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后期的政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朝后期的政局.docx(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唐朝后期的政局第四章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 教学目标 一、基础学问目标 安史之乱的内容、经过及影响;藩镇割据及其严峻后果;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唐末农夫斗争及其主要特点,唐朝灭亡。 二、实力培育目标 1从唐玄宗前期与后期的统治状况,分析唐玄宗这个历史人物,从而培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实力。 2引导学生相识安史之乱发生的缘由及其危害,培育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实力。 3通过对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的分析,指出它们都是唐朝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从而培育学生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实力。 4以王仙芝、黄巢起义所体现的平均思想和流淌作战的特点,与学过的
2、农夫斗争进行比较,培育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综合分析和评价古代农夫斗争的实力。 三、思想教化目标 1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记。其主要缘由是唐玄宗后期的政治腐败。同时,开元年间起先的军事举措失当,也是安史之乱发生的重要缘由。 2安史之乱以后,在地方上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心政府之间连年混战,严峻地减弱了唐朝的统治力气,也给广阔劳动人民带来无穷灾难。 3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是唐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斗争,导致一度称雄世界的唐王朝走向灭亡。 4唐末农夫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这次农夫斗争所体现的“平均”的思想及流淌作战的特点,在古代农夫斗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
3、学要点 一、安史之乱 1安史之乱的缘由 2安史之乱的经过 3安史之乱的影响 二、藩镇割据 1藩镇林立局面的出现 2藩镇的特点 3藩镇割据的影响 三、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1宦官专权 2朋党之争 四、唐末农夫斗争 1唐末农夫斗争的缘由 2唐末农夫斗争的经过及其特点 3唐末农夫斗争的历史意义 五、唐朝灭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属于标有的课,不列入考试范围。 本节重点:安史之乱的社会影响;藩镇割据的危害。 本节难点:军事举措失当这一造成安史之乱的重要缘由,须要从起因、发展,给学生作一简明的说明;对唐玄宗、黄巢的评价。 课时和教具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解并描述新课前,启发同学回忆“贞观之治
4、”“开元盛世”,勾画出盛唐时期,唐朝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旺盛时期。但强大的唐朝在唐玄宗时期出现了由盛转衰的历史性改变,安史之乱成为这一改变的转折点。 二、安史之乱 本节课重点之一。 1安史之乱的缘由。课文从天宝末年的政治状况和军事部署这两个方面,阐述发生安史之乱的缘由。 (1)唐玄宗后期的腐朽统治。首先概述了唐玄宗后期穷奢极欲,怠于政事,宠爱杨贵妃,任用奸佞,导致政治一片黑暗。 文中小字叙述,揭露了佞臣杨国忠专揽朝政、收取贿赂、媚上欺下、陷害忠良的事例,概括了君昏臣奸、政治腐朽的状况。此内容可建议学生阅读。 课文中文献资料,是资治通鉴作者对权相李林甫四点奸恶的总结,老师可
5、对学生略作说明。 (2)军事举措失当。文中分两个层次进行了说明。一是边镇兵力急剧增长,节度使权力过大,完全打破了唐朝初年以关中制四方的军事格局。二是指出唐朝中心所辖军队无战斗力,军备废弛,进一步说明白军事上内轻外重的局面。 2安史之乱的经过:可分四个层次讲解并描述。 (1)安史之乱的起止时间,对755年763年,应让学生记忆。可适当补充安禄山如何取宠于唐玄宗,献媚于杨贵妃,因而受到信任;指出他屯兵聚粮、走马换将的事实,说明他早有叛乱之心。 (2)利用挂图安史之乱形势图,讲解并描述叛军攻占的主要城市:范阳洛阳长安。 (3)叛军烧杀抢掠,内部冲突重重,父子相残。 (4)讲解并描述唐玄宗逃亡成都,略
6、述马嵬驿杀死杨国忠,唐玄宗被迫赐死杨贵妃的经过;主要讲解并描述太子李亨即位为唐肃宗,任用郭子仪、李光弼,借助回纥兵平定叛乱的状况。 3安史之乱的影响。这一内容为讲解并描述重点,应让学生理解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记。可从四个方面详细讲解并描述安史之乱的影响。 (1)安史之乱严峻地破坏了北方经济。可引杜甫的无家别,总结出安史之乱造成了田园荒芜,家破人亡,十室九空的惨状,进一步强调安史之乱的危害。 (2)中心集权大大减弱,诸多的藩镇拥兵独立。 (3)边疆少数民族政权趁机进扰,周边不宁。 (4)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江南经济的发展。这是北方战乱带来的客观后果,促使南方经济逐步超过北方。讲完
7、此目后,最好能支配学生对以上四点进行小结、归纳。 三、藩镇割据 这是安史之乱造成的最大危害之一,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的。 (1)藩镇林立。安抚叛将,奖赏功臣,增设了大批节度使。老师可利用挂图藩镇割据形势图,进一步讲解并描述。 (2)藩镇的特点。课文从政治、经济、地方官吏任免及节度使职务传子或传部将等几个方面,说明藩镇名为唐朝藩镇,实为地方割据势力的本质。 (3)藩镇割据的危害。启发学生依据以上两点总结出:持续一百多年的藩镇割据,造成连年混战。它不但严峻地减弱了唐朝的统治力气,而且给广阔劳动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 四、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1宦官专权。从回忆东汉宦官的概念入手,概述唐朝宦官专权
8、的过程及危害。 启发学生回忆东汉后期宦官专权的情景,然后指出始于唐玄宗天宝后期的宦官专权,其危害甚于东汉。唐玄宗开元后期,唐初宦官不登三品的旧制被打破。宦官高力士已是官高位显,之后的李辅国权倾朝野。他卖官鬻爵,结党营私,聚敛财宝,鱼肉乡里。后来的宦官,一个胜似一个。唐后期八个皇帝由宦官拥立,两个皇帝被宦官害死。宦官把持了国策的制定、朝臣的任免、皇帝的废立,是一股最黑暗的势力,使唐朝的统治遭到严峻的减弱。课文小字部分,可让学生阅读。如时间允许,可对高力士、李辅国的专权事例略加补充。 2朋党之争。只需给学生指出,它是唐朝后期中心政权中出现的持续四十多年的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倾轧,是指代表士族利益的李
9、德裕和以进士门第出身的牛僧孺为代表的两大统治集团的相互斗争。 最终,可概括指出: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都是唐后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它大大减弱了唐朝的统治力气,促使唐朝走向衰落,直至灭亡。 五、唐末农夫斗争 它从唐末农夫起义的缘由,唐末农夫起义的经过、特点及其失败,唐末农夫大起义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并描述。 1唐末农夫起义的缘由。 (1)唐朝后期严峻的土地兼并。讲课中,应将当时土地兼并及官府苛捐杂税的状况稍加补充:唐末,大批耕地集中在大地主手中,全国半数以上农夫失去土地,被迫沦为逃户。统治者又巧立名目,对农夫“竭泽而渔”。人们吃盐、喝茶、住房都要交税,甚至庄稼尚未成熟,先要交“青苗钱
10、”。 (2)战祸连年。一百多年来,藩镇之间以及藩镇和政府间为争权夺利的征战,从未停止过。 (3)灾荒年月,照旧催交租税,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此处可补充一例:873年,潼关以东直到海滨的广阔地区遇到大旱,小麦只有半数收成,秋粮几乎颗粒无收。入冬,很多人被迫吃树皮,许多人因此饿死。灾情如此严峻,官府照样催逼赋税。农夫拆房砍树,典妻卖子,连应付税官的吃喝还不够。“天下百姓,哀号于道路,逃跑于山泽,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金色虾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在今山东曹县)天下反”的童谣,在黄河下游流传,预示着农夫起义风暴的来临。 2唐末农夫大起义。从起义经过、流淌作战的特点、失败的缘由和历史意义四个方面绽开了
11、讲解并描述。 (1)王仙芝起义于河南、山东,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 (2)黄巢称“冲天大将军”,进行流淌作战,于长安建大齐政权。 讲起义经过,要充分利用挂图黄巢起义进军路途示意图,进行直观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将此图制成有动感的多媒体投影片,利用计算机边放边讲,展示出黄巢起义军由北向南、由南而北,横扫大半个中国的作战路途,突出其流淌作战的特点。 (3)唐末农夫起义的失败。启发学生思索流淌作战有何危害?通过学生回答,得出农夫军没有建立稳固的依据地的结论。然后老师让学生看书中“王府君墓志铭”图,指出黄巢在长安建立大齐后,农夫军没有乘胜追击,使唐朝统治者得到喘息的机会,组织力气卷土重来。起义军被迫
12、撤出长安。884年,黄巢在山东兵败自杀。 (4)唐末农夫大起义的历史意义。要给学生讲清三点:斗争的规模、特点;斗争的主要作用;农夫斗争水平的提高。 历时十年,波及大半个中国,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农夫斗争,流淌作战是它的突出特点。 它瓦解了唐朝的统治(让学生留意是瓦解而不是推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 唐末农夫起义的反封建斗争水平,比以前的农夫起义有所提高。它首次提出了平均的思想,反映了广阔农夫均田、均产的革命要求。 小结:上述四方面内容的内在联系。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和兵力内轻外重,酿成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到衰。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统治更加腐朽:详细表现在唐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宦官
13、专权和朋党之争,地方上出现藩镇林立、各据一方的局面。唐朝后期从中心到地方,一百余年腐败的政治以及封建地主阶级对农夫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最终引发了唐末农夫大起义。在唐末农夫斗争的沉重打击下,唐朝政权瓦解了。 作业:(略)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旺盛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旺盛 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学问目标 安史之乱的内容、经过及影响;藩镇割据及其严峻后果;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唐末农夫斗争及其主要特点,唐朝灭亡。 二、实力培育目标 1.从唐玄宗前期与后期的统治状况,分析唐玄宗这个历史人物,从而培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14、的实力。 2.引导学生相识安史之乱发生的缘由及其危害,培育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实力。 3.通过对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的分析,指出它们都是唐朝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从而培育学生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实力。 4.以王仙芝、黄巢起义所体现的平均思想和流淌作战的特点,与学过的农夫斗争进行比较,培育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综合分析和评价古代农夫斗争的实力。 三、思想教化目标 1.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记。其主要缘由是唐玄宗后期的政治腐败。同时,开元年间起先的军事举措失当,也是安史之乱发生的重要缘由。 2.安史之乱以后,在地方上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心政府之间连年混战,严峻地减弱
15、了唐朝的统治力气,也给广阔劳动人民带来无穷灾难。 3.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是唐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斗争,导致一度称雄世界的唐王朝走向灭亡。 4.唐末农夫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这次农夫斗争所体现的“平均”的思想及流淌作战的特点,在古代农夫斗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要点 一、安史之乱 1.安史之乱的缘由 2.安史之乱的经过 3.安史之乱的影响 二、藩镇割据 1.藩镇林立局面的出现 2.藩镇的特点 3.藩镇割据的影响 三、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1.宦官专权 2.朋党之争 四、唐末农夫斗争 1.唐末农夫斗争的缘由 2.唐末农夫斗争的经过及其特点 3.唐末农夫斗争的历史意义 五、唐
16、朝灭亡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为一课时,属于标有的课,不列入考试范围。老师可依据学生详细状况确定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 二、导入新课:讲解并描述新课前,启发同学回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勾画出盛唐时期,唐朝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旺盛时期。但强大的唐朝在唐玄宗时期出现了由盛转衰的历史性改变,安史之乱成为这一改变的转折点。 三、安史之乱一目是本节课重点之一。课文分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并描述。安史之乱的缘由;安史之乱的经过;安史之乱的影响。 1.安史之乱的缘由。课文从天宝末年的政治状况和军事部署这两个方面,阐述发生安史之乱的缘由。 (1)唐玄宗后期的腐朽统治。首先概述了唐玄
17、宗后期穷奢极欲,怠于政事,宠爱杨贵妃,任用奸佞,导致政治一片黑暗。 文中小字叙述,揭露了佞臣杨国忠专揽朝政、收取贿赂、媚上欺下、陷害忠良的事例,概括了君昏臣奸、政治腐朽的状况。此内容可建议学生阅读。 课文中文献资料,是资治通鉴作者对权相李林甫四点奸恶的总结,老师可对学生略作说明。 (2)军事举措失当。文中分两个层次进行了说明。一是边镇兵力急剧增长,节度使权力过大,完全打破了唐朝初年以关中制四方的军事格局。二是指出唐朝中心所辖军队无战斗力,军备废弛,进一步说明白军事上内轻外重的局面。 文中小字部分,以奸相李林甫意欲长期把持朝政,力主用胡人为边将的严峻后果,引出安史之乱的发动者安禄山。对此段小字,
18、老师可略加叙述,作为教学的过渡。 2.安史之乱的经过:可分四个层次讲解并描述。 (1)让学生回忆初中讲过的安史之乱的起止时间,对755年763年,应让学生记忆。可适当补充安禄山如何取宠于唐玄宗,献媚于杨贵妃,因而受到信任;指出他屯兵聚粮、走马换将的事实,说明他早有叛乱之心。 (2)利用挂图安史之乱形势图,讲解并描述叛军攻占的主要城市:范阳洛阳长安。 (3)叛军烧杀抢掠,内部冲突重重,父子相残。 (4)讲解并描述唐玄宗逃亡成都,略述马嵬驿杀死杨国忠,唐玄宗被迫赐死杨贵妃的经过;主要讲解并描述太子李亨即位为唐肃宗,任用郭子仪、李光弼,借助回纥兵平定叛乱的状况。 3.安史之乱的影响。这一内容为讲解并
19、描述重点,应让学生理解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记。可从四个方面详细讲解并描述安史之乱的影响。 (1)安史之乱严峻地破坏了北方经济。可引杜甫的无家别,总结出安史之乱造成了田园荒芜,家破人亡,十室九空的惨状,进一步强调安史之乱的危害。 (2)中心集权大大减弱,诸多的藩镇拥兵独立。 (3)边疆少数民族政权趁机进扰,周边不宁。 (4)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江南经济的发展。这是北方战乱带来的客观后果,促使南方经济逐步超过北方。讲完此目后,最好能支配学生对以上四点进行小结、归纳。 四、藩镇割据。这是安史之乱造成的最大危害之一,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的。 (1)藩镇林立。安抚叛将,奖赏功臣,增设
20、了大批节度使。老师可利用挂图藩镇割据形势图,进一步讲解并描述。 (2)藩镇的特点。课文从政治、经济、地方官吏任免及节度使职务传子或传部将等几个方面,说明藩镇名为唐朝藩镇,实为地方割据势力的本质。 (3)藩镇割据的危害。启发学生依据以上两点总结出:持续一百多年的藩镇割据,造成连年混战。它不但严峻地减弱了唐朝的统治力气,而且给广阔劳动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 五、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1.宦官专权。从回忆东汉宦官的概念入手,概述唐朝宦官专权的过程及危害。 启发学生回忆东汉后期宦官专权的情景,然后指出始于唐玄宗天宝后期的宦官专权,其危害甚于东汉。唐玄宗开元后期,唐初宦官不登三品的旧制被打破。宦官高力士
21、已是官高位显,之后的李辅国权倾朝野。他卖官鬻爵,结党营私,聚敛财宝,鱼肉乡里。后来的宦官,一个胜似一个。唐后期八个皇帝由宦官拥立,两个皇帝被宦官害死。宦官把持了国策的制定、朝臣的任免、皇帝的废立,是一股最黑暗的势力,使唐朝的统治遭到严峻的减弱。课文小字部分,可让学生阅读。如时间允许,可对高力士、李辅国的专权事例略加补充。 2.朋党之争。只需给学生指出,它是唐朝后期中心政权中出现的持续四十多年的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倾轧,是指代表士族利益的李德裕和以进士门第出身的牛僧孺为代表的两大统治集团的相互斗争。 最终,可概括指出: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都是唐后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它大大减弱了唐朝的统治
22、力气,促使唐朝走向衰落,直至灭亡。 六、唐末农夫斗争。它从唐末农夫起义的缘由,唐末农夫起义的经过、特点及其失败,唐末农夫大起义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并描述。 1.唐末农夫起义的缘由。 (1)唐朝后期严峻的土地兼并。讲课中,应将当时土地兼并及官府苛捐杂税的状况稍加补充:唐末,大批耕地集中在大地主手中,全国半数以上农夫失去土地,被迫沦为逃户。统治者又巧立名目,对农夫“竭泽而渔”。人们吃盐、喝茶、住房都要交税,甚至庄稼尚未成熟,先要交“青苗钱”。 (2)战祸连年。一百多年来,藩镇之间以及藩镇和政府间为争权夺利的征战,从未停止过。 (3)灾荒年月,照旧催交租税,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此处可补充一例:87
23、3年,潼关以东直到海滨的广阔地区遇到大旱,小麦只有半数收成,秋粮几乎颗粒无收。入冬,很多人被迫吃树皮,许多人因此饿死。灾情如此严峻,官府照样催逼赋税。农夫拆房砍树,典妻卖子,连应付税官的吃喝还不够。“天下百姓,哀号于道路,逃跑于山泽,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金色虾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在今山东曹县)天下反”的童谣,在黄河下游流传,预示着农夫起义风暴的来临。 2.唐末农夫大起义。从起义经过、流淌作战的特点、失败的缘由和历史意义四个方面绽开了讲解并描述。 (1)王仙芝起义于河南、山东,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 (2)黄巢称“冲天大将军”,进行流淌作战,于长安建大齐政权。 讲起义经过,要充分利用挂
24、图黄巢起义进军路途示意图,进行直观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将此图制成有动感的多媒体投影片,利用计算机边放边讲,展示出黄巢起义军由北向南、由南而北,横扫大半个中国的作战路途,突出其流淌作战的特点。 (3)唐末农夫起义的失败。启发学生思索流淌作战有何危害?通过学生回答,得出农夫军没有建立稳固的依据地的结论。然后老师让学生看书中“王府君墓志铭”图,指出黄巢在长安建立大齐后,农夫军没有乘胜追击,使唐朝统治者得到喘息的机会,组织力气卷土重来。起义军被迫撤出长安。884年,黄巢在山东兵败自杀。 3.唐末农夫大起义的历史意义。要给学生讲清三点:斗争的规模、特点;斗争的主要作用;农夫斗争水平的提高。 历时十年,
25、波及大半个中国,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农夫斗争,流淌作战是它的突出特点。 它瓦解了唐朝的统治(让学生留意是瓦解而不是推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 唐末农夫起义的反封建斗争水平,比以前的农夫起义有所提高。它首次提出了平均的思想,反映了广阔农夫均田、均产的革命要求。 4.唐朝灭亡。这里主要讲明唐朝灭亡的时间和藩镇所灭,详细状况下一章再讲。 七、可提示学生留意上述四方面内容的内在联系。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和兵力内轻外重,酿成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到衰。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统治更加腐朽:详细表现在唐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地方上出现藩镇林立、各据一方的局面。唐朝后期从中心到地方
26、,一百余年腐败的政治以及封建地主阶级对农夫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最终引发了唐末农夫大起义。在唐末农夫斗争的沉重打击下,唐朝政权瓦解了。 清朝政局的变动 课时支配1课时 一、政局变动的背景 1农夫斗争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 2侵略斗争威肋着清王朝的统治。 二、总理衙门的设立中心机构的变动 1时间:1861年 2主管大臣:奕。 3奕主管事务:外交、通商、洋务事宜。 4影响: (1)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又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限制清政府内政外交。 (2)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3)清中心机构起先半殖民地化。 三、辛酉政变中心掌权者的变动和对外国列强看法的改变 1背景: (1)北京条约签定后,英法联
27、军推出北京。 (2)侵略者要求朝廷还京,履行条约。 (3)奕主见妥协和好,肃顺、载垣等辅臣反对。 2.经过: (1)1861年皇太后慈禧与奕勾结发动政变,处置八大臣。 (2)同治帝载淳即位,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奕为议政王。 3影响: (1)慈禧太后成为实际最高统治者,起先长达47年的统治。 (2)1862年清政府确定向英法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起先公开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四、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地方掌权者的改变 1.缘由: (1)满族官僚、贵族、八旗军队堕落。 (2)湘军成为对抗太平军的主力。汉族官僚得到外国列强的支持。 (3)慈禧太后为巩固自身统治倚重汉族官僚。 2.表现 (1)代表人
28、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2)势力扩大:驾驭武装,形成独立军事体系;驾驭地方实权,在清政府中举足轻重。 3.影响 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历史:4.2唐朝的开国和盛世教案(旧人教版高三)教学目标一、基础学问目标唐朝的建立和统一;“贞观之治”及唐太宗的政绩;武则天的统治及其政绩;“开元盛世”及唐玄宗的政绩。二、实力培育目标1.分析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前期的政绩,培育学生运用个人在历史上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的实力。2.通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内容的教学,培育学生正确看待“盛世”这一历史现象,形成精确的历史概念和正确的历史观点
29、。3.结合课文中引文、练习,培育学生运用历史材料,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得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实力。三、思想教化目标1.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亲眼看到隋末农夫斗争的威力,接受隋亡的教训,擅长用人和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实行了加强中心集权和发展社会生产的政治经济措施,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使学生相识,人民群众与阶级斗争在历史进程中的巨大推动作用。2.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接着发展。她对唐朝历史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承前启后方面。因此,她在历史上也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3.唐玄宗前期,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我国封建社
30、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教学要点一、唐朝的开国二、贞观之治1.贞观之治2.唐太宗的政绩三、武则天的统治1.武则天称帝2.武则天的政绩四、开元之治1.唐玄宗前期的政绩2.开元盛世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理解。本课难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的政绩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间的关系。课时和教具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讲解并描述本课详细内容之前,最好结合本课以后所学内容,按历史事务将整个唐朝历史轨迹清楚地勾画出来,即建立发展鼎盛衰落灭亡。以此给学生一个较完整的历史图像。之后,可将本节课教材学问结构做如下图示: 建立兴起贞观之治唐太宗的政绩隋唐盛世发展武则天统治武则天的政绩
31、统一顶峰开元盛世唐玄宗的政绩 二、“唐朝的开国”一目包括两个问题:唐朝建立;唐朝统一全国。1.唐朝的建立(1)缘由:a.在农夫起义打击下,隋朝的灭亡已成定局;b.农夫起义军在中原浴血奋战,牵制了隋军主力;c.关中隋都长安守备力气薄弱;d.李渊早已做好取隋而代之的准备。(2)过程:617年,李渊父子在晋阳起兵,势力发展快速。李渊打着安定隋室的旗号,进军关中,攻克长安,618年称帝,建国号为唐。从晋阳起兵到长安称帝仅用了一年时间。2.唐朝统一全国。李渊父子具有远见卓识,不满意于割据一方,做一隅之主,面对群雄纷争的形势,起先了统一全国的事业。几年以后(624年),唐朝基本上削平了隋末以来分裂割据势力
32、,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三、“贞观之治”一目,1.“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建议老师讲清晰两个问题:一是“贞观之治”出现的缘由;二是“贞观之治”的概念。缘由:隋朝的建设和经济旺盛,为唐朝加强中心集权和经济发展创建了条件。隋末农夫斗争推翻了隋炀帝的暴政,有力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使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的个人作用也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因素。广阔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旺盛的基础。 概念: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复原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加,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2.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教材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进
33、行了阐述。老师须要进一步指出,这些措施构成了“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与隋末暴政形成显明对比。其内容有:(1)政治方面:知人善任,虚怀纳谏。皇帝充分发挥臣僚作用,削减了政策的失误。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唐朝的长治久安。革新政治。唐初部分沿用隋制,但又有改革,沿用的部分隋制是因为那些制度不仅适应隋朝,在隋朝发挥了肯定作用,而且在唐朝也能适应,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鉴于隋亡,制度又有所革新。关于革新、完善制度,将在“隋唐制度的革新”一节里讲,这里不必重复。(2)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隋炀帝无休止地征发徭役,迫使农夫起义,唐朝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封建统治者立国的基础在农业,此项措施可以看做是“贞观之治
34、”局面出现的最基本的缘由之一。戒奢从简。这与上面的措施互为表里,一方面发展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大力提倡节俭,“贞观之治”的出现,与这种风气不无关系。(3)文化方面: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唐朝的文化策略,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兴科举是继承隋制,以儒为师是继承汉制。但是,在继承的基础上,都有较大的发展。大办学校,就其规模、种类、数量和课目设置,都是前代无法比拟的。四、武则天的统治:建议老师讲清晰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武则天当皇帝的背景,二是武则天的政绩,三是对武则天的全面评价。下面分别阐述:(1)武则天当皇帝的背景:武则天登上皇帝的宝座,并非偶然。教材中提到了高宗软弱多病。武则天协理朝政,逐步掌权。
35、其实,她能掌权,与她所处的时代有关。当时,士族地主衰落、庶族地主地位上升。武则天利用庶族官僚势力,打击了反对她的士族,建立起自己的统治。(2)武则天的政绩,主要有三点:首先,破格用人和发展科举制度;其次,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这是武则天对历史最重要的贡献。武则天执政期间,唐朝国力仍在持续上升,是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之治”的时代,既使唐太宗政策得以接着贯彻执行,又为“开元盛世”做了铺垫。(3)对武则天的评价:武则天在历史上被确定,主要由于她当权半个世纪,社会经济接着发展,国力不断上升。但她也是一个有负面影响的人物,如她任用酷吏,滥杀无辜,大肆修建寺庙,晚年奢侈腐化等,导致社会动荡担心。这些内
36、容教材限于篇幅未写,老师讲课时可提几句,但不必多述。五、开元之治,(1)“开元之治”出现的缘由:唐玄宗结束政局动荡混乱局面,社会相对安定。唐玄宗即位前,亲历了不少政治斗争,有肯定社会阅历,比较留心政治,即位后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做到励精图治,实行了一系列措施。重用有才能的人。人民的辛勤劳动。(2)唐玄宗统治前期主要政绩。这些政绩构成了“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对其政绩,教材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选贤任能,刷新吏治。其目的在于克服武则天以来官吏冗多、人浮于事的现象,提高官府办事效率。其次,大力发展生产。这是“开元盛世”出现的根本。第三,限制佛教。可回忆佛教在南北朝时期有很大发展,隋唐时更
37、为盛行,武则天大力倡佛的史实,说明佞佛给社会造成危害,劳动力削减,政府财政收入削减,人民赋税负担加重,限佛与大力发展生产是一样的。第四,实行募兵制。其目的是加强对边疆与内地的限制,有利于国家的安定。第五,大兴文治。除了教材内容,须要进一步阐明,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大兴文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兴文治又是唐太宗政策的接着,也是封建社会在相对稳定发展时期对文治的须要。(3)“开元盛世”的概念,开元年间,政治稳定,经济接着发展,国力强盛,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4)如何看待“盛世”?建议老师组织学生探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再加以概括总结。小结:唐朝建立,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统治前期,都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旺盛,文化发达,达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况,使唐朝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史上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作业: 第25页 共25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第 25 页 共 2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