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教案(共4课)(2019新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教案(共4课)(2019新版).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单元 研究土壤4土壤的成分【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研究土壤的基本成分。土壤由水分、空气、沙、黏土和枯树叶等构成。通过采集、观察和研究土壤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验中形成有关土壤的认知结构。本课教材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让学生在大人的陪同下去不同的地方寻找、采集土壤,通过观察新鲜的土壤引导学生思考土壤里究竟有什么。第二部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采集来的土壤,学生借助工具观察发现土壤里有沙砾、枯树叶、小虫等。第三部分,学生动手实验,通过将土壤用纸包住使劲握一握以及土壤沉积实验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土壤中既有肉眼看得见的物质,也有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如水和空气等。最终通过学习知道
2、土壤是沙、黏土、枯树叶、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学情分析】学生熟悉土壤,但对土壤中的物质是比较陌生的,他们缺乏对土壤的深刻认识。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对土壤进行直观的观察认识,再经过进一步的实验探讨,有利于让学生知道土壤的组成。本节课涉及较多的实验,在教学中全面开放式的自主设计验证土壤中有水和空气方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教师不仅要注重实验的效果,更要从实验的设计、实验的规范操作以及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学目标】知道土壤中有沙、黏土、枯树叶、水、空气等;学习采集土样,经历实验研究土壤成分的探究过程;能够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3、,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愿意亲近土壤,意识到动植物的生活离不开土壤。【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难点学习用科学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土壤中的成分。【教学准备】野外金属取土器、透明塑料瓶、放大镜每小组各一;课堂学生采集的土壤、玻璃杯、放大镜、水、盘子、勺子、木棒、吸水纸等每小组各一;教师土壤的图片和视频、课件等。【教学过程】什么是土壤?(一)图片导入,认识土壤。1.师出示自然风光图片,学生交流感受。2.师:我们知道大多数的花、草、树木等植物都生长在土壤里。有了土壤,大地才成为万物之母;有了土壤,大地才变得郁郁葱葱。那么,什么是土壤?3.揭示概念,板书课题。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
4、的一层疏松物质,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设计意图 出示有关大自然中动植物的图片 ,引导学生聚焦土壤,明白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意义。哪里有土壤?(二)野外考查,采集土壤。1.引导学生怎样采集土壤。 师:为了更好地观察、研究土壤,我们可以采集一些土壤样本。采集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强调:必须有大人陪同才能靠近水边,采集时不要伤害土壤里面的动植物。)2.分组采集不同地方的土壤。师:哪里有土壤?生结合生活经验交流。预设:草地、菜地、花圃、田野、池塘、山坡把学生分成三个组,教师亲自带领学生去户外分别选取田野、花圃和池塘边等不同地方采集土壤样本。3.交流野外采集中的发现。
5、师:我们到大自然去实地观察和采集了土壤,下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小组在观察采集土壤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并出示采集的土壤样本。设计意图 带领学生采集土壤,让学生对土壤有一定的实感, 这对学生特别是城市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 。在采集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尊重生命的教育。土壤里有什么?(三)观察实验,研究土壤。1.根据土壤与动植物的密切关系,猜想土壤里有什么。师:刚才,我们每个小组都到不同的地方采集了土壤。猜一猜,土壤里有什么?生猜想并说出理由。2.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采集来的土壤里有什么。(1)师:现在我们把装有土壤的塑料瓶放在桌上,将土壤倒在盘子中,用木棒把土壤颗粒分开,一起来看看土
6、壤里究竟有什么。比一比在规定的时间内,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把自己的发现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上。(2)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记录后汇报、交流。3.验证土壤中含有水。(1)师:一些预测中出现的物体如水和空气等,我们现在还没有观察到,是不是我们预测错误呢? 大家认为土壤中有水,你能通过实验证明隐藏在土壤中的水分吗?(2)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讨论,设计验证方案。如:用塑料袋装着土壤放在太阳下晒,用试管装着土壤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等。(3)师引导学生:能不能利用桌上现有的实验器材进行设计并进行验证得出结论?(4)学生用吸水纸包住土壤,使劲握一握,然后摊开纸巾,观察、分析并汇报发现。4.验证土壤中含有空气
7、。(1)师引导学生设计验证土壤中有空气的方案。(2)学生边演示边汇报方法:把土壤倒进装有水的玻璃杯里,不搅动,发现有气泡冒出来。证明土壤里面有空气。5.分离土壤。学生分组实验:一只手扶着杯口,另一只手拿着木棒,顺着一个方向搅,让土壤与水一起旋转起来。最后把木棒取出来,静置十分钟左右,观察发现,水面上漂浮着枯枝烂叶和植物的根等,下面沉下去的土壤分成两层。上层是颜色较浅、颗粒细腻的黏土,下层是颜色较深、颗粒较粗的砂质土。6.师小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我们把土壤里的这些东西水、空气、黏土、沙石、枯树叶等叫做土壤的成分。只有了解了土壤的成分,我们才能想办法让植物更好得生长。设计意图学生考察时往往
8、对土壤里的小虫、动植物残体感兴趣,而对土壤里的其他成分不太注意。巧妙设计教学,通过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让学生用自己想出的办法把土壤的成分分开,很好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四)拓展延伸,总结评价。1.想一想:土壤里的这些成分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呢?2.整理器材,将土壤样本交给老师保存。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土壤的成分对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可以巩固对土壤成分的深刻认识,同时使学生意识到土壤的重要性。土壤样本为下节课研究土壤的类型作准备。【教学后记】5.土壤的类型【教材分析】本课研究各种类型的土壤是如何影响植物生长的。在第二单元教学中,本课既是对
9、第一课时内容的深入,又是为下一课时肥沃的土壤的教学做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教材首先给出了三类土壤的分类标准,指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学会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然后,通过各种方法观察、比较不同类型土壤的特点,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接着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状况,让学生在实验中了解土壤的保水能力;最后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可以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学生通过阅读有关植物生长习性的卡片,判断它们分别适合在哪种土壤里生长。本课教学中,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根据分类标准给土壤分类。这样降低了归类活动的难度,更适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实际。【学情分析】在前一课的学习
10、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上奠定了土壤的概念,对认识某一事物也有了自己的方法与经验,会利用各种感官去认识研究对象。但要他们学会鉴别土壤的类型存在一定的困难。通过对比实验区分三种类型的土壤的性质,对于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学目标】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沙粒、黏土成分的多少,并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利用对比实验,了解三类土壤在保水、渗水等方面的不同性质;乐于用所学科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重点鉴别土壤类型。难点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了解三类土壤的性质。【教学准备】学具事先采集的三种土壤样本每组一份,白纸、放大镜、小塑料汤匙、玻璃棒、标签、烧
11、杯、水、渗水性实验装置、抹布等每组各一。教具PPT课件。【教学过程】土壤有哪些类型?(一)认识土壤分类的标准。1.师:同学们,“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植物。为了更好地发挥土壤的作用,今天我们来研究土壤的类型。2.关于土壤的类型,你知道有哪些?学生简单汇报。3.谈话交流,明确分类标准:土壤怎样分类,是否与土壤中的成分有关? 4.老师将三类土壤标本分发给各组学生。引导学生观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交流。5.揭示:土壤的类型是根据沙和黏土的含量来划分的。土壤中有大颗粒的沙粒、中等颗粒的粉粒和细小颗粒的黏粒
12、。人们根据三种颗粒含量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沙粒含量较多的叫作沙质土,黏粒含量较多的叫作黏质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含量差不多的叫作壤土。引导学生讨论: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预设:学生可结合上节课的土壤沉积实验汇报,也可能说用筛子筛等办法。设计意图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分类标准,为后面的实验探究活动提供理论依据。“有什么办法鉴别土壤中沙和黏粒的含量”这一问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在平时的探究活动中善于总结并灵活运用自己的研究方法,让学生明白研究事物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并且要能灵活地从多角度地去研究,结论才能更全面。不同类型的土壤有什么特点?(二)探究不同类型土壤
13、的特点。1.观察干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活动过程:让学生取每一种土样的一小堆放在白纸上,引导学生使用多感官进行检测。(1)捻一捻:用手捻一捻,比较有什么不同的感觉。(2)学生观察后汇报交流,鼓励学生描述:关于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你知道些什么?它们看上去和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3)思考:你认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分别来自哪里?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它们为什么不同? 2观察湿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师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如果弄湿每一种土样,你们又会有哪些发现? 活动过程:(1)握一握:和点水握一握,比较哪一种能够握成团。(2)搓一搓:让学生滚动、搓揉每一种土样,看是否能把它们制成一个球或是一根长条。
14、让学生把制成的球或长条放在展区的报纸上。看看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交流:描述湿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感觉和外形。(4)想一想:如果制作泥塑的话,你会选择哪一种土壤,为什么?3.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能。 (1)猜一猜:如果下雨时,这三种土壤保水性能、渗水性能是什么样的?猜一猜,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做出自己的猜想。 (2)师:你有什么方法证明吗?(3)学生讨论并设计分组对比实验。活动过程: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讨论需要控制哪些条件。讨论交流后明确:实验装置相同,土壤的量相同,水的量相同.在此基础让学生预测,当水倒入土壤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领取材料实验。让小组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比较盛水的
15、容器里经过土壤过滤后水的数量。思考:为什么渗出来的水不一样多呢?讨论后揭示:渗出来的水多说明土壤的保水性能差,渗水性能好;水少则相反。4.了解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影响。(1)学生根据刚才实验的情况,交流想法。(2)小结:通过以上对比实验可以知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保水性能、透气性能和渗水性能,能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砂质土渗水快,保水性差;粘质土渗水慢,保水性好;壤土的渗水性与保水性居中。土壤的渗水性与保水性是相联系的,渗水快的保水性差;渗水慢的保水性好。土壤的渗水性与保水性也是由土壤的颗粒大小决定的。土壤颗粒大的,渗水快,保水性差;土壤颗粒小的,则相反。5.讨论: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来认识三种
16、土壤的特点。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活动环节,通过让学生捻一捻、握一握、搓一搓等多角度去观察比较三种类型的土壤,进一步深刻认识土壤的不同性质。渗水性能实验环节是对比实验,在实验中引导学生把握好对比实验的公平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习惯,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植物需要什么类型的土壤?(四)制作“土壤与植物”卡片 活动过程:1.读一读:阅读卡片,了解仙人掌和水稻的生长习性,你认为它们分别适合生长在什么样的土壤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分享他们的研究。2.做一做:上网搜索有关西瓜、荷花、玫瑰的生活习性,结合自己的资料和经验想一想这些植物适合生长在什么样的土壤里?并在活动手册上制作“土壤与植物”卡片。3.全
17、班集体展示交流。设计意图 大胆开拓学生的信息渠道,让学生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选择合适的土壤,这一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也使学生学会了科学管理和使用土壤,学习变得更有意义。(五)拓展实践。尝试选择土壤类型,种植一些植物。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综合实践能力。【教学后记】6.肥沃的土壤【教材分析】本课通过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让学生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分解成的,由此建立“腐殖质”的概念。同时,知道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蚯蚓等小动物的作用,确立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的意识。让学生亲历“
18、制作肥料袋”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持久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达到“坚持长期持久观察,在科学学习中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关爱生命”的目标。【学情分析】这一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腐殖质是如何形成的。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枯树叶、土壤里生活着蚯蚓和蚂蚁等小动物。土壤里面能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物,在三年级孩子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道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是腐殖质,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会制作肥料袋,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意识到土壤和生命密切
19、相关,愿意亲近土壤,关爱生命。【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难点连续五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透明塑料袋、土壤、水、搅拌棍、果皮、蔬菜叶等。【教学过程】土壤为什么肥沃?(一)观察比较土壤的颜色,探究表层土的形成。1.师出示土层剖面图:仔细观察土壤的表层和下层,你发现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表层土和下层土颜色不同。)表层土为什么比下层土的颜色黑呢?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3.老师带学生到指定地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落叶下面的土壤是什么颜色的?4.师出示落叶腐烂过程的图片,小结:长年累月的落叶积攒下来,加上雨水的作用,压在最下面的落叶会慢慢腐烂掉,
20、变成土壤的一部分,使得土壤发生改变。5.明确“腐殖质”的概念: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了腐殖质。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深,越肥沃。设计意图用画面导入,提出问题,目标明确,激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孩子愿意亲近自然,让他们走出教室去看一看,挖一挖,再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推测表层土形成的原因,这样容易形成对土壤丰富的感性认识,从中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二)观看视频,探究动物的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1.师:除了落叶,土壤中的小动物在干什么呢?它们的这些活动对土壤的改变有影响吗?学生猜想、汇报。2.观看视频,了解一些常见的土壤动物。3.师小结: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小
21、动物,科学家通过辛勤工作,迄今已经从土壤中发现1000多种不同的土壤动物。它们为形成腐殖质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在土壤中打洞,帮助土壤通气;通过吞吃和排泄食物,增加土壤的肥力;通过身体的活动,促进各种营养物质与土壤颗粒的混合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好帮手。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引导学生探究土壤中生活的小动物对土壤的影响,充分展现他们对问题的思索。让学生从观察中学会推理,从推理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视频资料为学生的学习打开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亲近自然、探究自然的兴趣。怎样使土壤变肥沃?(三)观察家乡贫瘠土壤照片,学习改良土壤。1.师出示家乡某山区土壤照片:这些土地肥沃吗?学生汇报。2.介绍家乡某地区土壤的特点
22、,并分析原因: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如山体的表层土就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以山上的土壤往往比较贫瘠。3.土壤经过改良才能适应多种植物的生长,你知道人们是怎么改良土壤的吗?学生汇报。如:施肥、换土、埋树叶、翻地等办法。4.小结:人们常用种植绿肥、施农家肥和收集落叶沤肥等方法改良贫瘠的土壤。我们家乡的绿化来之不易,是多少人辛勒耕耘的结果,我们要爱护家园,保护土壤。设计意图结合本地状况,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社会、大自然中的多种资源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中,可以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激发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的情感,并且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23、。我要让土壤变肥沃!(四)制作肥料袋,坚持观察记录。1.师:想不想亲自观察一下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究竟会怎么变化,这可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得到结果的,要持续几个星期才行,能坚持下来吗?2.教师结合课本P19插图,讲解做肥料袋的方法。师:在做肥料袋中还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3.学生讨论、汇报。如:选择香蕉皮、韭菜叶等容易腐烂的植物,并要记录好往塑料袋中放了哪些物品,以便今后查寻、对照。4.给学生分发透明塑料袋、土壤,学生拿出实验器材制作肥料袋。(1)学生将土壤和自己带来的一些果皮、菜叶等装进塑料袋。(2)用小棒将土壤和其他物品混合在一起。(3)往肥料袋里均匀洒一点水,扎好塑料袋。(4)填写好标签内容,
24、并在肥料袋上贴上自己的标签。(5)将肥料袋放在阴暗的地方。5.师巡视、指导。6.小结:肥料袋制作好了,同学们要记得经常翻动肥料袋,并坚持观察五个星期,同时把你们的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上。设计意图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亲眼看到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从而验证假设。因此在动手前要给学生留出思考讨论的时间,看做这项活动要注意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做任何一件事都要考虑周全,这样才能把事情做成功。老师反复强调要坚持长时间观察和记录,培养学生的观察持久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后记】7.保护土壤【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学生将进一步探究土壤和人类的关系,认识土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产生的影响,使学生
25、明白“砍伐森林、开窑烧砖”等行为是对土壤的极度破坏,从而激发学生保护土壤的行为和意识。通过设计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水土流失的现象,并分析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是这一课的难点。本课教材主要安排了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讨论交流,了解土壤对动植物和人类的贡献,课文以图文相结合的形式阐述了土壤对人类以及生命的意义,使学生感受到土壤的伟大;第二部分:阅读资料,了解土壤形成的过程非常缓慢,但土壤受到了很严重的威胁,让学生产生紧迫感;第三部分:模拟实验,通过一组对比模拟实验认识植被遭破坏后对土壤蓄水能力的侵害,并拓展认识到保护土壤的必要性;第四部分:共同探讨,了解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研究人类应该
26、怎样保护土壤,激发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几课时的学习,孩子对于土壤比较熟悉,对于土壤的重要性以及对土壤的破坏现象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为了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土壤与人类的关系,了解土壤所遭受的人为破坏,自发地参与保护土壤的活动中去,课前可以给学生时间作准备工作,让他们通过去图书馆、上网查资料或请教父母等方式围绕“土壤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我们对土壤做了什么”和“我国土地资源现状”这三个主题展开调查,并指导他们用各种方式(文字、图片、摄像等)记录调查结果。【教学目标】知道土壤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也知道人类对土壤的破坏行为;会做水土流失的对比试验;意识到保护土壤及环境
27、的重要性,愿意为保护土壤出一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难点掌握好水土流失对比实验中的条件。【教学准备】学生土壤、草皮、铲子、洒水壶、水、木块每组各一,大托盘每组各二。教师PPT课件。【教学过程】土壤对人类有哪些贡献?(一)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1.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及已有经验进行探讨:土壤里生长的哪些直接提供给我们人类?土壤里的哪些被动物们利用了?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产品来自土壤?你还知道哪些动植物及人类离不开土壤的事例?小组讨论: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讨论并汇报结果。2.显示课文插图,介绍粮食生产、动物安家等与土壤的关系。3.小结: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养料、水分,
28、为动物生存提供栖息地。土壤与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粮食、蔬菜等食物息息相关。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教学,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土壤的重要性,感受土壤母亲的伟大,并与下面破坏土壤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以此来触动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对土壤的热爱与感激之情。土壤遭受哪些威胁?(二)了解土壤荒漠化的现象。1.学生看图,思考:为什么有的地方会出现土壤流失、土地沙化的现象?学生交流意见或猜想。2.师:补充土地荒漠化的资料。土壤的形成过程非常缓慢,几厘米厚的土壤层要经历上千万年的时间。今天,土壤正在受到流失和沙化的威胁。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自己所了解的破坏土壤的一些情况自由猜想、分析土壤流失和土地沙化的原因,自然而然地引出下一
29、环节的教学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土壤为什么会流失?(三)模拟实验:了解植被对土壤蓄水能力的作用。1.想一想,当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2.学生讨论,猜想假设。3.制定小组实验方案与材料准备:土壤、草皮、铲子、水壶、托盘、木块。4.温馨提示:(1)注意实验的公平性:土堆的大小、水流的大小、水量的多少、托盘一端垫起的高度都要一样;不同的是一个有草皮,一个没有草皮。(2)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水流冲过以后,土层的变化和流水经过的痕迹。5.小组实验并及时记录实验现象。6.小组讨论并解释实验现象,证实猜想,明辨是非,小组得出实验结论并全班交流。7.引导学生思考:
30、8.小组讨论:认真思考,大胆想象。9.展示交流,师小结。设计意图 水土流失是自然灾害当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比试验,为学生创设探讨水土流失原因的情境和研究问题的气氛,帮助学生认识水土流失,对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产生理性的认识,完成难点突破。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大胆想象“假如没有了土壤,地球将是怎样的情景,”使学生产生紧迫感、危机感,意识到保护土壤是当前迫在眉睫的大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人类该如何保护土壤?(四)了解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1.出示课本四幅插图,提出问题:(1)这些活动会破坏土壤么?应该怎么做才对?(2)你认为还有人类的哪些
31、活动破坏了土壤?2.学生看图,认真思考后展示交流。3.学生拓展补充人类破坏土壤的例子和资料。师:我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现在几百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被白白流失,面对这种现状我们能做些什么?学生观看、学习,提高对保护土壤重要性的认识。4.讨论:大家讨论一下,我们可以为保护土壤做些什么?根据你手中有关土壤破坏的资料,给几点保护土壤的建议?5.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6.师小结:我们能做的就是植树造林,垃圾分类回收,搞好环保宣传工作等。7.学生写保护土壤的宣传建议,完成在活动手册第5页的表格中。设计意图 对人为破坏环境的资料进行展示,使学生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形象的了解。而活动的重点是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保护土壤的行动中的态度教育,体现了科学走向生活的教育新理念。在四幅图例之后,教材提出 “我们可以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些什么”的问题,其中的“还能”说明要学生思考、交流的是其他的保护土壤的方法和途径。这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让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感与同学充分交流,并用写或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现在虽然不能对破坏土壤的行为和决策作出改变,但他们能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家庭,影响社会,让大家共同来保护土壤,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教学后记】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