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课件(23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之道》课件(23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pptx(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大学之道,礼记,大学简介,大学本出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在流传过程中,经董仲舒、郑玄、孔颖达和宋代理学家如程颐、程颢等大儒的推崇,礼记在儒家政教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大学简介,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并且它被列为“四书”之首。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简介,
2、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译文:大学这部书,是古代大学教学的法则。自从上天降生人类以来,就没有不赋予每一个人以仁、义、礼、智的本性的。然而人的禀赋气质存在差别,所以不能够全知道并保有天所给予人的全部本性。如果有聪明智慧并能把最初本性发挥到极致的人,出于人民中间,则天必命他为广大人民的君主、师长,使其治理和教育人民,以恢复人民最初的善良本性。,大学简介,“大学” 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
3、人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本文所选的是大学的开篇部分。,整体感知,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通全文。,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注释:明明德彰明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彰明。明德,美好的德行。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
4、不移。静心不妄动。安性情安和。虑思虑精详。得处事合宜。,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三纲领:内圣而外王,知行而至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彰明美德。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未尝有当息者。故
5、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三纲领:内圣而外王,知行而至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亲民】亲近爱抚民众。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大学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大学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亲民】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思考:明明德和亲民之间的关系,三纲领:内圣而外王,知行而至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三纲领的逻辑关联,大学之道,分成两部分,一为“成己”,是为成就自己的
6、意思。另一为“成物”,成就他人他物之意。明明德即是成己,理解明白自我升华的重要性,并确实做到提升自我。亲民即是成物,推广出去,推己及人,从身边的人开始,以至于全民。止于至善就是将前两者做到最好、最完美的境界并保持。,三纲领的另一种解读,故止至善之于明德、亲民也,犹之规矩之于方圆也,尺度之于长短也,权衡之于轻重也。故方圆而不止于规矩,爽其则矣;长短而不止于尺度,乖其剂矣;轻重而不 止于权衡,失其准矣;明明德、亲民而不止于至善,亡其本矣。故止于至善以亲民,而明其明德,是之谓大人之学。” 万阳明亲民堂记,止于至善的澄明心境,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而后有
7、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静】心不妄动。【安】性情安和。【虑】思虑精详。【得】处事合宜。,感受,思考,行动,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注释: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 己的国
8、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 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 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追本溯源,物有本末事有始终,格物致知,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
9、物莫不有理,惟于其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致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大学章句,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主要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诚意正心修身,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大学,之所以说修养
10、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难闻的气味,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容颜。这样才能说自己心安理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
11、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大学,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犯上作乱。其联系就是这样紧密,这就叫做:一句话就会坏事,一个人就能安定国家。尧舜用仁爱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仁爱;桀纣用凶暴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凶暴。统治者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会服从的。所以,品德高尚的,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
12、庭和家族。,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注释:壹是一概,一律。,译文: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为什么“修身”如此重要?,解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内修,外治,连结两方面的枢纽,成己,基础,成物,升华,小结,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八目”为主题。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大学之道:成己而达人,内圣而外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