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论语》十二章 课件(71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ppt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4397242 上传时间:2021-09-15 格式:PPTX 页数:71 大小:4.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论语》十二章 课件(71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5《论语》十二章 课件(71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论语》十二章 课件(71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论语》十二章 课件(71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pptx(7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寻求自我生命的打开方式,读论语,更重要的是落实在自己身心上,这也是论语的特点,不同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哲学”。李泽厚细读论语,我们所要寻求的乃是自我生命如何更好地在当下打开的方式。,论,语,十二章,语文部编版 高二选择性必修上,目录,壹,孔子介绍,不是我说,在座的各位都是渣渣!,惊不惊喜?吾又回来了赶紧回忆一下我的信息.,孔子,名 ,字 ,春秋时期鲁国人 是 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丘,仲尼,儒,仁,礼治,论语是一部体散文集,是孔子的和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合称为“四书”。,语录,弟子,再传弟子,大学,中庸,孟子,圣人也会“犯错”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

2、,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

3、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贰,文章学习,论 语 十 二 章,“仁”“礼”关系,君子修身,求学为道,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注释:1.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意思是“把(对)礼怎么样(怎么办)”。,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奏乐有什么用?/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仁礼关系,表假设,如果,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礼与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乐

4、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归到礼的方面去,即合于礼。复礼,归于礼。2.一日:副词,一旦,表示如果有一天。3.归:回归,回归先王时期的仁道。4.由:凭,靠。5.目:条目,纲目。6.敏:聪慧。7.请事:请,请求,主动表示敬意;事,从事。,

5、仁礼关系,虽然说人通过教育而知“礼”,但是要想达到“仁”的境界,却需要从自我入手。孔子在教育颜回如何克己复礼,从而达到“仁”的境界时,告诉了他一个入门之法,就是要他从眼、耳、口、鼻四方面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外在来规范自己。但并不是说靠着孔子的四句箴言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了。我们应该从一些小事入手逐步去约束自我,同时注重使内心修为逐步达到庄严、诚敬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到达孔子所说“仁”境界。,14,孔子反复强调“礼、乐”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标志在于“礼、乐”。首先在大的方面,如治国安邦。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和谐、稳固,必合乎礼、正乎乐。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6、;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在这里,是作为治国的一个基本要素来提出的。礼乐于小处看,则在于“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陶冶人的境界、情操,使人眼界豁达、心胸开朗,同时也知道该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也就是“恭近于礼,远耻辱也”,知道什么该作,什么不该作。“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因此,“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在孔子的设想中,无疑是能够使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途径。又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应该说,也确实是颇有道理的。譬如虽然读书虽有可能让人变的更加精明、赋予机谋,但总

7、的来说,还更主要还是使人更加知礼,重仁义道德、温文尔雅、谦恭礼让。,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1.喻:明白,通晓,这里译为“懂得”。2.义:道义。3.利:利益。,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利益。”本章从义利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种义利观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君子修身,【经文互训】7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的义利观,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子很少(主动)谈论功利,却相信天命、赞许仁德。,子曰:富与贵是人

8、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孔子说:“金钱和地位,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们,君子不享受。贫困和卑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是,不通过正当的途径摆脱它们,君子是不会摆脱的。君子背离了仁的准则,怎么能够成名呢?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急促、仓猝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和仁同在。”用以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9、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执鞭之士:古代的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职事。 孔子说:“财富如果可以合理求得的话,即使是做手拿鞭子的差役,我也愿意。如果不能合理求得,我还是做自己所爱好的事。”,孔子说:“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这其中也有着乐趣。而通过干不正当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注释:1.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2.齐:与看齐。3.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4.省:检查,反省。,孔子说:“见到有才华的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没有才华的人

10、,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君子修身,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君子修身,此处的“文”字涵义较广,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教养”,在当时即所谓“礼乐”,但其中也包括了学习诗书六艺之文。“质”则指人的朴实本性。如果人但依其朴实的本性而行,虽然也很好,但不通过文化教养终不免会流于“粗野”(道家的“返璞归真”,魏晋人的“率性而行”即是此一路)。相反地,如果一个人的文化雕琢掩盖了他的朴实本性,那又会流于浮华(其极端则归于虚伪的礼法)。前者的流弊是有内容而无适当的表现形式;后者的毛病则是徒具外表而无内涵。所以孔子才认为真正的“君子

11、”必须在“文”、“质”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 余英时儒家“君子”的理想,粗野,虚伪、浮夸,配合恰当的样子,21,【经文互训】,128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去掉毛的皮,即革。,【参考译文】 棘子成道:“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便够了,要那些文采(那些仪节、那些形式)干什么?”子贡道:“先生这样地谈论君子,可惜说错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和文采,是同等重要的。假若把虎豹和犬羊两类兽皮拔去有文彩的毛,那这两类皮革就很少区别了。”,【评析】这里是讲表里一致的问题。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

12、可以了,不须外表的文采。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他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卫国大夫,拉一辆车的四匹马,这段话言简意赅,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观念,体现了儒家中庸思想。李里解读说:“如果内容大于形式的话,看起来就很粗野;而形式大于内容,这个东西就没有生命力了。“文质彬彬”,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就叫彬彬,就是均衡的意思。内容和形式都达到均衡了,这才是真正的君子。” 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不可偏废。,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9.子曰:“知者不

13、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注释:1.知:同“智”,智慧。,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三个重要的范畴,也是仁之精神境界的不同体现,是君子的基本品质。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君子修身,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注释:1.其:大概,也许。2.恕: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与人交往,最重要的莫过于“忠”“恕”二字。“忠”则能得到朋友的信任,“恕”则

14、能处理好与朋友的矛盾、过失。如何贯彻“忠”“恕”二字,行事之前还需要常常扪心自问是否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修身,代指“一言”,大概,【经文互训】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而已矣。”,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注释:1.道:儒家的“仁义之道”。(泛爱众)2.死:动词的为动用法,意思是“为而死。”,孔子说:“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这一句可以说道出夫子一生学道那种坚定的志向。这个道就是仁道,夫子一生所追求的是仁。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15、求学为道,名作状,在早晨,名作状,在晚上,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注释:1.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2.任:责任。3.道:路途。4.以为:把当作。5.已:停止。,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且意志坚毅,(因为)他任务艰巨而路途遥远。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追求,难道不是很遥远吗?”这个使命何等伟大,这个任务何等艰巨。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杰出的才能,根本担负不起或不配承担这样的重大使命。,求学为道,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16、),注释:1.为山:堆积土山。2.篑(ku):盛土的筐子。3.覆:倾倒。4.进:前进,这里指继续堆土。,求学为道,这个比喻强调修身进德,要持之以恒,不可须臾停步。另外,“止,吾止也”“进,吾往也”是在提醒我们,是否追求仁道、坚持不懈,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最根本的还是我们自己,与他人毫无关系。儒家强调“我命在我不由天”,便关注人的这种自主性。,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是鱼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1.小子:指学生们。兴:抒发情志。2.观:观察(社会和自然)。3.群:结交朋友。4.怨:讽谏怨刺(不平之事)。5.迩:近。,孔子说:“

17、你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识别很多鸟兽草木的名称。”,求学为道,诗可以兴。兴,就是通过一种形象的比喻,让人们产生联想,从而理解抽象的事物或道理,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往往可以使复杂变得简单,使抽象变得具体,更容易理解。诗经在进行创作时,都是有感而发的,因而每一个字中都饱含感情。读诗经的人,自然也能感受到这种感情,并使自己的感情受到熏陶。因而诗经起到了影响人们心志的作用,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古人重视诗经的兴发作用,很多人都是受诗经的感召,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志向。,诗可以观。

18、观是“观风俗之得失”。“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经是有感而发的产物,因而必然是对它所诞生的时代的真实反应。我们对前人的生活状况一无所知,要想有所了解,就得获得当时的文献资料。而学习诗经,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以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掌握全面的社会历史知识,了解各种各样的风俗民情。这些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以古证今,提高现实观察力,提高洞察人情世态、分辨是非的能力。,诗可以群。群是使人们聚积起来,也就是说诗经具有团结民众的作用。“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些语句无不说明团结的力量是巨大的。诗经中有不少篇章,是号召人们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的,即便在今天看来,仍然有一定的号召力。例

19、如,无衣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地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精神与气势,读来让人热血沸腾。,诗可以怨。怨就是不满。不满要表达出来,不能闷在心里,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而诗歌就是其中一种健康而有效的表达方式。有注家说怨是“刺上政”的意思,即是对社会政治以及上级统治者的不满,比如诗经中的硕鼠、伐檀等篇目。但还应该看到,诗经中还有其他的不满情绪,因而“怨”并不局限于“刺上政”。比如采薇表达的是人民遭受战争痛苦后的不满,氓表达的是弃妇的不满诗经的这个社会作用很值得我们借鉴,自身的不满情绪,如果能运用诗歌发泄出来,不仅缓解了自己的积郁,还诞生了一篇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事

20、父、事君”是从人之大伦上说的。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需要扮演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每个人都要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这就是孔子曾经说过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在其位,各行其是,才能确保整个社会安定有序,而学习诗经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这种精神,在家则孝,在外则忠,忠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其他一切品德的基础,而学习诗经就是培养人们这种品德的最佳方法。,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从知识的获取上说的。古代获取知识的渠道并不像现代这么多,信息也没有现在这么集中,获取起来也没有这么方便。而诗经中恰恰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知识,雅学、地学、博物学、本草学无所不包,为人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方便

21、。所以孔子特别提倡学诗,以诗教,就是为了让弟子们获取这些知识。,兴、观、群、怨,诗尽于是矣。王夫之,诗经的三大功能:诗教修身,诗识致知,诗用治国。诗教,兴观群怨以修身;诗识,鸟兽草木以致知;诗用,事父事君以治国。“兴”,兴起,振兴,令人兴起振奋,心因美而感动,然后用心观察。“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观天地之大,察品类之盛。取法天地,考见得失,辨别穷通进退。“群”,通达则合群相处,群而和众,群而正心,群而兼善天下。“怨”,穷扼则离群索居,托物寄怨,独善其身,“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怨而不怒,怨而有度,怨而有方,非怨而怒,怒而乱者也。“兴”以心动,“观”以

22、心用,“群”以正心,“怨”以泄心之忿,兴观群怨皆以心为,心之所为,不离温柔敦厚之风,所以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风敦厚雅正。,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注释:1.就:靠近。2.有道:有道德的人。3.正:匡正。,孔子说:“君子(对)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求学为道,勤勉,孔子的学说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人格的重视。孔子不但希望每一个人能够生存,还

23、希望他能够好好地生活。因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有道德的或精神的生活,而禽兽只有生物的或物质的生存。要发展人性,政治家不但要使人民丰衣足食,还要培养他们的人格,使他们都能修身立德。大学所说“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是孔子一个基本的主张。萧公权孔子政治学说的现代意义,新京报:长期以来,我读论语,有一个疑惑,是关于论语的界限讨论的。我觉得论语作为一个修身的文本,是一套非常完美的体系,一旦它跨越了这个界限,进入了“治国平天下”这个层面,是非常要不得的东西。但这似乎是个悖论,后世人谈论语,津津乐道的恰恰是它“治国平天下”的功能。您怎么看?,李泽厚:论语本来就是两派,曾子一派主张修身,子张一

24、派主张治国。现在流传下来的论语主要讲修身,它怎么能用来治国呢?但宗教性道德会对社会性道德有范导作用。值得好好研究。,新京报:这也是我正想说的,恰恰在过去,论语所表现出来的,是对于过去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李泽厚:过去两德是一个东西,不可分开。从孔子到荀子,再到董仲舒,论语对社会制度有建构(不只是范导)作用。儒家吸取包容了很多法家、道家、阴阳家的东西,这正是真正的儒家的特色所在,有转换性的创造,不盲目排外。,叁,内容总结,肆,结构梳理,修身,仁,礼乐,学,恕,弘毅,义,思齐,克己,坚持,目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正义,诚意,致知,格物,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仁,义,礼,智,(

25、方法),总体原则:,计日程功:应对畏难“怕难,不肯啃骨头,一遇到困难就搁下”(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唐翼明)日进一卒不二读书:应对浅尝辄止。(曾国藩)集中一段时间精力,瞄准一本书。情境还原:应对文言的枯燥、时代隔阂。(程颐)知行合一:应对“读后无用论”(王阳明)知行一体,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情境还原,“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 ,不过以此教人。”北宋大儒程颐一句话,读论语要能做“情境还原,也就是要有想象力,切忌死记硬背,熟视无睹,心不在焉 。,三读读中活动,初读:观其大略,二读:细而后通,三读:深。按兴趣自由组合。,读

26、中活动,随堂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知者不惑 温故而知新B任重而道远 得道者多助C迩之事父 不足以事父母D敏于事而慎于言 回虽不敏【答案】CA项,同“智”,智慧、聪明;/懂得、知道。B项,路程、路途;/道义、正道。C项,二者均为动词,侍奉。D项,勤勉;/聪慧。,一、选择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质胜文则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见贤思齐焉 盘盘焉,囷囷焉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D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若火之始然【答案】CA项,表顺承,译为“就”;表转折,译为“却”。B项,于是,于此,就;译为“的样子”;C项,

27、两个者都是代词,译为“的人”D项,助词,相当于“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独。,一、选择题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答案

28、】A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一、选择题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答案】A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二、阅

29、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庙之美瓦官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注)公孙朝:卫国大夫。叔孙武叔:鲁国大夫,名州仇。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

30、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武之道,是指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冶国之道,现泛指宽严相济、弛张有致的治国和处事方法。B宫墙,指的是王宫的围墙,如王宫之内的柳树就被称为“宫墙柳”。C仞,是古代度量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文中用“数仞墙”比喻学问髙深。D日月,子贡把孔子比作日月,后世甚至有人称孔子为代天发令的“天铎”,极尽美誉。【答案】B项,“宫墙,指的是王宫的围墙”错误,“宫墙”也指普通的围墙,并非专指王宫的围墙。故选B。,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

31、常师之有?”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庙之美瓦官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注)公孙朝:卫国大夫。叔孙武叔:鲁国大夫,名州仇。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2)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答案】(1)我的老师何处不能学习?哪里有固定的传授之师呀?(2)即使有人要

32、与太阳和月亮决绝,那对太阳、月亮有什么损害呢?只不过显示他自不量力罢了。,三、理解性默写(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_,_。(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_,_。【答案】(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3)朝闻道,夕死可矣。,(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_,_。(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_,_。(6)唐太宗李世

33、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自勉。【答案】(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55,【2020海淀一模11】,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轉犹犬羊之春。(论语颜渊)注释:【1】轉(ku6):去毛的兽皮。(1)文中画线句,有人断

34、句为“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有人断句为“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断句方法,分别解释句意。(2分),断句1:“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说:名词,学说,看法,说法,言论、话(所说的)等。句子是判断句。) 译文1:先生的话是出自君子之口,可惜说错了。 断句2:“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说:动词,讲、谈论、评价、解说、看待。主谓倒装句。)译文2:先生这样谈论君子,可惜说错了。,56,【2020海淀一模11】,”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朱熹集注把它作两句读:“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便应该这样翻译:“先生的话,是出自君子之口,可惜说错了。”我则以为“夫子之说君子也”为主语,“

35、惜乎”为谓语,此为倒装句。 (杨伯峻论语译注126127页),当倒装句讲时译文:先生这样地谈论君子,可惜说错了。,57,【细则补充】,1.可惜呀,先生的话是出自君子之口(却错了)。 2.可惜呀,先生这样谈论君子(是错的)。第一种断句也可以翻译为:可惜呀,孔子的学说,是这样理解的君子的/是有修养的言词/是文质彬彬的话。 (金知明论语精读),58,【2020海淀一模11】,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轉犹犬羊之春。(论语颜渊)注

36、释:【1】轉(ku6):去毛的兽皮。(2)阅读以上两则材料,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儒家对于“质”和“文”关系的认识,并选择某一个领域(文学、艺术、教育等),结合实例谈谈你的思考。(5分),【论语学习目标】(1)语句理解;(2)蕴含思想;(3)现实意义,第一问:“质”“文”同等重要。(主张文质兼备、文质并重)【评分标准】1分,意思对即可。例子具体、恰切,2分;分析“质”和“文”的关系有逻辑,认识到位,2分。言之成理即可。,59,【优秀答案示例1】,“文”意为修饰,“质”则为质朴。儒家认为这二者应该相互协调,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1分),只有二者相宜,才能行为合适,称为君子。/“质”虽重要,但“文”起

37、到了区别水平的作用(观点正确)。文学创作也是如此。深刻的思想立意为“质”,精彩的表达效果则为“文”(关系阐释对应恰当)。著作红楼梦以女子们曲折的命运表现世事无常,繁华转头空的深刻内涵,跌宕的情节,细腻的文笔也为思想添彩(举例分析具体恰当),“文质彬彬”才能抓住读者,令人回味无穷。,60,【优秀答案示例2】,认识:应该将内在本质、精神思想,内容与文采、文饰相互结合,使二者保护平衡(均衡),均不可缺失,是儒家中庸、平衡思想的体现;如艺术作品中的文学作品创作,若辞藻过于浮华而无内在思想、内容体现,就会显得空洞;若语言过于平白,虽讲了内容却缺乏艺术感染力;王勃滕王阁序既以精美语言体现盛宴,又表达了自己

38、远大志向,可谓文质彬彬。,61,【优秀答案示例3】,儒家认为质与文二者紧密相连,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从艺术上说,一个伟大的作品,既要有外在的艺术美感,也要有内在的精神内涵。/像贝多芬的欢乐颂,既有音乐上的震撼与美妙,也有祝愿天下,歌颂与期望人间美好的精神,因而流传于世,反观如今一些只追求旋律与刺激的音乐,只重文而不重质,称不上伟大。,4分,儒家认为质及质朴,文即文采。对于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而言,只有文质兼备,二者对立统一,才能称得上真君子。从文学上而言,如果一篇文章有好的文采,优美华丽的词藻而无思想实质,抑或只有思想而艰涩难懂,都不是好的文学,名著红楼梦中既有优美的诗词,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才

39、使其成为四大名著之一。(举例分析欠充分),62,4分,文采和实质要平衡协调,兼而有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文学领域,这点尤为重要。若只重文采,文章就会轻浮,只重实质文章又会枯燥无味。为文因心中有了想表达的思想,再辅以文采。例如庄子一书中每篇都先有中心思想,如庖丁解牛中游刃有余的观念?,再以寓言的外在形式阐述表现,可谓文质协调平衡。(对庖丁解牛内容分析有略偏差),63,4分,儒家认为文与质互为表里,质多于文会变得粗野,文多于质会变得浮华。质于文要相适宜,相辅相成,谁都不过多才是君子。/在文学领域,质和文,内容与表达应相辅相成,如果仅一味倾泻情感,堆砌内容,那么文章将丧失美感。若一味追求华丽表

40、达,堆砌辞藻,那文章将流失真情,没有质感,空虚。故质文结合,才能是内容真挚有味,表达贴实自然,使文章出彩!(惜乎!缺实例),64,3分,儒家认为文为文章内容与形式?,质为质朴。文强调外在,而质强调内在。儒家强调文质缺一不可。在文学领域边城便体现出文质彬彬。边城的语言优美,描绘的场面淳朴,极富文采。同时作者想在其中表达对真善美世界的追求,也为作品增添光彩,可谓文质彬彬,缺一不可。 (文质关系论述不充分,边城中的文与质具体对应什么,没分析清楚),65,质和文要配比得当,就像文学一样,太过质朴未免难登大雅之堂,无法吸引读者的兴趣;过于华丽辞藻修饰,文风又未免太过浮华,令读者难以下咽。文质相当才能成为

41、一篇好文章。边城运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茶峒的日常生活,也不惜笔墨描写秀丽的茶洞山水,美与质朴的完美结合,这才成为每个人心底的那片净土。(举例分析对边城的质的理解有偏差),3分,66,3分,文是外在表现,质是内在心理,两者必须相得益彰,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我同意。比如文学,如果只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动人的文心及主旨,就会让人感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相反的,也只有让人读不下去。只有这两者全具备,才能是一部好书,如红楼梦。(没有结合实例分析),67,质为内在的朴素品质,文为外的礼仪修饰,二者应同时具备并相互适宜,不可缺少其一。比如文学领域,作品既要有思想内核和成熟的价值观,又要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没了前

42、者,文章空有一副好皮囊,少了后者,文章难免语言拙劣,不具有欣赏性。(缺少实例分析),3分,68,2分,“文”指文采,文学素养;“质”指道德品质。 在文学中,文和质是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二者缺一不可。在文学创作中既需要良好的道德品质(),也需要文采来衬托作品。(分析够不恰当,没有实例),69,2分,儒家认为“质”和“文”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质”指内心品质的高尚,“文”即外在行为的优雅,二者共同作用,相互适中才称得上君子。/在文学领域,韩非子的作品过于注重辞藻的华丽,老子的作品却更注重内容的本真,但是二者都缺少“质”与“文”相得益彰,过于偏重了其中某一方面,均缺少一种文质相辅相成的认识。而文与质在文学领域中便是要内容的本真与辞藻修饰共进,才称为好作品。 (可惜,对所举例子的分析不恰当),70,2分,大家认为,如果太“质”没有“文”,那就会像个农夫,如果太“文”而不“质”,就会像个史官,真正的君子,应该二者兼具,均衡发展。/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一样,如果只学课本,不参加实践活动,就会像个书呆子。而只实践,却不学课本理论则会像个熊孩子,应均衡发展?。 (解说文质不恰当,实践和课本不是文质关系),7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