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机关:XX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局机关:XX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局机关:XX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韶关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征求看法稿) “十四五”(2021-2025年)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打造应急管理事业、营造平安稳定发展环境的关键时期,编制和实施好韶关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十四五”时期,平安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面临很多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一是党中心、国务院高度重视平安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平安生产的系列讲话,为平安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
2、援工作供应了强大政策支持;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强化监管,狠抓责任落实,为平安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供应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统筹协调好应急管理方方面面的工作,根据“高、统、快、防、实”的工作标准,以“三个严防”和“四不发生”的工作要求,建设更高水平的灾难防卫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实力。三是随着社会治理实力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素养、平安意识和法治观念加快提升,平安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四是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将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自然灾难预警实力提升,“科技强安”战略有利于降低平安风险,提高本质平安水平。五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平
3、安需求,以及全社会对平安的高度关注,为推动平安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供应了巨大动能。六是市应急管理局挂牌成立以来,我们主动适应新体制新要求,以创新的思路、改革的方法和有力的举措奋力破解难题,努力逐步厘清应急管理横向及纵向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下一步将逐步构建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救援、监管、执法、保障等职能分工清楚、互为连接的“大应急”管理格局,实现了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局。(二)面临的挑战 我市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刚刚起步,应急管理工作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各类事故灾难风险隐患点多、线长、面广。同时,我市各类平安风险隐患量多面广,再加上一些地区、部门平安监管责任、一些企业平安生产主体
4、责任落实不到位,简单造成生产平安事故发生。市应急管理局作为一个新组建的部门,担当着指导全市各级各部门应对平安生产类、自然灾难类等突发事务和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负责平安生产综合监督管理和工矿商贸行业平安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但在应急指挥平台、应急救援队伍、应急预案体系、应急预警监测和应急科技支撑建设等许多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企业本质平安程度、从业人员素养、政府监管体制与机制、自然灾难预警和应急救援实力、社会平安生产意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市平安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仍存在肯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事故总量偏大,2016年发生生产平安事故271起,占全省3.25%;2
5、017年发生生产平安事故278起,占全省3.95%;2018年发生生产事故196起,占全省3.19%;2019年发生生产平安事故216起,占全省3.69%。二是较大以上平安事故仍时有发生。详细如下:2016年3月4日,仁化县狮井石灰销售部发生一起较大一氧化碳中毒事故,造成4人死亡;2016年12月21日,新丰县105国道2388KM路段发生一起较大道路交通事故,造成3人死亡;2017年07月07日,X338县道5KM+900M黎口勋口路段,发生一起较大道路交通事故,3人当场死亡;2017年12月27日,韶关市新丰县发生一起道路运输行业道路运输事故,造成3人死亡。2018年2月5日,在广东韶钢松
6、山7号高炉发生煤气泄漏事故,造成18人中毒,其中8人死亡事故;2018年07月27日,韶关市翁源县官渡利龙路段一起道路交通事故,3人死亡。2019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平安事故。2020年01月02日,韶赣高速499KM(珠玑收费站出口前500米)处发生一起较大道路交通事故,事故造成3人死亡;2020年1月10日,广乐高速马路北行78公里+250米处发生一起较大道路交通事故,事故造成3人死亡。三是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造成事故多发;经济下行造成企业平安保障条件欠缺,特殊是中小企业在追求效益最大化中,平安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得不够,平安基础工作不扎实、管理不到位。四是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自
7、然灾难防卫实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救灾救助综合协调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减灾救灾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还需加强。五是应急管理实力仍旧相对落后,应急指挥信息化水平不高,迫切须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设全面支撑具有系统化、扁平化、立体化、智能化、人性化特征,与应急指挥实力相适应的现代应急指挥体系。六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困难,城市建设、油气输送管道、危旧房屋、电梯设备以及人员密集场所等平安风险突出,城市平安管理难度增大。自然灾难、事故灾难、社会平安事务等突发事务也日益增多,使得我市在“十四五”时期的应急管理面临愈加严峻的挑战。二、“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
8、(一)指导思想 全面实行中心和省市领导关于应急管理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实行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实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实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和平安生产、自然灾难防治重要论述的详细行动,重点解决制约我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性、基础性、共性问题,促进我市应急管理工作的发展,着力建机制、补短板、强实力、促协同,统筹自然灾难防治工作,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平安风险,全面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实力建设,全面提升应急管理水平,最大限度降低事故灾难风险和损失。(二)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5年,建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
9、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领导、权责一样、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全市应急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显著增加,应急响应、指挥、处置实力和基层基础保障实力显著提升,重大平安风险得到有效管控,较大以上事故明显削减,自然灾难防治实力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体系、管理实力现代化建设跃上新台阶。2.分类目标 平安生产方面:到2025年,全市平安生产综合管理实力显著提升,平安生产基层基础保障实力明显增加,“科技兴安”效果明显,监管体制机制基本完善,市民平安素养显著提升,生产平安事故限制指标全面下降,(1)亿元全省生产总值生产平安事故死亡率下降?%;(2)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3)年度10万人口火灾
10、死亡率低于?;(4)工矿商贸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平安事故死亡率下降?。(待省明确相关限制指标后再完善详细数据) 防灾减灾方面:到2025年,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基本建成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自然灾难预警、救助体系。应急救援方面:到2025年,全面形成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信息化发展达到省内领先水平;打造粤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应急救援实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将依据省“十四五”应急管理规划内容及我市下一步重点工作适当调整)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 1.加强应急管理组织协调。调整完善各级平安生产、消防、减灾、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森林防火等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专项综合指挥协调
11、工作,建立健全各级统一的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2.加快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建设以应急指挥中心为中枢的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形成贯穿全市的事故灾难应急指挥网络。加强资源整合,建立救援队伍、专家、物资、装备等应急资源“一张图”。建立完善全省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建设标准和服务保障机制,发挥各级应急指挥中心指挥调度作用。构建应急指挥中心与事故现场全数据传输链路,提升远程协同会商决策实力。3.加强应急救援响应指挥。建立事故灾难信息搜集报告制度,理顺信息报告体制机制,提升第一时间获得突发事务信息的实力。完善事故灾难分级响应制度,统筹协调应急力气应急处置。推行现场应急指挥官制度,强化应急救援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调
12、度、统一方案、统一实施,实现科学救援、平安救援、高效救援。(二)健全完善应急管理工作体制 1.健全完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工作体制。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强化应急管理部门平安生产综合监管、自然灾难综合防范、应急救援统筹协调作用,增加应急管理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2.健全完善分类管理、分工负责工作体制。各级专项综合指挥协调机构按职责分工抓好事故灾难防范部署、应急处置、复原重建等专业化指挥、工作指导、综合管理和协调工作。各级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做好本行业、本事域应急管理、平安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3.健全完善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工作体制。明确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应对事故和
13、灾难的事权划分。落实灾区统一指挥事故救援、防灾减灾、灾难救助等应急处置责任。落实乡镇(街道)、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应急管理、平安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责任。(三)建立灵敏高效的应急协同机制 1.完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加强涉灾部门之间协调协作和应急联动,健全工作规程,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成效。2.完善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军地抢险救灾领域协同组织,健全应急指挥协同保障,进一步提升军地联动应急抢险救援效能。3.完善社会力气协同机制。培育扶持社会防灾减灾救灾力气,激励社会力气全方位参加防灾减灾救灾,开展各类应急队伍联合培训和演练,强化社会力气在风险防范、损失补偿、复原重建等方面的主动作用。4.
14、完善灾情管理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涉灾部门和各种救援力气之间的信息沟通,强化事故、灾难、灾情全过程管理。完善事故灾难信息发布制度,加强舆论正确引导,确保公众知情权。(四)加强应急管理法治建设 1.健全完善应急管理法规制度。健全完善行业管理部门、负有平安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涉灾部门的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制度。2.推动应急管理标准体系。开展应急管理标准化试点工作,推动应急标记标识、应急队伍及装备配置、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急物资储备等相关标准制定和实施。3.强化督查、巡查,激励举报平安生产重大事故隐患和非法违法行为,完善“双随机一公开”执法制度,倒逼企业落实平安生产主体责任,督促各县(市、区)、各部
15、门落实平安生产监管责任,推动应急管理法规制度实行。加强平安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连接,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五)构建科学好用的应急预案系统 1.构建覆盖全区域、全层级、全过程的平安生产和自然灾难应急预案体系。2.尽快修订各级总体应急预案、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加强应急预案可行性评估,强化各类各层级应急预案连接融通和数字化应用,进一步增加应急预案的实战性、可操作性。3.强化应急预案演练过程管理,推动应急预案演练向实战化、常态化转变,提升应急演练质量和实效。注意应急演练分析研判、总结评估,发挥演练成果对应急预案的调整修订、改善提升作用。(六)防范化解重大平安风险 1.全面推动平安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
16、防体系建设。促进双重预防体系与企业现有管理体系深度融合,加强执法检查,督促企业提升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运行质量;分类施策,推动中小企业全面开展双重预防体系建设。2.全面推动重点行业领域平安风险防控。强力推动化工产业平安生产转型升级,深化危急化学品平安综合治理。持续加强非煤矿山、冶金等行业领域平安监管,着力化解平安风险,依法关闭不具备平安生产条件的非煤矿山。深化煤气、粉尘防爆、涉氨制冷、有限空间作业重点领域专项治理。深化“九小场所”、人员密集场所、超大城市综合体、电动自行车、电气火灾、博物馆和文物建筑消防平安治理。强化道路交通平安监管,加强“两客一危”、校车、公交车、桥梁隧道等平安隐患治理,加大高速
17、马路、国省道、城乡接合部、农村道路路面平安管控力度,推动马路平安生命防护工程建设。深化开展建筑施工平安治理行动,持续排查整治施工平安风险隐患。强化城市排水、燃气等设施平安巡查维护,保障市政基础设施平安运行。开展“平安船舶、平安渔业、平安旅游”创建行动。开展危爆物品平安隐患排查整治。持续推动特种设备、农机、电力、旅游等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切实提高平安风险防控水平。3.全面推动城乡平安风险管控。开展平安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打造城市平安管理品牌,提高城市平安风险管控实力。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加大农村平安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学问宣扬普及,提高平安防范意识。加大农村平安基础设施投入,排查消退平安风险隐患,全
18、面提高乡村平安保障水平。4.全面推动重点时段平安防范。加强季节性平安生产规律特点分析研判,超前实行预警预防措施,全力做好暑期、汛期、节假日等重点时段和重大活动平安防范工作。(七)综合提高防灾减灾抗灾实力 1.优化灾难监测站点布局,强化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气象、水文、水务、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加强灾难早期预警工作,提高灾难预警实力水平。健全灾难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扩大灾难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增加时效性。2.组织开展自然灾难风险调查,加强灾难风险分级分类评估,建立自然灾难综合风险和综合减灾实力数据库。建立完善自然灾难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开展自然灾难风险排查整治行动。3.对我市重大建设工程和
19、可能发生严峻次生灾难的建设工程进行地震平安性评价。推动地震小区划图的应用。4.加强海绵城市和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推动雨污分流改造,提升城市低凹地段、下穿式立交、行洪河道和排水防涝主出口等薄弱环节蓄排实力,提高城市洪涝灾难防卫水平。5.加强河流湖泊治理骨干工程建设,加快推动病险水库及病险水闸除险加固、蓄滞洪区平安建设、山洪灾难防治等工作,提高水利工程防洪标准。6.加快建设森林防火工程,推动森林防火水源地建设和重点林区引水上山,有条件的重点林区逐步构建林火阻隔网络。7.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学校、体育场馆、人防工程等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建设应急避难场所。8.强化灾后复原与重建实力建设,提升灾后受
20、损公共设施修复实力。主动探讨受灾地区贷款贴息、财政转移支付等扶持政策,刚好赐予受灾地区物资、人力、技术支持。(八)加强应急救援实力建设 1.加快消防救援体制改革,加强消防救援力气、物资装备建设,建立实战牵引的执勤训练模式,探究加强消防救援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加快消防救援队伍由单纯的防火救火向实施综合应急救援转变。加强地方专职消防力气建设,新增一批政府专职消防员,建设一批专职消防站,配齐配强救援装备。2.建设粤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强化制度设计、人才培育和救援训练,配齐配强设备设施,完善应急救援中心功能,尽快提升战斗力。3.进一步完善专业救援力气布局,在危急化学品、金属冶炼等重点领域,整合优化现有
21、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职能,扩展增加对森林火灾、洪涝灾难、地震和地质灾难的应急处置实力,提升专业应急救援综合抢险救灾实力。4.督促危急化学品生产、经营、储运以及矿山、金属冶炼等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激励、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和其他社会力气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完善应急救援社会化有偿服务、物资装备征用补偿、救援人员人身平安保险和伤亡抚恤政策。建立完善灾难保险制度,激励支持各地结合灾难风险特点,探究灾难风险防范有效保障模式。5.加强应急救援综合保障实力建设。强化应急通信网络建设,提高应急救援信息化建设水平。强化应急救援物资装备建设,增加储备物资数量种类,优化储备方式,加大先进适用装备配置力度。强化应急救
22、援交通运输,特殊是航空应急救援实力建设,确保救援力气刚好、快速到达。健全各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提高灾区卫生应急处置和预防限制实力,保障灾区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平安。(九)加强应急管理基础基层工作 1.加强应急管理宣扬教化培训。开展“高校习、大调研、大比武”活动,举办应急管理大讲堂,主动开展对外沟通与合作,全面提升应急管理干部队伍政治业务素养。加强应急管理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各种群众性主题宣扬教化活动,推动应急管理进教材、进学校、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加强企业平安生产培训考核体系建设,规范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平安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2.加强应急管理科技
23、和信息化建设。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的深度融合,推动应急管理信息化跨越式发展。3.加强应急管理监管执法规范化建设。落实执法检查安排,规范执法检查行为,提高执法办案质量。完善调查评估统计制度,整体提升应急管理、平安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统计分析评估水平。制定事故灾难调查处理和监督落实方法,确保责任追究到位、整改措施到位。扎实推动企业平安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完善“红黑”名单和联合惩戒制度。4.加强基层应急实力标准化建设。开展以有班子、有机制、有预案、有队伍、有物资、有培训演练为主要内容的乡镇(街道)、园区应急管理实力“六有”标准化建设,开展以有场地设施、有装备物资、有工
24、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村(社区)应急服务站“三有”标准化建设。加强基层灾难信息员队伍建设,提高灾难灾情报告的时效性、精确性。深化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做好“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试点工作。5.加强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建立应急管理专家资源库,打造专家资源共享平台,完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各领域专家在决策询问、标准制定、平安诊断、应急会商等方面的作用。四、重点工程 (一)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工程。立足担当市委、市政府应对重大事故灾难总指挥部任务,建设一流水平的应急指挥中心和指挥系统,统一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标准,推动全市各级应急指挥中心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建设。(二)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
25、。突出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提高多灾种和灾难链综合预报预警实力。整合全市应急管理、平安生产、防灾减灾救灾信息资源,重点推动功能全面的应急指挥场所、才智协同的业务应用体系、上下联动的应急指挥网络和突发事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尽快形成全市一盘棋、一张网,构建科学先进的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三)粤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工程。落实项目建设扶持政策,落实区域性应急救援中心建设任务,力争到2023年,建成粤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四)灾难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开展全市灾难综合风险普查,摸清灾难风险隐患底数。建立全市自然灾难风险基础数据库,驾驭重点区域抗灾实力。(五)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开展堤防加固、
26、河道治理、限制性工程、蓄滞洪区建设,完善防洪抗旱工程体系。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难防治、城乡防洪排涝整治、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加强堤防、水库、蓄滞洪区等防洪设施建设,完善防洪排涝设施,全面提高城乡防洪排涝实力。(六)抗震防灾实力建设工程。规范城乡新建住宅和公共设施平安设计,提高抗震防灾实力,进一步强化高层建筑抗震防灾措施。科学合理规划、高标准建设应急避难场所。(七)地质灾难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对已查明的倒塌滑坡等地质灾难隐患点,实施工程治理和除险排危。统筹开展地质灾难避险集中安置、工程治理和生态爱护修复工作,对威逼人口多、潜在经济损失巨大,特殊是县城、集镇人员密集区重大地质灾
27、难隐患开展工程治理;对不宜采纳工程措施治理的,与脱贫攻坚、土地整治、漂亮乡村建设等有机连接,主动避让,易地搬迁,全面落实好地质灾难避险搬迁任务。五、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仔细履行职责,主动推动规划目标、任务落实。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促进重要项目、重点工程顺当实施,尽快落地见效。(二)加大建设投入。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体系投入机制,扩大应急管理专项资金规模,发挥财政资金引领带动作用,动员全社会广泛参加应急管理事业建设,促进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三)加快规划实施。强化规划硬约束,对规划执行状况定期评估和监督检查,确保规划顺当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