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诗词曲三首导学案 课题:诵读观赏诗词曲三首【学习目标】1.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困难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3.背诵三首诗词曲。【学习重、难点】1.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困难的思想感情。2.初步理解诗的炼字和诗的句法。3.学习富有特征的景物描写手法。【学法指导】查找有关作者资料,联系写作背景,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和诗后简评,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蕴含的困难的思想感情。【学时支配】一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字音互填并在横线上补充你认为重要的字词。jin()别酣()高楼pngli()()塞()下举杯xio()愁扁()舟燕()然未勒()2.简介三位作者和写作背景。
2、3.仔细阅读诗词曲三首,思索诗人分别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渔家傲天净沙秋思4.通过预习,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大胆地提出来。 二、课堂助学1.导入 2资料平台请同学们分别介绍李白、范仲淹、马致远及其三首诗词曲创作的背景。 3百家争“诵”(1)反复诵读诗词曲三首,结合书下注释或参考相关资料,疏通文字,用现代汉语正确说出三首诗词曲的意思。 (2)有感情地诵读三首诗词曲,说说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意”想天开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绽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你还读出了哪些场景,哪些意境,哪些情感? 5小结 三、课堂巩固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一个字:;诗中李
3、白用比方的手法写出愁多的诗句:,。2诗中诗人心理改变的历程是什么?3渔家傲上阕写景,点明秋天涯塞风景大变的一个词是;下阕抒情,揭示主旨的一句是。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由此可以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的什么诗句?5天净沙秋思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干脆的景象是: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与“天际”相呼应的是:“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绘声绘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B这首小令,写景由
4、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细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气。7阅读比较。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 上面的作品同样写秋景,但作者表达的思想迥然不同,刘禹锡所表达的感情是,而马致远却抒发了。在表达手法上,秋词是争论兼抒情,而天净沙秋思却是 八下其次单元“诵读观赏”诗词曲三首
5、基础学问、练习、拓展 八下其次单元“诵读观赏”诗词曲三首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一、字音字形:(一)字音:谢朓(tio)酣(hn)扁(pin)舟饯(jin)别校(jio)书蓬莱(pngli)二词语说明:高楼:即题“谢朓楼”,南齐诗人谢朓官宣城(即宣州,今属安徽)太守时所建。蓬莱:指秘书省。李白族叔李云官秘书校书郎。清发:清爽秀丽。逸兴:超逸的意兴。散发:不戴冠簪子。指散漫无拘束。扁舟:小船。弄扁舟,指归隐江湖。三、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他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宏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谪仙人(指神仙受了惩罚,降到人间)
6、”。性格豪放浪漫。传闻“铁杵磨成针”就是他小时候的故事。他的诗语言朴实,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独特的“纵逸”豪放的风格。杜甫赞扬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李太白集。2、写作背景:背景:此诗作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李白于上年在幽州目睹安禄山阴谋叛乱之嚣张气焰,忧心忡忡,游历河北河南后,于本年秋从汴州梁园(今河南省开封市)来到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恰遇李华以监察御使来宣城办事,共登谢朓楼,乃作此诗。四、课文内容分析:(一)题目解说:这首诗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谢朓楼:在今安徽宣州,又名北楼、谢公楼,是南朝齐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也是谢朓高斋地。他曾在此送友,后成为宣城闻名的
7、送别之地,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朝齐代杰出诗人。唐懿宗咸通年间,改名为叠嶂楼。饯别:以酒食送行。校书:秘书省校书郎(专掌图书保藏、校勘及抄写事务)省称。叔云:李白族叔李云(华)。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饯别诗,但诗中并无惜别之语。诗人李白才高志远,但他的一生却很不得意。唐玄宗天宝初年,他由道士吴筠(yn)举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院。但由于权贵排挤,不到两年便被玄宗“赐金还山”。志向和现实的尖锐冲突,使他长期陷于苦闷之中。诗人在饯别族叔李云时,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有壮志难酬的忧愤和掩抑不住的郁闷与不平。这首诗抒写的就是诗人因明珠暗投而引发的无尽烦忧。体裁:因此这是一首借饯别以咏怀的七言古诗。
8、(二)结构分析:开头说:以往的岁月已经弃我而去,无法挽留;如今的岁月却只能使人不安,忧心忡忡。接下来却陡然一转,写秋高气爽、寥廓明净的天空,如此壮阔明朗的景色,使诗人不觉烦忧顿释,精神为之一振,“酣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五、六两句又从胸中情转到眼前景。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以谢朓自喻,说自己的诗像谢朓一样,具有清爽秀发的风格。七、八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可以登上青天揽取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一落千丈的情感转折,正是志向与现实巨大反差所造成的必定。最终两句,表达了诗人为坚持自己志向,保持人格清白,誓不与昏乱现实妥协的决心。(三)整体感知
9、:1、整体分析:第一、二句:连用十一字长句,喷涌出郁结抑塞之气。既说“弃我去”,又说“不行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表现出他的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既发、发则不行抑止的感情状态,有着一泻千里之势,可谓奇矣。第三、四句:借景抒情。上两句的壮志难酬而时不我待的苦闷之气吐出后,李白的心情为之一弛。第三句忽作转折,接以即席所见之景,第四句连类而下,始落到题面。目接风送秋雁之景,“秋”字点明饯别的季节,精神为之一振,烦忧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的安逸,于是“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点明白饯别的地点和方式。此:指上句所写的长风秋雁的景色。酣高楼:在高楼上开怀畅饮。酣,畅饮;高楼,谢朓楼。
10、第五、六句:接下来赞美李云的文章可上追两汉,有建安风骨;自己的文章,可与谢朓媲美。蓬莱文章:指汉代文学作品。蓬莱,传闻中的海中仙山,藏有仙家典籍。藏书许多,被称为“道家蓬莱山”。周代的藏室、汉代的东观和唐代的秘书省,都是国家的藏书机构。唐人则多以蓬莱山,蓬莱阁指秘书省,李云任秘书省校书郎,故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东汉末年,以曹操父子为首的作家,文章刚健清爽,辞情慷慨,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把这一时期的文学风格称为“建安风骨”。建安,汉献帝的年号。骨,比方文学作品刚健遒劲的诗文风格。故诗中用“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指从建安(东汉末年,汉魏)到唐代之间的南朝。小谢:世称南
11、朝宋代诗人谢灵运为“大谢”,南朝齐代谢朓为“小谢”。清发:清爽秀发,指谢朓的诗风。因李白特别推崇南朝诗人谢朓,这次又是以谢朓楼上饮酒,所以,他自喻小谢,显得特别自然,也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负。第七、八句:主客双方谈古论今,喝酒谈诗,豪放的李白心情不禁高涨,雄心勃发,连天上的明月也想摘下来。俱怀:两人都怀有(也可包括汉代作家、小谢)。逸兴:豪迈高雅的超越凡欲的兴致。壮思:雄心壮志。览:同“揽”,摘取。小结:可见,五到八句写了对才能的自负和对志向的追求。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志向境界的憧憬和追求,在第八句中非常形象地表现出来,豪情达到极点。然而这不过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而已,当他从幻想回到现实,
12、低头却见楼下宛溪水长流不断,就会更加剧烈地感到志向与现实难以统一的苦闷无以排遣。这种无以排遣的苦闷诗人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以下四句就表达了这种壮志难酬的悲慨。第九、十句:是本诗的又一大转折,也是本诗的名句。诗人从高楼上远远望去,溪水如带绕城而过,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极易产生阳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剧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第九句借用生活中的现象来比方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妙而富有创建性。这一比方源于眼前景,合乎心中情,因此读来感到自然天成。李白一生借酒浇愁,原想解脱,结果是愁上加愁。第十句三个“愁”字,足见愁思之多,与开头“多烦忧”呼应,道出了不得志的苦闷之深。诗人长期陷于
13、一种“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方式,即“散发弄扁舟”。第十一、十二句:不称意:不如意;散发:古人束发戴冠,而散发就是不束发、不戴冠,有不受拘束、狂放不羁和隐逸不仕两重意思。明朝:其次天早晨。弄扁舟:驾小舟泛游于江湖之上。扁舟,小船。这里有泛游江湖、归隐江湖之意。春秋末年,范蠡辞别越王勾践,“乘扁舟浮于江湖”史记货殖传:“范蠡l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这里暗用其意。躲避现实虽然不是他的本愿,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行能找到更好的出路,最终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不免流露出诗人消极遁世的心情。2、主题:这
14、首诗抒发了诗人因明珠暗投而引发的无尽烦忧,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3、写作特点:全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韵味深长,一波三折,章法跳动,语言明朗朴实,似脱口而出,音调激越昂扬,豪放与悲愤共存,天真与苦闷统一,形成太白独特的“纵逸”风格。另外,结构上的大跨度跳动与诗人的情感改变相一样。4.参考译文:弃我逝去的昨日,已不行挽留。乱我心绪的今日,多叫人烦忧。长风万里吹送秋雁南来时候,对此情景正可开怀酣饮高楼。你校书蓬莱宫,文有建安风骨,我好比谢脁,诗歌亦清发隽秀。我俩都怀逸兴豪情,壮志凌云,想攀登九天,把明月摘揽在手。抽刀吹断江水,江水更猛奔流,想要举杯消愁,却是愁上加愁。人生在世,不能活得称心
15、如意,不如明朝散发,驾舟江湖漂流5体验拓展补充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诗文说明】水边的宣城明净秀丽,如在画中。秋天的傍晚,独自登上谢北楼。凭高远眺,晴空山色,一览无余。句溪和宛溪两条河流相互辉映,犹如明镜。凤凰桥和济川桥有如彩虹横跨溪水。远处升起一缕缕炊烟,橘柚便掩映在这寒烟里。秋气苦寒,深碧的梧桐染上浓重的秋色。有谁知道,在这深秋的北楼上,有人正临风惆怅,怀念北楼从前的主子谢朓。【诗文赏析】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后,始终处于失意之中,过着四处飘摇的生活。秋日重登谢楼,秋色伤怀,难免要发思古
16、之幽情。想到谢朓和自己相像的经验,虽然事隔古今,却感到他们的精神遥相接应。反映了李白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只能寄情山水,怀念古人,向大自然倾诉他的心声。诗人笔下的秋景苍茫壮阔,意境深远。诗中丰富的想像与奔腾的气概令人叹为观止。李白的诗歌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渔家傲范仲淹一、字音字形:(一)字音:塞si下燕yn然羌qing管(二)词语说明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边声:边塞所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千嶂:重山峻岭。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死后谥号“
17、文正”,他的诗词风格豪放,语言简练,有范文正公集,其中诗歌268首,词传世仅五首,这首渔家傲写得慷慨悲壮,最为喜闻乐见,散文代表作岳阳楼记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影响深远。2、写作背景:宋仁宗宝元三年(1040),西夏攻延州(今陕西延安),范仲淹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并兼知延州,保卫西北边疆,遏止了西夏的侵扰。当时边疆民谣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庆历元年(1041)四月调知耀州(今陕西耀县),这首词即作于此时。3、学问点拨:提到词,大家已不生疏了。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例
18、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渔家傲”。词有两大词派,“婉约派”(代表词人李清照,柳永)和“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 三、课文内容分析:(一)题目解说:据宋人魏泰东轩笔录载,范仲淹守边时,作渔家傲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修尝讥之为“穷塞主”之词,现仅传此一首。 (二)结构分析:上阕:着重写景。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三)整体感知:1、重点段落分析:上阕:着重写景。写了什么样的景呢?塞下:边疆险要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一句话交待了所写景象的地域、季节及环境,一个“异”字概括总的感受。因为词人是南方人,所以这北方的秋景让他感到特别奇妙。那他是否喜爱这里的风光呢?词中没有明说,但我
19、们可以感觉出来,哪一句?连南飞的大雁都毫无留恋之意,何况是离乡戍边的将士呢?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文,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古代传闻,秋季雁南飞避寒,到衡阳即止。衡阳:今湖南省地名,旧城南有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这一句烘托出荒芜,极写感受:雁去而人不得去。接下来从听觉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指各种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如边塞的风声、草声、马嘶声、驼羊悲鸣声、牧人的吟啸声、胡茄羌笛声等。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边塞之地,傍晚时分,四面八方北疆特有的悲凉之声随着城头的号角而起。形成了深厚的悲凉气氛,进一步为下阕的抒情蓄势。千嶂:像屏障一样的群山。在重峦叠嶂的山峰包围中,漫无边际的暮霭、
20、血红的夕阳,衬托、映照着紧闭的孤城。这一句从听觉转入视觉,尽括了悲凉苍茫的气象,呈现了悲凉壮阔的北国风光。“孤城闭”三个字透露出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为下阕做铺垫。小结:可见词人笔下西北边疆的秋景,是多么得悲凉奇异!也显示出边地生活的艰辛和军事形势的严峻。下阕:下片由写景转入抒情。又抒发什么样的情呢?浊酒:古人以米酿酒,乳白色,故称“浊酒”。“一杯”与“万里”造语悬殊,暗衬乡愁。这一句紧承“孤城闭”而来。词人身在荒僻的边疆孤城,夜晚难免会起乡关之思,于是借酒消愁。但一杯浊酒哪能消得了浓重的愁思!何时才能返回家乡呢?可是尚未破敌立功,回乡之计从何谈起?燕然未勒:是指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据后汉书记载
21、,汉和帝永元元年(89),东汉的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勒,在碑上刻字记功。这个典故道出了词人守边御敌,不胜不归的决心。这两句是本词的名句。羌:古代西部少数民族,“五胡”之一。笛本出于羌中,故称“羌管”。笛声悠远,寒霜满地。这一句是写景句,从时间上看是“长烟落日”的持续,可见将士们寒夜戍守的艰辛,以及因“归无计”而“人不寐”的哀伤,表现出边地之苦。这里的“人”指谁?既指词人自己,也包括戍边士卒。而结句“将军白发征夫泪”最能引发读者的怜悯和思索:将军为什么深夜不寐,愁白了头发?征夫为什么落泪?明显都是因“燕然未勒归无计”造成
22、的。可见,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构成了守边将士困难的心态。2、译文参考:秋天的西北边疆风景特别奇妙。大雁向衡阳南飞,对西北的荒芜之地毫不留恋。边塞之地,傍晚时分,四面八方北疆特有的悲凉之声随着城头的号角而起。在重重叠叠像屏障一样的山峰包围中,漫无边际的暮霭、血红的夕阳,衬托、映照着紧闭的孤城。一杯浊酒让人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但敌兵未溃,功业未成,边疆未安,尚不能归还。笛声悠远,寒霜满地。将士们深夜不寐,将军愁白了头发,征夫落泪。3、主题:这首词通过对充溢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的描写,表现词人慨叹功业未立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困难心情。4、写作特点:全词写景抒情完备结合,将爱国情怀、思乡之苦和建功立
23、业的渴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苍凉悲壮的情调。并将视野扩展到塞下孤城、千嶂万壑,着墨于军旅生活,与盛唐边塞诗相近,以悲景苍莽的意境体现出崇高的壮丽感,风格苍凉悲壮,开宋代苏辛豪放词派的先声,在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5体验拓展观赏白朴的一首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1)朗读。(2)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3)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4)搜集古诗词中有关描写“愁”的诗句,理解用详细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一、字音字形:(一)字音:昏鸦y天际y(二)注释:昏
24、:傍晚。断肠:形容哀思到极点。天际;天涯,极远的地方。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闻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曾任浙江行省官吏。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后世把他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2、关于元曲:元代出现了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那就是曲。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是以曲辞为主的一种综合艺术。元代出现了最杰出的大戏剧家关汉卿,其代表作窦娥冤,还有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马致远的汉宫秋。散曲在元代是韵文的主体,包括小令和散套两类。小令一般指一支曲子(也就是一个曲牌);散套由两支以上以至
25、数十支同一宫调的不同曲子组成,首尾一韵究竟。马致远的散曲成就居全元之首,他的散套夜行船秋思是其名世代表作。三、课文内容分析:(一)题目解说:这首写景小令天净沙秋思以28个字刻划出一幅动人的天际行象照象图,堪称“千古绝唱”,是其小令中最喜闻乐见的一首,被称为“秋思之祖”,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二)结构分析:这首曲子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三句纯粹写景,末两句不仅写景(夕阳西下:傍晚的太阳向西坠落),而且写人。(三)整体感知:1、重点段落分析:这首曲子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三句纯粹写景,大家看看这三句的语言形式有什么特点?明确:每句都是三个名词性的短语排在一起,短语之间、句子之
26、间,没有任何关联词语,让读者依据前后连贯的几个画面意会“秋思”的主题。能说出都有哪些并列的短语吗?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依据这些写景的短语,你知道这是什么时候所特有的景色呢?明确:深秋傍晚。昏:黄昏;西风:即秋风(东风,春风)。这些景色给人以什么样的感觉?何以见得?明确:萧瑟、苍凉、懊丧树是老的,藤是枯的,显得毫无生气;而傍晚时栖息树上的乌鸦却能引起旅人思归之念。“小桥流水人家”原来是安静明丽的景物,在境界上好像与上下句所描写的景象截然异趣,其实不然。因为旅人在荒郊野外见此安适的人家,只会引起“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愁绪。第三句更给人以苍凉之感。一个“古”字唤
27、起人们对古往今来多少过客的不尽联想。古道:年头久远的驿道。西风即秋风,既点明季节,又增加悲凉气氛;而旅途劳顿的“瘦马”,更使整个画面带有令人懊丧的感情色调。哪们同学能把这并列的九种景物,用你自己的语言把它联缀起来,向大家描绘一幅秋郊夕照图呢?明确:缠着枯藤的老树上栖息着傍晚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桥畔住着几户人家,年头久远的驿道上,游子在瑟瑟秋风中,骑着瘦马缓慢前行。在这幅图画中,有人吗?是谁?明确:有,“断肠人”(断肠:形容哀思到了极点),末两句不仅写景(夕阳西下:傍晚的太阳向西坠落),而且写人。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明确:天际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2、译文参考:译文
28、:缠着枯藤的老树上栖息着傍晚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桥畔住着几户人家,年头久远的驿道上,游子在瑟瑟秋风中,骑着瘦马缓慢前行。傍晚的太阳向西坠落,哀思到极点的游子,飘泊在天涯极远极远的地方。3、主题:这支曲子选取了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建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表达了天际游子思乡的孤寂凄楚的心情。4、写作特点:这支曲子只有28个字,却能以奇妙的构思,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给我们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建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际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不仅写景,动静相衬,而且写人,借景言情;不仅用景物点染“秋”,而且用景物来表现“思”,化
29、景为情,情从景出,把“秋思”写得特别凄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可见它被无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称誉为“秋思之祖”是当之无愧的。语言凝炼,刻画精确,格调清逸,音节和谐,最终一句点明本旨,情景交融,妙合无垠。5体验拓展同学们能依据曲中的意境,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是个什么样的断肠人?明确: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来。哀思到极点的游子,飘泊在天涯极远极远的地方。天际:天涯,极远的地方。由此可见,前面一系列景物的渲染,为末句“断肠人”作了铺垫。末两句是本曲的名句,也是本曲的主旨句,面对此景,不由得让人肝肠寸断,凄然泪下。 诗词曲三首同步训练: 1默写:_,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
30、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_。人生在世不称意,_。(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达作者明珠暗投、极度忧愁的诗句是_、_。4、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表明李白在行路上最能表现他面对挫折主动向上,对志向执着追求的诗句是:_,_5、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运用想象写作者壮志豪情的诗句是:6赏析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并答题。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作者巧着一个“”字,统领全词,表现出塞下苦寒、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别背景。词的下片重
31、在抒情,作者妙用一个“”字,表现出将士们因思家心切、有家难归、功业难成的哀伤。词中点明秋天涯塞风景大变的一个词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由此可以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的什么诗句?7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回答问题。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街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从军行和渔家傲在所写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答:_。(2)从军行和渔家傲在写法上有何异同?答:_。(3)两首诗词在思想风格上有何不同之
32、处?答:_。8、赏析: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曲中小桥流水人家与断肠人在天际表现出的感情基调是否一样?你怎么理解作者的这种写法?推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1)此曲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2)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3)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悲伤,特意选用了几个让人感伤的事物:枯藤、老树、古道、瘦马,触景生情情更浓。()(4)昏鸦、西风、夕阳三种事物虽不干脆让人悲伤,但置于特定环境中,目睹黄昏乌鸦归巢,西风起一年将尽,太阳下山,确能徒增伤感。
33、() 同步训练参考答案:1、略2、略3、略4、略5、略6.异泪异;描绘出了边塞荒芜而又壮阔的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7(1)两者都以戍边为题材。两者都表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2)相同处:写戍边生活,但却不从斗争或战事的角度写。不同处:前一首偏重于写边塞生活环境的恶劣,如用“暗”“孤”“穿”这样的字眼;后一首侧重渲染战士思归的心情,下阕尤其明显。(3)王昌龄的诗表现出勇于杀敌,不获全胜不言归的激越之情,风格豪壮。范仲淹的词较多地表现了战士们希望早日结束斗争、尽快回来家乡的心情,在风格上显得悲壮。8、小桥流水人家表现的是一种温馨的场面,作者游荡在外,非常渴望能够回到家乡,但始终不能如愿,现在
34、看到这种温馨的场面,不由想起自己的家乡,更是肝肠寸断,是以乐景写悲情,我一直觉得,这一句写得最好(1)(2)(3)(4)八下第2单元(写作、口语交际) 诵读观赏 古代诗词三首 诵读观赏 古代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一)学问与实力:1、了解作者,体会诗情画意。 2、背诵三首诗词。(二)过程与方法:用观赏的眼光自探课文,用品悟法感受作者蕴含在诗里的情感。(三)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面对挫折时也不要忘了投身自然。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体会诗情画意。 2、背诵。教学难点:体会诗词的语言特点,感受诗词的魅力。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质疑自探1.情景导入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
35、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其次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忽然充溢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细致,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反而找不到他们了。这是谁给我们创建的意境呢?(板书课文标题)古代诗词三首2质疑自探(1)出示学习目标:解决字词的音和义,有感情的朗读诗词;了解作者,体会诗情画意;背诵。(2)朗读课文,用品悟的方法自探问题:读准字音,理解诗词的意境;了解作者简况;在文中有疑问的地方做个标
36、记,便于下一步的小组沟通。二、分组学习,合作沟通1明确任务老师依据文章的重难点精选主问题,供应给学生进行小组沟通(先自探后沟通):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请说说“天街小于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两句的妙处。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体会上阕词的意境。在上阕词中,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板书:看、听、闻、想)上阕词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秋词二首(其一)从一只鹤的排云直上,诗人领悟到什么?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1展示点拨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探及合作沟通中的收获,老师依据学生展示中出现的问题适时点拨。2释疑巩固(1)学生提
37、出合作、展示后自己仍不懂的问题,先在全班进行探讨解决,解决不了的老师再进行点拨指导。(2)精讲学生没有解决的诗词重难点。(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词。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1小结检测(1)背诵、默写诗词。(2)名句赏析。“草色遥看近却无”“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我言秋日胜春朝”2拓展运用整理出三首诗词的主题,并收集同类古诗词。课后反思: 点击此处免费下载本资源 ()优秀的教学资源网站,全部资源免费下载,欢迎您下次再来。 第21页 共21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