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眼镜公司企业管理分析_参考.docx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3765497 上传时间:2022-09-19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65.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隐形眼镜公司企业管理分析_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隐形眼镜公司企业管理分析_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隐形眼镜公司企业管理分析_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隐形眼镜公司企业管理分析_参考.docx(6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泓域/隐形眼镜公司企业管理分析隐形眼镜公司企业管理分析xxx集团有限公司目录第一章 公司概况4一、 公司基本信息4二、 公司主要财务数据4第二章 项目简介6一、 项目单位6二、 项目建设地点6三、 建设规模6四、 项目建设进度6五、 项目提出的理由6六、 建设投资估算7七、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8第三章 企业管理分析10一、 劳动组织10二、 劳动定额11三、 员工绩效考评13四、 候选人员素质评价15五、 体系与管理体系17六、 管理体系的标准化19七、 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系列标准22八、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系列标准26九、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内涵39十、 一体化

2、管理体系的实现要求41第四章 SWOT分析说明45一、 优势分析(S)45二、 劣势分析(W)46三、 机会分析(O)47四、 威胁分析(T)47第五章 发展规划分析55一、 公司发展规划55二、 保障措施56第六章 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配置59一、 人力资源配置59二、 员工技能培训59第七章 风险分析62一、 项目风险分析62二、 项目风险对策64第一章 公司概况一、 公司基本信息1、公司名称:xxx集团有限公司2、法定代表人:吴xx3、注册资本:1190万元4、统一社会信用代码:xxxxxxxxxxxxx5、登记机关:xxx市场监督管理局6、成立日期:2010-9-47、营业期限:2010

3、-9-4至无固定期限8、注册地址:xx市xx区xx二、 公司主要财务数据表格题目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项目2020年12月2019年12月2018年12月资产总额3695.762956.612771.82负债总额1844.271475.421383.20股东权益合计1851.491481.191388.62表格题目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项目2020年度2019年度2018年度营业收入14966.1311972.9011224.60营业利润2363.891891.111772.92利润总额2095.291676.231571.47净利润1571.471225.751131.46归属于母公司所

4、有者的净利润1571.471225.751131.46第二章 项目简介一、 项目单位项目单位:xxx集团有限公司二、 项目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待定),占地面积约31.00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三、 建设规模该项目总占地面积20667.00(折合约31.00亩),预计场区规划总建筑面积29394.48。其中:主体工程18356.77,仓储工程5312.25,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3473.26,公共工程2252.20。四、 项目建设进度结合该项目建设的实际工作情况,xxx集团有限公司将项目工程的建设周

5、期确定为24个月,其工作内容包括:项目前期准备、工程勘察与设计、土建工程施工、设备采购、设备安装调试、试车投产等。五、 项目提出的理由近年来,隐形眼镜的便利使得其市场规模逐年增加,根据GfK数据显示,2020年隐形眼镜销售额达到106.7亿元,同比上涨1.14%,受到疫情的影响,增速较2019年下滑。到了2021年,GfK预计,我国隐形眼镜的市场规模将增长10.68%,达到118.1亿人民币,反映出市场潜力巨大。(一)长期的技术积累为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公司已具备产品大批量生产的技术条件,并已获得了下游客户的普遍认可,为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国家政策支持国内产业的发展近年

6、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规范产业发展。在国家政策的助推下,本产业已成为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伴随着提质增效等长效机制政策的引导,本产业将进入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项目产品亦随之快速升级发展。六、 建设投资估算(一)项目总投资构成分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11686.18万元,其中:建设投资8794.7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5.26%;建设期利息215.6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85%;流动资金2675.8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2.90%。(二)建设投资构成本期项目建设投资8794.72万元,包括工程费用、工

7、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其中:工程费用7333.25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235.91万元,预备费225.56万元。七、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财务效益分析根据谨慎财务测算,项目达产后每年营业收入244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18741.52万元,纳税总额2582.17万元,净利润4147.46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27.00%,财务净现值6556.58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5.47年。(二)主要数据及技术指标表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占地面积20667.00约31.00亩1.1总建筑面积29394.48容积率1.421.2基底面积11573.52建筑系数56.00%1

8、.3投资强度万元/亩269.682总投资万元11686.182.1建设投资万元8794.722.1.1工程费用万元7333.252.1.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万元1235.912.1.3预备费万元225.562.2建设期利息万元215.632.3流动资金万元2675.833资金筹措万元11686.183.1自筹资金万元7285.553.2银行贷款万元4400.634营业收入万元24400.00正常运营年份5总成本费用万元18741.526利润总额万元5529.957净利润万元4147.468所得税万元1382.499增值税万元1071.1510税金及附加万元128.5311纳税总额万元2582.1

9、712工业增加值万元8514.4813盈亏平衡点万元7810.32产值14回收期年5.47含建设期24个月15财务内部收益率27.00%所得税后16财务净现值万元6556.58所得税后第三章 企业管理分析一、 劳动组织劳动组织就是在合理的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把员工之间的协作关系,从空间上、时间上和数量上有效地组织起来,使所有人员能协调地工作,并保证在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的前提下,有效地利用人力和物质资源以及工作时间。1.劳动分工和员工配备企业的劳动分工,可大致分为两大类并形成两种性质的工作部门,一是职能部门(主要是管理部门),二是执行部门(主要是生产部门)。职能部门的劳动分工,主要是根据生产经营特

10、点和需要,形成适当的组织机构和专业分工。例如,分为产品设计、市场营销、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不同性质的工作机构,各机构内再根据不同内容和要求设置不同的工作岗位。执行部门的劳动分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按工艺过程的特点进行分工、按基本工作和辅助工作分工、按技术等级的高低分工以及按准备工作和执行工作分工等。企业劳动分工的目的在于合理地配备人力资源。员工的合理配备应满足以下三点要求:(1)要使每个员工的配备,有利于发挥他的技术专长,做到工种对路、等级相适、各尽其能。(2)要使每个员工都有足够的工作量,做到负荷充分、任务饱满、各尽其力。(3)要使每个员工都有明确的岗位,并建立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做到职责分

11、明、分工清楚、各尽其职。2.劳动协作和劳动组织许多员工在同一部门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部门中,有组织地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称为协作。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加强员工的协作配合,才能使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协调而顺利地进行。企业在实行劳动分工和协作的基础上,还必须从空间和时间上建立和健全劳动组织形式,包括作业组织和工作轮班的组织。二、 劳动定额为了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必须以劳动定额工作为基础,使人力资源在动态运行过程中与其他资源的配合达到可能的最佳状态。1.劳动定额及其作用劳动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部件、零件)或完成单位工作量所预先规定的劳动消耗量的标准。劳

12、动定额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一是工时定额,是指生产单位产品或完成产品的某一道工序所需的时间;二是产量定额,是指单位时间内应完成的产品数量。劳动定额是企业人力资源等许多方面管理工作的基础,具体有:(1)劳动定额是计划工作的基础。企业编制经营计划、作业计划、成本计划等都以劳动定额为依据。(2)劳动定额是合理组织劳动力的依据。它规定了完成各项工作的劳动消耗量,为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供了数量依据。(3)劳动定额是经济核算的依据之一。企业内经济核算指标的统计、分析、考核等,都要以劳动定额为依据。(4)劳动定额是准确确定员工劳动报酬的重要依据。企业需要按照员工的劳动态度、技术高低、贡献大小来进行考核,付给报酬

13、,而劳动定额就是一个衡量尺度。2.劳动定额的构成和制定方法劳动定额的最基本形式是工时定额。工时定额的制定要以工时的消耗情况为依据。劳动定额的制定方法通常有经验估工法、统计分析法、技术测定法等。三、 员工绩效考评绩效考评,就是考察员工对岗位所规定职责的执行程度,从而评价其工作成绩和效果。因此,绩效考评不仅在分配和人力选拔上有指导意义,而且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考评的过程既是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评价过程,也是了解员工发展意愿、制定企业教育培训计划和为人力资源开发做准备的过程。(一)绩效考评的原则1.科学客观原则应尽可能科学地进行评价,使之具有可靠性、客观性、公平性。考评应根据明确的考评标准、针对客观考评

14、资料进行评价,尽量减少主观性和感情色彩。2.程序公开原则应使考评标准和考评程序科学化、明确化和公开化,这样才能使员工对考评工作产生信任和采取合作态度,能理解和接受考评结果。3.结果差别原则如果考评不能产生较鲜明的差别界限,并据此对员工实行相应的奖惩和升降,考评就不会有激励作用。4.本人知晓原则考评结果一定要反馈给被考评者本人,这是保证考评民主的重要手段。这样,一方面有利于防止考评中可能出现的偏见以及种种误差,以保证考评的公平与合理;另一方面可以使被考评者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使绩优者再接再厉,绩差者心悦诚服、奋起上进。(二)绩效考评的内容与人员素质评价的内容侧重点不同,员工绩效考评的内容主要侧

15、重于工作实绩和行为表现两个方面。工作实绩是员工在各自岗位上对企业的实际贡献,即完成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它包括员工是否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本职工作和规定的任务,在工作中有无创造性成果等。行为表现是员工在执行岗位职责和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它包括职业道德、积极性、纪律性、责任性、事业性、协作性、出勤率等诸多方面。(三)绩效考评的方式按考评时间的不同,可分为日常考评与定期考评。日常考评就是对被考评者的出勤情况、产量和质量实绩、平时的工作行为所作的经常性考评;而定期考评则是按照一定的固定周期所进行的考评,如年度考评、季度考评等。按考评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主管考评、自我考评、同事考评和下属考评。按考评结

16、果的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定性考评的结果表现为对某人工作评价的文字描述,或对人员之间评价高低的相对次序以优、良、中、合格、差等形式表示;定量考评的结果则以分值或系数等数量形式表示。(四)绩效考评的方法国内外绩效考评的方法很多,常用的主要有因素评分法、相互比较法和查核表法等。四、 候选人员素质评价企业的岗位空缺需要补充,但求职者是否具有适应该岗位的素质?在求职者人数超过岗位数的情况下如何择优录用?这就需要借助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对人的素质进行评价。所谓候选人员素质评价,是指以人为评价客体,运用各种考核、测试手段,判断评价客体,的知识、技能、心理等内在素质以及相关联的其他方面。前述

17、岗位任职资格评价,是以岗位,为评价客体,通过调研分析,确定该岗位所需的任职资格。虽然两者的评价目的和作用不,同,但内容和形式却有相似之处,都离不开对人的素质条件的分析评价,因此,在人的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式方面是完全相通的。人员素质评价可以采取面谈、测试等不同的手段完成,也可以综合运用不同的手段完成。根据评价的内容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知识技能测试和心理测试。1.知识技能测试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学历证书和专业证书基本上能够表明其知识与技能水平,但为了进行公正的选拔,或者某些岗位在知识技能上有特殊的需要,仍需进行知识技能测试。一般可采用笔试、口试和现场操作考试的方法来进行测试。2.心理测试

18、人员素质评价时通常采用各种心理测试的方法,对人的气质、思维敏捷性、个性、特殊才干等进行判断,从而确定其适应某种岗位的潜在能力。运用心理测试法应注意的是:测试工具及使用方法需由专家设计,否则较难保证其信度和效度;测试一般作为参考,它对剔除不合格者有效,但对于发现优秀人才未必有效;为了尽量减少偏差,应避免测验项目含糊不清,便于被测者作出回答。另外,还不应暴露测试的评判标准和确切目的,避免被测者作出虚假反应。五、 体系与管理体系体系(系统)可以说无所不在,大到宇宙、太阳系、社会,小到企业、产品和过程,都可视为一个体系。人们总是通过体系认识自然、了解社会;有效的管理者也试图通过体系管理组织,以提高管理

19、的效率和总体业绩。所谓体系,是指由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构成整体的部分称为要素,是体系组成的基础。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在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效能。对于管理体系,ISO9000族标准有如下界定:管理体系: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显然,管理体系具有三方面特征:第一,具有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管理特征;第二,在建立和实现方针和目标方面,具有明确的目标特征;第三,具有体系的所有特征。前两个特征在本书其他章节中已有详细阐述,在此从体系的角度归纳管理体系所具有的主要特征,包括:1.整体性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整体大于局部之和。”意

20、指尽管组成体系的各要素都具有自己特定的功能,但体系的整体功能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各要素功能之和,而是可以大于组成体系各要素功能之和,或具有其要素所没有的总体功能。2.关联性组成体系的要素,既具独立性,又具相关性,而且各要素和体系之间同样存在这种“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过程控制的任务之一就是识别、控制和利用“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或相互作用。3.有序性所谓有序性,通俗地讲,就是将实现体系目标的全过程按照严格的逻辑关系程序化。通常我们不能保证执行体系目标的每个人在认识上完全一致,但必须使他们的行为做到井然有序。体系功能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要素(内在)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有序化程度,而这种有序

21、化程度又与组织的产品类别、过程复杂性和人员素质相关。为了做到有序性,可以编制一个经过优化的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一项活动的目的和范围,由谁来做,如何做,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做等。当然,对于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只要大家能习惯地遵循,也不一定通过编制文件来达到有序化。4.动态性所谓动态性,是指体系的状态和体系的结构在时间上的演化趋势。应当强调,体系的状态和结构(包括其管理职责)总是相对保守和稳定的因素,而外部环境则是相对活跃和变化的因素。一般而言,前者总是落后于后者,但又必须服从于或适应于后者。体系的动态性也并非是没有规律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例如,为了保持一个企业的质量

22、管理体系的动态平衡,就要求该企业不仅应当理解和满足顾客当前的需求,而且应当理解顾客未来的需求和争取超越顾客的期望,从而使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能适应于市场和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六、 管理体系的标准化(一)三对基本矛盾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企业的活动越来越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企业需要利用标准化的科学原理来解决或协调好因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而带来的三对基本矛盾。1.分工与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个性化、专业化、多样化特征日益明显。个体独立的思维习惯、性格、偏好,都有可能影响个体与组织中其他个体的分工合作关系,甚至产生矛盾,导致与组织目标相背离。因此,企业必须采用统一的目标取向、

23、严格的纪律、明确的权利和义务、规范的合作程序和制度,以及明确、透明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得分工合作关系协调有序。2.规模与集约规模化随之而来的是物流、人流、资金流的扩大,生产经营过程的细化和延伸,产品服务数量与种类的增加,整个企业管理体系的日益复杂,容易造成结构庞杂和各个关联环节的转换出现问题,这些都有可能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甚至陷入混乱。因此,必须设计明确的分工职能、科学的工作流程、严格的操作准则和统一的成果标准来简化管理过程,以保证企业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能够高效运转和相互承接,使企业活动按照统一的轨迹规范有序地进行,以维持扩大规模的效果。3.开放与协调全球化和信息化正在成为发展潮流,企业将身

24、处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但也带来了更多难以控制的不同个体之间的协调问题。企业要协调开放化的系统,必须遵循社会通行规则,并在企业内部建立与通行规则相适应的规则体系,协调彼此之间的矛盾,确保企业在均衡有序的状态下不断发展。(二)标准和标准化既然标准化活动对于企业管理体系的运行和整个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那么究竟,什么是“标准”和“标准化”呢?根据ISO/IEC第2号导则(1991)的定义:标准是指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须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批准。标准化是指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

25、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研究分析ISO9000、ISO14000、OHSAS18000等管理体系标准,可以发现标准制定者的初衷是期望通过一套管理标准,指导建立管理体系,提出共同遵循和重复使用的规则,从而使各类管理活动有序化(最佳秩序),减少或避免无序的管理行为给组织带来的降低产品质量、破坏环境、增加安全事故风险和危害职工健康等重大影响。在管理体系标准化的过程,中,一般需要遵循以下的基本原理和设计原则。(1)标准化的基本原理:简化、统一、协调和优化。管理体系的标准化就是要运用简化、统一、协调、优化等手段,使管理体系的各个要素达到某种程度的一致、均衡或有序状态。统一是管理体系标准化原理的实质,简

26、化是标准化的形式要求,协调和优化原理则是保证管理)体系最佳运行的方法。(2)标准化的设计原则:科学合理、动态化、强制性和人性化等。总之,标准化原理是科学管理的基础。对管理体系进行标准化可促使企业从“人治”转向“法治”,保证企业各项活动有序高效地运行,从而能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经标准化之后形成的管理体系标准可以充当国际贸易活动中的推动器,有助于消除国际贸易技术壁垒;促进参与国际贸易的各方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因此对国际贸易具有协调、保护的作用。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了减少和消除利用标准手段设立贸易壁垒的问题,经过多年的谈判,签署了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协议,所有WTO成员都必须

27、承认和遵守这个协议,而采用国际标准和国际准则即是TBT协议的基本原则之一。七、 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系列标准(一)OHSAS18000系列标准产生的背景职业健康与安全是许多行业都涉及的问题。例如,粉笔灰对呼吸道的危害,水泥厂粉尘对肺部的危害,建筑业坠落的危险,机加工车间断指、断臂的危险,化工、能源、医药行业对员工呼吸、神经系统的危害,交通运输行业运输工具事故的危害,煤矿瓦斯爆炸和塌方的危险,等等。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全世界每年发生的各类伤亡事故是2.5亿起,其中死于工伤事故的约为82.5万人,因为职业病而导致的死亡人数约为27.5万人。这些危险或危害在这些行业中都有可能

28、发生,而有无发生、发生的频率、灾害的大小,除了客观无法控制的原因之外,绝大部分与企业对员工健康安全的重视程度和所采取的措施是否得力有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社会对职业健康安全问题的日益关注,以及ISO9000和ISO14000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认可与成功实施,许多国家开始重视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管理标准。英国颁布了BS8800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指南国家标准,美国工业卫生协会制定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指导性文件,日本工业安全协会提出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导则,澳大利亚/新西兰制定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标准草案。ISO也注意到各国关于制定职业安全卫生标准的呼

29、声,希望将此课题列为ISO的研究项目。但是在1997年1月召开的技术工作委员会(TMB)会议上并未通过,只能暂不制定这类国际标准。1999年3月,由全球数家知名的标准制度研究、认证机构BSI、DNV,SGS,BVQI,NSAI,AS/NZ、UNE,LRQA、SABS等13个组织共同颁布了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系列标准,成为目前国际社会普遍采用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系列标准,但该系列标准其实并不是国际标准。(二)OHSAS18000系列标准的构成、目的和用途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系列标准由OHSAS18001:1999.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和OHSAS18

30、002:1999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AS18001实施指南两个标准组成。OHSAS18001标准规定了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明确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诸要素,可以说是OHSAS18000系列标准的主体标准。OHSAS18002阐述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素,是OHSAS18001的实施指南。(三)OHSAS18000系列标准的指导思想1.强调组织最高管理者的承诺和责任OHSAS18000系列标准特别强调,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制定职业健康安全方针,以阐明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及改进职业健康安全行为的承诺。此外,最高管理者还应为体系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配置,并定期对体系进行评审、调整和改进

31、。2.立足全员参与,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OHSAS18000系列标准规定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应传达到全体员工,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面的职责和义务;要有效地发挥员工在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作用,除了要提高他们的职业健康安全意识和参与的积极性之外,还必须通过必要的教育和培训,使全体员工掌握与其所承担的职责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3.重视风险的预防在人们的工作活动和工作环境中,总是存在这样那样潜在的危险源,这些危险源有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和其他种类的。OHSAS18000标准将“特定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定义为风险。风险可用发生概率、危害范围、损失大小等指标来评定。现代职业健康

32、安全管理的对象就是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在标准的许多条款中明确要求通过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来预防风险。4.着眼持续改进OHSAS18000系列标准提供了一个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模式。组织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的指导下,建立符合标准要求的体系,并按标准提出的体,系模式周而复始地按照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动态循环运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从而实现不断改进。5.制定必要的文件支持系统OHSAS18000系列标准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管理过程,并要求把其中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检查、监控等活动,集中、归纳、分解和转化为相应的文件化的目标、程序和作业文件,以制定必要的文件支持工作程序和重

33、要信息。(四)OHSAS18000系列标准中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模式及其要素关系OHSAS18000系列标准提出了与ISO14000系列标准相似的、符合PDCA循环的管理体系模式。OHSAS18000系列标准的内容包括:一般要求事项、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措施、管理评审等。体系的运行首先确立“职业健康方针”,然后为实现方针进行策划,“实施与运行”是对策划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施运行,“检查与纠正措施”是在运行过程中利用检查的手段发现运行中的问题,通过原因分析,制定纠正措施并有效实施,防止问题的再发生,最后以“管理评审”对整个循环过程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论对职业健康安

34、全管理体系进行改进,包括方针和目标的调整和修订。如此循环下去,最终实现预防和控制工伤事故、职业病及其他损失的目标,使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状态得到改善和提高。上述三大管理体系标准在中国都已经得到及时转化和发布,其认证工作已展开并获得了快速发展。八、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系列标准1.ISO9000族标准的产生与发展随着质量对世界性经济活动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人们已逐渐认识到,质量开始成为各国企业关心的新的重点。由此,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率先制定出有关质量保证的国家标准,比如加拿大于1979年推出的CAN3Z299系列标准和英国的BS5750:Part系列标准等。1979年英国标准协会(BSI)向

35、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了一份建议,希望在ISO成立一个技术委员会,以制定有关质量保证技术和实践的国际标准。ISO根据BSI的建议,于1980年正式成立ISO/TC176,当时命名为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因其工作范围扩大到了质量管理,故于1987年改名为“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ISO/TC176成立后,由其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都称为ISO9000族标准。ISO9000族标准一经发布就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和欢迎,并被各国标准化机构采纳,成为ISO标准中推广最好、最迅速的一个标准,这是因为该族标准有其深厚的客观基础。(1)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是产生ISO9000族标准的社会基础。ISO9000族标准是

36、为了适应20世纪80年代之后剧烈的国际市场竞争而制定的。它们既是欧美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走质量效益型道路的经验总结,又顺应了国际大市场优胜劣汰激烈竞争态势下各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2)消除国际贸易中的质量体系注册/认证等方面的技术壁垒。促进国际贸易顺利发展是ISO9000族标准产生的经济基础,这是产生ISO9000族标准的直接原因。否则,任凭各国依据其不同的国家或团体标准进行质量体系认证,势必导致严重的技术壁垒,阻碍国际贸易的正常进行。(3)社会科技进步,导致高科技产品的不断涌现,而高技术产品势必要求高质量,否则可能会对产品的使用者乃至周围人群造成严重的危害,这是ISO9000族标准产生

37、的技术基础。(4)世界各国制定与颁布的质量责任、法令、法律、法规,把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作为强制性的社会要求。这是ISO9000族标准产生的法律基础。(5)各国消费者权益保护运动的广泛深入开展,推进各类企业不断建立与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改进与稳定产品和服务质量,成为ISO9000族标准产生和发展的群众基础。(6)ISO9000族标准来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军工行业标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逐步发展成国家标准,最后成为国际标准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ISO9000族标准产生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实践基础。自19861987年ISO首次发布了ISO9000族标准开始,至今已经过了下

38、列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6年发布的ISO8402与1987年发布的ISO9000、ISO9004标准构成了ISO9000族标准的第一版,使世界各国有了一套相同的国际标准化的质量管理方法,而GATT/TBT的签订和实施又推进了ISO9000族标准的广泛实施,从而有效地破除了国际商品贸易中因依据不同质量保证标准进行质量体系认证/注册而形成的技术壁垒,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第二阶段:ISO/TC176在维持ISO9000族标准总体结构和思路不变的前提下,对第一版ISO9000族标准进行了局部修改,并补充制定一些ISO10000系列标准,对质量体系的一些要素活动作出具体的规定,于1994年7月

39、1日正式出版了ISO9000族标准的第一修订版。1994版的ISO9000族标准的发布与实施极大地推进了世界各国的质量管理事业,形成了一股世界性的ISO9000热潮。第三阶段:为了适应21世纪即质量世纪对质量管理的客观要求,ISO/TC176决定对1994版的ISO9000族标准进行总体结构及技术内容等全面的修改,并把ISO9000族标准分成三类文件。2000版ISO9000族标准中,主要内容都纳入以下四项基本标准中,而其余的都是支持这四项基本标准的其他标准和一些技术报告: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取代了原来的ISO8402:1994以及ISO90011:1994中的一部

40、分内容,是2000版ISO9000族标准的基础标准,具有为ISO9000:2000族标准奠定理论基础、统一术语概念并明确指导思想的重要作用。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取代了ISO9001:1994、ISO9002:1994和ISO9003:1994。ISO9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提供了质量管理体系的全面指南,以改进组织的总体表现,但不是ISO9001:2000的实施指南。ISO19011:2002质量和环境审核指南,在阐述与审核有关定义的基础上,为质量和环境审核提供指南,同时也对质量和环境审核员的素质、教育水平、工作经历、审核经历、审核能力等方面提出资格要求

41、。为了使用者的利益,在制定2000版ISO9000族标准时,ISO/TC176与ISO/TC207的工作进行了协调,从而使ISO9000与ISO14000两大国际标准有更大的兼容性。同时,2000版的ISO9000族标准较1994版ISO9000族标准更简洁、更强化、更完善、更通用,整体结构的改变及全新质量管理概念的引入,使ISO9000从产品质量的时代跨入了过程质量的时代。第32届ISO/TC176/SC全会于2007年6月11日至15日在芬兰赫尔辛基会展中心举行,40多个国家和组织的12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决定,在2008年10月正式发布2008版ISO9001标准。ISO和IA

42、F(国际认可论坛)于2008年8月20日发布联合公报,一致同意平稳转换全球应用最广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实施2008版ISO9001认证。2008版ISO9001标准是根据世界上170个国家大约100万个通过ISO9001认证的组织的8年实践,更清晰、明确地表达ISO9001的要求,并增强与ISO14001的兼容性。从实施的情况来看,2008版ISO9001标准正式颁布以来,由于标准修改的较少,无理由需要“过渡阶段”,ISO用了很短的时间就结束了2000版ISO9001的使用。对于大多数组织而言,通过正常的监督评审过渡即可,不需要额外时间,审核员只要培训新版的修改之处即可。虽然新版ISO9001

43、即将颁布,但是本章主要讨论管理体系的一体化建设,故后面内容没有对版本进行严格区分。2.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的主要内容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构成了ISO9000的主要内容。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组织的领导者有效实施质量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同时它也是从事质量审核工作的审核员、指导组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咨询人员和组织内所有从事质量管理工作的人员学习、理解、掌握ISO9000族标准必备的理论基础。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指:(1)以顾客为中心。组织依存于其顾客。因此,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需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2)领导作用。领导者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方

44、向。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3)全员参与。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4)过程方法。将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5)管理的系统方法。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6)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有效决策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组织与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ISO9000标准在第2章中提出了12条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

45、。其中关于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说明是12条基础的总纲,说明了四个问题:(1)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就是要帮助组织增进顾客满意度。(2)顾客是产品是否可接受的最终确定者,因此,质量管理体系方法鼓励组织分析顾客要求,规定为达到顾客要求所必需的过程,并使这些过程处于连续受控状态,以便生产出顾客可以接受的产品。(3)质量管理体系为组织持续改进其整体业绩提供一个框架,以增加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的机会。(4)质量管理体系就组织能够提供持续满足要求的产品,向组织及其顾客提供信任。其余11条基础是: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与产品要求、质量管理体系方法、过程方法、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最高管理者的作用、文件、质量管理体系评价、

46、持续改进、统计技术的应用、质量管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的关注点、质量管理体系与优秀模式之间的关系。欲深入了解12条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可继续阅读质量管理学(尤建新,科学出版社,2014)。3.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主要内容ISO9001标准为使组织有效地提供产品质量保证,并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为达到这一目的,ISO9001将下述五个部分作为其核心内容:第4章“质量管理体系”规定了体系总要求、文件总要求、质量手册、文件控制和记录的控制。第5章“管理职责”规定了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管理承诺、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策划(含质量目标的分解与评价、体系所需的过程、资源和体系的持续改进)、职责和权限、管理者代表、内部沟通和管理评审。第6章“资源管理”从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工作环境三个方面规定如何为组织提供适当的资源,其中对人力资源重点阐述了能力需求的识别,提供相应的培训,评价培训的有效性,基于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方面的人员安排。第7章“产品实现”表述的过程是质量策划的一部分,主要包括产品实现的策划、与顾客有关的过程、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顾客沟通、设计和开发、采购、生产和服务提供以及监视和测量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管理手册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