。或是水冲的?记者无论从卫星地图还是现场视察,都没有找到进出水的水沟或水洞,这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圆坑,汇水面积很小,不像是水冲的,即使水冲,也难以冲得这么圆。或是陨石坑?有群众告知记者,传闻这个坑是刮了场大风一夜形成的。这种传闻和由陨石冲击形成很吻合。然而陕西省文物爱护探讨院探讨员秦建明告知记者,他曾和其他考古人员对天井进行过考古调查,经过勘测和局部钻探,这是一巨型盆状圆坑,坑平面呈规则圆形,口径260米,底径170米,深32米。坑南侧及西侧,发觉大量人工积累土层,其间夹有一些坚硬踏面层。踏面层自人工积累区通往坑沿,证明此坑确有人工开挖痕迹。经局部钻探,坑底存有厚达78米的淤土层。淤层底部分布一层厚810厘米的坚硬人工踏面,土质驳杂,踏面下即为生土。原坑最大深度可达42米,整个工程土方约150万立方米。坑正北部有一长方形缺口,中部有一平台。台上发觉少量汉代瓦砾。依据出土的古代文化遗物等,他们初步探讨认为,此为一处汉代祭天的大型礼制建筑主体部分,即汉代所称天齐公祠的主体建筑。依据有关史料,天齐当指天之中心,如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