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生态经济建设管理与财务知识分析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生态经济建设管理与财务知识分析规划.docx(1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扬州经济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最终稿)编制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日期:二OO六年七月目录1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现状分析11.1自然条件11.1.1地理位置11.1.2地形地貌11.1.3气候特征21.1.4水文特征21.1.5自然资源31.2 社会经济发展41.2.1 社会发展概况41.2.2 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构成51.2.3经济基础51.3生态环境61.3.1空气质量61.3.2水环境质量61.3.3声环境质量81.3.4固体废物92.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意义和有利条件102.1优势和有利条件102.1.1政策优势102.1.2区位优势102.1.3空间优势112.1
2、.4产业优势112.2 制约因素122.2.1区域竞争激烈,核心优势没有得到体现122.2.2企业规模小,产业分散,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122.2.3资源使用效率低,浪费严重132.2.4处于南水北调上游,限制产业发展132.3重要意义133. 总体设计163.1总体思路163.1.1 定位163.1.2 建设总体框架193.1.3产业方案213.1.4 污染控制方案223.1.5 基础设施建设233.1.6 政策保障系统233.2 总体目标和具体指标243.2.1规划期限与分期243.2.2规划目标与具体指标243.2.3规划目标的可达性分析263.3规划范围和依据303.3.1规划范围303
3、.3.2规划依据343.4规划基本原则353.4.1资源高效利用原则353.4.2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原则353.4.3 “3R”原则363.4.4 “四个结合”原则374行业生态工业发展规划404.1纺织服装行业404.1.1现状分析404.1.2发展目标和具体指标434.1.3生态工业系统设计444.2皮革加工行业464.2.1现状分析464.2.2发展目标和具体指标(近期、中期)474.2.3清洁生产措施484.3集装箱制造行业494.3.1现状分析494.3.2发展目标和具体指标514.3.3生态工业设计524.4热电能源行业524.4.1现状分析524.4.2发展目标和具体指标534.4
4、.3清洁生产措施554.4.4生态工业设计564.5电子加工行业584.5.1现状分析584.5.2发展目标和具体指标594.5.3生态工业系统设计614.6现代物流业624.6.1现状分析624.6.2发展目标和思路634.6.3发展措施644.7 造纸行业654.7.1发展潜力和制约因素654.7.2 发展目标和指标664.7.3 清洁生产措施675主要污染物控制方案745.1水污染控制和水资源循环利用方案745.1.1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745.1.2发展目标和指标775.1.3控制方案785.2大气污染物治理方案825.2.1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825.2.2发展目标和指标835.2.
5、3控制方案845.3固废循环控制方案855.3.1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855.3.2发展目标和指标875.3.3控制方案876重大项目及其投资与效益分析906.1入园条件906.2重点支撑项目916.3资金筹措渠道926.4重点项目介绍936.2效益分析956.2.1经济效益956.2.2生态环境效益956.2.3社会效益967发展生态工业园区的保障体系977.1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保障体系977.1.1成立驻区环保局977.1.2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977.1.3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987.2经济政策987.2.1改善投资环境987.2.2积极落实国家优惠政策997
6、.2.3增加融资渠道1007.3政策保障1017.3.1与现行环境管理制度相结合1027.3.2加强执法力度1027.4环境管理工具1027.4.1废物生命周期管理体系1027.4.2清洁生产审核104IV1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现状分析1.1自然条件1.1.1地理位置扬州市位于江苏省中部,江淮平原南端,长江下游北岸,东靠京杭运河,北靠邵伯湖,地理位置为东经11926,北纬3224。宁通高等级公路、淮江高速公路交叉贯穿扬州,距离沪宁调整公路30km。扬州经济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以目前港口工业园的行政区划为基础:西起古运河,东至京杭运河以东夹江,南临长江,北界邗江河,总面积23km2。具体位置见
7、图1-1。扬州经济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图1-1 扬州经济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位置图1.1.2地形地貌扬州市地貌属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地势较为平坦开阔,大致为西北高、东南低。蜀岗一线以南为长江的河漫滩地,标高510m。扬州市境内分布的地层属第四纪地层。市区内多为瓦砾土层,少部分地区有淤泥。基岩深度南浅北深。在河漫滩地区为5664m,在一级阶地约为75m,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具有地形平坦开阔,地基稳定的优点。扬州市在大地构造上属于地台和地层的过渡带扬子准地台中部。扬州市附近断裂构造发育。在地震的划分上属于扬州铜陵地震中段,地震烈度为七级。1.1.3气候特征扬州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主要特点是:受季风环流
8、影响较大,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风,以东北风和西北风居多;夏季多为从海洋吹来的湿热的东南到东风,以东南风居多;春季多东南风;秋季多东北风。年平均气温15,无霜期平均222天。平均日照2176.7小时,年平均气压1015.8百帕,年平均相对湿度78%。年平均降水量1030mm。常年梅雨期约23天,一般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平均梅雨量231mm。干旱、雨涝、低温、阴雨、台风、冰雹新等灾害间有出现,并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1.1.4水文特征扬州市位于江淮两大水系的交汇处,长江通过古运河、京杭运河与淮河水系的邵伯湖、高邮湖等水体相通。规划的生态工业园区范围内主要水体为长江、邗江河
9、、古运河、京杭运河。n 长江扬州段园区紧邻长江北岸,长江扬州段南岸为镇江市。该江段距长江入海口约300km,多年平均径流量约8910亿m3,最大年径流量为13590亿m3(1954年),最小径流量为6760亿m3(1978年)。历年最大流量为92600m3/s,最小流量为4620 m3/s,平均流量28700 m3/s。长江径流量的年内分配情况为:79月为一年中最大季节,三个月的径流量约占年径流量的40;12月2月是最小季节,三个月的径流量约占年径流量的10。扬州江段受潮汐的影响较明显,落潮历时长,涨潮历时短,有回流。长江扬州段江岸弯曲,主流摆动,滩涂发育。瓜洲镇附近上游有世业洲,瓜洲镇对面为
10、征润州,六圩下游有江心洲。河道宽窄不一,从1.5km到4.0km。六圩口附近江面宽约4.0km。京杭运河与长江交汇处为凹岸带,北岸为深槽,水深流急,近岸带水文情势复杂。京杭运河入江口(六圩口)上游约10km为瓜洲镇,古运河在此入江。六圩口上游约1km为扬州港。六圩口下游约30km处的三江营,为南水北调的取水口,江水经江都三江营抽水站进入京杭运河,供给苏北以至山东等。洪水期江都抽水站用于排泄里下河地区的洪水。n 京杭运河扬州段及主要船闸京杭运河上游与邵伯湖相通,流经扬州市东郊,通过施桥船闸与长江相连。从湾头扬州闸至入江口长约15.5km,其中湾头至施桥船闸段长约9km,施桥船闸至入江口长约6.5
11、km,河面宽约185m,河底高程约0.5m。n 古运河及主要水利工程工业园区西以古运河为界。古运河北经位于湾头附近的扬州闸与京杭运河相通,流经老城区东、南两侧,然后向西南经瓜洲闸入长江。从扬州闸至瓜洲闸长约27.7km。市区河道蜿蜒曲折,河面宽50m左右,水深2.02.4m。扬州闸和瓜洲闸分别控制古运河上下游水位,以保证航运和上游蓄水灌溉。除航运和灌溉外,古运河还具有提供工业辅助用水和排泄市区雨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多项功能。扬州市区地下水分为四个含水层:潜水含水层、浅层(潜水承压)含水层、深层(承压)含水层和基岩裂隙水。浅层含水层为上更新统(Q3)冲积层,岩性上段灰色粉矿,厚度一般为30m
12、,下段为灰、灰黄色细砂、中砂、粗砂,局部含砾,松散饱水,顶板埋深40m,厚度1520m。在上段和下段之间夹有一层厚约512m左右分布稳定的亚砂土或亚粘土,隔水性不强。1.1.5自然资源扬州市地处长江下游、江淮平原,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1) 土地资源:扬州市域地势较平坦,一般高程在2.44.5m之间,全部为长江新淤,土质肥活,均为圩田,土壤为淤泥中的江淤土、黄夹沙漏沙土等,水利、土质好,利于农业耕作和开发。2) 水资源:年均降水量为1030mm,市域水系发达,有长江、京杭运河、古运河等河流,还有高邮湖、邵伯湖等湖泊。长江过境客水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910亿m3,是扬州工农业生产重要的自然资源
13、。3) 生物资源:根据扬州市沿江开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调查资料,沿江区域内有藻类165种、浮游动物共91种、底栖动物共有75种、水生高等植物有81种。乔木主要有柳、杨、槐、榆、桑、楝、枫、枫杨、水杉、构树、枸骨等。人工栽培经济作物有水稻、麦、蚕豌豆、玉米、大豆、薯类、油菜、茶叶、棉花、甘蔗及瓜果、蔬菜等。4) 渔业资源:长江扬州段气候条件优越,一年中适宜鱼类生长的时间有八个多月,为各种鱼类资源的生长繁殖创造了相当优越的环境条件。此外,扬州段长江水受潮汐作用明显,水体交换量大,溶解氧丰富,并带来众多的有机物和饵料资源,吸引了鱼类索饵、洄游。长江共有鱼类270余种,扬州段108余种,占总数46%。
14、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白鳍豚、中华鲟、江豚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胭脂鱼等。1.2 社会经济发展1.2.1 社会发展概况扬州市是一座具有近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历史上隋唐、明清曾两度繁华,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改革开放以来,扬州市经济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近年来随着扩大投入、调整结构所形成的积极效应得到释放,全市国民经济继续沿着“十五”以来逐年提升的增长轨道平稳运行。社会事业发展较快,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已初步实现小康目标。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22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6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518亿元,增长17.3%;第三产业增加值
15、318亿元,增长14.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389元,突破2万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25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356.234.5。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17亿元,增长26%。一般预算收入49.5亿元,增长26.2%。针对宏观调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扬州市坚持以改善运行环境、培植发展后劲为重点,努力求得速度与效益、规模与结构、经济与环境的统筹协调发展,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保持了稳步提高态势。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近年来逐步上升的基础上继续提高,2005年达到12.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扬州市实施经江苏省批准的扬州市沿江开发详细规划,沿江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64
16、.8亿元。沿江高等级公路京杭大运河以西段建成通车,以东段开工建设。扬州港3万吨多用途码头建成并投入使用,江都港区1号码头正式对外开放。热电、供水、污水处理、防洪排涝及海关直通点等项目开工建设,部分已建成。5个省级开发区和一批园区产业集聚初具规模。扬州开发区以项目为抓手加速发展,川奇光电、中集专用车和汽车零部件等项目先后投产。沿江农业综合开发区成为全省示范区。全年沿江地区协议注册外资、注册外资实际到帐、外资企业税收分别占全市总额的90%、90.1%和75.9%。1.2.2 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构成根据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年2020年),扬州市的城市布局为“一城一港”,即主城区和沿江港口工业
17、新区。主城区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重点发展第三产业、教育产业,强化中心城市服务功能、集散功能和信息系统功能。沿江港口工业新区将建成长江枢纽港口,是扬州市产业发展重要区域,重点以发展传统工业为主。扬州经济开发区所在的沿江港口工业新区总体布局为“一个中心,三个组团”的组团式用地布局结构。一个中心:即以古运河、邗江河、京杭大运河围合的三角地为主要用地,形成集工业仓储、港口及公共设施配套为一体的中心工业区。三个组团:瓜洲镇、运西八里、施桥镇为外围三个组团,主要提供生活配套和安排就业人口。中心工业区与三个组团之间为生态绿地,以保证分区良好的生态空间分布和生态环境。作为综合性的城市分区,沿江港口工业
18、新区产业发展的空间较大。考虑到整个扬州市的产业布局和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港口分区产业发展重点是一些相对污染较重、能耗较高、占地较大、耗水量大、运输量大的二、三类工业。 1.2.3经济基础扬州经济开发区作为扬州市工业体系的主要实施区域,在扬州市社会经济发展和沿江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扬州经济开发区位于扬州市主城区南侧,1992年6月建立,规划面积16.52km2,93年10月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02年初,区划调整后,原邗江县的八里、六圩两个乡镇由开发区代管,实际行政管辖范围已达72.2km2。至2005年底,扬州经济开发区注册企业2027家,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达到了328亿,建成区面积20
19、km2。在招商引资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大量外资进入开发区投资。2002年-2005年,开发区协议注册外资19.1亿美元,是过去10年(1992-2001)的5倍,2005年达到6.6亿美元,是2004年的2倍。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开发区进行了大投入,2002年-2004年三年里开发区基础设施投入23亿元,开发面积达到10km2,并建成了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包括道路、污水、自来水、水利、热电联供和港口建设等等,奠定了开发区发展的大格局。在产业发展方面,围绕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化纤纺织、家电等行业集聚了一批项目,如创利皮革、华芮纺织、环保热电、阿波罗、力联等。项目产出连年增长,开发区的财政收入每年
20、也呈大幅度上升趋势。1.3生态环境扬州经济开发区位于扬州市内南部,毗邻扬州市区,环境质量与扬州市区没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本报告中使用扬州市环境质量报告书中提供的扬州市环境质量现状数据。通过扬州市环境质量现状来反映扬州经济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的环境质量现状情况。1.3.1空气质量2005年扬州市区空气环境质量良好,空气环境质量良好率达86.85%,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悬浮颗粒(PM10)。2005年扬州市区空气环境中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为0.042mg/m3,二氧化氮年日均值0.024mg/m3,PM10年日均值0.097mg/m3,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2005年扬州市区降水pH均值4.64
21、,降水pH值分布范围3.898.14,酸雨发生频率75.2%。2005年度,扬州市区酸雨发生频率大幅上升,全年降水pH均值仍在下降,己成为江苏省内酸雨高发区。酸雨为硫酸型,酸雨中:硫酸根硝酸根氟离子。1.3.2水环境质量近年来,扬州城区及所属各县(市)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提高,但各饮用水源中氨氮、总磷、总氮等有机污染物浓度都在上升。2005年长江、廖家沟、芒稻河、高水河、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类标准。京杭大运河水质基本符合国家地表水类标准,大运河宝应高邮段总氮、溶解氧、石油类偶有超标现象。以地面水为饮用水源的好于地下水源,地表水饮用水源的主要超标项目为溶解氧,地下水饮用水源的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
22、总大肠菌群。2005年扬州市区地下水水质与往年基本持平,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等。市区处于岩体裂隙中的构造裂隙井水质良好,符合国家地下水类标准;承压深井水己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潜水深井水、潜水浅井水氨氮和总大肠菌群污染严重,其中总大肠菌群超标率达100%。2005年扬州市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达标率大幅提高,详见表1-2。其中流经扬州经济开发区的河流主要为长江扬州段、京杭大运河扬州段及古运河。由表中可以看出,京杭大运河扬州段水质属于IV类,主要超标物为氨氮、BOD、溶解氧、挥发酚,超标率分别为20%、16.7%、13.3%、14.7%。长江扬州段水质属于III类,主要超标物为石
23、油类、溶解氧,超标率均为8.3%。古运河因承纳大量的生活废水,水质为V类,主要超标物为COD、BOD、溶解氧、氨氮,超标率分别为28%、30.6%、19.4%、8.3%。可以看出,京杭大运河和古运河超标主要以富营养污染物为主,超标原因主要是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长江扬州段石油类超标主要原因是河道内大量传播排放含油污水所致。开发区水体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企业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长江为工业废水的主要纳污水体,古运河为生物污水的主要纳污水体。表1-22005年扬州市主要河流水环境质量统计表河流湖泊名称主要污染物及超标率水域功能水质现状京杭大运河市区段氨氮(20%)、BOD5(16.7%)、溶解
24、氧(13.3%)、挥发酚(14.7%)类类宝应段石油类(16.6%)、CODMN(4%)类类高邮段石油类(31.2%)类类古运河CODcr(28%)、BOD5(30.6%)、溶解氧(19.4%)、氨氮(8.3%)类类长江市区段石油类(8.3%)、溶解氧(8.3%)类类仪征段类类江都段类类芒稻河溶解氧(16.7%)、CODcr(50%)类类新通扬运河类类通扬运河氨氮(80.5%)、溶解氧(36%)、CODcr(18.9%)类劣于类三阳河溶解氧(25%)、石油类(16.3%)、CODcr (8.3%)类类仪扬河氨氮(58.8%)、CODcr(23.5%)、溶解氧(5.9%)类劣于类胥浦河BOD5(
25、16.7%)、CODcr(25%)类类宝射河上游氨氮(8.3%)、溶解氧(10.0%)类类下游CODcr(75%)、CODMn(45%)、溶解氧(33.3%)类劣于类北澄子河氨氮(30.6%)、溶解氧(22.2%)、CODcr(11.1%)、类类内城河氨氮(70.37%)、溶解氧(33.3%)、CODcr(56%)、 BOD5(55.6%)、CODMn(33.3%)、石油类(25.9%)类劣于类邵伯湖类类高邮湖类类瘦西湖CODcr(33.3%)、BOD5(26.7%)、溶解氧(13.3%)、氨氮(13.3%)类类资料来源:扬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扬州市2004年环境质量报告书,2005年元月。加粗
26、斜体为流经规划区域范围内的河流1.3.3声环境质量2005年扬州市区及各县(市)城区区域环境噪声等效连续声级值均优于国家环境综合整治定量指标考核指标要求,与往年相比稳中有降。各城区等效连续声级值在50.154.1dB(A)之间,噪声污染源为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其中交通噪声是影响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的主要因素。随着城市交通道路的不断建设以及城市禁鸣措施的落实,扬州市在机动车激增的情况下,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基本稳定在同一水平。2005年扬州市区及各县(市)城区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连续声级值在65.867.1dB(A)之间,均优于国家环境噪声标准。1.3.4固体废物2005年扬州经济开发区工业固体废弃物排
27、放量146.5万吨,工业园区内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一般工业固废,主要为煤渣、粉煤灰、一般工业废料;危险工业固废,包括废催化剂、工业残液、危险废渣、废旧灯管、废旧电池等;生活垃圾,园区人口产生的生活垃圾;各企业的污水站和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一般工业固废主要来源是扬州二电厂和港口环保热电公司产生的煤渣和粉煤灰,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主要是煤矸石和粉煤灰利用,用来制造建材,但目前综合利用率仍不高,综合利用率仅为47.5%,其余部分仍旧贮存放置。而其他如冶炼废渣、化工废渣、食品废渣等的综合利用却没有得到了开展。2005年园区生活垃圾产生量为2.5万吨,全部送往赵庄垃圾场进行填埋。部分农村生活垃圾
28、没有固定收集点,露天堆放。742.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意义和有利条件2.1优势和有利条件2.1.1政策优势2000年以来,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及国际环保新思潮的影响下,中共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要内容。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结合环保工作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环保总局制定了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支持循环经济发展,2005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国债资金中共安排11.2亿元,支持开展资源节约和循环经
29、济重点项目,带动社会资金102亿元。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会同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部等部门研究提出了试点工作方案。循环经济法的起草工作已经提上日程。2002年,江苏省全面拉开了循环经济建设的序幕,完成江苏省循环经济建设规划(苏政发200537号文)的全部编制工作。2003年江苏省又明确地提出把循环经济作为生态省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其中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是国家相关政策还是江苏省、扬州市相关规划、政策的出台,都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2.1.2区位优势扬州南临长江,北接淮水,东近黄海,历史上就是我国水陆交通的枢纽、承南连北苏中地区的重要“门户”。长江与京杭
30、大运河、宁通高速公路和京沪高速公路在境内交叉汇集,宁启铁路在境内横贯东西。随着润扬大桥、宁启铁路、宁通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沿江高等级公路以及黄金水道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等重大区域交通设施的建成与完善,使得扬州得以重塑长三角北翼水陆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成为长三角大区域交通格局中多重发展轴线的复合节点区。扬州经济开发区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贯通南北两翼的重要交通枢纽,过去交通末梢的地位彻底转变,为扬州跳出苏北、融入苏南,承担继接苏南、辐射苏中苏北的重要使命。园区规划建设区域西起古运河,东至京杭运河以东夹江,南临长江,北界邗江河,处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节点上,是扬州水运交通枢纽的核心。区内的远扬国际码头
31、有限公司可以代办国内码头至世界各地及国内其它港口的水上进出集装箱、木材等散杂货的运输、船舶的物资供应业务,是扬州市重要的水运平台,其拥有1#、2#、3#、4#泊位,特别是 3万吨多用途4#泊位建成并投入使用后,港口的装卸效率和通货能力大大提高。区域外围交通格局改善后,园区所拥有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现,为园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2.1.3空间优势扬州作为长江三角洲15个主要城市之一,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宁通高速公路与京沪高速公路交汇处,地处沿江产业带和大运河产业带的交汇处,南京都市圈与上海经济圈的交汇叠加处,在长三角地区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是东南部产业向西北部辐射的重要传导承接区域,向西可至
32、长江上游特别是安徽地区,向北则可达中原地区。扬州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大上海经济圈的有机组成之一;上海世博会申办成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从“国家级”跃升为“世界级”;大交通框架已初步形成,润扬大桥和途经扬州的宁启铁路,这些都将有利于上海部分产业的转移以及外资引入到扬州,形成产业集群、促进产业整合、产业升级,提升扬州工业的整体竞争力。在长江三角洲,上海-南京之间有两条产业带正在形成,一条是沿沪宁高速公路以IT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一条是沿长江的化学工业、材料工业产业带,两条产业带交汇在扬州,这种产业的大布局为生态工业园区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2.1.4产业优势长三角是当今世界
33、经济发展活力最强,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大量资本涌入,形成了“区域发展共同体”。长三角区域范围内的各城市在以上海为龙头的大经济框架下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协同发展,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无形中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区域外围环境。汽车、IT、化工、纺织、电子等行业的集聚,拉动了整个区域的经济高速发展。扬州作为长三角“区域发展共同体”的重要成员,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拥有化工、纺织服装、电器电工、机械加工、汽车等五大支柱产业以及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仪征化工、扬农化工为核心的化工产业集群;以大洋造船厂、江都船舶集团为核心的船舶产业集群;以亚星、上
34、汽仪征、宏运、通华等为核心的汽车产业集群。同时,扬州经济开发区内设电子工业园、汽车工业园、纺织工业园和港口物流园区四个专业园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显著的产业集聚。这些产业的发展在扬州行政区域内部和经济开发区内为生态工业园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产业基础,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必须发挥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已有的产业优势进行生态工业建设。2.2 制约因素2.2.1区域竞争激烈,核心优势没有得到体现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在过去的几年里长三角诸多开发区已经形成强大的产业基础,产业集聚效应已经显现,核心竞争力已经形成。扬州目前在长三角15个城市中还处于经济发展水平的较低层次,即使在苏南
35、地区,也面临着来自南通、泰州的激烈竞争。即使是在扬州经济开发区内部,开发区设有汽车、纺织、电子、港口物流4类园区。生态工业园区的特色产业,特别是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产业还没有形成,核心企业的缺失导致产业走势不明朗。明确的区划要求企业分区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间形成互利共生的产业链。生态工业园区物质流、能流、信息流等要更多地从园区外寻找形成产业链的机会。生态工业园区所在的区域范围的核心优势就是滨江、临河,水陆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显著。生态工业园区现主导行业与周边工业园区趋同,没有充分发挥园区的交通优势。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的行业应充分考虑与周边工业园区产业的互补性,从差异中确定扬州生态工业园区的“
36、生态位”,从互补中结合自身优势确定园区的主导行业以及主导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2.2.2企业规模小,产业分散,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目前,在园区23km2区域范围内,入驻企业只有扬州第二发电厂、惠通聚酯股份有限公司、创利皮革、扬州远扬国际码头有限公司、鼎盛染业有限公司、华芮纺织有限公司、扬州运通集装箱有限公司、扬州位速科技有限公司、阿波罗集团等十多家企业。从整体上看,规模以上企业只有15家,并且分别从事能源、电子、机械加工、印染等不同的行业。园区缺乏特色产业,结构性缺陷较为突出。在园区内部,各专业园区还停留在“同种产业集聚”的层面,行业之间关联度低(如纺织工业园内目前的华芮纺织和鼎盛染业等几家企业)
37、,而且所集聚的企业数目也非常有限,达不到一定的规模,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更难形成产业网络。企业行业分别散,缺少核心竞争力。2.2.3资源使用效率低,浪费严重园区内已经建成的扬州港口环保热电有限公司设计160t/h,年供蒸汽量有140万t,由于缺少大量的下游用户,实际应用的只有5万t,造成大量产能浪费。园区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为5万t/d,而园区输送到污水处理厂的废水连5000t/d都达不到,导致污水处理厂大量的处理设备闲置。运行的设备也因污水水量少而运行效率不高。此外,作为园区重要资源的长江岸线,由于各自为政、无序发展、缺乏统筹,其利用方式、利用效率方面也面临着一些难堪的情况。规划范围内,
38、长江岸线全长约11.69km,其中二电厂占用达2km,国家粮库储备仓库布局在港口造成岸线资源的极大浪费,大大降低了港口的利用效率。此外,已经建成的7座万吨级码头中有3座是货主码头,有限的生产岸线大量被各种企业货主所占用,进一步加剧了岸线资源短缺的局面。2.2.4处于南水北调上游,限制产业发展园区所在位置紧邻长江北岸。京杭运河入江口(六圩口)上游约10km为瓜洲镇,古运河在此入江。六圩口上游约1km为扬州港,下游约30km处的三江营,为南水北调的取水口,江水经江都三江营抽水站进入京杭运河,供给苏北以至山东等。该段长江是南水北调源头,为保障该段长江及北调水的良好水质,一些污染重的三类工业和污染物排
39、放强调大的行业,如化工等,不能安排在该区。受生态环境的制约,一些关联度高、辐射性强的产业不能入驻园区。2.3重要意义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通过物流或能流传递等方式把不同工厂或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一家工厂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或能源,模拟自然系统,在产业系统中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寻求物质闭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最小化。扬州经济开发区近几年,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压力逐渐增大,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此外,在科技
40、、教育及投资环境方面也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因此,扬州经济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社会进步,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促进扬州经济开发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传统经济模式的最大特点:一是其线性的产业结构,即产业之间缺乏必要的生态联系,横向无耦合、纵向不闭合;二是注重发展动脉产业,而静脉产业发育较差,由此决定了传统经济模式必然是以资源大量开采、大量消耗、大量浪费为特征。生态工业不但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且是一种新型的物质变换方式。它客观上要求对传统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和升级,由传统上线性联系的产业结构向环
41、型方式转变,由以动脉产业为主向动脉、静脉产业协调发展方向转变,实现物质在经济系统中高效转化和循环利用。扬州经济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可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改变扬州过去过分强调GDP的增长,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更加注重经济、环境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工业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扬州经济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可以促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即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
42、工业化新路,将被动地进行环境保护转变为积极地进行环境建设的行动。(2)为扬州经济开发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模式和思路扬州经济开发区经济结构不甚合理,企业规模偏小,产业之间关联度底,产业链条有待进一步纵向延伸。扬州经济开发区通过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依托长三角、扬州市及园区外围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引入补链产业和静脉产业,构建和形成完善的生态产业链网,提高区域内部及产业之间的生态关联度,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显著增强区域经济结构的稳定性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产业结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两个方面的内容。产业结构高度化即产业结构的升级,指的是产业结构系统不断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过
43、程;产业结构合理化反映了产业结构系统的聚合质量,是指遵循再生产过程对比例性的要求,追求产业规模的适度性、产业联系的协调性和产业发展速度的均衡性。没有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就难有真正意义上的高度化;同时,没有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则失去了方向,并有可能陷入低水平的恶性循环。这二者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为了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要以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一切经济工作,结合本地区资源、环境特点,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后发优势,所有新建项目都应体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特点,实现跨越性发展。因此,扬州经济开发区通过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能够彻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
44、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区域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3)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传统上采用末端治理的被动污染防治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环境压力,但并未根治环境污染问题,也没有彻底扭转资源耗竭趋势,特别是以达标排放为目标的单个企业的末端治理模式,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贡献甚微。循环经济确立了新型的环保理念,将传统的以末端治理为主的环保模式转变为在生产源头和全过程中控制污染,把污染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在区域和社会层面上综合考虑,整体把关,从而彻底改变了污染防治的被动局面,极大地提高了资源效率,显著提高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水平。近几年,扬州经济开发区在取得经
45、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加。因此,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成为该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通过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在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可持续利用资源,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和排放;在区域层面上,建立企业之间、部门之间、产业之间物质输入与输出关系,把上游企业输出的废物作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封闭物质循环,增大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减少废水排放;在社会层面上,把“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有机组合起来,建立完备的资源再生循环体系,从而达到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目的。3. 总体设计3.1总体思路3.1.1 定位(1)参加区域竞
46、争与协作生态工业园区处于长三角北翼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地处上海大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的交互影响地带(见图3-1)。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三个区域之一,在发展过程中城市、乡镇不同级别的经济组分在区域经济分工合作过程中高速发展。参与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协作,在竞争中发展,在协作中互利共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润扬大桥的开通加快了宁(波)镇(江)扬(州)三市在化工、汽车等制造业、物流、旅游、信息等服务业以及交通、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交流合作,对于尽早实现三市的“同城效应”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为区域经济合作创造了条件。润扬大桥、宁启铁路、沿江高等级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成通车后,扬州从运河经济走向长江经济,从区域交通末梢转变为区域交通枢纽,成为上海、苏南发达地区经济向北辐射的吸纳源,在推动先进生产要素梯度扩散转移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外,扬州作为长江以北广大区域的辐射源,在推动苏中、苏北地区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态工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的有机组分,其定位首先必须接轨上海,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在大的区域环境下来考虑产业定位,在区域经济体竞争协作中成长。只有这样,园区在建设过程中才能符合市场规律,快速高质发展,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切实推进区域专题合作。大上海都市圈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