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七年级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学案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学案人教版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设计说明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专制迈向顶峰时期,同时也是我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时期,明朝君权的加强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纳创设情景、层层设问的方式开展教学过程:通过相关的历史图片,描述明朝君权加强的种种措施,并引导学生探究出现的缘由。整个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体会当时的历史发展状况,比干脆的讲授更简单调动学生的爱好,开启学生的思索模式。课标精解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相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肯定的时期和肯定的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相识到明朝加强君权的缘由。教材分析学问与实力:明朝建立,废除丞相加强君权,设锦衣卫和东厂,八股取士,靖难之役,迁都北京。通过对“明朝前期从哪几个方面加强君权的权力”的探讨,培育学生归纳问题。过程与方法:设计一些探究问题,培育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通过编排历史剧,加深学生对八股取士危害的相识。情感看法和价值观:明朝君权的加强在肯定时间和肯定程度上加强了民族国家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起先。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他们才能更易于理解和驾驭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
3、而本节课的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应力求做到深化浅出,或从他们已有学问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自身的主动性,从而顺当完成教化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学问与实力明朝建立,废除丞相加强君权,设锦衣卫和东厂,八股取士,靖难之役,迁都北京。通过对“明朝前期从哪几个方面加强君权的权力”的探讨,培育学生归纳问题的实力。过程与方法:1.设计一些探究问题,培育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2.通过编排历史剧,加深学生对八股取士危害的相识。情感看法和价值观:明朝君权的加强在肯定时间和肯定程度上加强了民族国家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起先。教学重、难点解读1.教学重点:明太祖
4、加强君权的措施。重点解读: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心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加强君权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建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处理方法:课件展示加强君权的措施,结合故事,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心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2.教学难点:八股取士。难点解读: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改变,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高压专制、严格限制的奴化训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峻阻碍,但又是考试向标准化的重要发展。因此其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以及影响看都是很困难的。处理方法:多媒体教学结合老师直观、通俗,带趣味性的讲解,来突破难点。课时1课时(共计总
5、课时:二十三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策略1.史料教学法:展示图片或文字资料,通过对比、分析、概括得出正确结论,获得新学问。2.情境导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思索、探讨问题,以感知历史和理解历史。3.启发式教学:运用设疑启发、类比启发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和学习爱好。4.自主学习法:老师引导学生对图片或文字资料绽开探讨、评说,通过合作学习,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教学过程新课导入5分钟设计:有一个故事(课件展示),明朝国子监宋濂某日独坐生气,面有怒容。其次天上朝时,明太祖问他为何生气,宋濂大吃一惊,照实说了。明太祖叫人把检校(厂卫特务)偷着给他画的像给他看,宋濂大吃一惊。这故事说
6、明明时特务非常猖獗,无孔不入,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设计说明:通过带有悬疑的故事,激起学生的新奇心和探知欲,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主动性。讲授新课30-35分钟一、明朝的建立指导学生阅读课本88页第一自然段,并进行自主学习,、简洁复述明朝的建立状况。由学生分组回答,然后老师课件展示这一内容明朝的建立时间:1368年都城:应天(南京)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在介绍明朝开国皇帝的时候,提出问题:哪位同学可以向班上同学介绍下朱元璋这位开国皇帝呢?学生介绍,老师归纳总结: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幼时甚贫困,曾为地主
7、放牛。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与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抗拒元朝暴政,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元至正十六年(1356),攻占集庆路后改为应天府。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击破各路农夫起义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国的统治。先后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为进一步加强中心集权。洪武十三年(1380年),诛杀丞相胡惟庸,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于南京,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胜利高皇。二、明太祖加强君权
8、的措施指导学生阅读课本88-91页,进行自主学习,然后请学生分别归纳明太祖、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课件展示)1.改革机构2.设立特务机构3.八股取士然后老师针对改革机构提出问题:1.对比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与明朝的中心政权机构示意图,有什么改变?2.对比元朝的行省制度与明朝的三司,有什么不同?3.从中心到地方政权组织的改变,说明白什么问题,谁的权力增加了?学生主动思索,老师总结:1.少了三省这一环节,六部分理朝政,干脆对皇帝负责。2.地方三司直属中心。3.皇帝。老师针对设立特务机构提出问题:1.明朝为加强君权,在司法上实行了哪些措施?2.明朝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的目的、职能、特点是什么?学生主动
9、思索,老师总结1.设立特务机构,东厂、西厂、锦衣卫。2.特点:它由皇帝干脆指挥;职责:兼管侦察、审讯任务,监管官吏和人民。课件展示一则故事:有一天,高校士宋濂在家请客吃酒。其次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了什么客?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兴奋地说:“你没有骗我!”然后,拿出锦衣卫绘制的宋濂家宴图。宋濂看后目瞪口呆,被吓出一身冷汗。然后引导学生得出:锦衣卫,法理之内,执行国法;法理之外,解除异己。老师针对八股取士提出问题:1.明朝为加强君权在思想上实行了哪些措施呢?2.八股文的影响。老师总结:1.实行八股取士。2.消极方面: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峻阻碍。主
10、动方面: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借鉴意义。最终,引导学生总括“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并探讨:1.明朝时期的科举取士和隋唐时期有什么不同?2.其相同点又是什么?3.如何评价这一制度?学生回答,老师利用多媒体进行归纳总结:明朝科举制与唐朝科举制之比较(1)主要不同:详细目的不同:唐朝是为了选才纳贤,而明朝是为了严厉限制士人思想。考试范围不同:唐朝是经义、时务和读经史,而明朝的出题范围主要是四书、五经,没有时务和历史。考试文体不同:唐朝主要是诗赋、帖经墨义等,而明朝则是八股文。结果不同:唐朝的科举制选拔了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并促进了唐诗的旺盛;而明朝的科举制则严
11、峻束缚了士人的思想,培育了皇帝的忠实奴仆。(2)主要缘由:唐朝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旺盛时期,唐朝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选拔有用人才。明朝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统治者采纳各种手段加强君主专制,所以明朝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士人的思想限制,科举制成为加强君权的一种手段。 (3)评价: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和旺盛的基础,唐朝的科举制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供应了充裕的人才储备。而明朝的“八股取士”不仅摧残了人才,而且它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这说明科举制发展到明朝,已失去了初创时的主动意义,走到了山穷水尽。2.相同点,都是为统治者服
12、务。科举制保证了官员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为诞生低微者供应入仕的途径,扩大统治阶层,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民间形成长久的向学风气;肯定程度上体现公允但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使科举走向僵化。三、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老师简要介绍“靖难之役”的有关状况:明太祖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他死后,孙子建文帝即位。建文帝实行一系列削藩措施,严峻威逼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抗拒,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朱棣攻破明朝京城南京,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其次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靖难之役
13、,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提问学生:1.你可以在历史上找出一个和“靖难之役”类似事务么?2.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有哪些?学生主动回答,老师利用多媒体总结:1.汉初的“七国之乱”相像于“靖难之役”;2.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限制,接着执行削藩政策,特务机构:东厂。继而分析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巩固自身统治。最终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明朝的君权加强了但中国封建社会在政治上却逐步走向衰落了呢”?材料补充:“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别,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课件显示答案:从其实行的措施看,是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将对全国的统治最大限度地置于皇帝一人之
14、下,杜绝和排斥其他人的干预,它标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从而只得依靠用强权,靠利用皇权的肯定化、特务,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限制。统治者的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违反了历史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课堂小结课件出示明朝强化君权的措施图。强调明朝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一个时期,但是明朝时期我国封建制度起先渐渐衰落。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 教学目标 1、学问与实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驾驭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
15、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2、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相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肯定时间和肯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其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以及影响看都是很困难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相识,更不易理解。须要老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明朝初年中国政治形势图“靖难之役”中的精彩片段做成图片资料等相关多媒体、图
16、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老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学问并提出问题:“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实行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明太祖加强君权”这一内容。 3)讲授新课: 一、明朝建立: 1、元末农夫起义军以红巾军对元朝的打击最大,领导人是朱元璋。 2、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二、明朝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 (1)改革行政机构,废除地方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直属中心,在中心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干脆对皇帝负责;设殿阁高校士,以备皇帝顾问,渐渐形成内阁制度。 (在学习“设三司,废丞相”这一措施时,老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
17、材,并提出问题:“明朝加强君权的政治措施有哪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归纳:“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心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并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要实行这些措施?”或先引导学生回忆元朝行省的特点以及中国封建社会曾出现的相权威逼君权的史实,再总结得出“这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权旁落(地方威逼中心、相权威逼君权),加强君主权力”的结论。) (2)设立由皇帝干脆的厂卫特务机构。(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3)实行八股取士。 (在学习“八股取士”这一学问点时,老师必需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用完量通俗的语言说明“四书”“五经”“八股
18、文”等概念,例如可摘录一篇典型的八股文请学生阅读,使其对“八股文”有相应的感性相识。对于“八股取士”造成的影响,老师可组织课堂探讨,并利用教材“动脑筋”思索题,力争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相识八股文的作用。) (4)实行削藩政策。 三、靖难之役,以燕王的成功告终,他就是明成祖,为加强北方的防卫力气,于1421年,从南京迁都到北京。 四、老师可展示明朝初年中国政治形势图,请学生思索:“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什么?”待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得出“此举意在加强边防,是有利于明朝统治的举措,也是充溢志气的行为”的结论。然后讲解并描述明成祖接着削藩、增设东厂的举措,说明这些措施是明太祖强化君主专制的接着和发展。
19、 4)利用多媒体进行小结。 5)动脑筋: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与过农夫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6)作业:思索-女孩:“明朝的科举考试标准化、规范化,是一种选拔人材的好方法。”男孩:“不对。明朝的科举制度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慧才智,危害极大。”想一想:哪一种说法对呢,为什么? 板书设计: 一、明朝建立: 1、元末农夫起义军以红巾军对元朝的打击最大,领导人是朱元璋。 2、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二、明朝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 (1)废行中书省,设三司;设殿阁高校士,渐渐形成内阁制度。 (2)设立由皇帝干脆的厂卫特务机构。 (3)实行八股取士。 (4)实行削藩政
20、策。 三、靖难之役,以燕王的成功告终,他就是明成祖,为加强北方的防卫力气,于1421年,从南京迁都到北京。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驾驭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通过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心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育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实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
21、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实力。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相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肯定时间和肯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本课的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心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明太祖通一系列措施加强君主集权,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这些措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等,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建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这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改变,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 一、明朝的建立 时间:
22、1368年 都城:应天 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1368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 对比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与明朝的中心政权机构示意图,有什么改变? 少了三省这一环节,六部分理朝政,干脆对皇帝负责。 对比元朝的行省制度与明朝的三司,有什么不同? 地方三司直属中心。 朱元璋为什么要取消三省,设立三司。 从中心到地方政权组织的改变,说明白什么问题,谁的权力增加了?皇帝 明朝时期,皇帝的权力空前加强。丞相被废除后,全国的重大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处理。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忙得不行开交。 2、特务统
23、治 朱元璋设立的特务机构:锦衣卫。 说明特务机构的功能在于监视官员、平民的活动及生活。 3、八股取士 朱元璋用什么方法选拔人才。 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的人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要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叫做“八股文”。 想想参与科举考试的人,他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升官发财。读书人为了参与科举考试,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文,不讲求实际学问。“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出示举子看榜图) 可以想象这些人当上官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所以顾炎武说:“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外郊坑儒还要厉害。” 想想朱元璋为什么要实行这样死板的考试方
24、式。加强思想限制 评价:明朝规定,科举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并以宋儒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依据,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谓“代圣贤立言”。行文格式有严格规定,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体用排偶,谓之八股文。这种高压专制、严格限制的奴化训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峻阻碍,但又是考试向标准化的重要发展。 思索:你认为明太祖朱元璋加强君权对当时的社会有何作用?” 经过学生探讨,老师归纳,得出结论:“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建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三、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明太祖的分封藩王 2、建文帝削藩 3、靖难之役 简要介绍靖难之役的经过。 4、明成祖强化君权 (1)1421年,迁都北京 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什么?” 待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得出“此举意在加强边防,是有利于明朝统治的举措,也是充溢志气的行为”的结论。 (2)削藩政策; (3)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5、小结(略) 6、作业:课后作业第14页 共14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