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课诗词曲五首训练一-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3课诗词曲五首训练一-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3、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考场练兵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始”字,准确、精到地传达了主人公六十五年昼夜思家,愁肠几断,盼归不得。B.“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两句中表露出主人公迫切想知道家人的情况。可是乡人的回答却如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C.“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兵由近看到远望,满眼都是荒凉凄楚的景象。D.“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2.对这首诗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叙事诗,反映了劳动人民在
2、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B.全诗借助对松柏、兔、雉、旅谷、旅葵等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老兵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喜悦激动心情。C.“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描写,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D.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3.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因战乱而失去一切的老兵形象。B.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断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C.全诗以时间为序,先写老兵归家时的急切心情,接着写他归家后见到的景象,最后写饭熟无人吃的凄凉情景。D.结句“泪落沾我衣”将全诗思想感情推
3、向高潮。这泪既是辛酸孤凄之泪,又是愤慨控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考场练兵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暗示归途艰险,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春花喻冬雪,展现了边塞雄奇瑰丽的景象。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诗人驻足远望的情形。D.这首诗以“雪”为中心线索来写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的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充满伤感的情绪。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
4、冬雪,比喻新颖奇特,颇有浪漫色彩,不但给人以色彩的美,而且把视觉和嗅觉并用,给人以奇特的感觉,为千古咏雪名句。C.“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写天气的奇寒。将军的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都护的铁甲也冷得不敢穿上。D.“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3.对这首诗中修辞手法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取喻新、设想奇,同时“千树万树”是夸张的手法,极尽渲染雪的大。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是夸张的手法,同时和下文换了的场面形成对比,且第二句
5、中的“愁”和“惨”两字语带双关。C.“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以“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象征“将士威武不屈的形象”。D.“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运用了互文见义的手法。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考场练兵1.对该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曹操话的言外之意是:而今宋朝也只是占有东南半壁江山,而在掌握军政大权的人物中,可曾有一个能与孙权相比的吗?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隐忧。B.词的开头两句是倒装句,这两句应当这样:“北固楼满眼风光,望神州何处?”C.“千古兴亡多少事”以下三句说:千百年来,有许多的朝代兴起和衰亡,这种漫长悠久的历史,像昼夜不停滚滚东流的长江一样,无穷无
6、尽啊。这是作者对千百年来兴亡事的无限感慨,其中包含了对北宋故国的留恋,以及对当时南宋岌发可危的局势的忧虑。D.作者在词中着力刻画孙权,认为:南宋偏安江南,不能收复中原。而当年同样在江南的孙权却据守吴地而有赫赫战功,意在突出英雄人物可以起到决定历史的作用。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作者登高望远,即景抒情,慨叹千古兴亡之事皆已逝去,唯余滚滚长江东流去。B.下片通过赞美年轻的孙权雄踞江东,与曹操、刘备抗衡,表达 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感慨。C.“何处望神州?”中“神州”指的是长江以南大片的美丽河山。D.“悠悠”兼指时间的漫长久远和词人的思绪无穷。“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
7、了杜甫登高中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3.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词的题目。B.诗人借古讽今,抒发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C.本词下阕落笔眼前引人遐思,令词人慕古伤今,忧患惆怅。D.“生子当如孙仲谋”此处赞叹孙权的雄才大略,实际上暗指类似东吴占据了江南半壁江山的南宋,没有出一个像孙权那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过零丁洋考场练兵1.对本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辛苦遭逢起一经”,说的是自从中了进士,负责起重要国事之后,就为国事辛苦奔波,有无愧国家民族之意。B.“身世浮
8、沉雨打萍”是个比喻句,是说四年来没有一天安定,像雨中的浮萍,是承接“辛苦”一句的意思说的。C.“惶恐滩头说惶恐”写的是在江西起兵奔赴浙江为解除临时国都杭州被困时的惊恐心情的,有为国担忧的意思在内。D.“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意思是:现在我已被元军扣留、囚禁,绝无生还之路,只有留下诗句,表达我对国家民族的赤胆忠心,在史册上留名了。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颔联先后从个人和国家两方面抒写遭遇,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象鲜明感情炽烈。B.颈联巧用地名抒写自己忧虑不安的心情,显得生动、真切。C.尾联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诗,表现出他的高尚节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使全诗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
9、曲千古不朽的壮歌。D.全诗将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表达了视死如归的决心和死得其所的意愿,反映了他崇高的以死报国的生死观。3.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B.颔联“风飘絮”“雨打萍”分别比喻国家形势危急和个人命运漂浮无根,其作用是形象地写出了从国事到自身的艰辛危苦。C.颈联中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D.尾联委婉地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4.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用了比喻,把破碎的山河比作风中的
10、柳絮,把浮沉的身世比作雨中的飘萍。B.这两句是对偶,“山河破碎”与“身世浮沉”相对,“风飘絮”和“雨打萍”相对。C.宋朝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D.这两句诗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艰难危亡的形势,自己深感孤苦无依而顿生哀怨。山坡羊潼关怀古考场练兵1.对本曲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如聚”,山峰走集于潼关之状;“如怒”,河流奔涌之状。潼关外临渭河,内有嵩山。首句极言潼关地势险要,已寓兵家必争之意。B.“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可作者眼前只剩下一片凄凉。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引发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D.作者通过怀古表现对民间疾苦的关怀与同情。立意精辟,主题深刻,气势雄浑,感情深沉。2.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前三句描绘潼关周围的景色及形势。“峰峦如聚”写众峰耸立;“波涛如怒”言黄河汹涌。B.“望西都,意踌躇”引发的感慨,既有对秦汉盛世的怀念,又有对王朝更迭的惋惜。C.曲末四句,精警遒劲,用极简洁的语言传达出了词人对历代受苦受难民众的深切同情。D.这首小曲借“怀古”讽今世,鞭笞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劳动人民的滔天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