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自考劳动经济学大纲.docx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022513 上传时间:2022-09-20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7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自考劳动经济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苏州自考劳动经济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州自考劳动经济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自考劳动经济学大纲.docx(5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54页 共54页高纲1241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03323劳动经济学苏州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是专门研究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学科。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劳动经济问题的重要性、复杂性显得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当前许多最迫切的社会问题都集中表现在社会经济的劳动方面,如最低工资问题、通货膨胀对人们收入的影响问题、就业与失业问题等;劳动力市场“买”“卖”关系的特殊性,如劳动力与劳动者的不可分离性、

2、劳动力供给决策概念的复杂性、劳动力需求的“派生”性;制度因素,如工会、歧视以及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都将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产生影响。一直以来,对于研究劳动经济学的必要性始终存在着两种认识上的误区:其一,受计划经济时期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把劳动者当作商品来研究,违背了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原则;其二,认为我国的劳动力普遍存在供大于求,根本算不上是什么稀缺资源,所以没有必要专门研究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问题。基于上述认识,使得相对于其他经济学科的分支,我国劳动经济学的发展相对滞后,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来说是极不相称的。因此,改革计划经济

3、体系下形成的一整套传统劳动理论,吸收和消化西方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劳动经济理论,从经济学的视角科学地研究、解释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中遇到的复杂多变的劳动问题,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一些过去争论激烈的问题逐渐有了定论,一些成熟的观点和认识已被广为接受,劳动经济学科又有了新的发展。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经济学,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将经济分析与制度分析有机结合,以经济分析为主,体现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科应有的特点与深度;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体系、结构安排上有选择的借鉴西方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同时融入宏观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经

4、济学的有关内容,在数据和资料的引用上、经济运行过程的实证分析上力求反映中国特色;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运用系统的、历史的方法,把劳动经济问题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全过程之中。劳动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劳动的供求理论、工资生成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以及歧视理论等;同时它又是一门极有应用价值的实用学科,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决策、企业经营管理以及政府经济社会政策的制定等密切相关。劳动经济学是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保障等学科的主要经济学基础,并从应用经济学的角度有力地支持这些专业的进一步发展。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的和要求是:使自学者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

5、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分析工具,作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个人决策和管理决策;更好地参与劳动力市场并洞悉劳动力市场动态和有关政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自学考生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为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入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自考通过后更有成效的工作打好基础。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劳动经济学学分为8学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包括本大纲所规定的从第一章到第十二章的全部内容。II、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第一章 劳动力需求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企业要进行物质生产或为消费者提供各种服务,必须有生产要素的投入,劳动要素是其中最重

6、要的要素之一。本章在把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抽象掉的前提下,探讨劳动力需求的个方面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员了解与劳动力需求相关的基本概念;理解劳动力需求的含义;理解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其短期和长期劳动力需求决策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影响社会劳动力需求的主要因素以及技术进步、政府政策等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了解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二、 课 程 内 容第一节 劳动力与劳动力需求(一) 劳动力的含义劳动力的概念:劳动力是一个人身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关键点: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是人在劳动中运

7、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与劳动力相关的概念:劳动、人口、劳动适龄人口、劳动力资源。(二) 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概念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与劳动力需求密切相关的三个问题是:劳动力需求的派生性、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三) 劳动力需求的分类劳动力的企业需求、行业需求和市场需求。长期劳动力需求与短期劳动力需求。(四) 关于劳动力需求的假设生产技术的假设、组织目标的假设、市场环境的假设、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五) 劳动力需求表、需求曲线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呈负相关。第二节 企业劳动力需求行为经济

8、学在分析企业的行为时经常以企业把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做出各种决策为基础。(一) 利润最大化原理的应用利润公式: =R-C=QP-(Lw+Kr)(二) 生产函数X = f (L ,K)在短期中,技术不变、资本固定,为了增加产量X,必须增大劳动投入量L。(三) 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其他要素不变时,劳动投入增加引起产量变化的三阶段:边际产量递增、总产量增加阶段;边际产量递减、总产量继续增加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阶段。(四) 收入与成本总收入与边际收入,总成本与边际成本。(五) 单个企业的产量决定达到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时的产量X*,可以获得最大的利润。(六)

9、 单个企业劳动力需求量的决定企业获得最大利润时的劳动需求量L*,一般由边际收入和边际成本的焦点决定。(七) 边际收入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下的边际收入:边际收入=产品的边际生产力产品价格卖方垄断产品市场上的边际收入:边际收入=产品的边际生产力产品的原价格-供给量价格降低的部分(八) 边际成本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的边际成本:边际成本等于工资。买方垄断劳动力市场的边际成本:边际成本=工资+劳动者数量工资上升部分(九) 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单个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为产品边际生产力曲线。(十) 整个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函数整个市场的劳动力需求量等于市场中所有企业的劳动力需求量的总和

10、。第三节 资本积累与长期劳动力需求(一) 资本的变化与总成本的变化长期成本曲线,等产量曲线与边际替代率。劳动和资本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个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品之比。(二) 成本最小化与劳动力需求等成本曲线,企业的均衡劳动力需求。(三) 工资的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替代效应与规模效应。第四节 劳动力需求弹性(一) 概念及类型劳动力需求弹性的五种状态:需求弹性等于零、需求弹性小于1、需求弹性等于1、需求弹性大于1、需求弹性无穷大。(二) 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的含义:当工资变化1%时,衡量劳动力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的工具。数学表达式: E=L%/W%(三) 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决定要素希克

11、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四大法则。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决定因素:要素间的可替代性、产品的需求弹性、其他生产要素供给弹性、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四) 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EA,B=(DA/DA)/( WB/WB)或:EB,A=(DB/DB)/( WA/WA)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为正值,表示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上升引起另一类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则这两类劳动力为总替代;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为负值,表示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上升引起另一类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则这两类劳动力为总互补。第五节 技术进步与劳动力需求技术进步的主要类型:希克斯技术进步、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

12、影响。第六节 短期劳动力需求与长期劳动力需求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的弹性比短期需求曲线的弹性大。第七节 政府的特殊政策与劳动力需求(一) 对特殊社会群体采取特殊就业促进政策的经济效果政府以促进女性劳动者就业为目标的政策对性别雇用比例、企业总成本及产品需求的影响。(二) 对特定劳动者发放工资补贴的经济效果政府对特定劳动者的工资补贴对企业劳动力成本、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其他劳动者的影响。工资补贴的替代效应与规模效应。附录: 非利润最大化企业和公共部门的劳动力需求(一) 非营利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潜在利润为正值的非营利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在市场工资率相同的情况下,非营利企业比利润最大化企业使用更多的劳动力;非营

13、利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比利润最大化企业的更平坦。潜在利润为负值的非营利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企业目标是追求亏损最小,雇佣原则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是一致的。(二) 适度增长目标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市场经济体制下股份制企业的劳动力需求,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三) 公共部门的劳动力需求政治体制对劳动力需求决策目标的影响:服务最大化目标、财政收入最大化目标。三、 考核知识点(一) 劳动力需求的概念(二) 企业劳动力需求行为(三) 劳动力需求弹性(四)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五)政府特殊政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四、 考 核 要 求(一) 劳动力需求的概念1.识记:(1) 劳动力需求的涵义。(2)

14、 劳动力需求的分类。(3) 劳动力需求的假设。2.领会:劳动力与劳动、人口、劳动适龄人口、劳动力资源等之间的关系。(二) 企业劳动力需求行为1.识记:(1)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2) 劳动力的边际产量、边际收入和边际成本。(3) 单个企业劳动力需求量的决定。(4) 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劳动力需求。2.领会:(1) 卖方垄断的产品市场的边际收入与劳动力需求。(2)买方垄断的劳动力市场的边际成本与劳动力需求。(三) 劳动力需求弹性1.识记:(1) 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2) 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3)劳动力需求弹性的五种类型。(4) 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决定因素。2.领会:

15、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的取值与不同类型产品间的相互关系。(四)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1.识记:希克斯技术进步、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的涵义。2.领会:技术进步在各种各样的经济变量中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影响。(五) 政府特殊政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应用:(1) 对特殊社会群体采取特殊就业促进政策的经济效果。(2) 对特定劳动者发放工资补贴的经济效果。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是劳动经济学的两个最重要的部分。劳动力供给这一概念以及围绕这一概念所展开的分析历来是劳动经济学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劳动力供给及相关概念,了解劳动

16、力供给曲线的由来以及家庭劳动力的供给决策及其应用。二、 课 程 内 容第一节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一) 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概念劳动力供给的含义。劳动力供给决策的要点:个体决策、主体意愿、时间要素。(二) 劳动力供给假设劳动力供给主体的目标假设、市场环境假设、劳动力质量的假设。第二节 人口与劳动力供给(一) 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力劳动力人口与人口总量之间的关系。与劳动力有关的统计分类与处理的国别比较。日本、美国、中国的劳动就业状况。(二) 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测度及其作用。劳动力参与率的时间序列变化。(三) 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主要因素有:教育制度与教

17、育供给规模、工资政策与工资关系、工资水平、个人非劳动收入、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社会保障制度、宏观经济状况以及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四) 经济周期与劳动力参与率假说经济周期的概念。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附加性劳动力效应和悲观性劳动力效应。第三节 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供给曲线劳动力供给函数、劳动力供给表、劳动力供给曲线。(一) 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弹性的概念。数学表达式: ES=S%/W%劳动力供给弹性的分类:供给无弹性、供给无限弹性、单位供给弹性、供给富有弹性、供给缺乏弹性。(二)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与劳动力供给的变动劳动力供给量的概念,劳动力供给

18、的概念。劳动力供给量变动与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区别。第四节 最佳劳动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分析劳动力供给的基本出发点是效用最大化。(一) 效用理论效用的概念。效用函数。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概念,总效用曲线与边际效用曲线。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二) 时间的效用劳动(收入)的效用。余暇的效用。(三) 收入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收入约束线,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余暇的机会成本。无差异曲线的主要特征:在同一平面上存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值且凸向原点的曲线、主体的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也不同。主体均衡:约束条件下的最大效用。约束条件的变化与最佳时间结构的

19、调整:纯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四)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与家庭劳动力供给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及其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的劳动力供给第五节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形成。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与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联系与区别。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对研究失业对策的意义。第六节 不同时期的劳动力分配影响人们就业行为的因素:雇佣条件、实际利息率、对未来工资的预测、经济景气的变化等。经济景气的变化对劳动力供给的两种效应:就业愿望丧失效应,附加劳动者效应。 第七节 劳动力流量表(一) 劳动力的变化劳动力的流动是分析劳动力变化状况的重要指标。(二)流量与存量(三)劳动力流量表(四)使用流量表做政策分析(五)

20、转移率(六)劳动力流动的实际状态三、 考核知识点(一)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二) 劳动力参与率及其影响因素(三) 劳动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四)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形成(五) 劳动力供给弹性(六)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七) 不同时期的劳动力分配四、 考 核 要 求(一)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1.识记:(1) 劳动力供给的概念。(2) 劳动力供给假设:主体的目标假设、市场环境假设、劳动力质量的假设。2.领会:(1) 劳动经济学所研究的劳动力。(2) 劳动力供给量与劳动力供给的区别与联系。(3) 影响个人劳动力供给的因素。(二) 劳动力参与率及其影响因素1.识记:(1) 劳动力参与率的涵义。(2) 劳动

21、力参与率的影响因素。2.领会:(1) 宏观经济状况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2) 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3.应用:(1) 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2) 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三) 劳动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1.识记:(1) 效用、边际效用的涵义。(2) 收入约束线及其变化。(3) 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4) 主体均衡(劳动时间选择)(5) 纯收入效应。(6) 替代效应。(7) 家庭的无差异曲线。2.领会:(1)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2)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3) 家庭的劳动力供给决策。(四)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形成1.识记:(1) 劳动力供给

22、函数。(2) 劳动力供给表。(3) 劳动力供给曲线的涵义。2.领会:(1) 劳动供给时间的选择与个人劳动供给曲线。(2) 对个人劳动供给曲线形状的理解。(五) 劳动力供给弹性1.识记:(1) 劳动力供给弹性的涵义。(2) 劳动力供给弹性的数学表达。(3) 劳动力供给弹性的五种类型。(六)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1.识记:(1)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涵义。(2) 市场劳动供给曲线的形成。2.领会:劳动供给曲线形状与治理失业的政策之间的关系。3.应用:(1)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对研究失业对策的意义。(2) 宏观经济状况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七) 不同时期的劳动力分配1.识记:就业愿望丧失效应,附加劳动

23、者效应。2.领会:影响人们就业行为的因素:雇佣条件、实际利息率、对未来工资的预测、经济景气的变化等。第三章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割与内部劳动力市场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是劳动力市场中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两个方面。本章主要讨论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的形式和其内在规律。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劳动力市场中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发展趋势,掌握劳动力供求之间的均衡与非均衡的内在关系,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以及内部劳动力市场在调节劳动力供求方面的作用和运行机理。二、 课 程 内 容第一节 均衡的基本含义(一) 古典经济学描述的均衡均衡的概念。古典意义上的经济均衡: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静

24、态均衡分析与动态均衡分析。(二) 现代经济学描述的均衡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均衡。凯恩斯失业均衡,失业均衡悖论。非均衡概念和非均衡理论。(三) 劳动力供求关系类型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供大于求、供不应求、供求均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一) 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均衡状态、均衡工资率与均衡就业量。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非均衡(不稳定)状态。(二) 劳动力供求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劳动力供求双方同时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三) 个别企业工资失衡的调整工资过高,工资过低。(四) 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动态均

25、衡的基本假设。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三种模型: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稳定型蛛网”;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发散型蛛网”;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封闭型蛛网”。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一) 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任何偏离均衡点的状态均导致效率的损失。(二) 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基本假设。劳动力地区、行业间的流动将有助于消除工资差别。(三) 充分就业充分就业的含义。第四节 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一) 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状态瓦尔拉斯需求与有效需求的概念,瓦尔拉斯供给与有效供给的概念。瓦尔拉斯非均衡产生的主要原因:工资率刚性、劳动力需求的派生性、

26、劳动力供给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信息不完全、过度选择、制度和政策因素等。(二) 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的概念。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产生的原因。(三) 劳动力短缺与劳动力过剩劳动力短缺的含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短缺的原因。劳动力短缺的经济后果。劳动力短缺的累积效应与溢散效应。劳动力过剩的含义和原因。隐性失业与显性失业。引起隐性失业的原因。(四) UV分析UV分析的含义。失业、职业空位与供求平衡的关系。UV分析概念图。第五节 劳动力市场分割(一) 早期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主要劳动力市场,次要劳动力市场。(二) 20世纪80年代的理论(三) 近代的理论解释第六节 内部劳动力市场(一)

27、 企业组织与雇用活动雇用活动依各自的组织结构特征受到一定的制约。(二)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及构成要素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概念。组织结构。组织原理。(三) 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原因(四)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原因。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规则。雇用调整。三、 考核知识点(一) 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类型(二)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涵义(三) 劳动力供求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四) 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三种模型(五) 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状态及产生的主要原因(六)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七) 内部劳动力市场四、 考 核 要 求(一) 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类型识记:

28、供大于求、供不应求、供求均衡。(二) 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及劳动力供求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1.识记:(1)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涵义。(2) 均衡工资率。(3) 均衡就业量。(4) 充分就业。2.领会:(1) 劳动力供给曲线的移动。(2) 劳动力需求曲线的移动。(3) 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打破。(3)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三) 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1.识记:(1) 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涵义。(2)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基本假设。(3) 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三种模型。2.领会: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 (四) 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状态及产生的主要原因1.识记:(1) 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的

29、涵义。(2) 信息不足。(3) 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4) 劳动力短缺有与劳动力过剩。(5) 显性失业与隐性失业。2.领会:(1) 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的原因。 (2) 隐性失业的表现及原因。3.应用:对充分就业的理解,我国目前的就业失业状况及治理。(五)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1.识记:代表性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2.应用:分析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状况。(六) 内部劳动力市场1.识记:(1)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涵义。(2) 雇用调整。2.领会:(1) 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原因。(2) 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关系。(3)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规则。(4)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运行。3.应用:内部劳动力市场

30、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区别与联系。第四章 劳动时间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企业为了完成生产而决定的劳动投入量,并不是指雇用了多少劳动者,即不是指以人员为单位的劳动量,而是指劳动者人数乘以劳动时间,也就是以“人员*时间”为单位的劳动服务量。本章的讨论以劳动时间为主,并涉及劳动强度的概念。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员能从劳动投入量的完整实际状态出发,更准确地把握劳动经济现象。二、 课 程 内 容第一节 劳动投入量的计量尺度(一) 劳动时间的计量劳动时间的概念。工日与工时的概念。劳动时间利用指标:出勤率、出勤时间利用率、制度劳动时间利用率、加班加点比重、平均加班加点长度。(二) 劳动时间的特征与功能劳动时间的特征

31、:法律规定的工作时间、劳动者履行劳动义务和用人单位计发劳动报酬的时间、实际劳动时间与从事有关活动所花费时间的总和。劳动时间的功能:计量功能、指示功能、保证个人及社会维持和发展的功能、人际交往功能。第二节 从劳动供给者的立场看劳动时间(一) 劳动时间的选择劳动时间受工资率、人们对收入和余暇偏好等因素的影响,供给者选择自己效用最大为最佳劳动时间。(二) 劳动者的准固定成本和劳动时间的最低供给。准固定成本对劳动时间的影响。劳动者的准固定成本和劳动时间的最低供给。第三节 从企业的立场看劳动时间(一) 规范性的说明在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在生产函数的约束下,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决定劳

32、动投入量。企业会特别关注劳动者人数和劳动时间的决定。(二) 集体作业的影响集体作业的概念。整体工作效率。集体作业条件下的生产函数。(三) 劳动时间和工作效率工作效率的变化。平均效率与边际效率。平均效率最大的劳动时间和利润最大化的劳动时间。(四) 准固定成本加入准固定成本后的生产函数。第四节 制度劳动时间、不规则劳动时间与有效劳动时间供给(一) 制度劳动时间制度劳动时间的概念。制度劳动时间下的就业选择。(二) 超时工作超时工作的概念。超时工作条件下的劳动供给时间。(三) 兼职工作兼职工作的概念。兼职者的劳动供给时间。(四) 倒班与非全日制工作倒班工作制。非全日制工作。非全日制工作的主要特征。(五

33、) 有效劳动时间供给及其影响因素有效劳动时间的概念。影响有效劳动时间供给的因素:劳动力生理方面,道德风险方面。道德风险的概念及解决方法。第五节 经济状况对劳动时间的影响调整成本,弹性劳动时间制度。第六节 劳动时间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经济的影响(一) 劳动时间的变化趋势劳动时间与生产力发展、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劳动时间与工作量。劳动时间与工作效率。(二) 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的各个要素得到充分利用。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产品增多。有利于节约能源。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三) 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造成影响的重要因素劳动时间与劳动

34、者人数之间的替代性应考虑劳动效率的变化。劳动时间缩短对工资率的影响。缩短劳动时间对消费需求的影响。缩短劳动时间对企业投资活动的影响进而对市场利率、进出口贸易、物价水平等产生的影响。第七节 劳动时间的国际比较法定劳动时间。集体合同劳动时间。实际劳动时间。(一) 美国的劳动时间工作制的变迁。公平劳动标准法实施后,劳动时间的特点。(二) 德国的劳动时间关于劳动时间的立法。劳动时间变化的特点。(三) 日本的劳动时间日本劳动时间的特点。(四) 中国的劳动时间建国以来我国工作制的变迁。劳动时间的行业特点。三、 考核知识点(一) 劳动时间的计量(二) 准固定成本(三) 劳动时间与工作效率(四) 有效劳动时间

35、供给及其影响因素(五) 缩短劳动时间可能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四、 考 核 要 求(一) 劳动时间的计量1.识记:(1) 劳动时间的概念。(2) 劳动时间与劳动者人数、劳动投入量之间的关系。(3) 工日和工时的概念。(4) 劳动时间的利用指标。2.领会:(1) 劳动时间在现实中的应用。(2) 劳动时间的特征。(二) 准固定成本1.识记:(1) 准固定成本的概念。(2) 劳动者的准固定成本和劳动时间最低供给决策。(3) 企业的准固定成本包含的内容。2.领会:(1) 准固定成本对劳动者工作时间的影响。(2) 准固定成本对企业生产函数的影响。(三) 劳动时间与工作效率1.识记:(1) 边际效率的概念。(2

36、) 平均效率的概念。(3) 集体作业。2.领会:(1) 劳动时间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2) 劳动时间的选择。(四) 有效劳动时间供给及其影响因素1.识记:(1) 有效劳动时间的概念。(2) 道德风险的涵义。2.领会:(1) 有效劳动时间供给的影响因素。(2) 道德风险在实践中的应用。(3) 劳动时间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五) 缩短劳动时间可能对经济产生的影响1.领会:(1) 劳动时间变化呈现出的规律。(2) 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2.应用:当前条件下,弹性工作制的可行性分析。第五章 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决策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在人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市场生产率(工资)和家庭生

37、产率是呈动态变化的,因而,劳动力的市场供给也是不同的。一般说来,成年人早期与中、晚期相比,学习时间较多,劳动时间较少。在老年阶段,虽然退休的年龄有差别,但人总是要退休的。在中年阶段,大多数男性从事全日制工作,而许多职业妇女在抚养孩子的一段时间常常要中断工作。本章正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人生各阶段与就业相关的选择决策。要求学员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不同生命周期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并能正确判断政策与制度的变迁会给这些决策带来怎样的影响。二、 课 程 内 容第一节 生命周期的变化(一) 生命周期生命周期的概念。(二) 生命周期的国别比较日本人的生命周期。中国人的生命周期。第二节 就业与就学的决策(一) 入学

38、率与就业年龄的变化趋势日本和美国不同年龄组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和大学入学率的变化。(二) 对大学入学率变化趋势的经济学考察。把大学教育看作人力资本投资或把大学教育看作消费。第三节 结婚生育决策(一) 结婚与生育年龄的变化中国育龄妇女结婚与生育年龄的变化。中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的变化状况。(二) 家庭生产函数家庭经济行为。可供选择的家庭经济生产方法。对时间概念的重新划分。家庭生产函数、效用函数,最佳市场性劳动时间、家务劳动时间、余暇时间及消费结构的导出。(三) 婚姻的经济性决策婚姻的经济意义:产生分工收益和规模经济、发挥比较优势。风险与婚姻。(四) 养育子女的经济性决策人口数量的决定。养育子女的经济

39、分析。第四节 就业与转换工作决策(一) 期望总工资收入人们选择就业单位要考虑的因素。期望工资总额的概念。转换工作决策的影响因素。学历与女性劳动力参与率之间的关系。(二) 信息的影响信息对劳动力供求双方的作用。信息收集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求职的边际费用、期望边际收入曲线。最低供给价格对求职活动的影响。最低供给价格的决定因素。求职活动对工资差的影响。信息不完整对工作转换与参加工作决策的影响。第五节 退休决策(一) 高龄就业状态的国别比较高龄劳动力参与率的国别比较。(二) 退休年龄的决定因素退休年龄的决定因素:养老金的影响、再就业机会多寡的影响、健康状况的影响、个人偏好的影响。实际退休年龄的决

40、定机制无差异曲线与约束线、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退休制度。三、 考核知识点(一) 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二) 就学与就业决策(三) 结婚、育儿决策(四) 就业与转换工作决策(五) 退休决策四、 考 核 要 求(一) 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1.识记:(1) 生命周期的概念。(2) 市场生产率与家庭生产率。(3) 劳动时间与生命周期。2.领会:家庭生产率、市场生产率随生命周期的变化及其对劳动参与决策的影响。(二) 就学与就业决策应用:对大学入学率变化趋势的经济学考察(把大学教育看作人力资本投资或看作消费)。(三) 结婚、育儿决策应用:养育子女的经济学分析。(四) 就业与转换工作决策1

41、.识记:(1) 期望总工资收入。(2) 信息收集成本。(3) 求职的边际费用、期望边际收入曲线。2.领会:(1) 信息对劳动力供求双方的作用。 (2) 最低供给价格对求职活动的影响。(3) 最低供给价格的决定因素。3.应用:信息不完整对工作转换与参加工作决策的影响。(五) 退休决策1.识记:实际退休年龄的决定机制。2.领会:退休决策的决定因素。第六章 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工资是经济生活中最具挑战性、十分复杂的现象。因此,工资问题成为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中的重要部分。经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是社会主义工资生成理论的主要来源,同时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生成理论,如:

42、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均衡价格工资理论、谈判工资理论和分享工资理论等,对我们也有借鉴意义。通过本章学习,希望学员了解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并能将其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去。二、 课程内容第一节 工资形式与工资职能(一) 工资的概念广义工资,狭义的工资。薪水,薪酬,报酬。(二) 工资形式基本工资,工资率,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计时工资的概念、计算、特征及应用范围。计件工资的概念、计算、特征及应用范围。福利的基本特征、支付方式。实物支付方式普遍存在的原因,延期支付所具有的优势。利润分享制度的形式。(三) 工资职能工资职能:补偿职能、激励职能、调节职能、效益职能。工资的两重性:一方面是投入、是活劳动;另

43、一方面是收入、是劳动报酬、是生活必需品。(四)工资形式的选择工资形式选择的原则,具体工资形式。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生成理论(一) 古典经济学派的工资生成理论威廉配第的最低生活维持费工资理论;亚当斯密的工资理论;大卫李嘉图的工资理论;约翰穆勒的工资基金理论。(二) 现代西方经济学工资理论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工资取决于劳动边际生产力;均衡价格工资理论:工资的决定是生产要素需求与供给两种力量作用的结果;集体谈判工资理论:工资的决定取决于劳资双方在工资谈判中交涉力量的抗衡结果;人力资本理论主要研究人力资本的内容及形成,人力资本投资的收入效应;其他有关工资生成理论:购买力工资理论、分享经济理论、工

44、资刚性与效率工资理论。效率工资理论的几点启示:保持适度的失业率是必要的;市场上出现了真正的待业者;为工资刚性提供了另一种解释。第三节 按要素分配的工资生成理论(一) 按要素分配理论的基本要点按要素分配的基本内容。按要素分配理论的四个要点:投入什么要素,取得什么报酬;投入多少,取得多少报酬;实现各项要素的合理报酬主要通过各要素市场进行;各项要素投入之间的报酬关系由各项要素投入所创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份额确定。(二) 按要素分配的方式劳动分红制度的概念和意义。劳动分红的特点及分配比例与额度的确定。劳动分红的分配方法:按统一的个人工资百分比支付;按累进的个人工资百分比支付;按不同工作的劳动分红系数支付

45、;点数分配法;由主管领导对下属员工评定个人红利所得。年薪制的概念和基本要点。年薪制的主要形式:基薪加风险收入;年薪加年终奖金;高额风险抵押。股票类薪酬制:借贷购股、期权分配。劳动股权计划的含义及基本做法。劳动股权制的社会经济效用。(三)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理论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理论阐述:板块论、过渡论、融合论。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具体形式:五要素比例分配论、劳动分红论、广义结合论。实现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应解决的若干问题:完善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为每个劳动者提供公平参与竞争的机会;扭转全社会的收入分配观念,保护非劳动收入;修改和调整包括宪法在内的中国现行法律体系中与按要素分配

46、原则、资本保全原则、公平竞争原则等市场经济基本规则不相符的内容;鼓励各类企业在资本保全的前提下,实行各种形式的收益共享分配办法。第四节 中国工资改革展望(一) 中国工资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国有企业的工资制度改革,公共部门的工资制度改革,非国有部门的工资形成制度。(二) 建立市场化的工资形成于增长机制三、 考核知识点(一) 工资形式与工资职能(二) 现代西方经济学工资理论(三) 按要素分配工资生成理论(四)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理论(五) 中国工资改革展望四、 考 核 要 求(一) 工资形式与工资职能1.识记:(1)基本工资。(2)货币工资与实物工资。(3)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4)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5)实物支付与延期支付。2.领会:(1)把握工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合同协议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