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对我国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文化-对我国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探索.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6页 共16页 文档资源 内容提要: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积极培育核心竞争力,是我国报业集团参与全球博弈的战略选择。本文在对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进行界定以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对我国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打造进行了探索,以期对我国报业集团的经营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之间的竞争最重要的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较量,报业集团之间的竞争则取决于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较量。为了应对全球经济日趋激烈的挑战,国外
2、大型传媒集团正在纷纷整合力量,培育核心竞争力,营造集团的持续竞争优势。与国外传媒集团相比,我国不少报业集团尚处于起步阶段,尚缺乏明显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面对加入WTO后大举抢滩中国媒体市场的跨国传媒集团的挑战,当今,积极培育核心竞争力,乃是我国报业集团的战略选择。本文着重对我国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和培育进行了探讨。 一、 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界定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呢?“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这个概念最早是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的,他们研究的是多元化经营的一种模式,即所有进入的产业都有一个共同的圆心企业核心竞争力。
3、根据他们的界定,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他们还进一步认为,“企业是一个知识的集体,企业通过积累过程获得新知识使之融入企业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行为规范中,从而形成未来积累的主要力量,即核心竞争力。” 在国内,众多学者对“核心竞争力”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人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旨在为顾客提供更大、更多、更好的消费者剩余的企业核心能力的体系;有人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一系列能力的综合,它包括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独特营销等方面的能力,资源是能力发挥的基础,能力的差异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还有人认
4、为企业体制与制度才是最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具有永久的活力、决策的科学性、企业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其他竞争力只是在此平台上的延伸等等。 笔者认为,报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并非是集团内部人、财、物的简单累加,而是使自身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和获得竞争优势的知识和技能的结合,也即是目标报业集团在经营和发展中胜过竞争对手的核心能力和资源的有机总和。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通常应具备如下特征:(1)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报业集团在长期的实践中沿特定的技术轨道逐步积累起来的,是其个性化发展的产物,不易被竞争对手完全模仿、控制。否则,这种竞争力就很脆弱,难以给企业创造较大和持续竞争优势。(2)相对性。核心竞争力是相对竞
5、争伙伴或对手而言,某报业集团具有资源、能力和制度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可能是资源、能力和制度等要素中某单一体,也可能是这些要素的组合体。(3)价值可变性。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能够使自身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创造价值方面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给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4)延展性。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应具备一定的延展性,为集团一系列产品或服务提供支持,如SONY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微型化”能力,可以为家电、微处理器、微型电源、包装制造等多个领域提供技术支持。(5)动态调整性。随着报业集团新业务领域的拓展和时间的推移,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会在价值链活动的不同环节中产生、转移、消亡。 二、我国报业集团在打造核心竞争力
6、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报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影响报业集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果报业集团不具备这种能力或这种能力相对脆弱,那么在日趋激烈竞争的今天,终将处于劣势,发展、壮大也就更不必谈。当前,我国报业集团的市场导向为中国报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也促使报业资源不断集聚。随着传媒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报业集团逐渐已认识到培育和增强核心竞争力对自身发展壮大的重要意义。然而,在肯定成绩的同时,目前我国报业主体在打造和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上尚存的一些问题更值得重视。 首先,体制改革不完善的制约。改革开放,我国报业集团尽管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仍然要受到我国体制改革不完善这一因素的严重影响,这也
7、是我国传媒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和经常讨论的课题。我国报业集团尚处于转型时期,可能出现报业集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暂时“脱节”的现象。由此,报业集团应认识到这一转型期或许要经历较长的一段时间,从长远利益出发打造和培育自身的持续核心竞争力,这也是体制改革不完善、不彻底的必然要求。 其次,内容上“克隆跟风”问题严重,缺乏创新。就我国报纸现状而言,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确实存在着速度过快、报纸数量过多、甚至过滥的问题。同时,报纸与报纸之间的比较发现,报纸内容雷同现象严重,缺乏创新。具体表现在:(1)重复办报问题尚存。有些地区、部门明明没有必要办报纸,也要千方百计申请刊号,办张报纸。个别人甚至企图利用
8、办报达到营利谋私的目的,这样不仅造成人员、纸张的极大浪费,而且造成报业的混乱,使一些质量很差的报纸鱼目混珠,降低报业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威信,带来极坏的影响。(2)报纸栏目设置、报道方式也大同小异。(3)众多报纸受众定位基本相同,而且在办报思路上也趋于一致。如在广州地区,三大报业集团(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及其系列报之间,读者定位雷同,办报宗旨类似,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新闻资源的浪费。 再次,报业经营竞争手段缺乏创新,“跟风”现象严重。在当前改革、开放、搞活的大环境下,报业日趋繁荣,必然带来激烈的竞争。最先便是各家报纸之间的竞争,包括办报质量、内容、形式、版面方面的竞争,也包括经营管理、印刷
9、、发行方面的竞争,还有人才的竞争。就我国报业经营竞争手段而言,在营销模式上比较类似,而且形式较为单一,别人采取什么手段,自身进行效仿的“跟风”现象较为严重。如价格战便是我国许多报纸面世的常用手段。2001年5月28日京华时报买报纸搭饮料并将批发价格降为2角;2002年1月5日武汉晨报以“贺岁价”的名义仅卖1角。此处,笔者认为,报业集团应慎用价格竞争的营销手段。过渡依赖价格促销会造成“促销陷阱”的风险,即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降价促销成为行业内所有企业的优势策略。事实上从我国家电行业的价格战中可得到例证,它们往往是从促销开始,进而跌入了促销陷阱而不能自拔的。因此,从维护整个行业利润和规范报业市场
10、的角度来看,认识到经营手段的单一性和过渡促销的严重性,并在此基础上报业集团进行经营模式创新,对于降低促销风险、规范市场行为以及规避由此而产生的价格战有着重要意义。 三、报业集团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以上不利因素使得我国大部分实力雄厚的报业集团以及其他一些报业主体的核心竞争力并未从根本上得到形成与巩固,由此将极易受到国内外传媒集团的影响和冲击。从而报业集团在正值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应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多视角、多方位、多渠道打造和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是报业集团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人才是最宝贵的社会资源,是能动性最
11、强的生长力要素。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和培育关键就在于重视人才的培育和使用。江*同志早在1996年9月26日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新闻事业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于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新闻队伍”。报业集团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必须与人力资源的加强与巩固成正比,否则必将阻碍自身的发展与壮大。如在2000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受到的最大困扰便是感到人才的培养赶不上事业发展的需要,从而*了自身的迅速发展与壮大。 然而在我国目前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从经营管理角度来看,还不能完全有效地解决人才结构不适应产业化、集团化发展需要的矛盾。这些矛盾表现在:第一,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缺乏;第二,名记者、名编辑不多
12、;第三,人才流动难。由此,报业集团势必首先要加强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即实行一整套吸引人才的独特制度并对集团内部人力因素进行一系列的组织和激励活动,使集团的人力和物力保持最佳的结合,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以促使报业集团的不断发展。笔者认为,报业集团打造核心竞争力,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途径如下: 首先,灵活用人机制、大量引进经营管理人才。从近年的实践看,众多地方报业集团均不同程度地遭受经营管理人才稀缺地困扰,从而使得集团内部管理出现了“先天不良”的症状,这是导致许多报业经营管理溃败的重要因素。从而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如经济观察报创刊时就高薪挖来曾经有丰富销售经验的总经理、副总裁等经营人
13、才,其华东区发行经理原来是国内某著名家电集团小家电部华东大区经理。 其次,推行激励为主的管理模式,调动员工积极性。与管理史上相继出现过的以机器为本、技术为本、资本为本的“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不同,人力资本管理的主导方式应是激励,即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发挥人的内在潜力,其根本就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保证企业运营一直处于最佳。报业集团对员工实施管理的重要任务应是丰富现有的激励模式,实行激励体系的*化发展。重点应考虑:(1)薪酬激励,尽管薪酬不是最有效的激励,却是最重要的“保健”因素。(2)参与激励。笔者认为,“人人参与、人人管理”乃是任何企业得以持久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3)晋升激励。在
14、集团内部对员工最具吸引力的便是晋升机会,从而这种激励也同样必不可少。(4)竞争性激励。报业集团的激励也应采取竞争性激励,在集团内部形成有效竞争环境,促使集团内部人力资源合理流动。 再次,注重员工学习与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如哈尔滨日报集团每年投入100万元,作为在岗员工继续教育专项基金。除正常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外,集团中层以上的干部目前全部参加哈尔滨工程大学的MBA培训,并把是否持有结业证书作为干部聘任的一个附加条件 1。深圳报业集团提出了培养知识型的新闻团队的目标,出台了相关政策,逐步建立起培训机制。集团出资100万元,在北京大学建立了报业经营管理课题研究基金,出资10万元在人民大学建立“多
15、媒体实验室”,向产学研一体化的新闻基地发展 2。 (二)制度创新是打造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 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创新,而创新本是一个经济学术语。1912年,著名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并将其定义为“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这里着重围绕报业集团制度创新为中心进行阐述。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反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阻碍作用。同样,报业集团制度对集团生产力的发展也具有反作用。这种作用取决于报业集团制度是否符合报业集团发展的要求。如果报业
16、集团制度不能满足报业集团发展的需要,或者报业集团制度超越自身发展需要,都不利于报业集团的发展。从这个角度上说,制度创新是报业集团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 制度创新对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影响,具体体现在:(1)产权结构对报业集团治理结构和行为的影响;(2)报业集团产权关系的激励和约束作用;(3)报业集团治理结构的有效运转。这样制度创新大大提高了报业集团发掘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积极性,在经营创收、推进产业扩张方面的业绩也会有大幅度提高。从而,我国报业集团应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条件,进行制度创新,为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奠定基础,开辟出新型的报业集团化之路。如在领导体制上,羊城晚报1994
17、年首创“三驾马车”,即社长总揽全局、总编辑和总经理并驾齐驱的新型领导体制。在管理体制上,广州日报等报先后建立了量化管理、竞争上岗、目标责任制等一系列内部管理新体制。在发行体制上,羊城晚报和深圳商报则探索出一条自办发行与邮局发行相结合的发行体制。这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举措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集团的迅速成长。 (三)技术创新是提升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一个企业要形成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报业集团技术能力是蕴涵在集团的内部人员、设备和组织等要素中的所有知识的总和,它所反映的是集团的内在潜力。报业集团技术创新能力则是支持报业集团创新战略实现的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的耦合以及
18、由此决定的系统的整体功能。报业集团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持续创新技术,不断研制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通过生产和营销活动占领市场,提高集团的市场竞争能力,实现集团的持续发展。这一过程的实现,其直接的途径是提高集团的技术创新能力,而提高集团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是不断实现集团技术能力的积累和提升。因此,报业集团技术能力对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如下: 从上图可以看出,报业集团技术能力是较集团技术创新能力更深层次的能力,它反映了报业集团实现技术创新活动的潜在能力和实力;在技术能力向核心竞争力转化过程中,企业只有不断积累技术能力,才能提高其实现持续技术创新的内在实力;报业集团技术能力作为基础,
19、它自身并不能自然转化为技术创新能力,而必须不断激活和运用,通过技术创新活动激发出来;报业集团只有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开发出为市场所需要的、具有较高技术附加值的新产品,才会提高核心竞争力。 全球最大的娱乐传媒帝国迪斯尼成功的秘诀之一便是注重技术创新。1932年,其花与树已用黑白片摄制了一半,公司果然决定采用新技术彩色技术从头拍起,尽管费用之高可使公司濒于破产边缘,但却在所不惜。仅此一举,就使迪斯尼动画片比其他竞争对手们领先了10年。另外,其在立体电影、宽银幕技术、新闻洗印技术、摄影技术等方面也无不捷足先登,这就使得难怪在51项奥斯卡金奖中,以特技和技术创新而获的就有13项。 传媒大亨
20、默多克常引用科幻小说阿瑟A克拉克的预言:“在争取信息自由的斗争中,技术而不是政治是最终决定胜利的力量。”当他买下英国的世界新闻、太阳报、泰晤士报、星期泰晤士报之后,经过考察,首先进行的便是技术创新,这一系列让英国一些报纸死而复生的举措受到了英国报业的好评。报纸文章说:“默多克是英国报纸技术改革的英雄,是他以大无畏的精神,为英国的报纸技术创新开了一条先河。”因此,要培育我国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必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促进集团技术创新,才能使报业集团在国际竞争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90年代以来,广东几大报业集团都在技术创新上加大了投资力度,取得了技术上突破。例如,南方日报开发了集报业采编、印刷、出
21、版、电子出版、卫星传版、在线信息服务为一体的新闻综合业务处理系统,在新闻出版界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该项目在2000年获国家新闻出版署科技进步一等奖,大大增强了自身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一业为主、多元发展是培育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所谓一业为主,是指经营报业为主,即经营报纸的出版发行、报纸广告以及其它信息等。所谓多元经营是指根据报业产业的实力去经营报业以外的其它业务活动,因此来弥补报业经营的不足,常见的经营项目有:对外承揽印刷业务、开办照相馆和彩照扩印业务、投资开办宾馆、饭店、招待所、甚至开始涉足商业、房地产、汽车业等领域。多元化经营固然可以规避风险,但是也会分散报业集团的人力
22、、财力和物力,影响主营业务的发展。在国内外报业经营的实践中教训应该是深刻的。如20世纪60年代后期,日本的每日新闻为了增加自身的经济实力,曾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子公司一度超过100家,但由于摊子铺得过大,经营效率低下,出现巨额赤字,“多种经营”反而影响了“报业经营”。综观国内报业集团的多元化经营实践,更多的同样是教训,那么由此是不是不应该进行多元化经营呢? 显然不是,报业为主与多元发展实质上并不矛盾,报业为主与适当的多元化发展是培育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我国报业做大做强的最终途径。从国内外报业集团的经验与教训中发现,主营业务是否突出,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可以视为报业集团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
23、重要标志。笔者认为,多元经营固然必不可少,然而报业集团在打造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应正确处理报业为主与多元化经营的关系,报业为主可以积极地带动多元经营,多元经营反过来应做到促进自身的主业经营,有助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和培育。因此,报业集团应根据自身的实力及其外部条件,更成熟、更准确、更理性、更谨慎地对待多元化,选择和开发既有利于报业产业发展,又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行业,而并非是“别人搞多元化、我也搞,别人搞什么、我也搞什么”的盲目多元化,以最终形成“以报业带多元、以多元促报业”的互动格局,进一步培育和打造我国报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培育和打造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途径还有很多,如管理创新、企
24、业文化创新、灵活资本运营等等。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面对加入WTO后大举抢滩中国市场的跨国传媒集团的国际竞争,唯有利用多方优势、灵活运用市场化手段全面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是报业集团谋求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本战略,才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受益于经济全球化。 更多相关文档实力管理秘诀:老子的无为金庸的江湖 (2467字)企业如何增强凝聚力 (3773字)试论企业文化 (4685字)沟通管理 (2639字)关于中国电信企业发展的思考 (7508字)企业请先给员工一个忠诚的理由 (6770字)中国企业品牌管理启示录 (6962字)对学习型组织的冷静思考 (3933字)国有企业的出路 (210
25、1字)民企成长的“忧愁” (5011字) 本站资料来于互联网,我们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有信息存在侵权行请Email我们,我们会即时删除!收藏到书签里: Email:hxdoc 站长统计 a href=lw-1036127.html企业文化:从管理学走向经济学 (17072字) 本站资料来于互联网,我们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有信息存在侵权行请Email我们,我们会即时删除!收藏到书签里: Email:hxdoc 站长统计 谖说睦娑氛保敲挥姓庵址缦盏模诠俜降谋贾校梢苑中矶嗬嗨频陌讣?nbsp; 例如,西安的一家国企经理决定,凡是不购买企业股票的工人,一
26、律下岗。厂工会主席反对,结果他被解除了职务。33山东省济南市一家国有企业的工会主席,控告该厂厂长贪污、挥霍公款,并因此造成不能按时发放工人工资达数月之久。后来这位工会主席被企业管理层解除了职务。34秦皇岛市一家饭店,工会领导人(同时也是该饭店的副总经理)依照职权召开了一个职工代表会议讨论颇受争议的分房方案,由于他没有给总经理打招呼,他不仅因此失去了自己的职务,而且被终止了劳动合同。35 换句话说,上级工会还有可能凭借它们国家机构的地位选择性地介入一些劳动争议案件,企业工会很难为了工人的利益去纠正管理者的侵权行为,因为它们实际上是归企业管理者管辖的。所以,如果有企业工会为工人说话,那一定凭借个别
27、工会干部主持正义的决心和勇气。 有报导说,有的企业工会干部为了工人的利益,在政府部门和法院间四处奔走,顽强抗争达数年之久,受尽了磨难。36但是,这些人对不公正的反抗,说到底也只是一种个人性的反抗,而不是工会的组织行为。这些个人性反抗能否有效,几乎完全取决于上级机关是不是愿意出手相助。 毫无疑问,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侵权问题是有效果的,但基本上只是一种就事论事的“问题排除”手段,它不可能赋予工人一种权力,使他们能够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侵权现象。 事实上,把侵权行为纯粹看成法律问题,或者将其转化为法律问题,这种工会的斗争方法,回避了当前劳动制度的基本结构性问题,客观上起了防止工人的不满政治化和组织化的作
28、用。 工会与工人集体行动 在许多地方,因劳动争议不能及时解决,迫使许多工人走上街头。据官方估计(这种估计可能是保守的),1995年与工人有关的*示威波及到30多个城市,涉及的人数超过了100万。37据报导,1998年,卷入这种示威行为的工人人数上升到了360万。38当然,在中国国家法团主义制度框架下,工人的集体行动并不能反映工人进行有组织的斗争的能力。大多数的工人集体行动是自发的。在中国的劳资冲突中,由官方工会出面在工人中进行动员,仍然是件不可想象的事情。 然而,工人的集体行动经常使工会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处境。它们对工人的要求既不能故意装聋卖哑,也不能对工人的斗争方法表示公开的支持。值得注意的
29、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曾经试图呼吁恢复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力,想以此使工会能在集体行动中发挥合法作用。工人的罢工权是在1982年的宪法中被取消的,政府当时的理由是罢工会影响生产和稳定。391988年,当劳资冲突增加时,中华全国总工会草拟了一份题为关于工会工作改革的基本思路的文件,上交给了中央。该文件指出,即使没有合法性,罢工实际上也在经常发生,因此建议在新的工会法中,将罢工合法化,并希望这一建议能够列入下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程序。该文件还建议工会在这类行为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在职工群众的正当劝益受到严重侵犯,通过基层的民主渠道不能得到解决时,工会有权领导群众揭露、举发以至进行其他形式的合法斗,维
30、护职工的合法权益。40 “各种合法斗争形式”这句话据说就包含了“罢工”。这项建议后来上报给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毫不奇怪,它被否决了,理由是罢工合法化只能导致更多的罢工。结果,是1992年人大通过的经过40次修改的工会法没有规定罢工的权利。这不仅使工会让集体行动合法化的努力付诸东流,也使工会对工人自发性的集体行动的支持失去了法律基础。实际上,把集体行动消灭在萌芽状态,才是国家对工会的期望。在这种意义上,工人集体行动的出现本身实际上就是一个指示器,它说明工会既无法约束工人的行为,也没有能力在国家限定的框架内疏导工人的不满情绪。集体行动是工人表达自己诉求的最明确最强烈形式,但国家反感这种形式,在这种
31、情况下,工会就被夹在了中间。但是,工会首先必须服从的是国家的意志。因此,在工人采取集体行为时,工会的首要责任是“与企业行政部门一起通过协商满足工人提出的合理的、可以满足的要求,尽快平息事件,恢复生产”。41换句话说,工会的作用是缓和由工人抗议行动造成紧张形势,而不是站在举行抗议活动的工人一边为他们说话。 前全国总工会主席倪志福与一位中央领导的对话反映了这一倾向。那位中央领导问倪,“如果工人罢工时,你作党员站在什么位置上?”倪的回答是:“我站在党的立场上在群众中做工作。”42 因此,当出现街头抗议活动时,工会最终的目标就是说服工人从街头撤回。我进行的调查和其它一些报导都说明,在发生街头抗议活动时
32、,最早到达现场的经常是工会的领导,他们极力说服工人停止抗议活动,尽快离去。通常是政府要求他们这么做的。当工人不愿意离开时,工会常在地方政府和工人之间进行斡旋,把工人的要求传递给政府,再把政府的态度传达给工人。这样一个过程,把工会在中国国家法团主义制度中不明不白的地位表现的淋漓尽致。下边是我在1998年了解到一个案例。 1997年7月的一天,河南省某市一家工厂的一群愤怒的工人,去市政府进行抗议。造成这一事件的导火索,是该市的供电局停止了对该厂厂区内家属楼的电力供应,而停止供电的原因是这家工厂因经营困难拖欠电费达数月之久。在私下场合,这家工厂的工会领导人曾表示她支持工人的行动,并许诺说会替工人说话
33、。当这群工人来到政府所在地时,他们发现根本就没有人理采他们,因为政府没有派任何人来接待他们。这些工人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他们打电话给那位工会领导,要求她来现场为大家出出主意。但是,这位工会领导人拒绝了,她对工人们讲,在没有上级领导允许的情况下,她到现场是不合适的。43显然,这位工会领导不愿意让其他领导怀疑她在背后支持工人*。 同年11月,这家工厂的几百名工人又一次走上街头,这次促使他们走上街头的原因是厂里长期拖欠工资以及厂长的腐败行为。他们*了工厂附近的道路,造成了数小时的交通瘫痪。消息很快传到了市政府,市领导马上派了市政府秘书长、公安局长和主管该厂的主管局局长三人到现场了解情况。但是,他们
34、中没有一个人愿意与愤怒的工人直接对话,尽管工人强烈要求这么做。市领导让该厂的工会领导去说服工人停止行动。这位工会领导人回忆说: 我一到现场,工人就围了上来,他们要求我代表他们去与官方谈判。他们把我推到最前边,去与官方谈判。这就是为什么后来有人说我是工人*的幕后指挥。我是群众的代表,但是,我也是官方的代表,因为我必须把上级领导的意图传达给工人。 (访谈者:为什么市政府官员不亲自出来?他们的意图是什么?你当时对工人怎么说的?) 领导的意思是工人要先撤离,然后双方才能就工人提出的要求进行谈判。但是,工人的态度是,不出来对话,就不撤离。所以,我不得不在工人和政府之间跑来跑去我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一方面
35、,我必须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但是,另一方面,我也必须维护整个国家的利益。这两个“维护”,那一个也不能放弃。我怎么做到“两个维护”呢?就是做调解工作。44 如果说这位工会领导为工人做了点什么的话,那就是她向政府转告了工人的两个关键性的要求,第一,立即给工人发放生活费,第二,严肃处理腐败的厂长。同时,她也给上级领导传递了一个清楚的信息,如果不能对工人的要求给予一个明确的答复,就无法打破僵局。 另外,她也告诫工人们,不要采取过份激烈的行动,因为当时有些工人声称,如果在下午六点以前政府不能答复他们的要求,他们将到该市更重要的一条主干道上堵塞交通。她对工人们说,“如果你们堵了那条路,45你们就把事情搞得
36、更糟了,我敢打赌,那时候警察一定会以妨碍治安罪将你们行政拘留15天。”她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说,“这种警告完全是为了工人好”。46工人接受了她的劝告,但是,他们仍然拒绝离开马路撤到厂里去,在僵局持续了十个小时之后,市政府答应了工人的要求,工人们撤离了。 正如这个案例所说明的那样,工会必须在工人和国家之间进行调解的处境,使工会对自己的角色,对自己与工人、自己与国家的关系感到困惑。以下这段刊于中国劳工通讯的一位工会干部与访谈者在一次工人集体抗议事件之后的对话,很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47 访谈者:工会去做工人工作,是代表政府去做的吗? 工会干部:没有,怎么代表政府呢? 访谈者:是代表工人吗? 工会干部:
37、有些政策他们不理解,跟他们去解释。 访谈者:那还是代表政府说去说服工人啊。 工会干部:(工人)对一些政策不理解,我们就将一下。我们工会是要维护全国人民的利益,又要维职工的利益。 访谈者:在这两个利益发生冲突时维护哪一个呢? 工会干部:发生冲突时肯定要维护整体利益嘛。 访谈者:就不维护工人利益了? 工会干部:工人的利益要在服从整体的利益的前提下维护。 访谈者:现在这个工厂的工人的利益和整体利益发生了冲突,怎么办? 工会干部:没有冲突,(改制是)为了这个企业的发展,也是为了工人的利益。 访谈者:如果没有冲突的话,工人为什么堵马路? 工会干部:他们是不了理解嘛,我不是跟你解释了吗? 但另一方面,既然
38、化解矛盾是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工会可以尝试各种解决办法,这就使它们在处理集体行动时有一定的自主决定的余地。有的工会甚至企图碰撞官方设定的底线。1996年6月3日,位于辽宁省杨家杖子钼矿因经营困难被迫关闭。一千多名工人准备打着“我们要吃饭,我们要工作”的横幅*示威。有些工人建议堵塞这一个地区的一条主要公路。“饭碗都打破了,我们还怕啥?”有工人这么叫喊着。一场大规模的街头抗议活动一触即发。矿上的工会这时奉命出来平息这场危机。工会首先对工人的要求表示深切的同情,认为工人要饭吃的要求既合理也合法,只要工人们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他们想要*示威的要求也是正当的。工会主动代表工人向有关方面提出了*示威
39、的申请,同时,又劝说工人,在申请没有得到批准以前,不要采取任何行动。工会还提出建议说,工人应该派出自己的代表到中华全国总工会和有色金属总公司(该矿的上级主管部门)反映情况。48 工会所提出的处理危机的方法遭到了某些人批评。这些人说,“怎么工会还要线*呢?” 这不是同政府对着干吗?“”工会在发挥什么作用?“然而,矿上的工会得到了市工会的支持,为什么要这么做,市工会做了两点解释。第一,站在工人一边是获得工人信任的关键,只有获得了工人的信任才能说服工人,才能让他们在反映自己的问题时,愿意通过官方规定的渠道而不是采取其它手段。第二,在这个时候,工会如果不替工人说话,工人就会寻找其他的代理人,这样不仅会
40、对挑战官方工会的合法性,而且会改变事件的”性质“。因此,工会认为,为了平息工人的愤怒,确保其对工人的控制,它们对工人的支持是完全正确的。 然而,当市工会把它们的立场上报给市党委时,市党委拒绝了市工会提出的批准工人*示威的要求,认为批准*有可能激起工人更多的不满,甚至导致局势失控。它要求工会坚定地与党站在一起。另一方面,市党委同意市工会关于让工人派出四名代表(在矿上工会领导带领下)去中华全国总工会上访的建议。49这一让步,使市工会和矿上工会有机会去说服工人放弃举行*的想法。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和有色金属总公司的干预下,工人最后得到了一些经济补偿,这场危机也因此而结束。50 工会面对工人的集体行动时所
41、处的尴尬处境说明,国家不愿意让工人以有组织的方式对抗企业和政府,即使这种斗争仅仅是为了经济目的。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自发性的集体行动日益增多,它们大多采取了*示威、抗议、集体上访的形式,现在国家不得不承认这些是一个“正常社会”的现象。但是,如果这些斗争形式变得更加有组织性、变成一种工人表达自己利益的方式,国家是难以接受的。 工会和工人的独立组织要求 中国工会能在司法程序中代表工人,在面对工人集体行动时摇摆于工人与政府之间,但在反对工人建立独立组织这一点上,它们决不会偏离国家的强硬立场一步。改革之前,中国的国家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没有给民间组织留下任何空间。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自治性的团
42、体,这引起了对中国“公民社会”前景的学术争论。51但是,国家在组建独立工会这一问题上,还是坚持严令禁止的立场。中国共产党是依靠建立强大的组织夺取政权的,深知组织的力量,因而一直把独立的社会阶级组织的出现看成是对自己的一种威胁。 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城市为中心的政权时,产业工人实际上是最强大的社会阶级,中共通过中华全国总工会这一组织形式将这一力量纳入到了政治结构中来。按照中国的现行法律,独立于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工会组织是不允许存在的。而中华全国总工会不过是国家权力的一种延伸,建立它的目的是对产业工人进行控制,防止其它的工会组织出现。 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下属组织,一直在努力维护中国的国家法团主
43、义结构下的政治规则,通过压制任何组织独立工会的企图来维护自己唯一的合法性。以下这个案例颇能说明问题。521998年10月,北京通州区天元出租车公司的工人发起了一个组建自己的工会的行动。 这个公司原来由区*经营。在政府宣布禁止政府部门从事商业活动之后,*把这个公司转让给了区旅游局,但是继续从这个公司谋求收益。公司将这一负担转嫁给了下边司机,在他们上交正常的费用之外,强制他们再上交一部分费用。司机们认为这极不公平,等于是扒了他们“两层皮”。他们觉得公司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公司没有一个工会为他们说话。 于是他们要求成立一个工会,但公司没有理睬他们的要求,他们就推选了一个叫董昕的司机作为他们的代表,
44、向法院提交了一个诉讼,状告公司违背了工会法,剥夺了他们组织工会的权利。但是,区法院拒绝受理,其理由是:第一,尽管组织工会是工人的权利,但是,组织工会本身并不是雇主的义务。因此,公司没有对工人的要求做出回应,并没有构成侵权行为。第二,工会法虽然规定了工人的这一权利,但是它并没有规定法院保护工人这一权利的具体程序。 区工会也直截了当地拒绝了司机们提出的组织自己的工会的要求,并强调组织工会必须是至上而下,不能至下而上。其实,工会干部对董昕的意图多有猜疑,认为他可能是一个在司机中进行煽动的瓦文萨式的人物。区旅游局还准备解雇董昕。另一方面,为了把组织独立工会的事情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也是为了安抚司机们,
45、区工会决定在这家公司建立一个由它来任命其领导人的官方工会。董昕最后虽然保持住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但是,还是被排除在了他热心倡导成立的新工会的领导班子之外。 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影响不到的地方,如私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各级工会也尽力防止独立组织的出现。以农民工为例,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和不太友善的城市环境中,他们有团结、互助、交流、社会关系和自我保护的需求,因而希望建立自己的组织。2002年7月4日的南方周末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浙江瑞安市的农民工建立了一个协会,目的是“反映农民工意志,维护他们的利益”。7月10日,另一份报纸,南方都市报发表社论赞扬此举,并公开鼓励农民工建立自主组织。但就在第二天,广东省总
46、工会发了一个声明,指出这种自主组织违反工会法,并宣称任何在全国总工会架构之外的工会组织均为非法。省工会的反应并不意外,因为官方工会有很强烈的将独立工人组织与波兰团结工会类比的倾向。1995年的时候,深圳有一位来自湖南的打工妹建议在本地区成立一个跨企业的外地民工“打工者协会”。据说此消息传到全国总工会时,有官员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不是要搞团结工会吗?”53 尽管不合法,在一些外地民工聚集的地方,零零星星的独立组织已经出现了。他们的组织采取了各种各样的组织形式,如同乡会、兄弟会、联谊会、劳动者协会、工人福利会、员工俱乐部,等等。这些跨企业、跨行业、甚至跨地区的组织在形式和人员成份方面与工会不尽相同
47、,被中国学者称之为非正式组织54.它们的出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私营企业没有工会,由此造成了组织真空,“非正式组织”多少填补了这种真空,这类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工会应当扮演的角色。因为,这些外地民工建立这类组织的主要动机,就是想法维护自己的权益。55 这些独立组织分布零散但不断出现,毫无疑问,这种现象是促使中华全国总工会在私有和外资企业中组建工会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华全国总工会在1995年和1996年发了两个文件,要求在私有和外资企业中建立工会组织。在过去的几年中,这方面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华全国总工会甚至定了指标,发誓要在2000年之前在80的“新建企业”(非国有企业的统称)中建立工会组织。地方工会已经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指示,制定了一个至上而下的工会化战略,力图在这些新建企业中普遍建立起隶属于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工会组织。根据官方的资料,1999年以来,在某些经济发达地区,工会化已经在80-90的私有企业中贯彻落实。56在深圳这个中国私有和外资企业的重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