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三首(第一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诗三首(第一课时).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现代诗三首(第一课时)中国现代诗三首1 赞美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理解该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苦痛和希望交织的感情。 二、了解该诗中运用的反复手法及梦一般的诗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尹德说:文学创作都是艺术家的白日梦。诗人尤其是“醒着做梦的人”。我们今日将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有这种特点。 二、简介作者 穆旦,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华高校,抗战爆发以后随清华、北大、南开高校共同迁往云南昆明。一九四二年,毅然随军远征缅甸。他走了很远的路,也看到了许多的苦难,这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初读 四、阅读第一小节 1、作者在这首诗中,交织着
2、苦痛和希望两种情感,请阅读第一小节,你认为在这一节中,哪些意象是苦痛的,哪些意象是充溢希望的? 2、明确:作者描绘了干燥的风,单调的水,愁闷的森林三种哀景,描绘了说不尽的灾难、缄默的爱情和鹰群、干枯的眼睛期盼着泉涌的热泪三种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难,又通过“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处望见的人民、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三个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 3、小结:这一小节是作者对大地的宏阔展示,虽荒芜贫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溢亮色,全诗覆盖了“赞美”的基调。 五、阅读其次小节 其次小节诗人由地到人,写了一个农夫。这个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阅读,思索。提示:这个农夫原来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时代的变迁打破了
3、他家乡的安静,他听从时代的呼唤,踏上征途。(引导学生理解:“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即“翻起溶解过他祖先的的同样的泥土”;“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即走上可能让他死亡的征途。) 六、阅读第三小节 这个农夫走了以后怎样呢?阅读第三小节,从诗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提示: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难,家人无望地等待,忍受着饥饿的煎熬,他的家乡还是像原来一样的贫困荒芜。但是他走了,从不回头诅咒。 这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对这个农夫又有了什么新的相识?) 提示:舍家保国,义无反顾。 面对这个崇高的人,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面对的个人,作者激烈(要拥抱每一个人)、哀痛(为了他失去了拥抱
4、的劝慰)。 小结:这一小节中作者写了农夫走了以后的悲伤。 七、阅读第四小节 1、阅读第四小节前六行,思索:这几句写的是什么? 提示:留意作者反复强调的东西。这几句写的是人民的苦痛、大地的荒芜照旧。 2、面对这种现象,作者有什么感受? 提示:阅读以下三句,体会作者的感情。作者为了民族仍将有可能面临耻辱的历史而苦痛,徘徊。 3、但最终的两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表明白作者的希望。 这里,作者既有对将来的愁闷,又有对前途的展示。大地照旧,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一个希望正在升起。 八、课堂总结 这首诗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构成了诗歌的主旋律,表明白赞美的内容,这首诗像一个梦境,通过一些意象的描绘,表达了苦痛
5、的希望交织的情感。 九、作业 熟读。找出自己仍不理解的句子。思索其中的道理。 教案点评 这首诗较为抽象,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要求老师作较为仔细的指导。而一般的参考书上对此诗又没有较为详尽的分析。在多次的阅读中,对这首诗作了一点比较无趣的说明,在这里呈现给大家。 教案示例 赞美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理解该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苦痛和希望交织的感情。 二、了解该诗中运用的反复手法及梦一般的诗境。 教学过程: 中国当代诗三首(第一课时) 中国当代诗三首从容说课中国当代诗三首包括郑愁予的错误、舒婷致像树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错误一诗深受我国古典诗词的影响,继承的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
6、诗歌的传闻,描写了一个女子等侯归人的心情改变过程。全诗明快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涩,灵巧清隽,漂亮凄哀。堪与宋词小令同日而语,到处流淌着古典的韵味。鉴于此,本教案从介绍郑愁予其人入手,先让学生了解抒情主子公的境况,然后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在读中绽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在读中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在读中感悟诗人的离愁别绪。诵读感悟法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致橡树是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诗人热忱而坦诚地歌颂了人格志向,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行崭新的象征形象。表达了一种独立同等、互依互助、坚贞热情,既敬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的爱
7、情观。全诗感情基调理智、冷静,意象明丽隽美,思维缜密流畅。此首诗的教学重心放在了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上。在反复诵读的同时,逐层设置思索题,以探讨探究的方式感悟、理解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同等又相互依存、密切无间的爱情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海子死前两个月。诗中的字字句句都给人一种特别清爽、暖和的感觉。诗人在诗中真诚地祈祷,每一个生疏人都在尘世中获得华蜜。海子是一个追求尘世华蜜的人,但海子又是一个追求华蜜而不得的人。挥之不去的悲凉,质朴本真的语言,面临生命中两难的心境,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索余地。鉴于此,本首诗的教学从了解海子入手,激发学生阅读海子作品的欲望,指导学生反复诵
8、读,引导学生层次探讨,以达到把握诗歌脉络、理解诗人内心境界的目的。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诗歌中显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感悟各首诗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并将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的特色,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作犯难点来突破。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初步了解当代诗的发展状况及三首诗作者的简历和创作特色。2.把握三首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实力目标1.接着培育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实力。2.初步培育学生细致品尝意境与情理的实力及作品评价实力。德育目标培育学生独立自尊的宏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显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教
9、学难点1.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2.精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2.探究式阅读法。用于对重要意象或深刻主题的分析。教具打算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舒婷的致橡树,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孕含的感情和意义;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同等又相互依存、密切无间的爱情观。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妙,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其中精彩的两笔。那么
10、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倾听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像树吧。二、解题关于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起先写诗,1979年起先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绽开关于朦胧诗探讨,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我敬爱的祖国获1979年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舒婷崛起于70年头末中国的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他们的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传统特点
11、,意蕴深厚而不求显露,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读者留下广袤的想象、阐释余地,使很多诗失却传统的明朗色调,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氛围。他们用“朦胧诗”表达了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像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2.朦胧诗简介涌现于80年头左右。其特点是:内涵上意蕴深厚,不求显露。思索人的本质,探究人的自我价值,体现诗人的主体意识。艺术上意象迭加,扑朔迷离。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以普遍的示意来代替过去的干脆体现。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舒婷的致像树墙,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梁小斌的洁白的墙。他们是一群在十年动乱中成长
12、起来的青年,带着被损害后的浓重的愤恨和茫然的失落感,带着从生活底层而来的严峻的深思和对于追求的深厚渴望,表达了这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三、整体感知同学们,爱情这个话题历来是永恒的。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是闪闪发光的钻石;也有人说,爱情使人快乐;更有人说,爱情使人迷惘;那么爱情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致橡树去找寻答案吧。1.伴着音乐放录音或老师范背全诗。2.学生自由诵读,留意读准字音和节拍。出示投影痴()情安慰()霹雳()雾霭()流岚()虹霓()3.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学生评价。4.让学生为诗分层并概括各层大意。明确:全诗
13、分为两层:第一层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诗人在宣告自己不愿为男性的附庸,对世俗爱情观的扬弃。其次层由“我必需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到结尾,表达了诗人新型的现代的爱情价值观念。四、详细研习1.集体朗读诗歌的第一层,学生思索:本层中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诗人通过哪些词语来表明自己的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学生分组探讨,然后明确:诗人用了“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物象要么“攀援”借“高枝炫耀自己”“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要么“送来凉爽的安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这一组意象均表现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
14、点,表现出它们与橡树的不同等关系。诗人用“不像”“不学”“不止像”等词语表明自己的看法,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剧烈否定和坚决反叛。2.集体朗读其次层,然后思索:诗中的“木棉”和“橡树”有何深刻含义?诗中的几组对偶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爱情观?学生探讨后明确:诗中的“橡树”和“木棉”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橡树的“铜枝铁干”、木棉的“红硕的花朵”,正是阳刚和阴柔的详细形象。诗人以阴柔的木棉自喻,对阳刚的橡树倾诉内心的幻想。用几组对偶句,如“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恒久分别,/却又终身相依。”表达了诗人在相知相
15、恋相依、相互同等相互独立的基础上,共建新型的现代的爱情价值观念的愿望。3.学生探讨下列问题:(1)诗歌前后两层结构上有何特点?(2)诗人的感情有何改变?经老师点拨后明确:(1)本诗结构上采纳先破后立的方法。第一层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动身,利用诗中的意象,使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抗争的决心跃然纸上。这义无反顾的决心,似一声震天动地的呼喊。这是诗人对旧的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的“破”。其次层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向往,表现了她对爱情、婚姻关系的仔细的思索,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盼和渴望。这是诗人对自己心中的爱情观的“立”。(2)从感情抒发上看,第1层是升调。诗人以六个比方句干脆
16、列出六个否定,激扬剧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行阻挡,仿佛吐尽千年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是抗拒,是摆脱,是战斗,诗人以一个英勇的斗士的面貌出现。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激奋、向上的。第2层诗人感情的抒发是平缓的,从第1层的激扬中跌落下来。诗人以女性的温情,真挚细腻、缠绵悱恻地抒发自己内心的幻想,像小溪流水潺潺,如一株木棉在清风中摇曳。4.探究式阅读诗歌通过一系列意象(如“凌霄花”“木棉”等)表达了一种新型的同等的爱情观,除此之外,你还能揣摸出哪些思想意义?学生各抒己见后,老师可供应借鉴例子。如:诗的前一部分,“橡树”这一意象是异位于“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
17、一群体意象,作为其对立面呈现于读者面前,且以居高临下的优势雄居其上的。而“凌霄花”的攀附“高枝”以“炫耀”自身,“鸟儿”“痴情”的机械“重复”,“险峰”有意地“衬托”“橡树”的“威仪”,频频传递的是一种被异化、被驯化被僵化了的不同等关系,是下级对上级、后生于师长、个人对集体的肯定听从,是专制政治下百姓对于权威偶象的肯定听从、盲目崇拜。这种迷失自我消融自我泯灭特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人道的主奴关系。诗人否定这一关系,渴望的是后一种“木棉树”以“树的形象”和“橡树”“站在一起”的彼此对等的关系:“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相互致意”,这种密切和谐的关系是建立在人格独立彼
18、此同等的基础之上的。在这种关系中,个体的人性得以张扬,人的尊严受到敬重,人的价值得到承认。不难看出,诗人渴望的是人性的复归,追求的是强大自主而又充溢激情活力的尊严与人格“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鄙视的是时代和命运铸就的归属性病态人格。诗歌通过前后两组意象的冲突和对比,揭示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同等与否,恰恰是衡量社会进步文明与否的重要标尺。(摘自中语参2000年12期)5.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背诵全诗。五、课堂练习阅读舒婷的另一首朦胧诗墙,回答诗后的问题。 我无法抗拒墙只有抗拒的愿望。我是什么?它是什么?很可能它是我慢慢老化的皮肤既感觉不到雨寒风霜,也接受不了米兰的芳香。还有
19、可能我只是株车前草,装饰性地寄生在它的泥缝里,我偶然,它必定。夜晚,墙活动起来,伸出松软的伪足,挤压我,勒索我,要我适应各种各样的形态。我惊恐地逃到大街上,发觉相同的噩梦,挂在每一个人的脚后跟。一道道畏缩的月光,一堵堵冰冷的墙。呵,我明白了,我首先必需抗拒的是:我对墙的妥协,和对这个世界的担心全感。1.意象诗往往具有哲理美,因为象征手法加强诗的理性力气。诗中的“墙”象征着什么?2.诗中说,“呵,我明白了”,诗人明白了什么?参考答案:(1)“墙”是僵化了的艺术传闻的象征。(2)“呵,我明白了”是指诗人明白了应当首先战胜自己,克服妥协心理、恐惊心理,这样就不会为传统的墙所围困,而且还有可能冲破传统
20、,改造传统。六、布置作业1.娴熟背诵全诗。2.课外阅读舒婷的双桅船,并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赏析文章。 中国现代诗三首3 二解题: 放映有关康桥的录像或幻灯片,老师或学生(事先布置给学生检索有关资料)结合画面解说徐志摩与康桥的关系及相关背景。 三配乐朗诵 乐曲:人间四月天主题曲 听读要求:留意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四学生吟诵、品尝、观赏 多种形式的诵读、小组互动式 (1)明确本首诗的意象,诗人避开了一般离别时的告辞对象,选择了“西天的云彩”,告辞对象从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吩咐的俗套,个人以清爽飘逸之感。诗人以“轻轻”“静静”“缄默”造成了一种寂然无声的宁静环境,解除了
21、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成分。独具特色的象选择,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爽感。 (2)理解作者作别母校的感情在诗中字里行间的体现。 (3)体会这首诗如何体现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押韵(请学生在诗终画出韵脚);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开头和结尾语意相像,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绘画美主要表现在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调的词语。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青草”“彩虹”“星辉斑斓”等有色调的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调想象,给人
22、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老师巡察发觉问题,解决疑难。 各组代表就其中的某一方面汇报,老师适时提出巡察中发觉的疑难点,提出探讨,将学习引向深化。 以闻一多对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主见过渡,引入对死水的学习。 先从“三美”入手体会形式上的美,再把握诗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教案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通过品尝观赏,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该教案设计体现了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的思想。 探究活动 (1)学生自愿结组,对徐志摩的诗歌和闻一多的诗歌进行比较,看两者的异和同。 (2)学生可就本课书中自己喜爱
23、的一位诗人进行探讨,建议切入点小。 (3)可以召开现代诗歌朗诵会或现代诗歌赏析会,材料来源于课本、读本或其他诗集等。 (4)可以就自己最喜爱的一首现代诗,写一篇评析鉴赏笔记,选择有见地的班上沟通。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第1首诗的意思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状况 1、通过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张继、高适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吟、残、瑟(说说易写错的字和字在诗中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试着初步讲讲每首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
24、共同归纳梳理。有的可以师生刚好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二、学习枫桥夜泊 1、学生自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使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小组探讨。 3、全班沟通,汇报自学状况,相互补充,相互纠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会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老师点拨时设问: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亲密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
25、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充满着满天霜华。其次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突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厚,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纳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
26、及夜半钟声,全诗绘声绘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边看书中的插图,边读诗句,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5、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出现画面),然后指名读,再评读。(朗读指导,见教材建议) 6、背诵这首诗。 三、体会学法 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这首的?学生边说,老师边归纳边写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附: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学习方法: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第17页 共17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