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语言文字运用评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落实语言文字运用评课稿.doc(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实语言文字运用实语言文字运用建设卓越语文课堂建设卓越语文课堂“学习新课标,实践新理念”中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评课稿老师们,本次赛课的主题是:“落实语言文字运用,建设卓越语文课堂。”应该说“语言文字运用”是当前小语研究的热词,怎样正确认识与把握语言文字运用已成为语文人关注的焦点。围绕主题,对照2011 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本次参赛的 13 节课,可谓节节有亮点,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颇多的启示和借鉴。下面我将结合 13 节课谈谈学习体会,以期引发大家对落实语文新课标精神的更多思考。一、明确一个核心一、明确一个核心大家知道,课改是从 2001 年开始的,从 2001 年2011 年,整整十年。课改之初
2、,人们形容课改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现在十年过去了,课改给我们留下的是什么呢?是思想的解放、观念的转变和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但因“界域模糊,目标游离,内容庞杂”,而致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有人说:设计很美好,现实有差距。尤其是语文教学,教材焕然一新,可谓有了新航船,但结果呢?似乎是拿着旧船票登上了新客船,只有涛声依旧。旧人老师,新人新教材、新理念、新学生。老师该怎么教还怎么教;学生负担仍旧很重。就现实而言,我个人感觉:目前的语文课堂,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的,有之;把语文课上成分析理解课的,有之;串讲串问、泛语文、非语文的课亦不是一两个老师。如一年级有篇课文:秋天来了,树叶黄了
3、,一群群大雁往南飞。老师怎么教?课文写的什么时间啊?树叶怎么样了啊?为什么黄了啊?大雁往那飞呢?这叫什么课?谁愿意学?因此,课改前后,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先生有个著名的观点:堵不住繁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文字训练的步;在2003 年的时候,我也曾写过一篇文章阅读教学要走出分析理解的沼泽,表达自己的观点:理解不是阅读教学的全部,阅读教学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语言的学习。所以,课改 10 年了,我觉得有变化,但还不够。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年来,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承载了太多的教学任务,什么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什么养成阅读习惯,拓展阅读视野;什么学会阅读不同文体的文本资料,掌握不同文体的表
4、达方法;什么形成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等等、等等。我们说这些能都做到吗?恐怕没有人能回答。进入课改以后,一直困扰着我们语文老师的一个问题,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统一,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到底该怎么教?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上发表的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谈的也是这个问题。2012 年,新课标出来了!2011 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为语文课程下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语文教学必须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必须
5、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说,语文课程的内容可以十分丰富,语文教学的方法可以形式多样,语文课堂可以因教师风格的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教学的种种举措和行为也都应该指向这个核心语言文字运用。这里,我们不妨再重温一下叶圣陶先生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论述,叶老早就明确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连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养成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来定位
6、,就是表明在语文教学中一切的语文学习都要围绕着“语言文字运用”这根主轴,这个核心。本次赛课,我们确定落实语言文字运用,建设卓越语文课堂为研讨主题,就是为了让大家对语言文字运用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与体悟。综观这 13 节课,我感觉大家都在努力体现语文新课标精神,都在依据文本、依据文体在语言文字上做文章。向非常正确,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应该肯定。二、关注六个方面二、关注六个方面第一、重视识字、写字第一、重视识字、写字2011 版课标说:“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在这次比赛中,无论是低段、中段还是高段,老师们都能够从最基本的字词入手
7、,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寓识字、写字于教学情境之中、寓识字、写字于教学过程之中,识写结合,形式多样,难点分散,扎扎实实地进行识字、写字教学,提高识字、写字效率。如学习“挂”字,这个字如果直接告诉学生怎样是“挂”?很简单,但学生不会在头脑中产生深刻的印象,张老师不是这样,她先让学生:谁来帮我把这个绿太阳挂在黑板上,挂的过程也是理解的过程。学生上黑板挂绿太阳后,老师又问:“挂”为什么是提手旁?那“娃、蛙”是什么偏旁,为什么是“女字旁、虫字旁”?然后出示:娃、蛙、哇及儿歌:提手旁,用手挂;女字旁,胖娃娃;虫字旁,是青蛙;口字旁,哇哇叫。最后问学生:绿绿的太阳都挂在了那儿?(领着学
8、生读:挂在高山上,挂在田野里,挂在校园里,挂在街道上。)这样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形式,这样的拓展,这样的巩固,这样的语境运用就让“挂”在孩子的头脑中立体、形象而丰满。这样的生字教学形象、有趣、深刻、文化、鲜明。妙!后面对“月字旁”字的教学以及通过文本再现、编成新材料阅读等方式来巩固识字,拓宽识字环境,实现在本课中会认,在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能会认识的目的。都值得肯定。再如王广妹老师对“啄”、对“蚜”、对“女”字旁的教学。学习“姑娘”一词,先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后教学形声字的特点,在写的环节,王老师不仅提醒学生要写得工整、规范,还引导评价,发现优点,指出不足。教师将识字与读文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情境中
9、扎实进行识字写字实践。伊老师的识字 7,在“课文见面会”环节,在 2 分钟限时读中,比谁读的遍数多,认识的字最多,让学生在正确、流利的朗读中,识字,学词,感悟,积累;在“识字快乐园”环节,除了常规的识字形式外,引入游戏“玩字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品尝学习的快乐,在游戏中、在娱乐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识字,有趣有效。老师们的字词教学都能遵循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而文。很好,值得表扬。再有就是字理的渗透。何老师对“虹”字的教学,通过“虹”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明白“彩虹”的“虹”为什么是“虫”字旁,将“虹”这个字变成了一个故事,变成了一个传说,相信此时的汉字在学生头脑中已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
10、一幅优美的图画了。田老师通过对“提手旁”的古文字演示来提升对“信奉”的“奉”的理解,提升对“信奉”的理解,很高明,很有智慧。运用字理教学,实际上是在潜移默化地传播更多的语文知识,传播更多的中华文化。这次比赛,中、低段的课都比较重视写字教学,都有“读帖讲解示范临写评价”的指导环节。在写字教学上舍得花时间。如王婷老师的写字指导环节,让学生当“小小评论家,欣赏欣赏别人写的字”,何淑英老师对“彩、垂”的指导,陈俊丽老师对“龄”的指导等等,大家一定印象深刻。写字环节为什么要这样做?目的是什么?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比较的能力,发现规律的能力。但,读帖读什么?一是笔画;二是笔形(就是每一笔的笔画像什么
11、?有这样一首写字歌:点如瓜子撇如刀,横平竖直折有角;钩提出锋捺有脚,行笔轻快要记牢);三是笔顺;四是笔位。也就是结构怎么安排?笔画怎么穿插、怎么书写。首笔在什么位置?主笔是那一笔?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首笔最重要!首笔的位置,决定了整个字的位置。首笔的大小,决定了整个字的大小。第二、重视初读,重视在读中学习语言第二、重视初读,重视在读中学习语言如陈炎强老师的一面五星红旗,在学生充分初读后,老师打出文中最难读的一段,指名读、合作读,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而篇,体现了过程性。张秋媚老师的画风,整节课都书声琅琅。还有王广妹的棉花姑娘、伊老师的识字 7。再如月光曲教学中的指导朗读皮鞋匠想象部分。田家红
12、老师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亚里士多德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他通过对“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真理。”句式比较,在读中让学生体会。这里的朗读指导,有过程,有方法,有效果,实现了读的增量。我们语文教师都知道:语文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这是中央教科所张田若先生说的;于永正老师说:书不读熟不开讲。课标说,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第一重要的是与文本对话。对这些理念,我们参赛老师认识得都比较到位,在
13、教学过程中,他们都采用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充分读书,这是非常好的现象,要继续发扬。我一直认为语文教学要“读”占鳌头。要用不同的方式去读,读得琅琅上口,读得痛快淋漓,读到忘我境界。要熟读成诵,不熟,书是书,你是你,书没有进入你的心里;熟了,语言储备丰富了,张口提笔,词句就会从你胸臆中自然流露出来。为什么呢?因为读里面有内容的理解,我们不是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嘛;读里面有词句的积累;读里面有语感的养成;读里面有形象感染,情感熏陶;读里面有音韵节奏的审美愉悦;读里面还能潜移默化地感悟语言表达形式和方法等等。学生精神成长和语言发展都要靠多读。可以这么说,没有“读”,一切能力的目标,一切通过阅读实践所能生
14、发的“产品”都将难以实现。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有这么一句教学名言“朗读就是理解,朗读就是发现。”就是说,朗读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朗读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朗读能够促进我们理解,朗读能够促进我们发现。当然,注重“读”不是要你机械地一遍又一遍的呆读、傻读,而是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提升,所以要讲究“读”的层次,要发挥不同形式“读”的功能,尤其是默读,既要书声朗朗,又要静思默想。我们还要提倡“慢读书”,不要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越来越现代化的城市里,使人们的脚步再也慢不下来,做什么都要讲个速度。以前的“深圳”速度,如同“k”字头的火车,被“D”字头或“G”字头的动车无情地淘汰了。人走在路上,对“
15、效率”的崇拜、对速度的迷恋,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也如同火车的速度一样,越来越快,就是等个电梯,稍微慢一点就会有人抱怨。更别说那随处可能遇见的堵车,往往是好端端的路,因为抢道就挤在了一块,谁也不让谁,似乎每个人都有等不及的事情。快,让许多美好的风景一闪而过,因而有人呼唤“慢慢走,欣赏啊”。其实,精神活动是来不得快速的,哲人提醒大家“停一停前进的脚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教育是慢的事业,只能慢地嚼、细细地品,才能汲取精神的琼浆;一快就糟了,浅读、泛读、偏读、误读都可能发生。我们不要忘了,生命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来都需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慢慢成长。早熟的生命容易早衰,早熟的果子不好吃。东北的大米
16、为什么比江南的大米好吃?因为气温低,水稻生长缓慢。孩子的语文能力是最需要慢功夫的,字要让孩子一个一个地写,书要让孩子一页一页地读,作文要孩子一点一点地练习,慢慢积累,积累语言,积累生活阅历,语文素养逐渐就提升上去了,不要那么着急,不要那么急躁,不要一个劲儿驱赶着孩子快点阅读、快点思考、快点表达,快快快,看谁的小手举得快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很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说语文教育就是熏锅底。熏锅底什么意思啊?就是一个崭新的锅,你要把这个锅底熏黑,必须一点点地烧上半年以后,黑的锅底你就再也擦不掉了。语文素养的形成要靠“熏”,靠浸润,你要把孩子放在语言文字的火上来熏,放在语言文学的大缸里来
17、泡。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学生语文的素养的形成过程也是如此,正如我们爬山欣赏的风景和乘坐索道无法同日而语一样。如今的课堂越来越喧哗,越来越热闹,多媒体、声光电一起上,学生一会儿表演,一会儿讨论不错,语文课堂需要热烈的对话,但也需要安静的思考,因为课堂不是表演的舞台。所以,我们说语文课堂有时需要一种丰富的安静,因为在一种安静的情境中,学生可以静下心来,一笔一画地临写汉字,尽情享受书写汉字所带来的审美体验;可以潜心会文,静心思考,穿行在文本的世界之中,与文字对话,同智者交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尽情享受着静悄悄的丰富;可以圈点批注,动笔圈画,写下感受,尽情享受着文本所营造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当然,洗耳
18、恭听,也是一种安静。课堂上,让学生静下心来,或倾听老师的讲解,或聆听同学的对话,或欣赏同学的朗读,尽情享受着洗耳恭听所带来的丰富的感受。千万不要形成一种很急躁的学语文的氛围。要让孩子有一种感觉,语文的学习是优雅从容的,是奇思妙想的,是诗情画意的,是花前月下的。花前月下是什么?花前月下是谈情说爱的境界,谈情说爱是不能讲效率的,不能今天见了面,明天就结婚,那这个婚姻可能长久不了。谈情说爱需要拿出时间,拿出情感,拿出耐心,慢慢地品味,慢慢地磨合。我们要让孩子带着深情、带着眷恋、带着耐心,徜徉在语言的花前月下,感受语言的美妙神奇,不断与语言磨合,不断培养跟语言的亲密感情。第三、重视落实年段目标第三、重
19、视落实年段目标小语会名誉理事长崔峦先生在第九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开幕式上,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走向、发展趋势及研讨重点有明确的要求:落实年段学习目标、夯实识字写字教学,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呈现学生学习过程。落实年段学习目标,就是要在阅读教学中增强课标意识、目标意识、年段意识,使所上的课是那个年段的,符合那一类课型的、符合那一种文体特点。在课堂上落实三个维度学习目标,要既得意得言,又得法得能。本次活动,老师们对年段目标的把握都比较准确。特别是课时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如:四个太阳 的目标:1、认识“挂、街”等 13 个生字,指导书写“园、因”。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画
20、风的目标:1、会认 7 个生字,会写“显、丹”两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等等,都简洁明了。就低段而言,突出了识字、写字教学,重视了朗读指导,还重视了关键词、常用句式、有特点的句式的迁移运用。我们的小学低段教材,主体内容(拼音除外)是两类课文识字课文和阅读课文。教材编者将这两类课文交替编排,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字词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让小学生在规范的书面语言环境中认字、学词、学句,发展书面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低段的课文阅读,只是为识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语言环境,以便学生随着语境的变化进行立体识字。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对小学低段孩子来说,课文中的语言主要分为
21、两种:一是适合儿童现实交流的伙伴式语言(如儿歌、童谣、童话故事等),这种语言学生多数能够读懂,也能自由运用表达;二是适合儿童发展的日常语言(如叙述语言、描写语言、人物对话等),这种语言学生通过认真阅读,也会学懂。那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识字写字,学词学句,发展书面语言。所以,教师在小学低段教学中,一定要紧紧扣住识字写字和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培养语感,大量积累语言材料这个重点不放松;要把注意力放在指导学生正确认读,读得连贯,形成顺畅的语流上;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的阅读态度和优良的注意品质。在阅读理解上,没有理解课文内容的目标,有学习从文本中提取简单信息的要求。对识字、写字,要从
22、时间、环节、指导、练习等方面予以保证,打牢识字、写字基础。这是小学阶段,尤其是低段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绝不能马虎,绝不能忽视或偏离。你马虎了,你忽视了,你偏离了,就是抓不住根本,就会造成教学目标缺位、越位、不到位。中年段是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度阶段,承上启下,因此,目标的着力点应放在继续进行词句训练,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同时加强段的训练和文章的整体把握,培养学生归纳段意、理清段序、揣摩写法的能力,为高年级打基础上。在这些方面,老师们做得都比较到位,如陈俊丽老师的月球之谜,陈老师重视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皎洁、遐想、奥秘、奇异、费解”这些词都来自于学生。对这些词语的理解,老师没有就词解词
23、,没有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而是在读句、读段中丰富这些词的意象与内涵,如由“皎洁”联想到有关月亮的诗句,很巧妙。高年级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掌握阅读不同文体文章的方法,改变不分年段、不分文体的千篇一律的阅读教学模式上,要教给学生逐渐领悟不同文体文章的方法,并将一些基本写法用于学写记实作文(吸取记事、写人、写景、状物等方法)、想象作文(展开想象、联想、幻想)和说明性文章(常用一般的说明方法)中去。如王东凤老师教学课文桥对小说体裁的关注,对表现形式的关注。学习小说,要注意它的环节描写,要注意它的气氛烘托,要注意它的矛盾冲突以及悬念等等。第四、重视呈现第四、重视呈现“学习过程学习过程”2011 年版
24、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读中体会朗读的乐趣,提高朗读的能力;让学生在写中练习与提高写的水平。在听课中,我们还感到:教师们更加尊重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留足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思考的时间,学生能真正静下心来读书学习、读书思考。引导的策略和手段更加实在有效,表演的成分少了,花架子少了,虚假的场面少了,课堂教学更加趋于平实,更加真实。如朱仙荣老师执教的最大的“书”的“合作学习”环节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我记得这个环节是这样进行的:第一步,出示合作学习要求: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再互相检查。2、两人一起学习二类生字
25、,不会认的教一教。3、两人一起读课文,错字互相纠正。第二步,学生先自主学习后合作学习,在这一步里,学生学得很充分。第三步汇报:教师以“你教了伙伴什么?”为引导性问题,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效。在这个环节中,我感到学生是真学习,真合作,而不是一种形式。一句“你教了伙伴什么?”把学生带回到了学习的现场。第五、重视阅读方法、学习策略的渗透与指导第五、重视阅读方法、学习策略的渗透与指导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形象,从中受到思想启迪,情感熏陶,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学生学会阅读。在听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老师们变
26、“教课文”为“教语文”,“学课文”为“学阅读”,关注阅读方法、学习策略的渗透与指导。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值得提倡。比如识记生字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揣摩文章表达特点的方法,朗读、默读、浏览等阅读的方法,教师基本上能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安排,有效落实。如: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陈海涛的月光曲,在让学生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时,提醒学生:课文主要讲了谁?干什么?概括时要尽量简洁。熊正虹的一件运动衫主要内容的概括,由啰嗦逐步引导到简洁,都注意教给学生概括的方法,值得提倡。如在关键处咀嚼品析的方法。应该说每一节课都有体现,只是体现的程度不同。如:桥中对“灾难面前老汉的一喊,一
27、揪,一推的品读:这一喊,喊出了什么?这一揪,揪出了什么?这一推,推出了什么?”这样的品读就使老汉心系群众、不徇私情、深爱儿子的形象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里。还有“默读课文,划出描写老汉的句子,在旁边写上你的读书感受。”以及对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标点改动的比较。再如陈海涛的月光曲,在“品读语言,走进内心”环节,他让学生默读课文,看看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让他为穷兄妹俩弹琴,并即兴创作出月光曲?让学生在静思默想中“画一画句子,圈一圈词语,写一写感受。”这里的“画一画,圈一圈,写一写”就是阅读方法,就是阅读策略。还有的课重视引导学生从课题中质疑,在关键词句的研读中设疑
28、,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如陈俊丽老师在板书课题后让学生读题质疑;田家红老师在引导学生体悟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到极致时,推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话的怀疑,并进行质疑。在课堂接近尾声时,田老师又设悬念:面对着亚里士多德这样的权威,面对人们无情的指责,伽利略是怎么想的?他又是怎么做的呢?人们信奉的是亚里士多德,伽利略信奉的又是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共同探讨。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第六、重视文本表达形式、重视语言形式的学习第六、重视文本表达形式、重视语言形式的学习近几年,语文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更加理性的反思阶段。从偏重内容分析到关注文本表达形式,这是
29、语文阅读教学的理性回归。听课中,我们明显地感受到老师们对文本表达形式的关注。大家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表现形式,理解语言的表达形式,并融入最基本的写作知识,使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安排层次结构,如何遣词造句的。教学没有仅仅停留在以往内容分析、人文感悟上,而是突出语言文字应用。如标点符号的用处,反复出现的词语表达效果,文章的叙述顺序,文章的表达方式等。中高年级的课,基本上都能根据具体的课文特点,安排了不同形式的课堂练笔,或写感悟,或写想象,或仿写等等。教学中空泛的议论少了,动笔实践的多了,真正让学生有所得、有所获,实现了语文教学美丽的转身。如桥中的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
30、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标点变化的比较;月光曲中的删除想象的内容比较都是指向文本表达方式的教学行为,对提升学生赏析、品味语言的能力非常有作用;如雷雨,教师出示雨后彩虹图问学生“看到这幅图,你想到那个词?”;检阅,“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怎么劝说?”“听了队长的话后,你会怎么议论?”;如一件运动衫,“作者为何要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写蓝色的仰着头的大角麋鹿呢?”以及一些句式的训练;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教师对侧面描写的关注。等等。讲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我顺便谈一下资料引入的问题。田老师的资料引入就非常巧妙,非常及时。子曰:“不愤不启,不悱
31、不发。”此时,就需要老师的启。我们常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那种仅仅依靠课内资源,以为只要把课本教好、课文学好就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认识显然是有失偏颇的,新课程倡导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深意也在于此。因此在用好课内资源的同时适当引入课外资源是必要的,是有利于语文教学的,是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的。如田老师对“信奉”的拓展理解。师: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到如此程度,那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有谁知道,给我们介绍一下?师:课件出示:亚里士多德的资料学生看了资料后明白:看来亚里士多德并不是徒有虚名,人们对他的信奉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说,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奉为真理。
32、然而在课本中,并没有对亚里士多德的介绍,学生对亚里士多德也没有什么了解,这就很容易造成学生对亚里士多德的片面理解,造成对亚里士多德形象的贬损,亦会降低对伽利略做实验的风险感受。这就需要引入课外资源,填补文本空白,确立亚里士多德的伟大形象,这是其一;其二,这里看似研究亚里士多德,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利用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更好地衬托伽俐略的不畏权威,坚持真理,执着探究的精神。这样设计,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人物,在感同身受中丰富了对亚里士多德、对伽利略的认识。不瞒大家,我对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也是比较感兴趣的。2009 与 2010 年分别在辽宁教育、福建教育、小学语文、云南教育上以信奉但
33、不盲从,胆大并非妄为、穿越言语密林,感悟人物精神、品词析句,辨伪求真发表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学设计,如果大家在百度里键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朱瑛,可能会有相关网页。当然,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 13 节课也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有的问题还很突出,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杨再隋教授常说“一堂课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提不出问题,发现不了问题。”三、注意五个问题三、注意五个问题1.1.不要剥夺学生想象的权利不要剥夺学生想象的权利不知老师们注意了没有,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一个读画时代正铺天盖地迎面而来。大街上,商场里,就是你足不出户,只要打开电视,你都能感觉到图画就像潜伏
34、在草丛里的各种动物出现在你的眼前,并正向你奔跑而来,海报、广告、卡通的图面正日新月异地侵犯我们的文字空间。图画已经不知不觉地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竟然在不长的时间内,几乎成为我们语文老师驾驭自如的教学手段。可以这么说,那些精心设计的观摩课,如果没有课件相助,几乎无法演绎。这些天,我们看到粉笔、黑板被冷落。或许在坐的各位这几天领略了图画与音乐的美妙之处,看到了好多的画面对理解文本起到了出其不意的作用。但我们在面对这些美妙画面的时候,不禁产生了疑问:“文字真的失去魅力了吗?”这里,讲一个美国家长状告劳拉三世幼儿园的案例。事情发生在 1968 年,美国内华达州的一场著名教育官司。3 岁女孩
35、伊迪丝一次放学回家就告诉妈妈,她认识礼盒上的字母“O”,妈妈问她是怎么认识的,她说是老师教的,这位妈妈在表扬女儿之后,一纸诉状将女儿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法庭。因为她认为:以前在女儿的眼里,“O”可能是苹果、可能是太阳,可能是足球,也可能是鸡蛋之类的东西,很有想象力,现在只是“O”,失去了这种能力。她要求幼儿园对这种后果负责,赔偿伊迪丝精神伤残费 100 万美元。诉状递上之后,在内华达州立刻掀起轩然大波。所有的人都认为这位母亲是小题大做,简直是疯了,连她的律师也认为这场官司是浪费精力。然而,这位母亲却坚持要把这场官司打下去,哪怕倾家荡产。结果:劳拉三世幼儿园输了。据说内华达州也因此修改了公民
36、教育保护法,规定幼儿在学校拥有玩的权利、想象的权利。文字是美的,我们不要轻易剥夺学生丰富的想象。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读文想象看图,看图读文)大家知道,文字是从哪里来的?文字是从图画里来的,文字是图画的摄像,而这一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它使人类的大脑变得更加发达。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人类没有文字,而只有今天人们看来谜一般的图画,我们今天能坐在这里吗?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经验的层层沉淀。文字的出现又进一步促进人类大脑的发展,人类通过文字进行思维、进行思考、踏入精神宫殿,文字使人类的历史成为一部完整的历史
37、。但今天我们看到,文字正受到图画的挤压,当然今天的图画同昨天的图画并非是同等意义上的,它与文本的关系并非是进化与被进化的关系,但,它依然让我们看到许多问题,我们有无可能因为图画的大面积进步而导致语言能力的退化?我们有无可能因为大面积的图画而使我们的抽象能力下降?我们有无可能因为直观的图画而使我们的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得不到锻炼?我们回到学习语文的目的上,学习语文最重要,甚至最根本的目的是什么?培养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如果我们承认这个定义,再来反看图画对课堂空间的占有,大家是否同意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只有当图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文字,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语言文字能力时,它才是值得我们引入的。曾看到
38、过这么一份资料,说的是女词人李清照。李清照在弥留之际,对她的丈夫说:“日后,如果家中经济困顿的话,家中经济困顿要卖书的话,你先卖带图画的书,万不得已再卖文字的书。”当时,我不太理解,现在终于明白她临终的嘱咐:文字比图画重要。有一次,与一个教研员聊天,我说,以后可以搞一个这样的语文比赛,叫“裸课”,“裸”体的“裸”。就是什么呢?什么也不要,就是一支粉笔,一本语文书。我在这里谈图画与文字的问题,声明一点:我丝毫没有反对运用多媒体教学,反对将图画引入课堂的意思。一点点都没有,只是为了提出一个问题:不要轻易剥夺学生的想象力。2.2.教学内容不要过于饱满教学内容不要过于饱满应该说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稳步推
39、进,大家已普遍认识到建构明确、合理的语文教学内容是当前深化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只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的确定与选择仍然是个大问题,因为就一篇文章来说,可教的内容实在很多,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工具、人文,但哪些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哪些是这一课时要解决的,要训练的,我们应根据学段目标、单元重点、课后练习和编者意图来定。我们要有课时意识,哪些是第一课时该教的?哪些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心中要有数,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有所取舍,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不要面面俱到,因为面面俱到其实是面面不到,是“蜻蜓点水”,是“水过地皮湿”,“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作为语文教师,要有
40、“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气魄。因为暂时的放弃,是为了长远的取得。我们完全可以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深入一点重锤敲击,在一点上做扎实。我们不是常说一课一得,一课两得吗?如果我们承认不可能通过一篇课文的教学解决学习上的所有问题这个事实的话,就不要期望一课多得。不要把教学内容安排得过于饱满,一个环节“赶”一个环节。内容太多,学生消化不了。语文老师要学数学老师,每一节新授课都是一课一得。3.3.“以生为本以生为本”理念有待加强理念有待加强学记上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注重引导但不牵引,严格要求但不压抑,注重启发但不告诉。“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
41、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思是:诱导而不强牵着学生,学生就不会产生抵触情绪;鼓励而不抑制学生的进取精神,学生就会乐于接受;开导而不是直接告诉,就能启发学生思索。能使学生无抵触情绪,乐于接受而又勤于思索,可以称为善于教育了。从听课中,我们看到大多数教师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但我们有的课,有意无意中还是体现出教师“强势”的一面,教师竭尽全力地去完成预定方案;教师强势,学生必定弱势;教师话一多,学生的话必然就少,讲得多,占用的时间就多,学生学习的时间、言语实践的时间就少;牵引太多,唯恐节外生枝,希望一切尽在掌握中,急于自己去总结、去提升,急着把答案告诉学生,急着从一个教学环节奔向下一个教学环节于是
42、,许多课堂缺少思维碰撞,缺少问题质疑,课堂看似行云流水,“顺利”地上下来了,却很难见到精彩的生成。我们是要努力追求美的课堂,美的课堂,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灵性得以迸发、生命活力到处洋溢的课堂,是唤醒精神的课堂,是学生得以成长的课堂!可是,为了完整的教学结构,我们无视下课的钟声早已敲响(这一点,我们这次赛课没有发生,老师们一听到哨声,立马收课,我们是说我们平常的课。)岂不知,学生的心已飞出课堂;岂不知,教师的精彩盖不住学生的无精打采;岂不知,表面的闹腾掩盖不了学生思维的贫乏。所以,我们要切实转变教学思想,以生为本,让学于生,要把学习的时空最大限度还给学习生,要在转变教学方式上想办法、求突破
43、。我们的教学,常常犯这样的错误:走了很远,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让学生储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增强自我学习的动力。要让学生学会走路,教师必须学会“放手”!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不应该成为被教学“遗忘的角落”。4.4.理解与运用有些顾此失彼理解与运用有些顾此失彼我们看到,这次中高年级的课,几乎课课有练笔,这不禁让我产生了疑问:语文文字运用是不是就是小练笔?往常,我们一般总是将“理解”和“运用”并列,似乎“理解”应对应于阅读教学,“运用”对应于作文教学。“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是“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于是,
44、阅读教学就以“理解”为核心目标,作文教学则视“运用”为价值取向,二者分工明确,自成体系,互相很少往来。其实,“理解和运用不能割裂开来,因为“理解”是“运用”的基础,没有“理解”,“运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过来,“理解”只有在“运用”过程中才能真正形成,离开了“运用”,“理解”就可能浅表化,甚至误入歧途。我们强调运用,但不能忽视理解。不能在学生对课文内容还不够理解的情况下,就直奔表达,总结写法,迁移运用,这样做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以前的语文教学,因强调理解而忽视运用倍受诟病,而此时有些教师反其道而行之,也是要不得的。理解,本身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一部分,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
45、一。课标明确指出,语言文字运用不仅包括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也包括工作、生活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不仅包括实用的、工具的“语言文字运用”,也包括审美的、文学的“语言文字运用”。这表明,听是运用,说是运用,读是运用,写是运用,文学活动的感受、欣赏、评价都是运用。可以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存在于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所以,对“运用”我们要作宽泛的理解,听、说、读、写实践都是运用,学习的过程、实践的过程就是运用的过程。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运用”。1 1不是只有不是只有“写写”,才是重视,才是重视“运用运用”课标说:“阅读,是语言文字运用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语言文字
46、运用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阅读,是一种运用;表达,也是一种运用!“运用语言文字”,应涵盖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两个层面,重视并不是要弱化阅读理解!因此,体现“语言文字运用”,未必都要“写一写”。听、说、读,都是语言文字运用。2.2.“一课一得一课一得”,不是只有,不是只有“写写”才是才是“得得”强调语文教学要提高实效性,要有所得,因此就出现了“一课一写”现象。那么,是不是只有“写”才是“得”呢?叶圣陶先生认为:“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达到学习语文
47、的目的。”书比以前读得透彻,是不是“得”?学到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是不是“得”?学到一种概括的方法,是不是“得”?都是“得”,并不是只有写才是“得”?阅读教学强调动笔,强调学习运用语言文字,但是并不是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一学就用”?每节课学一点立马就要写,是不是太急了点?再说,为了在一课时中体现“写”,生硬地在阅读教学中安排小练笔,人为地割裂教学过程的流畅性,破坏和谐的阅读场,把教学过程弄得支离破碎,不但收不到预期的练笔效果,还影响了正常的阅读教学。所以,练笔,不能太随意,不是想什么时候练就什么时候练,要把握好练笔的时机,抓准学生表达的时机,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要练在学生思维最活跃、情感最
48、饱满、情意和谐共振之时,要练在学生被文本中事物所吸引,被文中情感所感染,对文中语言形式产生浓厚的兴趣,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时,这样的练笔才为必要,要让小练笔在阅读中自然生发出来。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现在有一种现象,很多老师的课堂练笔陷入了模式化,写的东西不是感受,就是假如你是课文中某个角色你会说什么等。我们要警惕这种模式化,要从文本出发,从文本的内容出发,从文本的语言形式出发,从文本的写作特点出发,多角度设计练笔的形式,真正做到适时、适度,真正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不能让课堂练笔成为“美丽的尾巴”,随意让学生写一写。教学中,我们不妨在以下方面进行课堂练笔:文中好词,换一换;好的句式,练一
49、练;抓住“留白”,补一补;扣住“略写”,扩一扩;观察插图,写一写;精彩片段,仿一仿(迁移写法,仿一仿);欣赏古诗,改一改(变换文体,改一改);合理想象,续一续(顺着情节,扩一扩);迁移主题,写一写;段篇内容,归一归;文章结构,理一理;加工信息,编一编;学习所得,记一记。3.3.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意识比较淡薄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意识比较淡薄“学生的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理念。如何提问:问了,自己能回答的不是问题;问了,永远找不到答案的也不能成为问题;问了,经过反复阅读,思考能解决的,才是最有价值的问题。同时,老师也要帮孩子学会梳
50、理问题。有了问题的开放,才有可能带来探索的开放,继而形成思维的开放。如 鱼游到了纸上,真正的问题只有三个:青年是怎样画鱼的?青年怎么会有如此高超的画技?课文是怎么描写他画技高超的?带着这三个有价值的问题,潜入到语言文字中去感受、体悟、品评,在这样的基点上展开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还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要有针对性。再有,对课标提出的每天要写字 10 分钟的认识。课标说:“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 10 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课标这样规定,是为了引起我们重视,是要我们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这 10分钟是个概数,而不是确数,难道练 8 分钟就不行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