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与异质性PPT讲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平等与异质性PPT讲稿.ppt(6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不平等与异质性2022/9/20Inequality and Heterogeneity1第1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大大 纲纲v一、关于一、关于laulauv二、关于二、关于不平等和异质性不平等和异质性v三、该书核心概念与主要内容三、该书核心概念与主要内容v四、对该书及其理论的评价和启示四、对该书及其理论的评价和启示第2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一、关于一、关于lauv、对、对Peter Michael Blau的评价的评价v、Peter Michael Blau的一生的一生v、Peter Michael Blau的的Works第3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
2、期三1 1、对、对Peter Michael BlauPeter Michael Blau的评价的评价()From Wikipedia a renowned(有名望的,著名的)(有名望的,著名的)author and professor()By W.RICHARD SCOTT and CRAIG CALHOUN a leading figure(最主要的人物)in sociology throughout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and by its end among the most cited of all active soci
3、ologists.第4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1、对Peter Michael Blau的评价v(3)By W.RICHARD SCOTT and CRAIG CALHOUN vHis major contributions were to the study of macrosocial structure analyzing the large-scale systems of organizations,social classes,and the dimensions around which societies are structured.vAt the same t
4、ime he was the author of an enduringly influential microsociological study of exchange relations.第5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1、对Peter Michael Blau的评价v(3)By W.RICHARD SCOTT and CRAIG CALHOUNvHe wa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field of organizational sociology and the coauthor of a highly influential study of
5、 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 that transformed the study of social inequality and mobility.vHis contributions to conceptualizing and measuring the parameters of societal systems continue to inspire and guide current theory and research.第6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1、对Peter Michael Blau的评价v(3)By W.RIC
6、HARD SCOTT and CRAIG CALHOUNvPeter was productive throughout his career,beginning with a pathbreaking and influential dissertation and first book examining the dynamics of bureaucracy.vHe continued to advance his macrostructural theory of society well beyond his formal retirement,submitting journal
7、articles and working with graduate students into his eighties.第7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1、对Peter Michael Blau的评价v(3)By W.RICHARD SCOTT and CRAIG CALHOUNvHe was a dynamic and inspiring teacher,and mentored a large and distinguished collec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and junior colleagues.vHe served as presid
8、ent of the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in 1972-1973 and was elected to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in 1980.vColleagues will remember Peter as a man with an active interest in the world,an inquiring mind,a probing intellect,a gentle manner,a wry sense of humor,and a thick Austrian accent.v
9、He was a lover of theater and art,but most of all he reveled in the life of the mind.第8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Peter Michael Blau 第9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Peter Michael Blau的一生vPeter Michael Blau(February 7,1918March 12,2002)was a sociologist.Born in Vienna,Austria,he emigra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1939.
10、He received his PhD at Columbia University in 1952 before moving on to teach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from 1953 to 1970.In 1970 he returned to Columbia,where he continued to teach until 1988.His sociological specialty was in organizational and social structures,in particular bureaucracy.He theor
11、ized explanations for many social phenomena,including upward mobility,occupational opportunity,heterogeneity,and how population structures can influence human behavior.He also was the first to map out the wide variety of social forces,dubbed Blau space by Miller McPherson.Blau-space is still used as
12、 a guide by sociologists and has been expanded to include areas of sociology Blau himself never specifically covered.In 1974 Blau served as president of the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He died of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第10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Peter Michael Blau的的WorksvExchangeandPo
13、werinSocialLife,(1964)vTheAmericanOccupationalStructure,(1967)vAFormalTheoryofDifferentiationinOrganizations,(1970)vInequalityandHeterogeneity:aprimitivetheoryofsocialstructure,(1977)vCrosscuttingSocialCircles:TestingaMacrostructuralTheoryofIntergroupRelations,with Joseph E.Schwartz(1984)第11页,共60页,编
14、辑于2022年,星期三v1954 v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a bureaucracy.Am.J.Sociol.19:530-536.v1955 vThe Dynamics of Bureaucracy:A Stud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in Two Government Agencie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rev.ed.1963).v1956 vBureaucracy in Modern Society.New York:Random House(2nd ed.,
15、rev.with M.Meyer,1971;3rd ed.,rev.,1987).v1957 vFormal organization:Dimensions of analysis.Am.J.Sociol.63:58-69.vOccupational bias and mobility.Am Sociol.Rev.22:392-399.第12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v1960 vStructural effects.Am.Sociol.Rev.25:178-193.v1962 vWith W.R.Scott.Formal Organizations:A Comparative A
16、pproach.San Francisco:Chandler(reissued b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vPatterns of choice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Am.Sociol.Rev.27:41-55.v1963 vCritical remarks on Webers theory of authority.Am.Polit.Sci.Rev.57:305-316.v1964 v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New York:Wiley.v1966 vWith W.V.H
17、eydebrand and R.E.Stauffer.The structure of small bureaucracies.Am.Sociol.Rev.31:179-191.vWith O.D.Duncan.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New York:Wiley.v1968 vThe hierarchy of authority in organizations.Am.J.Sociol.73:453-467.vTheories:Organizations.I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
18、ciences.New York:Macmillan and Free Press.第13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v1970 vA formal theory of differentiation in organizations.Am.Sociol.Rev.35:201-218.v1971 vWith R.A.Schoenherr.The Structure of Organizations.New York:Basic Books.v1973 vThe Organization of Academic Work.New York:Wiley.v1974 vOn the Nat
19、ure of Organizations.New York:Wiley.vParameters of social structure.Am.Sociol.Rev.39:615-635.v1976 v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Social Structure,ed.and contributor.New York:Wiley.v1977 vA macrosociological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Am.J.Sociol.83:26-54.vInequality and Heterogeneity:A Primitive Theor
20、y of Social Structure.New York:Free Press.第14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v1981 vWith R.K.Merton.Continuities in Structural Inquiry,ed.and contributor.Beverly Hills,Calif.:Sage.vWith J.E.Schwartz.Crosscutting Social Circles.Orlando:Academic Press.v1987 vMicroprocess and macrostructure.In Social Exchange Theor
21、y,ed.K.S.Cook,pp.83-100.Newbury Park:Sage.v1994 vStructural Contexts of Opportunitie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v2002 vReflections on a career as a theorist.In New Directions in 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eds.J.Berger and M.Zelditch,Jr.New York:Rowman and Littlefield.第15页,共60页,编辑于202
22、2年,星期三二、二、不平等和异质性不平等和异质性一书概况一书概况v1 1、中英文版本、中英文版本v、名家对该书的评价、名家对该书的评价v、该书的文章结构、该书的文章结构v、内容概述、内容概述第16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1、中英文版本v()原版()原版v书名:书名:InequalityandHeterogeneity:APrimitiveTheoryofSocialStructure.v出版社:出版社:The Free Press.New Yorkv出版时间:出版时间:1977v目前国内国际大多采用这本作为参考书目前国内国际大多采用这本作为参考书v()中文版本()中文版本v王春光
23、、谢圣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王春光、谢圣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991年年1212月第一版。月第一版。第17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名家对该书的评价、名家对该书的评价v(1)By Catton va theoretical masterpiece.v(2)By Turner v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eoretical works ever written in sociology.请教:哪些名家对该书做了怎么样的评价?请教:哪些名家对该书做了怎么样的评价?第18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该书的文章结构v全书共有十章
24、:v第一章“社会交往的结构”,是对研究的理论基础的阐述。v第二章“规模与数量”,是对最简单的结构术语群体规模的差异的位置占据者的数量差异的分析。v第三、四章论述的是两种一般分化形式不平等与差异性,其中第三章是对交往中的不平等含义及影响不平等的条件的定理进行分析,第四章是分析由单一参数所描述的异质性和多个参数所描述的复合异质性。v第五章“复合参数”是对复合参数及其与社会交往的冲突和结构变迁的相关关系进行全面论述。v第六章“亚结构和交换”,集中讨论内群体交换。v第七八九三章分别就生态结构、工作组织和权力分配三种特定分化形式进行论述。v第十章也是最后一章,即“理论提要”,作者集中列举了推导出来的所有
25、定理。第19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内容概述、内容概述v该书努力去构筑该书努力去构筑一个系统的社会结构理论一个系统的社会结构理论。作者试着根据社区和。作者试着根据社区和社会中人们在变化着的社会位置结构中的社会中人们在变化着的社会位置结构中的分布分布去解释他们的去解释他们的社会社会交往模式交往模式。这些解释都采取这样的简单说明形式,即揭示人们。这些解释都采取这样的简单说明形式,即揭示人们的二人的二人对称交往对称交往在结构花方式上的差别都能在结构花方式上的差别都能从从有关社会位置结构有关社会位置结构的的定量属性的分析命题定量属性的分析命题以及作为有关特定趋向的以及作为有关特定趋向的
26、基本假设基本假设以及先行以及先行衍生出来的衍生出来的定理定理的那些的那些综合命题综合命题推演出来。推演出来。第20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三、该书核心概念与主要内容三、该书核心概念与主要内容v(一)核心概念及其含义(一)核心概念及其含义v(二)方法论及理论生成原则(二)方法论及理论生成原则v(三)基本假设(三)基本假设v(四)基本定理(四)基本定理第21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一)核心概念及其含义v、社会结构、社会结构v社会结构是一个社会的社会结构是一个社会的人口人口在在多维空间多维空间中的中的社会位置社会位置上的上的分布分布。v社会人口在社会空间任一维度上的分布
27、都成为社会结构的特性之一。v一个社会的结构可以通过说明这些特性的各种参数而被描述。描述社会结构的参数主要有两类:类别参类别参数和等级参数数和等级参数。这两类都是单维参数。类别参数将人口划分为有不同界限的亚群体,这些群体之间没有内在的顺序。而等级参数是根据地位级序来实现对人们的区分。第22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一)核心概念及其含义v、参数v是结构参数,指区别人们并体现在他们的角色关系上的所有特点。它们是多维社会位置空间中的坐标,蕴涵于人们在其社会交往中所形成的社会差异之中。v类别参数的基本类型有:性别、种族、宗教、种族联盟、氏族、职业、工作地、住所、工业、婚姻状况、政治联盟、国
28、籍、语言v等级参数的基本类型有:教育、收入、财富、声望、权力、社会经济背景、年龄、行政权威、智力第23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一)核心概念及其含义v、异质性、异质性v(1)概念与测量v根据类别参数和等级参数可以将社会分化的分为两种形式,即异质性和不平根据类别参数和等级参数可以将社会分化的分为两种形式,即异质性和不平等。等。v异质性是一种水平分化,指人口在类别参数所表示的各群体之间的分布。异质性是一种水平分化,指人口在类别参数所表示的各群体之间的分布。v测量异质性的公式:测量异质性的公式:v xi(xi)vi指每个群体的人数,其总和就是所有群体人数的汇加。如果将每个群体的人数表指
29、每个群体的人数,其总和就是所有群体人数的汇加。如果将每个群体的人数表示成一个用总人口数作为分母的分数的话,这个公式就可以简化为示成一个用总人口数作为分母的分数的话,这个公式就可以简化为 pi2如果如果所有的人都属于一个群体,那么这里就没有异质性();如果所有群体所有的人都属于一个群体,那么这里就没有异质性();如果所有群体的规模一样大,那么异质性几乎就和不断增加的群体数相一致的规模一样大,那么异质性几乎就和不断增加的群体数相一致v举例:假如有人,共有两个群体,一个是老师(人),一个是学生(人),这举例:假如有人,共有两个群体,一个是老师(人),一个是学生(人),这样一个群体的异质性就是:样一个
30、群体的异质性就是:vi=6,(xi)=36,xi=1+9=10,因此,因此,xi(xi)这个这个群体的异质性还是比较低的群体的异质性还是比较低的第24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一)核心概念及其含义v、异质性、异质性v(2 2)一个悖论)一个悖论v决定一个特定的类别参数表示的异质性决定一个特定的类别参数表示的异质性的两个条件就是:人口被分成的群体数的两个条件就是:人口被分成的群体数和人们在这些群体之间的分布。和人们在这些群体之间的分布。v尽管异质性是由上面两个条件来定义的,尽管异质性是由上面两个条件来定义的,但是它的变化却取决于四个条件,两个内但是它的变化却取决于四个条件,两个内在
31、条件是用来定义异质性的,两个外在条在条件是用来定义异质性的,两个外在条件也改变人口分布。第一个条件是群体数件也改变人口分布。第一个条件是群体数的变化。第二个条件是群体之间的社会流的变化。第二个条件是群体之间的社会流动,她改变人口规模分布,从而改变了异动,她改变人口规模分布,从而改变了异质性,除非向各个方向的流动在任何情况质性,除非向各个方向的流动在任何情况下是相同的。下是相同的。人口比例异质性:;第25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一)核心概念及其含义v、异质性、异质性v(2)一个悖论v第三个条件是从社会结构外部迁来的移民的净迁移率中的群体差异,它是一个外在条件,它会改变社会或社区的
32、异质性。v第四条件是个群体在净生育率上的差别。v不管是哪个条件引起社区之间的异质性的变化,对于群际交往来说,这些变化都会产生自相矛盾的结果。内群体交往比群际交往更普遍。这一公理就是指同一群体的成员相互之间进行同质交往的可能性比不同群体的成员之间发生异质交往的可能性更大。异质性越大,妨碍社会交往的群体障碍就越多。人们由此认为,不断增大的异质性会增加妨碍社会交往的障碍。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事实并非如此。v异质性的不断增加会提高群际交往的可能性。异质性的不断增加会提高群际交往的可能性。(在一个异质性越来(在一个异质性越来越多的总集体中,群际交往的可能性也会越来越大,尽管其中某些越多的总集体中,群际交
33、往的可能性也会越来越大,尽管其中某些特定群体的特定交往率可能会下降。)特定群体的特定交往率可能会下降。)第26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一)核心概念及其含义v、异质性、异质性v(3)复合异质性v相交叉的复合类别参数使异质性成指数增加。比如,有10个互不相关的类别参数,其中每一个参数都将人口划分为10个群体,那么绝对同质的亚群体的数量就是10(10),或者100亿。当然,个参数之间并不是绝对无关的,但是,某些类别参数则将人口划分为众多的群体,至少划分为10个以上的群体(比如,具体的职业),尽管某些参数将人口划分的群体数少于10(比如,性别)。各等级参数尽管有很大的相关,但它们则大大
34、地增加了同质亚群体的数量,因为他们把人口划分为许多彼此有着社会界限的阶层。v复合异质性迫使人们与自己群体以外的人们发生交往,因为它意含着内群体交往同时也就是由不同参数所表示的群际交往。v参数之间的正相关程度越低,群际交往越广泛。(各参数之间的低相关蕴涵着许多在某一方面有着不同位置的人们却共享其他的社会位置。)各类别参数的相关不可能是负的,但是等级参数的相关却是可以是负的,因为等级参数的负相关对于社会交往有着一种特殊的重要意义。v当参数高度相关时-例如,当种族差异几乎和宗教、职业和政治上的差异一致时-它们就不像交叉参数那样能促进群际交往了,相反,它们却会抑制群际交往。第27页,共60页,编辑于2
35、022年,星期三(一)核心概念及其含义v、异质性、异质性v(4)隔离v异质性促进群体交往这个公理同样也蕴涵着异质性的这种影响的限度。跟人们之间的所有交往一样,群际交往也取决于社会接触的机会。异质性之所以能促进群际交往,是因为它增加了不同群体的成员之间的接触机会。v自然障碍-比如监狱的栏杆、海洋、遥远的空间距离-自然会阻碍社会交往。v人们在空间上的距离越近,则他们之间发生交往的可能性就越大。(T-13)第28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一)核心概念及其含义v、异质性、异质性v(5)普遍的角色丛v“普遍的角色丛”是指占据一特定社会位置的人们与占据很多不同社会位置的人有着广泛的角色关系。
36、v产生普遍的角色丛的一个主要条件是占据某一社会位置的人的数量要少或一个群体的规模要小。v随着由一类别参数所表示的群体规模的减小,由其他交叉参数表示的群际交往的可能性就会增加。(T-14)第29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一)核心概念及其含义v、不平等、不平等v(1)概念与测量概念与测量v不平等是一种垂直分化,是指由等级参数所表示的地位不平等是一种垂直分化,是指由等级参数所表示的地位分布。分布。v测量不平等的公式:测量不平等的公式:v sipi(pbi-pai)/2 sipiv其中其中si指指i类别中平均地位,类别中平均地位,pi指指i类别所占的人口比例;类别所占的人口比例;pai和
37、和pbi指其他地位各自低于或高于该类别的人口比指其他地位各自低于或高于该类别的人口比例,而总和则表示例,而总和则表示Is.v不平等的自相矛盾之处就是,权力、财富或者其他地位不平等的自相矛盾之处就是,权力、财富或者其他地位资源的集中反而包涵着广泛的平等的意思。(资源的集中反而包涵着广泛的平等的意思。(Blau,17)第30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一)核心概念及其含义v、不平等、不平等v(2)(2)地位距离与交往地位距离与交往v地位就是指所有不构成类别范畴而按照等级变化的社会位置。因地位就是指所有不构成类别范畴而按照等级变化的社会位置。因此,地位差异属于人们在彼此交往中形成的社会差
38、别。此,地位差异属于人们在彼此交往中形成的社会差别。v这里布劳深入分析了社会位置本身对交往的影响。社会位置之间这里布劳深入分析了社会位置本身对交往的影响。社会位置之间的距离和规模差异对社会互动的影响。的距离和规模差异对社会互动的影响。v假定每一阶层与比其低的其他阶层的交往率以相同的速度递减。每个阶假定每一阶层与比其低的其他阶层的交往率以相同的速度递减。每个阶层与比其高的其他阶层的精确交往率从各个阶层之间的精确交往率和规层与比其高的其他阶层的精确交往率从各个阶层之间的精确交往率和规模分布中推演而来。模分布中推演而来。v布劳得出了一个社会阶层之间交往的一般模式。当然,现实生活可布劳得出了一个社会阶
39、层之间交往的一般模式。当然,现实生活可能由于地位特色或频率分布会出现不规则的变化,甚至某些特定的能由于地位特色或频率分布会出现不规则的变化,甚至某些特定的交往率可能会偏离这个一般的模式。交往率可能会偏离这个一般的模式。第31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表:5个阶层之间的交往率(注:中国10大阶层也可做这样的表)阶层阶层等级等级平均平均地位地位数数各阶层的比率各阶层的比率A AB BC CD DE EA:A:最高最高5 51.001.000.250.250.100.100.040.040.030.03B:B:4 40.500.501.001.000.250.250.100.100.10
40、0.10C:C:3 30.400.400.500.501.001.000.250.250.270.27D:D:2 20.300.300.400.400.500.501.001.000.670.67E:E:最低最低1 10.200.200.300.300.400.400.500.501.001.00人数人数(百万百万)10102020404080806060总的比率总的比率上上-0.250.250.350.350.390.391.071.07下下1.41.41.201.200.900.900.500.50-二者之和二者之和1.41.41.471.471.251.250.890.891.071.0
41、7第32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v前人研究:前人研究:v、与下等社会经济阶层的成员相比,上等社会经济阶层的成员与自己阶层之外的人的通婚情况更为普遍。(森特斯,)v、与下等阶层的男女青年相比,出身于上等阶层的男女青年更有可能与自己阶层之外的伙伴约会。(霍林斯黑德,)v布劳所推导出来的一些公理与命题:布劳所推导出来的一些公理与命题:v、一个群体的规模决定了它与另一个群体的群际交往范围。v、对于任何一个关于中位数以上的地位划分来说,上等阶层与下等阶层的交往要比下等阶层与上等阶层的交往广泛。v、大多数人没有与精英交往过。v、如果其余情况相同的话,除最低阶层外,那些地位相距悬殊的人们发生社
42、会交往的可能性随着地位的提高而增大。v、除最低层以外,两个阶层之间的社会距离越大,那么,他们相互之间的交往率的差别就越大,上等阶层的高交往率与下等阶层的低交往率之间的差别尤为突出。v、随着地位距离的不断增大,与下等阶层的成员的交往率的降低程度可能要小于与上等阶层的成员的交往率的降低程度。其原因是规模差异抵消了地位距离对前一交往率的影响而强化了地位距离对后一交往率的影响。很大的社会距离以及很大的规模差异的联合影响会大大地降低了下等阶层(包括最低阶层)与上等阶层(不仅仅指精英阶层,而还包括其他阶层,它们的地位实际上都超过了平均水平)的社会交往率。这种双重影响会阻碍大多数处于低地位的人与处在高地位的
43、人的社会交往。v7、除最低阶层外,人们与比自己地位低的其他人相交往的可能性要大于与比自己地位高而又等距的其他人相交往的可能性。第33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v布劳并没有详细回答的问题:布劳并没有详细回答的问题:v1 1、如何测量社会位置距离?、如何测量社会位置距离?v2 2、各社会地位之间是如何互动的(互动的方、各社会地位之间是如何互动的(互动的方式)?这种互动有何特征?式)?这种互动有何特征?(布劳探讨了互(布劳探讨了互动的频率以及社会位置本身对交往的影响。)动的频率以及社会位置本身对交往的影响。)v3 3、那些因素会影响不同社会位置的人的交往、那些因素会影响不同社会位置的人的
44、交往?(布劳考察了社会距离本身对交往的影响)?(布劳考察了社会距离本身对交往的影响)v4 4、为什么不同社会距离的人存在交往的可能、为什么不同社会距离的人存在交往的可能?这种可能的实现途径是什么?这种可能的实现途径是什么?第34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一)核心概念及其含义v、不平等、不平等v(2)(2)地位分布与不平等地位分布与不平等v对于每一种地位形式(财富、教育、资力或人们具有的其他任何影响影响他们角色关对于每一种地位形式(财富、教育、资力或人们具有的其他任何影响影响他们角色关系的登基特征)来说,都需要区分地位的三个方面:系的登基特征)来说,都需要区分地位的三个方面:v第一
45、是第一是绝对地位绝对地位,它指得是地位变量本身,并且描述它的是各种人所使用的社会资源量。比如,人们,它指得是地位变量本身,并且描述它的是各种人所使用的社会资源量。比如,人们拥有的财富量或所挣得的收入数,积累经验的年数或所达到的教育年限,或者准确的说,那就是知识拥有的财富量或所挣得的收入数,积累经验的年数或所达到的教育年限,或者准确的说,那就是知识面。一个人每年所挣得的美元比另一个人或平均劳动力多多少,就表明了绝对的地位距离。面。一个人每年所挣得的美元比另一个人或平均劳动力多多少,就表明了绝对的地位距离。v第二个方面是第二个方面是比例地位比例地位(proportionate statusprop
46、ortionate status),它指的是人们在一个变量的百分比分布它指的是人们在一个变量的百分比分布中所占的位置,而不考虑该变量的实际值,诸如教育年数的中值、最低的四分位收入值或比中所占的位置,而不考虑该变量的实际值,诸如教育年数的中值、最低的四分位收入值或比人口所拥有的财富还要多的财富。比例地位蕴涵了与平均数相距的比例地位距离。人口所拥有的财富还要多的财富。比例地位蕴涵了与平均数相距的比例地位距离。v第三方面是第三方面是相对地位相对地位,他根据所有其他人的等级位置或社会资源来确定每个人的等级位置和社会资源。,他根据所有其他人的等级位置或社会资源来确定每个人的等级位置和社会资源。这一概念蕴
47、涵在等级地位的通常含义之中,它不仅考虑绝对分布或百分比分布,而且将两者结合起来这一概念蕴涵在等级地位的通常含义之中,它不仅考虑绝对分布或百分比分布,而且将两者结合起来加以考虑。相对地位的操作标准是一个人的社会资源或绝对地位变量与其他人的那些社会资源或绝对加以考虑。相对地位的操作标准是一个人的社会资源或绝对地位变量与其他人的那些社会资源或绝对地位变量的比率。地位变量的比率。第35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一)核心概念及其含义v、不平等、不平等v(2)(2)地位分布与不平等地位分布与不平等v绝对的地位距离界定了绝对的不平等。如果一个人的年收入比另外一个人多1000美元,此时这两个人之
48、间的不平等程度要比差额为10000美元时低。相应地,如果社会的平均收入差额为1000美元,那么其不平等程度比其平均收入差额为10000美元时低。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不平等定义。然而,5000美元和6000美元的差额以及25000美元和26000美元的差额,都是1000美元,我们是否认为前者的不平等程度比后者大呢?v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依据相对地位将不平等重新定义为人们的地位距离与平均地位之间的比率。而与这个不平等概念相对等平均的就是吉尼系数,它被广泛用来测量不平等的经验量度。v这是吉尼系数的公式:这是吉尼系数的公式:vsipi(pbi-pai)/2 sipiv收入差距一般用吉尼系数吉尼系数
49、来衡量。吉尼系数吉尼系数越是接近于0,分配越是平等,越是接近于1,分配越是不平等。我国的吉尼系数的吉尼系数,在改革开放初期0.18-0.20。到1998/1999年据世界银行报告,吉尼系数吉尼系数达到0.415,高于美国0.401和英国0.326的的水平。第36页,共60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三(一)核心概念及其含义v、不平等、不平等v(3)(3)不平等的变化不平等的变化v当地位分布发生变化时,不平等也要发生变化,这常常是由人们的流动引起的,因为当地位分布发生变化时,不平等也要发生变化,这常常是由人们的流动引起的,因为流动改变了人们的相对地位,包括相对收入、权力、职业流动和教育流动的变化。
50、流动改变了人们的相对地位,包括相对收入、权力、职业流动和教育流动的变化。v如果每个人的地位(如收入)都以同样的绝对量(相同的美元数)发生变如果每个人的地位(如收入)都以同样的绝对量(相同的美元数)发生变化,那么绝对不平等就会保持不变,而相对不平等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变化,化,那么绝对不平等就会保持不变,而相对不平等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变化,因为平均地位的提高则减少了相对于平均地位(以比率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为平均地位的提高则减少了相对于平均地位(以比率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不平等,而平均地位的降低却会提高这种不平等。不平等,而平均地位的降低却会提高这种不平等。v如果每个人的地位都以同样的比例发生变化如果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