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ppt

上传人:陆** 文档编号:4403553 上传时间:2021-09-16 格式:PPT 页数:130 大小:4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0页
第二章--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ppt(1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概述,一、什么是犯罪心理结构(一)概念 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的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二)为什么要用“犯罪心理结构” 1.它表明犯罪心理的存在状态 2.它与心理科学的用词习惯吻合 3.它符合系统论的观点 4.它能教好地反映犯罪心理学的动态变化,二、研究犯罪心理结构的意义1.揭示犯罪心理学的特殊矛盾2.揭示犯罪人产生犯罪行为的内部机制3.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建立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开展对策研究,三、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机制1.犯罪人的人格倾向是犯罪心理结构赖以形成的心

2、理基础和出发点。 2.犯罪主体人格倾向只有被主体内外刺激的双重激活,方能获得自身发展的内外动力。,3.犯罪主体的人格倾向,以其自身的倾向性对主体内外因素起双向选择作用。4.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过程,就是犯罪者的人格倾向经过被主体内外刺激双重激活和对内外刺激的双向选择,使人格倾向中的诸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演化构成的个体心理活动的动态整合。,5.犯罪心理结构确立后,就会在结构的同化和顺应机制作用下,不断调整、改变原心理结构,确保其对解决主体所面临的问题和任务处于最佳的心理整合活动状态。6.一般说来,当犯罪人在犯罪心理结构的调节和支配下,实施犯罪行为后,行为的结果将会因正负反馈效应而使犯

3、罪心理结构发生多种方式变化。,四、犯罪心理结构与个性心理结构的关系犯罪心理结构是犯罪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个性心理结构中具有道德和法律的属性的多种消极心理因素和缺陷的总和。,(一)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 1.畸形的观念系统 2.强烈、畸变的需要 3.犯罪动机 4.不良的兴趣,五、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二)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 1.偏倾的自我意识 2.扭曲的道德意识 3.错误的法律意识,(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 1.特定的气质 2.消极的性格特征 3.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 4.不良的行为习惯,(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 1.消极、不良的心境 2.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五)犯罪人的

4、潜意识 1.动力结构中的潜意识 2.特征结构中的潜意识 3.心理状态中的潜意识,(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 1.一般模式 (1)故意犯罪心理结构 (2)稳固、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 (3)需要型的犯罪心理结构,六、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2.特殊模式(1)过失犯罪心理结构(2)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3)宣泄型的犯罪心理结构,1.潜在的形态当个体只具有某些不良心理因素,尚未形成特定的犯罪心理结构时,各因素之间处于混饨状态,缺乏明晰的指向性与稳定性。个体犯罪意向的产生标志着犯罪心理结构开始形成。,(二)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2.恶变的形态当外界条件达到一定的阈值时,个体心理发生突变,各种

5、不良心理因素之间,由潜在形态后期的半混沌半有序状态恶变为胶着、稳定的有序状态,形成一种合力结构。犯罪动机的产生是犯罪心理结构由潜在状态发展为恶变状态的标志。,3.衰落的形态当犯罪行为经过实施,其犯罪欲求得到满足而暂时不那么强烈时,或因犯罪行为受遏制而恐惧感增强时,与犯罪相适应的心理状态消失,行为人的常态心理因素从抑制状态中恢复。原来胶着、有序的犯罪心理结构开始衰落,变得混沌无序、松他涣散。,(一)犯罪心理结构的作用 1.结构的稳定程度影响犯罪行为的发生 2.结构的组合状况决定犯罪行为的性质 3.结构各因素的组合方式影响行为的发展变化,七、犯罪心理结构的作用与特性,(二)犯罪心理结构的特性 1.

6、驱动性与普遍性 2.整体性与层次性 3.开放性与动态性 4.隐秘性与客观性 5.稳定性与可变性,(一)犯罪心理结构的可测性 1.理论依据(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可知论。(2)犯罪心理有外部表现-可听其言,观其行,知其心。(3)现代心理与个性测量技术的发展-为检测犯罪心理结构提供了科学手段。,八、犯罪心理结构的实证与测量,2.实证依据经过实际测试,犯罪者存在着一些异于常人的心理因素、结构特点和个性倾向,显示出犯罪心理结构的大体轮廓。,对犯罪心理结构的测量可综合运用自然观察法与现场准实验法、谈话法与调查法、能力测验与个性测验法等。,(二)犯罪心理结构的测量,1.使用个性测验量表(1)明尼苏达多

7、相个性量表(2)卡特尔16项个性因素量表,(1)1928年伯吉斯编制的假释成败的预测量表(2)1950年格卢克夫妇编制的早期违法行为预测表(3)1994年上海市监狱编制的罪犯心理素质测定量表(4)1994年司法部监狱管理局编制的罪犯心理评估(COPA)系统,2.使用专门用于犯罪者的量表,第二节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人们对犯罪心理的研究,是从探讨犯罪原因开始的。由于人们的哲学观点不同、研究的角度不同,在看法上存在很大分歧,特别是在西方,形成了许多流派。对不同学说的比较、鉴别,有助于我们弄清犯罪心理产生的真正原因。,一、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一)纯生物性角度 1.苏格拉底 2.亚里士多德 3.拉法特

8、 4.龙勃罗梭,1.体型说(体格类型犯罪学派)(1)克瑞奇米尔肥胖型:不容易犯罪瘦长型:盗窃罪和诈骗罪斗士型:暴力犯罪和性犯罪障碍型:性犯罪,(一)现代生物学原因论,(2)谢尔顿内胚叶型(肥胖型):体态臃肿,冷漠中胚叶型(健壮型):活跃、好斗,最容易犯罪外胚叶型(瘦长型):聪明但不善于交际,(二)遗传说(犯罪遗传决定论) 1.从家庭史研究入手 2.双生子研究 3.染色体说 4.收养子女研究,(三)生物化学因素与犯罪人体摄取的化学物质和矿物质、血糖过高或过低、荷尔蒙激素、过敏反应和环境污染等生物化学因素与犯罪有关。如甲状腺亢进、肾上腺皮质素欠缺和荷尔蒙失调等,是形成犯罪心理的重要原因。,(四)神

9、经生理因素与与犯罪 1.小脑功能失调等会导致犯罪 2.脑电图异常会导致犯罪,(一)早期社会学派主要从社会因素方面来探讨犯罪原因。他们认为,不良的社会影响是形成犯罪动机,产生犯罪的根源。,二、社会学的犯罪原因论,1.李斯特的社会责任论德国刑法学家李斯特主张犯罪原因是人的特质原因和社会原因相结合的“二元论”,特别强调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诸如失业、贫困、酗酒、烟毒、娟妓、物价高昂等社会环境,都是造成犯罪的原因。,2.菲利的“三要素论”意大利犯罪学家菲利认为,犯罪是由于个人体质的、社会的和地理环境的三要素造成的,其中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贫困等对犯罪的影响最大。,1.文化冲突理论1938年美国学者赛

10、林在文化冲突与犯罪一书中提出,犯罪是文化冲突的结果。,(二)现代社会学派,第一:社会中每个群体,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规范,包括道德规范,行为规则等。社会群体是多元的,这也使得文化规范也是多元的。第二:任何个体指引自己行为的规则,都是他所处的社会群体的文化规范。每个人都有遵从自己所属群体规范的倾向,这样一来,当某人在俺这自己群体文化规范行事的时候就可能触犯其他群体的文化规范,引发冲突,其极端情况即是犯罪的产生。,文化冲突论有两个基本的假定,这种观点认为:在一个发达、富裕的以获得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作为成功标志的社会里,某些不可能通过传统方式获得成功的人,只能用非法和越轨的手段获得成功,从而导致犯罪。

11、,2.社会异常论,R.K.默顿认为,当个人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导致社会制度和道德规范削弱,从而产生各种异常行为。默顿认为,人的异常行为是社会结构失去平衡的产物。他把失调分为革新、守旧、颓废、反抗4类,认为一个人追求成功的目标,但当目标和手段之间出现失范时,就会采取异常行为为自己摆脱压力以获得成功。,3.亚文化群论这种理论认为,低文化群中的少年儿童,有他们自己信奉的、经常与中等阶级的传统准则相对抗的准则,这些准则成为具有违法行为和存在比较严重的犯罪行为的原因。,4.社会生态学理论犯罪的原因与一个城市的居民分布情况以及其他环境情况联系,认为一个城市的某一地区的犯罪率要比其他地区高。,5.标签理论

12、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理论。社会学家H.贝克尔对这一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基本观点:在人们变成异常行为者的过程中,社会给贴上异常行为者的标签是一个关键因素;当社会通过创造新的准则而把异常行为的标签加在初发性异常行为者身上后,这个人就可能成为复发性异常行为者。,这种学说认为,犯罪是由于精神机能的病态障碍,失去理智的控制所致。,三、精神病理学理论,1.病态人格说病态人格导致犯罪2.低能说低能导致犯罪3.中毒说(兴奋剂、麻醉剂、酒精等)所引起的各种精神障碍导致犯罪。,1.侵犯性说这种学说认为,侵犯性是人的一种本能,如果人能消除自己的侵犯性这个犯罪心理原动力,就不会犯罪。,四、心理本

13、能的原因论,2.利欲性说美国犯罪学家希利认为,正常的欲求并不构成犯罪心理,只有在正常欲求受到阻碍从而谋求不正当的补偿性满足时,其行为就成为犯罪行为。当谋求优越(名誉、地位、财产)而构成对他人的侵害时,也会成为犯罪。,3.性冲动说这种学说认为,性冲动不仅是性犯罪心理的惟一根源,而且还可能导致其他犯罪心理,如杀人、抢劫、欺诈、盗窃等犯罪心理。性冲动还可以作为犯罪手段。,4.权欲性说人具有追求优越的本能,即权利欲。当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形成自卑感。犯罪是为了弥补自卑而进行的补偿。,(一)塔尔德的模仿论法国社会学家、犯罪学家塔尔德(18431904)认为,社会即模仿,所有社会生活的重要行为与现象,均由模

14、仿而来,犯罪行为也不例外。,五、学习理论的原因论,1.距离法则人与人的距离越近,模仿性越强,接触密切的人相互模仿1.自上至下法则低劣者模仿优越者3.插入法则两种对立的东西同时流行,则其中一个将被另一个所取代,1890年他提出了三条模仿法则,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认为,犯罪行为并非遗传得来,而是由于与他人的交往及相互影响、学习而形成。一方面,学习犯罪的方法;另一方面,将动机、欲望、态度和理由引向特定的方向。当违反法律的想法战胜遵守法律的想法时,人就会犯罪。,(二)萨瑟兰不同接触论,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认为,人的“社会化”就是“朝向正确方向”的条件反射的形成,乃是学习社会规范的

15、结果,没有完成这个过程的人就容易犯罪。,(三)条件反射论,美国学者伯吉斯对萨瑟兰的理论提出修改意见,主张犯罪行为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而习得的,并且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强化。他们强调犯罪人的直接经验和其他罪犯的影响,强调犯罪行为决定于外部刺激环境。,美国学者班杜拉认为,攻击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习得的。最重要的学习机制是客观学习,受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一是家庭影响二是文化影响三是符号示范,(四)社会学习论,科尔伯格研究发现,大部分少年犯罪人的道德发展处在第一或第二阶段,而大部分非少年犯罪人的道德发展处在第三或第四阶段。,六、认知与道德发展原因论,认为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并不是由某一单一

16、因素决定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七、多元性的犯罪原因论,1.客观现实的不良因素是犯罪心理产生的根源2.犯罪人的生理素质是犯罪心理产生的自然前提3.犯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犯罪心理产生的直接原因,八、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犯罪心理实质的理论,(一)含义犯罪综合动因论认为犯罪之所以发生,是多种主体内外因素综合的互为作用的结果。(二)要点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动态性,九、犯罪综合动因论,1.主体因素(1)生理因素 年龄、性别 神经类型、异常生物学,(三)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因素,(2)心理因素 个性倾向性、性格结构缺陷 控制系统缺陷、个性异常,(3)行为因素 错误的活动、不良的行为方式及其结果 有害的

17、行为习惯、模仿和学习不良模式。,(1)社会环境因素 大社会环境因素: 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 精神环境、法制环境。 小社会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 居住环境、人际交往、职业条件。,2.主体外因素,(2)自然环境因素 地域、季节 时间、自然灾害(3)情景因素 侵害对象、现场其他人 现场条件和气氛、机遇,1.犯罪行为人因素犯罪心理结构已形成、身体条件具备、具有作案知识和技能、作案方式和时机已定、作案工具。,(三)影响犯罪行为发生因素,2.犯罪行为情景因素侵害对象的存在、有害的现场条件和气氛、不存在第三者的威胁。,第三节 犯罪心理机制,一、犯罪心理机制的概念国外学者早已使用过这

18、一概念或论述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过程和规律。,在心理学界,一般地是将产生心理或行为的生理化学变化过程及其运行规律统称为机制。,二、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过程和机制 1.强烈需求与满足方式的选择 2.品德缺陷与抑制力的缺失 3.萌发犯罪意向 4.形成犯罪动机和确定犯罪目的 5.犯罪决意,三、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的概念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是犯罪心理特别是犯罪动因引起犯罪行为的工作方式与心理过程的总称。,1.犯罪心理的内外化机制概念从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则是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内外化过程不能截然分开,它们

19、是互相渗透、相互作用的。,(一)内外化机制,(1)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这是以对外界消极因素的学习和模仿作为外端,在具有倾向性和选择性的反映活动中形成不健全人格,经由不良行为的尝试使此种行为习惯和态度渐趋定型化、进而萌生犯罪意向。犯意的萌发是犯罪心理形成的标志,也是内外化机制的结合。,(2)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这是以主体具有犯罪心理作为内因,在刺激和情境的诱发下,产生犯罪动机。确定犯罪目的进入犯罪决意阶段。在个人境遇和犯罪机遇的条件下,进行犯罪预备,着手实施犯罪行为。,(3)内外化机制的关系内外化机制既可作阶段性划分,又不能截然分开。内化中有外化外化中有内化。在犯罪心理内化过程中,其消极言语和不良行

20、为对他人产生坏影响,也是种外化。在犯罪心理外化为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必定产生犯冲罪体验,从而强化犯罪心理,这又是一种内化。,(4)内外化机制的运行 两种机制都以外部刺激和内部需要为动因,以不健全人格和犯罪意向作中介以特定情境和机遇作为条件,其间,经历了若干心理环节和反馈作用,形成相对稳固的犯罪心理,引爆犯罪行为。,2.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 (1)认识的选择和加工机制(2)模范学习机制(3)角色扮演机制(4)自我强化机制,3.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1)预谋发动机制(2)情境互动机制(3)挫折攻击机制,外在不良情景因素刺激变量(S),主体不良因素中介因素(O),违法行为因素行为变量(R),输入,选择,输

21、出,反馈,(二)刺激反应与反馈机制,1.基本变量的相关以及形成犯罪心理的过程,(1)刺激-反应(SR)法则 指刺激是构成行为反应的一种原因。在这里,刺激主要指可以引发个体反应的一切情境或事件。反应是对作用于有机体的刺激的问答。(2)个体-反应(0R)法则 是指个休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及其变化(0)是构成行为变化(R)的内在原因。在这里,有机体的内部状况是指有机体自身的特征,包括种属特征与个体特征、生理特征与心理特征。(3)前后-反应(BR)法则 指两种行为之间(自身前一种行为对后一种行为,他人行为对本人行为的影响)存在着因果关系,某一行为变化引起另一种行为的变化。,2.刺激反应与反馈机制的三种形

22、态,1.质量度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2.主体犯罪前社会化的缺陷 (1)不完全的社会化 (2)错误的社会化,(三)量变质变机制,3.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机制由模仿到认知选择;有主观认同到角色华扮演;有错误的自我评价和行为反馈到犯罪意向的萌发,从而完成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所谓防御机制是指人在无意识中,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持和恢复心理平衡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防御机制可分为:攻击反应;退却反应;妥协反应三大类常见的引起犯罪行为的防御机制有:合理化作用;投射作用;认同作用;反向作用,(四)防御机制,犯罪心理是个体在主观因素的基础上,接受了不良刺激的影响,并通过不良行为实践的尝试而逐渐

23、形成的。不同犯罪人犯罪心理的形成有不同形式,但一般来说,可以归纳为两种模式,即常见模式和特殊模式。,四、犯罪行为发生的模式,(一)常见模式 1.渐变模式(1)概念:犯罪心理形成的渐变模式是指犯罪心理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由好变坏的逐渐变化的过程。(2)分类:犯罪心理形成的渐变模式是犯罪心理形成较为常见的模式,它又包括两种类型,即原发型和继发型。,原发型渐变模式:是指个体从少年时起就形成了不健全的人格,逐渐演变以致发展成为犯罪心理。继发型渐变模式:个体早年并无劣迹,已经能正常地参与社会生活,有的甚至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生活的某个阶段开始,经不住不良刺激的诱惑,动摇了自己的心理防线,从思想观念、生

24、活作风的蜕变开始,逐渐腐化堕落而走上犯罪道路。这种人初犯年龄一般较晚,但有较理智的思想基础。,2.突变模式(1)概念:犯罪心理形成的突变模式是指个体犯罪心理因一些特定的刺激、环境而突发性地产生、形成,缺乏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2)特点:突发性;无预谋性;情境性;情绪性。,(3)分类:一是由人际关系冲突而引起-例如,因恶语伤人而发生口角进而升级为暴力行为,因婚恋挫折而产生报复犯罪等等。二是由特定环境的气氛而引起。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会使一些是非观念和自制力差的当事人情绪失控,由此可引发犯罪行为。三是由情境的诱惑而引起:一定的情境激发了行为人某种内在的不良需要,潜在的不良心理品质使其为满足这种需要而产

25、生犯罪动机。四是由回避危险而引起。行为人在突然遇到危险情况时,因认知发生困难,出于自我保护需要而出现举止失措行为。,(二)特殊模式 1.习惯型 2.朦胧型 3.变态型,(一)本质相异论1.概念较为古老的一种看法是,犯罪人在生理上、心型上同守法公民相比较,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人。2.分类一是生理上的异质论。以龙勃罗梭为代表的犯罪人类学派。二是心理上的异质论。,五、国外关于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的主要理论,(二)犯罪倾向论正常人与犯罪者都存在着侵害他人利益以满足自己欲望的犯罪心理倾向。两种人之间、只有倾向程度的不同,并不存在生上理或心理上本质的区别。在情境诱惑下,“好人” 也会犯罪。,(三)欲求不满论弗

26、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和犯罪观。认为人天生而具有犯罪倾向表现于两个方面,即攻击与破坏的倾向和强大的性本能作用。以上两种本能相互融合,特别是当“本我”实现“快乐”原则受到挫折时,使会产生挫折攻击行为。,(四)刺激反应论把犯罪行为看做是对刺激的应答。就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来说,财物刺激、被害人刺激、性刺激、共同犯罪者的行为特征刺激、实施犯罪时的反馈刺激等,都与犯罪行为的实施及动机转换,有着密切关系。,(五)心理冲突论目标不能达到形成心理冲突的状态,如长期没有得到缓解,必引起紧张和焦虑的情绪障碍进而导致心理疾病。在心理严重不平衡的压力之下,迫使个体在各种不同的心理冲突中,作出目标和行为方式的选择。若最终选择

27、了犯罪的目标和行为方式便会成为犯罪者。,(六)动机作用论犯罪动机是犯罪行为产生的直接动力源泉,在犯罪行为的发生中,起到决定性的推动作用。,(七)防卫机制论它是在缓和失败带来的痛苦,减少认知的不协调,平复心理上的创伤时,为度过心理危机、安抚自我而欺骗自己、歪曲现实。为维持心理平衡而自动地、无意识地起作用的一种心理机能。,(八)犯罪副文化论强调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对应的副文化因素是促成犯罪的动因和机制。,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一、以犯罪动机为核心的发展变化(一)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 1.犯罪动机发展变化的表现(1)从动机到行为的发展变化,萌发阶段犯罪动机还处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前意识层,具有模糊性

28、和初始性。过渡阶段犯罪动机已上升到意识层,能够被主体所意识,形成清楚、明晰的犯罪动机。,犯罪动机的形成过程,定型阶段犯罪人似乎进入“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犯罪预备状态,伺机犯罪。消失阶段一般情况下,通过犯罪行为的实施,犯罪目的已经达到,犯罪动机因抵达归宿点而消失。,(2)犯罪动机的多极化趋势(3)动机变化带动其他心理因素变化(4)动机变化最终影响人格状况的发展变化,2.犯罪动机发展变化的形式(1)动机的实现(2)动机的派生(3)动机的转移(4)动机的重合,3.犯罪动机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冲突(1)双趋冲突 良知冲突 角色冲突 利益冲突(2)双避冲突 实施犯罪时的双避冲突 作案后的双避冲突,(3)趋

29、避冲突“鸡肋”(4)多重趋避冲突 想铤而走险,既受到巨大利益驱动,自认为不会暴露,又疑神疑鬼、求神问卜、以保平安。,(二)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阶段,1.从情景与主题的相互关系上划分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阶段(1)被动型(2)主动型2.从主体与社会的关系上划分(1)因社会化缺陷而犯罪的类型(2)因反社会台独而犯罪的类型,3.以主体是否形成犯罪动力定型划分(1)偶发型(2)习惯型4.以犯罪活动在主体生活中的地位来划分(1)业余型(2)职业型,(一)主体外因素 1.惩罚的积极效应 2.教育与综合治理 3.情景变化 4.犯罪机遇和现场条件的变化,二、影响犯罪动机和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因素,5.犯罪目标的变化6

30、.被害人的态度7.共同犯罪人的影响8.惩罚的负效应,(二)主体因素 1.良知与罪责感的萌发 2.需要的转换、满足与代偿 3.条件限制 4.需要 5.情绪,6.意志7.犯罪经验8.犯罪习惯9.犯罪模仿10.犯罪准备11.生理状况,三、犯罪心理的深度变化(一)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 1.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的机制(1)外界不良诱因是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条件(2)社会强化作用(3)违法犯罪时产生的愉快体验(4)犯罪动机外化为行为是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结果,2.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1)犯罪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2)非法欲望更为强烈(3)具有一定的犯罪经验(4)犯罪活动向多方向性发展(5)反社会心理的形成和巩固

31、(6)犯罪观念进一步确立(7)形成犯罪人格,3.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阶段(1)定型化阶段 经过反复的犯罪实践,犯罪心理不断得到强化,犯罪活动已不再是偶尔进行的情境性活动,而是相对稳定、自觉的行为,成为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个阶段,犯罪人的犯罪意识、犯罪方向明确,犯罪行为定型化。,(2)个性化阶段 该阶段,不仅犯罪心理各要素继续得到强化,而且各种消极心理因素支配犯罪行为更为协调,阻碍犯罪的心理冲突越来越少,犯罪心理逐渐成为其个性心理的主导方面,形成鲜明的犯罪人格。其表现为顽固的反社会意识,畸形的需要结构,犯罪行为的习惯性、连续性、狡诈性、残忍性等。,(3)职业化阶段 这一阶段的犯罪行为已经

32、职业化,犯罪人已经将犯罪收入作为生活的主要来源,犯罪成为其生活的基本内容和生活意义。多数犯罪人成为犯罪组织的正式成员,组织犯罪集团,专门从事职业化的犯罪活动。,1.概念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是指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后,由于受到内外因素的刺激和影响,由显著的变动状态转为相对的静止状态,或有较强活动变为较弱活动的渐进过程。结果可能是暂时性抑制,也可能是心理结构的瓦解和消除。,(二)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2.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机制 (1)要有内部的心理矛盾和功能的分化(2)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3)要有系统的动因(4)要遵循转化的规律,3.犯罪心理结构弱化的层次和类型(1)暂时型(2)假象型(3)渐进型(4)反

33、复型(5)醒悟型(6)停止型,(一)犯罪人在不同犯罪阶段中的心理状态 1.犯罪人犯罪前的心理状态(1)自我辩解 合理化、比拟、投射、补偿(2)犯罪决意形成状态(3)等待犯罪时机时的焦虑状态,四、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心理状态的发展变化,2.犯罪人犯罪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紧张 惊慌 恐惧 亢奋 激烈的心理冲突 情绪变化明显 心理控制能力减弱,3.犯罪人犯罪后的心理状态 (1)情绪表现 恐慌 满足 麻木 罪恶感,(2)异常行为 试探 反常行为,1.犯罪嫌疑人在侦查过程中的心理 (1)犯罪人在作案前后的反侦察心理 精心设计作案时间 破坏和伪造犯罪现场 改变个体形象特征 处理赃证 伪装积极 谎供,(二)犯罪

34、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心理,(2)被缉捕的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反应 自首 潜逃 对抗,(3)被跟踪、守候的犯罪嫌疑人的心理 多疑 试探 急于摆脱盯梢的心理 侥幸,拘传心理监视居住心理取保候审的心理拘留逮捕心理悔恨,(4)被采取不通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反应,2.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的心理(1)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常见的心理状态 畏罪 侥幸 戒备 抵触 悲观,(2)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试探摸底 对抗相持 动摇反复 供述罪行,3.被告人在审判过程中的心理(1)开庭时 羞耻 紧张 忏悔 矛盾 共犯的心理反应,(2)法庭辩论过程 侥幸心理 抗拒 狡辩 对公诉词的心理反应 对律师辩护的心理反应 对证人陈述的心理反应,(3)判决后 情绪稳定 抵触 悔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