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快速规范答题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快速规范答题复习.docx(10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快速规范答题复习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古诗鉴赏快速解题与规范答题技巧点拨 2022届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教、学案:古诗鉴赏快速解题与规范答题技巧点拨一、古代诗歌鉴赏的快速解题 (一)诗歌主题的快速把握 1.看背景 孤桐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注释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假如了解了王安石主动变法的经验,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
2、“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验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 2.看体裁 抒情诗要留意把握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情感。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其目的就是抒发情感,该诗的主题是:壮志未酬的华发之叹。再看下面这首诗: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抒情诗,然后把握其情感:讽谏唐朝统治者,贪图享乐,当心亡国。 假如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首先,应把握诗中的两个悲剧人物:琵琶女,当
3、年色艺双绝,后来沦落江湖;白居易,当年名满京城,后来谪居江州。从琵琶女、白居易的悲剧,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贾谊、李广、陶潜、李白、杜甫等多数杰出人才的悲剧。依据诗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出该诗的主题:奇人数奇(数奇,命运不好)的才子之悲。 假如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请看下面这首诗: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之五)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爱。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肯定成果时,万万不行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3.看技法 从诗歌的技法入手,有时也能快速地把握诗歌的主题。例如: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4、,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采纳的写法,一为用典,“朱雀桥”“乌衣巷”为东晋的繁华之地,“王谢”为东晋权贵豪门。一为借景抒情,“野草花”“夕阳斜”,这些景物让人联想到萧条衰败;旧时的堂前燕,目睹了王谢家族的富贵荣华,现在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从技法入手,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昔盛今衰的王朝悲歌。在这首诗中,诗人很可能就在感叹唐王朝的衰败。 4.看意象 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备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建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
5、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往往能够快速地把握主题。例如: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释惊残:惊醒。故山:即家乡。 阅读提示: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扶使王炎的幕僚,主动参与抗金斗争,战绩显著。正值前线节节成功,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
6、”之作。 我们知道,与杜鹃鸟相关的有一神话故事: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人们从杜鹃嘴角的红色联想到“杜鹃啼血”,从杜鹃的叫声联想到“何不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往往与凄凉、哀伤、思归联系在一起。那么,诗人想回到哪里去呢?联系诗人的生平与供应的背景,可以联想到,诗人希望回到抗战前线,报效国家,但主和派当权,诗人于是发出报国无门的悲叹。 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需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学生在古诗鉴赏备考中,应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5.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句和其他一些表明
7、诗眼的词句,往往干脆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请看下面几首诗: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忙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标题中的“秋思”和诗句中的“家书”,即可得知该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多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从本诗的结句,即可得知诗人在此诗中表达的爱情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鹧鸪天西都作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慢带疏狂。曾批给露支风敕,累奏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释西
8、都:指洛阳。宋时称洛阳为西京。清都:传闻中天帝的居处。山水郎:词中指为天帝管理山水的郎官。懒慢带:一作“支付与”。曾批给露支风敕:一作“曾批给雨支风券”。玉楼金阙:指汴京的宫殿。 从词中“几曾着眼看侯王”,即可快速把握该词的主题:蔑视权贵。 (二)诗歌技法的快速把握 1要坚固、精确地驾驭古代诗歌常用的技法。比如,词法,句法,修辞手段,表现手法。 下面,侧重谈谈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托,寄予,借助;物,客观事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思想,情感,哲理,等等。简洁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详细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例如: 瀑布联句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
9、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此诗借写瀑布,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应志存高远,不畏艰辛,努力实现人生目标。 用典 古典诗歌中经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来表达思想情感,这就叫作用典。例如: 咏怀古迹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中借用王昭君的典故王昭君因君王昏庸(画图省识春风面),尽管国色天香,也只能演出“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人生悲剧抒发了怨恨之情:如君王昏庸,杰出人才往往只能演出人生悲剧。 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是否情景交融,是推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重要标记。借景抒
10、情,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比如马致远的秋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再如: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其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既是写景,也是抒情。“无边落木萧萧下”,让人联想到一年将尽,韶华易逝,平添乡愁。“不尽长江滚滚来”,让人联想到不尽的愁绪、飞逝的时间、历朝历代的优秀人物的不幸遭受。杜甫此处明为写景,实为抒发人生的感慨。 干脆抒情和间接抒情 干脆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干脆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争论
11、,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例如: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其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通过用典来抒发情感:这就是间接抒情。“长使英雄泪满襟”,就是干脆抒情。 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例如: 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
12、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中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景象,来衬托“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所营造的的冷寂、孤独艺术氛围。 虚写和实写 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实写,恰好与之相反。例如: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
13、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孤独的心情。虚写,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引起读者的想象。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时的恋恋不舍之情。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冲突显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相互衬托,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尽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显明,揭露深刻。 2通过强化训练,提高把握诗歌技法的精确性与娴熟程度。 3鉴赏技法时,假如没有规定角度,应选择作品最为突出的、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切入。 实行此项解
14、题策略,既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又能提高解题的精确性。先看下面一道高考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22年全国高考试卷)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释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结合全诗赏析时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请看下面的答卷: 例一: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热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暖和的日色因
15、树林的幽深而变冷。这“咽”和“冷”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气氛。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情愿远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 【此答案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例二: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因为“咽”用拟人的手法写泉流之声,以动写静,突出禅寺之静,生动而传神地写出泉流过高石时,水声急变,形象而生动;“冷”字不仅写出日色下青松的色调,更突出了香积寺环境的清幽、静谧,这一禅院宁静空灵之感由这一“冷”字表现出来。 【此答案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二、古代诗歌的规范答题 (一)答题的要求 1符合题目的要求 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肯定要符合题目的要求
16、。就2022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题,有一考生这样作答: 我认为“咽”和“冷”,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了泉水从石头上流过的声音,给人一种清幽安静的感觉,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路过香积寺所领悟到的这股自然美景的喜悦的心情。 解题的要求是:“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但是,此答案只分析了“咽”,将“冷”置于不顾,又没有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这一解答就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2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 诗歌鉴赏虽说是开放型试题,但也要求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请看下面的答案: 答案一:分别是“危”和“青”字。“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说明白香积寺的偏僻,无人知,快没人继
17、承这所寺庙,突出了“危”字。而“薄暮空潭曲,安禅制屠龙”体现了“青”字,在此环境下,来制“毒龙”,突出了“青”字。 此答案与文本不符。诗眼错,分析错,无意境。 答案二:分别是“咽”和“冷”。作者经过香积寺写了所看到的一派景象,尤其突出第三联中的描写景物的凄惨、阴凉,从中写出了当时一种对世俗欲念的不满心情,突出世态阴凉、冷漠与无情。 分析欠精确,意境不精确。 答案三:分别是“咽”和“冷”。本诗写出了诗人经过香积寺的所见、所闻、所感,“泉声咽危石”,一个“咽”字,突出了香积寺的静,泉声好听;“月色冷青松”,“冷”字用得精妙,显得青松的苍劲、挺立,从而更突出寺的冷峻。 无意境,分析欠精确。 答案四:
18、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作为山水田园诗派,其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本诗则向世人描绘一幅幽静恬然过香积寺的游景,全诗突出一个静字,而咽冷将泉声月色动静结合,同时照应前后联。 诗歌鉴赏,应结合原诗的语言,不能架空分析。此答案没有结合原诗语言进行详细分析。 答案五:分别是“咽”和“冷”。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咽和冷字,深深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悲凉心境,作者厌恶世俗的繁杂,渴望一种清净、安静的生活。 没有诗眼的分析,只有分析的结果,没有分析的过程。 (二)答题的角度 1题目开口面小的,按规定的角度切入。 请看下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22年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
19、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此题的开口面很小,只要从“折柳”切入作答即可。请看所给的参考答案: “折柳”这首曲子寓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2题目开口面大,可自选角度切入。 请看下题: 阅读下文,试从一个角度切人,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2022年上海试题) 虞美人听雨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20、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解答此题,不要四平八稳,围绕一点写即可。例如从内容、形象、线索、语言风格等等方面均可。 参考答案: 从谋篇行文的角度看,这首词是从旧日之我写到今日之我,在时间上为顺叙;但它的写作触发点却是从今日之我想到旧日之我,在时间上是逆推上去的。词中居主要地位的应当是今我,而非旧我。因此,词中的三幅画,是紧密相连的,当我们读到第三幅画时,只会感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独自由僧庐下倾听着夜雨。这样一个极其单调的画面,正表现出画中人境况的极端孤寂和心境的极端萧索。他在尝遍悲欢离合的味道,又经验江山易主的巨大变故后,不但安葬了少年的快乐,也安葬了壮年的愁恨,一切皆空
21、,万念俱灰,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虽然感到雨声的无情,而自己却已木然,麻木不仁了。词的结尾,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样两句无可奈何的话,总结了他“听雨”的一生。 从线索的角度看,这首词层次清晰,脉络分明。词的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是慨叹目前的境况,它按时间依次,由少年写到壮年,再写到老年,写了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环境、不同生活和不同心情,而以“听雨”作为一条贯串始终的线索。 从组材的角度看,作者特别高超。作者的一生是在战乱年头中度过的。这首词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其写作的高妙之处在于:作者没有用抽象的叙述来进行概括,而是从自己漫长的一生和曲折的经验中,截取了三幅富有
22、示意性和象征性的画面,通过它们,形象地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改变,其概括本事是极其高超的。 (三)答题的格式 1先观点后理由 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请看2022年高考浙江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难过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A.游子思归乡。【前为观点,后为理由】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
23、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终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B.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终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C.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2先分后总式 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例如,解答2022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有一考生这样作答: 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哽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的幽暗,好像显得阴冷,“咽”和“冷”二字绘声绘色,【结合诗句,详细分析两字的妙处。先分说】精
24、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再总说】。【此答案从用词之妙分析其效果】 3先总后分式 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请看2022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参考答案: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先总说】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奇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25、【后分说】 4分点作答式 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请看2022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绿绮:古代名琴。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参考答案: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典例精析 【例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22年高考全国卷一)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
26、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忙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简单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微环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此题选择的是比较常见的一首七言绝句张籍的秋思,并且举出了王安石的评价,也算是一种提示。6分共两问,设问指向明确。第一问“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微环节?”,有些考生可能对“细微环节”有点生疏,事实上就是指后两句“复恐匆忙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所体现出的思想活动和行动表现中的“行动”“又开封”;“析”至少应当说明一下含义。其次问“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问得平常朴实,学生简单回答出来:
27、作者开封,明显是查看这封因时间“匆忙”、托行人捎转的书信中是否有遗漏的内容,以便再补写上,千言万语,惟恐漏掉了一句,从而显示出了作者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寻常的)细微环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例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22年高考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
28、南意。 此诗其次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说明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析】 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精确就行。说“失” 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好像消逝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非常开阔的剧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洪亮。假如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精确,也应给分。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
29、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间消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第一问2分。只要说出所选择的字的好处即可,不要求说另一个字的不好。如有学生比较了高下,或认为两字都好,且言之成理,也应给分。但只说哪个字好,或两个字都好,没有回答为什么,不给分。其次问4分。说明意思2分。把晨光说成夜景扣1分。舟次镇江是看不见海的。古人用“海”字与今人不同,此处不要求落实,故“海”字不设扣分点。分析情景关系2分。 训练平台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葛天民 连天芳草雨漫漫,赢得鸥边野水宽。花欲尽时风扑起,柳绵无力护春寒。 作者在这首诗中“扑”和“护”字用得很奇妙。你认为奇妙在哪里?请结合全诗简要赏
30、析。 答: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其一)春望 杜甫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无赖春色到江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即遣花开深造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便教莺语太丁宁。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以上两首主题相同的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和绝句(其一)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 便教莺语太丁宁”句都写到了“花鸟”。两句诗的表现手法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风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
31、君起松声。 历代咏风的诗许多,如梁无帝、唐太宗的咏风诗,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而已。请简述你对这首诗的立意的理解,并详细分析写风的活动采纳了怎样的手法。 答:。 。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初冬夜饮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本诗作于会昌二年,当时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转池州,睦州等地。 欢:指的是酒。易林“酒来欢伯,除忧来乐。” 问:其次句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形象。最终一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照旧青山绿树多。 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
32、闻感受,诗人情感改变,富有层次。请结合详细词语简析之。 答: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尝,说一说你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 1在诗中作者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象,注意炼字寄寓感情。一个“扑”字和一个“护”字,把“风”和“柳绵”写得很有人意。花落时,让风去扑救它,表现出了诗人对春色的挽留;让柳棉去护春寒,而柳绵又无力,寄寓了诗人怅惘而无可奈何的感情。(这首诗一起先就紧扣春雨的特点写出了一个苍茫的空间,示意了诗人悠然自由的生活。下文通过拟人手法写出了诗人的惜春之情。本诗构思新奇,用语精当,借景抒情) 2(1)表达了诗人因饱受离乱之苦而产生的客居他乡的愁思。 (
33、2)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都应给分。如说相同,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苦恼忧愁;或说不同,春诗中“花鸟”与诗人情感已一同“溅泪”、“惊心”,情景融为一体,而绝诗中以“花鸟”无情反衬诗人的“客愁”,以景衬情,更突出首句的“愁不醒”;或说出同中有异。 3。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具有同等普济的美德,诗人风喻以人,托物言其“青 云之志”,着意赞美了风的高尚品行和勤奋精神。 写风的活动,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奇妙的乐章。风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
34、肖。 4答:其次句描绘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最终一句写出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散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 5“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担心的心态。“照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对比(或“比照”、“呼应”)。 风雨总是短暂的,风浪总归会平静,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妙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行遏止。(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志向境界,享受成功的乐趣”)(意思对即可) 古诗词鉴赏 一、考纲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韵律和表达
35、技巧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教学重点:如何确定诗词写了什么内容;鉴赏诗词的详细方法和步骤教学设想:多结合例句加强感悟,尽量把补充练习中的例句对位到学问点中教学时间:二、考点解析2022高考语文试题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主要特点是加大了主观题在整张试卷中的比重,其中诗词鉴赏题的改革尤为引人注目。依据新颁布的2022年的高考考试说明,今年高考语文学科,有关诗歌鉴赏题的题型和内容已做了重大的调整。诗歌鉴赏原来包括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两方面的内容,今年,现代诗歌鉴赏不考了。原来题型为选择题,今年,古代诗歌鉴赏将采纳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试。但考点仍体现在对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和对作品思想内容进
36、行评价等方面。我们认为高考不会因为命题形式的改变而加大试题考查的深度或广度,但会增加考生解题的难度,因此,这种改变对详细教学过程中训练思路和方法的影响是自不待言的。面对高考古诗鉴赏题型的改变,考生必需进行针对性的适应训练,这将干脆有助于考生解答古诗鉴赏题正确率的提高。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鉴赏,据考试说明规定,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2、鉴赏其语言;3、鉴赏其表达技巧。那么评价的又是什么呢?是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三、学生状况分析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志向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
37、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我们平常的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详细的诗句联系分析,精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实力还有待提高。四、学问点讲解鉴赏评价实力是语文阅读实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为E级。它是须要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还须要文学、文体以及其他很多学问和实力参加才形成的一种特地实力,但只要对诗词曲有爱好,对课内同类作品仔细研读过,做这类题也并非很难。(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视察现实生活,根据生活的原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浪漫主义,擅长抒发对志向的热情追求
38、,常用热忱奔放的语言、奇丽奇妙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2)意境: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鉴赏时,必需先明确,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的。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意境是诗中
39、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时,领悟意境是必要的,而领悟意境又必需具备对意象审美特点的把握。例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一首诗,但也是一幅画。这幅画的近处是“江枫”(二桥名,即江村桥、枫桥)的“渔火”和夜泊的客船,远处则是霜满和向“乌啼”(地名)那个方向落下去的残月,透过树丛还可隐隐隐1约的看到寺庙。这是一幅多么漂亮的“枫桥夜泊”图啊!诗人很擅长设色,霜天是透亮的,渔火是艳丽的,二者遥相辉映。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又通过钟声联系起来。这样,就使得远景和近景交织成章,联成一片,使得整个画面色泽浓艳,朝气盎然。除了色
40、调以外,还有声音,夜空的钟声,一声一声地传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这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的遐想和带着愁思进入梦境呢?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浓烈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这首诗有情意,有境界。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会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情影交融、形神结合的立体图画,我们就象坐在电影院里看立体电影一样。难怪这首诗很早就广泛流传,并且传到国外。的确是一首难得的有意境的好诗啊!又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仅二十个字的短诗,其所以能够成为千古绝唱,一个重要缘由也是因为它创建了一个完整的意境。
41、鹳雀楼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已被河水冲没),共三层,由于楼址的地势高,所以登楼远望,四周景物尽收眼底:远处是中条山,近处是滔滔奔流的黄河,极目远望,还可隐隐地看到晋南和渭河两岸的奇景。因此,鹳雀楼在唐代就成为登临的胜地了。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诗中,用粗线条勾画了落日、晚山、黄河、大海等景物,显示出登高远眺的特点。同时通过“依”、“流”等几个动词使自然景物活了起来,给予自然景物以活泼的生命和神态。“依”字且得很好,勾画出了落日近山的奇异风光。“流”字也用得很好,象是注入这幅图画的一条动脉,使读者看到了千里黄河归大海的壮美景象,甚至使读者仿佛听到了滔滔黄河水的声响。加上“白日”、“黄河”等不同色调的对比
42、,使人们想象中的“山”、“河”也染上了不同的颜色。诗的后两句,貌似说明一种哲理,实则显示出:假如要看到更广袤更秀丽的情景,那就得“更上一层楼”。由于前两句作了很好的铺垫,所以后两句一点也不干枯,相反地与前面的景象连接得很好,气脉一贯,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新奇而又完整的登楼远眺图。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也表现得很好,仅从登高望远的情景,就可看出诗人的思想心情是主动向上的心情。这首诗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袤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再如:孟浩然和杜甫写的两首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43、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月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这两首诗都是名篇,都达到了情影交融、形神结合。从“境”来说,二者都是气魄宏大,把洞庭湖那种浩瀚的气概、雄浑的景象有力地显示出来了。但就“意”来说,二都又颇有差异。孟浩然所抒发的情,只是个人之情,只是想到“欲济无舟楫”想当官无人举荐。而杜甫所抒发的情,虽然也有个人之情,但主要的却是忧国之情,想的是“戎马关山北”关山北的战事。因此,孟浩然诗就显得“境”大“意”小,而杜甫诗却是“境”大、“意”也大,二者铢两悉称。(3)抒情方式一切文艺作品都须要表现
44、感情,诗尤其须要表现感情。对于这一点我国古代作家、评论家普遍相识到了。比如毛诗序的作者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是出名的“诗言志”的主见。这里所说的“志”就是“情”或“情意”例如:杜甫蜀相杜甫对诸葛亮非常景仰,他写了好几首特地颂扬诸葛亮的诗。这首诗是公元760诗人初到成都时写的。诗的前两句看来是写景,事实上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思慕之情。第一句中的“寻”2字,说明诗人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怀着对诸葛亮的无限思慕之情特地来瞻仰武侯祠的。三、四句看来是写景,事实上也是抒情。其中的“自”字和“空”字用得极好,表明尽管祠堂的阶下碧绿的花草,树上有黄鹂叫,然而“人去楼空”,人不在了,自然景色也是自生自灭,没有人观赏了。五、六句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宏大功绩。最终两句流露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极度惋惜和哀思。全诗感情深厚。诗的结尾所说的“泪满襟”的“英雄”,首先是诗人自己。正因为诗人自己对诸葛亮的景仰和怀念如此深切,感情如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